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外宣翻譯人才培養途徑

2024-01-19 18:23邱晨
校園英語·月末 2023年7期
關鍵詞:政治意識文化意識

摘 要: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希望聽到中國故事,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和正能量事跡,這就需要借助外宣翻譯的力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外宣翻譯人才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保證,加強外宣翻譯人才的高質量培養,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能夠顯著提高新時代外宣翻譯人才的業務能力,提升其翻譯能力與文化素養水平,準確對外傳播“中國故事”,履行好外宣翻譯人才的歷史使命?;诖?,本文簡要分析了“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加強外宣翻譯人才培養的時代意義,闡述了當前外宣翻譯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加強外宣翻譯人才培養的路徑。

關鍵詞:“講好中國故事”;外宣翻譯人才;政治意識;文化意識

作者簡介:邱晨(1989.11-),女,四川自貢人,重慶移通學院德國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翻譯。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舉措。作為中國故事的“主講人”,外宣翻譯人才應當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這不僅給外宣翻譯人才提出了諸多新要求,也給予外宣翻譯領域相關的院校及專業學科帶來了諸多新的機遇與挑戰。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很多院校的外宣翻譯人才培養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很多外宣翻譯人才存在翻譯能力偏弱、應變能力不足等問題,尚未掌握靈活多變的外宣翻譯手段,為此,必須根據時代發展形勢,做好外宣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創新。

一、“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加強外宣翻譯人才培養的時代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貿、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交往頻率、深度明顯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穩步提高。在全球化語境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已經成為每個外宣翻譯人才承擔的重要責任和義務。

古往今來,中國從不缺少好的故事,很多好故事在國內廣泛流傳,甚至成為一代又一代國人的育兒“寶典”,但這些中國好故事卻難以傳播到海外,一方面是由于中外文化差異明顯,很多外國人并不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缺少大量有能力、有水平的外宣翻譯人才,無法將中國好故事進行“譯出”展示。

很多外宣翻譯人員只是掌握了大量外語表達方式,但對國外的風土人情、表達習慣等了解得不夠透徹,在進行外宣翻譯時未能精準把握國外讀者的心理預期,外宣翻譯的措辭也不符合國外讀者的日常閱讀習慣,中國式翻譯依舊普遍存在,這樣便會使得譯文的整體質量不夠高,國外讀者對于這些譯文的接受度普遍偏低,從而對中國故事的對外傳播造成較大不利影響,更會對中國文化“走出去”帶來阻礙。

立足于“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外宣翻譯人才的高質量、高素養、高水平培養,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基礎所在。要想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就需要有更多通曉外語翻譯方式方法、翻譯規則技巧的人才,確保外宣翻譯人才能夠適應新時代外宣翻譯各項工作內容。

各大院校的外宣翻譯人才培養,對接了國家發展戰略和社會現實需求。提高外宣翻譯人才培養能力,提升外宣翻譯人才素質水平,是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保證。外宣翻譯人才肩負著“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任務,外宣翻譯人才只有具備較強的政治素養和文化意識,才能更好地對外介紹當代中國,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展現中華文化精髓的文學作品和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故事傳遞到全世界,通過講述中國故事,使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變得更高,使各國人民了解中國文化。

二、當前外宣翻譯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首先,課程設置合理性有待提升。當前很多高校會采取低年級以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學習為主,高年級以語言技能、外語翻譯課程為主的外語翻譯專業課程設置方式。這種課程設置方式不夠合理,不少翻譯專業學生在大三、大四年級將主要學習目標放在實習、就業、找工作、考研等方面,對于外語翻譯選修課的關注度和學習精力相對不足。不少高等院校在設置外語翻譯專業課程時,存在課程內容豐富性不高的問題,尤其缺少科技術語、術語翻譯技巧等方面的課程。此外,外語翻譯的實踐課程存在課時數量偏少的問題,外語翻譯實踐應用活動數量也不夠多,嚴重限制了外宣翻譯人才培養效果。

其次,學生學習主動性有待增強。外宣翻譯本身是一項比較枯燥的工作,為了讓學生對外宣翻譯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應當著重調動和激發學生對翻譯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到外宣翻譯相關課程的教學活動中。但當前很多高校翻譯專業的學生對外宣翻譯相關課程缺少學習動力,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很多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對外語翻譯的了解比較少,外語翻譯的底子較為薄弱,要想在短短數年內具備較強的外宣翻譯能力困難較大;二是外宣翻譯不僅要求學生具備過硬的外語翻譯能力、雙語互譯能力,更要掌握大量中國文化知識、國外文化知識,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鑒賞能力。但當前很多高校翻譯專業學生欠缺上述能力,難以肩負起外宣翻譯重任。

第三,教師整體水平有待提高。當前很多高校雖然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外宣翻譯課程教學體系,也設置了大量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各高校在培養高素質、高水平外宣翻譯人才時,普遍面臨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F有外宣翻譯專業領域課程教師大多受傳統老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束縛,教學手段比較單一,教學綜合能力并不符合新時代外宣翻譯人才培養需求,這樣便會給外宣翻譯人才培養帶來較多不利影響。

三、“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加強外宣翻譯人才培養路徑

(一)著重培養外宣翻譯人才的政治意識

外宣翻譯人才,是否具備過硬的政治意識,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中國文化的對外宣傳效果,也會直接影響到外宣翻譯內容的政治導向。因此,外宣翻譯人才必須要接受政治思想教育,筑牢思想防線,避免受到西方錯誤思想的侵害,做好外宣翻譯,讓國外讀者能夠對中國政治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

(二)著重培養外宣翻譯人才的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外宣翻譯人才質量,每個優秀的外宣翻譯人才都應當具備較強的文化意識,不僅要了解國外的文化,更要深度了解和掌握中國文化,這就需要外宣翻譯人才具備較強的跨文化意識與能力,深知中外語言、中外文化的內涵與差異,這樣才能運用目的語將中國文化的內涵完整翻譯出來,確保外國讀者能夠更加真實、準確地了解中國故事。

(三)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提高教師育人能力

教師是否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和引導能力,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外宣翻譯人才培養效果。為此,已開設外宣翻譯相關專業課程的高校應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提高外宣翻譯專業課程教師的育人能力。教師需要定期接受系統性、針對性的外宣翻譯教學培訓,掌握豐富的外宣翻譯技能,幫助學生糾錯,帶領學生高效學習。高校應當盡可能招聘外宣翻譯專業出身的教師,也可以與相關培訓機構進行合作,聘請專業人員到校進行課程教學,打造外宣翻譯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

(四)開展多元實踐活動,增強人才學習動機

要想讓外宣翻譯人才具備較強的創新力、實踐力,外宣翻譯教學活動不能局限于理論教學,高校應當根據外宣翻譯人才培養計劃,積極開展以“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的外宣翻譯多元實踐活動,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踐活動可以由高校獨立自主舉辦,也可以聯合其他開設外宣翻譯課程的高校一起舉辦,更可以主動與外國使領館進行合作,共同開展各類外宣翻譯實踐活動。這樣能夠確保每個學生獲得充足的實踐學習機會,并且在實踐體驗中積累豐富的外宣翻譯方式方法與“實戰經驗”。

(五)注重課程交叉融合,拓寬人才培養渠道

高校在開設外宣翻譯課程時,應當明確外宣翻譯的主要特征,即政治性、文化性、時代性、讀者主體性等。為了確保學生在今后的外宣翻譯工作中展現出較強的業務能力和文化涵養,高校應當做好外宣翻譯課程與其他課程的交叉融合,比如翻譯概論、科技翻譯、文化翻譯、通識翻譯、體育翻譯、旅游翻譯等,尤其是通識翻譯課程應當體現出政治、文化、法律、經濟等方面跨學科的重要作用。針對當前很多學生在上大學之前接觸外宣翻譯比較少的問題,高??梢詫⑼庑g課程提早開設,在大一或者大二年級讓學生接觸外宣翻譯,必要時可以將其作為大一、大二年級的外語翻譯必修課。這樣不僅拓寬了外宣翻譯人才培養渠道,更促進了外宣翻譯人才跨文化意識的養成以及復合知識結構的建構。

(六)優化課程教學內容,豐富人才培養資源

在對外宣翻譯課程設置方案進行優化調整之后,應當對外宣翻譯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改革,這是做好外宣翻譯人才培養工作的關鍵所在。盡管目前各高校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外宣翻譯教材,但可以在現有的外宣翻譯教材內容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形勢對外宣翻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期望,優化調整外宣翻譯課程教學內容。在對學生進行外宣翻譯基礎知識和技巧教學的同時,教師要做好外宣翻譯素材的整合,將各個領域的優秀外語文獻作為外宣翻譯教學素材。同時,將展示中國歷史文明、思想政治、秀美河山、風土民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以及政府工作報告、黨的先進思想和路線方針政策等內容,作為外宣翻譯課程教學的重要素材。

(七)加深案例教學比重,把握外語翻譯策略

在培養高水平外宣翻譯人才時,應當突出案例教學的重要作用,通過大量的翻譯案例,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外宣翻譯經驗,增強學生的外宣翻譯綜合能力。外宣翻譯融通策略是高校外宣翻譯專業課程教學的核心,諸如文化過濾策略、翻譯修辭策略等,都屬于外宣翻譯融通策略的典型代表。比如,學生在掌握文化過濾策略后,便可以明確在具體的外宣翻譯工作中,哪些內容可以進行外宣翻譯,哪些內容是外國人無法接受和認同的,這樣便可以避免盲目翻譯,保證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效果。而在講授翻譯修辭策略時,教師應當讓學生著重了解,中西方文學作品的修辭方式存在較大差異,這樣便可以避免學生出現“中國式翻譯”的情況,從而在具體的外宣翻譯工作中,根據外國讀者的閱讀習慣,靈活調整外宣翻譯的修辭方式,提高翻譯內容的可讀性與影響力。

四、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在開展外語翻譯課程教學活動時,應當做好外語翻譯課程教學的優化設計,加大翻譯實踐以及案例教學課程的比重。還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資水平,為開展高質量的外宣翻譯課程教學創造有利條件。高校要積極開展外語翻譯方面的多元化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外宣翻譯學習動機,注重課程的交叉融合,逐步拓寬人才培養渠道。高校更要在培養外宣翻譯人才過程中,著重培養外宣翻譯人才的政治意識、文化意識,提高外宣翻譯人才的文化自信,這樣才能真正為“講好中國故事”培養一大批有素質、有能力、有遠見的外宣翻譯人才。

參考文獻:

[1]潘軼君,李鑫.“講好中國故事”視角下英語演講課程培養跨文化能力的教學路徑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102-108.

[2]魏泓.典籍翻譯教學中對“講好中國故事”人才培養機制的建構研究[J].大理大學學報,2022(7):14-20.

[3]李嘉運,張雅婷,任晗,杜祥華,劉穎.“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英語專業國際化人才翻譯能力提升路徑探析[J].英語廣場,2022(4):3-6.

[4]關寧,孫坤.“柏林教學模式”對基礎階段德語學生“講中國故事”能力教學的促進研究[J].亞太教育,2021(21):164-165.

[5]李青青,章明,王曉雯.傳播學視角下地區特色文化外宣翻譯策略:以武漢軍運會外宣材料為例[J].今古文創,2021(16):120-122.

猜你喜歡
政治意識文化意識
注重培養文化意識提升初中英語教學質量
強化政治意識,要抓住哪幾個關鍵點
增強政治意識面臨的三大挑戰
政治意識:政治體系的靈魂與核心
習近平緣何高度重視黨員干部政治意識問題
“武術入奧”視閾下中國競技武術發展思考
理工科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
領導干部強化大局意識的三個維度
弘揚長征精神 凝聚中國力量
試評文化意識在高中英語人教版教科書中的滲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