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內涵、特征與政策方向

2024-01-17 08:21左和平李秉強
教育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供給方適應性狀態

左和平 李秉強 左 璇,2

(1.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南昌 330038;2.江西財經大學,南昌 330006)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明確提出要“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1],這對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要求與挑戰。職業教育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在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職業本??坪推胀ū究频恼猩幠7謩e為546.60萬、467.94萬。[2]雖然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逐年擴大,然而,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與就業所需脫鉤明顯,造成了技能人才的顯性短缺,預計2025年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技能人才缺口率將達48%[3],這也是我國實現《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到的2035“技能型社會基本建成”和《“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在“十四五新增技能人才4000以上”等目標的重要阻礙。為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發揮職業學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基礎性作用”。加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勢在必行,而提高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的適應是其重要路徑。職業教育需要加強與經濟社會的對接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如習近平總書記對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指示、《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3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等,均彰顯了這一點。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紐帶是技能人才培養[4],需要通過促成供需平衡以達到技能人才數量和質量的有效匹配,進而傳授知識和技能實踐協同推進應成為完善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層面[5]。此外,增強與經濟社會的契合度也是我國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突破點。[6]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困境[7-8],需要以創新發展模式來助推[9]。而職業教育適應性,體現在職業教育命運共同體有效構建的表現形式方面,需要實現主體、客體、路徑等方面的協同推進。[10]

關于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適應性,學者從多重視角進行了考察。如,劉克勇和郝天聰[11]認為適應性需注重與區域實踐相結合;陳鵬和龐學光[12]認為大職教觀的形成要重點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趙晶晶、張智和盛玉雪[13]指出適應性會影響區域的高職教育布局和人力資本的空間結構與質量;潘海生和林曉雯[14]將適應性分為被動適應、主動適應、適應引領等三個階段,且李政[15]也認為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適應性經歷了被動適應向主動調適的轉變;劉曉和陸宇正[16]認為增強適應性應該凸顯與經濟社會的協同。以上研究,皆認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是我國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的重要舉措。此外,學者從不同維度進行了實證,如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適應[17]、職業教育與勞動力需求匹配[18]、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與生產力[19]、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20]、專業設置與產業人才需求[21]、職業教育規模與經濟耦合[22],研究結果均顯示我國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和技能勞動者培養之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裂。

學界通常認為我國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存在關聯,對職業教育適應性的研究應該要結合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作為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發展中大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二元狀態明顯。[23]職業教育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自然也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多重狀態重疊,進而有必要對其適應性進行甄別,但暫時沒有檢索到該方面的相關文獻。誠然,上述關于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關聯性及適應性的文獻,為本研究的順利展開提供了較好的借鑒。為此,擬主要采取教育學與經濟學融合的分析范式,在界定職業教育適應性基本內涵的基礎上,從參與主體和適應性狀態構建理論分析框架,系統性解析影響因素并指出適應性不同狀態的特征,且以經濟適應為例進行剖析,最后提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政策方向。

二、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基本內涵與影響因素

綜觀現有文獻,對于職業教育適應性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如適應對象、適應程度、適應內容等,沒有明確的規定與提法。從適應性本身來看,應該是各重參與主體受不同要素或因素影響的組合,且在適應的過程中會存在相應的差異性。為此,有必要在剖析基本內涵的基礎上,從參與主體視角解析影響因素。

(一)基本內涵

職業教育適應性,應該是職業教育供給與需求實現適度的融合發展,而這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直接相關,進而有必要從該視角對適應性的內涵進行剖析。從我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看,總體上存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適應性四種提法。工學結合可追源到《我國應有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1958)中提及的半工半讀,校企合作可回溯到《關于經濟部門和教育部門加強合作,促進就業前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意見》(1986),產教融合的提法則源自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1991),適應性在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后逐漸成為各級部門關注的熱點,要求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4]。

在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側重于微觀層面,即更多的是從工作或企業視角實現學習者技能提升;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強調的是產業與教學(教育)的相互促進與融通;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凸顯的是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契合。無論是哪種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點均為人,尤其是高技能的人。而職業教育的技能人才培養,只有契合經濟社會的相應需求,才可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匹配。為此,從經濟適應、社會適應、人的適應三方面詮釋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基本內涵。

經濟發展需要技能人才支撐,而職業教育作為技能人才的主要供給側,也需要與經濟實現深度契合。轉型升級是我國經濟近年發展的主旋律,而技能人才培養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直接關聯[25],進而獲得足夠的技能人才供給是經濟實現有效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但技能人才的普遍短缺成為了重要鉗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我國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有待加強。我國“十四五 ”規劃提出的“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 、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目標的實現,需要加強職業教育的發展以培養更多的技能人才,這必然會帶給各類職業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契機。因而職業教育適應性應該要考慮到與經濟的適應。

我國2021年提出的《“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和技能型社會建設,將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嵌入到了社會層面,這在確立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定位的同時,也要求其實現職業教育體系現代化,以助力于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如,在技能型社會建設中,提出要實現“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社會目標,這需要職業教育的深度參與。因而職業教育適應性應該要考慮到與社會的適應。

職業教育貫穿于人的發展的各個階段,如技能培訓、技能提升等,這契合了職業教育以人為本的基本價值屬性[26],同時與《“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提出的職業教育應該側重于與人的技能提升目標相吻合。不僅如此,現代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等新經濟導致的機器換人、電商換市等,會對勞動者的工作要求乃至就業狀態形成顯性倒逼,要求對其所掌握的技能進行動態升級,這也需要強化在就業各階段的職業技能植入。由此,促進與人的發展適應,應是職業教育有效提升人的精神、物質需求的重要目標追求。因而職業教育適應性應該要考慮到與人的適應。

為此,可將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基本內涵界定為,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人的發展的適度融合,且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適應性等人才培養模式是適應性的具體表現形式。

(二)影響因素

不同參與主體的行為會影響職業教育的發展。由于職業教育或技能人才培養能在社會中產生較強的正外溢性[27],此時各級政府作為職業教育的“守夜人”,應通過相應的利益補償以實現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供需平衡。與此同時,隨著職業教育與相關主體的聯系逐漸加深,各類中介機構也會加快融入。為此,從職業教育參與主體看,總體可將之分為供給方、需求方、調控方、潤滑方。其中,供給方指的是為社會提供技能的主體,包括院校、培訓機構等;需求方指的是技能的需求者,主要包括經營性機構(如企業)或非經營性機構;調控方指的是矯正技能供需失衡的非市場力量,主要包括法律法規制度和各級政府等;潤滑方指的是除上述三方面外,影響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其他因素,如職業教育中介、產業發展中介等。

就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參與主體而言,上述四方面相互影響并相互制約,其內在關聯性可用圖1表示,即構成了一個相對完備的內循環系統。但是,當市場機制無法對經濟、社會、人的實際需求作出有效反應時,作為規則制定者即各級政府就會通過法律法規制度約束以及直接管理,調控著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技能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專業服務提供者(如各類相關中介)就會逐漸出現,以服務于職業教育供需匹配的需要。然而,從總體上看,調控方和潤滑方會影響著適應性的進程,但不應該成為關鍵要素,即核心影響因素應該是職業教育的供給方和需求方。

圖1 影響職業教育融合的因素

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差異性,也會導致核心影響因素出現相應的差別,其主要體現在融合層級上,若市場機制沒有出現失靈,則職業教育市場的供需匹配能夠實現有效融合和自我均衡,進而供給方和需求方是融合需要重點考慮的兩類因素,政府也應積極介入以實現相對公平。由此,需要重點考慮供給方、需求方、調控方的因素,同時潤滑方的因素也不應該被忽視。

三、職業教育適應性的甄別與特征

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是個復雜的系統過程,涉及職業教育與多重參與主體的互動影響,且在不同視域、不同條件下,職業教育適應性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因而需要對職業教育適應性的狀態進行剖析,分析不同狀態下職業教育適應性的特征。

(一)狀態劃分

前文分析已述及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可分為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三個維度的適應,其演化和推進有著相應的階段性,即適應性可能會隨著職業教育和適應對象的水平與質量以及其所處狀態的變化而呈現出相應的差異。

從經濟學視角看,職業教育適應性的終極目標是供需實現完全契合。為便于分析,以供給作為主要切入點展開:(1)當供需雙方沒有相互需求或相互代表性需求很小時,此時雙方均處于孱弱狀態,適應性沒有存在的土壤,即兩者相對割裂,可將該狀態稱為混沌狀態;(2)隨著相關行為主體由孱弱狀態發展到一定階段,職業教育的需求會被激發并產生相應的供給,但該狀態下的供給以被動適應需求為表征,可把該狀態稱為被動適應狀態;(3)在利益驅動下,需求會引發供給的過激反應,這會致使供給呈現出幾何級數增長,在適者生存的競爭壓力下,職業教育供給方會選擇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可把該狀態稱為主動適應狀態;(4)被動適應狀態和主動適應狀態均存在帕累托改進的可能,而由此終極演化形成的是帕累托最優,即供給方和需求方實現了完全有效的匹配,進而可把該狀態稱為和諧共生狀態。為此,基于融合程度高低,把適應性狀態分為混沌、被動適應、主動適應、和諧共生四種,詳見圖2。隨后,對不同狀態的特征分別進行闡述。

圖2 職業教育適應性發展的狀態

(二)狀態特征

職業教育適應性應該表征為供需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匹配,但在不同的發展狀態下,受職業教育與相關主體發展的內在聯系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狀態特征。

1.混沌狀態:供需聯系強度弱

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或階段,職業教育的需求或供給水平均明顯偏低。在該階段,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或人的全面發展,其需要的專業技能均偏低。此外,也可能出現另外一種情況,兩大子系統的發展水平都明顯偏高,由于地理、空間、傳輸媒介等相對阻斷而造成的“冰山效應”,致使兩者無法有效建立聯系,此時調控方和潤滑方也無法對職業教育供需匹配產生影響。但是,在同一個區域(高發展水平的區域)內,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在該狀態,兩大子系統的聯系強度很弱,且處于顯性的體內循環,即兩者之間基本沒有建立聯系。

2.被動適應狀態:需求倒逼供給

該狀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實際上是經濟社會倒逼職業教育發展以適應需求的過程,即三重適應主體(經濟、社會、人)均會對職業技能的供給產生需求,由此可能導致技能短缺或不足:一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造血能力不足,致使數量或質量都無法滿足各重主體所需;二是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較高,而職業教育內卷化[28]、培養技能與現實需求差異[29]、與區域經濟聯系較弱等導致職業教育的有效供給不足。但是,鑒于轉型發展過程中存在路徑固化即路徑鎖定,由混沌狀態向被動適應狀態轉變會存在時滯效應,且潤滑方會明顯滯后于調控方,即在各類職業教育政策的管理者和執行者中,調控方有著更大的利益動機以促進職業教育的適應性發展。

由于在該狀態出現了由0(混沌狀態)到1(相對適應狀態)的轉變,供給方和潤滑方可能都會處于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而需求方又存在較為明顯的技能短缺,進而調控方的角色可能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該狀態下,供給方需要為自身產品或顧客即畢業生[30]提供出路,調控方會通過種種舉措促進與經濟和社會的協調推進。但是,在相對較長的信息搜索或匹配過程中,如果經濟、社會或人對技能的迫切需求沒得到有效的滿足,則可能會由該狀態滑落到混沌狀態。進而,會造成在該狀態下的供給方和調控方熱而需求方冷的發展格局。

3.主動適應狀態:供給方主動向需求方耦合,供需聯系強度較高

被動適應狀態可視為職業教育適應性的陣痛期。一旦條件惡化,供給方和潤滑方可能放棄向上發展的可能,此時調控方的各項舉措難以有效,同時需求方對技能的需求也會逐步轉向體內循環即自我培育或提升為主。為此,在被動適應的過程中,職業教育需要積極主動提升技能培養(或技能形成)的契合性[31]和滿足各行為主體派生出的技能需求,即進入主動適應狀態才可能提升供給方的生存空間。

在該狀態,需求方對供給方產生的倒逼效應會逐漸發揮功效,且供給方在逐漸適應這種釋壓的同時,變被動為主動。為此,供給方可能在逐漸升級發展的過程中,能同時承接需求方既有的(可視為勢能,即確定的需要滿足的數量與質量)和潛在的(可視為動能,即隨著經濟、社會、人的發展而需要做出的前瞻性滿足)職業教育需求。與被動狀態相比,由于供給方、需求方、調控方均在積極推動職業教育發展,致使適應性的活性明顯增強,此時潤滑方在利益驅動下也會加快參與職業教育的步伐??傮w上,該狀態下的供給方應該會主動向需求方耦合,且供需的聯系強度相對較高。

4.和諧共生狀態:各主體參與適應性建設的主動性高,供需耦合共生

無論是被動適應還是主動適應,均主要從供給方視角應答如何增強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或人的發展所需的適應性。當經濟社會或人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供給方能開發出各類技能以滿足各類需求,進而既有需求和派生需求均能找到有效的承包方(即供給方)來對接。對于調控主體而言,由參與和引導并存這一角色向引導角色轉變,即各級職能部門成為了事實上的規則的執行者,這在較大程度上應該可減少市場失靈。與此同時,衍生出的相關中介組織和機構,在利益驅動與指引下,也在加快推進供給方和需求方的融合與匹配。進而,職業教育與各類參與主體實現了有效的和諧共生。在該狀態下,各主體參與適應性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均較高,同時供給和需求子系統呈現出耦合共生狀態,且兩者的聯系強度很高。關于四種狀態的特征,可用表1進行簡要歸納。

表1 職業教育適應性的狀態特征

四、我國職業教育適應性的現實剖析

職業教育適應性涉及與經濟、社會和人的三重融合,且在現實中可能部分層面難以用詳實的素材來表征。從我國實際看,如何與經濟發展相契合是職業教育關注的最重要層面,即職業教育促成的技能人才培養需要有效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為此,擬以新中國成立后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聯系為例,來剖析職業教育的適應性。

(一)相對松散階段(1949—1992年)

我國職業教育以1977年12月恢復高考為臨界值,即在1977年之前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之后則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1949—1978年,我國經歷了蘇聯援助重建、三年嚴重困難、文化大革命等時期,致使經濟發展相對較慢,與此同時中等職業教育(技工學校)培養學生的規模也呈現出較大變化。如,在1949、1957、1965、1971、1977年的中職學校數量分別為3、144、400、39、1333所,在校生規模分別為0.27萬、6.66萬、16.88萬、0.85萬、24.30萬。改革開放后,無論是中等職業教育還是高等職業教育,均呈現出快速發展勢態,且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跡”催生了對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通常認為,1993年前后我國職業教育逐漸發力或起勢[32],且與經濟發展的聯系日益加強。此外,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開啟的政策松綁,催生了我國經濟的穩健增長,這必然會要求我國職業教育加快發展步伐以適應經濟建設所需。為此,可認為我國的職業教育適應性在1992年后基本邁過了混沌狀態。即,1992年之前無論是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還是經濟發展水平均總體偏低,進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適應性四種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都相對較少。

(二)相對緊密階段(1992年至今)

1992年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穩健提升,要求更多的技能人才來支撐,進而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相應要求,由此四種模式均會在現實中得到顯性的體現。鑒于在該階段基本邁過了混沌狀態,隨后從被動適應、主動適應、和諧共生方面進行剖析。

從總體上看,我國處于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期,且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確立、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助推也要求職業教育提供大量技能人才。然而,我國技能供需不匹配矛盾相當顯著,主要表現為學生所學技能的實用性不強和高技能勞動力的供求缺口明顯。事實上,相對本科及以上層次教育而言,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面臨諸多難題,如治理結構困境[33]、產教融合困境[34]、二元困境[35]、招生困境[36],導致與經濟特別是產業發展存在顯性脫鉤,而這應該是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事實上,甘肅、山東、江西三省實施部省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計劃,可視為我國職業教育創新改革以省為單位穩健推進的重要信號,同時教育部在2023年4月啟動的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旨在推進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相契合,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換句話說,需要強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企業發展所需的技能人才,進而助推職業教育與經濟實現協同發展?;诖?筆者認為我國職業教育目前總體處于被動適應狀態。

我國經濟發展的多元性屬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使職業教育展現出適應性的差異。當職業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經濟社會發展會為職業教育提供強勁的驅動,且產業特別是高新產業發展對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將促使職業教育供給方成為承包方。我國職業院校與企業實施訂單式的聯合培養(如與特定企業),可視為這種衍生需求的具體體現。如從代表性需求視角看,由于我國產業呈現出低水平技術和技能的路徑鎖定屬性[37],致使技術、技能的專有屬性與人才難以實現有效匹配。在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下,企業所需的專屬性技能人才崗位與當前普適性職業教育無法契合,這會倒逼企業與職業院校尋求合作。當代表性需求逐漸細分市場時,企業會積極與職業院校展開合作,即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進而技能、工藝的專有屬性使得企業對技能人才的要求呈現出顯性差異。由此,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三種人才培養方式在該狀態下普遍存在,且傳統的通識性職業教育已無法滿足生產經營活動的需求。從該視角出發,技能人才市場的飽和程度出現了明顯的供需切換,這會倒逼企業或行業積極參與到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中,如江西南康的家具產業鏈的形成。為日益滿足家具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促使家具產業人才本地化,2019年五所院校機構在南康家具特色小鎮同時成立,分別為中國家具學院、江西環境工程學院南康分院、中國魯班大學、淘寶大學南康商學院、南康家具學院,旨在打造以家具產業需求為導向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在該狀態中,基本形成了供給方相對主動的職業教育生命共同體雛形。

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日益明顯,“駐馬店共識”將探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和“中國特色應用技術大學建設之路”作為核心主題,即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同化了的職業教育。換句話說,職業教育和同化的職業教育,將成為我國后初中教育和后高中教育的重要方式。但是,我國職業教育與經濟和諧共生,目前應該沒有合適的范例,這是由我國還沒有邁入到該階段所決定的。此外,如把企業人才需求視為職業教育發展的生態環境,而各類提供方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要素,則要求實現技術、技能人才供需的和諧共生。為此,無論是從和諧論視角看,還是從我國發展實際考察,與經濟實現和諧共生,應該是職業教育適應性發展的終極目標之一。而《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及的多維融通目標的實現[38],在一定程度上可認為是詮釋了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和諧共生狀態。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國職業教育與經濟的適應性已脫離了混沌狀態,目前總體以被動適應為主、主動適應為輔,且和諧共生狀態是我國職業教育與經濟適應性發展的目標所在。主動適應狀態要求在特定區域形成大規模的技能人才需求,進而與職業教育協同推進,這種方式在我國部分區域存在,但遠沒達到有效反哺職業教育發展的階段。

五、增強我國職業教育適應性的政策方向

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制定應以適應性所處的狀態為基礎,結合適應性實際,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勢態,以強化被動適應張力、凸顯主動適應拉力、挖掘和諧共生潛力等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著力方向。

(一)強化被動適應張力

我國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目前處于被動適應為主的狀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漸提高,其狀態可能升至主動適應狀態或降到混沌狀態。而我國經濟實現穩健發展,需要提升職業教育的適應力以強化人力資本支撐。為此,在被動適應階段實現成功突圍,無論是對我國職業教育還是各(類)參與主體而言,都顯得相當重要。

從政策方向看,我國職業教育目前存在的核心問題是培養的人才或其技能無法有效滿足社會發展需要,這就要求加大其發展推進力度,以提升職業教育的供給能力。具體而言,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提升職業院校的硬件和軟件水平,為區域發展所需的技能提供基礎條件支撐;二是以《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為指引,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特色與實際,積極調整專業目錄,強化區域特色專業與專業群建設;三是以高水平、高質量師資契合現代產業工人培養需要為導向,提高職業院?!半p師型”師資和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四是以現有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為主要切入點,加快實施產教深度融合。

(二)凸顯主動適應拉力

主動適應狀態彰顯了經濟、社會、人的發展會對職業教育的發展進行反哺,進而導致職業教育的有效供給在短期滿足不了現實需求。在該階段,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基本步入了較為穩健的可持續發展狀態,進而下探到低級別狀態的可能性不大。事實上,以時間節點看,如我國能在全域呈現出職業教育主動適應的狀態,可能與我國203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基本契合,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階段。

從政策方向看,主動適應的隱含條件為職業教育供給能滿足各種維度的需求,可能出現供給過?;蛲耆鹾蟽煞N情況,但總體應該顯示為有效供給過剩,進而除滿足既有需求外還有相對較多的額外供給能力,為此應該以拓展職業技能需求為主。具體而言,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以“外引內培”為主抓手,通過培養、培訓不斷強化既有行為主體的職業技能水平,通過招募技能人才產生的鯰魚效應不斷提升行為主體的綜合技能水平;二是形成技能興企、技能興社、技能興人的氛圍,為技能提升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三是積極推進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在獲取政策紅利的同時服務于企業技能人才的培育;四是職業院校加快與行業訂單、企業訂單的技能人才培養,促成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切實有效地服務于產業發展需要;五是以更大力度推進和宣揚終身教育,加大個人技能培訓、培養,不斷挖掘人的全面發展所派生出的各類技能需求。

(三)挖掘和諧共生潛力

和諧共生凸顯了職業教育供給與需求的完美契合,具體表現為供給端依據需求端而定,且各類要素能實現無障礙流動與切換,同時供給內在的資產專用性和沉淀成本也趨零,整個職業教育適應性系統實現了最優的匹配。但是,和諧共生狀態的條件苛刻,要求經濟、社會、人的發展能實現充分發揮,整個國家或區域進入高度文明、高度現代化的階段。以時間節點看,按照我國戰略發展目標,2050年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而可把2050年作為我國職業教育適應性實現和諧共生狀態的起點。

從政策方向看,和諧共生狀態顯示職業教育的供給和需求實現了有效匹配,為此應該以挖掘深度融合驅動作為著力點。進而,在建立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的同時,強化經濟、社會、人的三重需求驅動,多措并舉實現融合共生的聯合驅動。具體而言,可從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在全社會營造更加尊重技能人才、弘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發揮潛能的良好環境;二是引導、助推完善包括職業高中、中職教育、高職教育、職業培訓、職教中介媒質的技職教育體系,促成《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中提及的“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目標的實現,從供給層面保障適應性的推進;三是采取財政補貼、政策傾斜等方式積極促成各類需求主體以更大力度參與職業教育適應性的發展,促成職業教育的各類供需主體實現協同推進。

猜你喜歡
供給方適應性狀態
分享經濟信任傳遞機制的演化博弈研究
谷子引種適應性鑒定與篩選初報
物聯網推進農業現代化轉型的研究
——基于供需雙方的進化博弈
供給側改革:中西方經濟學比較分析
狀態聯想
健全現代金融體系的適應性之“點論”
生命的另一種狀態
大型飛機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適應性研究
熱圖
堅持是成功前的狀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