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型本科院?,F代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研究
——以滁州學院為例

2024-01-17 09:10強,章
滁州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校企學院育人

周 強,章 燕

2020年,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研究制定了《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吨改稀窂慕ㄔO目標、建設原則、建設任務、建設立項等幾個方面明確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要求。以育人為本、產業為要、產教融合、創新發展為原則,經過四年左右時間,以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為牽引,面向行業特色鮮明、與產業聯系緊密的高校,重點是應用型高校,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吨改稀诽岢霎a業學院七個方面建設任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專業建設質量、開發校企合作課程、打造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搭建產學研服務平臺、完善管理體制機制[1]。其中第一點就提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性??梢娙瞬排囵B模式創新對于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重要性。

但是當前形式下,大部分高校在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上都是依循原來的舊模式。沒有在傳統校企合作的理念和辦學機制上進行根本轉變,僅是簡單對接產業,沒有從產業需求的角度系統設計學科專業、課程體系、雙師隊伍、體制機制等,導致產生了合作形式和內容單一,企業優勢資源利用不足,覆蓋面有限,可持續性差等產教融合的難點問題[2]。

針對這些難點問題,多所大學在他們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探索中給出了自己的解答。有些學?,F代產業學院建設聚焦學校內部教學資源重組,如東莞理工學院粵港機器人產業學院強調多學科多專業融合、境內外校企聯合培養、全程項目驅動式教學和國際視野的創新創業教育引導,開創了“五跨式”校企協同聯合育人全新人才培養和閉環供給模式[3]。有些學校根據自身區位特點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如鹽城工學院數字化制造產業學院針對長三角區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人才培養需求,提出“校企聯合、產業對接、知行耦合”的教學管理新模式[4],上海理工大學對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經濟和產業發展需求,集聚優質工程教育資源,并以上海理工大學制冷空調產業學院為例,開展了協同育人探索與實踐[5]。有些學校探索產教融合新方式,積極構建共生型的產教共同體,如常熟理工學院光伏科技學院在戰略、利益、情感、行動等方面探尋行業學院模式的產教融合共同體發展之路特色鮮明,對于地方應用型高校面向產業發展需要探索產教融合辦學模式和共同體發展途徑,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6]。廣東通過統籌謀劃產業學院布局,分類定位、因校制宜,面向產業整合學科專業教學資源,積極探索多方協同、融合發展的共生型產業學院建設路徑,形成了產業學院組織創新廣東模式與經驗[7]。

一、當前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所面臨的共性問題

雖然各所大學盡其所能地提供了解決當前產業學院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所面臨的諸多瓶頸問題的方法,但還沒有一個形成共識并行之有效的創新模式?,F有資料研究顯示,當前產業學院建設所面臨的共性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首先,沒有發揮有效的多元主體參與和共建共享優質資源的優勢

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創建現代產業學院的思路仍然沿用傳統的二級學院管理模式或嵌入在二級學院中進行管理,沒有明確合作各方的權益和責任,導致多方協同育人的治理體系不完善,沒有建立有效的教學過程協同管理和質量保障機制。

其次,缺乏有效的產業需求和人才培養信息交流渠道

高校與行業、企業之間聯系越緊密,當前人才培養需求和目標就越明確,如果交流渠道不暢必然造成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內容安排、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等方面不能聯動推進等局面。

再次,缺少有效的激勵措施

保護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積極性非常重要。校企的深度融合有賴企業的積極參與,培訓員工并不符合企業利潤最大化的要求,企業更傾向通過招聘節省培訓費用[8]。如何調動企業積極性,落實國家激勵政策至關重要。但是目前不少高校存在國家出臺的激勵政策在實際執行中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導致未能給予企業足夠支持,企業的利益訴求沒有得到有效保障[3],從而產生了投資回報率低,產教融合考核評價制度不完善等弊病,嚴重打擊了企業對校企協同育人的積極性。

二、滁州學院現代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每所大學交上來的答案都不盡相同。筆者所在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坐落在安徽滁州,近年來在國家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的政策推動下,很多產業落戶滁州并形成較大規模的產業鏈。近三年,學校獲批省級現代產業學院4個,立項建設校級現代產業學院7個,“智慧應急技術現代產業學院”被安徽省教育廳推薦到教育部參評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本文聚焦滁州學院現代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諸多舉措,即根據地方產業需求和“四新”人才培養要求,提出了以“思產科創教”多元互融為主要內容的“12345”模式,即“一主體、二驅動、三原則、四互融、五保障”的現代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一個創新。傳統人才培養是以學科所在二級學院為培養基地,校企合作基本上也是以學校為建設主體。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則實現多主體共治,實現以“現代產業學院”為主體,以“產業協同和實踐創新”為驅動,以“學生中心、共建共享、創新發展”為原則,以“思教融合、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專創融通”為機制,以“課程體系、實踐平臺、學科交叉、雙師隊伍、體制機制”為保障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如圖1所示,“思產科創教”五位一體,實現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巨大變革。

圖1 “思產科創教”多元互融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滁州學院現代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

(一)“一主體”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作為一種多元主體的教育平臺,產業學院的功能還是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人才。因此產業學院需瞄準具有巨大發展空間的地方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培育地方急需的緊缺專業,完善現代產業學院的支撐專業,逐步構建應用型學科專業體系。在首批教育部公布的50個現代產業學院中,建設高校普遍擁有特色優勢學科,產業布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智能制造產業為主,且相當部分產業學院具有交叉學科領域、跨產業服務的特征[9]。滁州學院為契合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圍繞安徽省十大新興產業和滁州市八大產業鏈,以信息類優勢學科為牽引,打造信息技術類、生物化工類、智能制造類等專業集群,不斷提升專業集群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專業集群一定程度上達到產業所需專業交叉融合的目的。舉例來說,直播帶貨是近幾年的風口行業,但直播尤其是跨境直播牽涉到商務英語、貿易學等多個專業的融合。因此,打造圍繞區域新興產業鏈布局地方急需緊缺專業,跨學院打造專業集群,整合教學資源,實現專業群對接產業鏈就顯得特別迫切和重要。在此基礎上,采用“學校+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的模式,分階段、分層次建設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現代產業學院,實施跨學院跨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探索,實現為地方產業升級優化賦能的目標。產業學院的建設目標如圖2所示。

圖2 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目標

(二)“雙驅動”重塑培養模式

作為現代產業學院培養對象,學生的主動性不容忽視。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發展、實踐鍛煉、項目研發和社會體驗的空間,充分激發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是產業學院能夠得到學生喜愛并調動他們積極性、主動性的關鍵因素。在這方面,學校實施了“23467”措施,聚力實踐創新,如圖3所示。即通過“校內導師+企業導師”雙導師指導、“創新創業平臺+素質拓展平臺+虛擬實踐平臺”三平臺聯動、“課程+競賽+項目+孵化”四環節融通、“開放實驗+學科競賽+創新訓練+創業實踐+工程項目+科研活動”六載體共振,以及“七共同協作”方式,補足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行業聯系不足的短板,重塑新型培養模式。

圖3 現代產業學院卓越人才培養措施

“七共同協作”人才培養方式是滁州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創建的一個創新之舉,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

首先,制定企業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修)訂機制。該機制完善了校企共同開發人才培養方案流程和標準,推動了合作企業全過程深度參與。調動企業參與積極性對于產業學院建設至關重要,產業學院需依據地方新興產業、傳統優勢產業需求和“四新”人才培養要求,將新理念、新規范、新技術、新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審定通過后實行校企“雙發布”。

第二,校企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和內容。與傳統的二級學院相比,產業學院機制更為靈活,充分發揮此優勢可以為產業學院帶來活力。這就要求高校需關注行業創新鏈條的動態發展,緊密結合產業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把企業的真實案例作為畢業設計、學年設計等實踐教學的素材。鼓勵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相結合,加大“行業企業課程資源庫”和“真實項目案例庫”建設力度。推動課程教學和企業工程師培訓相結合,鼓勵在校生獲取學生和企業工程師“雙重身份”。

第三,校企共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機制。依托現代產業學院,校企雙方共建創客中心、眾創空間、雙創實踐平臺等,構建“專創融通”課程群,將雙創大賽、學科技能競賽所涉及的新技術、新方法有機融入課程體系,實現賽教融合。通過聘任企業管理和研發人員擔任學校雙創導師的方法,設立創新項目,引入企業真實項目,營造真實氛圍。

第四,校企共同組建雙師團隊機制。依托現代產業學院,校企共建“雙師雙能型”教師“工作站”和兼職教師“流動站”,構建校企“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的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選聘企業業務骨干和管理人才到校兼職,選聘大國工匠、技能大師到校擔任產業教授,完善產業兼職教師引進和評價考核機制。共建教師企業掛職鍛煉崗位,開展教師入企頂崗、實踐能力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交流等工作,組建跨專業校企聯合教學團隊,開展聯合授課和指導,將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成教師實踐能力培訓基地。

第五,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制訂行業標準機制。例如滁州學院與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共同參與制訂了中國消防協會團體標準《社會專業消防應急救援服務機構能力評估標準》、共同制訂并發布產品標準《消防車輛物聯網系統車輛信息采集與傳輸裝置》等。圍繞產業發展需求,結合專業群特色,校企共同組建專家合作團隊、制定行業標準,服務產業發展。依據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分析相關行業企業工作崗位,將行業標準、技術標準、服務標準轉化為人才認證標準。

第六,校企雙方共同克服技術難題機制。聯合其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行業龍頭企業,與行業企業共建實驗教學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產學研工作,校企共同組建跨專業的技術服務團隊,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解決技術難題。推動企業專家與現代產業學院教師團隊聯合開展開發計劃項目研究和科技攻關,聯合申報各類科研項目,推進創新成果轉化。同時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促進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互通互融,發揮科教融匯示范作用。

第七,校企雙方共同搭建黨建平臺機制。建立校企黨建共建平臺推動黨建模式創新,互通黨建經驗和資源,共同開展黨建共建研究,實現黨建共建、資源共享。校企雙方共同建立健全“實習實訓”期間學生思政工作協同管理機制,加強思想政治、安全生產、道德法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升校企員工和學生的政治素養。這七個機制有力保障了滁州學院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落實。

(三)“三原則”完善協同育人體系

雖然與傳統的二級學院有諸多不同,現代產業學院的核心任務還是育人,只是隨著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協同育人成為產業學院的基本建設原則。在具體建設過程中,需將“學生中心,育人為本”落實到實處。堅持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原則,打造開放共享的協同育人體系,加強人才培養與地方產業和經濟需求的對接,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優化升級提供優秀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除了學生本位,企業也是產業學院建設中的關鍵因素。高校需秉承“產教融合,共建共享”的建設原則,強化多元主體合作辦學,堅持校企雙方共商、共建、共享,實現共贏。融合人才培養、教師專業化發展、實踐教學、學生雙創訓練、企業服務、科技創新等功能,建立多用途服務平臺。此外,還需做好資源整合工作。產業學院與傳統二級學院在多維度上是不同的,尤其在專業設置上與傳統學院有很大區別,特別強調打破學科專業壁壘,鼓勵校內跨學科跨專業實現教學資源整合,貼近新興產業、契合行業標準、突破專業界限,打造學科交叉專業,根據產業需求重塑專業結構。協同育人體系建構如圖4所示:

圖4 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原則

圖5 “思產科創教”多元互融的協同育人機制

圖6 “五入”方式促進科教融匯

(四)“四機制”助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

現代產業學院的育人機制具有特殊性。需要充分考慮產業發展、學校辦學、學生成才三方需求,需找到三方利益的共同點。在現實中讓三方都滿意往往比較困難,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驅動機制。滁州學院以“校企黨建共建基地”等思教融合載體為基礎,以“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基地”等產教融合載體為保障,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教融匯載體、“創新創業學院”等專創融通載體為驅動,構建“思產科創教”多元互融的協同育人機制,較為有效地實現了各方利益的互贏共利。

首先,思教融合確保高校達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建立校企協同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校企合作修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從“育人”本質要求出發,深入實施“五育并舉、融合育人”模式改革,在每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中明確體現課程思政要求,著力將思政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邀請企業勞模工匠來校講授“開學第一課”、思政專題課、班會課等,通過這些形式引導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校企共同建立健全“實習實訓”期間學生思政工作協同管理機制,加強思想政治、安全生產、道德法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升校企員工和學生的政治素養。

其次,產教融合確保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學校采用引企入教、合作共建、選教入企三種方式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引入企業資源,搭建實驗教學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教師和學生共同利用中心資源,提高了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也提升學校服務產業的能力;校企共建實踐教學平臺,依托平臺完成專業見習、專業實習、項目設計和畢業設計等,使學生能迅速融入企業的生產中,實現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同時支持校企合作科技研發;建立校外實踐培訓和就業基地,遴選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利用企業優質資源滿足學生實習就業和教師培訓等需要。

再次,科教融匯幫助高校促進科研反哺教學。采用“五入”方式促進科教融匯,即教師將科研成果融入課堂內容和課程設計,轉化為課程真實項目案例,讓學生參與和熟悉生產實際與科技前沿;鼓勵學生進入校企合作育人平臺,提高學生知識綜合運用和開發創新能力;吸納學生加入教師科研團隊,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吸引學生走入開放實驗室,培育學生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將學生引入科研項目,通過項目研發提升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科研素質。

第四,專創融通幫助學生提升實踐創新能力。高??梢园褎撔聦嵺`育人模式作為關鍵點,以校政、校地、校企合作為支撐點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做新實踐教學、做優“國創計劃”、做強學科競賽、做精創業孵化,推進課程、競賽、平臺“三合一”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實施“一學院一品牌、一學科一賽事、一專業一課程”,助力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產業知識技能,有效互融促進學生多元發展。以高水平產業工程師、高層次專業人才、高素質學工輔導員、高素養雙創導師為核心,組建“產業導師+專業導師+學工導師+雙創導師”復合型優秀導師團隊,滿足學生多元需求,實現學生個性化有“價值”式成長。

(五)“五保障”確保培養目標達成

基于現代產業學院實際需要設立合理的培養目標對產業學院運行非常重要。按照“對接核心技術,支撐能力培養,注重方法過程,吻合目標規格”的思路,構建基于OBE理念優化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專業課程體系。形成“理論與實踐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培育貫穿教學全過程”課程體系特點,構建“校內評價-畢業生跟蹤-企業反饋”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與反饋機制。打造三個實踐平臺保障學生全面協調發展。打造創新創業平臺,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打造素質拓展平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教育;打造虛擬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契合時代特點促進自身個性化發展。通過三個平臺聯動實現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從而保障了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此外,需修訂符合產業學院實際需要的人才培養方案。高校根據“四新”建設要求,需堅持學科交叉融合,打通專業大類間的專業基礎課程,支持學生跨專業選修課程,促進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發展。同時大力推行“專業+”聯合培養模式,為建立校企、校地、校校、校所以及國際合作的協同育人新機制提供保障。

除了上面提到的保障方式之外,建設雙師隊伍也是順利施行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學校實施產業教師(導師)特設崗位計劃,選聘優秀產業人才擔任主講教師,實施“雙師同堂”。加強教師實踐技能培訓,開展“雙能型”教師分級認定,將具備“雙能型”資格作為申報教師系列職稱必要條件。還需制訂各類制度提供政策保障。學校根據人才培養、科技研發、社會服務等工作需求,實施靈活的人才引進、使用機制,以各類科研合作項目經費和學科專業建設經費支持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形成充足的人才、設備、經費等資源保障。從而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落實打下堅實基礎。

四、結語

中國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雖然起步較國外晚,但其建設和發展具有政府引導、市場牽引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國特色[10],正日益成為校企之間聯系的紐帶。作為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方式,產業學院的建設和發展推動了滁州學院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進程。通過明確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驅動、基本原則、路徑方式、資源保障等方面,本文基于滁州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經驗提出了“一主體、二驅動、三原則、四互融、五保障”現代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依據地方產業需求和新工科建設發展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將高校、科研機構和行業企業的高端人才、技術、設備、場地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利用和共享,以“思產科創教”多元互融為主要機制,實施“雙導師指導+三平臺聯動+四環節融通+六載體共振+七個共同”具體措施,促進企業、政府和科研機構等多方主體深入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各環節,實現學校教育過程中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有效解決了現代產業學院人才培養中仍存在的問題。學校將繼續采用“學校+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科研院所”模式完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持續探索和創新多元交流合作機制,為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探索新路徑。

猜你喜歡
校企學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初等教育學院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學院掠影
校企合作五反思
獨立學院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思考
獨立學院:“我該如何存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