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尼華裔青少年中華語言文化認同和傳承狀況研究*

2024-01-18 03:16邵明明首都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
國際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3年4期
關鍵詞:華文華裔族群

邵明明 首都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

提 要 本研究綜合運用量化和質化的方法,對印尼華裔青少年漢語學習動機、族群認同及中華文化傳承情況、主要傳承渠道和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和探討。研究發現,印尼華裔青少年主要漢語學習動機自主性較高,對華人族群有較強認同,但他們對中華文化學習和探索主動程度不高,中華語言文化知識相對匱乏,對文化的深入了解更多依賴華文教師。華文教育對中華語言文化傳承的作用至關重要。本文指出了印尼華文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一、引言

推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是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內容。漢語作為華人的族裔語,是中華文化傳承的載體和基礎。推動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對提升海外華人中華文化傳承及海外傳播實效起著重要作用。目前,海外華人文化認同和傳承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集中于華裔文化傳承、語言和文化認同及相互關系的調查與描述方面(王愛平,2004;陳軼,2021)。雖有學者對海外華人民族文化認同的建構影響因素(肖琴、潘玥,2020)和文化認同個體差異性(劉燕玲,2021)進行了探討,但缺乏深入細致的調查和研究?,F有文獻多是對華文學?,F狀和發展的描述(耿紅衛、張巍,2018),偶有華文教育對華裔身份認同作用的討論(王曉梅,2018),鮮見中華語言文化認同與傳承和華文教育關系的研究。

Poston和Wong(2016)統計,截至2011年,印尼有800萬華人,占全球海外華人人口總數的19.9%。也有學者認為,印尼現有華人數量約1000多萬(楊緒明、寧家靜,2019)。雖然印尼華人數量存在爭議,但印尼作為海外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卻是事實。對印尼華裔青少年中華語言文化認同和傳承狀況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海外華人中華語言文化的傳承動因及影響因素,對完善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模式,提升傳播實效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以量化研究為主,質化研究為輔。主要采用了邵明明(2019)的華裔漢語學習者動機調查問卷,自編的中華文化掌握情況問卷和Phinney(1992)的“多群體族群認同量表”。問卷整體包含4個部分:個人信息及漢語狀況、學習動機、族群認同和中華文化了解狀況。

問卷為“李克特7度量表”,采用“印尼語—漢語”雙語形式,通過網絡發布。選取18—35歲的被調查者作為研究對象,排除非華裔和混血兒之后,共收集到53份有效問卷。提供問卷者中,男性17人,女性36人,年齡集中在22—27歲,屬于第三代華人的有19人,第四代有21人,第五代及以上的有12人,僅1人為第一代華人。

三、華裔青少年漢語傳承狀況

我們采用自評的方式對被調查者漢語水平進行了統計。從統計結果看,被調查者漢語聽力相對較好,其次是口語能力,一部分人(43.4%)表示自己閱讀能力一般,寫作能力是他們自評最低的能力,見表1。

表1 印尼華裔青少年漢語技能自我評價

總體來看,印尼華裔青少年漢語聽力和口語相對較好,整體處于一般偏上水平,閱讀能力次之,寫作能力最差。從個體能力差異看,被調查者個體口語能力差異稍大(標準差=1.00),寫作能力差異相對較?。藴什?0.91),見表2。

表2 印尼華裔青少年語言能力評價

從家庭語言使用看,他們與家人和華人朋友只用印尼語交流的均在50%以下,與外祖父母和祖父母交談時,只使用印尼語的比例分別占22.6%和30.2%,見表3??梢?,多數印尼華裔青少年生活中有一定的漢語(包括方言)環境,他們正融入當地社會,生活中通常沒有只使用漢語的情況。

表3 印尼華裔青少年語言使用情況分析

目前,印尼華裔青少年基本屬于第三代及三代以上華人。被調查者中,18.9%的人從未到過中國,41.5%的人到過中國5次以下,到過中國16次以上的僅4人(占7.5%),見表4。他們出生并成長于印尼,與祖籍國的聯系相對較少。訪談中發現,他們多數僅知道自己在中國還有親戚,但由于感情疏遠及語言障礙,印尼華裔青少年大多與中國親戚并無交往,多數人未曾到過祖籍地。

表4 印尼華裔青少年到中國次數

由上述調查可見,雖然印尼華裔青少年大多數已是第三代及以上,但他們多數仍具備一定的漢語能力。生活中的漢語環境為他們應用漢語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由于與祖籍國的聯系較少,語言環境大多局限于家庭,因而限制了他們語言技能的均衡發展。

四、漢語學習動機分析

對印尼華裔青少年漢語學習動機的調查,有助于把握其語言文化傳承的整體狀況和趨勢。根據自主性強弱,可以將動機分為無動機、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三類,將外部動機劃分為外部調節、內攝調節、認同調節和整合調節,將內部動機劃分為求知、獲得成就和體驗刺激三種。調查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印尼華裔青少年漢語學習動機類型調查

由上表可知,印尼華裔青少年漢語學習動機較強。其中贊同程度最高的兩類動機均屬于自主性較強的內部動機,分別為:獲得成就動機(5.93)、求知動機(5.72)。在外部動機類型中,贊同程度較高的動機分別為認同調節(5.55)和整合調節(5.48),這兩類動機同樣屬于自主性較高的類型。由此可見,印尼華裔青少年整體上具有較強的漢語學習動機,且主要源于自身,學習主動性較強。

具體來看,印尼華裔青少年贊同程度最高的動機如表6所示。

表6 印尼華裔青少年最主要的漢語學習動機

印尼華裔青少年對表6中的8項動機贊同程度非常高。其中,到中國旅游(6.62)和找工作(6.43)的動機最強,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提供了較強的動機(6.13),這三類均屬于外部動機中的外部調節類型,自主性相對較低。未來發展(6.32)、個人見識提升(6.13)和視野拓展(6.02)相關動機同屬外部動機,但自主性稍高。因掌握漢語而產生的自豪感(6.15)和滿足感(6.00)也是印尼華裔青少年學習漢語的重要動機,它們均屬自主程度很高的內部動機??梢?,對中國的向往、漢語對個人發展的作用,為華裔青少年提供了較強的外部學習動機,對漢語天然的情感也為他們提供了不竭的學習動力。

由上述調查結果可知,對于印尼華裔青少年來說,漢語學習雖受職業規劃、家人期待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但其主要動力源于自身。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漢語不僅能滿足與家人、同胞交流的需求,而且能更深入地理解華人文化,最終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五、華人族群的認同情況

上文調查顯示,對華人文化的認同,為印尼華裔青少年提供了漢語學習的內生動力,而對華人族群的認同,直接影響華裔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態度。認同情況調查問卷分兩部分:族群認同和他族取向。族群認同包括對族群歸屬、對族群文化和成就的態度,以及參與族群活動的行為實踐;他族取向,即對與他族交往的態度。調查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印尼華裔青少年華人族群認同情況

由表7可知,印尼華裔青少年對自己的華人身份比較明確,對華人族群總體上有較強的認同和依賴(5.48),但他們也積極地與其他族群交往(5.35),他們對中華文化和華人的成就有較為積極的態度(4.85),不過在對中華文化和知識的學習和探索方面卻不太積極(4.43)。

我們對印尼華裔青少年希望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也進行了調查,見表8。

表8 印尼華裔青少年身份認同調查

由表8可知,大多數印尼華裔青少年(75.5%)希望別人注意到自己的華裔身份,同時也認可自己屬于印尼人身份,只有不到1/4的華裔印尼人希望別人將自己看作印度尼西亞人,沒有人希望別人僅將自己當作華人看待。

我們對印尼華裔青少年族群認同和學習動機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結果如表9所示。

表9 印尼華裔青少年族群認同與學習動機相關

由表9可知,印尼華裔青少年對華人族群成就的認同與動機各維度在0.01水平上均呈顯著相關,對中華文化學習和探索等實踐與自主性程度較高的外部動機在0.01水平上呈顯著相關,但與內部動機未呈現顯著相關。對華人族群的認同和歸屬感,除了與外部動機中的外部調節和整合調節未呈現顯著相關外,與其他動機維度均呈顯著相關??傮w來看,華裔青少年在族群認同的各維度均與漢語學習動機存在顯著的相關。

綜上所述,印尼華裔青少年對華人身份的認知非常明確,對華人族群有較高的認同和歸屬感,對華人背景及文化有較強的自豪感,對華人身份之于自己的意義也比較清楚。對華人族群的歸屬感、對華人文化的認同,為中華語言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提供了內在的不竭動力。他們在保持華人族群特征的同時,不希望被排除在印尼社會之外,這影響到了他們對中華文化學習和探索的主動性。

六、中華文化傳承情況

雖然印尼華裔青少年漢語學習主動性較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程度相對較高,但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華裔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況不容樂觀。通過訪談發現,印尼華裔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僅限于一些重要節日和婚喪嫁娶等重要習俗。

印尼華人對中華傳統節日習俗保持相對較好。他們普遍慶祝的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等。除了這些節日外,還有很多中國傳統節日在印尼不少地方也有留存,如在印尼巴眼亞比(Bagan Siapiapi)仍保留著源于中國閩南的“送王船”慶典活動。我們對印尼華裔青少年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10所示。

表10 印尼華裔青少年對中國傳統節日了解情況

由表10可知,春節是印尼華人最重要的節日,有94.3%的印尼華裔青少年會慶祝春節;清明節(81.1%)、中秋節(79.2%)和元宵節(77.4%)也是會慶祝的節日;超過50%的印尼華裔青少年慶祝冬至節和端午節。華裔青少年對中元節較為陌生,僅有45.3%的人過這個節日,有20.8%的人不知道這個節日。

雖然印尼華裔青少年生活中保留了較好的中國傳統節慶傳統,但他們對相關節日的了解卻不多。他們最為了解的是中秋節,有39.6%的人表示知道其來源,最不了解的是中元節,僅有22.6%的人表示知道該節日的來源,僅18.9%的人知道其習俗。其他節日均只有約1/3的人知道其來源。

在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方面,印尼華裔青少年知之不多。僅有39.6%的人知道元宵節習俗,37.7%的人知道春節和清明節習俗,35.8%的人了解端午節習俗,不足1/4的人了解中元節和冬至節習俗??梢?,即使印尼華人保持了較好的中華節日慶祝傳統,但由于移居已久,且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末中華語言和文化傳承被迫中斷,印尼華裔青少年對相關節日文化知識的了解相對匱乏。

我們對印尼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了解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11所示。

表11 印尼華裔青少年對中華文化了解情況

由上表可知,印尼華裔青少年對佛教文化了解相對較多,67.9%的人表示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不太了解的占26.4%,完全不了解的僅有5.7%。佛教是印尼華人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有43.4%的被調查者的宗教信仰是佛教。另外,印尼各地華人社區建有不少佛堂,社區或家庭中的佛教相關活動使華裔青少年對佛教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過,印尼華人社會的佛教已經有了本地化的發展,與中國的佛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關于中國歷史,有50.9%的印尼華裔青少年表示“有些了解”,11.3%的表示“比較了解”,沒有人表示“非常了解”。多數訪談對象對中國歷史僅限于知道個別朝代、著名人物等,對于具體的史實或相關知識了解甚少。他們有限的歷史知識多源于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偶爾也會通過網絡了解一些知識,但總體來說內容較少且不系統。

關于中國民俗文化,有6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其中有5.7%的人表示非常了解。如前所述,印尼華人生活中保留了中華傳統節慶和重要慶典等傳統習俗。印尼華裔青少年耳濡目染,對這些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我們在訪談中發現,他們對民俗的了解僅限于食物、常見的儀式等,對于來源和其中蘊含的深層文化卻并不了解。

除上述三類中華文化之外,對其他傳統文化表示了解的印尼華裔青少年均不足一半。雖然孔教是印尼政府承認的宗教之一,但被調查者中,僅有1人將其作為自己信仰的宗教。另外,印尼華裔青少年對中國地理和當代中國概況的了解也較少。他們到中國的次數較少,多數受訪者對中國的了解主要局限于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著名城市,對當代中國概況并無整體了解。有限的了解主要來自漢語課堂上老師零星的介紹。

我們對印尼華裔青少年了解中華文化的渠道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12所示。

表12 印尼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獲取渠道

由表12可知,印尼華裔青少年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主要源于家庭(56.6%)。印尼華人生活中保留了較多的華人生活方式和習俗,青少年耳濡目染,對中華傳統文化(主要是節日傳統和習俗等)有了感性的認識。學校是除家庭外,印尼華裔青少年感受和了解中華文化的另一重要渠道(24.5%)。通過學校的相關文化活動、老師的講解,他們對中華文化有了較為全面的體驗、相對深入系統的學習。網絡、華文媒體和華人社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華裔青少年提供了了解中華文化的機會,但對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傳承所起的作用并不顯著。

由上述調查可知,印尼華裔青少年生活中保留了一定的中華文化傳統,主要集中在重要節日和習俗方面。他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多停留于感性層面,尤其是對中國儒家文化、中國地理和當代中國概況了解較少。歷史原因造成的語言文化斷層,導致華裔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了解主要源于家庭和學校教育。雖然印尼華人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一定的中華傳統文化和習俗,但華裔青少年的父母對習俗背后的文化因素了解得不夠全面深刻,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深入了解更多依賴于學校華文教師的講授。華文學校作為中華語言文化傳播的重要依托,肩負著印尼華裔青少年語言和文化傳承的雙重任務。

七、語言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

印尼華裔青少年具備一定的中華語言文化知識,但廣度和深度均不足。以家庭為基礎的語言和文化傳承必然形成語言和文化代溝。印尼中華語言文化斷層造成第三代及三代以上華裔父母中華語言文化知識缺失,使得他們無法從家庭中獲取系統的中華文化知識。印尼華文教育在傳授華語的同時,為華裔青少年提供了學習和體驗中華文化知識的環境和平臺,對華裔青少年中華語言文化系統傳承和提升意義重大,但現實存在的問題也直接影響了中華語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語言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

1.華文教育整體水平有待提升,教學偏重語言講授而缺乏文化傳承意識。

目前,無論是三語學校還是華文補習班,多集中于中低水平的語言教學,缺乏高級水平的華文教育。華文教學多以二語教學理論和方法為指導,且目前各類學校華文課程屬于外語課程,課時量較少,教師教學的重點多為語言講解和練習,較少關注中華文化傳承。

2.華文教師語言教學水平及中華文化知識儲備亟待提升。

我們在訪談中發現,雖然華裔學生對華人身份和華人族群認同度較高,對中華文化也非常感興趣,但目前的課程僅能滿足初級學習者的需求,中華文化的講授仍偏向于傳統節日和習俗的體驗、介紹。學生較少有機會接觸和學習中國古詩詞、中國歷史地理等文化內容。很多華文教師表示,雖然有一些文化體驗活動,但基本上是一些重要節日習俗、剪紙等針對漢語作為外語學習者的普通項目,無法滿足華裔漢語學習者的需求。

3.教師培訓針對性不足,內容重復度高,不能完全滿足本土教師的需求。

近年來,印尼越來越多的高校和社會機構組織了多種形式的華文教師培訓項目或講座,但從培訓形式和內容看,絕大多數針對初級的漢語二語學習者教學,且存在內容重復率高等問題。相關培訓和講座無法很好地解決華裔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培訓效果不夠顯著。

(二)語言文化傳承相關建議

1.了解印尼華文教學的問題和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本土華文教師培訓。

印尼華文教育的快速發展,使得近年來華文教師缺口較大,雖然中國外派漢語教師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個別學校漢語教師短缺的問題,但受外部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華文教師本土化才是解決華文教育師資問題的根本。當前,充分了解印尼華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本土華文教師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對現有華文教師的培訓,對于緩解師資短缺問題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我國國內師范院校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可與印尼當地華文教育協調機構、華社、印中友協等機構積極展開聯系和合作,充分發揮這些機構在當地華文教育中的積極作用,開展除漢語之外的其他學科教師培訓合作,在提升印尼教師隊伍總體質量的同時,培養了解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的各學科教師。

2.探索適合印尼本地的華文教學內容和模式。

第三代及三代以上華裔青少年出生并成長于印尼社會,雖然他們對華人身份和華人族群有著明確的認同,但不同于第一代華人“落葉歸根”的思想,他們更加希望融入印尼主流社會。同時,華人的集體活動仍受當地政策等大環境影響。因此,在進行中華語言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華文學校和教師應盡量將中華文化與印尼社會和文化相結合,將中華文化作為印尼多族群文化的一部分,避免將中華文化簡單地作為“中國文化”進行講解。華文教育過程中,應積極探索適合印尼本地的中華文化內容和文化教學、體驗模式,吸引包括華人在內的印尼各族群成員的廣泛參與。

3.加強中國高校與印尼相關學校的聯系與合作,吸引華裔學生到我國高校深造。

印尼華人開辦的三語學校作為強化型的國民學校,在印尼課程基本框架的基礎上自行設置相關課程,增加了中文課程課時。與印尼公立學校和國際學校相比,三語學校學生畢業后在考取本地大學或者申請英語國家大學方面并無太大優勢。加強我國高校與印尼三語學校的聯系與合作,吸引三語學校學生來華深造,一方面能夠增強印尼三語學校對印尼華人的吸引力,強化印尼青少年漢語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可進一步提升華裔青少年的漢語能力,深化他們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的認知和理解,使之成為當地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有生力量。

4.加強與海外華人華僑的互動,尤其是加強與海外老僑的聯系與互動。

研究發現,印尼老一代華人對華文和中華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對華文教育和中華文化傳承充滿熱情。相對于新僑而言,老僑已經在當地社會站穩了腳跟,很多第三代及三代以上的華人已經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甚至有些華人已經在當地政界和商界有了一定的影響力。由于具有中華語言文化背景,他們在理解中國社會、中國政策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加強與海外華人社會的互動,在促進華裔子弟中華語言文化傳承的同時,通過海外華人,用更易于被當地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將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中國發展理念介紹給當地民眾。通過海外華人華僑,尤其是通過老僑傳播中國文化,更有利于增強族群認同和信服力,提升語言和文化傳播成效。

目前,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華人已發展到第三代,甚至第四代?,F階段海外華人家庭中華語言文化環境逐漸弱化,創新華文教育模式,豐富華文教育內容,提升華文教育水平,加強海外華人與祖籍國的互動,能夠有效提升海外中華語言文化傳承與傳播效力,推動中華文明在海外代代相傳、綿延不斷。

猜你喜歡
華文華裔族群
多措并舉加強和改進華裔新生代工作
“和而不同”的華文教育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陶欣伯:熠熠生輝的華裔實業家
論《白牙》中流散族群內部的文化沖突
王贛駿:首位華裔太空人
新興族群的自白
漢德森 領跑年輕族群保健品市場
華文教育中的漢字文化教育
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