?

基于需求側改革的企業供給創造需求機理分析

2024-01-11 01:12穆玉堂陳湘玉劉寶怡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市場需求企業家貨幣

穆玉堂,陳湘玉,劉寶怡

(長春人文學院 商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17)

一、引言

需求側改革著重于增加市場需求增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重于如何通過供給端創造市場需求增量。早在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時就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這為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指明了經濟發展方向,明確了政策制定重點。實施過程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改革緊緊圍繞市場需求展開,齊驅并進、相互促進,螺旋式上升,最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為此,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從需求理論、薩伊定律、企業家精神、貨幣供給等基礎理論出發,以供給創造需求為核心,對市場如何通過企業家精神,從生產端實現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生產出引領市場需求的新產品與勞務,激發市場產生更高層次需求并轉化為有效市場需求,實現供給創造需求的邏輯機理等進行研究,對如何打通需要向需求轉化的關鍵“堵點”提出相應對策,使市場在新的供給需求點上,實現新時代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動態平衡,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二、需求側改革的內涵及側重點

(一)需求側改革的內涵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供給創造需求都是需求側改革的核心內容,都是圍繞市場如何在消化或滿足已有需求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多、更新、更高層次的新需求,使市場產生新的需求交易從而實現經濟總量增長。

需求側管理與需求側改革既有緊密聯系,又有本質區別。關于需求側管理,習近平同志指出:“供給側與需求側是管理與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主要是通過調節稅收、財政支出、貨幣信貸等來刺激或抑制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盵1]而需求側改革除了強調解決總量性問題以外,更加注重解決制約需求增加和轉型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并注重打通需求增加與轉型的堵點。既要注重需求側消費品的短期“數量”問題,又要注重市場長期需求的“質量”問題,表現為市場消費者對產品與勞務的檔次、品味和技術含量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即“提升消費層次”,不僅要“吃飽”,關鍵還要“吃好”。體現在市場中,不僅是需求牽引供給的問題,更是供給如何引領需求的問題。

(二)需求側改革的側重點

1.市場有效需求增量的擴大

需求側改革的重點在于如何在原來市場需求存量基礎上,提升消費需求層次,擴大市場需求增量,實現高層次商品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2015年底,我國提出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改革重點,原因在于已有供給不能適應需求升級換代的要求,而隨著近幾年供給效率的穩步提升,需求側無法匹配供給側的問題又凸顯出來,這需要相應的需求側改革,建立高效的需求體系,使供給與需求之間保持平衡[2]。2020年,國家針對近年來市場需求表現出的問題,提出把擴大市場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并把擴大市場內需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結合起來,以高質量、高層次的供給引領和帶動需求。受三年新冠疫情影響,中國GDP2020年度和2021年度增長率分別為2.24%、8.11%[3],2022年度增長率為3%[4],2023年度前三季度增長率為5.2%[5]。在我國經濟面對上述多重壓力下,提出需求側改革極為必要。

2.市場已有需求存量消化及創造新產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在于去掉市場早已不需要的過剩供給,及時對接和滿足市場已有的尚未得到滿足的需求部分,消化已有市場需求存量。從供給生產端角度看,這種消化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去掉市場上不再需要的過剩產品和產能,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暴露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背后的結構性問題——以煤炭、鋼鐵、水泥、石化、石油、鐵礦石等幾大行業嚴重產能過剩為主要表現的供需關系結構性失衡得以凸現[6]。二是主動尋找與對接市場已有需求中尚未滿足的部分,消化和滿足已有需求,即只有“買方”,而無“賣方”,導致這種錯位的供需失衡。例如,高端芯片等高科技產品被別人“卡脖子”;我國鋼鐵產量超過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但一些特種鋼材、高端航空發動機、超高精度機床、頂尖精密儀器等,國內有很大需求,但是沒有供給,只能依靠國外進口[7]。三是通過企業家精神創造新產品,引領市場消費潮流。

三、供給創造需求的理論基礎

(一)需要激發—轉化—需求增量

需要是需求產生的前提和基礎,需求是需要的結果,需要是隱性的,而需求是顯性的,或者說需要是蠢蠢欲動的“觀望者”、是潛在的“買方”,需求是真實的“買方”。

1.激發市場消費主體產生需要,促使市場“觀望者”的出現

需要是人們基于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而產生的消費某種物質產品或精神產品的欲望,是個體缺乏或期望獲得某種滿足時所產生的一種主觀狀態,是客觀需求的反映[8]。人類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需要可以被刺激、誘發、引導和抑制。要想市場有需求,首先要有需要。需要的產生有兩個來源,一是消費主體自身本能的反應,即生理活動。例如,饑餓產生吃食物的需要,寒冷產生穿衣服的需要等。二是外界刺激激發消費主體產生需要,即心理活動(圖1)。例如,看到市場上的好衣服、新上市的產品和聞到食品香味等,就會產生購買的需要。

圖1 需要產生到需求轉化及經濟增量機理圖

2.加快從需要向需求轉化,促使“觀望者”成為真實的“買方”

需求是有現實的貨幣支付能力從而可以實現的需要,是人們在一定時期內愿意并能夠購買某種商品或勞務的數量[9]。需要與需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市場消費主體對商品或勞務有需要,并不意味著一定能為市場提供需求。需要想轉化為需求必須滿足兩個必要條件(圖1)。

一是消費主體主觀上想滿足需要。市場中的消費主體在面對市場消費誘惑時,如果自己內心沒有想滿足已有需要的想法和打算,那不管他多富有,即便儲蓄、財產極為寬裕,也不會把需要轉化為市場需求,例如,家有萬貫卻穿破衣爛衫的守財奴等。二是消費主體有能力滿足需要。上述第一個必要條件,消費主體基于生理活動或心理活動而產生的客觀欲望,如果沒有貨幣支付能力,將不能轉化為對商品或勞務的現實需求,例如,對琳瑯滿目的商品有購物欲望卻囊中羞澀的人。

只有這兩個條件同時具備時,消費主體的需要才能轉化為需求,即實現市場從潛在的“買方”向真實的“買方”轉化。在市場上產生真實的買賣交易,才能實現經濟增量發展,才是把經濟蛋糕做大做強。

(二)薩伊定律與企業家精神

1.薩伊定律

薩伊定律的最初表述是“供給自動創造等量需求”,含義是“為了解決經濟蕭條和失業以及由此導致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市場必須通過不斷生產來創造自己的需求,并且市場中個體所生產的效用必須是他人所需要的,即供給與需求在結構上必須匹配,此時供給與需求就在總量上保持一致”。[10]即市場上一種產品的生產必須是有目的地生產,是為他人的需求而生產;個體的生產也需要與他人生產相合作、契合,各生產者個體之間是一種生產上的結構關系,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了市場對他們產品的需求。加爾布雷斯在《修正后的順序》一書中提出的依存效應也類似地表述:“社會越來越富裕,需求也由它滿足的那個過程越來越多地產生出來……或者生產者可以通過廣告宣傳和推銷手段繼續積極地創造需求,需求因而開始依賴產出?!睆膭趧觾r值論角度來講,生產某一商品的價值理論上等于這件商品的成本或出售價格,勞動者所取得的工資等收入可以購買他人生產的自己需要的商品,并在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滕泰提出“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觀點,認為政府刺激經濟的重點應該放在供給側生產端,而不是需求端[11]。

2.企業家精神

薩伊定律的重要性體現在它促使人們開始關注供給端,關注企業家刺激需要的能力和投資能力,關注對企業家的激勵,讓企業家把更多精力和重點轉向生產。

在談到企業家精神在經濟創新發展中的重要性時,張維迎指出:由于市場中大部分參與人的無知和循規蹈矩,如果沒有企業家,資源不可能得到有效利用,新技術、新產品不可能出現,經濟不可能增長。企業家不僅是市場趨向均衡的力量,而且是打破舊均衡、創造新均衡的力量。正是通過企業家的創新活動,新產品、新技術才不斷出現,經濟才有可能持續增長[12]。喬治·吉爾德指出:如果企業家所生產的產品是新的,它可能就會創造需求,但是需求并不是已經存在的,只是存在于企業家的想象中,新產品推出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需求才會形成[13]。如計算機、手機、電視等新型產品的出現。

(三)貨幣供給帶動市場需求

人們對于市場商品總需求變相以貨幣量來衡量,貨幣供給規模變動又會影響到社會總需求的變動水平。所以,如果作為載體的貨幣供給所形成的總需求可以保證產出得以出清,則認為貨幣供給是適當的;如果部分企業和個人存在過多的貨幣積累,不形成當期的需求,而其他企業或個人又沒有向市場提供相應的貨幣補充供給,就會形成社會總需求不足[14];如果貨幣供給超前于經濟或者當期需求,消費者的需求以貨幣表現出來,就會產生新的需求增量,貨幣供給過多,就會造成總需求過旺。市場宏觀的貨幣需求是通過微觀主體對貨幣的需求體現出來的,能否使貨幣供給為流通所吸納,也取決于微觀主體對貨幣的需求。消費者之所以需求貨幣,是因為貨幣能夠買到他所需要的商品;之所以想持有更多的貨幣量,是因為想更多地占有貨幣所能夠購買的商品。所以,“適當的通貨膨脹對于經濟起到一定促進作用”的原因就是如此。

從表1可以看出, 2019年底以來,我國不斷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除2022年度均為-0.25%以外,其余每次降準都在-0.5%以上,目的之一就是通過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擴大存款貨幣創造乘數,增加市場貨幣供給,為消費者提供需要向需求轉化的能力條件,以此創造和拉動市場需求。

表1 我國2012—2022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統計表

四、影響供給創造需求的關鍵“堵點”:收入

消費主體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影響供給創新需求的“堵點”性因素。在整個需要從產生到轉化為需求的過程中,受到刺激產生需要、消費主體主觀想滿足需要的欲望、擁有能滿足已有需要欲望的能力等多個因素的制約,其中最為關鍵的“堵點”性因素是需要轉化為需求的第二個必要條件——消費主體有滿足已有需要的能力,即消費主體手中要有可花的錢,這個因素尤其重要,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東風”。如果消費者手中沒有一定的貨幣量,看到需要的商品也只能是有想法而沒辦法,即使是企業通過供給端激發出再多的需要也沒有用。所以,只有“滿足需要的能力”這一關鍵條件具備后,才能打通轉化過程中關鍵的“堵點”,使消費者成為真正的“買方”,在市場上產生交易,并完成“賣方”與“買方”的對接。從表2可以看出,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居民可支配收入明顯不足,受到疫情多地封城等影響,2020—2023年每年的第二季度都表現為負增長,且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僅為城鎮居民50%左右,受沖擊影響更大,導致市場消費能力明顯不足。截止2023年第三季度,市場消費仍然沒有起色,CPI處于低位。

表2 我國居民2020—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統計表(單位:元)

要實現從需要向需求的轉化,消費主體要有足夠的可支配收入,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即手中有錢,如果沒有錢,再好的產品供給也不能創造出需求。近年來金融機構通過普遍降準增加市場的貨幣總量,但市場通過貸款方式才能得到釋放出來的貨幣量,問題是近三年受疫情沖擊,市場小微企業投資普遍萎縮,沒有好的項目投資,降準后增加的存款貨幣量仍停留在金融機構內部,未能流通到市場中去,對于市場需求的增加效果并不明顯,2022年商業銀行不斷以電話方式向各層次消費者推銷各種貸款,也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反而出現了大量的消費者提前還貸的現象。

五、實現供給創造需求的措施

為了實現供給創造需求,需要市場消費主體、生產供給方、市場與社會等多方共同努力,為此可重點突出以下措施。

(一)推動高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擴大市場新需求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側重點及內容來看,我國產品的高科技含量與市場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導致市場供給滯后于需求。通過8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點已逐步得到緩解,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及環境變化,消費主體的需求表現出不斷升級與變化的新趨勢。要擴大我國經濟剛性總量,最好的方法是在原市場需求存量的基礎上,用高科技升級后的新產品刺激與激發消費主體產生新的需要,繼而轉化為新需求。這種新增需求是原消費主體所沒有的,能為市場新增擴大需求提供前提條件,實現經濟總量的擴大。

(二)保就業、增收入,提高消費能力

消費主體面對新的更加需要的產品,會有強烈的購買欲望;滿足購買欲望必須有足夠的支付能力,而擁有支付能力就需要有收入,收入的最直接來源就是穩定的就業。近幾年來,國家采用了多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內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刺激市場在成本降低的情況下加大投資,增加就業崗位,增加居民收入,激發潛在消費需求,促使消費主體從無奈的“觀望者”變成真實的“買方”。對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大學生,由國家提供貸款等金融扶持創辦企業等,實現并帶動其他人員一同致富,從而實現就業與創業[15]。

(三)縮小貧富差距,重點提高中低等群體收入

根據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金存放或增加到富人手中的消費有限,只有增加中低等群體收入,才可真正提高社會消費水平。目前,我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較大,主要表現為城鄉收入差距、地區收入差距和行業收入差距較大,嚴重制約了社會公眾消費能力。從表2可以看出,2020—2022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為18,731元,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為46,876元,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73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人均水平的54%,城鎮人均水平的39%。龐大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嚴重制約著社會公眾總體的消費能力。

(四)強化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市場消費預期

未來的不確定性越大,風險預期越大,人們就越是想擁有當下,消費行為越為謹慎。根據流動性陷阱理論,人們持有貨幣的首要目的是交易需求,其次是投機需求。當收入減少,生活成本(如養老、住房、教育、醫療等)占比相對上升時,人們會持續擠壓投機需求,進而放棄和擠壓不必要的交易需求,最后只保留基本性生存需求。隨著相對持有貨幣量(收入)的減少,人們不僅不會進行投資,連基本的交易需求也會壓縮,繼而表現出不敢花錢等謹慎消費行為。

截止2021年12月末,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03.23萬億元,我國最新人口數據為14.11億人,人均存款7.32萬元,同比增長10.7%。截止2023年1月末,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126.2萬億元,人均存款8.94萬元。居民儲蓄總額在一年的時間里增長了12.22%,反映了人們存款而不敢消費的心理。如果按照3口之家來計算,我國家庭平均存款將達到26.82萬元。根據二八定律,20%的人賺走了80%的收入,表示我國有5億多人的銀行存款為零[16]。所以,要通過增加社會養老、醫療、住房、教育等社會保障占比,不斷消除消費主體的后顧之憂,減少遠期不確定性預期,釋放近期消費潛力和活力,讓消費主體既有錢,又敢于花錢。

猜你喜歡
市場需求企業家貨幣
一國貨幣上的面孔能告訴我們什么?
麻紡標準緊貼市場需求
市場需求不旺 紅棗行情暫穩
全球磷肥市場需求減少
古代的貨幣
“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
古代的貨幣
閩籍女企業家共話“轉折” :善良、堅持、靈動
輝門:用品牌拉動市場需求
環保企業家發展前景光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