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論清代詹事府的建置

2024-01-12 14:29張佳利
理論觀察 2023年9期
關鍵詞:清朝構成

張佳利

摘 要:清朝定鼎中原后,為了朝廷各項政令能順利地貫徹施行,沿襲了明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機構。順治元年,清廷設詹事府作為中央官署之一,府內官員負責講讀牒奏之事,為清朝皇太子的文學侍從官。詹事府作為中國古代社會歷史上長期存在過的一個中央官僚機構,其命運無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詹事府及其官僚群體在清代的政治舞臺上構成了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當前關于歷代詹事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以前的詹事及其職能方面,且以歷代東宮制度和太子詹事研究居多,在清代文官制度研究中對詹事府官員的選任及升轉調補方面的探討比較詳細。但鮮少有人關注清代詹事府的建置情況,故有繼續研究的空間。

關鍵詞:清朝;詹事府;建置;構成

中圖分類號:K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9 — 0145 — 04

詹事一職始于秦朝,其有“省視之意,是宮官之長”[1]為太子僚屬,主要職掌宮中之事。自秦漢,皇太后、皇后宮中以及太子宮中均設詹事,之后只留太子詹事作為東宮官屬之長,且詹事一職在西漢的地位較秦朝有所上升,東漢廢止。魏晉亦有詹事的設置,但省置不常。隋朝廢詹事。唐武德年間始設詹事府,即太子詹事的官署,掌東宮三寺、十率府的政令,亦負責教習太子、講導經學,光宅元年(684),唐睿宗將詹事府改稱宮尹府,太子詹事便改稱宮尹,而少詹事改稱少尹。神龍元年(705),唐中宗復改詹事府,此后由歷代沿襲。宋代東宮官設置與唐相同。遼金時期改稱詹事院,元置儲政院(初名詹事院),掌東宮總務,輔翼皇太子。明代之立儲遠不如唐、宋時正規,詹事府名義上有輔導太子之職,但其與翰林院官員所掌基本沒有區別,并逐漸出現翰林官與詹事官合流之傾向,此府逐漸只作為翰林等官升轉之階。順治元年(1644),清承明制在明朝舊有機構的基礎上加以擴充而設詹事一府,為中央機構之一,主要負責太子的培養及相關事務管理,設官為復職,職掌相較明朝稍有異同。

一、清朝詹事府的設立

關于詹事府在皇城中的具體位置,清人吳長元的《宸垣識略》記載:“詹事府署在玉河東岸,西向。系明代建,本朝康熙間重加修葺。圣祖御書額曰德業仁義,又先師祠有御書存誠二字碑。后堂側孔子廟,前松二株,甚是奇古。主簿廳舊址得扁石曰一枝間,王百榖書?!保?]還記載由于京城內的井水大多咸苦,而詹事府的井水最好,故汲者眾多。

清朝入關前之制,與漢之“嫡長子繼承制”大有區別,因無成法,故常常因為皇位繼承而出現骨肉相殘之事,直至清朝定鼎中原,也未嘗立太子。順治元年(1644),清沿明制設詹事一府,與明代詹事府的職官名稱相同,官員品銜也大體相同,其官為滿漢復職且以滿族官員為主,這明顯地體現了清政權的民族特點。當時僅有少詹事一人,再加上清初對明朝降官實行“以原官供職”政策,當時以明朝之降官胡世安任少詹事一職,同年冬,裁撤詹事府,將其事務歸入內三院管理。順治九年(1652),恢復詹事府,其中“詹事、少詹事掌文學侍從,經筵充日講官,編纂書籍,典試提學,如翰林,并豫秋錄大典?!保?]除此之外,還設主簿一人,錄事二人和通事舍人二人。府內置左、右春坊,其中設庶子和諭德各一人,中允和贊善各二人。置有司經局,其中設洗馬一人,正字二人。且均以內三院漢官兼攝,未設滿缺,但是專設一名滿洲詹事掌府事,并掌印信。[4]但順治帝當時并未進行立儲,因此,當時的詹事府形同虛設,詹事府在順治十五年(1658)第二次被裁撤,其府官員另行補用。

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皇后赫舍里氏生皇子允礽,[5]次年十二月,允礽被公開冊立為皇太子,并于太和殿舉行冊封大典,詔曰:“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御寰區,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嫡子允礽,日表英奇,天資粹美,茲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載稽典禮,俯順輿情,謹告天地、宗廟、社稷?!保?]

康熙十四年(1675)十二月十三日,清圣祖授給允礽冊寶,正位東宮。當時清圣祖前四子皆夭殤,雖以納喇氏即惠妃所出之子允禔最長,但因其為庶出,嫡出而長者時為允礽。立嫡且立長為漢制,此事便體現出漢文化之色彩,同時標志著康熙帝當時有意仿照中原王朝皇位繼承制度而行事。因冊立皇太子之事,詹事府之設立自然勢在必行。故舉行恩典時復設詹事府,并備齊官員,其官最初掌輔導太子之職。清圣祖以孔郭岱和陳廷敬共任詹事府詹事。當時的具體設官情況為:正官——滿、漢詹事各一人(均正三品),其中,漢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銜;滿詹事、漢少詹事各二人(均正四品),其中,漢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銜;滿主簿、漢主簿各一人,滿錄事、漢錄事各二人;滿正字、漢正字各二人。左右春坊設屬官,包括滿、漢左、右庶子各一人,左諭德一人、右諭德一人,左中允二人、右中允二人,左贊善二人、右贊善二人;司經局設滿洗馬一人、漢洗馬一人,滿、漢正字各二人。[7]以上官職各有兼銜,俱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停止兼銜。此次詹事府之設,除滿、漢復職為清代特色以外,其官員的職掌相較明代而言大致無異。

允礽于康熙十四年(1675)被清圣祖公開立為皇太子,然而,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清圣祖以其“暴戾淫亂”“賦性奢侈”“類狂易之疾”為由廢儲,至此,允礽據太子位共三十三年。翌年,清圣祖以“雖被鎮魘,已漸痊可”為托詞,復立允礽為皇太子。然而允礽復立以后,乖戾如故,以至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月,清圣祖終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等再次廢黜且禁錮允礽,并明令大臣:“有奏請皇太子已經改過從善,應當釋放者,朕即誅之?!保?]清圣祖的兩次廢儲暴露著嫡長子繼承制的弊端,其此后不再行立儲之事,實際上也是停止了預立皇太子之制。

自雍正帝實行秘密立儲之制,清朝不再預先明立皇太子,詹事府雖為中央官署之一,但其官為閑職,某種程度上成為翰林院的輔佐機構。乾隆十八年(1753),上諭:“詹事及東宮僚屬,儲貳未建,其官原可不設,第以翰林敘進之階,姑留以備詞臣遷轉地耳。古稱建儲為國本大計,朕酌古準今,深知于理勢有所難行……可見建儲一事,亦如封建井田,固不可行之近世也?!保?]清高宗以清圣祖兩次廢儲之事為據認為當下形勢難行公開建儲,而應集體培養儲君,最后擇優選定皇位繼承人是為一大進步。因此,詹事府基本成為清閑之府,作為翰林院詞臣轉遷之處,詹事及少詹事等官員主要作為皇上和皇子的文學侍從,其中一些屬官與翰林院官員一同撰文修書。[10]嘉慶二年(1797),詹事府全部事務改歸翰林院管理,五年復舊。

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失敗后,一方面為了適應西方列強的侵略要求,如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通商大臣的出現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侵略活動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到清王朝內部逐漸強大的改制變法的壓力,其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是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在甲午戰敗后的掀起的戊戌維新運動,康有為明確提出,維新中國,應以“定官制為要義”,梁啟超也說:“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11]康梁等人認為要變革官制,就要精簡機構、裁汰冗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清德宗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進行變法。在此后三個月里,先后頒布了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詔諭共百余件,其中涉及官制改革的有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等衙門,因職司重復,清廷以“事物甚簡,半屬有名無實”為理由商議裁并,至于其原有事務,分別交給內閣、禮部、兵部和刑部辦理。然而這一提議未來得及在實際中執行,戊戌變法便宣告失敗。

戊戌變法失敗后,清統治者把過去鎮壓戊戌變法完全歸咎于康有為等人“亂法也,非變法也”,光緒二十七年(1901),上諭:“世有萬古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12],決定進行政治改革,增設和裁撤了一些中央機構。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清廷重新厘定官制時,以詹事府名實本不相符徹底裁撤,至于原府事務歸翰林院管理。

二、清代詹事府的構成及職能

清代詹事府設正官詹事、少詹事;首領官主簿、錄事;屬官通事舍人、府坊局筆帖式。內部機構主要為左、右春坊,司經局及主簿廳,其中左、右春坊兩個機構各設官左、右庶子,左、右中允,左、右贊善,以上統稱為“坊官”;司經局設官洗馬、正字,其有“局官”之稱;主簿廳設官主簿。因以上官員司文墨筆翰之事,亦稱為“詞臣”。

清朝詹事府于順治元年(1644)十一月歸內三院管理,順治九年(1652)恢復設置,十五年(1658)復裁之,康熙十四年(1675)復奉詔設置職官。其府官員經康熙三十七年(1698)、五十二年(1713)及乾隆十三年(1748)等多次裁減,始成為上制。[13]在此期間,詹事府的具體設官情況也多有調整和變化。

康熙朝《大清會典》對于清朝詹事府的職掌做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一、凡春秋經筵,滿、漢詹事與少詹事均于文華殿內侍班;二、凡朝會、朝審及九卿、翰、科、道會議之事,滿、漢詹事與少詹事皆于殿上。其中滿詹事和漢詹事位于大理寺卿之次,少詹事坐位于左右通政、大理寺少卿之次,而庶子以下各照班次序列;三、凡需行慶賀禮之節日,由該府官員撰寫并頒發表箋文式。允礽被公開皇太子時,凡是大節,官員祝賀之表箋文書,均由詹事府官員撰擬和頒發;四、為皇太子經筵日講,用皇上日講之講章,等到新歲開印后開講,若是忌辰日或慶賀日等停止日講。五、日講官和起居注官缺,詹事府官員皆預;六、纂修實錄、圣訓時,由詹事充當副總裁官,少詹事和坊局官充當纂修官,若修其它書史,則由少詹事充當纂修官;七、凡審閱誥敕,左、右春坊四品官以上皆預,后停止;八、凡文、武殿試,由詹事充讀卷官,坊局官充掌卷官;九、禮部和兵部開列具題后,漢坊局官主考直省典試、順天武鄉試;十、凡武會試主考以及教習庶吉士,詹事預開列;十一、凡提督學政、學差等官論資差遣或論俸擬正;十二、凡祭告五岳四瀆、歷代帝陵等,滿、漢詹事及少詹事預差遣;十三、凡廷試舉人及歲貢生,由漢坊局官預先閱卷;十四、主簿和錄事等官差遣各省頒發詔書;十五、司經局洗馬職掌收貯書籍,正字主掌繕寫講章并加以裝潢等?!保?4]以上職能如經筵日講、刊籍圖書等大體上沿襲了明代詹事府之舊制。

詹事府官員還與翰林院互兼職掌。如春坊官主要職掌記注及纂修之事,其中,漢春坊官兼任翰林院侍讀侍講、編、檢等職。司經局洗馬之職沿襲明代,主掌經籍及刊刻收藏之事,漢官洗馬兼翰林院修撰之銜。乾隆五十四年(1789),清高宗諭:“本日閱洗馬周瓊呈請代奏謝恩折內,有‘補授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修撰’字樣,因思修撰,系一甲一名進士專銜,何用假借兼攝?所謂名不正也?!保?5]考慮到詹事府衙門的正官、屬官等沿明之制俱兼翰林院之官銜,而詹事府職官已各有自己的專銜,從此規定詹事等官不用再兼翰林院虛銜。翰林院的修撰成為殿試一甲第一名的專銜,詹事等官不再兼攝此銜,殿試第二名和第三名授給編修、檢討以及留館庶吉士。此外,嘉慶二年(1792年),經常任命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管詹事府事等。

此外,“詹事府本東宮官,至定制不立太子,徒以為翰林揚歷之階而已?!保?6]自雍正帝行秘密立儲制之后,東宮不預立太子,詹事府官員變成專為翰林升調遷轉而設的官職,其府也基本成為翰林官遷轉之所。翰林院的侍讀、侍講與編修、檢討除了受到皇帝特別提拔以外,他們論俸升轉必然會先經歷詹事府之坊局官,比如編修、檢討按例晉職,升任詹事府左、右春坊官,此稱“開坊”。有明一代,詹事府的坊局等官便稱為翰林官,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前,漢人所擔任的詹事府堂官、坊局官,均兼翰林院的官銜,故清承明制也是如此稱法。在清代,翰林院與詹事府的詞臣統稱為“翰、詹文官”抑或“翰林”,詹事府官員和翰林院官員一同進行升職考核稱為“翰詹大考”。[17]前面所提到的開坊之制便是翰詹一體之具體體現。

最后,由于國子監祭酒和司業按照慣例必須是翰林出身之人擔任,清人亦將祭酒和司業稱作館職。這樣一來,詹事府、翰林院與國子監之間的關系確是緊密。[18]

三、清代詹事府官員的選任

清一代的官員選任制度在借鑒歷代特別是明代官員選拔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滿族自身特點而日趨完善。

關于清代詹事府官員的選任及升轉制度,詹事府坊局等官與翰林院的翰林官互相升轉,詹事府官員的某些職掌也與翰林院翰林官相似。順治九年(1652)規定:“凡是升轉,正官詹事和少詹事、屬官庶子、論德、中允、贊善、正字等由內三院題補,主簿和錄事由吏部題補?!表樦问辏?653)三月,諭內三院:“充是選者,清華寵異,過于常員,然必品行端方,文章卓越,方為稱職?!保?9]考慮到當時翰林官數量超過百人,所以順治帝決定親自判斷他們是博古通今的真才實學者還是孤陋寡聞者,“先閱其文,繼觀其品,再考其存心持己之實據,務求真學,備朕異日顧問。自吏、禮兩部、翰林、侍郎及三院學士、詹事府詹事以下,各候朕旨親試,分別高下,以昭朕慎重詞臣之意?!保?0]由此可見,清初皇帝對詞臣選任之重視。順治十一年(1654年)七月,編修朱之錫升為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讀學士,順治十二年(1655年)冬,升遷詹事府詹事兼秘書院侍讀學士,并奉旨修纂《資治通鑒》一書。

關于詹事府官員的升轉題補,康熙十四年(1675年),議準:滿詹事和漢詹事由吏部開列題補,滿少詹事和坊局等官由吏部以應升官擬正陪題補,漢少詹事和坊局等官,由本衙門與翰林院一起將應升官員擬列出來,再送吏部題補。[21]該年康熙仿效前明冊立太子,復設詹事府,特授高士奇為詹事府錄事,康熙十八年(1679年)及以后,高士奇歷任翰林院侍講、侍讀,充當過《大清一統志》副總裁官,詹事府少詹事等職??滴跞辏?697年)以養母為由請求歸鄉,康熙帝特授其為詹事府詹事。

清圣祖時對太子的培養極為重視,不僅命詞臣為太子講明性理,南北巡狩時皆命之隨行。尤其對年幼的皇太子允礽給予厚望,康熙帝曾諭:“自古帝王,莫不以豫教儲貳為國家根本,膚恐皇太子不深通學問?!保?2]隨著太子漸長,對其師傅之選擇更加重視,康熙帝先后為允礽延請了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四位“當世之鴻儒”為師指導皇太子學習,表明清朝統治者在滿漢融合之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滴醵迥辏?686),清圣祖命廷中大臣推薦太子師傅,當時有大臣提議由湯斌負責輔導皇太子:“輔導皇太子之任,非斌莫屬者?!睖?,為河南睢州人,其在順治九年(1652年)中進士后踏入仕途,最初為宏文院庶吉士,不久升任國史院檢討??滴跏吣辏?678),為籠絡漢族士人而詔舉博學鴻儒,意在征集天下名士,左都御史魏象樞以湯斌“居官清謹,二十年閉戶讀書,學有淵源,躬行實踐”而向康熙帝舉薦。[23]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圣祖下詔舉行博學鴻儒科考試,湯斌在此次考試中拔得頭籌后圣祖任其翰林院侍講,同編修彭孫遹等共修《明史》,康熙二十一年(1682)負責纂修太宗及世祖圣訓,遷左春坊左庶子。自古以來,皇帝為太子簡選師傅必然會選擇那些和平謹慎且善于教導的大臣,以統領僚屬??滴醵迥辏?686),上諭:“江寧巡撫湯斌在講筵時,素行勤慎,朕所稔知。及簡任巡撫以來,潔已率屬,實心任事,允宜拔擢大用,風示有位?!保?4]圣祖召湯斌回京并特授其為禮部尚書,并管詹事府之事。為太子師者,向來具有不同于其他官職的特殊意義,湯斌能出任此職也代表康熙帝對他的重用,其地位難免遭人妒忌。故湯斌回京上任第二年便被人構陷而遭貶斥,失去皇帝的信任,不再負責教育太子之事,之后又因事被劾,部議再降二級,清圣祖特命留任,但其最終因疾,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月卒于任。

詹事府作為中國古代社會歷史上長期存在過的一個中央官僚機構,其最終命運無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詹事府及其官僚群體在清代的政治舞臺上構成了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詹事府作為東宮的重要機構,太子立則置,太子退則廢,有清一代,詹事府時置時廢,究其原因是其地位隨著清朝皇位繼承制度的變化而變化。

〔參 考 文 獻〕

[1]王天有.中國古代官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33.

[2]吳長元.宸垣識略,卷五[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84.

[3]趙爾巽.清史稿,卷一百十五,職官二[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7:3313.

[4][7]趙爾巽.清史稿,卷一百十五,職官二[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7:3314.

[5]吳秀良.允禵更名與雍正繼位問題再探討[J].清史研究,2013(03).

[6][9]清實錄,卷五八[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7年影印版:758.

[8]陳恒舒.論《四庫全書》的刪改——以清人別集為中心[J].中國四庫學,2021(01):14.

[10]郭松義.中國政治制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9.

[11]梁啟超.變法通議[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社,1936:24.

[12]沈桐生.光緒政要[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1552.

[13][16]蕭一山.清代通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427.

[14]伊桑阿.大清會典(康熙朝)[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1936-1938.

[15]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89.

[17]杜家驥.清代的“翰詹大考”[J].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8(12):3-13.

[18]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90.

[19][20]清世祖實錄,卷七三[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7年影印版:3.

[21]伊桑阿.大清會典(康熙朝)[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1936-1938.

[2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4:1638.

[23]湯斌.湯斌集,第一編《湯子遺書》,卷四《寄示諸子家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210.

[24]王鐘翰,點校.清史列傳,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6:518.

〔責任編輯:包 闊〕

猜你喜歡
清朝構成
論清朝的秋審制度
滿蒙聯姻政策的特點及其歷史作用探析
淺析阿拉善定遠營城在清朝期間的發展
清前期的商業政策與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
齒輪油的構成和分類
淺析鐵路通信傳輸的構成及實現方法
立體形態設計與構成分析
我國房地產企業成本控制現狀及分析
從清朝官場制度看腐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