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全面鄉村振興的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邏輯

2024-01-12 02:51祁占勇
關鍵詞:職業生態農村

祁占勇

[提要]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農村職業教育作為直面“三農”問題的教育類型,能夠為農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提供堅實的智力保障與志向支撐,助推農業強國建設,促進鄉村全面振興。面向全面鄉村振興的農村職業教育需遵從要素融合挖掘鄉村產業新資源,結構聯動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功能驅動延長鄉村產業新鏈條的產業邏輯;主動革新突破鄉村人才培養的來源性障礙,多元協同構建主體聯動育人的合作化模式,應用引領增強鄉村人才發展的適應性機能的人才邏輯;空間承載助推鄉村物質文化適應,教學內嵌活化鄉村制度文化傳承,基因重塑促成鄉村精神文化自覺的文化邏輯;理念引導助推鄉村綠色發展新生態,綠色供給賦能農業生態產業大循環,行動協同塑造農民宜居樂業新優勢的生態邏輯,以及以融合治理推進鄉村治理能力水平現代化的形式有效,以適切性人才培養催生鄉村治理新動能的動力轉換,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組織秩序和諧善治的目的理性的組織邏輯。

一、問題提出

“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1]。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其中,對“三農”工作的總體部署就是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現代化,建成農業強國。作為直面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類型,農村職業教育可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全面鄉村振興,有效推進鄉村供應鏈、價值鏈與創新鏈的“三鏈同構”[2],推動中國式鄉村現代化發展。目前,學界關于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已經開展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傮w來看,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振興中的職業教育振興”和“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兩大領域。而對于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而言,相關研究體現出三種基本思路:其一,基于鄉村振興是鄉村“五大振興”統一體的認識,單個討論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五大振興”中的某一領域的振興,這種研究思路的最大優勢在于能夠深挖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某一領域振興的問題;其二,從鄉村振興的整體出發,探討了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內在機理、耦合機制以及行動觀照等問題,從理論上佐證了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能、可行與可為;其三,基于職業教育的技術屬性、教育屬性、經濟屬性等,探討了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技術邏輯、教育邏輯與經濟邏輯,當然,這一研究思路是在對職業教育自身屬性認知的基礎上作出的基本判斷。

全面鄉村振興,關鍵在全面,即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基礎領域的全面振興。在全面鄉村振興的新階段,對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探尋首先要基于全面視域,不應再過多討論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能與可行等價值問題,而應該把握全面鄉村振興的基本命題,從鄉村五大基礎領域振興出發,直指農村職業教育服務全面鄉村振興的行動邏輯。同時,農村職業教育要跳出教育看農村,由基于農村職業教育自身屬性認知的服務邏輯走向基于全面鄉村振興領域認知的職業教育服務邏輯,由此構建面向全面鄉村振興的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邏輯的分析框架(見圖1)。其中,農村職業教育服務全面鄉村振興的產業邏輯、人才邏輯、文化邏輯、生態邏輯和組織邏輯即是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五大振興”遵循的基本邏輯理路,并且,在邏輯界面,農村職業教育服務全面鄉村振興又依據農村職業教育與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之間的內在耦合性,表征出具體的舉措性服務邏輯,進而形成對具體邏輯的閉合性闡釋。

圖1 面向全面鄉村振興的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邏輯分析框架

二、農村職業教育服務全面鄉村振興的產業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地方考察時多次強調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意義,“沒有產業的農村,難聚人氣。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3]。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發展格局下,鄉村產業全面振興面臨著如何聚集挖掘鄉村產業新資源、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以及延長鄉村產業新鏈條三大核心問題。農村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是發展鄉村社會經濟的生力軍[4]。鄉村產業的振興,離不開農村職業教育的系統支持與路向引領。遵循系統論的觀點,農村職業教育在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過程中,是一個閉合的整體系統,必然包含著要素、結構、功能三重屬性。因此,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應當從要素、結構、功能的系統論出發,遵從“融合—聯動—驅動”的系統交互邏輯。

(一)要素融合:挖掘鄉村產業新資源

按照系統論的觀點,要素不但是系統存在的基礎,也是系統發展動力和功能實現的客觀源泉[5]。鄉村資源是鄉村產業發展系統中的關鍵要素,資源稟賦賦予了鄉村產業不同的發展潛力[6]。從鄉村的要素識別來看,鄉村存在著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也富有名勝古跡、文化活動、民風民俗等各類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7]。農村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其系統要素則主要包括面向農村的課程建設、教學設計、教師隊伍建設、職業實訓與培訓基地建設、產教深度融合與校企深度合作等。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首要的是以要素融合挖掘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資源。

要素融合在本質上使得農村職業教育要素與鄉村產業要素在服務鄉村產業全面振興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新的組合性要素,不斷挖掘鄉村產業新資源。一是農村職業教育要按照自然資源的地域分區,形成引領特定區域鄉村自然資源綜合開發與運用的課程建設,如區域特色課程、校本課程、培訓手冊等,以及適應特定區域鄉村自然資源開發與運用的教學設計、教師隊伍建設、職業實訓與培訓基地建設,以課程建設為統領,依托耕地屬性、綠水青山等,通過農村職業教育要素聚集鄉村自然資源要素,做到農村職業教育對鄉村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的新型賦能,形成“農村職業教育+”鄉村光、熱、水、土等區域性、特色性的鄉村產業振興新資源;二是農村職業教育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課程資源,及時更新教學設計,組建具有區域適應性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以及建設現代化創新創業職業實訓與培訓基地,增強農村職業教育的創造力,立足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鄉村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稟賦,以長期辦學過程中積累的產教深度融合與校企深度合作等積極性、互動性要素,協同加強對地方品種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協助相對貧困地區開發特色資源,融合促進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發展。

(二)結構聯動: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

系統結構是系統內部組成要素之間相對穩定的聯系方式、組織秩序及其時空關系的綜合表現形式,規定了系統內在的、整體的穩定性[8]。鄉村產業的新業態是鄉村產業空間結構、質量結構、創新結構深度交叉融合形成的鄉村產業發展新態勢,而鄉村產業結構的深度交叉融合離不開直面鄉村發展的農村職業教育布局結構、專業結構以及形式結構的相互聯動。

一是職業教育布局結構與鄉村產業發展空間結構聯動。農村職業教育應當按照面向區域、資源共享、相互協調、滿足需求的原則,建構科學合理的布局結構體系,并以最優化的布局結構服務鎮域產業聚集,直面“縣域—鎮域—村域”內鄉村產業發展的特色需求,形成縣鄉聯動、以鎮帶村、鎮村一體的鄉村產業發展格局。二是農村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鄉村產業發展質量結構互嵌。農村職業教育專業結構的優化必須從鄉村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的大局出發,既要考慮專業設置的超前性,又要考慮縣域、鎮域、村域產業結構的特點,以農村職業教育的專業跨界服務鄉村農業和現代產業要素的配置,推動農村職業教育專業結構的數字化轉型與鄉村產業的信息融合,觸發鄉村產業內部的“加式聯動”和“乘式聯動”,開辟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增長點[9],發展多類型融合鄉村產業新業態。如助推發展創意農業、功能農業、會員農業、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形成“農業+休閑旅游”“農村+休閑觀光園區+鄉土記憶民宿+森林人家和康養基地”“互聯網+鄉村產業”等多業態發展態勢,增強鄉村產業持續增長力。三是農村職業教育形式結構與鄉村產業發展創新結構互耦。農村職業教育的形式涵蓋了學校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兩個方面,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需要依據區域內鄉村產業發展的樣態,調整優化學校職業教育和面向農村的職業技術培訓,重點以職業技術培訓激發鄉村形成創新創業的新局面,依托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協助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平臺,增強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三)功能驅動:延長鄉村產業新鏈條

系統功能是系統內部與外部在相互關聯中表現出來的特性和功效[10]。鄉村產業功能效應最大化發揮的關鍵在于延長鄉村產業的附加,即延伸拓展鄉村產業鏈,加快鄉村全產業鏈建設。農村職業教育作為與農村產業發展關系密切的教育類型,在助推延長鄉村產業鏈過程中能夠通過技術融入和技術開發發揮特定的經濟功能。

一方面,以職業技術融入鄉村產業鏈發展的全過程,形成技術驅動產業鏈集成的創新路徑。職業教育的本質是技術教育,因此農村職業教育要以技術知識、技術文化以及數字技術培養和轉型為主要方向,開設鄉村產業振興需要的信息技術課程、物流技術課程、電子商務技術課程等,助推鄉村重要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以及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實現農業生產由“初生產→粗加工→簡銷售”走向“特色生產→精細加工→技術包裝→‘雙線’(線上+線下)營銷→產品集散”的新發展模式。另一方面,農村職業教育在服務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技術帶動作用,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進行農業產業技術開發,聯合攻克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關鍵性技術問題,創新公益性農業技術、營銷技術的推廣服務方式,強化鄉村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助推鄉村產業培育、繁殖、推廣的一體化。同時,農村職業教育要因地制宜,不斷更新技術知識,提升農業技術培訓的即時性,以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幫扶適宜鄉村拓展水肥一體化、飼喂自動化、環境控制智能化等設施裝備技術的應用等,持續延長鄉村產業新鏈條。

三、農村職業教育服務全面鄉村振興的人才邏輯

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是加快實現全面鄉村振興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人才振興是全面鄉村振興的心臟與“造血機制”[11]。農村職業教育因其面向“三農”的角色特征和鄉村人才培養培訓的功能定位,在服務鄉村人才振興中大有可為[12]。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發展格局下,農村職業教育必須真正解決鄉村振興中“人”的核心問題,通過主動革新、多元協同以及應用引領,培育與鄉村多種功能對接的適用型人才。

(一)主動革新:突破鄉村人才培養的來源性障礙

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振興,首要一點是回答好“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其中,最為基礎的是要解決好哪些人可以成為“精準”培養的對象。從這個層面來講,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振興,關鍵是要秉持“以全體人民為中心”思想,遵循中國式農村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規律和人才發展規律[13],破解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固有的先驗性認知,主動革新,突破鄉村人才培養的來源性障礙。

農村職業教育作為對農村廣大預備就業人員以及在業人員從業所需進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教育[14],雖然要求培養對象具有一定文化基礎,但在實踐中要突破學生單一的層面,積極爭取各類有助于鄉村振興的人員接受農村職業教育。首先,重點招收有意向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各類畢業生,或者組建設立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定向生班級,向廣大農村地區定向培養既有基本文化素養,又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技術技能,更有濃濃鄉村情懷的農村青年創業創新帶頭人、傳統技藝傳承人等鄉村振興人才。其次,農村職業教育要轉變觀念,進行制度變革,將長期生活在鄉村的留守農民,尤其是“中堅農民”納入自己的對象目標[15],通過建立靈活的農業職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培訓檔案,開展彈性學制學習,充分利用現有網絡教育資源,加強農民在線教育培訓,重點教授現代農業集約化發展所需的農業機械操作技能、規?;N養知識等,培育一批具有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力、農業專業技能,以及善于農業管理的家庭農場經營者、種養業能手、農機作業能手、農技帶頭人等新型職業農民。最后,借助高等職業教育擴招的政策利好,在學校層面建立鄉村振興人才培育儲備庫,將初高中畢業未升學學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等非傳統生源的“向農化”的人才確定為培養目標[16],使其接受農村職業教育,并納入鄉村振興人才培育儲備庫,分層分類對入庫人員開展全產業鏈培訓,以及訓后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

(二)多元協同:構建主體聯動育人的合作化模式

多元深度合作育人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特征,更是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根本。農村職業教育要在鄉村人才振興中發揮應有的服務功能,離不開與政府、企業、社會培訓機構等的多元協同,構建職業學校(S)、政府(G)、企業(E)、培訓機構(T)多元主體聯動育人的“S-GE-T”合作化模式。

一是以縣級職教中心為龍頭,以區域內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學校為切口,根據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合作企業在鄉村人才培養、農業技術創新、縣域鄉鎮企業就業創業、鄉村公共服務、鄉土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二是職業院校積極與政府、企業和社會培訓機構形成合力,采取以職業技術培訓為主、學校職業教育為輔的形式,重點觀照“在地化”鄉村人才的培訓,因地制宜,照顧農村個體不同的培訓需求。如借助企業與培訓機構資源,依據不同類型的鄉村振興人才所處的“最近發展區”,采取分層分類的差異化培養措施,對“在地化”鄉村人才設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培訓內容,使得鄉村振興人才培訓從“大水漫灌”走向“精細滴灌”[17]。三是政府政策資金支持,企業、培訓機構與農村職業學校主體協同,強化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培訓,改善其原有的技術知識結構,提高技術技能水平,實現其在不同就業環境的知識技能遷移,使其具備崗位轉換的能力[18],能夠快速適應非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知識需求、技術需求、能力需求。四是堅持以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為要義的農村職業教育內容價值取向[19],通過完善行業標準、邀請專家授課、舉辦現代農業生產技能比賽等途徑[20],積極對接職業教育“X證書”,對進城務工的離鄉農民群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從業者職業技能,使農民工具備“一技之長”或“一技多長”,助力農民工技能提升體面就業,以技術技能的獲得提高其從事生產生活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市民,促進農民工群體的身心融入、情感融入、社會融入。

(三)應用引領:增強鄉村人才發展的適應性機能

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振興不能按照傳統思維方式去被動適應鄉村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而要以自身能力建設為根本主動適應并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對人才的層次性、結構性需求[21],持續增強鄉村人才發展的適應性機能。

一是加強農村職業學校、涉農院?;蛏孓r專業基礎能力建設,進一步優化農村職業教育布局結構,全面改善農村職業學校辦學條件、辦學質量與辦學形象,以農村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鄉村人才振興[22]。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振興,首先應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實施方案》要求,結合區域內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才供給需求情況,進一步優化農村職業學校布局結構,合理確定和優化面向鄉村振興特定人才培養的招生規模、學校規模與布局結構,統籌自身教育資源。同時,通過“編制周轉池”“設置特聘崗位”等方式[23],吸引優秀人才、涉農企業高技術技能人才投入鄉村人才培養培訓的隊伍,增強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區域發展適應性,培養鄉村全面振興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二是升級課程結構、專業設置與育人方式,培養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專業人才和鄉土人才。在課程結構上,應按照區域內農業發展的樣態,側重現代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加大農業技術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科學劃分,更加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設計;在專業設置上,農村職業教育要加大專業方向的轉化與內容的關聯性,如信息技術類專業可以向“互聯網+”農產品銷售轉化,加工制造類專業可以向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轉化,為整個農業生產鏈提供各類技術技能人才[24];在育人方式上,農村職業教育可以探索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等,采取在校學習、彈性學制、農學交替、送教下鄉等方式,加快修路工、水利員、改廁專家、農村住房建設輔導員等鄉村建設工匠培訓,及時引領鄉村人才發展的適應性需求。三是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農產品深加工相關專業,并組織邀請農村電商創業成功者、鄉村企業家等,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培訓,增強鄉村人才發展的適應性機能,繼而助推并引領農村現代化發展。

四、農村職業教育服務全面鄉村振興的文化邏輯

在鄉土中國,文化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持著的共同經驗[25](P.19)。鄉村文化主要涵蓋顯性的物質文化以及隱形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社會發展的“鑄魂”工程[26]。只有通過鄉村文化振興,賦予鄉村生活以意義感和幸福感,才能激發人們努力振興鄉村的活力和動力[27]。當下,農村職業教育已經成為一種被建構過的助推解決涉及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多維問題的重要手段[28],承載著選擇、傳遞、保存、創造、更新以及傳播鄉村文化的多維文化功能,是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力量。

(一)空間承載:助推鄉村物質文化適應

鄉村物質文化是鄉村文化的基礎,不同的鄉村地域空間生長著不同的物質文化。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物質文化振興,關鍵是發揮教育的文化空間承載作用,以載體的不斷創新助推新時代鄉村物質文化適應。

一是農村職業教育要始終做到面向鄉村物質文化,依據鄉村文化生長的根屬原則,實現對鄉村物質文化的“在場化”承載。農村職業教育對鄉村物質文化的“在場化”承載,主要強調其扎根性,即農村職業教育要長期扎根鄉村發展一線辦學,借助學校圖書館(室)并組織人員進行文字編纂、傳統繪畫以及電子存儲等,將區域內的村落村寨、名山大川、田園景觀、鄉村美食、傳統服飾、手工藝品、特色農具等進行記憶性載錄,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及數字化方式傳授、保存鄉村物質文化。二是借助農村職業教育的媒介性特征,積極聯合當地教育局、文化和旅游局、村委會以及權威媒體等,在農村職業學校、鄉鎮街道、鄉村百姓大舞臺等地方舉辦鄉村物質文化展覽推介博覽會,向本地與外界積極傳遞鄉村物質文化特色,促使鄉村物質文化走出鄉村,使得固定的物質文化“流動”起來,增強鄉村物質文化的時代適應性。三是把鄉村物質文化以另一種實體形式融入農村職業學校之中,形成“以文化人”的格局效應。譬如,可以在職業學校建立鄉村文化振興長廊,把區域內富有特色的名山大川、田園景觀、傳統服飾等鄉村物質文化濃縮為相框式圖片、微型模型、仿制實物等,使師生在這些實體文化載體的久久熏陶之下,產生對鄉村文化的理性探索、情感共鳴與主體再適應。

(二)教學內嵌:活化鄉村制度文化傳承

鄉村制度文化是鄉村長期發展過程中為維護鄉村社會秩序穩定而約定俗成的倫理道德及禮儀規范,如鄉村節日文化、鄉村民俗活動、鄉村權力制度文化等。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文化振興,要基于理性型構的邏輯理路,在內容上內嵌鄉村制度文化,形成對鄉村制度文化的活化傳承。

一是農村職業教育要充分發揮“公利性”與“公益性”價值,全面觀照鄉村文化發展的實然樣態,并基于內容聯結機制[29],通過專業課程設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活動等途徑內嵌鄉村文化,對優秀鄉村制度文化加以積淀、傳承和創造。在課程設置上,可增加鄉村節日文化、鄉村民俗活動、鄉村權力制度文化塑造方面的內容,尤其是紡織服裝類、旅游類、藝術設計類、表演藝術類、民族文化藝術類、文化服務類等專業,要加大融入本土優秀的鄉村文化教育;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要尤其重視對優秀鄉村制度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入與傳承創新;在實踐教學環節,要使受教育者實地深入鄉村,了解鄉村特色節日傳統、區域內特定的民俗活動等,增強受教育者對不同區域內鄉村制度文化的差異性體驗。二是農村職業教育的培訓內容要把握鄉村制度文化生長品質與時代發展規律,回應當代多元文化共生的價值訴求,拓展鄉村優秀制度文化的發展視野[30]。農村職業教育的培訓內容要在扎根鄉村制度文化的基礎上形成適切性,真正做到“融入其中”,重點培養理解鄉村風俗民情文化的鄉村文藝社團、創作團隊、文化志愿者、非遺傳承人,通過借助鄉村傳統節日紀念、鄉村古老儀式傳承等相關文化活動的舉辦,以鄉村個體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和語言方式將長期保留下來的優秀鄉村制度文化與變遷著的鄉村現實生活結合起來[31]。

(三)基因重塑:促成鄉村精神文化自覺

鄉村精神文化是鄉村作為一個穩定的共同體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結構和情感反應模式,是鄉村文化的魂,也是鄉村群體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以及核心價值觀等的統一體。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文化振興,既要助推鄉村物質文化適應,也要活化鄉村制度文化傳承,而終極目標是要促成鄉村精神文化自覺。因此,要結合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的需要和鄉村人民群眾對先進文化的需求,對鄉村精神文化中涵蓋的歷史基因、集體基因、地域基因、民族基因進行重塑,彰顯新時代鄉村精神文化的特定價值。

一是農村職業教育要采取符合鄉村文化生長的有效方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為鄉村精神文化“增志”,挖掘鄉村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元素與基因。厚植鄉村文明根脈,通過久久為功的文化熏陶和典型示范,培育鄉村個體共同的價值追求和高度的文化認同,以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心態,使其守得住鄉村的“根”,記得住“鄉愁”。二是農村職業教育要運用基礎理論知識、現代農業生產知識教育以及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技術的力量等,助推鄉村個體學習先進的文化理論知識,掌握先進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技術技能,為鄉村精神文化“興智”,提高鄉村個體的文化素養,增進鄉村振興政策理解,增強內生發展動力。三是農村職業教育要深挖鄉村文化資源,豐富鄉村文化新生活,改善提升鄉村整體的精神面貌。應當充分借助農家書屋、村社文化活動中心,以及互聯網、大數據、新媒體等“傳統+現代化平臺”,將鄉村文化中蘊含的鄉土記憶、區域特色、民族特點等精神文化符號充分融合、創新,并與鄉鎮、村委會、企業等聯合開展豐富多彩、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推廣開來,讓鄉村個體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質量的文化大餐。

五、農村職業教育服務全面鄉村振興的生態邏輯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鄉村生態振興本質上是追求鄉村綠色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產生活綠色發展,生態環境共治共享的新型美麗宜居鄉村[32]。農村職業教育與鄉村生態同作為鄉村發展共生場域中的兩大關聯系統,二者之間關系緊密:從共生視角來看,農村職業教育是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支撐[33],在服務鄉村生態振興中遵從理念引導到行動協同的理性邏輯。

(一)理念引導:助推鄉村綠色發展新生態

鄉村綠色發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首要的是引導廣大在鄉個體及參與鄉村振興組織和個人形成綠色共生發展的理念,否則鄉村生態振興很難真正落到實處。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生態振興,就是要發揮教育應有的基本導向作用,借助學校職業教育和農村技能培訓等活動,積極開展鄉村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普及教育、文明鄉風教育、環境污染與保護教育等,培養鄉村生態文明意識,助推鄉村綠色發展新生態。

一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辦學,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開展鄉村生態文明實踐教育[34]。充分利用學校職業教育,開展國家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大政方針的解讀學習,并且發揮學生主體的橋梁作用,讓學生扎根鄉村社會進行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課程實踐,以融入其中的姿態加強鄉村生態文明意識引導。二是發展綠色農村職業教育,融合綠色技術和綠色技術教育,形成以技帶教、以文化人新風尚,倡導綠色生態文明鄉風,引導廣大農民樹立永續發展生態觀,打造綠色健康生活新生態[35]。三是以教育之力引導鄉村個體,以及參與鄉村建設服務的各類組織和個人養成綠色生活方式,主要通過對美麗村容、垃圾分類、清潔能源、綠色種植、節約用水等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培育培訓,培養所有在鄉個體鄉村文明意識,使其逐步養成綠色健康的生活習慣,形成節水節能、廢棄資源回收利用、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活行為,支持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等,推動農民逐步養成把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意識內化為自覺行動,實現鄉村整體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的品質變革,以綠色職業教育助推鄉村綠色發展新生態。

(二)綠色供給:賦能農業生態產業大循環

作為鄉村發展共生場域中的兩大關聯系統,農村職業教育與鄉村生態振興之間存在著一種良性的內在循環關系。其中,農村職業教育的技術要素成為系統中的供給端,鄉村農業生態產品的綠色生產、分配和消費等需求側則須依靠農村職業教育不斷增加對產品和服務的綠色供給,賦能農業生態產業的大循環。

一是農村職業教育要持續凝練鄉村生態產業發展的特色,積極探索農林牧漁融合循環發展模式,促進農業生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農村職業教育要加快“職業技術”的綠色轉向,瞄準綠色農業產業發展,開展綠色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培養既有綠色發展理念,又有農業情懷、掌握綠色生產技術的鄉村產業技術帶頭人,為鄉村農業生態生產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同時積極探索鄉村各類生態資源循環利用的組合模式,不斷壯大鄉村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提升鄉村一二三產業的綠色品質。三是農村職業教育積極試辦“教育+生態產業”相關特色專業、課程、培訓等,協同校企合作的企業資源,積極開發鄉村生態觀光農業、生態康養產業等項目,因地制宜服務區域內鄉村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濕地觀光、野生動物馴養觀賞等生態產業,提升鄉村生態服務價值。同時,協同促進鄉村生態與經濟發展良性循環,打造綠色鄉村生態產業鏈,提供更多更好的綠色生態產品和服務,讓鄉村生態變成“搖錢樹”、田園風光成為“聚寶盆”[36]。

(三)行動協同:塑造農民宜居樂業新優勢

鄉村生態振興,不能僅僅局限在呼吁鄉村的藍天白云與清新空氣方面,還必須重視高品質、現代化的人居條件,即鄉村生態與鄉村宜居不可分割。鄉村生態振興不是回到原始,而是基于綠色發展理念,塑造農民宜居樂業的新優勢。而農村職業教育要在塑造農民宜居樂業新優勢方面切實發揮應有的功能作用,必須跳出教育的單一格局,與政企村建立新型的交流合作機制,促進教育、服務、信息等方面的有效集成,還鄉村以文明、富饒、生態、宜居的和諧美麗家園。

一是以政校企村“項目制”合作撬動鄉村宜居樂業建設,在鄉村道路、文化廣場、運動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行分項目合作,融合政府資金流、學校人才流、企業崗位流、鄉村信息流,匯集各方智慧參與宜居樂業鄉村建設,注重規劃先行,合理確定村莊分類布局,避免無序建設[37]。二是調動政校企村合作交流機制中各主體的關鍵作用,重點引導村民參與宜居樂業鄉村建設。在政校企村合作交流機制中,要完善宜居樂業鄉村建設的決策程序,以“政-校-企”聯動,保障村民鄉村生態宜居建設的知情權,尤為重要的是以資金支持、教育推動、項目扶持等方式鼓勵村民積極投工投勞,活躍村民參與鄉村生態生活生產環境和基礎設施等治理的常態化工作,改善鄉村環境質量。三是農村職業教育要發揮“教育的生態力”,在與企業、政府、鄉村的協同中,從人才培養的深層意義上引領宜居宜業鄉村發展的空間布局規劃,協助整合鄉村已有的人居、生態以及市場資源,創生鄉村宜居宜業融合資源。

六、農村職業教育服務全面鄉村振興的組織邏輯

鄉村組織是確保黨和國家政策及工作部署貫徹落實的重要方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織者與實施者[38]。鄉村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如若鄉村組織軟弱渙散,那么農業農村農民的內生動力就無法得到有效激發,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也就很難真正實現與可持續推進?;卩l村全面振興,農村職業教育在鄉村組織建設方面的優勢愈加凸顯。在新發展格局下,鄉村組織振興的關鍵是要解決其形式、動力和目的的核心問題,這為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組織振興提供了清晰的邏輯框架。

(一)形式有效:以融合治理推進鄉村治理能力水平現代化

鄉村組織振興對應的是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的復雜問題,總體實現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讓廣大鄉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農村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跨越經濟界與教育界的跨界教育類型[39](P.前言3),面對鄉村治理的復雜背景,必須秉持融合治理的系統性思維,增強其與鄉村組織的跨界融合力,以融合治理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最終實現鄉村組織的融合善治[40]。

一方面,激發農村職業教育的跨界融合活力,深度參與鄉村組織多元化融合共治,以農村職業教育的融合共治推進鄉村組織治理成本的最小化、治理過程的最優化和治理績效的最大化,最終服務鄉村組織“善治”[41]。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組織振興,要體現其作為準公共產品的“教育性”和“公益性”雙重屬性,以“教育要走在鄉村社會治理前面”的引領邏輯,與政府、社會組織、鄉村治理的各類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鄉村組織公共事務,協同鄉村政治、法治、德治、自治“四治融合”,促進社會治理、助推鄉村振興。同時,明確各主體在鄉村融合治理中的角色身份,發揮農村職業學校教育引領方、政府政策保障方、行業企業協調者和技術方等角色功能[42],以主體融合共生的內源式協同治理,鞏固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組織振興的治理生態[43]。另一方面,提高農村職業教育數字融合治理能力,為鄉村組織“智治”提供支撐,提升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組織融合治理效能。探索“農村職業教育+互聯網+鄉村治理”的融合治理機制,以及“農村職業教育+互聯網+鄉村社會服務”管理創新機制,把握農村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新機遇,基于數字鄉村建設需求,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化手段,提高村級綜合服務信息化水平與鄉村社會綜合治理精細化、現代化水平。

(二)動力轉換:以適切性人才培養催生鄉村治理動能

鄉村組織振興的核心動力是人才,沒有適切性人才支撐的鄉村組織,很難講是高效的鄉村組織。因此,推動鄉村組織振興,關鍵是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組織振興,主要也是發揮人才培養的功能,其核心動力本質上還是人才?!叭r”工作隊伍的培養需要農村職業教育的精準賦能,以適切性人才培養催生鄉村治理新動能。

一是農村職業學校要根據鄉村振興迫切需求開設涉農專業,靈活采取多種方式,重點招收村干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等鄉村“能人”就近接受農村職業教育,進而培養一批鄉村治理人才。同時,也可以與相關優質農業高等職業學校等實行人才貫通培養,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和實效,尤其注重對學生黨員黨性的養成培養,培養一批能夠在黨的領導下,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的“三農”政策等大政方針的青年鄉村干部。二是重點以農村職業培訓推動鄉村黨組織人才隊伍的整體優化,以農村職業教育培訓為契機,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將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的教育資源延伸覆蓋至廣大鄉村地區,以此加大對駐村第一書記、村干部等村務管理能力、鄉村治理能力、鄉村經濟發展規劃能力、現代農業技術支配能力的訓育,真正解決農村基層黨組織覆蓋力萎縮、凝聚力弱化、服務力泛化等問題[44]。三是依托縣級職教中心和縣域中等職業學校,建立鄉村治理實訓基地,并聯合掛牌成立“網格學?!?利用多種渠道開展鄉村治理網格員、聯戶長、調解員等的職業培訓,加大鄉村治理人才的培養。如貴州省余慶縣依據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累計培育各類人才410人,培訓網格員聯戶長6037人次、調解員880人次[45]。

(三)目的理性: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組織秩序和諧善治

鄉村組織振興事實上是在改變鄉村組織軟弱渙散狀態的基礎上,形成一種相對穩定、和諧與可持續的狀態,即鄉村組織秩序更加和諧善治。在全面鄉村振興新階段,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鄉村振興已然成為大家共識,是合目的性的理性選擇。同樣,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發展格局下,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組織振興需要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組織秩序更加和諧善治。

一是持續強化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增強農村職業教育的適應性,以農村職業教育的強適應性引領鄉村組織秩序的穩定有序。保持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方向、培養模式與特色發展不變,樹立助推組織振興的社會服務觀,加強對鄉村組織服務的廣度、深度、力度和溫度[46]。二是完善創新農村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以農村職業教育內部體制機制的完型協同鄉村組織秩序的和諧有序。強化校地合作、育訓結合,把農村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機制創新作為鄉村組織振興規劃制定的重要內容,融合校企合作中現代企業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促進鄉村組織秩序的和諧善治。三是深化農村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服務鄉村組織振興的能力水平,助推鄉村組織秩序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強化農村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可以按照一定的組織程序,把全國優秀的村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優秀個人等聘任為相關方面或專業的指導教師,形成以優促優的良好格局。其次,創新農村職業教育教學模式與方法,最大程度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使鄉村組織無紙化辦公、互聯網辦公、信息化交互、數字化鄉村治理等在農村職業教育的介入下變得更為科學合理。最后,改進面向鄉村管理的農村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與教材,按照鄉村組織發展的實際和需求設計相應的模塊化、系統化課程體系,增強對鄉村組織振興的系統性“造血”與內生發展動能。

猜你喜歡
職業生態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職業寫作
我愛的職業
生態
“職業打假人”迎來春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