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科建設視閾下法治人才培養的機制創新研究

2024-01-18 13:20
關鍵詞:政法實踐性法學

黎 慈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法治人才培養上不去,全面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做好。因此,必須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人才。高校理應成為法治人才培養的第一陣地。圍繞法治人才培養這一中心任務,政法院校需要重點開展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項基本職能工作。實踐表明,政法院校的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開展的質效如何,直接決定于學科建設的高質量發展。近年來無論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還是地方黨委和教育行政部門都十分重視推進學科建設,采取了政策杠桿、項目設置、經費支持等多種手段予以激勵。然而,優質資源、師資質量、科研創新等學科建設方面存在的瓶頸問題,影響到法治人才培養的進一步推進。因此,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破解學科建設中的難題,推進法治人才培養的持續健康有序發展,應當成為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政法院校、法學教育工作者在今后一段時期內認真對待的問題。

1 法學學科建設:法治人才培養的基礎保障

法學學科建設是法治人才培養的基礎保障。一所政法院校核心競爭力如何,其重要衡量標準之一就是法治人才培養的質量,而法治人才培養的質量是由其法學學科建設的水平決定的,可以說,法學學科建設是提升法治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

一是學科建設以創新團隊建設為任務,為法治人才培養提供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政法院校擁有一支高水平教師隊伍,是學生知識增長、能力提升、素質強化的重要保障,其發展規模是衡量該校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學科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要開展創新團隊建設。根據《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首先要求教師隊伍的政治素質強,師德師風優良;其次要求教師能熟練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教學效果良好;其三是要求擁有省部級以上教學團隊或科研團隊,研究能力很強;其四是要求教師隊伍的結構合理,形成年齡層次、職稱和學歷層次、研究方向分布合理的學科梯隊??梢?積極開展學科建設,能有效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科研水平,為法治人才培養提供雄厚的師資力量。

二是學科建設以優質資源建設為任務,為法治人才培養提供高水平的平臺基地。綜觀《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中的有關規定,學科建設中的優質資源主要包括:第一類是教學科研基地,如協同創新中心、人才培養基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省級智庫及其他產學研合作基地;第二類是現有教學科研設施,如儀器設備、重點實驗室、圖書文獻資料;第三類是建設經費投入。

三是學科建設以一流課程建設為任務,為法治人才培養提供高水平的優質課程。建設一定數量的一流課程,是一流學科和重點學科建設對教學能力和水平提升的要求?!罢n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學生從大學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顯效的是課程?!盵1]課程建設與法治人才培養關系尤為緊密。課程建設的水平越高,意味著學生能接觸更前沿和更先進的知識體系,以及更合理的知識結構。諸多教育教學研究成果表明,高素質法治人才的培養使命最終依賴于法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創新與完善。所謂“一流課程”,按照教育部發布的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方案,也就是“金課建設”計劃,即建設國家級和省級一流課程各10 000門左右[1]。

2 我國法學學科建設背景下的法治人才培養機制

我國政法院校、法律系的恢復重建,始于20世紀70年代,盡管時間不長,但已經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為新時代法治建設培養了大批法治人才。但近年來政法院系高速擴張,優質資源、師資力量跟不上規模擴大的趨勢,加之國際國內形勢發展對法治人才提出諸多新要求,使得法治人才培養質量與法學一流學科建設的指標間存在較大差距,突出表現為人才德育培養缺少實效性、人才培養機制缺乏實踐性、人才培養視野欠缺國際化。

2.1 人才培養內容欠缺德育元素

從過去幾十年的法學教育來看,法學專業任課教師更加注重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往往忽視開展以課程思政和法律職業倫理為主要內容的德育教育。其一,對課程思政教學存在認識偏差。從事法學專業課程的教師普遍認為,自己的教學任務和職責在于提升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至于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提升,應當是專門從事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老師應盡之責,從而忽視通過開展課程思政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觀。其二,對職業倫理培養沒有給予重視。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是“一種美德性質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培養法律人的‘法律人格’”[2],有助于學生養成追求公平正義的勇氣和韌性。當前,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主要體現為:部分學校的培養方案中沒有將法律倫理教育作為必修課予以開設;多數已經開設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課程的高校,欠缺專門的師資隊伍;法律職業倫理課程沒有高水平教材;法律職業倫理課程授課采用講授式教學,缺乏吸引性;法律職業倫理課程缺乏操作性強的考核評價標準。

2.2 人才培養機制缺少實踐向度

高素質法治人才要求的法學素養,不僅僅是理論素養,還應當包括實踐素養,要求法學教育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融合。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法學教育存在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的傾向。忽視實踐教學的主要表現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實踐性教學時數所占比例不高。高校一度認為,法學類學生在學校應盡可能多學習法律知識,到工作崗位再強化其職業技能,因而在培養方案中缺乏實踐性教學時數設置。其二,實踐性教學所需專任教師缺乏。實踐性教學對指導教師的要求較高,必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指導能力。然而,高校從事法學專業教學的老師長期居于高校的象牙塔中,對法律實務活動的操作欠缺了解和體驗;從實務部門聘請的兼職教官雖擁有豐富的法律實務經驗,但在授課表達和教學技能方面往往存在欠缺。其三,實踐性教學所需教學資源不足。主要表現為缺乏能有效指導實踐性教學的專門教材;難于獲取新近發生的典型案例在具體執法、司法方面的原始材料;缺乏開展實踐性教學所需的校內設備設施和校外實踐基地等。其四,實踐性教學沒有建立嚴格的考核評價機制。校內實踐性教學成績評定由于缺乏科學衡量標準而存在較強主觀性,影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付出;校外的實習見習采用分散性模式,由學生自尋實習見習單位,缺乏有效監督,導致假實習現象比較嚴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缺失,產生的直接結果是法學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差,無法滿足高素質法治人才對法律技能的需求,容易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從而影響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

2.3 人才培養框架欠缺國際視野

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彰顯,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十分活躍,對我國法治建設提出了新挑戰。涉外法治建設是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人才的培養理應將涉外法治人才納入自身的任務范圍。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許多不足,與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實際需要之間不平衡、不適應的問題較為突出。其一,涉外法治人才的數量不足、能力不強。許多政法院校采用的是大法學的專業設置,沒有國際法、國際私法等涉外法學專業方向。這種模式下的教學培養方案中盡管有國際法、國際私法等課程,但無法培養出有能力處理國際法律實務的法治人才。其二,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缺乏。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對師資隊伍的要求很高,既要懂國際法律規范、他國立法,還要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甚至還要通曉相關國家的風俗習慣,而真正達到這些標準的教師為數不多。其三,涉外法治人才的教學資源存量不足。教學資源不足是阻礙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現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專業教材缺乏、案例庫難以及時更新、實踐教學基地難于建設等。

3 學科建設視閾下法治人才培養機制的路徑創新

面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標準,我國法治人才體系還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問題,亟需實現供給側改革。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這些問題,要統籌謀劃、整體布局,該堅持的堅持,該改進的改進,該調整的調整,該創新的創新,使法學學科建設跟上時代發展,體現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要求”[3],為我國法學學科建設的優化發展提供了原則和方向。針對前述法治人才培養體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培養“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法治人才”為目標,我國法學教育主要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實現優化。

3.1 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強化法治人才德育培養的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提及我國法學教育存在問題時指出,“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已經成為培養德法兼修高素質法治人才的阻礙因素之一[4]。強化道德教育類課程的設置,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是強化法治人才德育培養實效性的重要保障。

一是應當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盵5]除了進一步突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形勢與政策等思政理論課在精神塑造和價值培養中發揮主渠道作用外,還應當各門專業課的課程思政,促進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產生更大協同效應,形成育人新格局。

二是應當明確法律職業倫理課程的必修課地位。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法律人的倫理素養”,以防范法律人運用權力過程中發生權力濫用現象[6]。2018年9月,教育部與中央政法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實現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貫穿法治人才培養全過程”??梢?除專門開設法律職業倫理課并明確其必修課的地位外,各法學專業課程授課中也應當引導學生關注法律職業倫理,自覺提升自身的法律職業素養。

3.2 拓展平臺基地建設,提升法治人才培養機制的實踐性

法律職業能力是指能熟練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在法學教育階段,這種能力的培養,既依賴于法學實踐性課程的設置,也依賴于學生對法律實務活動的耳濡目染。要實現學生通過以上兩方面提升法律職業能力,必須發揮法學實踐教學基地的平臺作用。為此,政法院校應當拓展實踐基地建設,與法律實務部門建立起協同培養機制。

一是協同開展法學實踐性課程教學活動。法學專業課教師掌握豐富的法學理論知識,但普遍缺乏對法律實踐活動的實際操作能力。因而,為提升法學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高校法學院系亟需加強與法律實務部門間的交流合作[7],聘請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律師事務所等法律實務部門的業務骨干,到高校法學院系擔任兼職教官,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典型案例庫開發、實訓講義和教材編制,共同承擔法律實訓課程的授課任務。

二是協同指導學生參與法律實務性活動。當前,法學專業大多采用學生自己聯系和學校統一安排的方式開展見習和實習,但從實際情形來看,自己聯系實習單位的諸多?;诋斍熬蜆I壓力逐年加大,學生們往往忙于公務員考試、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研究生考試等,不愿意花更多時間進行見習和實習,加之見習實習單位過于分散,政法院系無法實現有效監管,見習實習單位出于種種顧慮不能進行有效管理,由此導致法學專業學生的見習實習流于形式,不利于法治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升。要擺脫這種困境,政法院系需要考慮將實習的時間提前至大三年級進行,同時必須強化與見習實習單位的溝通,構建協同指導機制。首先,政法院校應原則上要求學生集中在學校指定的公檢法部門和律師事務所等實踐基地開展見習和實習;其二,政法院校應安排專門的見習實習帶隊教師,與實踐基地的實戰教官共同指導學生從事法律實務活動;其三,政法院校明確見習實習的考核評價標準,由帶隊教師與實戰教官共同對學生的見習實習予以考評。

3.3 重視對外交流合作,開闊法治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視野

隨著信息化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日益增多,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性加速向縱深發展,大國間的博弈凸顯,國際秩序變化多端,全球治理體系亟需法治塑造國際規則、規范國際關系、維護國際秩序。當今世界形勢的發展要求我國必須重視培養既懂國際法律規則與法律實務、又懂涉外交涉能力的高素質法治人才,以維護國家利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并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法治保障。

一是政法院校應構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體系。首先是要建設能勝任法治人才培養需要的教師隊伍。這支教師隊伍既要具有培養涉外法治人才的專業素養,熟練掌握涉外法律專業的知識與技能;還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思想道德素養,在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并具有牢靠的政治定力,避免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蝕。其二是政法院系應當將大陸法系、英美法系等主要國家的涉外法律法規納入課程體系,同時開設雙語課程。其三是政法院系應當重視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實施,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

二是政法院校應構建師生對外交流合作機制。其一是促進教師國際交流活動的有序開展。政法院校應建立教師對外交流合作的激勵機制,通過經費支持、職稱晉升優先考慮等措施,鼓勵教師出國訪問、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以了解世界法學研究的學術動向,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和教學能力,以培養更多既懂國內法治又懂國際法治的法治人才。其二是鼓勵學生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政法院校應建立與國外著名法學院系的合作辦學機制,通過互派留學生、組織學生開展校際的座談交流等活動,開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升法治人才的國際競爭力。

4 結語:促進法學學科建設與法治人才培養良性互動

要真正落實“法學學科建設以法治人才培養為核心”,實現教學、科研資源的均衡分配,絕非易事,既需要參與法治人才培養的各方在理念層面自覺更新,也需要學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進一步優化政策這支無形的指揮棒。唯有各方共同努力,真正實現法學學科建設與法治人才培養的良性互動,才能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一帶一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法治人才。

猜你喜歡
政法實踐性法學
辦實事解難題 努力提升政法工作質效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政法科技創新支撐社會治理 賦能平安中國建設——國家政法智能化技術創新中心在京揭牌
扎實開展教育整頓,打造過硬政法鐵軍
合同架構與合同法實踐性教學的完善
實踐性:音樂課程的本質特征
法學
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獲得:為何與何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