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書文化建設的本質、價值與路徑

2024-01-15 15:50平悅張增田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文化記憶文化自信教科書

平悅 張增田

摘要? 教科書文化建設深刻地影響著教科書的使用效果和教育教學質量。推進教科書不斷發展,是新一代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與重要舉措。教科書文化建設在形成與發展中呈現出汲取歷史營養、堅持守正創新的歷史邏輯和傳承文化記憶、樹立民族自信的文化邏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和篩選的本質屬性。面向未來,加強教科書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實現路徑方面,要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的教科書文化建設全面領導;構建以學生為核心的多圈層教科書文化建設參與體系;發揮以公平互動為核心的教科書文化建設輻射影響力;切實將教科書打造成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高地。

關鍵詞? 教科書;教科書文化建設;文化記憶;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文化是教育之根,在激活傳統、塑造民族性格、鑒往知來等方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教科書作為一種蘊含文化性的知識載體,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高地和現代化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推動和引領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教科書是經過歷史積淀而不斷演化生成的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記憶共同載體,既呈現出穩定的文化系統,又擁有著與時俱進的教育動態特征,深刻影響立德樹人教育目的的有效落實和教育強國戰略的扎實推進。當前教科書建設要積極回應時代要求,切實關注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標,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實基礎[1]。為了踐行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使命,教科書建設必須牢牢把握文化導向,切實保障教科書建設中文化價值的彰顯,不忘教育培養人才的初心與使命。

一、教科書文化建設的本質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與人、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不斷發生著深刻變革。教科書文化建設承擔著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使命,其內涵也在不斷擴充與豐富,清晰鮮明地體現出了與時俱進的動態發展特征。分析教科書文化建設的內涵是回應教科書建設現代化走向的關鍵。

1.教科書文化建設的內涵

在中國的歷史上,對于“文”和“化”概念的聯用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的《易·賁卦·象傳》,其中指出:“(陰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里的“文”指的是“天文”,即天道自然規律;而“人文”則指的是人倫社會規律。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漢時期以后,“文”與“化”這兩個字逐漸被合并為一個整體,在西漢文學家劉向所撰寫的《說苑·指武篇》中首次出現:“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边@段文字中,“文化”與“武”“興”形成對應,表明了通過“文德”進行教化的意圖。我國著名學者梁漱溟在其著作《中國文化要義》中對“文化”的定義長達250余字,強調了文化的作用,并從社會結構和社會現象的角度探討了文化的本質,將文化視為人類生活所依賴的一切[2]。另外,張岱年和程宜山在《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一書中將文化定義為:“文化是人類在處理人與世界關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動與實踐活動的方式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活動方式與活動成果的辯證統一?!盵3]該定義強調了文化是人類活動方式和成果的統一體。

在西方的歷史上,詞匯“文化”源自拉丁語中的“culura”。最初,它指的是對土地的耕作、改良以及對植物的種植,后來也擴展到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19世紀70年代,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B.泰勒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強調了文化的復雜性,他認為文化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所具備的其他能力和習慣[4]。恩斯特·卡西爾指出人類文化的特性、理性和道德價值不是由構建物質所決定的,而是在形式和建筑結構中體現出來,并且這些形式可以用任何感性材料來表達[5]。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 C.克拉克洪在分析和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后,給出了一個綜合性的定義:“文化存在于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借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的(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盵6]這一綜合定義受到現代東西方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學術視野中,中西方對于“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著差異,并且這種差異的內涵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呈現出多樣性。但溯其本源,文化是歷史的凝結,融合滲透在社會發展、個體生活的領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積累性、繼承性、時代性的特征。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建設”一詞具有“創立新事業,增加新設施”之意。在《辭?!罚ǖ?版)中,“建設”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設置,創立”,另一層是“陳設,布置”。概括可知“建設”一詞既具有開創性同時也具有發展性。

所以綜合起來看,教科書文化建設就是指利用教科書作為載體對凝聚在特定民族、地域、國家中的歷史和記憶進行開發使用的動態生成過程。

2.教科書文化建設的邏輯

文化,持之以恒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服務于社會的政治經濟建設。教科書作為一種有型可感的載體,選擇性地傳遞人類知識經驗,構成了文化的表達系統,承擔了把最有價值、最可靠的知識傳遞給下一代的功能,這一過程實質上便形成了“文化建設”。教科書文化建設體現出了歷史和文化的雙重邏輯。

(1)汲取歷史營養,堅持守正創新

歷史是人類發展的“精神烙印”,是奮進的動力和情感的紐帶,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勵作用。教科書文化建設植根于歷史發展,是在教育發展中形成的價值追求,也是對人類文明發展變革史的再認識。

以歷史發展為本。正如路易斯·亨利·摩爾根在其著作《古代社會》中所言:“人類是從發展階梯的底層開始邁進,通過社會知識的緩慢積累,才能從蒙昧社會上升到文明社會的?!盵7]人類文明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探索與積累,最終形成了獨具特性的歷史文化品性,“只有對歷史進行反思,或者跟更古老的文化銜接,社會才能進步”[8]。所以在教科書文化建設中借鑒和運用古往今來的歷史經驗,有助于洞悉歷史規律,開闊思想視野,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素質能力。教科書中呈現了扎根于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先進文化等內容,這些在艱苦卓絕的歲月中自強不息的歷史記憶,激勵學生在傳承文明、追求真理、建設祖國的過程中堅定理想信念,積極承擔責任。任何思考和創造都包含著對歷史發展經驗的吸收,教科書的文化建設在與歷史相交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用歷史發展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滋養生命,啟迪智慧。

以民族認同為綱。教科書不僅僅是一種可以傳承優秀文化的客體工具,在記憶歷史的同時也有著自己的民族文化屬性,體現著民族文化積累和創新的成果。教科書將文化中需要銘記的經驗和回憶以一定形式固定下來并通過“重復”來形成民族共同的符號,保證了文化根基的延續,運用儀式為載體來呈現“我們”,在活動中催生價值認同[9]。那些構成民族精神和血脈的文化展現了中華民族在奮戰中煥發容光、在苦難中走向輝煌的歷程。文化精神的內核通過教科書進行儲存和傳播,包含著民族歷史文化自信、群體規范和形成性價值,共同構成民族之根,維持著民族的身份認同。

以國家命運為根。教科書中所呈現的文化內涵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與民族的振興緊密相連,與時代的發展協調一致。這些文化內涵一方面凝聚了核心價值觀,傳承并弘揚了歷史上的奮斗精神和輝煌成就;另一方面展現了時代的前進方向,成為國家培養人才和塑造國民的重要基石。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服務群體,也決定著教科書建設的目標和策略。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方向要求教科書文化建設承擔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責任。此外,還需要明白,所有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社會中產生的,社會是文化生根的土壤,教科書文化構建了社會文化被具象表達后形成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構成國家的個體或群體的思想話語被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喚醒產生于過去的集體思潮[10]。建設教科書中以文字形式呈現的群體文化,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任務,同時在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發展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2)傳承文化記憶,樹立民族自信

文化是教科書建設從始至終的內在向心力,需要用文化自覺的理性高度引領教科書有選擇性地傳遞知識經驗[11]。這尤其體現在教科書本身就具有的文化屬性。

教科書建設蘊含著鮮明的文化記憶。文化是一個復合整體,是社會成員在長期生活中所形成的共同經驗和認知,因具有穩定的凝聚性結構,在空間上構成“我們”。從群體的角度來看,記憶就是在其所有成員中分配的知識,實質就是把人群凝結成整體的記憶,回答“什么是我們不可遺忘的”這一關鍵問題,通過共同回答這一問題形成了“記憶的共同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科書的本質就是文化記憶系統,而教科書建設則是認同、內化、傳承文化記憶的過程;教科書的文化建設也就是在回應“我們希望民族成員有怎樣的文化記憶”的問題。由此可知,在我國,世代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正是“培育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堅強基石”,因此需要在教材建設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引導民族身份覺醒和文化認同[12]。

教科書建設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功能。文化借助教科書建設作為載體實現“以文育人”的目的,在此過程中文化經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化經典即是指經過歷史長河的淘洗而存留下來的集體共同認可的圣賢之言,兼具標準和尺度的特征,包含了“一個群體所尊重的規范性和定型性價值”[13],并且思想上以此為約束,行為上以此為準則。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可以稱為文化經典,需要采用理性、批判的思維來進行理解和內化,只有那些具有權威性的文本才能成為文化記憶的載體并呈現在教科書之中。把它們加以組織和綜合并匯總到思想的一個焦點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傳新性發展,激發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教科書建設中所蘊含的文化經典為歷史中的作者和讀者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鼓舞中華兒女攻堅克難、砥礪前行,促進培養學生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通過教科書中的文化經典來打通歷史、現實和未來,浸潤中華優秀文化的思維特質和精神氣質,一方面可以指引學生接受民族傳統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開啟了面向未來的視域,是教科書建設文化功能的重要體現。

教科書建設體現著動態的文化張力。教科書建設中包含著文化已經呈現出來和隱含的力量空間,這就構成了動態的文化張力。這種動態的文化張力蘊含著變化和調整,從而產生了“彈性”。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教科書建設中體現著文化的創新性。注重傳統和時代的融合,對傳統文化既不全盤否定,也不急于求成,而是進行批判性繼承和創造性發展,努力改良創新的土壤,實質上表現出來了教科書對文化的“揚棄”。這種“揚棄”是基于文化根脈進行的創新,擴展了文化的空間和向度,有助于建造有中國智慧、有中國特色的教科書文化體系。其次,教科書建設中體現著文化的開放性。開放性,意味著教科書中的文化向時代發展背景全面開放,傳遞多種文化樣態,在和諧中保持差異性。世界文化通過在教科書中進行交流與融通,在教學反思中不斷豐富文化內涵,為我國教科書文化建設提供了前提和無限的可能。最后,教科書建設中體現著文化的適應性。隨著社會不斷變動發展,文化也在隨之日益產生變化,教科書的文化張力要適時調整。要及時加強教科書的文化對話,注入新鮮時代血液,嘗試對文化思維方式進行解構與重構,使之達到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

教科書文化建設的歷史與文化雙重邏輯呈現出彼此共生的聯結關系:注重歷史不能忽視文化的意涵;強調文化離不開歷史體系的合理范疇。即教科書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對社會過去、目前和將來的指向。雙重邏輯共同促進教科書文化建設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的有序融合和共生發展,統籌和反映著教育和社會的一系列問題。

3.教科書文化建設的特征

教科書文化建設作為社會文化認同的推進動力,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和篩選的本質屬性。

(1)教科書文化建設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

教科書凝聚了民族繁衍興衰的經驗精華,承載了社會興衰的歷史記憶。因此,教科書文化建設具有豐富的主題和意義,既傳遞著重要的歷史信息,又反映著民族文化的精華。與隱藏在肉體中的生物基因決定生命體征過程相似,文化基因的傳承、傳播保證了獨特的民族特性,構成了文化發展與演變的波瀾壯闊景象[14]。教科書與民族生存、社會進步、教育發展等密切相關,其文化知識的傳遞加速了個體社會化進程,集中表達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這種對文化相似性與延續性的呈現是教科書建設的關鍵維度,是民族共同體的生存哲學和內在思考,“深刻反映民族文化和心理意識”[15],體現著中國教育的實踐智慧。

(2)教科書文化建設具有篩選的本質屬性

教科書建設的所有環節實際都是社會文化情景的深刻反映,而文化立場始終與教科書建設相生相隨,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規范和思想話語體系,所以教科書“天然蘊含選擇的基因”[16],彰顯著文化價值與社會記憶。作為“文化母乳”的教科書要給學生提供全面而均衡的文化滋養與文化保護,浸潤性地對年輕一代進行指導[17],用精選的集體認同和人類在探索世界過程中所積累的有益經驗豐富學生對文化的感知。教科書建設中經過篩選后的鮮明文化立場反映了國家意識形態的基本走向,具有文化價值認同的典型特征,是“怎樣立德”“何以樹人”的依據與載體。需要注意的是,正因為文化建設是教科書的永恒基因,在教科書建設中營造文化情景不應該是“瞬時”或“短時”的,而應該是一種如呼吸般與生俱來的常態。

二、教科書文化建設的時代價值

文化與教育在深層次中發生著聯結,并通過教科書作為媒介實現文化的傳承與再生產。教科書建設需要學生成長的內在訴求,把“以文育人”的價值遵循貫穿全過程,堅定作為未來社會發展中流砥柱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這既是我國育人方式變革的現實要求,也是立足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一方面,教科書文化建設發揮著文化的引領作用;另一方面,教科書文化建設適應著時代的精神內核。

1.教科書文化建設發揮著文化的引領作用

教科書文化建設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中,并且必須持續地面向現代化、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承擔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在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新時代人才培養方面,教科書文化建設具有基礎性和引導性的作用。它不僅是社會教育和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引領社會文明進步的關鍵部分。

(1)引領并凝聚民族文化向心力

教科書建設是事關人類發展的基礎性事業,在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同時,也要把人類所追求的和平、自由等共同價值融入教科書體系建設的各個環節,推動人類文化的傳承與創新[18]。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同時具備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教科書建設所肩負的重要使命。應堅持“以文化人”的文化立場,充分認識到文化對教科書建設的價值貢獻,助力教科書建設朝著文化自覺的方向發展[19],教科書文化建設在引領意識形態、推動文化事業發展以及凝聚民族文化向心力等方面展現出持久的力量。

(2)突破傳統“教-學”關系

與傳統“第一課堂”中的顯性教育相比,雖然教科書的文化引領不是直接的,但卻能創造一種沉浸式的教育體驗,突破傳統的“教-學”關系,打破教學界限,借助社會空間創設真實教學情境,豐富學生的感知,關注學生的情感興趣,激發學生的熱情,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大氧艙”和“晴雨表”。

2.教科書文化建設適應著時代的精神內核

在新時代,教科書的建設直接涉及教育的核心問題“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也是教科書建設的核心[20]。作為教科書建設的靈魂與旨歸,文化深化了教科書建設的價值取向,為回答如何建設教材體系、核心教材應涵蓋何內容、倡導何種價值觀提供了基礎。

(1)推動實現“以文育人”的培養要求

學生既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產物。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創造出獨特的文化世界,同時他們的成長也時刻受到文化的影響。教科書文化建設充分發揮了文化育人的導向作用,準確把握并創造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文化環境。將文化與教科書建設的使命有機結合,啟示學生“立大志”“明大德”,培養學生的遠大志向和崇高品德,這是建設教育強國、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舉措。

(2)促進達成“立德樹人”的根本追求

教科書是傳播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載體,加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科書文化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之一[21]。教科書文化建設可以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用心打造精品教材,為增強祖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

三、教科書文化建設的現實進路

教科書文化建設被視為一項重要的戰略工程,其關鍵在于不斷提升文化育人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為此,需要積極探索有效途徑,加強教科書文化建設的統籌規劃和引領作用。通過將教科書打造成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平臺,有助于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并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

1.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的教科書文化建設全面領導

在黨的領導下用高質量的教科書文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進一步深化我國教科書建設、落實國家事權、穩定國際國內關系的重要路徑。

(1)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是教科書文化建設的前提和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22]。突出黨對教科書文化建設政治方向和價值方向的領導是由我國的歷史經驗所決定的,“什么時候加強黨對教材的領導,什么時候的人才培養就過硬”[23]。進入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堅持黨對教科書文化建設的全面領導,其實就是堅持社會主義的教育方向,是黨帶領我們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需要牢固樹立教科書建設是體現國家意志、維護國家安全的思想,明確“為誰建設教科書、建設什么樣的教科書、怎樣建設教科書”是教科書文化建設的根本要求。確保教科書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屬性,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忘初心,堅定信仰,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應有之義。努力做到把馬克思主義文化要求有機融入教科書建設的各個環節,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科書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是中國社會主義教育的指導思想。歷史發展雄辯地表明,中國的事情必須要按照中國實際來辦,“把教材建設的領導權緊緊攥在自己手中”[24]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教科書文化建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體現中華民族的風格和基本價值觀念,讓民族信念的種子深深地植根于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普遍性是人類普適的規則,而特殊性是一個民族保持獨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在教科書文化建設方面既要尊重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又要根據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國情來制定符合國家發展需要的發展策略。要站在民族的視角和立場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教科書文化建設路徑,含有中國基因,體現中國文化思想的深度和廣度。發揚中國文化精神和特色的教科書文化建設是一個不斷驗證并調整的過程,也是為黨、為國、為民理念的塑造和實踐的重構,具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2.構建以學生為核心的多圈層教科書文化建設參與體系

面對現實需求,多主體共同參與是提升教科書質量的基礎和保障。教科書文化建設參與主體間要確立合作關系,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凝聚多主體力量,形成文化建設共同體。因此可以構建以學生主體為核心圈層、教師主體為中部圈層、社會主體為外部圈層的全員參與的教科書文化建設體系。

(1)學生主體是核心圈層

創設學生與文化存在聯系的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將教科書所攜帶的文化記憶鐫刻為他們獨特的生命存在[25]。使學生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文化溫度,進行理性反思和深度學習。教科書中的知識總是基于各種立場和文化背景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被教科書牽著鼻子走就會缺乏對文化的思考和理性辨析,從而為教科書所累,成為教科書的奴隸。因此,應該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個體差異,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致力于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教科書文化建設是一種重要途徑,通過它可以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積極引導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也培養他們對家國的熱愛與關懷。這一過程旨在讓學生發展積極的品格、形成健全的道德體系,并培養他們成為具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建設者。

(2)教師主體是中部圈層

教師是教科書的直接使用者之一,起著聯結學生與社會的紐帶作用。傳統的“圣經式”教科書觀念已不再適用,加強教科書的文化建設需要確立教師的主體地位,正確處理教師生活經驗與教科書文化建設的關聯。要切實將文化建設融入教科書建設的各項活動中,同時營造嚴謹治學、追求卓越、誨人不倦的良好教風,積極參與文化育人的全過程。

(3)社會主體是外部圈層

教科書文化是教育與社會互動的產物,深深地植根于社會大系統中,受到社會大環境的深刻影響,不能獨立于社會之外存在。因而教科書文化建設應該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其中包括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尤其是教科書研究機構和專家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方面的力量不容小覷。社會主體群策群力,可以創造性地將文化與教科書建設有機融合,通過教科書話語體系實現對文化的有機轉化,營造教育文化共創的良好氛圍,助推新時代教育發展。

構建以學生為核心的多圈層文化建設,需要明確各參與主體的職責與分工。只有這樣,才能協調多方面的力量,統籌各方動力要素和運作方式,從而產生協同效應,形成合力?!爸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26],應把握圈層之間的平衡點,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時、因地、因事作出恰如其分的調整,最大限度地發揮主體優勢。三個圈層從內到外層層推動,相互作用,齊力激發教科書文化生命力,共同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促進教科書文化價值的實現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3.發揮以公平互動為核心的教科書文化建設輻射影響力

教科書文化建設要立足于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通過加強國際交流、促進文化與技術融合、推進教育公平來積極發揮輻射影響力。

(1)加強國際交流

進入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新時代,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相應也對教科書文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需要明確我國目前所面臨的現實形勢和世界格局。當今時代,中華兒女齊心協力、團結奮斗,全力以赴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教科書在堅守文化根基,突出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激發文化生命力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事物發展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的規律,所以教科書文化的發展在全球范圍內也存在著共性和個性相互融合的特征。各個國家既要遵守普遍規律,又由于歷史文化和國情特征而導致發展邏輯和意識形態不同。應該在充分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積極學習、借鑒、吸收外國教科書文化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建構精神世界,增強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需要把握中華民族的發展與世界發展緊密相連。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在國際秩序的重構中發揮作用,必須掌握話語自主權。通過教科書文化建設推進話語獨立和自強的進程,從個體和集體話語向國家話語轉型是必要策略。同時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精神、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引進來,走出去”的教育體系,進一步推進教科書文化形象的國際傳播,展現中國教育的內涵和品質,助力國際形象的全面提升。

(2)促進文化與技術融合

自從“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將“數字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始,數字技術迅速發展,數字化在教科書領域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普及為教科書建設提供了更便捷的手段與平臺,極大地推動了文化資源的快速傳播,其影響不容忽視。在人工智能時代,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和教學技術的有機融合對教科書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設高質量的教科書已成為必然趨勢。需要明確的是,教科書建設既需要文化的思想引領,也需要技術的創新推進,兩者缺一不可。因此,需要尋求技術支持與文化引領之間的平衡,并在二者的協調統一中共同促進教科書文化建設。促進文化與技術在教科書建設中的融合有以下兩點需要注意:首先,要避免唯技術傾向。唯技術傾向在數字教科書開發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開發者極盡信息技術的優勢,一方面可能會帶來學生的信息迷失和安全隱患,另一方面不利于學生深度學習和思維能力的培養[27]。盡管技術在教科書文化建設中發揮著突出的作用,但是其最終目的應該是為教科書文化建設所服務的,為教育的整體發展所服務的,不能本末倒置。其次,要選擇運用適宜的技術。在教科書文化建設中所使用的技術要合適合理,既能把技術的先進性和便捷性體現出來,又不能有過多的技術缺陷,同時還需要滿足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等多方面主體的技術使用要求,保證技術在教科書文化建設中的易用、可用和好用。

(3)推進教育公平

教科書文化建設秉承社會理念,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其重要目標就是推進教育公平,服務社會。所以教科書文化建設應該積極關注社會生活,以文化服務凸顯輻射力。

其一,重塑鄉村教育文化自信。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文明留給我們無數寶貴的文化精神。其中在廣大農村地域中所形成和發展的民俗、傳統文化等潛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存在著許多合理的文化因素[28]。在教科書文化建設中進一步加強對鄉村歷史文化、形成過程、特色優勢和發展趨勢等的傳遞,是促進學生認識鄉村文化,理解鄉村文化,遵循鄉村社會的道德和準則,形成對鄉村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式。教科書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傳播者,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遞,更要注重對學生熱愛家鄉、服務鄉村的教育情懷培養?!皬幕鶎由峡慈?,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盵29]要抓住廣大農村社會背后的歷史、語言、經驗和文化,在教科書中引入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增加鄉土知識,激活鄉土元素,讓學生成為鄉村文化的繼承者和創新者,從而“推動鄉村文化發展體系,重塑鄉土教育的文化自信”[30]。青年一代只有在認識、理解鄉村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內化并承擔起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推動教育文化功能的發揮。

其二,加快城鄉教育協同發展。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速度驟然加快,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農村的重要性可以被忽視。即使中國城市化率達到75%,農村人口依然會有4~5億之多,所以農村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31]。然而,教科書文化內容卻存在著一定的城鄉差異,關于城市的內容顯著多于農村,這種差異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孩子的學習,造成的后果是農村給城市輸送的優秀人才越來越少,而且也給農村留下了大量“無奈、失望,既不熱愛農村又無實用技能的學業失敗者”,從而導致城市與農村的差距也越來越大[32]。為了縮小城鄉差距,教科書文化建設須堅信文化振興和文化建設是促進鄉村發展的重要路徑,齊心助力城鄉協同發展,促進城鄉共享教育發展成果。

參考文獻

[1] 申繼亮.新時代教材建設面臨的挑戰、問題和趨勢[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09):7-9.

[2] 梁漱溟. 中國文化要義[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3] 張岱年,程宜山. 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3-4.

[4] 泰勒. 原始文化[M]. 蔡江濃,譯. 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1988: 1.

[5] 恩斯特·卡西爾. 人論[M]. 甘陽,譯.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5:288.

[6] 王思斌. 社會學教程[M]. 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87.

[7] 路易斯·亨利·摩爾根. 古代社會(上)[M]. 楊東莼,馬雍,馬巨,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9:3.

[8] 樓宇烈.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M]. 北京:中華書局,2016:代序.

[9][13] 揚·阿斯曼. 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M]. 金壽福,黃曉晨,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87,93.

[10] 馮亞琳, 阿斯特莉特·埃爾. 文化記憶理論讀本[C]. 余傳玲,等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87.

[11] 楊柳,羅生全. 論教材建設的文化邏輯[ J ].教育學報,2021,17(05):87-98.

[12] 吳小鷗,李想. 中小學教材建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J].教育研究,2019,40(08):51-58.

[14] 耿識博. 習近平“文化基因”論的內涵探析[J].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20(03):5-12.

[15] 曾天山. 教材論[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3.

[16] 石鷗. 教科書概論[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9:99.

[17] 高德勝.“文化母乳”:基礎教育教材的功能定位[J]. 全球教育展望,2019,48(04):92-104.

[18] 靳玉樂. 努力構建中國特色教材體系[ J ]. 課程·教材·教法,2019, 39(07):4-8.

[19] 楊柳,羅生全. 論教材建設的文化邏輯[ J ].? 教育學報,2021,17(05):87-98.

[20] 朱華,肖清清. 中小學教科書70年改革的歷程與經驗[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9(02):8-14.

[21] 郝志軍,王鑫. 加快形成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學習研究之三[ J ].教育研究,2022, 43(03):4-14.

[22]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

[23] 余宏亮. 建設教材強國:時代使命、主要標志與基本路徑[J]. 課程·教材·教法,2020,40(03):95-103.

[24] 郝志軍. 教材建設作為國家事權的政策意蘊[J]. 教育研究,2020, 41(03):22-25.

[25] 翟志峰,董蓓菲. 文化記憶視角下語文教科書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 J ]. 中國教育學刊,2021(04):80-84.

[26] 郭丹,方勇,王世舜,等. 四書五經: 全本全注全譯大字本 1(論語 大學 中庸)[M]. 北京:中華書局,2019:289.

[27] 張增田,陳國秀. 論數字教科書開發的未來走向[ J ]. 課程·教材·教法,2021,41(02):37-42.

[28] 劉鐵芳.鄉土的逃離與回歸:鄉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0.

[29] 費孝通.鄉土中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

[30] 陳時見,胡娜. 新時代鄉村教育振興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69-74.

[31] 賀雪峰. 大國之基:中國鄉村振興諸問題[M].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19:105.

[32] 李祖祥. 小學思想品德教科書研究[M].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60.

猜你喜歡
文化記憶文化自信教科書
《備急千金要方》:中醫急診教科書
對一道教科書習題的再探索
以空間為媒介:從浦東的“空間記憶”到迪士尼樂園的“消費空間”
《金字塔銘文》與古埃及復活儀式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被藏起來的教科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