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談我國古人對心、腦關系的認識
——以古文字、古醫籍為例

2024-01-12 02:51董志翹
關鍵詞:心主神明古人

董志翹

[提要] 當前美國科學家再一次用實驗證明了心臟對于大腦具有控制功能,這不由得使我們想起了數千年前我國古人就提出的“心主神明”說,但歷來由于孟子“心之官則思”這一說法影響巨大,加之漢字造字時往往將表示“思維”義的字都歸于“心部”,故人們往往將“心主神明”等同于“心之官則思”,誤認心臟為唯一的思維器官,而沒有透徹理解“主”之含義,“心主神明”其實質是“心臟控制大腦”,是古人對心腦關系的一種闡釋。本文從《說文·心部》及“囟”“思”“慮”“腦”等漢字分析入手,結合古代文獻中對于“心腦關系”的論述,擬還原古人對這一問題的實際認識。

一、問題的提出

2023年3月9日《自然》(Nature)卷615發表了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卡爾·戴瑟羅斯(KarlDeisseroth)教授團隊所撰的《心源性控制情感行為狀態》這篇重磅論文??柦淌谑鞘澜缰纳窠浛茖W家,被譽為“腦科學技術達人”。他曾多次用他的新發現、新技術在腦科學發展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大名。此次又在心腦關系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用實驗證明了心臟可以控制大腦,進而影響情緒。其文云:

現代相關研究進一步表明心臟變化和影響調節之間的聯系其中包括心臟內感覺與焦慮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島葉皮層功能改變之間的相關性。島葉皮層是在生理信號處理和情緒調節中發揮核心作用的皮層區域。為了確定潛在的機制,我們使用全腦活動篩查和電生理學來尋找被強制心臟節律激活的大腦區域。我們確定后島葉皮層是自下而上心臟內感受過程的潛在中介,并發現對這一大腦區域的光遺傳抑制減弱了由光心臟起搏引起的類似焦慮的行為。[1]

這個團隊在“心可以控制大腦”的理論前提下,開發了一種新的工具:無創光學起搏器,通過對心臟的控制,來治療慢性焦慮癥,而且取得了效果。幾乎同時,我們國內網上也出現了介紹卡爾這項研究的文章。其中有篇《到底是心控制腦還是腦控制心臟,斯坦福大學科學家給出了答案》的文章指出:

現代科學證明人類是用大腦在思考,這是一個普遍被人們接受的科學結論。但我們古人從來沒有說是腦子思考問題,總是把心當作思考的根源……心可以控制大腦曾是西方的一個科學猜想,1880年,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不約而同地提出,可能是身體先有了生理變化,然后有一種重要的信息流從身體傳到大腦,最終產生了情緒體驗。根據提出者的名字,關于情緒產生的這種理論被稱為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但由于缺少實驗的證明,這個理論始終存在爭議,沒有被主流接受?!璠2]

對這一段議論,筆者略有異議。事實果真如此嗎?“只要我們翻開歷史,我們就可以發現,我國的古人比西方學者早數千年就對“心”“腦”的關系有了較為明晰的認識,很早就提出了“心主身之血脈”“心藏脈,脈舍神”因而“心主神明”的論斷。而卡爾教授的實驗正是對我國古人這一論斷的有力證明。

二、從漢字形義關系看古人對心、腦關系的認識

以前,我們經常根據孟子“心之官則思”①[3](P.792)一句話以及漢字中有關“思維”的字大多收在《說文·心部》,因而產生一種錯覺:中國的古人是誤將心臟當作“思維”的唯一器官的。因此,在古文字課上講到“心”部字,我們經常要先打招呼:——由于我們的古人缺少解剖學知識,誤將身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當成了承擔記憶、思維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器官“腦”。古人認為思維的器官是心臟,所以表示“思想”“記憶”“懷念”的漢字都從“心”。而現代醫學告訴我們,思維的器官是腦。心理學要研究腦的結構與功能?!獙嶋H上,我們這一說明,如今看來倒是因為沒有深入地分析漢字,對古人產生了片面的理解。

當我們再次沉下心來,認真研讀《說文解字》,對“心”“囟”“思”等部的漢字以及“腦”字,就會有新的發現:

(一)關于指導“思維”行為主要器官“心”

《說文·心部》:“心,人心,土藏也,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為火藏。凡心之屬皆從心?!盵4](P.875)

《說文》在關于“心”的解說中,并未專門強調“心與思維”的關系。而只是強調“在身之中”而已。

(二)在“心”部之前,還有“囟”“思”兩部

《說文·囟部》:“囟,頭會匘蓋也(段玉裁注:首之會合處,頭之覆蓋?!缎芬w’下有‘頟空’二字,頟空謂頟腔也。)象形。凡囟之屬皆從囟?!盵4](P.874)(翹按:“囟”象“頭骨”之形,亦可指“頭部”。)

《說文·思部》:“思,(睿)也,(段玉裁注:也,各本作‘容也’,或以伏生《尚書》‘思心曰容’說之,今正。皃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心曰容,謂五者之德。非可以恭釋皃,以從釋言,以明、聰釋視、聽也。谷部曰:‘者,深通川也?!皾覛j川’。引申之,凡深通皆曰。思與雙聲,此亦門、捫也,戶、護也,髪、拔也之例。謂之思者,以其能深通也。至若《尚書大傳》‘次五事曰思心,思心之不容,是謂不圣’,劉向、董仲舒、班固皆以寬釋容,與古文《尚書》作‘五曰思,思曰?!癁楫惐?。詳予所述《尚書撰異》)從心,從囟。(段玉裁注:各本作‘囟聲’,今依《韻會》訂?!俄崟吩?‘自囟至心,如絲相貫不絕也?!粍t會意,非形聲。細以囟為聲,固非之、咍部字也。息茲切,一部。②)凡思之屬皆從思?!盵4](P.875)

在《說文·囟部》“思”字下,段玉裁的注非常重要,其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據古文《尚書》將釋義“容”校為“(睿)”③[5](P.299),二是改“形聲”為“會意”,這就還原了“思”這個字由“心”深通于“囟(腦)”這一重要命題。

而且在“思”部還有一字:

《說文·思部》:“慮,謀思也。(段玉裁注:心部曰:‘念,常思也。惟,凡思也。懷,念思也。想,覬思也。勰,同思之和也?!凰?而分別如此。)從思,虍聲?!盵4](P.875)

也就是說,關于“思維”義域的兩個核心詞:“思”在“思”部而“從心囟”會意;“慮”在“思”部而“從思虍聲?!倍贾苯芋w現了在思維活動中“心”與“腦”的密切關系(或者說“心”主“腦”的重要功能)。

另外,我們從《說文·心部》的其他一些字的說解看:

《說文·心部》:“惟,凡思也。從心,隹聲?!盵4](P.881-882)

《說文·心部》:“想,覬思也。從心,相聲?!盵4](P.882)

《說文·心部》:“慒,慮也。從心,曹聲?!盵4](P.883)

《說文·心部》:“念,常思也。從心,今聲?!盵4](P.877)

《說文·心部》:“懷,念思也。從心,褱聲?!盵4](P.882)

《說文·心部》:“怤,思也。從心,付聲?!盵4](P.877)

以上“心部”的7個字,都是以“×思也”“慮也”“思皃”釋義,說明了這些字義都是“思慮”的某種方式或狀態,故與“心、腦”有關(而不是單純與“心”有關)。按照許慎“凡思之屬皆從思”認識,這些字均當歸入“思”部,我想,恐怕造字時因“思”字太繁,而“心”又是“思”之主,故而從“心”。另從《說文·頁部》:“愿,欲思也。從頁,原聲?!眮砜?“愿”亦以“×思也”為釋,而置于“頁”部,頁,頭也。說明以上諸字,不僅與“心”,亦與“頭腦”有關。

(三)關于情感義域的核心詞“”

《說文·心部》:“,愁也。心形于顏面,故從頁?!倍斡癫米?不知何時淺人盡易許書字。許于‘夊’部曰:‘憂,和行也,從夊,聲?!呛托袆t不得從夊矣。又引《詩》:布政憂憂’于此知許所據《詩》,惟此作憂,其他訓愁者,皆作。自叚憂代,則不得不叚優代憂,而《商頌》乃作‘布政優優’。優者,饒也。)[4](P.898)

《說文·頁部》:“頁,頭也。從首從兒?!?翹按:“頁”亦指“頭部”)

(四)關于思維器官核心詞“腦”

我們首先看“腦”的早期字形:

《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將其釋讀為“腦”,釋文如下:

○何琳儀(1998)匘,構形不明。后世加刀為疊加音符?!吨芏Y·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本,蹙于,而休于氣?!贬屛?“,本作腦?!鼻睾喯掠炞魃叫??!稄V韻》:“腦或從?!笨少Y參證?!墩f文》:“匘,頭也。從匕,匕相匕著也。巛以象髪,囟象匘形?!毙∽炞兩蹙?左從刀則與《周禮》古文、《漢印》(四·一六)吻合。睡虎地簡匘,讀腦。(《戰國古文字典》頁315)

其實,關于“腦”的各種寫法,孫詒讓《周禮正義》中已經作了初步分析(何琳儀未引全)。

根據孫詒讓的分析,加之本人的推測,“腦”字字形的變化途徑大致如下:

特別到了隸變后,在行書、草書的情況下,“山”“止”“心”三字,因形體相近,極易訛混。

在古文獻中,“山”“止”“心”相訛者亦屢見不鮮。如:

“山”“止”相訛者:

后魏酈道元《水經注》卷40“漸江水”:“越王無疆為楚所伐,去瑯邪,還浙東,東武人隨居山下”楊守敬《疏》:“居山下。朱‘還浙東’三字作一‘山’字,趙同,全、戴改山作止。守敬按:朱沿吳琯本之誤,殘宋本、明鈔本、黃省曾本作止,則改止有據,然實誤也。作止是以止東武斷句,則隨居山下為東武之山矣?!睹麆僦尽芬俗魅ガ樼?還浙東,東武人隨居山下是也。今訂正?!盵8](P.1872)

后魏酈道元《水經注》卷7“濟水”:“濟水右合黃水,發源京縣黃堆山?!睏钍鼐?、熊會貞《疏》:“朱訛作黃淮止,《箋》曰:止一作山,宋本作上。趙改黃堆山,云:《寰宇記》引此作黃堆山?!盵9](P.664)

“止”“心”相訛者:

《墨子間詁》卷15“迎敵祠”:“門者及有守禁者皆無令無事者得稽留止其旁?!睂O怡讓《間詁》:“舊本重‘稽’字,又‘止’作‘心’……‘心’當為‘止’,言勿令無事者得稽留而止其旁也。隸書‘止’‘心’相似,故‘止’訛為‘心’。案:王校是也,蘇說同,今據刪正。倭刻茅本校云‘心一作止’,正與王校同?!盵10](P.587-588)

漢揚雄《法言·學行》:“有教立道,無止仲尼;有學術業,無止顏淵?!蓖魳s寶《義疏》:“‘無止’,各本皆作‘無心’?!兑袅x》云:‘天復本竝作無止?!?心、止隸形相近而誤,今據訂正?!盵11](P.44)

唐玄奘、辯機《大唐西域記》卷7《婆羅痆斯國·烈士池及傳說》:“自顧衰老,唯此稚子,因止其妻,令無殺害?!奔玖w林《校注》:“《中本》止作心,草書相近而誤?!盵12](P.577-578)

“山”“心”相訛者:

唐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詩:“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薄度圃姟纷?“山一作心?!盵13](P.460,462)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腦,是以懼。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倍蓬A注:“腦所以柔物?!盵14](P.1825)

《太平御覽》第565章引《韓詩外傳》曰:“禽息,秦大夫,薦百里奚,不見納??姽?當車以頭擊闑,腦乃精出?!盵15](P.137)

《素問·五藏生成篇》:“諸髓者皆屬于腦”,王冰注:“腦為髓海?!盵16](P.2252)

《管子·內業》:“凡物之精,此則爲生?!币伦?“精,謂神之至靈者。得此則為生?!盵17](P.931)

據此可知:“囟”本指頭蓋骨,也可指整個頭部?!澳X”原指頭骨中之腦漿,所謂“髓”“精”者,而“髓”“精”是產生“神思”“靈感”的。故古人所謂“心主神明”也就是關于心腦關系的認識。

從以上的漢字的構形、釋義中,可以明顯看出古人關于心、腦關系的認識。在古人的心目中,“心主神明”“腦為髓?!?而“精”“髓”是產生“神明(思維)”的,而人的”神明”(思維、記憶、情感)是心、腦相通而產生的,在心、腦兩者的關系中,心是起主導作用的。

三、古代中醫典籍中古人對心、腦關系的認識

那么,以上所述是不是對漢字的一種過度的闡釋呢?

為了說明以上對漢字的解釋是有根據的,我們可以看看古文獻(特別是古代中醫學文獻)中對此問題的闡釋。在我國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④中,古人已經對心腦關系作出了明確的闡述:

《素問·靈蘭秘典論》:“黃帝問曰:愿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泊耸僬?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盵18](P.65)

《靈樞·邪客》:“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盵19](P.45)

《靈樞·本神》:“心主身之血脈”[20](P.334)“心藏脈,脈舍神?!盵18](P.279)

《靈樞·本神》:“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盵18](P.274)

《春秋元命包》:“人精在腦?!薄邦^者神所居?!盵21](P.627)(翹按:《文選·陸機文賦》:“精鶩八極?!崩钌谱?“精,神爽也?!?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頭者,人之元首,人神之所注?!盵22](P.21)

古人認為:“心”與五藏六腑(包括“腦”)是以遍布全身的絡脈系統為導體緊密相聯系的,“心”與“五藏六腑(包括“腦”)都是整個絡脈系統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敖j脈”包括“氣絡”與“血脈”,“氣絡”彌散輸布經氣,“血脈”聯通貫輸血液。二者分工合作,發揮著“氣主喣之,血主濡之”的生理功能。由此形成心—氣絡—血脈—藏腑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密切關系。而這其中,“心”為“君主”。

另外,我們從《說文·心部》:“息,喘也(段玉裁注:《口部》曰:“喘,疾息也?!贝瓰橄⒅舱?析言之。此云息者,喘也,渾言之。人之氣,急曰喘,舒曰息。引申為休息之稱,又引申為生長之稱。)從心自(段玉裁注:自者,鼻也。心氣必從鼻出,故從心自,如心思上凝于囟,故從心囟,皆會意也。相即切,一部。各本此下有“自亦聲”三字,自聲在十五部,非其聲類。此與思下云“囟聲”,皆不知韻理者所為也。)”[4](P.875-876)可知,《說文》將作為生物呼吸活動、作為身體中“氣”的來源的“息”也是置于“心”部的,說明“呼吸”活動雖然是從“鼻”到“肺”這一器官的,但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心”(從心跳急促,呼吸也就急促可知),段玉裁是深明“心”之主導作用的,所以與“思”字相類比,認為“息”與“思”構字法同,都是會意,而刪去“自亦聲”三字。

從《靈樞·本神》中的“任物”到“處物”這一系列的發展變化,也說明了“心”通過“絡脈”關聯“五藏六腑”——當然也包括“腦”,從而到“神思”的一系列“精神意識”活動。而在這一系列活動中,“腦”是“髓?!?是“精神”所居,但是由“心”通過“絡脈”所控制的,故“心”是起主導作用的。

同時,此類論述也出現于古代的非醫藥文獻中:

清華藏戰國楚簡《心是謂中》:“心,中。處身之中以君之,目、耳、口、肢四者爲相,心是謂中。心所爲美惡,復何若諒?心所出小大,因名若響。心欲見之,目故視之;心欲聞之,耳故聽之;心欲道之,口故言之;心欲用之,肢故舉之。心,情毋有所至,百體四相莫不逸沉。爲君者其監于此,以君民人?!盵23](P.14-16)

《春秋繁露·通國身》:“身以心為本,國以君為主;精積于其本,則血氣相承受;……血氣相承受,則形體無所苦?!盵24](P.208)

《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蓖跸戎t《集解》:“心出令以使百體,不為百體所使也?!盵25](P.397)

雖然近代中醫學家結合醫學的發展,在不斷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心腦共主神明說”。如清代中醫大家張錫純在他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人身神明詮》中云:

“腦中為元神,心中為識神。元神者,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盵26](P.463)“蓋神明之體藏于腦,神明之用發于心也”[26](P.459)“腦心統馭五臟六腑,共主神明,腦心以神明為用,神明以腦心為府?!盵27]

不過,即使是提倡“心腦共主神明說”者,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心有血肉之心與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臟。心主神明,腦為元神之腑;心主血,上供于腦,血足則腦髓充盈:故心與腦相通,兩者之間心還是處于主導地位。

因此“心主神明”是古人的一個重要命題。神明,指精神、意識、思維等高級中樞神經活動,古人認為:“神明”是由心所主持的;因而對其他臟腑的功能活動,也起著主導作用。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則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心”的功能失常,則可致神志異常,出現驚悸、健忘、失眠、焦慮等證候,也可引起其他臟腑的功能紊亂。綜上,我們可以發現古人關于“心”“思”“慮”部及“腦”等字的造字理念與中醫學的對心、腦關系的看法是非常一致的。

四、現代生活實例證明古人心腦觀念的合理性

其實,現代生活中的很多實例,也能證明古人的“心主神明”觀念的正確性。

比如,現代醫學上的所謂“植物人”(俗稱“腦死亡”),是指植物狀態的患者,一般是因為嚴重的腦損傷,導致了大腦高級智能活動的消失、沒有知覺。根據這個定義,如果這個患者還有意識,就不叫植物人了。但只要此人心臟沒有停止跳動,通過治療養護,植物人還是有逐步恢復知覺、意識,甚至完全康復的希望。反之,如果心臟停止跳動,那么,大腦可能還會短暫存活,但決計不可能再有后續活動。假如在心、腦關系中大腦是處于主導地位,那么就應該出現這樣的情況:心臟停止了跳動,大腦卻仍然正常運營,而且有可能讓心臟恢復活動。然此種情況卻未之嘗聞。

因此,目前學界的有一種認識是:心臟是人體的核心,大腦是功能活動的核心。大腦主要用來進行心理活動,指導全身的運動。與其相關的神經系統是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是我們人類大腦直接支配的。大腦的工作需要氧氣,大腦通過動脈血液供氧。而這離不開心臟。與心臟相關的是自主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的工作不受大腦支配。由此可見心臟與自主神經系統為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提供了后勤保障。心臟主導體內內臟的工作,而大腦領導全身外表及感知器官,負責體外的事務。這也就是當心臟無法繼續工作后,大腦也就無法繼續工作。而大腦無法工作(植物人),心臟卻還可以繼續工作的原因。

2015年7月英國《身心醫學》雜志發文,最新研究成果發現:人們采取措施,保護心臟和血管健康的同時,也起到了保護大腦和智力的作用。為了更好地了解各種心血管疾病和智力之間的關系,英國愛丁堡大學的斯諾里·伯恩·拉芬森博士和同事對452名老年人進行了為期4年的跟蹤調查。這些人中,至少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患有心血管病(如心絞痛或者由于動脈硬化引起的血流速度減緩),與調查階段未出現心血管疾病的人相比,心臟出現問題的人在語言學習方面能力明顯下降。研究人員將抑郁等與精神作用有關的其他因素排除后,這項研究結果仍然符合事實。拉芬森博士表示: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會影響人的智力,心臟功能不好會使血流速度減緩,影響大腦,從而降低認知能力。因此,人們不要等到中風時才想到預防,平時好好保護心臟,大腦才會更加健康。由此看來,大腦管理人的精神活動,心臟管理各器官的協調運轉,從治病的角度看心臟還真是處于核心地位。

再如,現代社會中某些經過“換心”手術的人,發現性格發生了變化。一篇發表于Medical Hypotheses題為《心臟移植后的性格變化:細胞記憶的作用》的文章,討論了心臟移植后產生四類人格的改變:①喜愛偏好的改變;②情緒、氣質的改變;③身份認同的改變;④來自捐贈者生活記憶的覆蓋。

美國的職業舞者西爾維婭就是一個經典案例。47歲那年,她接受了一名18歲男孩的心臟移植。術后不久,她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啤酒、雞塊和青椒,并反復在夢中夢見一個名為蒂姆的神秘男子。通過搜索當地報紙發的訃告,西爾維婭確認了自己的器官捐獻者名為蒂姆并拜訪了他的家人,而他家人對蒂姆的描述也與這些特征完全相符。

有一個叫安妮的人,原來并不喜歡酸黃瓜的味道,但作了“換心”手術后的她卻酷愛在漢堡里多加酸黃瓜。更重要的是,安妮認為她的情感發生了變化。她說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理智上我知道深愛著自己的家人,卻再也無法擁有那么鮮活的感受了。那些曾讓她感到溫暖、刺痛的念頭和記憶,如今變得非常有邏輯、理性又冰冷。

還有的“換心”者,則發現自己手術后開始愛吃甜食,這一愛好恰好與捐獻者一樣。有的“換心”手術接受者,在術后發現自己和捐獻者一樣,變得愛滑旱冰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28]。

傳統的神經科學認為,記憶存儲于大腦而非心臟中。但為什么換了心臟以后,心臟捐獻者的記憶、性格、愛好卻隨之植入了手術接受者的大腦中呢?現代學者有人認為,捐贈者的器官(心臟)可能會通過一種稱為細胞記憶的過程,將其原始擁有者的特征和經驗保留下來,甚至傳遞給新的接受者。也有學者認為,器官提供者的記憶可能以遺傳學、DNA、RNA、蛋白質、心內神經和能量等方式存儲于移植的器官(心臟)中,在移植手術后被器官接受者“記住”(影響到腦),從而改變其人格特征。

這些現代醫學的新發現似乎也給我國古人“心主神明”的觀念提供了一種佐證。聯系到最近斯坦福大學的卡爾·戴瑟羅斯(Karl Deisseroth)教授的實驗結果和重要發現,我們是否也應該對于古人刮目相看呢?

注釋:

①《孟子·告子上》:“公都子問曰:‘均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均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p>

②翹按:上古音:囟:心紐真部;思:心紐之部,細:心紐脂部。根據段玉裁“同諧聲者必同部”,則“囟”為“息進切”,在“十二部”;“思”為“息茲切”,在“一部”,故“思”非形聲,而乃“會意”明矣。

③《書·洪范》:“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笨追f達疏引王肅曰:“睿,通也。思慮苦其不深,故必深思使通于微也?!?/p>

④《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被稱為醫之始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后世認為此乃古代醫家、醫學理論家成果的匯集,作者并非一人,且成書于春秋戰國、最終定型于西漢。見姚春鵬譯注《黃帝內經》,中華書局,2010年版。

猜你喜歡
心主神明古人
基于“心主血脈”理論探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治療思路
畫地為牢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養生?
“心主血脈”理論淺析和臨床意義研究
嶺南那些與水相親的神明
東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這世上有神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