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的青年力量及其審思與建構

2024-01-15 11:03張雪梅吳煒生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現代文明中華民族文明

張雪梅 吳煒生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40)

2022 年10 月,黨的二十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在考察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時首次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論斷[1]。2023 年6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2],為我們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進方向?!扒啻涸杏裏o限希望,青年創造美好明天”[3],黨和國家事業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新時代新征程黨賦予青年的使命任務是什么、青年又該如何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挺膺擔當,這是當前青年思想與教育研究中亟待深入思考和及時回應的新命題。針對文明建設中的青年議題,學界開展了相關研究。有學者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與中國青年發展的同構邏輯出發,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構中的中國青年角色及其應承擔的使命進行探究[4];有學者進一步聚焦人類文明新形態與時代新人之間的內在邏輯,提出應通過系統推進時代新人培育工程,引導時代新人主動投身創造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之中[5];有學者關注到身處現代文明之中的青年所面臨的八大生存困境,認為要從根本上調整或重構現代文明,以改善青年的生存環境[6];有學者則強調要處理好物質與精神、個體與群體兩對關系,在現代文明的立場上助力青年的價值評判向現代化轉換[7];還有學者關注到文明論視野中的青年心態問題,認為陽光樂觀的社會心態具有深刻的文明效應[8]。這些成果為我們思考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的青年問題提供了啟示,但仍留下深化探析的空間。我們還需追問的是,青年作為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關鍵群體,在現代文明建設中的角色凸顯是否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統一的意蘊?對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來說,承擔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應然使命是什么?當中又面臨著哪些實然困境?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凝聚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的青年力量?只有從現代文明建設的青年邏輯切入,檢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的青年力量,繼而針對這一力量的有效建構提出路徑思考,才有可能為新時代的青年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思路。

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的青年使命與擔當

(一)本然在場:現代文明建設的青年向度

唯物史觀視域下的“文明”作為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在“現實的個人”的物質生產和普遍交往中實現演進的?!拔拿魇菍嵺`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9]。物質生產狀況是人類文明更替的標志性力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矛盾導致人類社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不同的文明樣態。同時,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也是促使民族文明向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正因如此,人類文明的演進與人的發展具有互動統一性,因其既反映出人們擺脫野蠻,實現生產力和交往關系發展的要求,也是人們彰顯自身的主體性,趨向于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過程。作為“現實的個人”,青年具有人的一般本質屬性,其以自由自覺的對象性勞動實現文明的生成與發展,從而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主體。簡而言之,“現實的個人”的物質生產和普遍交往,是我們科學理解人類文明史的邏輯起點。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之所以強調現代文明建設中的青年使命與擔當,不僅在于青年作為現實的人類群體所具備的一般性實踐特質,還在于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辯證統一于實踐活動中的特別呈現。從青年的特殊本質屬性看,與其他人群相比,當青年的自然屬性鮮明介入到社會活動中時,其呈現出的是一股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蓬勃力量?!艾F代的命運不取決于畏懼斗爭的瞻前顧后,不取決于老年人習以為常的平庸遲鈍,而是取決于年輕人崇高奔放的激情”[10]。從青年在現代文明中的實踐歷程看,現代意義上的“青年”一詞其實是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后才以社會化的概念進入了人類的話語體系。工業革命的一系列專業化訴求和教育與科技的不斷深化使得青年在社會中從被動的勞動型力量逐漸成長為主動的創造性力量??梢哉f以工業革命為標志的現代化在開啟人類文明進步新圖景的過程中也確證著真正意義上“青年時代”的到來,而孕育了一代代青年的現代化又在一代代青年的繼承與創造中才得以不斷延續其生命力[11]。尤其要注意的是,當下我們經歷的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青年在把握知識更新節奏和適應技術迭代趨勢方面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在推動世界現代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顯而易見。所以說現代文明的發展與青年的發展有高度同構性,聯合國在《到2000 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動綱領》中把青年視為社會重大變革的推動者[12];首屆世界青年發展論壇發布的《青年優先發展國際倡議》也強調,青年群體蘊含著推動社會變革創新和人類進步的無窮潛力[13]。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從世界范圍看,美國的“歸巢族”和英國的“尼特族”以及日本受“宅文化”影響至深的“平成廢物”等表征出低欲望、沮喪、頹廢的“喪文化”現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世界性的青年問題。由此,“如何更好地引導和匯聚青年力量”就成為世界各國在現代文明的建設中必須思考和解決的迫切議題。

(二)實然出場: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演進中的青年覺醒

從普遍性視角看,走上現代化道路并開啟文明新階段的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借助了青年這一推進生產與再生產的主體要素。但若從特殊性視角看,從民族劫難中覺醒出場的中國青年在推動中華民族文明轉型和現代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更加凸顯了其建構性力量。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中,始終有著“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傳統和“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懷,青春力量的涌動不息是中華文明成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一個雖飽經滄桑卻從未中斷的文明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時,中國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夢想,更是始終與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探索與建設,也深深刻有青年的奮斗印記。鴉片戰爭以后,一大批先進青年在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劫難中紛紛覺醒,從器物、制度、文化、精神等多個層面思索文明轉型之路。伴隨著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的高舉,一群“新青年”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尋民族復興的出路。隨著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爆發,中國青年以“急先鋒”的姿態推動中國社會變革,不僅發現了自身的力量,而且促進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第一次全面覺醒,讓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也發現了自己的力量。由此,中國現代意義上的“青年”話語也在歷史舞臺正式出場并全面啟用。歷經五四運動的洗禮,越來越多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應運而生的中國共產黨翻開中華民族文明史的新篇章。當時參加黨的一大的代表平均年齡只有28 歲,最小的僅有19 歲。因五四運動而有了思想準備與干部準備的青春之黨一經誕生,就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得以激活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使之在“覺醒”和“復興”中釋放出更強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組織引導下,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在全面參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演進中堅定信念、緊跟黨走,譜寫了一曲曲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青春樂章。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大團員青年以黨的“先鋒隊”身份積極參加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在推翻“三座大山”中不怕犧牲、浴血斗爭,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根本社會條件的過程中建立了青春功勛。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廣大團員青年將“把青春獻給祖國”的口號化為“突擊隊”“墾荒隊”“掃盲隊”等主動作為、勇挑重擔的實踐,也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的奠定過程中貢獻了青春力量。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廣大團員青年爭當“新長征突擊手”,在現代化建設的各條戰線敢闖敢干、引領風尚,發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中展現出青春風采。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廣大團員青年繼續聽黨話、跟黨走,讓青春在脫貧攻堅戰場、科技攻關崗位、搶險救災前線、疫情防控一線、奧運競技賽場和保衛祖國哨位等領域綻放異彩,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展現出自信自強、剛健有為的精神風貌,在投身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履行著“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忠貞誓言。在“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光榮傳統的引領下,中國青年的主體性內嵌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救國、建國、富國、強國的歷史軌道中,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探索和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青春能量。

(三)應然立場: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時代青年擔當

中國青年作為自五四運動以來就發揮先鋒隊作用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生力軍,已經用事實證明他們堪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也必然成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先鋒隊和生力軍。但歷史合法性不能簡單等同于實質合法性,尤其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兩個百年大局加速演進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征程中的新文化使命,目標之崇高唯美與任務之復雜艱巨均前所未有,要確保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朝正確政治方向前進,必須讓廣大青年明確應有的立場和擔當。

一是堅守人民立場,建設人民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過幾十年物質文明極大發展后,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民族復興的實踐要求下催生的新文化使命[14],它離不開4.01 億青年[15]的先鋒隊作用,但只靠先鋒隊是無法完成新文化使命的,正像當年毛澤東在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時面對延安青年所講的那樣,青年是“新中國的火炬”,但主力軍是“工農大眾”。衡量一個青年是否革命“只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16]。今日青年仍應如此。廣大青年只有堅守人民立場,深入基層、扎根群眾,深刻理解新文化的人民本質,用新文化架構起動員組織群眾的新橋梁,建設人民喜聞樂見的新文化,才能真正站在新文化建設隊伍的前頭,實現生力軍與主力軍的融合,匯聚起強大的建設力量,確保新文化建設正向前行。

二是堅持黨的領導,成為可靠的文明建設先鋒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根”與“魂”的紐帶建設,承載著凝聚文化共識、增強政治互信,包容文化多樣、促進手足相親,深化文化交流、傳播中國故事等戰略功能[17],建設現代文明也是一個政黨、民族乃至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基底。因此,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必須置于黨的領導框架下,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時代大勢,推動“兩個結合”,為中華文明注入新的活力。青年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正確發揮先鋒作用,越是思想活躍、富有創造力的群體,越是需要主心骨予以組織凝聚。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根本經驗。在新起點新征程中,廣大青年要深刻認識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集中彰顯,堅持“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成為可靠的文明建設先鋒隊,為新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青春力量。

三是堅持自主自信,當好現代文明傳承人。文明傳承是文明挖掘、建設和發展的關鍵環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闡釋人類文明新形態、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的新課題新使命,“誰來傳承、傳承什么、如何傳承”是決定其建設成效乃至成敗的核心問題。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既是建設主體,也是共享受益者,必須發揚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始終堅持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政治性、現代性、整體性、主體性、原創性等基本原則[18],在堅守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中華民族最深層、最具有整體性特征的價值追求和精神標識的同時,創新推動民族文化在經濟興旺、文化繁榮、政治穩定、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的創造性轉化運用,以“傳承有我”的文化自信與擔當在普遍與特殊、傳統與現代的統一中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現代文明發展道路。

四是堅持開放包容,當好新文化國際傳播使者。開放包容不一定能成就現代文明,現代文明的成長必須海納百川。當今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已經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但隨著中國國力的繼續提升,在西方文明沖突論支撐下的國強必霸思維與中國“和平的獅子”理念的沖突必將引發更激烈的國際意識形態斗爭和較量,也將給正常的國際文化交往涂上濃重陰影。這使得敢于和善于對外來文化、世界文化開放包容,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贏得持續發展的文化力應該具備的戰略定力和能力,而國際文化傳播和交流是和平年代消解矛盾沖突的重要路徑和方式。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命題的提出既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彰顯,更是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架起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橋梁的自信和行動。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承載者,沐浴成長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中,尤其對科技文化、信息文化、青年亞文化具有天然的吸收力、引領力和創造力,更有條件和能力與世界多樣性文明文化交流碰撞,與世界各國青年把手言歡。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新文化傳播使者為傲,將熱情與能力賦能面向未來的文化理論和制度創新,加快建構和傳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新時代的國家文明形象、青年文明形象、政黨文明形象推進復興的中國形象走進世界的中心,得到更廣泛的支持認同,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與世界文明交流共進中熠熠生輝。

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的青年力量檢視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需要青年發揮主體性作用,那么青年能否滿足這一需要并提供強有力的供給呢?縱觀五四運動以來青年群體百多年來的發展,他們既積累構筑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整體優勢,但也存在多種原因導致的青年力量發展不足的問題,只有辯證分析,才能合理發揮作用。

(一)賦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青年優勢

整體而言,新時代青年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優勢。

一是經驗優勢。經驗來自實踐,也來自優良傳統的傳承運用。把一百多年的青年工作,特別是青年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取得的整體經驗轉化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所需的理性認識與實踐能力,這是中國青年不同于其他國家青年的獨有優勢。因為不是所有國家的青年都有機會也有熱情持續參與國家重大政治活動并始終成為國家的進步力量。例如,美國引以為豪的投票民主——總統大選,青年投票率雖然在2020 年有所上升,但多年來始終不及父輩[19]。2022年4月,國務院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高度肯定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20]。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中國青年徹底解放思想,對集體主義、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富裕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基本概念形成正向認知,對中國之治、中國奇跡形成“正向整體趨勢認知”[21]。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持久浸潤下,中國青年以辯證的文化觀更加理性多元地進行文化交流和財富創造。在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中華傳統自然觀的交織影響下,中國青年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在“和合”傳統文化影響下塑造了愛好和平的優良品質與思想傳統,尤其取得了“矢志不渝跟黨走的最寶貴經驗”[22],將紅色基因深深融入血脈。這些歷史經驗都將賦能新時代青年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順利完成新文化使命。

二是產業生力軍優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要傳承發展文化軟實力,還要依托文化產業創造硬實力。在文化產業發展中,中國青年人口基數龐大,文化產業從業人數巨大,輔之以高效率的傳播手段與完整的配套政策,必將產生巨大的文化創造規模效應。數據顯示,2019 年至2021 年期間,歐盟文化相關行業的從業人數銳減約10%[23]。而在中國,截至2018 年末,我國文化產業從業人數就已高達2789.3 萬人,占全國二、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5.4%[24],且每年還在保持較快增長[25]。2022 年新華網發布的《國潮品牌年輕消費洞察報告》顯示,全行業國潮品牌消費中“90 后”“00 后”貢獻了74%的份額,而在某頭部電商平臺,這一比例更是高達87%[26]。不過,要想真正成為產業優勢,還需在青年人才素質、高層次人才培養上下功夫[27]。

三是數字優勢。數字社會就是青年化社會。當代青年與互聯網互相成就,在網絡空間、虛擬空間乃至整個社會之中日益發揮在工業社會不可比擬的主導性影響和作用。第52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 年6 月,人數再創新高的10.79 億網民中,20 歲至39 歲人口占比34.8%,未成年網民1.9 億,互聯網普及率超過94.9%。網絡從業人員中也有近八成是中青年[28]。中國青年不僅是網絡信息生產者、服務消費者、技術推動者,還在網上積極弘揚正能量、展示新風尚,共同營造清朗網絡空間,這種數字生力軍作用必將深刻影響和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網絡傳播和發展。

四是組織優勢。新時代中國青年成長成才于更溫暖的組織關懷、更良好的法治環境、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可靠的社會保障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無數青年徹底擺脫貧困,城市化進程為青年提供了更為多元的文化生活方式,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為青年提供了更為廣泛的就業選擇,“一帶一路”倡議下開展的合作交流項目為青年提供了更多的出國機會和交流平臺,《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 年)》的出臺使青年發展的政策保障日益完備[29]。這些只有在社會主義中國才能享受到的組織關懷使大多數中國青年具備較高組織意識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強大組織優勢。中共中央組織部最新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 年底,35 歲以下黨員2393.5 萬名,占黨員總數的24.4%,全年新發展黨員244.9 萬名,35 歲及以下的198.8 萬名,占81.2%[30]。2021 年全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中,35 歲及以下的分別占12.5%、18.2%,比上年提高4.5、5.0 個百分點[31]。另外有調查表明,86.7% 的受訪青年表示愿意加入中國共產黨,且入黨動機較端正,50.6% 的受訪青年表現出很強的對共青團、工會、婦聯等群團組織的參與意識。44.3%的青年感到黨群團組織在自己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具有一定影響力和感召力,90.43%的受訪青年認為應該援助困難群體,進行愛心傳遞、文明傳播[32]。截至2021 年底,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中14 歲至35 歲的注冊志愿者已超過9000 萬人,他們在社區建設、大型賽事、環境保護、扶貧開發、衛生健康、應急救援、文化傳承等各個領域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33]。

五是創新優勢。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是傳統文明不斷發展繁榮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當然也離不開創新精神,尤其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超越文明的“古今之爭”和“中西之辯”,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這是前無古人的世紀工程,更需要創新精神推動。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思想解放、開拓進取,勇于在“天宮”“蛟龍”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中揭榜掛帥,北斗衛星團隊核心人員平均年齡36歲,量子科學團隊平均年齡35 歲,中國天眼FAST 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僅30 歲;勇于參與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在信息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娛樂業、科技應用服務業等以創新創意為關鍵競爭力的行業中,青年占比均超過50%,一大批由青年領銜的“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噴涌而出,19-23歲青年已經成為創新創業的主體[34]。這種自覺將人生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緊密結合起來的創新創業精神必然有利于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的青年問題聚焦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和依據。新時代的中國青年雖然具有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整體優勢,也取得了亮麗成果,但居安思危才能掌握歷史主動、因應決策。立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任務需求,新時代的青年群體存在的以下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1.人力危機:未來青年人口持續下降將使新文化建設主體接續乏力

青年群體作為年輕型勞動人口,其數量(規模)、質量與結構共同構成影響人力資源作用發揮的要件。其中,數量(規模)是基礎,質量是核心,結構是關鍵。這三大因素雖然隨著社會人口變遷處于變動之中,但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不斷加深,青年人口數量下降趨勢已定(見圖1)。這種下降趨勢不僅來自自我歷史比較,而且來自國際比較(見圖2),2020年我國人口總和生育率已降至1.3。未來我國青年人口國內占比將從2020 年的28.42%降至2050 年的21.17%,國際占比將從2020年的16.43%降至2050年的11.15%。這將低于全球和印度,甚至低于美國青年人口占比,而向深受少子化困擾的日本靠近[35]。實際上,從圖2可以看出,2019 年左右,中國青年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已經開始低于全球及印度和美國的水平。青年人口的絕對數量和在總人口中的占比減少必然影響新文化建設主體和全球競爭力。目前,我國已經從生育、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出臺政策鼓勵青年多生孩子,但收效有待觀察。如何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角度加強青年人口危機意識教育和行動轉變,需要找準問題、精準施策。

圖1 2021-2050年中國青年人口規模(億人)及占總人口比例預測(%)①

圖2 2000-2050年全球、中國、印度、美國、日本青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②

2.身份迷失:世界百年變局中部分青年的文明角色失調

身份是一個人自我價值在社會結構中的定位與彰顯。一般而言,身份的取得和認同決定于自我價值的投入與實現,但在特定發展時期或階段,社會結構變遷與社會認同卻起著決定性影響作用,因而越是面臨社會大變局,人們越容易迷失身份。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塑造期的青年更是如此。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是產生于小康社會結構向現代化社會結構變遷,在現代性中把握民族性,在對接世界中尋找自我發展機遇的社會實踐過程,其目標的宏大、過程的持續、選擇的多元與挑戰的強度使一些青年很難主動自覺地將小我融入大我,以歷史主動精神接受這一建設者身份,挑戰自我、積極作為、承擔使命。這主要有兩種極化表現。一是自我認同過低,只愿意做自己有把握的熟悉的事情,不愿或不敢承擔需要進一步學習和努力才能達成的目標任務。這導致部分青年奮斗精神不強、創新意識不足,加上當前經濟壓力、工作壓力、家庭關系壓力“三座大山”[36]的擠壓,更容易身份迷失、價值觀混亂,甚至“求神拜佛”、追求虛擬崇拜和網絡新玄學。攜程網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寺廟景區訂單量同比增長了310%,“90 后”“00 后”成為預訂主體?!吧舷闱嗄辍背蔀?023 年十大旅行趨勢之一[37]。虛擬偶像崇拜作為部分Z 世代迷群(即1995-2009 年間出生的一代)的精神寄托,在技術創新、資本驅動、平臺運作、粉絲參與和亞文化消費等多方因素推動下,已經從1.0 進入3.0(三次元世界)時代,而網絡新玄學則呈現出“Z 世代”青年紓解身份焦慮的悅己型情感消費的意識形態圖式[38]。二是自我認同度過高,將個人奮斗置于精致利己主義或極端利己主義之下,導致集體意識、組織觀念淡薄,在遇到困難時,寧愿求助父母、家人、同事,而不愿求助黨群團組織和領導[39]。這兩種走向的實質都是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對立或割裂,需要糾偏矯正、重拾大我。

3.思想隱憂:數字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沖擊帶來部分青年認同弱化和偏差

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化是多元的,但文明卻要求內在價值的統一性。這種價值統一性需要文化認知和認同得以實現。因此文化認知和認同是文明建設之基,同樣,認知偏差和認同弱化也將侵蝕甚至瓦解文明建設之基。新時代青年成長于全球化與互聯網疊加的數字全球化時代。這一空前開放交流過程使“人類文化不斷提高其內在的文明總量”,也使“人類文明不斷減少其外在的文化差異”,形成發達國家強勢文化與發展中國家弱勢文化之爭[40]。而當代中國青年一方面享受著中西方文化大餐,借助改革開放帶來的豐厚物質力、教育力培養了良好的文化基因,大大提升了整體文明素養、國際化視野和全面發展能力,但另一方面他們的文化認知思維和方式也在悄悄發生改變,部分青年甚至出現主流文化和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偏移與弱化趨勢[41],特別是在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消費主義等錯誤思潮與互聯網超級公司編織的“平臺意識形態”的雙向加持下,很容易在“越分享,越美好”的錯覺中為新帝國主義意識形態的通行大開方便之門[42],在指尖的接收和轉發中助力“數字帝國主義文化入侵”[43]。在沒有弄清楚一種文化現象的文明功能之前,就盲目相信、否定或生搬硬套,這是文化傳播和移植過程中最為常見的錯誤[44]。數字傳播、智能平臺在加速海量信息傳遞的同時,無疑也壓縮了部分青年辨別思考的空間,助長了這一常見錯誤的野蠻生長,導致“泛娛樂化”、網絡自嘲現象[45]等的出現,必須警醒并加以應對。

4.行動失衡:風險加速困頓下部分青年的文明擔當缺席

行為是思想和環境的映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機遇,但在“兩個大局”加劇社會風險增量演進的變革階段,青年擔當也出現分化現象。既有素質過硬、全面發展者敢于勇挑重擔、奮斗擔當,也有身份迷失、信仰弱化者行動失衡、擔當缺席。如何讓擔當者更多、缺席者更少,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建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部分青年在風險社會穩定與不穩定、自塑與他塑、時間焦慮與現實困境疊加下熱衷于“求神拜佛”,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傾向于“求神拜佛”[46];一些青年在社會環境和心理機制的雙重作用下,陷入個人追求與時代要求脫節的無效內卷中,導致奮斗信念被消磨,奮斗動力被侵蝕[47]。還有一些年輕干部也在“喪文化”“佛系”“躺平”“擺爛”等青年亞文化與社會“負面輿論和惡意炒作”下,“模糊了視線、增加了困惑”[48],要么為官不為,要么亂作為,出現腐敗年輕化現象。如何激發當代青年挺膺擔當的豪邁正氣,成為新時代的重要課題。

5.話語困境:在交流互鑒對話中部分青年的文明敘事失語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展示,必須建構起強大的話語邏輯和一整套兼具民族性與現代性的話語范式,才能揭示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獨特文化形態和文明價值。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作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必須盡快掌握這一套話語體系,提高基本敘事話語轉換為核心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接好棒、傳好花。但目前看,諸多問題限制了這一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學術界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研究尚處于厘清概念特點、建構話語體系的起步階段,對“文化與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等范疇關系尚未形成系統全面的規范話語體系。另一方面,從目前大學階段的課程設置來看,關于文化素養培育方面的內容較少[49],更不用談敘事話語和文化交流能力培養。雖然出現了國學才女武亦姝、國學少年屈良元(屈原的第七十六代后人)等國學奇才,但青少年整體傳統文化素養仍是不平衡不充分的。

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青年力量的建構路徑

立足青年力量整體優勢,針對人力資源危機帶來的接續乏力和部分青年存在的角色錯位、認同弱化、擔當缺席和敘事失語等問題,需要由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等主體同心協力,通過引領性、發展性、自主性和保障性建構,切實推動新時代青年匯聚成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青春力量。

(一)引領性建構:優質形象引領下的內容灌注和組織推動

青年力量的建構首先是在黨和國家主導下的組織化過程和行為。但這一主導不是過去命令式的單純行政行為,而是優質形象引領下的內容灌注和組織推動。一是樹立和傳播新時代好青年形象。不僅要通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道德模范評選等政策文件和評優評先機制平臺讓廣大青年感性認知怎樣才是“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榜樣形象,而且要運用和借鑒各種傳播手段,包括青年亞文化方式讓榜樣成為可信、可親、可近的先進性(不是娛樂性)“網紅”,發揮形象引領作用。二是要在大中小一體化思政教育體系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加強三個教育階段之間的整體設計、內容關照和教學方法交流觀摩,保證教育高質量發展。同時補充注入適合各年齡段特點的人口、婚姻和家國情懷教育。調查顯示,當前生育率下降與青年拒絕婚姻(不愿意結婚的青年比例從2017年前的0.6%上升至2017-2021年的2.5%[50],2010-2020年十年間單身群體(20-49歲)在總量下降6.31%的情況下,仍增長1.95%,其中35-49 歲單身青年增長46.81%[51])、生育意愿消極(僅有7.6%的青年對生育議題持積極態度并表達出生養小孩的意愿,愿意生育二胎者僅有0.4%,高達40.4%的青年網民群體對生育二胎持顯著的規避和抵制態度,遠遠超過支持生育二胎的青年[52])直接相關,而不結婚不生育固然和經濟成本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對婚姻和家庭情感弱化甚至喪失問題。因此要特別加強高中和大學階段的人口危機意識、生育意義責任,以及美好愛情、婚姻藝術和家庭家風教育,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和家庭觀念,理性認識愛情婚姻家庭的是與非,掌握基本的愛情婚姻調適能力,特別是要善于挖掘各種美好愛情故事,使一些不再相信愛情、懼怕婚姻的青年重燃激情與責任,這才能保證“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53]。三是加強新文化建設的組織引領和平臺推動。利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項目、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等搭建跨文化交流平臺,創造條件讓更多青年參與“絲路書香工程”“絲綢之路文化之旅”“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等活動,豐富青年敘事話語,加強中外青年跨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發展性建構:以文化產業發展和教育培訓提振青年積極參與的主體意識和能力

思想文明提高需要經濟發展驅動。當代部分青年之所以會出現身份迷失、認同弱化、行動失衡等問題,歸根結底在于經濟發展不足,要釋放和解決青年就業壓力和焦慮,根本出路在于用發展解決問題。文化產業既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的實業依托,又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增長點,應該成為激發青年現代文明建設主體意識的重要領域。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產業不斷增長。2023 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9 357 億元,同比增長7.3%[54],特別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文化產業注入了獨特的魅力,也吸引不少青年投身于此。不過也有調查表明,目前青年創業的主流選擇不是文化、科技產業,而是相對門檻更低的批發和零售業(48.8%),且創業形勢不容樂觀。84.7%的受訪創業青年每天工作時間在8小時甚至10小時以上(25.7%),但大多數(73.5%)月收入在萬元以下。22.9%的創業青年不了解創業政策[55]。另外,我國文化產業GDP 占比與世界差距明顯,2021 年雖然增長到4.56%[56],但在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中不足3%,而西方發達國家一般超過10%,美國已達25%[57],加上東西部不平衡、“文創產業不掙錢”、高層次文化產業人才不足等問題,要想讓文化產業成為眾多青年實現夢想、獲取財富(調查顯示,這是當今青年創業的主要驅動力[58])的樂園,就要從政策解讀、資金扶持、組織動員等方面加大引領和支持。如共青團北京市委主辦首都青年創新創業高峰論壇將《北京創業青年群體調研報告》和《北京青年創業政策匯編》同時發布,上海市為支持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設立“上海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財政扶持資金”進行資金推動。要依托設有文化產業相關專業的高校,精準打造具有全球視野又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人才“主陣地”,加大高素質文化產業通用型人才培養[59]。一要強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武裝,指引新時代青年的文明價值取向;二要基于商業變現需求,切實提高大學生文化創業能力。今日的文化產業已經不是傳統的非(弱)商業性“大文化產業”,而是需要具備知識產權、版權領域法務知識、財務領域基礎知識、品牌管理、品牌授權、跨界合作、產品開拓、渠道管理、市場營銷、創意思維、人事管理以及非常重要的電商運營等專業知識,才可能創業成功的行業[60]。因此相關高校要針對現有專業、師資力量與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問題,實事求是地進行頂層設計、方案優化、體系建構、隊伍培訓,通過校企聯合等方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國學素養、數據化運營、小眾圈層審美能力等文創能力,使之成為合格的文創從業者和管理者,讓青年大學生在能力提升的自信中找到奮斗的激情與目標,從而釋放焦慮、認識自我、提高自信,爭做新文化的建設者和共享者。

(三)自主性建構:從他建到自建,發揮青年的自主建構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常為新的,最具創新熱情,最具創新動力?!保?1]青年力量的建構只有從他建走向自建,才能在新文化的不斷創新中,牢牢守住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正道、正氣、正義。第一,要在思想上有他塑與自塑并重的覺悟與勇氣,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創新成果武裝頭腦、自我革命。要深刻把握新文化建設與文明發展的本質和規律,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道德規范,把建設人民的文化、推動公平公正、增進人類福祉作為文化創新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厚植平民情懷、為民情懷,推動創新向善。第二,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既要敢于克服一切制約創新思維形成的頑瘴痼疾,不斷破除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的束縛,沖破對“權威”的迷信,糾正盲目從眾的思維惰性,也要在建立豐富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充分了解自己的創新偏好,不斷培養創新技能。特別是抓住“輕量化、強互動、抓細節”這一“Z 世代”網絡空間表達特點,探索創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青年化表達方式,實現現代文明話語體系的正向創新。第三,要知信行合一,錘煉“兩個結合”的文化擔當和創新本領,提高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磨礪思想和才干。同時,要加強黨群團的自組織能力,發揮青年群體相互之間的示范力、影響力和話語力,形成有效的創新反饋和互動機制。近年來,中國青年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就展示出了良好的生態價值觀帶來的高度自我動員能力和組織化建設能力。僅在內蒙古,共青團、青年環保社會組織、青年志愿者隊伍和青年突擊隊就累計開展綠色環?;顒?000 余次,植樹造林40 萬余株,吸引了10.5萬余名青少年積極參與[62]。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蒙新河貍種群數之所以在短短五年間增長20%,就源自100多萬名“90后”參與了這項保護工作[63]。

(四)保障性建構:完善青年發展保障體系,全面推動青年力量匯聚

青年力量的建構需要政治引領、組織推動、個人努力,還需要完善的政策制度體系予以保障監督,才能優先發展、安心發展、正確發展。

一是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 年)》(以下簡稱《規劃》)、共青團中央等17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等為依據,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完善青年發展政策制度體系,保障青年優先發展。青年優先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重要理念和政治要求,體現了黨中央對青年的高度重視、熱情關懷和充分信任,《規劃》和《意見》就是全面踐行青年優先發展理念的制度保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支撐,當然必須以此為基點建構青年力量。如寧夏就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并落實《寧夏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9—2025年)》,不斷改善青年創業就業軟硬件環境,凝聚了一大批優秀青年集聚寧夏、扎根寧夏,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增添強勁動力;省會銀川還成功入選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展開了“青領、青智、青創、青為、青居、青融”六大工程的探索[64]。

二是要著力健全完善有助于青年發展的人口和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努力使青年安心發展。健全和完善人口生育相關法律法規,大力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執行情況的監督,維護青年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針對男女在教育、就業存在的不平等現象,要通過立法消除性別偏見,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兩性平等法律關系。要構建完善的生育撫育責任分攤機制。提高社會對家庭事務的承接和轉移功能,加強政府在生育、撫育等各環節的經濟支持力度,如提供相關補貼、津貼,對承擔女性前期生育成本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或補償;在全社會提倡男性承擔一定的養育責任;充分發揮社區基層組織的作用,提供一定程度的嬰幼兒照顧服務等[65]。

三是針對青年干部“不敢為”“不善為”現象,健全完善黨紀與國法相結合的全面依法監督體系,加強黨政干部政治能力、業務能力和網絡執政能力培訓,建立健全與問責機制相輔相成的容錯糾錯機制,堅持“三個區分開來”的原則,為敢于擔當的干部撐腰鼓勁,有效引導干部消除干事創業的顧慮,加快推動包括新文化在內的各項改革和建設發展。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已經開啟,在開局之年提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概念新命題,以軟實力建設推動硬實力發展,表明我們黨對如何完成中心任務已經成竹在胸。廣大青年應該緊隨而上,不斷強化文明主體意識,端正文明價值取向,掌握文明建設之道,提高文明敘事效能,才能鐵肩擔道義,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征途中發揮新時代青年應有的青春力量。

猜你喜歡
現代文明中華民族文明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請文明演繹
摩擦力催生現代文明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漫說文明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島》:形式主義的美學突圍與現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當原始人遭遇現代文明
對不文明說“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