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iteSpace的國內外制造業研究進展與展望

2024-01-15 02:24袁惠愛趙麗紅岳宏志
開發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學者制造業文獻

袁惠愛,趙麗紅,岳宏志

(1.西北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西安 710127; 2.西藏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拉薩 850000)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中國經濟發展且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而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在制造業,重點也在制造業。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更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在新發展格局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支撐,也是高質量發展階段增強中國經濟質量優勢的關鍵。那么,應該如何認識制造業,目前學術界的研究熱點是什么,未來的研究前沿在哪里?

2015年是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深化改革至關重要的一年,如頒布《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2015年5月8日)、樹立新發展理念(2015年10月29日)、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5年11月10日)等,這一系列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促改革,謀發展的重要舉措都顯示出201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據此,本文以2015年為研究起點,運用CiteSpace軟件對中文(CNKI)和外文(WOS)兩大數據庫中關于制造業發展的文獻數據從發文數量、研究團體、被引用量、研究熱點等方面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旨在從時間角度和國內外角度認識新時代歷史方位下制造業發展的結構,以期為其他學者的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二、知識圖譜分析

(一)方法與數據

本文利用CiteSpace5.8.R1軟件分析制造業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文獻檢索時間跨度為2015—2021年。中文文獻基于CNKI數據庫,以“制造業”為檢索詞,“期刊”為文獻類型,CSSCI為期刊來源,去重后得到6 436條記錄。國外研究采用WOS核心合集數據庫文獻,以“manufactur* industri*”“TS=manufactur*”“TS=industri*”“TS=manufactur* business”為組合檢索主題,語種為“English”,文獻類型為“Article”,來源期刊設置為SSCI,經篩選、去重,得到6 251條記錄。

(二)發文量分析

根據CNKI數據庫,21世紀以來,關于制造業研究的中文發文量持續上升,在2015年達到歷史峰點,全部期刊發文數量達到10 653篇,同比增長22.38%,其中CSSCI來源期刊1 449篇(未剔除選題指南、廣告等文獻),亦是CSSCI期刊來源發文量的歷史峰值,同比增長12.24%,且自2015年至今一直保持較高的熱度,每年CSSCI來源文獻量約在1 450篇。根據WOS核心數據庫,外文關于制造業研究的SSCI期刊來源文獻一直保持持續上漲趨勢,自2015年以來,發文量從9.02%增長至2020年的19.36%,且發文主要集中在中國(1 449;0.13)(其中,1 449代表2015—2021年的發文量;0.13代表節點中心度,下同)、美國(1 233;0.22)、英國(714;0.3)、意大利(488;0.05)、德國(421;0.04)、西班牙(381;0.10)、印度(350;0.05)、澳大利亞(321;0.16)、法國(251;0.20)等國家,中國發文量領先其他國家,位列第一,但中心度位列第五。由于中心度大的節點往往是數據網絡中的關鍵節點,且值越大則說明該節點越重要,由此可知,中國雖然在制造業領域發文量居于世界前列,但其影響力弱于英國、美國、法國、澳大利亞。

(三)研究機構分析

使用CiteSpace軟件分析國內外文獻的研究機構??傮w上看,中國社會科學院①、南開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是中文文獻研究的主要代表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劍橋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浙江大學、米蘭理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是英文文獻研究的主要代表機構。國內外研究機構以高校為主,說明高校較為重視制造業發展,并在學術研究層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0.22)、南開大學(0.13)、南京大學(0.12)、中國人民大學(0.12)、北京大學(0.11)、對外經濟貿易大學(0.10)、香港理工大學(0.10)中心度均大于或等于0.1,說明在機構合作中的連接性較強。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密度分別為0.005 4和0.009 7,說明國內外研究機構較為分散,合作程度較低,但外文研究機構合作程度略高于中文研究。

(四)文獻引用分析

衡量文獻高質量的一個有效指標是被引頻次。因此,通過統計2015—2021年制造業研究的中文文獻被引頻次,結合CiteSpace軟件考察英文文獻的共被引頻次及中心性,可以發現該領域具有較強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文獻(見表1)。

表1 制造業研究中英文文獻被引頻次統計

從表1可以看出,引用量最高的中文文獻是學者楊汝岱于2015年發表于《經濟研究》的文章《中國制造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被引用1 113次,下載35 839次,是制造業研究非常具有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文章。文章計算企業層面TFP(全要素生產率),詳細考察中國制造業企業TFP的動態變遷,且從資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討論經濟結構轉型問題[1]。被引用前10位的中文文獻主要集中于制造業創新[2]、生產率[3]、效率[4]、升級[5]、價值鏈[6]的研究,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黃群慧梳理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邏輯和分析框架[7],結合《中國制造2025》,與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等工業強國對比分析中國制造業的核心能力[8],從企業、產業和區域三個層面為中國制造業發展提供發展建議。

引用量最高的英文文獻是學者LIEDER M和RASHID A發表在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的文章,被引用705次,且引用次數逐年上升,2021年達200次。文章主要探索在制造業背景下循環經濟的發展框架、發展格局及發展戰略[9]。文獻引用頻次高(被引頻次:609)且中心性高(0.42>0.10)的文獻是HORBACH J,RAMMER C和RENNINGS K發表在EcologicalEconomics的文章,該文主要通過使用2009年德國社區創新調查數據集實證檢驗不同類型的生態創新是否受到不同因素的驅動[10]。進一步看,引用前15位的文章中有7篇共同討論一個話題:工業4.0,學者從概念框架、發展模式[11]、工業績效貢獻[12]、短期供應鏈調度[13]、供應鏈風險[14]、產業融合[15]等角度,比較不同國家制造業發展戰略[16]及如何支撐循環經濟發展[17]。也有學者研究制造業細分領域(增材制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18],從政治和經濟角度考察不同國家去工業化現象[19],從綠色發展角度考察節能政策對綠色生產力的影響[20],綠色經營與供應商環境管理能力對制造企業績效的調節作用[21],考察低技術中小制造業企業綠色與非綠色創新的驅動因素[22]、綠色制造的驅動因素[23]。

對檢索文獻進一步分析發現,中文發文量最多的作者是余東華(2015;34)(2015代表首次發文年份,其中2015年僅是本文統計時間區域的首次年份,并不代表該作者首次發文是2015年;34代表作者在統計時間區域發文量,下同)、張杰(2015;31)、張峰(2015;28)、李廉水(2015;27)、戴翔(2015;25)、李金華(2015;25)、唐曉華(2015;25)、劉軍(2015;20)等。國外文獻發文量最多的作者是Boqiang Lin(2015;16)、Sachin Kumar Mangla(2015;13)、Jose Arturo Garza-Reyes(2019;13)、Marko Kohtamaki(2015;13)、Sunil Luthra(2018;12)、Angappa Gunasekaran(2017;11)、Vinit Parida(2019;10)等。

筆者對檢索文獻分析后發現,被引期刊主要涉及的中文期刊有《中國工業經濟》(94)(94代表被引頻次,下同)、《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85)、《科學學研究》(61)、《科研管理》(60)、《管理世界》(60)、《世界經濟》(52)、《經濟研究》(51)等;主要涉及的英文期刊有AmericanEconomicReview(129)、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127)、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73)、EnergyPolicy(65)、Econometrica(62)、QuarterlyofJournalofEconomics(61)、ManagementScience(54)等。

三、研究熱點分析

(一)高頻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是文獻內容的高度凝練,通常能夠體現研究領域的熱點。筆者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分析,得到共現頻次TOP15的關鍵詞,從中可看出國內外學者關于制造業的研究成果已經相當豐富。制造業全球價值鏈、生產率、創新、環境規制是國內外學者在該領域的共同研究重點,這也契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中文文獻在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產業集聚、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而英文文獻則涉及中國、工業4.0戰略、制造業可持續性發展、供應鏈管理、就業、產業政策等多個方面。

(二)關鍵詞聚類分析

通過對關鍵詞共現圖譜進行聚類發現,密切聯系的節點會共同反映在同一個主題中,體現學科的研究熱點?;谲浖玫街杏⑽奈墨I聚類各11個,其中中文聚類圖譜Q=0.500 2,S=0.727 8,英文聚類圖譜Q=0.519 3,S=0.766 8②,說明聚類結構顯著且效果合理(見圖1)。

a 國內 b 國外

在應用CiteSpace軟件對文獻數據分析基礎上,提取制造業研究熱點,對中文文獻從制造業生產率與效率、創新、高質量發展、國際貿易、對外直接投資、全球價值鏈、集聚或轉移、高端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等進行梳理與總結,對英文文獻從制造業技術創新、生產率、效率、環境、制造智能化、精細制造、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制造業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進行梳理和總結。

(三)制造業中文研究熱點

1.制造業生產率與效率研究

新發展理念下,提高TFP、改善要素配置效率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一些學者圍繞要素配置效率展開分析,研究發現,制造業產業內、產業間均存在勞動要素配置扭曲,要素配置效率對制造業生產效率可持續增長貢獻非常有限[24],原因可能在于制造業集聚較高的擁擠效應和較低的技術外部性[25]。信息經濟發展時代,數據③和勞動、資本、土地、技術融入價值創造過程,對制造業生產率具有顯著的渠道效應。部分學者圍繞TFP展開分析,發現制造業生產率增長的來源更多是企業成長[1],技術進步是TFP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有學者測算產能利用率,分析中國產能過剩問題。

2.制造業創新研究

關于制造業創新的研究,學者主要圍繞制造業技術創新從宏微觀層面展開廣泛研究。研究發現,創新研發投入對制造業創新能力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中國創新要素空間分布不均衡,并存在鎖定效應[26],企業R&D強度、企業規模、壟斷行為、所有制結構等會影響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學者也進一步研究了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與股權激勵、金融服務部門開放、嵌入全球價值鏈等的互動關系。

3.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研究

振興制造業,要推動制造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的戰略性轉變。學者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目標、動力機制、評價體系、發展水平測度、發展戰略等方面展開研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然涉及產業結構優化,而對外開放程度是制造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原因,制造業服務化及生產性服務業是制造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影響因素。產業融合有助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建設制造強國,一些學者就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生產服務業、物流業、信息產業等協同發展進行研究。同時,學者們對涉及的制造業發展戰略:“十三五”“十四五”規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倡議等展開分析,且與美國再工業化、德國“工業4.0”進行比較研究。

4.制造業國際貿易、對外直接投資、全球價值鏈研究

學者分析中國制造業企業是否存在生產率悖論,測度制造業企業出口結構,研究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空心化效應和逆向技術溢出效應。中國制造業正受到發達國家從高端和更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從低端的雙重擠壓[27],制造業中具有顯示性比較優勢的細分行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低技術行業和中技術行業[28],中國制造業參與全球價值鏈并沒有提高國內技術復雜度,嵌入位置是決定中國制造業國際分工地位的關鍵因素,增值能力弱是制約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因素[6]。中國制造業亟須抓住新工業革命帶來的契機,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建立開放經濟體系,提升要素供應水平和完善環境規則政策[29],實現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躍升。

5.制造業集聚或轉移研究

學者圍繞制造業集聚演變、現狀、影響因素、影響效應展開,測度集聚程度且考察其時空演變特征,分析地方保護主義、比較優勢等對制造業集聚的影響。研究發現,中國并不存在早期制造業依賴自然資源區位優勢的集聚模式,知識溢出效應、出口需求拉動和規模經濟對制造業集聚水平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國有資本及開發區目標行業設置因素對制造業企業的均衡分散配置總體上有促進作用,導致各地產業出現一定的同構性[30]。一些學者研究制造業集聚對經濟增長質量、科技創新、能源效率、全要素生產率、創新效率、創新生產率、工資、稅收競爭等的影響效應,分析制造業轉移現象,挖掘其背后的內在機制,分析其與經濟增長、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人口遷移、勞動力流動等的關系。

6.高端裝備制造業研究

高端裝備制造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七大領域之一,是制造業研究最受關注的領域之一。學者主要圍繞裝備制造業的研發效率、生產率、創新、競爭力、貿易結構展開研究。研究發現,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資源配置的整體和階段效率在子行業間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動和差異[31],在時間演變維度上,各子行業技術創新能力變化幅度存在差異,但分化程度呈現一定范圍的縮小趨勢;在行業分布維度上,各子行業技術創新能力分化明顯,且在分布上具有集聚效應[32]。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業競爭優勢較弱,產品市場滲透率較高但競爭力不強[33],中國制造業企業應結合行業特點和自身實際,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優先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機械控制調節系統方面的技術,加強技術領域間的交流與合作,以提高各技術領域的擴散效應[34],合理選擇“自主式”“集群式”“包圍式”“漸進式”的產業升級路徑,發揮比較優勢,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35]。

7.智能制造研究

智能制造是制造技術與數字技術、網絡技術、智能技術集成應用于生產、管理和服務的過程。國內學者從區域視角、產業視角、企業視角分析中國智能制造,并與其他國家的戰略進行比較,具體涉及中國制造業智能化影響因素研究、智能化對中國制造業生產方式的影響、就業的影響、轉型升級的影響等。研究發現,技術創新、國家政策、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建設、集成互聯、數字化轉型等因素正向影響智能制造發展[36]。中國智能化水平呈現出逐年遞升態勢,并在東部地區均具有明顯的領先地位[37],且智能應用水平超越智能技術和智能效益。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和韓國、日本、德國、美國位于第一梯隊,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機械設備,電氣設備,汽車等行業智能化發展水平較高[38]??梢酝ㄟ^完善配套環境、運用新技術模式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推進欠發達區域智能制造的發展[39]。

(四)制造業外文研究熱點

1.制造業技術創新研究

國際上不乏文獻對制造業技術創新進行分析,學者研究制造業R&D以及影響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因素包括信息來源、信息管理、企業規模、組織戰略、專利保護、員工培訓等。研究發現,政府干預與技術創新之間存在倒U形關系,過度的政府干預增加了技術創新風險,金融發展對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區域金融發展水平越高,政府干預對技術創新的影響越小[40],人工智能通過加速知識創造和技術溢出,提高學習和吸收能力,同時增加研發和人才投入來促進技術創新,人工智能對低技術行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更為顯著[41]。數字服務創新是一種新型的技術創新形式,補充了傳統的技術創新來源,提高了企業的利潤率,同時也能夠提高制造業企業的績效[42]。

2.制造業生產率及效率研究

如何提高制造業生產率對制造業發展至關重要,學者采用不同方法測度包括英國、韓國、印度尼西亞、德國、印度、美國、中國、智利、荷蘭、俄羅斯等不同國家的制造業生產率和能源效率,以及分析影響制造業生產率的因素(如出口程度、技術變化、補貼率等)和影響能源效率的因素(產業結構、能源價格、能源效率措施等),同時制造業企業的個體特征對全要素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均有重要影響,企業規模與生產率及其增長率呈正相關關系,生產率在大多數分部門增長,但在各分部門的增長速度存在異質性[43]。

3.制造業環境相關研究

學者從生產技術、環境績效、環境規制等方面研究制造業的環境問題。研究發現,環境標準、生產與投資等對制造業環境產生影響,制造業使用清潔生產技術和非清活生產技術存在差異,綠色智力資本、綠色人力資源管理與制造業企業環境績效沒有直接關系,環境策略與環境績效直接相關,同時也調節綠色創新與環境績效之間的關系[44]。學者也對企業治理結構與環境績效展開分析,研究發現董事會規模和理事會會議與中國企業的環境績效呈正相關,董事會的獨立性和性別多樣性與其雖呈正相關,但在統計上不顯著[45],而女性董事的比例和年齡對企業整體環境績效有正向影響[46],也有學者考察了環境規制對產業創新和綠色發展的影響,短期內促進了制造業勞動生產率、能源效率和環境效率的提高,但在長期只提高了能源效率,卻阻礙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47]。另外,學者對制造業國際貿易給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產業集聚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應也進行了研究。

4.制造智能化研究

智能制造在工業4.0中占有重要地位,學者圍繞制造業智能化的范疇、關鍵技術、在典型國家(地區)的實踐等方面展開研究,認為其范疇涉及智能制造,支持IoT制造、云制造,且目前研究多集中于技術層面,如物聯網、網絡物理系統、信息通信技術等,典型國家主要涉及德國、中國、美國等,并比較了不同國家的智能制造發展戰略。一些學者對制造業智能化過程中的關鍵技術3D打印也展開了研究,3D打印作為一種顛覆性的技術創新,使復雜幾何圖形的構建成為可能,是未來搶占產業制高點的焦點領域,在材料選擇、印刷精度、速度、設備價格和加工質量等方面具有獨特性,其技術擴散體現在整個工藝技術和經濟兩方面[48],尤其是對教育和醫療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3D打印是一種新興的教育技術,可以在教育學科有更多的實踐機會[49],如對學生進行3D打印的教學,作為教學中的支撐技術、生產有助于學習的人工制品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得全球供應鏈受到限制,傳統制造設備的高需求導致了對增材制造(3D打印)設備的需求,以填補傳統制造周期之間的空白,3D打印已經被用于為醫院生產各種設備,包括面罩、口罩、呼吸機組件等,即3D打印可以在應急物資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50]。也有學者對3D打印大規模應用的障礙進行研究,發現原因在于:一是由于3D打印沒有很好地整合在供應鏈中,二是與無法有效防止假冒的潛在知識產權問題有關,并就障礙原因提出建設性的意見[51]。

5.精益制造研究

精益制造和工業4.0都利用分散控制,旨在提高生產力,兩種生產理念受到企業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學者針對精益制造和工業4.0亦做了廣泛研究。研究發現,一是工業4.0與精益制造相互促進,二是工業4.0與精益制造融合對績效產生影響,三是環境因素對工業4.0和精益制造融合產生影響。關于績效研究,工業4.0對可持續組織績效有顯著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并且精益生產實踐是一個強中介變量,即工業4.0通過精益生產實踐增強了可持續組織績效,精益制造實踐也對制造組織的過程創新績效具有積極影響,對企業價值具有長期積極且顯著的影響[52]。也有學者通過工作特征考察精益制造與員工工作滿意度的關系,研究表明,顧客關系、人力資源和產品設計實踐通過工作特征對工作滿意度有正向間接影響,而過程和設備實踐對工作滿意度有負向間接影響[53]。研究精益制造對可持續性的影響是很重要的,有學者認為,精益制造與TBL(經濟、社會、自然環境三方面的平衡統一)之間具有互補作用[54];也有學者認為精益制造與可持續發展的任何支柱(經濟、環境和社會)都不存在相關性,但工業4.0與其有很強的相關性[55]。有學者通過將可持續性指標整合到價值流映射工具中,以評估制造過程,通過結合環境和運營績效結果預期來尋找具有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精益生產實踐[56]。

6.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研究

為了緩解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以實現零碳議程,企業必須重視綠色生產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學者對循環經濟的概念、對經濟增長的長期影響以及阻礙循環經濟成為持續發展工具的因素等做了諸多研究。新的發展模式與傳統經濟利益有不可避免的沖突,研究表明,循環經濟的實施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如政府的政策干預或環境組織的宣傳指導,綠色金融和綠色物流對可持續生產和循環經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可持續生產對循環經濟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57],尋找生態創新通向循環經濟的路徑,為企業轉型提供新思路,同時應將綠色融資和綠色物流整合到組織采購和融資策略中,以制造綠色可持續產品,推進循環經濟目標的實現。也有學者研究循環經濟與所有利益相關者,即循環經濟對電子產品制造商和相關軟件開發商及其用戶的機遇與挑戰[58]。

7.制造業供應鏈管理研究

制造業供應鏈管理一直是制造業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學者對綠色供應鏈等方面展開深度研究。研究發現,綠色采購、逆向物流、供應商環境協作和綠色制造四種綠色供應鏈管理活動對運營績效有正向影響[59],且技術性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如綠色設計、綠色制造和逆向物流)對行為性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如與顧客和供應商的關系)和組織績效之間的關系起到完全中介效應[60]。全球企業的供應鏈結構有急劇發展的趨勢,有必要量化供應鏈各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并對其在信息共享系統中的作用進行評估和可視化,以支持企業決策者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決策[61]。綠色采購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研究發現,環境關懷、員工勝任力、激勵和獎勵對采用以產品為基礎的綠色采購實務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客戶壓力與綠色采購之間沒有顯著的關系,采用以產品為基礎的綠色采購方式對企業績效、市場績效、社會績效和環境績效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62]。也有學者對制造商通過雙渠道供應鏈進行產品分銷時是否應該使用銷售區域的排他性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制造商不能使用直接渠道,采用獨家區域是最優的,使用雙渠道時,采用獨家區域可以提高制造商的利潤[63],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潤會隨著強制勞動比例的增加而降低[64]。

四、研究前沿與展望

在關鍵詞共現與聚類的基礎上,通過關鍵詞突變能夠發現所研究學科領域的前沿與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明確提出新常態;2014年10月10日,中德政府共同發表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提出兩國將開展工業生產的數字化(工業4.0)合作;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系列的舉措帶動了2015—2016年突變關鍵詞的集中,可以看出“工業4.0”“新常態”“供給側改革”等方面的學術研究與政府會議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并且具有穩定性,部分主題突變熱度持續到2018年。自2017年8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備忘錄,不顧中方勸阻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貿易戰,2018—2019年的學術關鍵詞緊跟時事,突變集中在“中美貿易摩擦”。隨著《關于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關于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的出臺,2020—2021年高強度突變關鍵詞數量逐漸增多,關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等,其中高質量發展突變強度達28.62。學者通過建構理論機制、實證檢驗機制論證研究主題,據此,中介效應關注度也明顯增強。產業協同集聚、制造業投入服務化也受到較高關注,這也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轉型提升計劃(2020—2022年)》《關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的印發密切相關。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經濟下滑,供應鏈體系受到巨大挑戰,政府和各界人士全力抗擊疫情,合力打好抗疫全球阻擊戰,學界對于“新冠肺炎疫情”“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等也高度關注(見表2)。

表2 中文關鍵詞突變列表

從表3可以看出,2015—2017年,國外制造業發展重視經濟發展和完善市場對周邊區域的溢出效應與輻射帶動,突變性術語主要有economic development(經濟發展)、innovation(創新)、export(出口)、productivity(生產率)、spillover(溢出)、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資)、offshoring(離岸外包)等,突變強度分別為6.29、6.23、6.21、5.22、5.14、5.16、4.32,且在此段時期內具有穩定性。

表3 外文關鍵詞突變列表

2017—2019年,高強度突變關鍵詞數量有所減少,主要有green manufacturing(綠色制造)、input-output analysis(投入產出分析)、governance(治理)等,突變強度分別為 3.95、4.66、4.35。2019—2020 年突變詞主要包括digital twin(數字孿生)、blockchain(區塊鏈)、reverse logistics(逆向物流)、automation(自動化)、iot(物聯網)、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mart manufacturing(智能制造)、industry 4.0(工業4.0)、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可持續制造)、business mode(商業模式)、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結構分解分析)等,其代表了目前國外制造業的研究主題、方法等前沿和未來可能的方向。

根據中英文文獻分析制造業的研究熱點發現,由于經濟發展、社會制度等層面的差異,國內外的制造業研究側重點有所不同。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發展迅速。學者也緊跟時事發展,把握時代脈搏,領會中央會議精神,學習國家政策文件,結合經濟現象、實踐發展進行理論研究。據此,學者結合新常態、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新冠肺炎疫情等對制造業生產率與效率、創新、高質量發展、國際貿易、對外直接投資、全球價值鏈、集聚或轉移、高端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等進行全面深入研究。國外文獻在制造業可持續發展、制造業商業模式、循環經濟模式、綠色制造等方面展開研究,并結合數字孿生、區塊鏈、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強調精益、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為后續研究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定參考和借鑒。

五、結論

本文主要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國內外2015—2021年的CNKI和WOS數據庫中關于制造業的核心文獻進行分析,可視化反映出國內外制造業研究的發文數量、研究機構、重要文獻、關鍵詞頻次、關鍵詞聚類、關鍵詞突現等重要信息,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制造業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但從國際上來看,學術成果發布數量主要集中在中國和美國,中國雖然在制造業領域發文量居于世界前列,但其影響力弱于英國、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第二,國內外研究機構均以高校為主,穩定且規模較大,但國內外研究機構自成體系,分散度較大,合作程度較低,且外文研究機構合作程度高于中文研究。第三,國內外制造業共同研究主題涉及制造業全球價值鏈、生產率、創新、企業、環境規制。中文研究熱點主要涉及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產業集聚、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等,而英文文獻則涉及中國、工業4.0戰略、制造業可持續性發展、供應鏈管理、就業、產業政策等。第四,中文主要研究前沿涉及制造業結合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制造業高質量、制造業投入服務化以及受疫情影響的制造業發展、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等,外文則聚焦于數字孿生、逆向物流、物聯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

基于制造業研究熱點及前沿分析結果,展望未來制造業研究應著眼于中國式現代化目標對制造業發展的新部署、新要求,進一步強化制造業研究的理論深度及實踐回應。第一,為提升中國制造業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加強與英國、美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合作與交流,共同研究國際制造業熱點問題,并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和影響力。第二,為促進國內外研究機構的合作,應鼓勵高校間、中文研究機構與外文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即通過資源共享和協同研究可以提高研究效率和研究成果的質量。第三,進一步挖掘研究深度,形成完整的研究鏈條。為滿足制造業的發展需求,應繼續深入研究制造業全球價值鏈、生產率、創新、企業和環境規制等主題,特別關注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產業集聚、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內研究熱點。同時,我們也應關注中國市場的特點,如工業4.0戰略、制造業可持續性發展、供應鏈管理、就業和產業政策等。第四,緊跟國際前沿動態,瞄準重點領域,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業研究體系和創新成果。重點關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在制造業的應用,推動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加強制造業向服務化轉型的研究,深入探索數字孿生、逆向物流、物聯網和智能制造等領域,也須不斷通過創新的研究方法和理念,致力于推動制造業實現智能化、綠色化和可持續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做出積極貢獻。

注 釋:

①中國社會科學院是對文獻涉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工業經濟研究所、財經戰略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商學院等二級機構進行合并處理的結果,下同。

②Q值(區間為[0,1])在0.3以上說明聚類結構是顯著的,值越大則效果越好。清晰度S值衡量了聚類圖譜的同質性,S值在0.5以上即可認為聚類結果是合理的。

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已將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單獨列出。

猜你喜歡
學者制造業文獻
學者介紹
學者簡介
冰雪制造業的魯企擔當
學者介紹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喜看新中國七十年突飛猛進的制造業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學者介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