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路徑研究

2024-01-11 07:11郭赟
內蒙古電大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英語課程育人思政

郭赟

(內蒙古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強調高等教育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各學科協同育人。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規定所有高校、所有專業需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和育人要求,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有針對性、有側重點地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育人功能有機融入各類課程的教學,實現“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切實提升立德樹人成效。[1]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教學周期長,覆蓋面廣。落實課程思政和英語教學有機融合、優化育人路徑并發揮育人優勢,既是新時代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的主要目標,也是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語言教學過程自然成為文化傳承、價值塑造、思想引領的關鍵環節。作為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環節,大學英語教學絕不能僅僅從國外“拿來”或“移植”,而是需要堅定中國立場,對語言背后蘊含的思想價值進行甄別,[2]鼓勵學生借助英語準確認識世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因此,大學英語課程在學生思想價值塑造、人格健全完善,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我國國際傳播力及大國影響力等方面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落實新時代我黨教育方針的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第八部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中明確提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是當今外語教育的首要責任。深化青年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夯實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也就成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重要目標。

其次,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大學英語的新使命。教育部副部長吳巖在推進新文科建設主題大會上強調應深化對文科內涵的認識,促進文科國際化,培養更多了解外國文化、具有國際視野、堅定中國立場、富有家國情懷的國家急需人才。大學英語是高校文科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助力學生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形成國際視野方面起關鍵作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價值觀引領作用將成為推進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文科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保障。[3]

再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外語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大學英語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工具性而言,大學英語課程是基于中學英語教學的拓展,旨在進一步提升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使其能夠在公共場合進行良好溝通;就人文性而言,語言學習的核心目標之一便是了解外國社會及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文明交流互鑒。[4]大學英語課程的這一定位與性質,直接決定大學英語教學應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內化和能力提升之中,幫助學生擴充語言知識儲備,提升語言綜合能力,同時培養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及認同感,強化價值引領。[5]

最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協同育人機制下外語課程的新優勢。英語作為一門文化碰撞最為激烈的學科,課程中常會涉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甚至沖突。大學英語教學肩負培養大學生文化鑒別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任務,主要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在對其他國家文化及價值觀比較分析的同時,加深對我國文化的理解,提升跨文化傳播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促進文化互鑒,形成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6]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思政”育人格局下,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已成為國內英語教學研究的熱點之一。然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仍然存在思政育人脫離專業教學、思政教學生搬硬套的現象。[7]這一問題的產生既與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有關,也受到課程特點、評價方式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相對欠缺

首先,課程育人價值的認知敏感度低。由于專業所致,部分英語教師長時間受到西方社會文化及價值觀熏陶,缺乏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未能充分認識到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及其在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方面的關鍵作用,導致教學中片面夸大西方制度的優勢,無法推進文化交流互鑒。其次,思政元素的分析挖掘能力需要加強。受學科特點影響,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多具有內隱性,有時需要教師進一步重構教學內容,才能將蘊含其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出來,實現思政育人。然而部分教師由于無法準確把握英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外延,對課程思政理解片面,無法將價值引領與學生實際學習生活緊密結合,導致語言教學中遺漏了重要的育人時機。再次,課程思政的教學組織能力亟待提高。雖然目前各大院校都十分重視課程思政學習與研討,但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內涵、實施路徑、效果評價等仍缺乏準確而科學的把握,導致課程思政教育缺乏明確目標,素材挖掘與融入多有主觀隨意性,教學方法不夠豐富適切,出現課程思政“硬融入”“表面化”的現象。[8]最后,大學英語教學多以文化對比為視角融入思政教育,形式比較單一,且很多教師仍沿用說教式灌輸價值觀,無法結合學科特點、學生興趣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未能實現大學英語教學和課程思政育人的深度協同。

(二)英語學科客觀屬性加大課程思政的融入難度

語言是文明與文化的載體,語言學習的過程就是與外國語言文化不斷接觸、對外國文明逐步加深了解的過程。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語言現象或者語音、詞匯、語法等表層結構上,更應該成為學生了解外國文化及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學過程中如果缺乏有針對性的引導及批判性思考,學生將極易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與滲透,對外國的價值觀甚至意識形態產生認同感。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傳播媒介的不斷更新及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西方一些國家開始利用各種手段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如通過電影電視、音樂等娛樂產業以及服飾、餐飲、電子產品,傳播西方生活方式及思維理念,輸出其價值觀念,解構中國文化根基,使得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觀念在我國年輕人中有所蔓延,導致他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懷疑,無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民族自豪感。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英語學科特殊的客觀屬性促使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思想性與工具性結合,進而將學生培養成為兼具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時代英語復合型人才,就成為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亟待健全完善

隨著課程思政建設的不斷深化,育人目標已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并列成為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目標。針對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目前基本已構建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然而關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的研究還相對滯后。一方面,課程思政作為“隱性教育”,對其育人效果的評價除了考查語言能力,還需增加語言表達的思想性、價值觀等測量指標,從理論層面構建評價比較容易,但落實到實踐層面,評價指標確定及評價方式選擇均存在很大困難。[9]另一方面,我國大學英語教育一直以來存在重工具性輕人文性、重結果輕過程的問題,導致目前已有評價體系中考查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主體、評價維度及評價方式均比較單一,很難結合課程思政特點對學生精神意志和道德品性提升等育人成效進行科學測量。[10]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路徑

筆者所在高校從2020年6月起開始全面啟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為了配合目前各學院進行的教育部師范專業認證這一重點工作,大學英語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考核等方面均與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直接對接,實現師資建設、課堂教學、教學管理及教學評價全環節育人,旨在培養具備良好跨文化溝通意識,能夠在專業領域勝任跨文化交流,對外國文化具備優秀理解力,并且能夠堅持中國立場、傳遞中國聲音、弘揚中國文化的新時代大學生。

(一)切實增強教師思想道德修養,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有高素質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傳道者首先要明道行道,方能行遠。筆者所在學院的青年教師人數偏多,學歷層次有待提高,缺乏高水平人才;同時,青年教師普遍面臨教學科研考核、職稱評審晉升等方面壓力,導致部分教師的素質能力無法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據此,學院秉持“請進來、走出去”的理念,舉辦高水平教學研討會、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學術講座,并派出教師參加其他省份高層次學習交流活動,提高大學英語教師政治理論素養及中國歷史文化素養,提升對大學英語課程育人功能的認同感,令教師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及根本要求。[11]英語教學作為了解中西方文化交匯融通最直接的途徑,要求英語教師兼具中國立場及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在交流互鑒中傳播中國聲音,提升我國影響力及國際地位。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必須重視加強思想道德修養,通過學習研討更新知識體系,對國家大政方針、時事熱點、社會焦點問題保持高敏感度,能夠寓價值引領于英語教學,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夯實學生的文化自覺和家國情懷。學院可定期組織教研活動以提升教師實踐教學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及教學組織能力,例如通過集體備課、磨課,組織全體教師就教材和其他教學材料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深度挖掘與加工,并就思政元素與課程融合展開研討,建立完善課程思政元素資源庫;還可定期安排骨干教師分享優秀思政教學課例,組織教師集體觀摩并評課,形成比較系統的示范課程指導性教學方案;此外,還可與全國其他院校大學英語系建立云教研共同體,通過同課異構等教研活動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并進一步完善學院課程思政建設工作。[12]

(二)明確課程思政目標,優化課程育人路徑

1.課程目標確立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應以學生為中心,大學課程應始終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確立教學目標。以此為理念,根據師范認證對師范生師德踐行能力及綜合育人能力要求,結合筆者所在學院聚焦《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提出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核心價值觀以及《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提出的“英語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綜合文化素養”等核心能力,同時結合師范專業認證要求以及學生個人發展方向,制定語言學習、能力提升以及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課程育人目標。

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語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作用,深度挖掘、提煉、加工課程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想精神內涵,拓展外語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從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辨能力;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與學生情感價值觀培養互相呼應,回到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語言—能力—思政三個目標三位一體,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明確了指導思想。

2.教學內容安排

為了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并且優化育人路徑,教師需根據教學目標與學情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及二次開發,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聚焦、補充與完善,以便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13]課程思政對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價值塑造、語言學習、能力提升的多重要求,教師需綜合考量課程目標及重點、學情及發展方向和文本材料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及二次開發。例如,在為體育專業的學生講解《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第二冊第五單元《Cliff Young,an unlikely hero》一文時,可結合其專業特點、興趣點以及課程文本內容確立思政主題——鍥而不舍的體育精神以及堅韌不拔、超越自我的拼搏力量。教學中,教師可摒棄傳統的按部就班的講授方法,將課程重點放在主人公面臨的挑戰及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堅韌毅力和艱辛努力,以期達到育人目標。授課時,首先邀請學生口頭分享他們所參加過的最遠距離的長跑經歷;其次,結合所學專業分析常人能否完成875千米的超遠距離長跑;再次,添加條件,一位65歲高齡且從未受過專業訓練、無任何運動裝備的老人,完成這一比賽是否可能;從次,要求學生帶著這一問題回到課文尋找答案,并從專業角度分析文中主人公完成這一比賽面臨的挑戰和困難;最后,討論作為體育專業大學生能否完成這一比賽,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到課文中所體現的拼搏、奮斗的體育精神以及迎難而上、不斷超越自我的人生追求,鼓勵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不畏困難、奮勇爭先,實現人生價值。

除了以上對課文內容的重構,還可通過錄制微課視頻、編寫導學案、增加學習材料的方法,創新教學內容,對課程實現二次開發。例如,在講到服裝等時尚話題時,可引導學生收集關于漢服及我國少數民族服裝的英文材料,令學生介紹不同的服飾文化,促使學生認識到服飾所承載的文化意義,通過對比中西方服飾,討論分析其所反映的中西方社會思想、社會禮儀的區別,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提升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實現語言與育人雙重目標。

3.教學環節設置

教學環節圍繞產出導向法,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的全過程育人。筆者所在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采取面授+網課模式授課。教師根據學情分析及單元內容,明確思政主題,之后圍繞主題統領全單元教學活動設計,實現語言學習、能力提升及價值塑造的三位一體目標。下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四版)》第二冊第六單元Section A文章為實例,說明如何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本冊教材共六個單元,各單元思政主題如下表:

題 目思政主題第一單元Language in mission正確的語言文化觀與教育觀第二單元Exploring college majors樹立崇高理想,實現人生價值第三單元The young generation:making a difference新時代青年的守正與創新第四單元Mission and exploration of our time科技報國,甘于奉獻第五單元Striving for financial health理性消費,樹立正確消費觀第六單元Less is more中西文化中“簡”的幸福觀

第六單元Section A文章題目為《Door closer,are you?》,圍繞本單元思政主題,首先確立本課教學目標。語言目標:掌握并熟練應用與主題相關的詞匯、短語及句型;掌握閱讀及寫作中表示因果關系的結構。能力目標:理解“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內涵;比較中西文化中“簡”的幸福觀。思政目標:合理規劃大學時間,增強自律性,充實豐富大學生活。作為網絡時代的大學生,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面臨各種選擇與機遇,然而面對如此紛繁的選擇,大多數學生秉持越多越好的理念,不愿讓機會溜走,最后徒勞無功。當代大學生還存在沉迷手機、沉迷網絡、自律性差的問題。因此,通過本課學習,旨在提升大學生分析“簡”的幸福觀與“知足常樂”哲學思想的思辨能力以及合理安排時間、充實大學生活的自律品質。以上三個目標培養層次逐級遞增,以期最終實現價值引領的不斷升華。

圍繞教學目標,教學環節設計如下。課前共有三項任務:任務一,要求學生在U校園平臺學習單詞及課文,為理解課程內容掃清語言障礙,對應語言目標;任務二,閱讀文章《對話“極簡生活”的年輕人》,激發學生思考極簡主義的文化含義以及“少即是多”“簡”的幸福觀,對應能力及思政目標;任務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斷舍離”的主題自擬問題進行采訪調查,例如“假如只能保留三個微信群,你將如何取舍”。通過采訪與反思,期望學生能夠思考合理安排時間與資源、加強自律性培養的問題。面授環節,以三個討論問題作為導入,檢查學生課前自學情況,同時了解學生對主題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對“簡”的幸福觀以及自律性的看法,為接下來的教學提供支撐。之后通過拼圖式閱讀(Jigsaw Reading)等策略快速梳理文章結構,通過文章中的實驗結果,闡釋中國傳統儒家及道家思想中“簡”的智慧,引導學生認識到面對繁雜的選擇時學會適時放手,將時間與精力集中于最重要的任務,才能取得更大成就,實現人生價值。面授課最后一個環節為產出展示,學生結合本課的討論內容,再次就課前關于自律性提升的話題進行口頭評述與展示,以檢驗語言學習、能力培養及價值引領三個目標的實現情況。課后,要求學生以本組的課上匯報為基礎,運用所學語言結構寫一篇主題為自律性培養與提升的作文,以幫助學生鞏固語言知識、提升思辨能力,同時夯實本課思政育人成效。

(三)完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科學評價課程育人效果

科學的課程評價能夠為教學目標實現、教學效果實現提供重要指導及保障。然而長期以來,大學英語課程一直缺乏成熟完善的評價體系,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英語課程建設及發展。針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特點,可采取教師評價、同伴互評與個人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重視學生自我反思,鼓勵學生對個人道德情操的發展進行客觀、真實的追蹤性評價。根據CIPP評價模式,建立多維度多層次評價體系。從教學環節來看,課程思政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從教學目標來看,課程思政覆蓋知識學習、能力提升及價值觀引領各維度。因此,重結果輕過程的終結性評價很難客觀真實反映課程育人效果,而是需要結合課程思政建設總體要求、大學英語課程特點以及所授課程具體要求確定評價指標,從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四個維度對課程思政目標設置、教學內容設計中課程思政資源的挖掘與融入、教學環節實施中思政元素的加工與利用以及課程育人效果,提供發展、全面、追蹤性的評價,[14]以期科學而真實地反映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發展變化,為后續教學及課程建設提供有效反饋。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受眾面廣,教學周期長。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兼具工具性及人文性,擁有思政教育的獨特優勢。大學英語教學應以產出導向理論為指導,以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為要求,將顯性的語言任務與隱性的育人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確立正確的價值觀。課程促思政,思政融課程,實現語言教學與思政育人的全方位深度融合。

猜你喜歡
英語課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以高級英語課程為例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論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金融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大學英語課程委婉語教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