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課程思政的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路徑探究

2024-01-15 09:06宋柳葉
寧波工程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服裝設計專業課程育人

宋柳葉

(合肥師范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61)

0 引言

《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過程?!盵1]課程思政是當代高校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創新與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三全育人”關注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如何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服裝設計專業教學全過程,使其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是目前高校服裝設計專業課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 在中國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中,服裝行業承載著實現人民豐衣足食及“美衣美居”中國夢的歷史使命,而服裝設計專業教學肩負著使學生認清自己的擔當與使命、并為人民美好生活乃至中國夢的實現作出貢獻的責任。

文章基于課程思政理念,充分考慮文化自信對高校教學的引領作用,以服裝設計專業為載體,闡述了研究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問題,并基于不同課程內容,深入挖掘服裝設計專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探討服裝設計專業思政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實現路徑。

1 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中國美術學院許江教授提出:“構建藝科中國學派,創造時代中國文化”[2]。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背景下,作為傳承和創新的主體,高校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亟須深度融合傳統服飾文化、紡織技藝和現代科技,以全域視野反思教學模式,發揮人才培養、設計創新、文化傳承及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

1.1 踐行立德樹人任務的根本需要

課程思政體現了高校加強思政教育工作的緊迫需求,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全面提升思政工作水平,為實現社會主義大學的培養目標提供重要保障。[3]服裝承載著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人民美好物質生活的顯現。 目前,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服裝設計方法、服裝造型、色彩預測及面料研發等密切依托現代化技術的生產方式,推動著服裝設計流行的發展,提升了人民的文化審美與社會主義新風尚。

服裝設計專業因其歷史、文化和經濟特性成為傳統與時尚、東方與西方文化交流融通的重要載體,高校服裝設計教育與中國服裝產業發展、行業革新密切相關,關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同時在人才、制度、模式和資源等方面為非遺文化信息化、數字化、可持續性地保護與傳承提供支持,服裝設計教育須在當前背景下參與服裝設計話語權的構建和國家文化形象傳播。 因此,借助課堂教學主渠道,融入思政教育進行全方位的人才培養,以設計教學促進文化創新與傳播,增強課程教育的時代感與文化內涵,有助于幫助學生深刻地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民族精神,從而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

1.2 完善教學體系的必然趨勢

在高等教育“提質增效”背景下,內涵式發展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據此提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推進“四個回歸”舉措,進一步提升并優化高校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和內涵建設。[4]可以說,高校教學內涵式發展是高等教育政策調整的必然結果,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切實需求。因此,基于課程思政的服裝設計專業所追求的內涵式發展是基于價值認同之上,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教育領域的發展同向同行的。 服裝設計專業須根據教育方針求新求變,明確思政教育在教學各環節中的具體要求,將思政內容融入教學體系中,以“軟實力”實現“大突破”。

為實現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必須明確專業思政建設的戰略意義,高度重視內涵式教學體系的設置,助力學生建立正確的文化認知,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專業榮譽感;應精準定位,承擔起文化傳承和人才培養的重任,突破傳統教學理念,進一步完善專業教學體系,將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相統一融合,促進課程思政理念貫穿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而構建全員、全方位和全過程的育人格局,培養復合創新型設計人才。

1.3 創新教學模式的必然要求

互聯網時代的崛起為智慧化教學提供了契機,傳統線上線下分離式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下的需求。 同時,伴隨教育部相關政策文件的發布,以信息技術手段推動高校深化專業教學改革,成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通過數字化轉型將線上線下教學模式進行資源整合,教學場所由封閉向開放轉變,能有效提升思政教學效果,推動教學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學在互聯網知識載體和形態的沖擊下經歷了革命性變革,通過互聯網資源平臺的方式打破了以紙質教材為核心的資源限制。 隨著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數字化已經成為教學資源的常態,它滲透到專業教學的各個環節,進一步發揮服裝專業特色,將流行與文化、歷史與時尚緊密結合。 如在授課環節,通過教學技術的創新將傳統課堂教學轉變為虛擬空間教學,實現線上線下資源的融會貫通,從而豐富教學資源,增添專業教學的趣味與時代感悟;在設計、展示和營銷等課程中,利用3D 虛擬軟件等工具,進行民間服飾數字化展示、服裝設計產品營銷策劃等操作,實現浸入式、場景式的教學體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服裝設計教學的親近感。

2 高校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課程設置滯后于新的時代需求,忽視了專業課的德育功能

長期以來,服裝設計專業教師在思想意識層面聚焦于行業的發展與動態,側重提升學生的設計思維和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傳授,對于思政內容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認識存在不足,課程思政建設熱情不高,忽視了專業課的德育功能及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問題,專業教學在課程思政中承擔的責任意識被弱化[5]。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傳統“重理論講體系”的教學模式下,專業思政教育中職業素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無法很好地落地的問題及傳統服飾文化流失、傳統制作工藝傳承斷層等現象的出現,對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僅注重設計和工藝制作,缺乏民族服飾意識及傳統技藝熏陶的培養體系已不能滿足當前服裝市場對設計人才的新需求。

2.2 課程思政實施方法牽強,潛隱式融入效果不明顯

服裝設計專業教師對課程教學內容、思政元素挖掘及課堂教學現存問題反思不深入,出現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路徑不清晰、思政內容單一等問題。 在課程建設中,直接將思政案例加入教學中,未充分考慮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的隱性融合,致使改革成效甚微,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的方式有待改進與加強。 因此,在課前準備和課程實施環節中,教師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力求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達到有機融合。 教師在講解專業課程時可系統、有效地融入傳統服飾文化、傳統工藝及主流價值觀引導等內容,合理地將思政元素融入教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優化整合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采用對比法、思維啟發法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講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設計創新需要借鑒傳統、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這樣可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在思政教育方面真正地做到“隨風潛入課,潤物細無聲”。

2.3 教學組織形式單一,未能形成多元立體的教學空間

在專業教學領域,教師往往通過挖掘專業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采用案例分析法、互動學習法以及多媒體教學法等開展課程思政,同時,教師也常借助學科競賽、實踐教學、實習實訓及社會實踐等多種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 但教學活動大多局限于校內課堂教學,教學形式相對單一,授課中仍以教師單向傳輸為主,未能形成“師本位”向“生本位”的教學理念轉變。 此外,忽視了信息化教學組織形式,這不僅偏離了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且單純的課堂教學與知識的輸入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自主性,難以讓學生構建以實際需求為導向的設計理念,缺乏對服飾文化與行業動態的了解,知識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薄弱,設計思路的拓展與實踐能力的提升相對困難,推動課程思政全過程融入課程教學的目標較難實現。

2.4 教學考評體系不健全,育人成效缺乏評價機制

課程思政建設屬于長期、持續的過程,無法在短期內對育人成效進行量化和凸顯,服裝設計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成效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 盡管各高校已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課程思政改革與探索,但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設計與研究上,而未能將思政元素融入并體現在考核評價機制中。 現有的服裝設計專業課程的思政考核方法仍存在諸如直接套用專業課程評價體系、評價主體相對單一、評價周期較短等共性問題,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新和批判性思維等核心素養。 這直接影響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實際推進與導向、專業教師實施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導致課程思政考評度偏低、課程質量提升與評價結果脫節等問題的產生。

3 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路徑

基于課程思政理念,圍繞服裝設計專業課程建設,深入挖掘專業課程、各教學環節育人功能,將課程思政要素逐漸內化到教學理念、教學體系、評價機制等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在思想上受到再教育、再熏陶、再提高。 具體貫穿三個方面的改革路徑,從專業整體教學結構層面深化服裝設計專業學生教學過程中的思政內容融入,從而形成獨具中國文化自信與現代時尚的專業教學體系(圖1)。

圖1 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路徑體系

3.1 以文化育人為靶向,構建“大思政”教學理念

“文化育人”是指通過加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以達到塑造健全人格、培養工匠精神、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 就提升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的內核和外延來看,專業教學改革應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歷史借鑒觀”為指導,多角度地剖析優秀傳統文化、非遺文化、紅色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6]。以思政建設為引領,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文化育人為核心目標,在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的理念,將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化于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中,加強專通融合的課程體系建設,構建課程思政內涵式教學理念,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協同效應。

為此,需要主動轉變思路,對課程思政進行頂層設計,確保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統一,達到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 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在修訂專業培養方案時加強德育元素的融入,突出“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思政教育、價值引領”同步提升的實現度;重構育人培養目標,全面修訂專業課程教學大綱,融合傳統紡織技藝、民俗文化、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等元素,深化隱性思政,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不斷拓展授課形式與受眾面;以核心課程建設帶動課程模塊建設,依托專業課程知識體系的構造,分析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構建課程思政“點、線、面”,將“知識、能力、人格”的培養目標落實到潛移默化的課程教學細節中,開發課程思政案例庫模板,并將課程思政覆蓋到全部專業課程,實現教學內容的思政與專業融合。

3.2 以文化筑基為抓手,完善特色化教學體系

“文化筑基”是指通過弘揚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為學生構筑設計人文素養厚度,夯實人才培養基礎。 立足服裝設計專業特色,以課程思政建設為主戰場,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推動思政工作體系貫穿整個教學體系,以培養“具有文化底蘊和創意、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服裝設計人才”為目標,對服裝設計專業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實踐。

3.2.1 回應時代變革需求,創新教學體系改革理念

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專業課程與思政內容同向同行,樹立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理念,以學生全程參與、全面提升為核心,以課程體系改革推動專業能力培養,強化問題導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體系和知識結構中以人文素養和科技發展認知激發設計思考,將思政元素以交流分享、課堂實踐、校外調研等多種方式置入專業課程教學中,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技藝的熱愛,實現服裝設計行業復合創新人才思想政治素養培養;通過思考“人—物—用”的關系構建設計邏輯,建立以服飾文化為根基、創意創新能力培養為本源、實踐性設計探索為內核、專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為輔助的知識框架更新;此外,建立師生“導師制”,教師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不斷進行知識動態更新,并借助專業技能訓練進行設計輸出,從而使學生形成專業能力的邏輯自洽,奠定核心課程所需的“能力+知識”系統,教研結合,互促共進。

3.2.2 深挖課程思政元素,創新優化課堂內容供給

以設計文化創新為導向,以服飾自信助力文化自信,將理論闡釋、情感體驗與價值引導融為一體,從課堂內容供給方面促進教學改革。 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土壤,引導學生全方位地探究服飾文化的深厚內涵,以專業技能為基礎,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服飾等進行保護、傳承與創新,并實現傳承、教育和創新縱向一體化,以點帶面,實現教學思維和價值引領的統一[7]。

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結合專業課程特點和教學模塊設置嵌入思政元素,將專業知識的傳授與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參與設計實踐,以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例如,在“服裝色彩設計”課程中,挖掘中國色彩文化、形成色彩審美,改變以往單純應用型課程屬性,使之成為集文化審美、思維培養與實踐應用三位一體的綜合型課程。 培養學生從文化角度觀察色彩、用科學方法分析色彩,最終形成具有自我認知與文化自信的色彩審美,并預測和指導服飾流行趨勢(圖2)。 在“服裝材料創意設計”課程中設置“材料的回收與環境保護”“傳統技藝的現代轉化”等前瞻性專題,在顯性的專業知識背后,隱含綠色環保的理念,著眼于傳統文化的轉化與落地,將價值觀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需求和民族文化;再如,“服飾圖案設計”課程設置“傳統圖案感悟中國文化DNA”,“成衣設計”課程設置“功能服裝點亮美好生活”等專題,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發展、行業熱點與民族文化。

圖2 服裝色彩設計課程框架

3.2.3 強化課程聯動效應,構建梯度化小循環課程群體系

根據學生不同階段對專業的認知能力和課程學習進度, 階段性地規劃課程思政實踐教學內容,課程由淺入深,形成由泛到專、由眼到手的梯度化模板,以增強課程之間的銜接性、邏輯性和體系性。 通過梯度化小循環課程群體系,推動學生的設計能力逐步提升,為高年級課程奠定設計基礎、拓寬設計視野,最終形成服裝設計專業課程之間的全系列聯動。 構建地域性、民族性、國際性的綜合型專業教學思路,以地域性文化為依托,加強“思政+ 課程”的多線融合,貫穿全教學過程的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案例,確保實踐活動具有深度參與性與完整邏輯思路,促使學生在能力達成和知識獲取之間形成螺旋上升的自循環系統。

以“成衣設計”等課程為核心,聯動“服飾圖案設計”“服裝工藝”等前置課程和“服裝材料創意設計”“服飾品設計”等后置課程,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在課程教學中嵌入與項目相關的主題內容,建立課程之間的協調與關聯,從而構建文化為基、創意為本、設計為核、技術為用的課程思政全覆蓋的服裝設計課程群體系。 以“徽州服飾設計創作”項目為例,將項目主題與服飾美學課程聯結,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徽州民間服飾相關知識,并創作具有東方審美的新中式服飾作品。 該項目的主題為徽州地區民間服飾文化,載體為新中式服裝,通過服飾圖案設計、服裝材料創意設計等課程之間的配合,指導學生完成服飾的設計創作。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課程組教師通過項目主題的引導,結合各課程的教學,完成項目訓練,潛移默化實現地域文化的軟輸出(圖3)。

3.2.4 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形成多層次的教學模式

通過頂層設計,綜合運用超星學習通和數字化實踐平臺進行混合式教學,將思政教育與平臺建設深度融合,實現教學方向從單向傳授到雙向互動的轉變,為實現線上線下融通的立體化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堅實的保障。 一是建設“學習通”線上教學資源,打造資源共享平臺,從碎片化到系統化,將知識內容多層次、多維度地展現給學生,完善課程思政的知識和價值體系;二是通過“學習通”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教學,為課程思政的價值傳播提供多種方式,增強思政實效,并開設數字化虛擬仿真課程,進一步構建專業數字課程群;三是加強“學習通”課外拓展學習,實現“零距離”師生互動,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拓展課程思政的外延;四是規范“學習通”課堂管理,提升課堂教學智能化水平。

以“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為例,將課程混合式學習過程設置成“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模塊,并在每個章節中實施。 線上教學內容以課件、教學視頻等形式呈現,涵蓋理論、軟件工具操作等基礎知識,課堂教學則以實際設計案例為主,在案例中引入思政內容,通過復雜的工具應用建設課程[8]。 既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又與“理論—實踐指導—輔導—反思”較佳學習流程相吻合。 在課后階段,教師可以基于線上學習平臺提供的統計數據,以科學有效的方式進行學習流程管理,通過教學反饋對教學設計作出調整和改進。 同時,建立網絡設計資源庫,分享設計素材、優秀設計案例、時尚資訊網站等啟發性拓展資料,引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并將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反饋給教師,提升線下學習的課堂教學效果。 此外,通過多元立體的教學空間規劃帶動教學創新,不斷推進翻轉課堂、微課等教學方法的革新,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更新,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3.3 以文化賦能為宗旨,建立“多維度”評價機制

以文化賦能為宗旨,以“評”促學,建立思政融入“理論知識+ 實踐技能+ 探索研究+ 轉化成效”的多維度教學目標達成評價方法與反饋機制,以強化聯系專業背后的價值思想。 針對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思政育人效果考核難以量化的問題,構建基于課程思政的“3+n”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考核成績按照課程思政內涵分解為3 個一級指標,分別涵蓋國家發展背景與文化自信、個人綜合能力與創新意識、服裝設計行業人才職業素養, 對應為30%、40%及30%的權重。 通過在專業課考核中契合課程思政的踐行理念,實現對專業課程立德樹人成效的分層級、分權重的立體式量化評價。 評價體系將課程思政內涵層面作為一級考核指標并明確權重, 在二級指標進一步細化了思政內涵元素以及對應的專業教學內容,三級指標對應的若干評價觀測點覆蓋課程學習全過程,能夠客觀反映教學成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障教學改革舉措有效。

同時,為落實課程思政的效果,建立學生反饋、師生課后互動的平臺,體現評價的人文性和多元性。采用問卷調查、師生座談會等方式及時收集課后反饋,了解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的理解程度、想法及建議,以更好地將課程思政與學生關注的專業問題進行結合。 此外,定期進行課程思政效果的評價,了解課程思政對學生的行為、思想等各個方面的引領效果。 通過課后反饋和效果評價,教師能夠不斷改進課程思政的內容和實施形式,從而實現良性循環,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建設。

4 實施效果分析

通過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將思政教育與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有機融合,實現學生思政素養和專業能力的雙向提高,進一步凸顯了思政育人的效果。 一方面,教學環節中注重強化思想引領與價值觀引導,實現了專業知識教學與文化素養提升的融合統一;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了其民族文化意識和良好的人文素養,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進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結合專業課程教學,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將傳統文化元素與服飾文化傳承融入設計作品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其專業素質與實踐能力在應用中不斷夯實。 近三年,學生在各類賽事中表現突出,在安徽省紡織服裝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9 項,二等獎8 項,三等獎13 項;在安徽省工業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8 項,二等獎12 項,三等獎16 項;在“紅綠藍杯”中國高校紡織品設計大賽中獲得二等獎6 項,三等獎10 項;在“安踏杯”中國鞋服設計大賽、“李寧杯”休閑服裝設計大賽、“真皮標志杯”中國國際皮革裘皮時裝設計大賽、魅力東方·中國國際內衣創意設計大賽等行業高水平賽事中獲得獎項10 余項; 入選首屆安徽省大學生藝術設計作品展2 項;完成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0 余項;參與申請相關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專利10 余項。 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顯著提高,有效提升了專業及學校的影響力。

5 結語

本文針對當前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立足于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特色,結合課程思政內涵,從教學理念、教學體系和評價機制三個層面探究了課程思政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實施路徑。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應豐富立德樹人的任務內涵,實現從基礎夯實到提升、拓展、創新和樹立文化自覺意識與自信的全方位培養,力求促進學生專業能力和思政素養的雙向提高,打造出具有學科特色的新時代服裝設計思政教育模式。 在后期建設中,團隊教師將繼續增強課程思政建設主人翁意識,提高自身政治素養和思政意識,不斷深化、優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系統性,進一步修訂課程標準,細化課程目標的達成度評價,為構建立德樹人長效機制貢獻力量。

猜你喜歡
服裝設計專業課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幾何思維在服裝設計上的應用
當代綠色生態服裝設計的反思探索
電大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探討——以福建電大為例
基于服裝設計工作室的實踐教學改革
中美綜合大學在音樂專業課程上的比較與啟示
服裝設計
中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與思考
專業課程群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