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視角下日本舊車站文化遺產活化設計研究

2024-01-15 11:05魏澤崧通訊作者孫石村
藝術設計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車站空間建筑

魏澤崧 李 政(通訊作者) 孫石村

在城市化進程中,鐵路等交通樞紐一直以來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命運往往與城市緊密相連,很多城市因鐵路而繁榮。車站也是城市發展更新迭代的最好見證者之一。然而,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一些鐵路已逐漸成為時代的過往,其主體與附屬建筑設施也隨之被荒蕪、廢棄,甚至成為阻隔城市空間發展的障礙,對城市公共空間、城市肌理,以及城市功能的分隔造成了諸多的不良影響。

近年來,伴隨我國軌道交通的迅猛發展,政府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受到高度關注,依據新舊動能轉換工程的提出,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和建議。2020 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聯合印發《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以及2022 年5 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等,均強調了通過精準定位、提升品質、完善用途,更有效利用如鐵路場站及周邊開發土地等來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功能,提升資產效益。①

目前,國內許多城市的舊車站面臨著在保留或逐漸弱化實用功能后,該如何作為文化遺產,展現舊有風貌與新型城市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同當代街道與商業等功能進行高效整合等一系列問題,并引發了當代設計者的深思。同時,當代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亦使軌道交通逐漸趨于網絡化,此時的車站顯然已不再僅僅是一個建筑實體,而是轉換成為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城市元素。那么,舊車站在滿足基本交通功能基礎上,怎樣才能與城市文脈緊密結合,并以其作為載體,重現歷史文化記憶,喚起人們對過往城市的印象,且打造更加舒適、宜人、便捷的城市公共空間,為城市生活增添亮點,無疑成為了當前城市更新中的熱點話題。

我們的鄰國日本也面臨著同樣的現實問題,基于高強度混合開發,曾經匯聚人口與資本的老舊車站也急需進行快速地角色轉化。作為一個軌道交通發達、鐵路情結深厚的國家,日本在火車站開發利用方面擁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尤其針對老舊車站進行了多元的探索。通常,他們會采用站房與商業、老舊車站與辦公大樓相鄰或共構發展等方式,將城市交通與商業等空間進行有機整合,使舊有文化遺產轉化為具備多種功能的城市綜合體。由此既能使之滿足市民生活、工作及娛樂需求,又能成為保留城市文脈與記憶,激發城市活力的中心。⑤今天,日本的舊樞紐功能早已不只是作為乘客通過地,而更是人們的目的地與駐留地。在設計中蘊含著曾經的文化記憶,并能夠以此有效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以下筆者將結合日本著名建筑師曽我部昌史教授等設計的幾項優秀案例,具體分析如何對舊有車站進行靈活再創造,探討城市更新視角下老舊車站文化遺產活化設計與利用。如黃金町高架線路下工作室、東京千代田區的萬世橋站等案例,均是利用廢舊車站遺址進行“商業化”再生的典型代表,它們都成功地實現了城市更新視角下老舊車站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角色轉變。

一、保留再利用老舊車站建筑,巧妙實現城市區域協同與功能織補

設計案例:黃金町高架鐵道線下的社區工坊

黃金町高架線路下工作室位于距離橫濱站與橫濱中華街不遠的地方。其中,黃金町和橫濱著名的未來港都是在1656年開始填海造陸而成的。1945 年,二戰結束后,由聯合國最高司令(GHQ)所接收。當時在這個區域的日本人都生活在水上,或者是在劃分的邊界之后居住,隨后便產生了在城市高架下販賣毒品等具有危險與安全隱患的地方。1963年,日本拍攝了電影《天堂與地獄》,借以反映黃金町的現狀。2005 年,在日本政府的努力之下,舉辦了一場叫“拜拜戰略”的活動,以改善黃金町所存在的嚴重問題。實際上,在“拜拜戰略”之后人們都離開了,這里已淪為“城市沙漠”。2006 年,政府與當地社區召開會議,共同探討如何改善創建黃金町,最后終于和社區達成一致,決定把它改造為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空間環境。于是在2007 年,通過黃金町地區風俗環境凈化對策推進協議會并展開具體設計,由日本神奈川大學建筑學部曾我部昌史教授(SOGABE MASASHI,1962 ~)①對黃金町地區進行改良。

項目基址定位于黃金町高架鐵道線下的消極空間。由于歷史成因,很多居民選擇了搬離,高架鐵道線下的空間陳舊、破敗。面對問題社區,設計師經過了大量的社會活動與實地調研,和政府以及居民進行深度溝通,召開說明會,強調藝術活化的可能性,決心利用這些空間為藝術家和居住在周圍的社區居民創建一個對話平臺。設計師在高架鐵道線下進行空間建構,其空間層次分明,臨街一邊的內空間主要是面向游客,立面基本都以通透的落地玻璃門和窗構成,與外界街巷完全形成一種透明關系,最大化地反映著街道的景象;內空間的另一側,依然以寬大透明的落地門扇進行空間的分割,功能則是面向當地居民使用??臻g參照人體的尺寸進行了合理化改造,整體設計兼具日本傳統建筑的特征,如土間②空間的分割與規劃,寬大透景的外門等特征,改造后的空間既現代開放且又具內涵性,更加便于使用者及社區周邊人群進行活動與交流。

通過照片上的前后對比可以看到,經過設計改造后的黃金町高架鐵道線下空間的變化。在這次設計改造中,黃金町高架鐵道線下的空間,不再是割裂社區的構筑體,而是成為了鐵道線兩側社區的連通器,是兩側社區場地的延展和愈合,同時也是社區居民生活空間的延伸。當下,黃金町藝術市集已經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模式,從藝術家、當地居民、社會性等多方面來看,黃金町正在逐漸發揮自身特有的魅力,對城市更新有著深刻的影響。這一成功的改造案例是建立在建筑師對場地的細致研究和對空間獨到規劃的基礎之上,為未來解決交通樞紐與周邊社區關系為課題的改造項目提供了成功的先例(圖1、圖2-1、2-2)。

圖1:設計為街景帶來的前后變化對比

圖2-1、2-2:設計為街景帶來的前后變化對比

二、激活老舊站點及相關設施功能,煥發新時代生命力

老舊車站遺產是對城市規劃和文化資源的再發現,也是對鐵路交通事業的極大促進,因而如果片面關注表面上的保護,將會導致不少老舊車站遺產僅能獲得保存卻沒有受到全方位地關注與保護。如果采用老舊車站自身及周邊材料或元素進行構筑設計,作為車站的象征與標志物,利用舊構件進行現代城市活化設計,不僅可以有效地突出老舊車站的重要歷史文化印記,還能夠激發在城市更新中老舊車站對人們的吸引力,使老舊車站等交通樞紐成為當代城市中一道富有歷史足跡的獨特風景。②以下我們將結合三個設計案例進行解析:

案例1、依據周邊文化和素材開發旅游景觀——下條站前茅草屋頂塔設計

該項目位于下條車站,設計者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因為當地之前居住著大量的茅草葺匠人,所以最后確定以傳承茅草葺傳統技藝作為設計的文化核心點?;肺挥诃h山的一個小盆地里,周邊又被梯田圍簇起來,景觀極具特色。所以經過深思熟慮,設計者覺得具有象征性的塔型建筑可能很合適此基地的場地環境(圖3)。

圖3:周邊農田的風景

建筑以傳統的塔狀形體為基本形,采用框架結構,并以12 米的高度置于站臺旁邊,形成小站周邊環境中的絕對地標。塔身采用傳統的茅草葺,塔頂側身開小窗,陽光從塔的上端傾瀉下來照射室內空間,內部功能區設立展廳,將該地區的老家具或鄉村生活用具按照稻米DNA 的二重螺旋形式來進行展覽陳設。

當地的居民基于項目的方案圖和剖立面圖沒有提出異議,大家都積極參與到塔的建造中,利用傳統材料、家具、毛草,以及周邊所具有的一些原生材料來輔助進行搭建(圖4)。乘坐電車到下條,從電車的車窗遠眺車站,便可以看到該項目的完整效果,黃綠相間順山而上的梯田,毛茸茸地矗立起一個塔狀建筑,作為稻作文化的傳播基地,具有很強的識別性和記憶性。建筑的細部門窗與隔扇是從舊屋廢料中獲取的,利用拆卸下來的光葉櫸樹木板作為材料(由于現在的櫸木是很高級昂貴的東西,所以早已不再用作門窗,這里只是活用了以前的廢料而已),用于塔的營造,蘊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建筑內部采用螺旋上升的形式,并利用不需要的家具做成樓梯,房屋內側配置了各種各樣以前的家具和農具,折射著當地稻米文化下的農家生活。參觀中,當地人還會將農具的名字及使用方法介紹給游覽者。通過作者對車站所設區域的深度了解和再認識,提煉出精確且具獨特性的設計語言和文化精神,創作出符合區域需求發展的功能性建筑,為寂寂無名的小鎮打造了一張特殊的文化名片(圖5-1、5-2)。

圖4:從電車窗看到的站前茅草屋頂塔建筑所在地

圖5-1、5-2:使用舊家具以螺旋上升組合而成的樓梯及室內向上看到的舊農具

案例2、利用可移動車體造型再現車站場景——澀谷車站便攜式建筑KH-2設計

該項目是設在澀谷公園內的咖啡館臨時建筑,基地位于環形鐵軌內部,安置在鼎鼎大名的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旁,整組建筑和景觀環境由軌道環繞其中。雖然這個公園可以擺放活動攤位,但作為一般常設性建筑是不可以增建在這里的,功能配套只能以臨時建筑的狀態進行設置。

這個臨時建筑單體是一支橫向安放的、科技感很強的金屬筒,很像可以隨時搭乘輕軌移動到另一個站點的列車艙體,而實際上臨時建筑單體和高架或者車站沒有任何關系。臨時建筑單體在運行中呈緊湊的圓柱形單筒,組裝時,屋頂會打開,地板也隨即展開,打開的單筒根據距離遠近,可以形成不同開放性質的空間,以滿足不同的功能需求。曾我部教授通過對筒型艙體進行解構和并聯,即每一個圓柱形打開后,都可以與另外一個圓柱形體進行有序地結合,同時再次通過形體的不斷重復,就會創造出一個用地寬敞、方便實用、靈活多變、極富節奏感和韻律感的連續性功能場所。組合式的聯體空間好似一組蓄勢待發的火車,又像一個可移動的漂浮物群組,有一種臨時??炕螂S時啟航的感覺(圖6-1、6-2、6-3、6-4)。

圖6-1、6-2、6-3、6-4:澀谷車站便攜式建筑KH-2 室外實景圖

從該項目內部空間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欣賞到由圓柱體所連接起來的形態,以及放置時所呈現出的整體效果。建筑體內部設計也十分通透,作為休憩空間,它采用了大面積的玻璃外墻,將室內外空間有機互通,與室外景觀環境設計具有密切的交互關聯性(圖7-1、7-2)。

圖7-1、7-2:澀谷車站便攜式建筑KH-2 室內外互動效果

舊場地中新形體、新功能地介入,使得昔日的文化地標建筑及場地繼續著城市賦予它的都市使命和殊榮,延續著新時代下的活力和影響,這種在尊重城市場地文化價值基礎上的微更新設計,以小體量、功能多元靈動、配合主體需求,甚至是以臨時性建筑的方式存在,為激活場地城市功能,煥發新時代氣息,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案例3、激活設施功能,煥發舊有樞紐生機——橫濱中華街移動式廣播電臺

該項目在橫濱中華街附近,具體定位于橫濱山下公園。由于當時進行展覽會廣告的設施設備等需求,該地區碼頭站點擁有著大量的集裝箱,同時還有很多作為標識的路錐。在此基礎上,曽我部教授因地制宜,利用路錐進行了可移動式媒體電臺的設計。

項目總體設計包括:移動式媒體電臺的意向圖、移動式媒體電臺的平面、立面圖及展開圖,可以通過圖片全面展示出媒體電臺展開工作后的實景狀態。設計將若干路錐進行了有機組合,形成識別性很高、有著極強符號感的系列裝置,構筑出可以隨時移動組合的媒體電臺室內公共空間,而因其出位的造型以及展覽會的傳播度,促使人們在意識中會產生裝置與展會、裝置與橫濱中華街的一種關聯,這種關聯再通過重復進行強化,便會成為該地區某種極具識別性的符號,產生一種文化與商業上的高度互通效應(圖8)。

圖8:移動放送局設計實景圖

這個設計不僅被用于展示移動媒體電臺,同時還多元化地被應用于展覽會、車站的售票處等環境之中。采用類似的設計制作方法,設計師再次巧妙地將其組合設置于橫濱元町中華街的車站中央,為中華街注入了一種時尚、活性的都市文化(圖9-1、9-2)。

圖9-1、9-2:橫濱元町中華街的車站中央售票處

三、挖掘老舊車站文遺價值,重構歷史文化記憶場景

設計案例:萬世橋高架線路下消極空間的商業轉換與文化復興

在東京秋葉原與神田之間,有座距今百年歷史的“萬世橋車站”。中央本線的萬世橋站建設于1912 年4 月1 日,在當時東京繁華地區的須田町十字路口前開放。車站大樓以當時最新技術建造的磚石拱橋高架鐵路為背景,由代表明治建筑界的建筑師辰野金吾(1854 ~1919)和葛西萬司(Manji Kasai、1863-1942)設計,他們后來還合作設計了東京車站丸之內站。從設計上講,它是一幢宏偉的兩層磚石建筑(部分采用鋼筋構造),車站大樓內設有餐廳。車站廣場上,在須田町的交叉點上聚集了東京市電車的各種系統,成為中央線火車和電車的換乘樞紐,車站周邊異常繁華。然而,當東京車站于1914 年開放,中央干線于1919 年延伸到東京車站時,萬世橋站便從此結束了其作為航站樓的角色,而轉化成為一個中間站,乘客人數也隨之減少。該車站大樓在1923 年關東大地震中被燒毀,第二代車站大樓于1925 年建設完工,但第一代車站大樓之前的輝煌完全消失了。車站大樓于1936 年再建,同時設置有鐵道博物館,但從1943 年撤站始,列車已不再經停。從1936 年至2006 年期間,它被當做交通博物館使用,再后來政府拆除大樓,只保留了橋墩部分,久而久之這里便成了東京的城市傷痕。

直到2010 年,日本鐵路(JR)東日本重啟萬世橋改造,神田萬世橋的歷史和記憶才得以被喚醒與重生。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mAAch-ecute 神田萬世橋項目正式啟動了。JR 東日本把它定位成小型社區規劃,而不只是作為歷史建筑被修繕。整體改造分成幾部分:主要包含 JR 神田萬世橋大樓、舊萬世橋結構整修、二層展望臺建設、一層屋頂景觀、橋下空間開發、廣場設計等內容。其中,舊萬世橋老車站改造設計任務交由日本的 MIKAN 建筑工作室完成,在其靈魂建筑師、神奈川大學建筑學院主任曾我部教授的主持下,東京最具悠久歷史的神田火車站,被改造成了一個綜合型商業區——“神田萬世橋”商業區。

這一改造更新設計表現出對歷史文脈最大的尊重。車站北側緊鄰神田川,河道資源被考慮進來并加以利用。神田川的護岸是1975 年在舊石砌護岸的河面一側設置了混凝土制的新護岸,出挑的鋼結構,支撐起親水甲板,擴出并延展了店鋪空間的戶外活動空間;設計師把原本的拱形形態特意地進行突出化表現,使其重復的拱形延綿不絕,與河流相倚,形成一條帶狀的律動,用一種有別于周邊豎向形體建筑的姿態呈現給大家;沿岸的立面安裝了落地玻璃,保證視野最大化。步道盡頭擴大成半室外空間,得以容納更多的消費者或游客,在出入這些時尚店鋪的同時,人們可以盡情領略感受東京都水系網絡分支之一神田川的水域水景。在改造之后的萬世橋高架鐵道商業空間室內外的布局中,設計師有意將燈光均設立于頂部。由此在夜晚暮色降臨時,可與橋下流水中的倒影交相呼應,燈光在水流中婆娑、虛實相生,更好地呈現出燈火闌珊中萬世橋高架鐵道下建筑空間與景觀的魅力(圖10-1、10-2、10-3、10-4)。

圖10-1、10-2、10-3、10-4:萬世橋高架線路下部商業空間設計及夜景

南側與大樓留有間距,形成內向型的商業街,相對獨立的空間環境,方便舉辦各種臨時性活動。原來由磚石砌成的筒形拱狀結構,都專門做了結構加固,拱形洞口層疊,形成很強的節奏美。同時,每一個洞口又都設計成單元體的商業空間,吸引了商店以及餐飲店的紛紛入駐,使得街區變得非?;钴S。車站的室內空間,也延續采用層層遞進的拱門形式,與室外連續的門洞形式交相呼應,構成室內外風格的相互統一。室內空間除商業設施外,還設置了讀書、休閑、藝術品展示等一系列功能區域,從而創造出溫馨的室內氛圍,以方便游客在此處游覽和休憩。室內外的界域多采用落地玻璃窗、觀景平臺等多元化的設計手法,使得室內外景觀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圖11-1、11-2)。

圖11-1、11-2:室內空間設計部分

萬世橋高架鐵道下部空間充分利用了原火車站的空間肌理,營造出頗具特色的商業空間氛圍。如保留橋涵結構,作為空間天然的區隔與過渡,從而形成聯動內環的商業動線。室內空間中舊磚墻的墻面和天花板被廣泛運用,雖然下大雨時可能會時有漏水,但設計師預先已和客戶約定了保留這樣的設計,以給人們創造一種舊時光的感覺印象。與此同時,設計還注重保存傳統建筑風貌,在紅磚建筑遺存之上,秉承紅灰配色,滲透出舊式車站濃濃的古風情懷,由此巧妙地達成了新舊關系的有機銜接。

觸動人心的是頂面仍在使用的高架鐵路,每日仍穿梭著疾馳的電車,但并不在此駐停。于是,設計師在軌道間構筑了一座長條形玻璃幕墻結構的透明咖啡店N3331,由街區入口順著光帶沿樓梯而上,令人身置其中,伴隨咖啡的縷縷飄香,靜靜地欣賞著兩邊往來的電車,在動靜相宜之間,細細地體味著這座城市的衍變與神韻,如時空穿梭般在歷史與當下間游移。讓人們又重新回到了這里,感受歷史的魅力(圖12-1、12-2)。

圖12-1、12-2:車站的地上觀景平臺與地下下沉空間

改造設計保留了車站原有的架構與風貌,在遺存的工業建筑與濃厚的復古情懷中,加入了簡約大方的現代風格設計。利用舊車站內與站臺的空間,重新規劃出符合都市發展的新業態,使這座百年老站穿越了時空,連接了幾代人的記憶,喚醒了曾經遺失的過往記憶,帶給我們內心深處有關于美和空間的探索。該項目獲得了日本2014 年百大最佳設計(Good Design Award),入選了“為未來設計”的分類獎。設計者用最恰當的方式,讓老建筑起死回生,這就是設計改變更新城市的力量。

基于歷史文脈傳承的舊車站改造是提高城市文化內涵的重要要素,利用即為最好的保護。日本這些車站建筑雖然功能在逐漸被減弱甚至消殆,但它們與城市的關聯并不會因此而一同消散。新時代下,設計者如何讓車站發揮優勢作用,縱觀上述舊車站再利用的成功案例,無一不體現了場所再生的“適應性”。通過巧妙合理的改造更新,設計師找到了其對城市經濟發展與功能完善“再利用”的正確方向,以“新用途”滿足“新需求”。從而實現了對城市產業的催化,對文化遺產的活化,對城市空間的縫合,以及對城市特色的完善,更是以恰如其分的方式促進了城市的可持續更新與再生。車站等交通樞紐是一個城市曾經的歷史記憶載體,它構成了城市的物質環境風貌與人文精神特征,也是其它建筑所無法取代的特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傳承不僅是車站存活的精神支柱,更是城市更新的產業支柱。因此,城市歷史文化在車站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

結語

本論文所提及的以上幾種日本老舊車站更新方式,都表達著交通節點向城市場所轉變的“適應性”。它們通過保留再利用老舊車站建筑,巧妙地實現了城市區域協同與功能織補;通過激活舊站點及相關設施,煥發了其新時代的生命力;通過挖掘老舊車站的文化價值,重構了歷史記憶等多種方式作為出發點,無論是融合協同,還是求同存異,均在城市更新大的背景下,恰如其分地詮釋了老舊車站建筑遺產的時代價值。老舊車站遺產本身是對城市規劃和文化資源的再發現,也是對鐵路等交通樞紐的極大促進,如果只是片面關注其表面形式上的保護,將會導致不少老舊車站遺產僅能獲得保留而缺乏被全方位地保護。作為當代的設計者,我們更應立足于周邊環境、歷史文脈資源等重要因素,運用城市更新發展視角,全面思考、激活老舊車站的再開發與再利用,使之成為激發城市區域更新再生與新時代活力的特色引擎。

注釋:

① 曽我部昌史教授:現任教于日本神奈川建筑學部,曾擔任建筑學部主任、日本當代著名建筑大師伊東豐雄建筑工作室顧問等,并負責北京建外SOHU 底商設計。)

② 土間(どま):是指在日本建筑中,構成家屋內部一部分的一種室內設計。從漢字上看,就是“土的場所”之意,常見于傳統的日本建筑內。與它的名字一樣,是房間內的地方為泥地或三合土,使玄關看起來很大。帶有屋內和屋外之間的意思,也被成為“在屋內建一個與跟屋外同樣空間的場所。

猜你喜歡
車站空間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空間是什么?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創享空間
建筑的“芯”
車站一角
在北京,一個車站的治理有多難
熱鬧的車站
熱鬧的車站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