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城鎮化進程中“兩棲”老人的行動邏輯

2024-01-20 06:32鄧歡
中國西部 2023年6期
關鍵詞:老人

[摘要]

在中青年農民向縣城遷移的過程中,老年人普遍隨其進城生活,并維持一種城鄉“兩棲”的生活居住模式。文章基于河南省M縣的實地調研,探討縣域城鎮化進程中“兩棲”老人在城鄉之間往返的行動邏輯。研究發現,城鄉“兩棲”老人的行動不僅指向孫輩良好教育的需求、實現家庭利益積累最大化與維系原有社會關系網絡的家庭本位邏輯,也蘊含追求舒適自在生活狀態、減少代際沖突引發的不適感與固有的鄉土情感驅動的個體本位邏輯,體現“個人和家庭兼顧與平衡”的特征。其中,維持家庭日常運轉和實現家庭發展的邏輯優先于追求自我舒適空間和自身鄉土情感驅動的邏輯,呈現“先家而后己”的特點。

[關鍵詞]縣域城鎮化;“兩棲”老人;行動邏輯;家庭本位;個體本位

[中圖分類號] C91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0691(2023)06—0065—08

[作者]鄧歡研究實習員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所鄭州 151464

近年來,縣域城鎮化進程不斷深入推進,大批中青年農民向戶籍所在地縣城集聚。在中青年農民由鄉村向縣城遷移的過程中,老年人普遍隨其進城居住。與生活在固定空間、有鄉無城的留守老人以及生活在相對固定空間、有城無鄉的城市“老漂族”不同,縣城隨遷老人普遍維持著城鄉“兩棲”的生活居住模式,即部分時間居住縣城,同時又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返回鄉村,頻繁地在縣城與鄉村之間“穿梭往返”(—3)。城鄉“兩棲”已然成為繼“留守”“老漂”之后一種不可忽視的新的老年人生活居住模式。面對規模日漸龐大的城鄉“兩棲”老人群體及其普遍存在的城鄉“兩棲”生活居住模式,迫切需要對其呈現形式進行描繪,對其行為背后的邏輯進行分析。

國內學者對城鄉“兩棲”老人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兩棲”老人社會保障權益面臨的難題及破解之策4)、牧區“兩棲”老人的養老問題5以及“兩棲”老人現象的分析與闡釋(6—7)。僅有的研究在探討“兩棲”老人現象時主要從家庭功能或者家庭整體視角出發分析“兩棲”老人的實踐邏輯或形成機制,將其概括為農民家庭為應對發展壓力而作出的策略性選擇,缺乏對“兩棲”老人進城后頻繁返鄉的個體主義行動邏輯的洞察,忽視了作為行動主體的“兩棲”老人自身的想法與考慮。鑒于此,本文嘗試以河南省北部M縣為案例,從家庭整體視角和個體主義視角出發,分析城鄉“兩棲”老人的行動邏輯。調研組運用實地觀察和深入訪談等資料收集方法,于2022年11月—12月在M縣針對城鄉“兩棲”老人的行動邏輯開展田野調研。在此基礎上,描繪縣域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兩棲”老人的表現與主要特征,借鑒“家庭本位”與“個體本位”的解釋框架,分析縣域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兩棲”老人的行動邏輯,揭示老人城鄉“兩棲”行為背后的觀念世界與行動意義,進而為深入理解新時代農村老年人的思想觀念提供參考。

一、“兩棲”老人行動邏輯的理論基礎及表征

1. 研究的理論基礎

理解“兩棲”老人的行動邏輯,應借鑒行動主體對家庭與個體關系的論述觀點。家本位與個體本位是作為家庭成員的個體在行動時秉持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學者們圍繞“家庭利益優先”與“個人利益優先”形成了爭論。家本位是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基本精神,是一種以家庭利益為本位的價值認同。其基本特征是:在家庭成員與作為整體的家庭之間的關系方面,強調家庭的整體利益,弱化個人需求,認為個人只是家庭中的一員,必須無條件服從家庭的整體利益;強調家庭成員對家庭負有責任與義務,并認為這種責任應該伴隨家庭成員生命的始終;家本位既包含“家庭本位”,也包含“家族本位”8。家本位思想雖然也強調個體價值,但是對個體本身價值的重視,最終指向卻是家庭整體利益,個體被置于工具或手段的地位(3)。隨著家庭小型化趨勢日益顯著,家庭越來越成為研究的分析單位[10,本文所指的是家庭本位。相對而言,西方傳統的個人本位價值觀是一種以個人利益為本位的價值認同。在個人與家庭的關系中,個體本位強調個人的生存、利益、意志與發展,主張個人的獨立和自由,要求家庭服從個人1。

在現代化變遷的背景下,中國傳統的家庭本位觀念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再加上外來個體主義觀念的交流與滲透,中國人的家庭觀念發生了變革。一些學者認為當代中國人的家庭價值觀糅合了傳統家庭主義價值觀和現代個體主義價值元素在內,呈現“個人和家庭兼顧”“家庭利益和個人利益相平衡”的雙重特征[12—13],但是其傾向性有所差異。有學者認為家庭主義思想仍受到高度重視,強調家庭價值高于個人價值,但代際間互為犧牲的利他主義意識整體趨弱;也有學者認為新的價值觀強調個人的地位、權利與自由發展,要求重視家庭成員的需求與利益,并為其身心健康成長和個性自由發展創造條件。對于老年群體的家庭觀念而言,研究結論與前述“個人和家庭兼顧下的個體主義”觀點相沖突,認為父輩對傳統家庭觀念的認可度較高。具體體現在老年人認同家庭利益高于個人利益14—15]、家庭成員的小目標服從和服務于家庭整體目標的觀念16,農村老年人勞動參與實踐以家庭整體需求為主17。

2.“兩棲”老人的行動特征

城鄉“兩棲”老人指的是在城鎮的子代居所和鄉村的個人居所之間流動居住,經常在城鄉兩個居所之問穿梭往返的老年人群體?!皟蓷崩先舜蠖嘤袆趧幽芰?,進城之后多為子代提供生活照料、家務勞動、撫育孫輩等代際支持,返鄉則繼續保持原有的鄉土生活狀態。城鄉“兩棲”老人的行為主要有以下三個突出特征:從空間上來看,“兩棲”老人經常性地在城鄉之間穿梭往返,既在生活便利的縣城居住與生活,也在鄉村這一熟人社會中居住與生活,居住空間和生活空間呈現“半城半鄉”或“亦城亦鄉”的特點。從時間上來看,一方面,“兩棲”老人一般在周末、節假口或有事需要處理時返回鄉村,“兩棲”行動其備周期性與頻繁性。另一方面,“兩棲”老人有著強烈的返鄉預期,待完成孫輩照料、家務處理等階段性任務之后回歸鄉村居住、生產與生活,“兩棲”行動具備時間上的短期性。從日的上來看,部分“兩棲”老人基于養老的需要選擇進城跟隨子代一起生活,但絕大部分“兩棲”老人進城并非為享福與養老,而是扮演著家庭輔助者的角色,從事家務勞動等輔助性工作,不僅照料子代與孫代的生活起居,有一定教育能力的老人還承擔了陪伴、輔導和監督孫輩學習的任務。

二、基于家庭本位的“兩棲”老人行動邏輯

1. 孫輩良好教育的需求

教育是獲得知識與技能、提升能力與智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實現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在家庭少子化、農民家庭經濟資源積累能力增強,以及對自身工作經歷的感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青年農民的教育觀念達到了“頂格”,家庭目標由維持日常生活運轉的基礎層次向上擴展,期冀通過教育實現人力資本積累與階層的向上流動?;诖?,中青年農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對優質教育資源產生了強烈需求。與此同時,盡管國家對農村教育資源的傾斜和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已經大幅改善,但是城鄉教育質量的分化依然在擴大,縣域內優質教育資源不斷向縣城集中。在此背景下,大批中青年農民進城購房或租房,為子女獲得縣城優質的教育資源與良好的教育環境創設條件。

然而當前城市青年家庭普遍面臨一個難題,即夫妻二人上班之后,家庭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8,他們無法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投入太多精力,也無暇給予子女無微不至的日常生活照料,只能請求父輩提供支持。一方面,父輩體恤子代工作的辛苦與不易,意識到工作及其收入對于維持家庭日常生活及投資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父輩對后代的發展抱有極高的期待,非常關切孫輩未來的職業發展與生活狀況,繼而選擇進城居住,承擔起照料、撫育孫輩的重任,為孫輩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提供保障。

2. 實現家庭利益積累最大化

在子代家庭向縣城遷移的過程中,家庭的消費與支出顯著增長,不僅需要支付高昂的購房費用,而且面臨不斷增加的日常生活開支和教育輔導投入。如何取得豐厚的經濟收入與家庭積累,是確保子代家庭正常運轉、實現家庭發展型目標的關鍵。而家庭勞動力分工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家庭經濟資源體量的大小,進而影響家庭發展能力19。勞動能力強、捕獲到的經濟機會較多、收入較高的家庭成員走出家門、進入勞動市場參與工作,勞動能力弱、捕獲到的經濟機會較少、收入較低的家庭成員從事家務勞動、兒童照料等家庭內部工作是實現家庭利益積累最大化的最優家庭勞動力配置。在農民家庭內部,相較于父表而言,子代擁有更強的市場適應能力以及勞動變現能力,能夠為家庭利益積累貢獻更多力量。許多老人意識到子代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優勢,選擇放棄白身通過打零工散工來獲取收入的生計方式,進城發揮余熱,助推實現家庭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鄉村是一個與土地緊密關聯的空間,老人可以通過充分利用和釋放自身的勞動力從作為生產資料的土地中獲取季節性農產品產出。同時,老人完全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需求對白家宅院內部及其周圍的空問進行安排。許多老人出于經濟方面的考量,在自家宅院內部及其周圍種植農作物,減輕日常生活中三餐的花費。在進城的同時,基于縣城與鄉村之間較短的流動距離,老人選擇經常性往返于城鄉之間的“兩棲”式生活居住方式,為子代家庭輸送蔬菜、水果等無公害農產品,使子代家庭在城市過上類似“自給自足”的生活,降低其在縣城生活的貨幣化支出,紓解其家庭發展的經濟壓力。

3. 原有農村社會關系網絡的維系

維系社會關系網絡對于農民的生計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就業信息的獲取與準入渠道的獲得、婚喪嫁娶等家庭重大事務的幫助、日常娛樂消遣活動的陪伴等方面都離不開社會關系網絡的支持?;谘夑P系和婚姻關系而形成的親緣關系、建立在空間與地理位置基礎上的地緣關系以及由職業或行業活動需要而結成的業緣關系都是組成農民社會關系的重要基礎,維持家庭日常運轉與實現家庭發展型目標需要維系親緣、地緣和業緣關系。即使從鄉村搬到縣城居住,農民也不能“關起門來過日子”,進城農民家庭仍然要通過人情往來和日?;ブS系社會關系網絡,以便在自家需要幫助時得到熟人的幫助,應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未知變故。

鄉村是老年人“生于斯長于斯”的空間,是老年人熟悉的社會。幾十年鄉土社會的居住、生活與工作經歷使老年人在此擁有龐大的親緣、地緣和業緣關系網絡。進城老年人在意識到維系熟人社會關系的重要性的基礎上,作出頻繁返鄉進行社會交往的理性選擇。如回鄉參與婚喪嫁娶活動,回鄉“走親戚”,返鄉參與鄉村治理,基于某種現實性需求返鄉…………在同鄉村熟人進行交往時,“兩棲”老人不僅代表自己進行社會交往,而且作為家庭代表參與社交活動,成為家庭維系社會網絡的紐帶,以求積攢人情,維系良好的社交網絡,在維持家庭日常生活運轉與實現家庭整體發展目標的過程中獲取他人幫助。

三、基于個體本位的“兩棲”老人行動邏輯

1. 追求舒適自在的生活狀態

對于老年人而言,從鄉村向城市遷移,面臨著新環境的適應與融入困境:在社會交往與休閑娛樂方面,進城老人失去了鄉村中相互依賴的熟人圈,沒有固定的社交圈子,當子代上班、孫輩上學之后,老人無人陪伴、無處可去,依托社交圈子形成的打牌、聊天等娛樂生活受限,精神生活較以前空虛,閑暇時間無從打發。在生活習慣方面,城市空間的規則符號與老人口常生活習慣不適配,老人一些行為為城市所排斥(20)。概言之,進城老人很難適應城市的生活,在心理上有較為強烈的孤獨感與邊緣感,在生活中有較為強烈的不適感和緊張感。與此相反,鄉村對于老年人而言是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熟悉空間,在此生活,老年人不僅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擁有輕松自由且舒展的生活狀態,可以自由自在地與人交往和生活,而且有熟悉的社交圈子,可以與朋友共同娛樂,也可與鄰居閑聊解悶,自身“老有所樂”的需求可以得到極大滿足?;诳h城與鄉村之間差異化的居住體驗,父輩在進城為子代家庭提供代際支持的同時,選擇定期或者不定期返回鄉村這一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生活與居住,以追求個體安閑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實現生命個體的自由舒展。

2.減少代際沖突引發的不適感

在中青年農民向縣城遷移的過程中,父輩為了維持家庭日常運轉與實現家庭發展型目標而選擇與子代一起生活。但在一起生活的過程中,由于價值觀、受教育程度、個人經歷等方面的不同,兩代人在生活方式、育兒、消費、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相異甚至不可調和的觀念與習慣,不可避免會產生矛盾與沖突。譬如在代際合作育兒方面,父子兩代人之間產生了經驗與科學的較量。子代秉承的是“科學育兒”理念,依照與遵循醫生和專家的建議照護、培養幼兒;而父輩信奉的是“經驗論”,按照自身掌握的傳統育兒經驗來撫育孫輩。兩種觀念之間有諸多差異,由此兩代人經常在家庭第三代的飲食喂養、教養習慣、穿著打扮、作息睡眠等方面產生間隙、摩擦,甚至爆發沖突。面對代際之間的觀念不一致與代際關系緊張,有的父輩選擇和子代耐心溝通,并達成一致意見,用最合適的方法經營生活;有的選擇退讓和放權,暫時收起自身的觀念認知,按照子代的原則行事,承擔起兒童生理性撫育和家庭照料等輔助性工作,不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緩解和規避代際沖突;還有的父輩選擇繼續對抗,在與子代的爭吵中“湊合過”,在一定程度上使代際關系瀕臨破裂。但無論采取何種策略,代際之間的日常生活摩擦令進城父輩產生不適感與焦慮感,父輩在子代居所居住生活常常處于“不輕松”“不自在”的狀態。為了縮短與子代的相處時間,父輩選擇周末及節假日時間從縣城返回鄉村,通過制造距離的方式減少代際認知沖突和關系摩擦帶來的不舒適,緩解自身緊張情緒。

3. 固有的鄉土情感驅動

鄉土情感或老人固有的家鄉情愫是隨遷老人返鄉的內生動力。鄉村是“兩棲”老人出生、成長的地方,也是“兩棲”老人最親密的地方,鄉村社會伴隨、見證與記,載了“兩棲”老人幾十年的生活、工作、學習與娛樂消遣的實踐經歷,潛移默化地塑造了“兩棲”老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規范了“兩棲”老人的親情秩序與行為規范,對“兩棲”老人影響極大。鄉土情感是一種天然的情愫,與生供來、終身相隨?!皟蓷崩先四軌驈泥l土社會中獲得極強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對家、家人、家鄉以及故土家園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有著強烈的依戀感,對鄉村有著深厚的感情與本能的熱愛,對鄉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有著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皟蓷崩先俗鳛榍楦兄餍?,在談及對鄉村的情感時普遍表示,鄉村是漫長生命中最重要的場所,足心中最愛的環境世界,是自己的根。在跟隨子代從鄉村遷移到縣城之后,“兩棲”老人的情感無所歸依,對曾經身處其中并產生歸屬感的鄉村具有鄉愁的心理依附情感,對鄉土社會中物質和社會的因素有著強烈的依戀,對曾經的生活場景與鄉村生活習慣有著懷念和眷戀,對見不到的鄉村人、事、物的思念總是情不自禁?;诖?,老人選擇頻繁地返回鄉村,表達自身對鄉土社會的熱愛與依戀之情。特別是在村中有重大節慶活動之時,老人會返鄉積極參與,從中獲得心靈的滿足感和歸依感。

四、“兩棲”老人行動邏輯的現實沖突與選擇

“兩棲”老人在城鄉之間穿梭往返的實踐過程中遵循著兩種邏輯:一是出于維持子代家庭生活正常運轉和實現家庭發展型目標的考量而為家庭整體犧牲與奉獻的家庭本位邏輯,二是基于對個體舒適空間的追求以及固有的鄉土情感驅動而頻繁返鄉的個體本位邏輯?!皟蓷崩先说膶嵺`呈現傳統家庭主義價值觀與個體主義價值取向二者兼顧的特點。而兩種邏輯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立與沖突的,那么“兩棲”老人在面對沖突時是如何選擇的?兩種邏輯在“兩棲”老人心中孰強孰弱?

通過觀察“兩棲”老人的行動以及了解“兩棲”老人的內心想法可以發現,“兩棲”老人的行動糅合了傳統家庭主義價值觀和現代個體主義價值元素,他們盡力追求家庭與個人的平衡,不過在傾向性上,家庭整體重于個體自身。其一,對于“兩棲”老人而言,縣城生活是“不自在”“不舒適”的,老人在此生活處于被圍困的狀態。與此相反,鄉土社會于老人而言是相對舒適且自在的空間,老人能在鄉村擁有輕松自由且舒展的生活狀態。然而,老人卻放棄個體的舒適空間,選擇進城生活,為子代家庭提供代際支持,這無疑證明“兩棲”老人對于家庭整體發展的高度重視。其二,在父輩隨遷進城之后,父子兩代雖然共同居住,但這其實是兩個核心家庭的臨時組合,父輩和子代有著各自的經濟利益,當父輩選擇進城為子代家庭提供代際支持時,不可避免放棄了自身的工作與經濟收入,即使這份收入相當微薄,但也是父輩維持家庭日常生活所必需??梢?,“兩棲”老人著眼的是家庭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個人經濟收入的提高,可以放棄個人利益維護家庭利益。其三,“兩棲”老人大多工作日在縣城居住,為了代家庭提供生活照料、家務勞動、撫育孫米等支持,周末或者節假日返回鄉村。從城鄉往返的時間可以看出,于“兩棲”老人而言,子代家庭的運轉與發展遠重于自身對舒適空間的追求,在子代家庭需要幫助時進城,在無需自身幫忙時才返鄉追求個體舒適自在的生活狀態。

五、結論

綜上所述,一方面,在縣域城鎮化的進程中,城鄉“兩棲”老人的行動邏輯仍保留有強烈的家庭本位認同痕跡,體現出對家庭整體利益與家庭發展的重視。具體指向三個方面的內容:孫輩良好教育的需求、實現家庭利益積累最大化以及原有農村社會關系網絡的維系?;诰S持家庭生活日常運轉與實現家庭發展型目標的考量,父輩進入縣城子代家中生活,為孫輩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提供保障,釋放家庭優質勞動力以積累豐厚的家庭經濟基礎,同時通過經常性返鄉獲取能夠降低城市生活貨幣化支出的農副產品、進行社會交往以維系良好的社會關系網絡的方式為子代家庭運轉與發展提供代際支持。另一方面,城鄉“兩棲”老人的行動又體現出一定的個體主義意識,蘊含著對自由舒展的生活環境的追求。具體指向追求舒適自在生活狀態、減少代際沖突引發的不適感和固有的鄉土情感驅動。父輩在城市空間生活普遍面臨適應、融入困境與家庭內部的代際沖突,再加上濃厚的鄉土情結,選擇經常返回鄉村,過上相對安閑、舒適、自在的生活。

需要特別指明的是,城鄉“兩棲”老人的行動雖然具有家庭和個體兼顧的特性,但是存在邏輯的先后與強弱。其中,家庭的運轉與發展是首要的,“兩棲”老人可以暫時放棄自身的利益及對舒適空間的追求,暫時隱藏起對鄉村的依戀之情,服務于家庭的日常運轉、整體利益與發展目標,在不耽誤子代家庭正常運轉之時才會受到追求舒適空間、固有鄉土情感驅動的影響而返鄉,呈現出“先家而后己”的特點。

參考文獻:

[1][6]王進文.穿梭于城鄉之間的“兩棲”老人:表現特征、生成邏輯與實踐影響[J].蘭州學刊,2022,(04).

[2][7]肖琳.城鄉兩棲:城鎮化背景下農民家庭發展的策略性實踐——基于“兩棲”老人現象的討論[J].蘭州學刊, 2022,(04).

[3]白美妃.撐開在城鄉之間的家——基礎設施、時空經驗與縣城城鄉關系再認識[J].社會學研究,2021,(06).

[4]黃素,城鄉兩棲老人社會保障權益面臨的難題及其破解[J].農業經濟, 2019,(09).

[5]斯琴格日樂,社會支持網絡視角下城牧養老模式研究[D].內蒙古大學,2022.

[8]楊善華,中國當代城市家庭變遷與家庭凝聚力[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02).

[9]劉興花.“家本位”視角下農村已婚出國勞工的家庭功能失衡研究——以山東省]縣為例IJ1.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4).

[10]張愛華,岳少華.個體化抑或家庭主義:河北上村代際關系的實證調查[J].學海,2018,(06).

[11]李桂梅. 中西家庭倫理產生之源探究[J].倫理學研究, 2005,(01).

[12]劉汶蓉,家庭價值的變遷和延續——來自四個維度的經驗證據[J].社會科學,2011(10).

(13]丁文,論文化轉型中家庭觀念的變革1J1.江蘇社會科學, 2001,(02).

(14]康嵐.代差與代同:新家庭主義價值的興起[J].青年研究, 2012,(03).

[15]吳帆,劉立光.年輕人家庭觀念的傳承與變化——基于代際差異的測量與分析[J].人口學刊,2022,(05).

[16]黃麗芬.“就近半城市化”背景下“老漂族”的城鄉流動[1].社會發展研究, 2022,(03).

[17]慈勤英,程燕蓉.以家為本,老而不休:農村老年人口勞動參與的家庭因素影響分析[J].天府新論, 2022, (06).

[18]陳輝,老漂:城市化背景下農村代際支持的新方式[J],中國青年研究, 2018,(02).[J].寧夏社會科學, 2022,(01).

[19]劉超.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家庭策略與發展型家庭秩序——基于“一家三制”的討論

[20]黃麗芬,進城還是返鄉?——社會空間與“老漂族”的自我實現[J].北京社會科學,2019, (11).

(責任編輯張筠)

猜你喜歡
老人
電視深度報道評析—《住在古墓里的老人》
機構養老內部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老人輪椅使用者的居住空間設計研究
老人參與隔代教養的積極功能及其優化策略思考
基于ELES模型計量分析的無為縣農村老年居民體育經濟消費結構研究
上門醫療服務3140人次分析
四十一歲的“老人”
健身氣功·八段錦對社區老人終身體育的促進研究
故鄉,長不大的“老人”
“失獨”老人社會支持體系構建的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