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一門科學”構鏡的解讀

2024-01-12 14:29何莉楊赫
理論觀察 2023年9期
關鍵詞:異化勞動人的本質共產主義

何莉 楊赫

摘 要: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馬克思“歷史科學”思想的形成發跡于《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一門唯一的科學”的正式提出,但從1844年—1845年的“斷裂”語境中來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作為馬克思主義第一個完整體系的雛形,其中“一門科學”的理論場域已然隱含馬克思“歷史科學”思想的萌芽,從總體上關涉著對人類社會歷史規律的探索。由此,理清馬克思“歷史科學”思想及科學進路,必然要對“一門科學”作出深度耕犁,這不僅是打開這個被遮蔽畛域的一把重要的鑰匙,而且還是貫穿于對“歷史之謎”這條線索的科學論證,其意義和價值不容忽視。

關鍵詞:“一門科學”;異化勞動;人的本質;共產主義;科學進路;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9 — 0064 — 09

馬克思之所以能夠實現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哲學變革,歸于他始終站在時代高度和把握前人理論的基礎上來審視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生活。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正式提出“歷史科學”思想,即“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1]。而回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的語境中,馬克思這樣指出:“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保?]由此來看,《手稿》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誕生的“前夜”,論述了馬克思早期“歷史科學”思想的萌芽,這條主線不僅是針對某個具體領域或個別問題的思索,還是對整個現實的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的歷史省察,即對現存制度的批判不僅要從哲學“副本”中進行批判,還要對政治經濟學“原本”進行批判,探索人類社會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上有關物質財富的生產和分配及其勞動的關系,因而這種形成于人和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從實質上來看就是對“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的初步論證和規定??傊?,在《手稿》中,“一門科學”的萌芽從《手稿》中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并且首次向我們展示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的

敘事邏輯——實現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這“三條線索”的理論整合。盡管在《手稿》中還體現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色彩和黑格爾思辨哲學的痕跡,使得“歷史科學”思想受到了一定的鉗制,但從深層意義上來說,它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消解了妄圖以臆造的“解釋世界”的方法來“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的本來面目,這對于研究整個人類史以及社會運動規律有著蕩滌迷霧的重要意義。

一、《手稿》中“一門科學”的出場前提

一個科學理論的誕生就在于它是否能夠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且“為真”的東西。從解釋學角度來講,澄清“歷史科學”的緣起必然要回到“一門科學”的出場語境當中去,解剖那個時代獨特的社會歷史條件以及馬克思本人的“苦惱的疑問”,這有助于幫助我們清晰地辨別一切“沒有歷史”的觀念形態作為前提的理論假設,揭示“歷史的本質及其現實內容”,從而站在“大寫意義”的角度上,詮釋這個“一門科學”所呈現出來的歷史原象和理論高度。

(一)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新特質

自19世以絳,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推動著人類的物質生產能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最先發展起來的西歐和德國,正處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發著結構陣痛的狀態之中,使得人們對這種私有制條件下的生產關系有著更為深透的明晰。但是,由于這種“社會化大生產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不相容性”的日益加深,這種發展到頂峰的以雇傭勞動為典型的物質基礎推動著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產生了一種“生產過剩的瘟疫”的荒唐的社會現象,而此時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然不能在促進這種私有制關系的發展,因為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已然爆發出以生產相對過剩的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日益表現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矛盾的尖銳對立。同時,在刺激資本的價值增值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擴大著工人貧困的積累,工人階級的貧困呈現出“同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成反比”的現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由積極的推動力量轉化為發展的桎楛,尤其是19世紀30年代以來,歐洲爆發的三大工人運動,無論是具體內容、運作方式、形成規模,還是在組織紀律等相較于以往都有著層次上的質的跳躍,聚合了工人階級的反抗力量。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揭開了無產階級領導社會革命的序幕。由此來看,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和歐洲工人運動的發展呈現出了那個時代獨特的“物質的經濟的事實”,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合理性”愈發遭到普遍性的質疑,而實現人類解放的問題儼然成為那個時代的主題,必須采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進行無產階級斗爭經驗的總結,從而用于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活動。

(二)思想領域波譎云詭的涌動及局限性

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上來看,19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社會正經歷著歷史性的變革,盡管這些哲學家們都在致力于回答這個時代所產生的新課題,但囿于他們理論學說的局限性,一旦超越了自己的專業限制就會顯得比較貧乏,尤其是對歷史原象的遮蔽和對人性的抨擊都呈現出一種不言而喻的“荒唐現象”,未能深刻地揭示出資本主義時代背后所潛藏的根本力量以及關照社會歷史發展等問題。馬克思之所以轉向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絕不是一種“天才構想”的萌芽,而是在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的批判中,借鑒和吸收這些思想巨人的精髓之后,才生發了從哲學走向政治經濟學的出場語境,力圖探索“一門唯一的科學”,即“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3],從而致力于詮釋“一門科學”的科學進路。

從這些思想領域的新思潮及局限性來看:就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而言,它的理論貢獻在于揭示了財富的本質和源泉,但卻從中剝離了勞動范疇,認為只有財產才是最自然的財產狀態。而在馬克思看來,國民經濟學的這種做法實質上掩蓋了異化現象下的勞動本質的問題,盡管在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過程中提出了有關勞動的作用,以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客觀條件合理性等內容,但其唯心主義的實質仍然局限了對資本主義制度內在運動規律的深入研究。儼然,國民經濟雖然在表面上承認人的勞動,而實質上卻是對人的本質的徹底否定。馬克思在看到國民經濟學把這種“工人的勞動作為一種抽象存在”假定為“具有歷史形式的事實”的弊端之后,毅然跳出了哲學的圈子,直接抨擊英國古典政治學家把資本主義制度看作是永恒不變的范疇,說明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主張與社會歷史發展是相悖的,極力地在掩飾著資本主義制度所克服不了的弊病,完全忽視了人的歷史性和社會性的豐富內涵。就英法空想社會主義而言,馬克思在對其分析中指出,盡管這些偉大的思想家肯定了社會歷史是有規律地向前發展的過程,并預見了資本主義制度終將會被一種新的社會制度所取代的“偉大構想”,但是他們卻并未找到改變這種現存政治社會的條件和力量,即通過“改造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才能完成“徹底的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就德國古典哲學而言,盡管德國的政治狀況已然是“布滿灰塵的史實”,但德國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在總體上卻是“唯一與正式的當代現實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表明了德國并沒有積極地參與到這場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運動中來,而是用“抽象的思維活動”在理論上超越了“政治解放的斗爭”。由此來看,馬克思在吸取和借鑒這些偉大思想的精髓過程中,所要再現的不再是訴諸各個時代的“表象”,而是針對現實的批判與反思,以及詮釋人類社會的“時代精神”和達致人的生命活動的意義指向。

(三)個人立場與現實問題之際的“苦惱的疑問”

《手稿》的轉向并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它有著對現實的社會生活的深層剖析。1842—1843年,在作為《萊茵報》主編的期間,馬克思雖然依舊堅持自我意識和自由理性的立場,但是在遇到了針對物質利益和等級制度發表問題時,個人立場與現實問題的矛盾不得不迫使他進行反思。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卷入了現實斗爭的漩渦之中,對利益、等級、國家和法的關系做出了初步探討,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對自己原有的哲學信念產生了動搖,促使了馬克思開始轉向對現實問題的研究,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現存的社會制度本身。為了繼續指謫這個“苦惱的疑問”,1844年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上發表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兩篇文章,對黑格爾哲學進行了第一次的“倒戈”,無疑從階級斗爭追溯到了現實的經濟利益的問題上。尤其是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認為,不是國家決定家庭和市民社會,而是家庭和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因為“政治國家沒有家庭的自然基礎和市民社會的人為基礎就不可能存在。它們對國家來說是必要條件”[4]。在市民社會中,人們之間的現實聯系本應該是一種“物質交往”的活動,體現了人類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交往形式”,但是這種“片面的經濟事實”卻遮蔽了哲學上“完整的人”的歷史性和社會性的存在。此外,恩格斯在《德法年鑒》上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一文中,揭示了國民經濟學緣何會把私有制當作資本主義社會毋庸置疑的前提的悖論。在他看來,私有制的起源和本質都是社會歷史活動的產物,由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不合理性和非人道性,不應當把這種現存的經濟社會關系看成是某種永恒的東西,因為它僅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結果。這對當時的馬克思觸動很大,因為政治經濟學領域中“涉及全人類的范圍”的根本問題,而要想撕開國民經濟學這張偽善的面孔,以及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固有矛盾,僅靠對哲學“副本”的批判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走出哲學、進入到政治經濟學的語境中,才能在感性的世界中探索和解決人類社會的根本問題??傊?,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的角度上,而由于他個人立場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促使他由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和由革命主義到共產主義發生了轉變,并且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現存的社會制度本身,表明了馬克思開始著手探索和制定科學的世界觀。

二、《手稿》中“一門科學”的理論敘事

《手稿》對于馬克思通往新世界觀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馬克思通過對當時的現存制度的解剖,沖破了哲學“副本”的束縛,在資產階級經濟關系和市民社會中找到了新的突破點,即一切社會變遷以及所生發的政治變革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這個“一門科學”就是“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的本來面目,探尋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運動過程中的規律,在哲學史上首次提出了“自然與歷史”的關系,初步規定了“歷史科學”的基本范疇,這為實現馬克思哲學革命的變革提供了重要契機,從而力圖用“一門科學”來關照資本主義社會的存在狀況——對“資本和勞動的關系”的批判——直至通達共產主義歷程的圖景。

(一)何以與人的勞動發生敵視

在《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對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之間的關系去剖析異化勞動以及與之關聯的私有財產,并探索異化勞動的歷史形成與揚棄過程,以及借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事實。在資本主義物質經濟過程中,由于國民經濟學把這種私有財產當作“一般的、抽象的公式”,而且還取消了這種“一般勞動”的歷史性規定,因而它并沒有解釋清楚勞動、資本和土地相分離的根源,并且它總是處于“一種虛構的原始狀態”中,未能從“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這個前提出發,所以它無法揭示資本家同工人之間的矛盾關系。在馬克思看來,勞動作為人的類本質,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而在私有制的條件下卻發生了異化,產生了“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5]的現象,這種結果導致了在抽象肯定的前提下勞動是對人的類本質的徹底否定,而這才是“當前的經濟事實”。這樣一來,馬克思就從道德層面對國民經濟學展開了有力地批判,揭示了“現實的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活境遇是由國民經濟學“虛構的原始狀態”所造成的,揭穿了國民經濟學“掩蓋了剩余價值的真正起源”的這層虛偽的外衣,已然朝著“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6]中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勞動在每一個社會都存在,人類歷史的充分展開以及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的形成就是通過人的勞動實踐創造的。在《手稿》中,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事實,即工人同資本家的對立,所以,馬克思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在經濟社會的勞動者同生產行為的異化關系之中,闡明了異化勞動四個規定性的生發根源以及邏輯關系,即“物的異化、自我異化、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人與人相異化”,這種異化狀態不僅表現在結果上,而且還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中。顯然,異化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是普遍現象。勞動作為人的本質的內在規定,進行生產的目的在于通過勞動的對象化來占有外部的感性世界,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卻成為了束縛工人的手段,不僅失去了“勞動的生活資料”,而且還失去了維持肉體生存所必須的生活資料,剝奪了工人的類生活。此外,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社會關系中,除了工人被人格化的資本所奴役以外,資本家也成為了資本和雇傭工人所生產剩余價值的奴隸,而“世俗的上帝——金錢”儼然成為了衡量一切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的唯一尺度,突破了對道德評判的原則和底線,由此異化現象發生于社會的一切領域和一切人身上,呈現出人類社會陷入完全異化的狀態。

一如前述,在闡述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之間的關系上,馬克思解答了國民經濟學之所以會陷入諸多無法解釋的困境,在于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出發,未能揭示出現實中與之相悖的私有財產的發展規律,僅是理解為一種在現實中所必然經歷的物質過程,且只是說明這種規律是基于“貪欲和競爭”所引起的。而在他看來,私有財產是人通過異化勞動所創造的,并反過來成為奴役和支配人的力量,私有財產就是“異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的直觀反映和感性表現。此外,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或勞動的對象化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伴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全過程。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發生的特定形式的異化,僅是一定歷史階段的暫時性的范疇,這并不是說異化勞動就是對象化的活動。這一切都將表明,異化勞動被逐步克服的過程也是私有財產逐漸被揚棄的過程,異化勞動本身在不斷運動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在這個歷史過程中,要消滅異化就必然要消滅私有制,因為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是相伴而生的產物,而且這種關系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即“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同一條道路”[7],因而人的自我異化必然是“通過人的勞動”的這一過程的解決,只有在這個無限循環、不斷發展的勞動過程中,異化勞動才會自然而然地被消滅。在這里,雖然馬克思未曾具體指出這條道路,但是解決異化勞動的問題卻是內在指向了人的解放問題,發揮了人的主體能動性作用,這為“歷史科學”思想的建構提供了一個科學的方向和理路。

(二)因何喪失了對自身本質和特性的占有

對于人類自身的探索和認識,始終是人類孜孜不倦的一個重要課題。對于“一門科學”來講,“現實的人”是這個“一門科學”的出發點,有別于從前的一切哲學家總是將其歸結于抽象的存在。盡管費爾巴哈直觀唯物主義在對宗教的批判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揭示出了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但他的這種認識僅是停留在一種感性的“純粹直觀”,而對這個作為類存在物的人的結論卻依舊放置在抽象的和唯心的認識上。一直以來,人的本質問題始終作為馬克思所關注的焦點,在看到了當前主體異化的現實問題上,沿用了費爾巴哈“類”的概念,開始以人學的觀點來考慮現實問題,在異化勞動的第三個規定性上提出了“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揭示了異化勞動的本質就是人的類本質的異化,由此展開了對人的本質問題的探討。

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作為人的生命和延續的無機體,總是與人處于一種持續不斷且交互作用的過程,并且始終把這種“生命活動”的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對象,這就從根本上闡明了人與動物之間的差異,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在這里,并不是說只有人才能進行生產,動物也進行生產,只是動物的這種生產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進行的本能的活動和反映,這就是動物的“自己的生命活動”,且這種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僅限于對自身肉體直接需要的生存活動和所屬物種的繁衍,體現了自然界對它的直接規定性。相反,人的生產則是全面的,是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而進行的“真正的生產”,因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就意味著人超出了肉體的直接規定性的范疇。人可以按照任意“物種的尺度”和作為人的“內在的尺度”而進行活動,有別于動物只能按照它所屬“物種的尺度”和需要進行“自己的生命活動”,而不能按照其它物種的方式從事生命活動,即動物本能活動的生命樣式和活動形式,而人則是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進行對象化的活動,這就意味著“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去改變對象的存在,體現了人的主觀意愿、情感和目的等,而這就是人的“生活活動”所實現的對人的自我“生命活動”的超越,達致了人與自然的和解與統一。

由前述所看,“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8],人的類特性就是自由自覺地再生產自身和自然界,所進行的活動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必然是有意識地對自己的現實生活和所處的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進行認識并加以改造,促使其成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同時也能夠從主觀世界中把握外在的客觀世界,把人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獨屬于自己的意識和意志的對象,進而在所處的對象世界中現實地“直觀自身”。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就是要把自身的生命活動變成有目的的對象化活動,這種生產活動就是“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使人的生產生活達到“自在”與“自為”相統一的“自由境界”,因而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才能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人通過勞動不僅把人的自身的生命力以及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而且也在創造性地改造對象世界的活動中確證了人作為類存在物的根本屬性。但是,異化勞動作為對人的本質的否定,把人的生產對象奪走了,進而也就剝離了人的“類生活”,即“他的現實的類對象性”。由于異化的存在,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或勞動的對象化活動被貶低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了僅是維持人的肉體的存在。由此可見,本應具有普遍存在的類特性的人,在改造對象世界的活動中喪失了自身的本質和特性,人的“類生活”對他的“生命活動”而言竟成了謀生的手段。在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中,異化勞動使人失去了自由自覺的類特性,人的本質的異化成為了一個普遍現象,勞動者失去了他的“無機的身體”,即他的“類生活”,揭示了“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的規定。

(三)對共產主義“二重性”的初步論證

私有財產所引發的尖銳的社會矛盾是共產主義學說的起緣,只有在進行“對財產的排除的勞動”的時候,才能構成“無產和有產”的對立以及找到得以解決的現實力量。而宣布廢除私有制的各種空想共產主義學說的局限性在于未能抓住私有財產的本質,對其理解總是帶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無法找到廢除私有財產的現實途徑以及實現對共產主義的科學論證。在《手稿》中,馬克思在對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進行批判的基礎上,初步探尋了“歷史之謎”的科學進路。從本質上來講,共產主義的核心問題就是消滅私有制。所以,馬克思摒棄了各種空想共產主義學說從主體角度出發來分析私有財產和私有制,明晰了共產主義的科學進路是從現實的、歷史的社會實踐出發,從人類自身發展的辯證過程出發,詮釋了“一門科學”的闡釋對象就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問題的研究。對共產主義的科學論證,必然要置于全部的歷史活動范疇,在揚棄私有財產的過程中,共產主義是“經驗的基礎”和“理論的基礎”的結合。這樣一來,馬克思整合了經濟學和哲學,初步論證了“一門科學”中的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從經濟學的論證角度而言,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作為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活動發生了異化,而且這種“經濟的異化”就是現實生活發生異化的直接體現。在馬克思看來,國民經濟學并沒有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交換方式,相反它卻以偽善的面紗掩蓋了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階級斗爭和階級利益的“經濟事實”。由于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根源,天然生發了這種生產關系中的對抗性和趨勢,而要想將“社會從私有財產”中解放出來,必然要通過工人解放這種“政治形式”來表現出來,工人的解放就是全人類的解放,它消除了私有制的存在,因而“共產主義是作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實的、對下一段歷史發展來說是必然的環節”[9],資產階級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和工人階級的崛起必然導致它的滅亡。這樣一來,就為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給予了經濟學的證明,而實現人類解放就成為了歷史的新任務。

就哲學的論證而言,集中體現在共產主義對人性的復歸問題上。在馬克思看來,這種共產主義的哲學基礎涵蓋著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和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共產主義是對“一切異化的積極的揚棄”,解構了“對人的生命的占有”的異化形式,規定了人是歷史性和社會性的存在,是否定私有制的必然結果,在私有制條件下消滅了作為主體的自我異化的人的活動本身,實現了人之為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和復歸。共產主義還是一種自覺地承繼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基礎上的復歸。共產主義并未否定私有財產在揚棄過程中所產生的積極成果,而是肯定了私有財產作為人類發展進程的一個必然而辯證的發展階段的存在,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不僅為人類社會創造了豐沃的物質財富,也為實現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提供了實際可行的方法和途徑,因而這種共產主義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就是一種全面而自覺的辯證過程。二是,共產主義是“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在異化勞動中,人不僅喪失了對象化的活動,而且還喪失了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本質,要想實現人的復歸、回到人自身的本質以及社會當中去,所要解決的就是反人性的“異化現狀”和反人道的“社會性質”,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和解與統一。共產主義就是“人向自身和社會的復歸”,因而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就是對一切異化了的人的積極揚棄,完全占有人的生命和本質,實現“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三是,共產主義是完成了的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運動的必然過程,揚棄了那些被異化了的真實的內在關系,體現了人的本質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社會是歷史性的存在,人通過實踐活動完成了的“人化自然”,確證和實現了人的本質,達到了“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的統一。四是,共產主義是“歷史和自然”之間的統一,在異化現象范圍內的一切“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矛盾和斗爭的真正解決。馬克思把在私有制條件下產生的這些“矛盾”和“斗爭”當作全部歷史活動的“歷史之謎”,因而只有共產主義才是對“歷史之謎”的解答。

由此可見,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思考是一種辯證的運思過程。也就是說,共產主義的科學進路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撕開了國民經濟學這層虛偽的面紗,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社會關系的尖銳矛盾,表明了資本主義必然被共產主義所取代的歷史必然性,指向了人的解放的指歸。另一方面,反映了共產主義所追求的正是人的本質的真正復歸,這種復歸的形式和內容必然是消除私有制條件下“現實生活”和“意識領域和人的內心領域”之中的異化,從而實現“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的復歸。

三、《手稿》中“一門科學”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科學論證

《手稿》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源于這是對科學世界觀的初步探索,他以其獨特的思想魅力把握了對“現實的貼近”,深層地透視了那個時代的主題、本質及發展趨勢,考察了勞動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社會運行規律,科學論證了“一門科學”的內在指向和邏輯進路,得出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盡管此時馬克思還尚未擺脫對舊哲學的依賴與束縛,但是其思想卻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蛻變,奠定了從哲學范疇走向經濟學范疇并向更高的實踐范疇邁進的重要基石,直至最終走向歷史唯物主義的場域。

(一)從現實出發——建構科學邏輯新起點

盡管馬克思借助于費爾巴哈人本學的立場和方法,但卻又拋棄了這種“先驗的”預設邏輯,而是從“現實的個人”及其實踐活動出發,考察了理想狀態的人的本質與現實的社會存在之間的關系。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并未否定費爾巴哈的批判性思維,但是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都局限于對自然界的直觀感受,而缺乏能動的認識。在這個維度上,尤其是費爾巴哈哲學,只是從感性的世界出發來闡釋歷史過程,把資本主義社會當作一種恒定不變的社會狀態,不是從實踐出發、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這樣做的結果卻是和唯物主義截然相反,因為它不理解真正的、現實的和感性的活動本身,即把“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從實踐活動中給剝離出來,自然也就撇開了人類歷史進程,無法從物質生產方式上來把握社會歷史,并以此深入到歷史的發源地當中。由此,實踐的唯物主義從現實出發,去追溯人的歷史性和社會性,并“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10],而不是像思辨的歷史哲學那樣任意地剪裁歷史事實,正是由于這種批判性、革命性、實踐性的活動,使馬克思對以往舊哲學的歷史性的“給定存在”予以徹底地顛覆,不僅實現了哲學革命的變革,而且還原了這種實際的現實生活的起源、過程和發展的本質。

事實上,國民經濟學家從“私有財產”出發,把當前的經濟事實變成“抽象和教條和萬能的公式”,極力地遮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對勞動的剝削與被剝削的社會關系,這樣一來它的弊端就十分明顯了。馬克思之所以與他們的立場有著明顯的差別,就在于他從人的本質異化和復歸的角度出發去解釋人類社會歷史及其實踐活動,盡管是從這種價值懸設的倫理批判的角度來出發來揭示人的本質問題,但卻在深層意義上提出了一條從“現實的人”的出發的科學邏輯,這相較于《<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已然不再考察黑格爾思辨地把國家理解為“理念”上的實體,是歷史的本質和核心,也不再探討“私人利益”在與“普遍利益”相沖突的過程中必須依靠“社會的原則”來解決。相反,馬克思已然從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從歷史角度進行劃分:“非異化狀態的人——自我異化的人——自我異化的揚棄”的人的三個階段,并對這個歷史性的社會存在給予辯證的、動態地分析,達致人對自我本質的真正占有和人向自身、社會的復歸。這就儼然不同于黑格爾的思辨哲學和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哲學。那么,“現實的人”為何會產生異化,當下的現實生活緣何是被異化了的,從這個層面上來看,馬克思已然觸摸到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敏感“神經”,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不同,馬克思不是從資本視角入手而是從勞動視角入手,他認為勞動是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而資本是同工人相對立的積累起來的別人的勞動。

盡管馬克思采用了人本學的邏輯形式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運動,并借以說明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但他已然超越了那些同時代的哲學家們,并在之后的《資本論》中,更進一步地反觀著“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11]。在《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有意識的活動,社會歷史是勞動異化和揚棄異化勞動的過程,因而也就說明了在私有制的條件下異化勞動遮蔽了社會的一切領域和一切人的本真狀態,呈現出反人道和非人性的現象。而只有當私有制發展到最高階段的時候,它才能逐漸消亡和被取締,一方面說明了人通過人的勞動創造了社會歷史,人類歷史在本質上就是通過勞動而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另一方面揭示了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是歷史的、暫時的過程,二者的根源在于人類社會尚未達到充分發展的高度,因而在這個歷史階段上,人的本質力量只能通過采取異化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此,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的產生、發展和揚棄的規律性認識,合理地表達了歷史的過程和方式,指明了“對異化的揚棄需要統一領域、統一尺度”[12]的原則,盡管這層認識是披著人本主義的外衣,但是他已經走在了“時代精神”的前沿。

《手稿》之所以被稱之為《資本論》誕生的“前夜”,得益于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解剖以及對私有財產的深刻認識?!耙婚T科學”中異化勞動作為勞動的特殊社會形式,并不是要取締所有的“一般勞動”,而僅是對這種資本與活勞動之間關系的批判。馬克思已然觸碰到了當前的異化根源在于經濟異化,這也是現實生活發生異化的根源,并決定了其它的一切異化,這顯然是對異化勞動的理論邏輯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范疇的轉向。此外,在《手稿》中,馬克思是用人本學邏輯來研究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雖然他企圖用異化勞動來說明私有制的矛盾,但是在這個理論中的哲學、倫理學成分明顯高于實證,著重強調主體與客體的對立關系,要求從人的本質出發來說明私有制的不合理性,因而只能對私有制作出價值評判,而不能達到對私有制的科學闡明。在這里,說明了馬克思此時的經濟理論尚未達到成熟,但重要的是他開啟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那種抽象的、思辨的方式已然不能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因為異化觀念無法解釋現存的社會生活,而作為私有制條件下特有的異化現狀又是與之相伴而生、互為因果的產物。由此來看,“一門科學”中的“以現實的經濟事實為出發點”就是科學邏輯建構的新起點。

(二)把握歷史本身的方式——自然科學和人的科學的統一

“一門科學”思想蘊含著自然科學和人的科學的統一。從實質上來看,就是要擺脫思辨的歷史哲學的束縛,將其還原到感性的實踐活動抑或是物質生產方式之中,從“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的情境中來研究和思考整個過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手稿》中,在確證人與自然互為存在的對象、本質的基礎上,馬克思科學地論證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這個過程是“自然界生成為人”的一個現實部分,即“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歷史和自然的關系。自然界是人的生成和生產生活的對象,這種活動是人的感性實踐活動,可以“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在于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以人的創造性社會實踐為基礎的辯證運動,表明了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在這個過程中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人化自然”。在這樣的邏輯中,人與自然之間通過勞動形成了一種互動的關系,因為“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13]。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活動就是對自然界的改造和占有,勞動作為一般的社會實踐活動,卻在私有制的條件下呈現出“異化的形式”。而從前的一切哲學家,卻并沒有把工業的歷史同人的本質和力量緊密地聯系起來,僅是將其理解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性”,未能意識到人和自然之間的這種物質變換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才產生了形式上和結果上的扭曲,并呈現出異化狀態下的一切社會和人。因此,要想“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必須擺脫這種“在人們頭腦中的思想加以改組和排列”的絕對方法的羈絆,實現人類從異化狀態走向真正人的狀態的回歸,從而在歷史的物質因素和物質生產方式的科學邏輯上來把握歷史本身的方式。

在這個物質工業中,人的對象化的本質力量通過社會實踐創造了自然,因而人化自然也就成為了工業和自然科學與人之間統一的基礎,工業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同時也深化了人化自然,進一步創造了人與自然的統一,說明了“歷史本身就是自然史的一個部分”,而且體現了它的“現實性”。社會歷史離不開作為實踐主體的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工業作為人和自然進行互動關系的“對象性存在”,社會歷史在本質上就是“人化自然”的歷史,儼然摒棄了思辨哲學將歷史的發源地與“塵世的粗糙的物質生產”相分離的抽象觀念,為馬克思對工業世界的深入解讀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線索,肯定了物質生產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往的自然科學與哲學之間存在著一種“貌合神離”的關系。而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科學和人的科學的統一就構成了“一門科學”的研究范疇,是表述歷史本身的一種合理方式,而不是像黑格爾那樣將“實體和自我意識之間的關系”歸結為“某種經驗的事實”,這是馬克思走向歷史唯物主義的關鍵節點,揭示了人的對象化的活動是在“工業的歷史和工業”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與人之間聯系的紐帶。在這里,盡管馬克思還沒有完全擺脫用“自然”的眼光來審視人,強調:“自然界的社會的現實,和人的自然科學或關于人的自然科學,是同一個說法”[14],而此時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已然突顯出來了。因此,伴隨這種思維方式的變革,馬克思必然要從異化史觀轉向實踐觀點的研究,因為這種異化史觀還是基于人本學的邏輯,是建立在價值懸設的前提之上的,無法從根本上推翻私有制以及找出解決現實問題的思路,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才詳細地闡述了自然史與人類史的聯系與區別,最終摒棄了自然的眼光,而是用社會歷史的視角來規定人的本質。

此外,費爾巴哈對“感性世界”的理解“僅從單純的直觀和單純的感覺去理解世界”,沒有意識到周圍的感性世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他們的社會制度”[15]。雖然費爾巴哈超越了以往純粹的唯物主義,但囿于他的這種“純粹直觀”的思想和表述方式,造成了“在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者看到改造工業和社會結構的必要性和條件的地方,卻重新陷入唯心主義”[16]的局限性。工業的發展狀況是對特定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的描述,是對這種社會交往關系中形成的分工和所有制的具體呈現,而對于共產主義來說就是要改變現實的運動,這是直接關乎“現實的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因而“一門科學”就是對歷史本身方式的合理表述和科學把握,對一切有關“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問題都歸結于“隨著工業或慢或快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的過程,確證了“歷史的啟示”的規律性,因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這不僅形成了對歷史的重要規定,而且還蘊含著“歷史科學”思想的出場邏輯,從而揭示了歷史的本質是物質生產活動,為“歷史之謎”提供了科學進路和邏輯展開。

(三)對“歷史之謎”的解答——共產主義的科學進路

任何理論學說的提出都是基于特定的歷史條件的。在對以往的共產主義學說作出剖析和批判后,馬克思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以往的共產主義學說的局限性在于它們并沒有找出“從個別的與私有財產相對立的歷史形態中為自己尋找歷史的證明”[17],揭示了以往的這些共產主義學說未能將私有財產作為前提,也就無法對資本家與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做出合理地解釋,直接導致了它們脫離了人類社會歷史的實際進程。在看到這些以往的共產主義的理論困境之后,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和所有過去的運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基礎,并且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創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性,使這些前提受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保?8]由此,馬克思所要解決的“歷史之謎”這條線索并不是要從純粹的理念當中去建構一個共產主義圖景,而是要對私有制條件下的一切領域和一切人的異化現象進行無情地批判,從揚棄私有財產和復歸人的本質作為交叉形式的邏輯主線出發,闡明“共產主義是最近將來的必然的形態和有效的原則”[19],探尋“消除異化勞動——揚棄私有財產——達致共產主義”的科學進路和歷史必然性,體現了一種社會歷史的進步性,詮釋了對這個“一門科學”的價值和意義指向。

《手稿》中“一門科學”內在指向了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它最終必然要通過共產主義的科學進路來完成。在這個物質工業中,以異化形式存在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這就揭示了“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相悖的邏輯是“歷史之謎”的緣由,因而“一門科學”的科學進路就是由此展開的。對私有財產的揚棄是一種積極的揚棄,并不是要退回到私有財產以前的原始狀態當中去,而是要合理地保存“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基礎,摒棄了用抽象的原則來實現這種復歸的物質基礎,這樣一來,共產主義“在私有財產的運動中,即在經濟的運動中,為自己既找到經驗的基礎,也找到理論的基礎”[20]。與此同時,馬克思是站在人類發展所能達到的理想高度來說明共產主義必然要建立在個性豐富和雄厚物質的基礎上的,是對資本和活勞動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在他看來,資本對活勞動的這種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一旦達到了頂點,共產主義對異化的揚棄也將成為歷史的必然,揚棄異化的實質就是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共產主義是一個“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而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和“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說明了“歷史將會帶來這種共產主義行動,而我們在思想中已經認識到的那正在進行自我揚棄的運動,在現實中將經歷一個極其艱難而漫長的過程”[21]。對于這種共產主義而言,是完成了的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統一。從人道主義維度來看,共產主義是擺脫了私有制條件下對物的占有方式,消除了一切矛盾和斗爭,人的全面發展也將是一個現實的歷史運動過程,直至“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質,從而消除了一切社會和一切人的異化狀態,體現了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從自然主義維度來看,共產主義是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即人化自然使人和自然達到統一。人化自然不僅僅是一個結果狀態,同時它還是一個歷史過程,即人化自然的生成史,只有揚棄了異化而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才會達致真正的“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而此時的人化自然也就完成了。由此來看,“一門科學”中的共產主義是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統一,而且是確證了共產主義正是這種矛盾和斗爭的真正解決。

“全部歷史是為了使‘人’成為感性意識的對象和使‘人作為人’的需要成為需要而作準備的歷史(發展的歷史)”[22]這個“準備的歷史”就是為了奠定人的解放的目標,意味著“現實的運動”過程就是一部揚棄異化束縛的過程,使勞動成為人的真正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從而彰顯人的自為生命價值。由于私有財產的揚棄,實現了“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而那種“被單純的占有財富所遮蔽”的各種感性和特性也將在主體上和客體上成為了“完整的人”。馬克思認為,只有訴諸于共產主義才能完成對異化的揚棄,而人類社會將會推動這種共產主義行動的完成,盡管這場運動是一個艱難而又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們在思想上有了“超越歷史運動的意識”。由此,關于人的解放問題,在《手稿》中得到了充分的論證,盡管這種論證尚不成熟,但已然初窺到了有關人的解放的門徑,這為之后的《共產黨宣言》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契機。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6.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3.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2.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6.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12]沈湘平.唯一的歷史科學——馬克思學說的自我規定[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71.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9.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8.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0.

[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6.

[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4.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

[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6.

[2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2.

[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

〔責任編輯:侯慶?!?/p>

猜你喜歡
異化勞動人的本質共產主義
黃龍飛: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者
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現實思考
再論唯物史觀的人本思想
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
人不是什么:卡西爾批判式人學觀探究
從“人的本質”看犯罪的刑罰預防
淺談人的本質與價值
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共產主義思想麒當代啟
“五形態論”與共產主義學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