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診斷學課程中增強學生中醫藥文化自信探索

2024-01-17 08:32郭文娟嚴芳宋強嚴奉琴佟鲇仝晶晶
醫學教育管理 2023年6期
關鍵詞:病案中醫藥模塊

郭文娟 嚴芳 宋強 嚴奉琴 佟鲇 仝晶晶

(山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晉中 030619)

自信是個體或群體對自身的優勢、能力、價值、前景的自我認同、自我評價、自我肯定以及由此產生的內生動力和持續堅守的信心和信念,是一種健康的、積極的自我態度[1]。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堅持中國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到中醫文化自信,就是指“對中醫藥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認同,對中醫藥文化價值的堅定信念和對中醫藥文化發展前途的堅定信心[3]”。

1 中醫藥文化自信亟待加強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普遍對中醫藥歷史缺乏了解,對中醫藥職業缺少足夠的認同,學習興趣和動力不足;自主學習積極性不高,臨證的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如何能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激發和提高中醫院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是中醫院校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

加強學生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是新時代高等中醫藥院校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黨的政治建設的具體體現[4]。只有堅定了中醫藥文化自信和職業認同感,才能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勇于探索,不斷進?。?-6]。堅定中醫藥文化的文化自覺、自信,才能將中醫藥文化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才能更好地實現中醫藥事業的創新發展[7]。

2 以中醫診斷學課程為依托,開展系列活動,加強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

在西醫傳入我國之前,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藥帶給患者看得見的療效,已經成為一種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中醫藥獨特的理論和技術方法對人民健康的護佑就是中醫藥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據[6]。

中醫診斷學的望、聞、問、切四診方法和辨證內容是最具中醫獨特診斷技術的代表學科,為臨床疾病的診斷提供依據,是聯系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臨床的一門橋梁課,也是學生入學第二學期開設的必修課。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思想,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自信,我們以中醫診斷學課程為依托,先后開展了分模塊、重思維、多路徑進行探索的系列活動,以期增強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自信。

3 對象與方法

3.1 研究對象

選擇山西某高校2020級中醫藥學專業1、2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共95人。兩個班級開設課程一致。

3.2 研究方法

為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真正讓他們參與其中,系列活動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同時以分模塊、重思維、多路徑交互的方式進行。有的模塊由學生主講,有的模塊由教師主講,有的模塊由師生共講?;顒忧昂缶O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對比、分析。

3.3 開展措施

中醫藥文化價值取向和中醫思維是中醫藥文化自信的主導與內核,是達成中醫藥文化自信最重要、最核心的組成要素[5]。系列活動設有影視劇模塊、名醫故事模塊、中醫思維與病案分析模塊、中醫古籍閱讀模塊和中醫診斷學實踐模塊。

3.3.1 播放有代表意義的中醫藥影視劇

影視劇是傳播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又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影視劇以豐富的形式感染觀眾,克服了學生基于課程單一而引發的倦怠,以此為切入點,加強學生的中醫藥素養。這一模塊由學生代表主講,他們自主尋找素材,觀看中醫藥有關的影視劇并感受其精髓,制作課件與同學們分享,從電影、電視劇、紀錄片三部分帶領大家進入中醫藥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圍。

此外,學生代表還進行了影視作品的推薦。紀錄片《我們的中醫藥》和電影《天下第一針》《醫癡葉天士》《老中醫》等,展示了中醫藥發展歷程以及中醫重視整體,注重“平”“和”等中醫理論和思維、“治未病”理論深入人心、屠呦呦最早分離出青蒿有效抗瘧成分青蒿素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國家的各種舉措表達了國家層面對中醫藥發展的支持和對中醫藥文化自信的重視。

這次活動從全新視角開闊了學生視野,豐富了第二課堂活動,以藝術的形式來培養學生的中醫藥文化素養。

3.3.2 宣講名中醫故事

這一模塊由學生代表主講,他們準備充分,制作的課件條理清晰,內容詳盡,并且摘取了許多經典視頻片段,全面生動地將選取的名老中醫故事展現出來。

學生代表激情飽滿地介紹了多位名中醫的成長故事,如古代名醫葉天士、張仲景;現代名醫施今墨等,不但使學生了解到這些名中醫成長背后的故事,而且還感受到了他們獨有的風骨,正如“夫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體會“醫之良,在工巧神圣;醫之功,在望聞問切;醫之學,在脈藥方癥”。

學生在此次活動中,了解了名中醫成長的經歷,深感醫生治病救人之不易,為其妙手回春之醫術感嘆,意識到肩負繼往圣絕學之重擔,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熱情和主動自覺性。

3.3.3 培養中醫思維

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離不開中醫藥,中醫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8]。中醫藥文化的自覺、自信,根植于中醫藥在臨床上的良好效果。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中醫“挺身而出”,與西醫共同站在抗疫最前線,此時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以中醫文化自信最甚。中醫臨床療效來源于中醫思維,培養中醫思維,是增強中醫藥自信的重要舉措。

這一模塊先后分兩次進行。為了解學生對中醫思維的認識,第一次由學生代表準備并進行講解;為提高學生的中醫思維,第二次由教師進行講解。

(1)學生講中醫思維:有的學生從系統和整體入手,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的核心內容串聯起來,詳細講解了他們理解的中醫思維,并且分享了個人對于一些中醫理論的理解和看法;有的學生結合自己的疾病,和大家分享了在生活中感受到的陰陽變化;有的學生總結了前面同學對中醫思維的理解,其獨特之處,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

這次活動不但展現了學生對中醫思維的理解和不同的認識角度,而且鼓舞了大家,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對中醫藥必須持有“信”,才能更自信。

(2)教師結合病案講中醫思維:中醫藥能夠賴以傳承發展的生命力在于其獨特思維指導下的顯著臨床療效。在前期活動基礎上,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中醫藥自信,由教師主講“中醫思維與病案分析”。講座深入淺出、觸類旁通、層層遞進。

中醫思維承載了中國人的智慧和文化。教師首先分析了中國傳統思維的特征及對中醫思維的影響;其次談了中西醫文化比較與中西醫差異,從中醫和西醫在治病救人思維與方法側重點的不同而展開,講述了中醫思維的獨特性,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中醫“重整體、重功能、重關系”的思維特點,同時鼓勵他們要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力量;隨后教師結合典型病案重點講解了經驗思維、象思維、邏輯思維等10種中醫思維與中醫理論的構建及與中醫臨床實踐的關系。病案分析融于中醫思維的講解方法,避免了單純講解中醫思維的枯燥性,同時輔用多部經典段落進行闡釋,向學生強調了學習經典和閱讀古籍的重要性,鼓勵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早臨床多實踐,不斷提高自身能力。

這次活動由教師全面系統地分析了中醫思維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引領學生拓展中醫思維,在中醫思維引領下,學好、用好中醫藥,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

3.3.4 推薦閱讀相關古籍書目

在活動中教師向學生強調了閱讀古籍的重要性。中醫藥古籍是中醫學術和原創思維的重要載體,也是中醫藥創新發展的堅實支撐和寶貴資源。一些中醫藥重大科技突破,都源自中醫藥古籍的啟示。屠呦呦從東晉時期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中得到啟迪,最早分離出青蒿有效抗瘧成分青蒿素,從而挽救了全球數百萬名瘧疾患者生命,獲得諾貝爾獎,這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體現[9]。

古籍浩如煙海,結合學生目前所處的學習階段和開設的中醫診斷學課程,推薦中醫診斷類古籍。其中與脈診相關的:《難經》(1~21難),《脈經》《瀕湖脈學》《診家樞要》(滑壽著),《診家正眼》(李中梓著);舌診相關的:《敖氏傷寒金鏡錄》《傷寒舌鑒》《舌鑒辨證》《臨證驗舌法》。另外,《諸病源候論》(卷七傷寒病諸侯上,傷寒候;卷九熱病諸侯,熱病候;卷十二冷熱病諸侯;卷十三氣病諸侯,短氣候、少氣候;卷十四小便病諸侯、大便病諸侯;卷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景岳全書》(卷一傳忠錄上,明理一到十問篇九)、《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傷寒心法要訣卷三十六,表證、里證、陽證、陰證、陽盛格陰、陰盛格陽;卷三十七,表熱、里熱、陰熱、陽熱到舌苔)等都有中醫診斷學方面論述,對臨床辨證非常重要。

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和愛好,選擇性地進行古籍閱讀,做好讀書筆記,定期召開古籍閱讀心得交流會,通過交流會拓展了知識面,同時從古人身上學習到了更多的寶貴經驗,有助于拓展中醫思維和臨床診斷技能及辨證能力的提高。

3.3.5 多路徑的中醫診斷學實踐

通過中醫診斷學課程來達到增強中醫藥自信教育的落腳點就是提高中醫診斷實踐能力。實踐模塊在條件允許下,實現多路徑方式。

路徑1:參觀校內中醫藥博物館。通過參觀,幫助大學生了解中醫發展史、學校發展史,觀后寫心得體會。

路徑2:參觀附屬醫院。聯系并安排學生參觀直屬附屬醫院、校內國醫堂、實踐教學基地等,熟悉從業環境。

路徑3:醫療實踐。中醫診斷學課程主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如何通過望、聞、問、切診法收集病情資料,利用中醫思維來辨證,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依據,提高中醫臨床療效。具體實施過程:跟師門診、病案講解。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附屬醫院或者校國醫堂,按學號6人一組,跟診3次/學期,熟悉望、聞、問、切四診技能、培養辨證思維能力。按小組提交1份病案,體現四診并進行病案分析,教師對提交上來的病案給予打分;集中組織學生對各小組提交上來的病案,實行資源共享,點評、思路糾錯,然后要求小組再次書寫病案,再次打分。每個小組的分數,即為小組每位成員的分數。

3.4 活動評價

3.4.1 調查問卷

系列活動前后,通過文獻研究、咨詢中醫藥專家、咨詢心理學專家,問卷由認知與現狀評價兩個層面組成,利用問卷星發放調查問卷。

3.4.2 統計學方法

共回收有效問卷95份。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比)進行統計描述,計量資料(主要為活動前后調查問卷得分)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4 調查結果

4.1 基本情況

參與活動并調查的95名學生中,男生占25.26%,女生占74.74%;63.16%來自農村,34.74%來自城市,2.11%來自城鄉接合部;第一志愿選擇學習中醫藥的學生占61.05%,另有33.68%的學生雖不是第一志愿,但是自主選擇的;74.74%的學生選擇中醫藥專業,初衷是要傳承發揚光大中醫。

4.2 對中醫藥價值取向、職業認同情況

為了解學生對中醫藥的價值取向,當問到自己及家人生病后,會選擇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或西醫就診時,結果顯示,50.53%的學生表示看中醫,49.47%的學生表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說明他們的價值取向認可中醫的療效,同時認可西醫,希望中西醫并重進行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這與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中醫藥工作的決策部署,開展中西醫協同發展高地建設不謀而合。

為了解學生對中醫藥的職業認同情況,設計了對專業喜歡程度和畢業后從事中醫藥相關行業的可能性問題(表1)。

表1 學生對中醫藥的職業認同情況(n=95)

調查結果顯示,93.69%的學生表示喜歡自己的專業,很大程度上說明學生專業思想穩定。但學生的職業認同率為69.47%,說明中醫藥職業認同有待進一步加強,所以很有必要進行中醫藥自信教育。

此外,調查了學生參加的社團類別,結果顯示,60.00%的學生參加的社團與中醫技能相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們對職業的認同情況。

4.3 中醫藥影視劇、名中醫故事對提升中醫課程學習和中醫藥自信的影響情況

為了解學生觀看中醫藥影視劇和聽名中醫故事后,對提升課程學習興趣和中醫藥自信的幫助,做了相應調查(表2)。

表2 中醫藥影視劇和名中醫故事對提升中醫課程的學習和中醫藥自信的影響情況(n=95)

調查結果顯示,98.95%的學生認為,通過觀看中醫藥影視劇、聽名中醫故事活動,了解了中醫發展史、了解了名中醫成長經歷,對于提升中醫課程的學習有幫助,對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有益。

4.4 中醫思維及古籍閱讀在活動前后的變化情況

中醫思維是學習、運用中醫藥的靈魂,通過前后兩次的中醫思維講解活動,調查了學生在活動前后對中醫思維的認知變化(表3)。

表3 活動前、后學生對中醫思維的認知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活動前只有37.89%學生了解3種以上的中醫思維,通過舉辦一系列講座,85.26%的學生了解到3種以上的中醫思維,較前明顯提升?;顒忧皩W生對中醫思維注重功能性認識不足,通過教師的講解,68.42%的學生認識到了中醫思維更重視人體功能性這一核心特質?;顒忧爸挥?7.37%的學生認為中醫思維很重要很有必要,活動后100%的學生認為中醫思維很重要、中醫思維對提高中醫藥文化自信和指導臨床很有必要。由此可見,中醫思維講解的系列活動是很有必要,且有成效的。

此外,古籍閱讀是貫穿中醫學習始終的漫長過程,短時期之內很難全部完成,但學生有選擇性地閱讀,有心得交流會來互通有無,加強了他們對古籍閱讀的興趣和認識,經過一段時間,學生都感受到了古籍閱讀的益處。

4.5 學生參加系列活動的滿意度情況

活動滿意度調查顯示,學生對系列活動整體滿意度為100%,說明增強中醫藥自信教育的探索活動得到學生的認可。

4.6 病案分析和活動前后自信度的評價

對實踐模塊中的病案分析進行評分(滿分100分),活動前50.06±2.02分,活動后65.58±1.77分。前后配對t檢驗,P值為0.045(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通過加強跟診實踐,學生面對病案,辨證分析的能力有明顯提高。

活動前后對自信度評分(滿分10分),活動前7.69±0.31分,活動后8.15±0.28分。前后配對t檢驗,P值為0.02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學生在系列活動后中醫藥自信度得到一定的提升。

5 討 論

中醫藥文化歷久彌新,今天仍是中醫藥事業發展和創新的靈魂與動力。中醫藥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下中醫藥面臨思維弱化、傳統技術退化、特色優勢淡化、話語權邊緣化等困境,究其原因是缺乏中醫藥文化自信。因此,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對于推進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0]。全面推行和深入開展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模式實踐,是促進中醫藥院校醫學生成為合格的中醫藥健康文化的傳播者、公眾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導者、人民健康的守護者,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踐行健康中國戰略的有效途徑[11]。

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的核心就是中醫文化和中醫思維的教育,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成效將直接影響中醫藥大學生的崗位勝任力,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是提高崗位勝任力的重要途徑[12]。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使命[7]。此次系列活動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影視劇為切入點,播放了中醫藥相關影視劇,打破了傳統上課模式的沉悶,以藝術的形式來培養學生的中醫藥文化素養。以名中醫成長的故事為輔料,讓學生了解到名中醫成長的經歷,喚起他們不忘初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促進他們牢記使命,肩負繼往圣絕學之重擔。以強化中醫思維為重要抓手,通過學生講解,了解到學生對于中醫思維的認識和角度,同時也發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結合病案詳細講解中醫思維,借助古籍闡發中醫思維的來源,要重視閱讀中醫古籍,拓寬中醫思維。啟發學生認識到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由于科技的限制,中醫在實體解剖基礎上,無法再深入研究下去,只能借助當時盛行的哲學等多學科知識,轉為形而上的功能角度去認識人體的生理、病理,因此,中醫思維更重視人體功能性這一核心特質。以提供多種實踐為路徑,強化學生的實踐,把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落到實處。

通過項目實施,活動前后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中醫藥職業認同率69.47%,說明有必要進行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的教育;學生對系列活動滿意度為100%;活動后100%的學生認為中醫思維很重要,更加注重人體功能,活動對提高中醫藥文化自信很有必要性;活動前后學生的病案分析能力以及自信度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系列活動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可,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的中醫藥文化自信。

6 結 語

中醫教育要遵循中醫發展規律,思考如何提高中醫藥院校大學生中醫文化自信、中醫臨床能力的路徑,從而力保中醫藥長久不衰的生命力[13]。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任重而道遠,中醫藥在數千年的傳承發展中,不斷積累優勢,彰顯價值,釋放能量,其科學性、前瞻性不斷為當代生命科學所印證或認同,同時也對當代生命科學的發展具有啟發意義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正在與當代生命科學形成相向而行之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這些都是中醫藥文化自信的基本來源,也是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的主體要素所在[1]。

本次系列活動的開展,在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的漫漫征程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但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仍需要中醫藥各專業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出更為行之有效的模式并逐步構建科學規范的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體系。實施如鹽化水般的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才能夠培養出具有堅定的中醫藥文化自信的中醫藥事業傳承者、發揚者、光大者,才能更好地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郭文娟:提出研究思路,設計研究方案,撰寫論文;嚴芳:提供病案,總體把關,審定論文;宋強:發放調查問卷,收集數據;嚴奉琴、佟鲇:參與所有活動模塊,進行名醫故事及中醫思維講解;仝晶晶:參與所有活動模塊,收集中醫藥影視劇及講解。

猜你喜歡
病案中醫藥模塊
28通道收發處理模塊設計
“選修3—3”模塊的復習備考
基于二維碼的病案示蹤系統開發與應用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應用
試析病案管理中預防病案錯位發生的方法
從《中醫藥法》看直銷
中醫藥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試論病案管理在防范醫療糾紛中的作用
新病案首頁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