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展示的空間敘事——以淮河流域非遺展館為例

2024-01-19 12:55李鵬飛
關鍵詞:淮河流域博物館空間

李鵬飛

□淮河文化論壇 主持人:吳海濤教授

非遺展示的空間敘事——以淮河流域非遺展館為例

李鵬飛

(阜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淮河流域非遺展示的空間正處于從傳統博物館向非遺文化市集變遷的過程之中,設計理念由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轉型,展示設計由“闡釋性展示+展演+活動”向敘事性展示轉變。靜態敘事空間、時間線性和綴合式團塊敘事結構、全知性敘事視角在淮河非遺主題展示設計中仍然常見,而互動式敘事空間、沉浸式敘事空間、數字敘事空間、交互式敘事結構、第一人稱視角和角色代入視角已成為趨勢。當下的淮河流域非遺展示應在敘事主題、敘事結構和敘事視角上持續創新,打造故事驅動型展示的精品,這樣才能更好地喚醒非遺蘊含的淮河文化記憶、傳承淮河文化精神。

淮河流域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非遺展示;敘事空間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1],提出鼓勵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館、推動國家級非遺項目改建新建傳承體驗中心。之后,淮河流域非遺館的建設步伐加快,非遺展館的文化傳承和活態展示功能也被給予了更高的期待。在最近的趨勢中,敘事型主題展示已取代文物藝術品展覽成為博物館展示設計的主流類型。非遺展館如何從大量的淮河流域非遺資源中挑選素材并重新組織故事,如何利用現代媒介技術構建敘事空間,如何創建視覺符號表征體系呈現故事,都是亟待探索的問題??缑浇閿⑹聦W將展示空間視為一種敘事媒介,將非遺展示當作敘事文本來研究,為我們討論淮河流域非遺展示構建敘事空間、建構文化意義和設計故事驅動型展示提供了方法論資源。本文在文獻梳理和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從敘事空間、敘事視角、敘事結構和敘事功能等方面對淮河流域非遺博物館的展示敘事展開討論。

一、從物到場景:非遺博物館展示設計的敘事趨勢

非遺博物館的傳統形態受到民俗博物館、人類學博物館和遺產闡釋中心等影響,而無邊界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等新博物館理念突破了傳統博物館展陳設計思路,不再聚焦于以特定空間內“物”為中心的情境構造和記憶重構,而是在文化遺產原有的社區與環境內開展保護。非遺館、非遺傳承體驗中心(所、點)的引導方向體現了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在實踐中它們將和傳統博物館的非遺展區共同發揮傳承地方性知識、重塑文化身份等公共文化功能。在此進程中,淮河流域非遺展館展示設計同樣展現了從物到場景的敘事趨勢。

(一)博物館:從傳統博物館到新博物館

珍妮特·馬斯汀曾提出博物館是“特定的共同體通過規制其間的展陳與活動,進行自己歷史與身份的敘事,從而建構起某種特定的社會交往與社會關系”,傳統“博物館在展品和參觀者之間形成框架來控制參觀過程,來暗示一種密切交織的敘事過程”[2]。這種敘事方式是權威主義的,也不存在矛盾和沖突?;诤蟋F代理論提出的“新博物館”理念擁抱反權威、反西方中心、反男性中心和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觀,鼓勵觀眾通過對話、互動參與意義建構的過程。在此背景下,博物館已經被重新定義:“從廣義而言,它演變成了以闡釋為核心的機構,不斷激發觀眾進行思考,并實現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盵3]勒內·里瓦德則總結說,傳統博物館的模式是建筑+收藏+專家+觀眾,生態博物館則是地域+傳統+記憶+居民[4]。非遺傳承基地、傳習所在非遺的原生地保護和展示文化遺產,對傳播力有更高的要求。

(二)敘事范式:從教導式到演出式

展示敘事可以定義為在展陳空間中的故事敘述,空間中的腳本、主題、圖片、文字、視頻、音樂、音效、器物、場景、雕像等都是敘事文本的構成要素。迪佩什·查卡拉巴提曾提出展示敘事有“教導式”與“演出式”兩種基本范式?!敖虒健眰戎赜诶硇苑治?,依托展示元素、背景及其組合關系進行客觀性敘事;“演出式”把參觀者的感官體驗置于更優先的地位,呈現更富有主觀性、獨特性、地方性的內容?!敖虒健钡臄⑹侣曇羰菣嗤缘?、自上而下的和單向度的,“演出式”的敘事聲音更加多元性、對話性和平等性[5]128。在觀眾的主體性日益被尊重的今天,“演出式”已成為展示設計的主流。展示敘事領域的重要學者張婉真提出,博物館展覽中存在敘事、描述、辯論、說明與對話五種展覽文本,而敘事文本具有“會令觀眾不由自主地感同身受”[5]56的獨特魅力,因此日益受到觀眾歡迎。

(三)展陳設計:從物品陳列到空間敘事

在建構主義的理念下,為了更好地體現“以參觀者為中心”的理念,展示敘事理論傾向于用空間敘事等開放性敘事的策略將觀眾引入到意義建構的過程之中,這恰好與非遺“非物質化”“活態化”“以人為中心”的特點契合。非遺空間敘事相關研究有兩個重要的關注點:

1.景觀敘事。博物館非遺場景還原是地域文化景觀的營造過程,大多數景觀“沒有作者或講述者,反之,觀賞者必須發現故事和成為講述人”[8],場景的情節設計與情節效果因此備受關注。在口頭、書面敘事的傳統中,作者是講述的掌控者,而景觀敘事的觀者進入空間以及游覽的順序是自由的、多樣的,景觀敘事也主要靠展示而不是講述,因此觀賞者成為整合事件序列、填補空缺和建構意義的掌控者。

2.多感知性。20世紀末以來,人文社科領域在感官人類學理論的影響下發生感知轉向(sensory turn),出現重視感覺與感官文化生活的趨勢。博物館研究學者也開始思考如何打破對觀眾感官的限制,“在這種‘感知轉向’中,現代博物館的專業人員開始重新思考對觀眾感官運用的種種限制,并開始積極鼓勵觀眾運用感知”[7]4。觸覺、聲音、味道、空間多感知沉浸成為新的探索方向,“沉浸式虛擬實境使得模擬體驗得以豐富和補充”[7]256。在博物館的觀覽體驗中,觀眾的感覺和體驗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互動式敘事、沉浸式敘事已成為策展設計的熱點,多感知博物館成為發展的方向。近年來,淮河流域非遺展館的數字展區和線上數字博物館迅速增多,如何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數字技術語境下創新沉浸性和交互性的敘事設計,已成為策展者關注的問題。

總的來說,國內外非遺策展理念發生了從靜態到活態、從空間到場景的躍遷,重心從觀眾的視覺觀賞的引導轉移至觀眾行為與行動的設計。學界已不滿足于把博物館限定為滿足“物”的靜態陳列的空間,而是把在博物館展示空間中對文化遺產的展示與傳播看作是一個文化建構的過程。博物館不僅是講故事的場所,也是特定空間的敘事行為和文化空間的再造,非遺展示的重心應是“場景”的營造。這個趨勢已被淮河文化研究者所注意到,2015年裴世東在對淮濱縣中國淮河博物館研究后指出,非遺的展陳效果遜于文物的展陳效果,對此他提出將非遺的靜態敘事升級為動態的、參與式的敘事設計[6]。在后期,中國淮河博物館增加了部分不定期非遺表演,取得了更好的傳播效果?;春恿饔蚍沁z展館中常見邀請非遺傳承人和觀眾共同在場的各類表演、講解和互動型的臨展活動,指向非遺的活態呈現以及非遺與社區居民關系的重建,體現了策展方擺脫以物的收藏與展示為中心模式的努力。

二、淮河流域非遺展示的敘事空間

(一)淮河流域非遺展示場所的類型

相關場所包括大型博物館的非遺展區、專門性非遺博物館和公共文化空間三大類:第一類,代表性場所有展示淮河流域非遺項目的淮濱縣中國淮河博物館“淮風流韻”展廳、介紹蚌埠境內非遺項目的蚌埠市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展廳、以國家級非遺項目“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為主題的信陽博物館“茶韻天香”展廳、阜陽博物館“名城潁州”展廳等;第二類,包括各級各類非遺館、非遺傳習所、非遺傳承基地、非遺景區、非遺街區和非遺小鎮等,以及一些專題博物館如阜陽金種子酒文化博物館、阜陽枕頭饃文化博物館、六安瓜片茶文化博物館、淮南牛肉湯非遺文化展覽館、蚌埠中國花鼓燈藝術博物館、淮安戲曲博物館、淮安淮揚菜文化博物館、臨泉毛筆博物館、阜南柳編展示館、霍邱淮河農耕民俗館、霍邱臨淮泥塑藝術館、霍邱柳編文化博物館、界首彩陶博物館和泉陽鎮農耕民俗館等;第三類,包括文化館、公園、文化廣場和社區等各類公共文化空間以及文博會、非遺節等展會空間。

從發展趨勢來看,大型博物館的非遺展示仍然有著人、財、物的優勢以及廣泛的合作平臺,阜陽市博物館就曾與貴州民族博物館、桐城市博物館舉辦剪紙聯展,擴大了淮河流域非遺在國內的影響力。同時,省、市各級非遺館紛紛籌建,社會力量建設的專門性非遺場館迅速增長,從傳統展館向非遺文化市集轉變,它們的敘事主體更符合非遺傳承人身份,展示手段更富特色,也具備更強的可參與性。

(二)敘事空間的類型

龍迪勇曾說:“場所不是抽象的空間,只有當某一個空間和具體的人物、實踐以及實踐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成為真正的場所,而此一場所則構成了一個‘敘事空間’?!盵9]386在博物館敘事空間的構建中,敘事主題的空間布局引導著觀眾的體驗。于海博把當代博物館展陳空間總結為三種類型:敘事·情境空間、表演·互動空間和模擬·體驗空間[10]67。它們都具有敘事性,能容納參與式、對話式、互動式、沉浸式、角色代入式等敘事方式,本文即從三種敘事空間角度展開對相關場所的觀察。

1.敘事·情境空間

敘事·情境空間是多感知性、情境性的敘事空間,強調觀眾的親歷感。信陽博物館的“茶韻天香”展廳情境建構手法豐富,有圖片展板、器物展柜、實景搭建與場景還原等。八大茶社之一的車云茶社門樓與可以進入內室房間的信陽茶館均是仿古建筑實景搭建,在一個木結構長廊下還有一組手工制茶人物雕塑場景?!靶抨枂柌琛卑鎵K“導言”說:“信陽是茶的故鄉,不僅孕育出唐宋遺株,更重要的是這里的人們把茶視為一種散淡平靜的生活方式?!彼巡璺N選育與茶文化生活方式作為并置的主題,串聯歷史文獻、茶具文物、陸羽訪茶雕塑場景、口唇茶與畫眉茶圖板等材料?!胺沁z展覽內容設定的時間點是非固定的,從過去到當代需要在時間軸線上進行動態還原,不是通過有歷史感的場景來展示‘古老’非遺,這點與歷史文化展、文物展等存在明顯區別?!盵11]“茶韻天香”展廳已經初步符合敘事·情境空間所描述的目標,具有明確的敘事主題和敘事結構,在設計上突破了編年史式和百科全書式的傳統結構,用動態故事代替靜態描述,采用了靈活的、情境化的和有節奏的敘事結構。

2.表演·互動空間

現代博物館的展示空間也常是互動式、體驗式的敘事空間,能吸引觀眾融入故事的情節與情境的文化空間?!啊硌菘臻g’的理念源自現代展陳設計中的‘觀眾體驗’的延伸。通過多種體驗方式的設計實現從‘敘事空間’到‘表演空間’的過渡,就如同現代戲劇一樣,從傳統的在舞臺上講述故事發展到演員與觀眾的互動?!盵10]67表演·互動空間是具身性、交互性、參與性的展示空間,經常使用邀請觀眾自愿參與互動的手段來營造體驗感。

在具身性維度上,淮河流域非遺主題展已經從封閉的靜態敘事空間逐步走向半開放的沉浸式敘事空間,通過設計一個特定的環境或展示裝置,將焦點從視覺觀賞轉移到觀眾的身體在特定空間中的體驗和互動?;窗不磽P菜博物館中同比例復制的清代飯店后廚場景,允許觀眾步入故事場景中觀看和觸摸。類似展陳設計手段包括實景搭建、人物塑像、縮微景觀等還原非遺場景的手法,作坊場景對應技藝類,舞臺場景對應音樂、戲曲、曲藝、舞蹈等表演類,儀式場景對應民俗、節慶類等。亳州古井酒文化博物館、阜陽金種子酒文化博物館等企業舉辦的非遺博物館把生產車間作為敘事空間的一部分,觀眾可親身體驗真實的釀酒場景?;茨吓H鉁沁z文化展覽館一樓為體驗館,觀眾可以近距離觀看牛肉湯的制作過程并品嘗牛肉湯的美味。酒醅和食物的香馥與溫暖調動著觀眾的知覺,豐富的具身性體驗引導觀眾迅速投入情感創造,他們多樣化感知、求知探秘和互動參與的需要都能得到滿足。

在交互性維度上,展館舉辦的各類非遺體驗活動為本地居民的社交和互動提供了可能。阜陽博物館邀請觀眾體驗剪紙,信陽博物館邀請觀眾體驗糖畫和面塑,而蚌埠博物館“記憶流光”非遺沙龍已經舉辦20多期。這類活動不僅可以利用博物館展廳空間,還可以利用廣場、景點等公共空間舉行。面向參與者講述非遺故事,與非遺傳人近距離互動討論,往往能激發青少年對非遺的濃厚興趣。

在參與性維度上,在民族傳統節日舉辦的“博物館奇妙夜”已經成為國內流行的展示設計,具有一定的角色參與性。2021年中秋節,蚌埠博物館舉辦“迎中秋蚌博奇妙夜”活動,有漢服欣賞、茶藝互動等環節。2022年元宵節,信陽博物館推出“博物館奇妙夜——眾里尋TA千百度”活動,有燈會猜謎、尋虎、投壺等環節。以節日為中心匯集的技藝、戲曲、曲藝、雜技、習俗和非遺文創產品有著確定的主題,活動的任務卡環節有著明確的故事線設計,尋寶、猜燈謎、知識問答、情景劇等環節布滿懸念,豐富的敘事元素和敘事手法使之已經具備了沉浸式體驗空間的質素。主辦方鼓勵觀眾身著漢服觀展并參與漢服走秀、投壺和茶藝等游戲活動,使觀眾生成了強烈的角色代入感。

3.模擬·體驗空間

模擬·體驗空間是“使用各種模擬與再造手段復原出一個宏大的歷史場景,或展示出一幅只存在于人類幻想之中的奇妙景觀”[10]81。它是整體性利用數字技術建立的展示空間,也屬于沉浸式體驗空間。

模擬·體驗空間包括線上的數字虛擬展區和線下的數字展廳。包含滁州地區6個數字非遺展館的“滁州數字非遺”平臺、蚌埠市博物館“蚌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數字虛擬展廳于2022年上線,信陽博物館“醉酒茶香·信陽茶酒文化大觀”展于2023年上線,博物館推出線上數字虛擬展區已經成為潮流。揚州大學團隊在2023年運用3D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打造了線上淮揚菜數字展館,全面展現淮揚菜制作技藝。觀眾在數字展館可以通過VR技術虛擬漫游非遺數字展廳,不受時間限制地多角度、多側面觀看數字展品。線下數字展廳主要依賴數字技術而實現,如球幕影院、BOX影院、實景空間、環繞投影、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相關場館使用多臺投影儀投射出立體圖像并配合環繞立體聲的系統較為常見,無論是室內的封閉環境還是室外建筑投影,裸眼3D技術都為非遺傳播帶來了更多的視覺奇觀。

三、淮河流域非遺展示的空間敘事

在結構主義敘事學理論中,敘事元素的構成包括“故事”(story)和“話語”(discourse),前者是指“講什么”(內容與實存),后者則是指“如何講”(內容表達與傳播方式)[12]6。金姆·賴斯曾就策展說:“主題經常躲藏在‘串聯物’與‘事件’的架構背后,然而觀眾實際上看到的是物與事件。所有展示的目的不在于用‘說’的方式,而是用‘呈現’的方式向觀眾傳達背后的主題?!盵13]“講什么”涉及展示中的非遺項目,比起“講什么”,“如何講”更為重要。本文側重從敘事視角、敘事結構和敘事功能三方面展開對“如何講”和“呈現”的討論。

(一)敘事視角

1.全知性視角

西摩·查特曼在討論作者與讀者的關系時,歸納了真實作者、隱含作者、敘述者、受敘者、隱含讀者和真實讀者等元素[12]135。對展示敘事而言,策展者是真實作者,隱含作者是讀者從展示的結構、人物設計、敘事手法中總結出來的某種態度傾向,體現在故事的主題、素材、敘事者、風格、色調、交流方式等的選擇和重組。在對淮河非遺主題展進行大量調查后發現,受到敘事主體(策展人)的精英身份以及傳統博物館承擔的教育引導功能的影響,全知性視角敘事仍然是策展的主流。阜陽博物館“程建禮剪紙藝術展”“前言”說:“阜陽地處中原,剪紙藝術融匯南北之長,渾厚中見灑脫,剛強中蘊含柔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剪紙大師程建禮,就是眾多阜陽民間剪紙藝術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被诨春游幕B瞰剪紙藝術的特色與成就,是零聚焦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的宏觀視角。無論是關于非遺的發展脈絡、社會背景、歷史事件和非遺項目的介紹,還是解說員講述、志愿者講解、文字信息說明或語音導覽等形式,都可見這種視角的普遍運用。

2.限制性視角

“當個體化、私人化的敘事在博物館中出現,事實上反映了觀眾對宏大敘事的厭倦?!盵14]為了克服全知性視角的缺點,一些展示中使用了“我們”來傳達敘事聲音,縮減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蚌埠市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前言”的第一段說:“這些從先民們那里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留存著我們家鄉父老鄉親的共同記憶,是我們的民族文脈和精神家園”,“我們”代指“蚌埠人民”。信陽博物館《醉酒茶香——信陽茶酒文化大觀》線上展“前言”也說:“我們的祖先依山而巢、逐水而居?!薄拔覀儭贝感抨柸嗣?。蚌埠市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前言”的第二段中說:“為拉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距離,傳承保護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人類文明,我們建設了非物質遺產展示館……”,這里的“我們”是指稱策展人、博物館工作人員??上У氖?,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在具體非遺項目的展示話語中沒有再出現。

阜陽枕頭饃博物館、界首彩陶博物館、臨泉毛筆博物館、阜南柳編展示館等社會力量舉辦的小型博物館都是由非遺傳承人兼職講解工作,“記憶流光”非遺沙龍等非遺活動中非遺傳承人與觀眾有著近距離的互動,他們對非遺技藝、傳承經歷、創作心得的介紹都使用第一人稱視角,這更易于打動觀眾的內心。

相比第一人稱敘事,角色代入式敘事更容易喚起觀眾的沉浸式體驗。角色代入式敘事即觀眾把自己代入到非遺場景中的一個角色,用角色的視角認知、體驗與領悟。角色代入式視角在數字展館中較為常見,但線下展館的沉浸式情境也為角色代入性的內視角敘事提供了可能。策展方提供了敘事空間和非遺素材,邀請觀眾在規定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觀眾可以基于自身興趣安排游覽順序整合故事序列成故事線?!安┪镳^奇妙夜”等非遺節日主題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經驗。阜陽博物館新館“名城潁州”展廳用場景還原把歷史建筑資福寺、文峰塔、奎星樓納入其中,大規模構建了晚清、民國時期阜陽城熙熙攘攘的民居與街景。觀眾穿過鐘鼓樓門洞就步入了北大街和狀元巷的場景,兩旁店鋪有得月樓戲院、聚星書院、小有天酒樓、裕昌祥果品點、侯大升醬園等,還有街邊賣馓子、油茶、燒餅、麥仁酵、老雁饃的小攤,逼真還原了非遺文化的活態情境。2023年2月,這里舉辦了元宵節奇妙夜“非遺年貨節”,觀眾漫步于戲劇化的場景,在戲院聽梆子戲、酒樓喝酒、茶館品茶和街邊買小吃。觀眾代入古代潁州市民的角色后與敘事文本的頻繁互動激發了體現個體與環境秩序的身體化表達,借助非遺共享了古人與今人對生活意義的理解。

(二)敘事結構

展示敘事的結構常見有時間線性、綴合式團塊、嵌套式和交互式等,用于整合元素形成不同的故事序列,淮河流域非遺展示最常見的敘事結構是時間線性與綴合式團塊相結合,交互式結構也在逐步涌現。

1.時間線性結構

時間線性結構遵循因果邏輯整合空間陳列元素為故事展示序列,用于追溯非遺的歷史淵源、存在現狀和發展趨勢,是策展的常用手法。信陽博物館“茶韻天香”展廳“導言”說:“一部信陽毛尖史,就是一部茶都發展史,更是一部中國人的生活藝術史?!毙抨柮獾姆N植史、茶都信陽的發展史和茶文化史的敘事結構都是以時間為軸,遵循宏觀上的順序講述。在微觀層面上,兩組各具有情節連續性的6張古風故事圖講述了信陽毛尖口唇茶與畫眉茶的故事傳說,手工制茶的雕塑場景講述了信陽毛尖篩選、殺青、理條、初烘、精選與存放的制作工序。臨淮泥塑博物館也有一組泥塑,再現了選土、挖土、熟醒、搓揉、制坯、粗塑、琢塑、晾干、打磨、著色等工藝流程,這類非遺技藝流程展示的媒介各異,但大多采用時間線性敘事結構。

2.綴合式團塊結構

在空間布局上,“茶韻天香”也使用了綴合式團塊結構,分為信陽問茶、種茶溯源、萬里茶路、信陽茶俗、信陽茶歌等并列的主題板塊,構成空間并置型敘事。人像雕塑、茶樹模型和背景圖畫還原的歷史場景講述陸羽探茶的故事,車云茶社門樓勾連清代車云茶社開山種茶的故事,信陽茶館講述信陽茶的諸多故事,呈現空間并置的形態。綴合式團塊結構可以融入很多小故事,如淮揚菜博物館用展板圖文介紹“二難”“三股風”典故、著名飯店,以及周恩來、汪曾祺、李嵐清、許嘉璐與淮揚菜的故事,用人像場景還原講述開國第一宴、荻莊群花會等故事。非遺故事鋪展于空間場所后,觀眾的實際游覽路線卻并不一定遵循設計者的意圖,時間性敘事與空間性敘事在觀眾的信息接受中互相交叉。觀眾自我主導的行動陸續觸發空間內的敘事事件,制造了不斷被打斷的碎片化體驗,記憶喚起與經驗的重新組織建構了新的意義。

3.交互式結構

交互式結構是開放式的敘事結構,依賴于沉浸式故事場景設計數字媒介的交互特性而實現,它預設了很多敘事元素和情節可能性?!安桧嵦煜恪闭箯d的游覽路線中有一方中間設有茶爐的茶座與可步入其中的信陽茶館場景,它們都可以邀請游客進入其間體驗茶藝、品茗聞香。此類角色代入性交互體驗設計多出現在場景還原營造的敘事·情境空間和釀造、美食、炒茶、制藥、柳編、制筆、烙畫等生產實景構成的表演·互動空間中。交互式結構也可以在依賴數字技術的模擬·體驗空間中實現,阜陽博物館新館是皖北首家采用新數字技術建設的智慧博物館,多處采用了互動多媒體展示技術,觀眾可以通過觸控顯示屏對3D數字展品進行旋轉、放大和拆解等操作,深入了解非遺技藝的流程。

(三)敘事功能

1.激活文化記憶

淮河流域非遺主題展的策展者重視非遺激活文化記憶、塑造文化身份的功能,并將其融入展示過程。蚌埠市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前言說:“這些從先民們那里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留存著我們家鄉父老鄉親的共同記憶,是我們的民族文脈和精神家園”,這正是對新博物館理論的呼應。同代人共同擁有的交往記憶、代際記憶只能依賴個體的口傳而維持,在三四代人之后集體記憶就面臨消逝危機,必須賦予交往記憶以符號和媒介的載體,將之轉化為文化記憶,并納入儀式性的集體活動形式之后,它才能留存[15]。博物館使用現代媒介技術建構的展示空間,重建了淮河非遺的記憶場所和記憶景觀,“場所往往凝聚著某一社群或共同體的集體記憶,它們在情感上總是起著統合和聚集的作用”[9]388。非遺展示引導觀眾參與意義重構的活動,讓博物館成為保存文化記憶、實現代際對話的空間。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展示淮河流域農耕文化主題的農耕民俗館對喚醒與保存市民共同的鄉村文化記憶發揮了重要功能。通過這樣的行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一種對‘記憶’的保存方式促使博物館從‘紀念場所’向‘記憶空間’轉變”[16]。

2.傳承地方性知識

淮河兩岸人民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自強不息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勞動精神,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在柳編、制陶、造船、堰工、捕魚等非遺中有著豐富的蘊含?;春铀奸L期延續以及洪澇區的地理環境促使沿淮人民發現并利用了杞柳耐水淹的習性以應對災荒。阜南柳編、霍邱柳編都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觀眾在阜南博物館、王家壩抗洪紀念館、霍邱柳編文化博物館等場館中都能接觸到這一文化符號。阜南縣天億工藝品有限公司的柳編展廳超越了堆砌大量造型奇特的柳編工藝品的設計模式,用柳編編出數面如同淮河洪水奔涌的墻體,以突出的形式感象征蒙洼行蓄洪區在開閘蓄洪后“舍小家、為大家”的抗洪精神,再現了阜南人民不懼艱險、勤勞勇敢的精神品質。

非遺具有天然的在地性,它可以被視為特定地域和情境中由當地知識群體持有的知識體系或意義系統?;春恿饔蛞苑沁z呈現的價值觀念、文學藝術、民間習俗、社區信仰、生產生活技藝等都能納入地方性知識的范疇,基于培養文化內部持有者主體精神的目的,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必須重視地方性知識的發掘與利用,以此來維護與重建地方的文化生態?;春恿饔蚍沁z的博物館傳播力圖為地方性知識建立生產、使用、傳播與接受的空間,反映出對維系地域文化的文化歸屬和文化自覺的使命意識。

四、問題與建議

從實踐來看,淮河流域非遺展示普遍從陳列走向活動,但尚未完全實現由“物”向“人”的轉型?!瓣U釋性展示+展演+活動”型的具有一定敘事性的主題展覽仍是主流,而有著明確故事線的故事驅動型展示并不常見,它們在吸引性、易理解性與共情性方面的欠缺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敘事主題缺少提煉

現有展示往往是以項目的外在形式來策展,如以某國家級非遺設計整個展廳或按國家級、省級、市級的層次來安排結構,對內在敘事主題缺少提煉。博物館的集體記憶是一個篩選與建構的過程,展示設計要為集體記憶提供重要的主題,使之能在當下的語境中得到觀眾的共鳴?;春铀碱l仍、人與自然的矛盾、人口的遷徙與流動是淮河兒女在歷史語境中不得不面對又在現實中不斷重演的命運與挑戰,也是能激發觀眾濃厚興致的有力量的議題。這樣的若干個議題是建構集體記憶框架的基礎,也是展示敘事主題的主要來源。博物館奇妙夜與傳統節日非遺活動的流行,已經反映出觀眾偏好主題活動的趨勢。對此,建議非遺策展圍繞三個核心主題及次主題展開設計:變水患為水利——禳災文化記憶與偉大抗洪精神,文化交融——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中原文化和吳楚文化、中原文化和江淮文化的交融與創新,留住鄉愁——美好生活的儀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園。

(二)敘事結構缺少變化

對觀眾而言,現有非遺展的時間線性與綴合式團塊結構漸顯老態,而嵌套式和交互式結構或許能帶來更多的新鮮感。嵌套性結構是一層套一層的敘事結構,如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有三個展廳采用由小及大的層級性的空間敘事結構,分別對應于韓國人的一天、一年和一生中的民風民俗。國內也有類似設計,如平頂山地區非遺展示空間的案例:在展示傳統節慶儀式類的“民俗空間”中,以“平頂山人的一年”為脈絡展示富有地域特色的傳統節日禮俗與人生禮儀;在展示傳統工藝技術類的“技藝空間”中,以“平頂山人的一天”為主線串聯各個非遺項目[17]。憑借新數字技術開發的交互式敘事結構則能給觀眾制造難得的驚奇感,南京德基美術館2021年開發的“《金陵圖》數字藝術展”,觀眾能通過佩戴手環采集同步運動信息實現以虛擬角色入畫互動。明代沈周《兩江名勝圖冊》、清代佚名《淮河巡幸圖》、現代周蕪《淮河組畫》等藝術珍品對淮河流域風景、名勝與非遺都有精彩的展現,如果能開發這些視覺資源打造數字展示珍品,將引領新一輪的策展風尚。

(三)敘事視角缺乏溫度

相關展示中,敘事聲音傾向于用宏大敘事的范式和說教的方式灌輸價值觀,往往使展陳元素淪為觀點的圖解與附庸,缺乏在理解基礎上的交流感和同群感,削弱了游覽的參與性,并可能會引起觀眾的反感。對此,推出非全知型視角的展示設計將是一劑良藥。首都博物館在2014年推出的“呦呦鹿鳴——燕國公主眼里的霸國”展,浙江省博物館在2016年舉辦的“漂海聞見:十五世紀朝鮮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展,南宋官窯博物館2016年的“臨安人的一天——杭州民間收藏的南宋器物”展,都是第一人稱視角展示敘事的成功案例。因此,整合非遺資源,推出“XX人的一天”展,將是具有示范意義的探索路徑。策展者可以提煉、整合現有素材,以一兩個虛構人物角色為敘述人,以一天的日常生活為敘事線聯綴非遺活動,講述有節奏、有溫度的文化故事。

在微觀層面,展示語言可以嘗試更多使用第一人稱視角做簡短、輕快的介紹。蚌埠市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對“花鼓燈”的介紹為:“中國民間歌舞——花鼓燈是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的代表作之一,是漢族民間歌舞的典范,是淮河文化在歌舞方面的集中體現,它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系統的音樂舞蹈語言體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體語言表達復雜情節和人物個性的民間舞蹈之一?!边@段話學術性、書面性太強,為了能增強與觀眾的交流感,對之不妨改寫為:“我”是花鼓燈,在“我”身上你能瞧見豪放灑脫的風格,也能看到婉轉優美的格調。水旱無情的歲月,“我”見證了淮河兒女的勇敢和堅韌。今天,曼妙的舞姿是“我”對人民幸福生活的禮贊。

結語

對淮河流域非遺博物館的展示敘事的考察,首先是在“講好中國故事”的語境下的思考。真實立體的國家形象無法脫離鮮活可感的區域形象的支撐,淮河流域非遺的展示敘事承擔著重要的塑造區域形象、增進文明對話的使命。其次,在文化傳承的語境下,非遺展示活動應在傳承淮河文化精神中增強存在感。我國非遺保護的重點已經從挖掘和搶救轉移到傳承和傳播,非遺展示場館的建設和展示設計進入繁榮時代,“非遺館不單是面向社會的宣傳教育與知識普及場所,也應在非遺傳承與發展的實踐中扮演重要角色,或許能成為非遺傳承發展的‘試驗場’”[18]?;春恿饔蚍沁z展館的空間條件和展示設施在迅速優化,展示設計重心也轉移至進一步激發非遺文化的活態性、尊重人的主體性、建立與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關聯性,更好地傳承與傳播非遺背后的文化記憶、地方性知識與淮河文化精神。敘事型展示擅長在激活觀眾的文化記憶、產生情感共鳴后獲得認同,繼而實現在現代社會語境下重塑非遺的文化意義。宏大敘事與私人化的敘事的結合、開放互動的故事結構和非遺文化傳承者視角的講述更能賦予故事鮮活的生命,建構新的社會語境下的文化記憶,這可以成為后博物館時代淮河非遺展示傳播力創新的重要路徑。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8-13(01).

[2]珍妮特·馬斯汀.新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導論[M].錢春霞,等,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06.

[3]愛德華·P.亞歷山大,瑪麗·亞歷山大.博物館變遷:博物館歷史與功能讀本[M].陳建明,主編.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12.

[4]余壓芳.景觀視野下的西南傳統聚落保護:生態博物館的探索[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14-15.

[5]張婉真.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M].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4.

[6]裴世東.淮河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承的反思:以中國淮河博物館為例[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05):14-15.

[7]妮娜·萊文特,阿爾瓦羅·帕斯夸爾-利昂.多感知博物館:觸摸、聲音、嗅味、空間與記憶的跨學科視野[M].王思怡,陳蒙琪,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

[8]馬修·波泰格,杰米·普靈頓.景觀敘事:講故事的設計實踐[M].張楠,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10.

[9]龍迪勇.空間敘事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10]于海博.打開敘事空間的大門:西方博物館的展陳設計[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21.

[11]楊紅,張烈.非遺專題展覽的敘事方式研究[J].文化遺產,2021(04):3.

[12]西摩·查特曼.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M].徐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13]金姆·賴斯,王思怡.在博物館中講故事:博物館敘事的新方向[J].東南文化,2020(05):189.

[14]許捷.展覽敘事:從方法到視角[J].博物院,2021(04): 18-21.

[15]楊·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M].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49.

[16]武洪濱.博物館敘事語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2(01):190.

[17]楊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前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271-276.

[18]朱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概念、定位與功能問題[J].文博學刊,2023(01):118.

The Spatial Narra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splays: The Case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xhibition Hall

LI Pengfe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The space for display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ing from traditional museums to intangible cultural markets. The design concept is transitioning from object-oriented to people-oriented, and the display design is shifting from “interpretive display + performance + activities” to narrative display. Static narrative space, temporal linear and conjugated block narrative structures, and omniscient narrative perspectives are still common in the theme display design of Huai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le interactive narrative space, immersive narrative space, digital narrative space, interactive narrative structure, first person perspective, and role substitution perspective have become trends. The current displa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should continue to innovate in narrative themes, narrative structures,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s, creating high-quality story-driven displays, in order to better awaken the memory of Huaihe River culture contained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herit the spirit of Huaihe River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eu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splay; narrative space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3.06.01

G122

A

2096-9333(2023)06-0001-08

2023-08-20

安徽省教育廳2021年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數字非遺背景下淮河流域非遺文化空間的生產與傳播研究”(SK2021A0392)。

李鵬飛(1980- ),男,安徽阜陽人,副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傳播。

猜你喜歡
淮河流域博物館空間
淮河流域省級河湖長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博物館
魏山忠副部長率隊赴淮河流域安徽、山東開展汛前檢查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進河長制工作
露天博物館
博物館
QQ空間那點事
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