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基本特性、運行機制與演化趨向

2024-01-20 12:39張振鵬
學術論壇 2023年6期
關鍵詞:文化產業主體數字

張振鵬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明確了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要求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數字文化產業是依托數字技術進行文化內容創作、生產、傳播、服務的新型文化業態。動漫游戲、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網絡表演、數字藝術等新型文化業態發展迅速并展現廣闊的發展前景,不僅成為文化數字化的重點領域,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支撐。數字技術改變了文化產業的運營邏輯和演進軌跡②解學芳,張佳琪.“智能+”時代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健全邏輯:要素協同與數字治理[J].學術論壇,2022(3):110-122.,產業組織不再是線性的產業鏈式分工結構,而是個體、群體、群落共生演化的生態結構③傅才武,明琰.數字信息技術賦能當代文化產業新型生態圈[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1):78-86.,多元市場主體和合共生引致的生態建設是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依歸④楊秀云,李敏,李揚子.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系統優化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127-135.。洞悉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內在機理,可為科學高效建設數字中國、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提供理論支持。

一、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結構

自然生態是生物群落與自然環境以及能量和物質流動的有機結合。生物群落是自然生態的主體,包括生產物種、消費物種、分解物種。生產物種為自然生態供給營養,消費物種依靠生產物種所供給的營養而生存,分解物種是自然生態中分解轉化無機物、助推能量和物質循環流動的微生物。三個物種都是自然生態必不可少的主體,其和諧共生使自然生態得以穩定。產業生態由企業、消費者、利益相關者及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制度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社會環境和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文化、服務等生產要素構成。企業、消費者、利益相關者分別對應自然生態的生產物種、消費物種、分解物種的角色,其中,企業是產品和服務供給的生產經營性組織,消費者是為滿足個人或家庭需要而購買或使用產品和服務的社會成員,利益相關者為產業生態提供金融、物流、法務、技術、咨詢、基礎設施、市場監管等要素補給及服務保障①辛杰,卞江.共生視閾下平臺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構建[J].經濟管理,2022(6):97-114.。與自然生態相仿的是,產業生態的主體和環境及要素是交互影響的關系。與自然生態不同的是,產業生態的構成既關涉自然環境,還包括制度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社會環境,生產要素的豐裕度及其配置質量和效率都與環境相關。由于文化生產關系的獨特性,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主體更為多元、環境更為多變、要素更為多維,致使其系統結構更為復雜(見圖1)。

圖1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結構

(一)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主體間關系

1.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是以數字內容平臺為核心建立的多主體交互關系結構。數字內容平臺既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建構主體,也是各方主體的聯結者和服務者。在數字文化產業生態中,與自然生態的生產物種角色相對應的內容供給主體包括專業內容生產機構與KOL②KOL,全稱Key Opinion Leader,在數字內容平臺上某個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專家、名人、明星、網紅等被認為是KOL,他們發布的內容更垂直,用戶黏性強,往往會被商家選作品牌代言人或者推廣大使。,與消費物種角色相對應的消費者是用戶,與分解物種角色相對應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部門、中介服務機構、商家、社會組織等。各主體通過數字內容平臺結成動態的內容供需關系、雙向的合作扶持關系、積極的生態調節關系,以維系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運行。

2.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內容供給主體和用戶需求多樣變化且形成了動態的內容供需關系。數字內容平臺作為聯結內容供需雙方的紐帶,一方面與專業內容生產機構及KOL 建立合作關系,向其提供內容需求,扶持并獲取專業化的優質內容,比如喜馬拉雅音頻分享平臺與閱文集團及多家出版商合作有聲改編、IP 孵化,聘請眾多名人在平臺開講;另一方面吸引業余創作者加入內容生產行列,比如抖音短視頻社交平臺提供便捷的內容創作工具和多元的內容展示風格,扶持用戶參與內容生產,推動部分用戶向KOL轉化或加入專業內容生產機構。共生于數字內容平臺上的專業內容生產機構、KOL 和用戶,通過動態的競爭與合作關系,既實現內容供給主體的優勝劣汰和業務合作,又確保平臺內容供給的質量以及規?;投鄻有?。用戶通過數字內容平臺,在滿足內容消費差異化和個性化選擇的同時,為平臺貢獻的流量和數據會轉化為平臺的重要資源,并以內容需求的方式提供給內容供給主體,推進平臺內容及其供給主體的動態調整,而供給的調整又迎合并促成用戶及其需求的變化。

3.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內部多方主體是一種雙向的合作扶持關系。數字內容平臺不僅與內容供需方保持雙向互動聯結,還與政府部門、中介服務機構、商家、社會組織存在雙向的合作扶持關系。政府部門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建構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者。數字內容平臺作為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核心主體,是政府部門扶持與監管的重點對象,與政府部門的高頻互動使其在公共服務方面形成責任意識,比如抖音短視頻社交平臺依托其連接能力,整合各類社會主體和資源,在內容治理、數字包容、古籍保護、鄉村振興、應急救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助力社會公益數字化。數字內容平臺依靠中介服務機構補給資金、技術、信息、勞務等資源,主要依賴商家獲取經濟收益,需要社會組織保障社會服務活動的開展,數字內容平臺會以不同的方式回饋中介服務機構、商家、社會組織,由此與各方結成雙向的合作扶持關系。這種關系對于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內部多方主體的互利共生,進而形成穩定的產業生態結構,具有一定的支撐作用。

4.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內部多方主體構成了積極的生態調節關系。良好數字生態的本質意義在于建構符合各方發展利益的數字生態①李昊林,彭錞.良好數字生態與數字規則體系構建[J].電子政務,2022(3):31-38.。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核心主體是數字內容平臺,但數字內容平臺自身無法完成優質內容的海量生產以及產業生態的高效治理,這些必須依靠生態內部多方主體的通力合作,形成各方都能受益的良好數字生態。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內部的各個主體都是利益相關者,他們在價值交換中不斷加深彼此的信任和互動程度,在共同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各自的進化,而每個主體的進化又會提升整個生態的活力及價值創造能力,由此形成積極的生態調節關系,促使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在和而不同的內部環境中創造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價值。

(二)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內部環境

1. 單一組織的業務活動通常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且無力改變。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是包括政府部門在內的多方主體的系統集合,政策主體與政策客體之間有著更多的互動和合謀,為數字文化產業營造了良好政策環境和強大政策動能②陳庚,林嘉文.我國數字文化產業政策的演進脈絡、階段特征與發展趨勢[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6):40-51.,在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系統內部實現了多方主體的資源配置和價值交換,由此形成了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內部環境。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內部環境不包括自然環境,但每個組織和個體都處于自然生態之中,都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對于產業生態及其內部各個主體來說,自然環境無一例外地是外部影響因素。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其直接營造者并不是外部的自然環境,而是產業生態的內部環境構成因素。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內部環境由制度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社會環境構成,是生態內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文化、服務等要素配置以及各主體生存和發展的影響因素的總稱。制度環境涉及政府政策、法律法規、財政支持等,主要功能在于扶持、引導、協調、規范生態內部多方主體的行為以及生態的健康運行。經濟環境是市場機制、金融條件、消費水平等的體現,為產業生態提供市場條件以及經濟方面的物質和收益保障。技術環境包括技術能力、研發投入、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因素,是產業生態價值創造的技術基礎。社會環境是社會成員風俗習慣、行為規范、審美觀念等的綜合體現,影響產業生態的價值取向以及生態內部各主體的行動方向。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內部環境是系統內部各主體存續和開展活動所依賴的必要保障,環境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各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對各主體之間的互利共生起著制約或催化作用,也決定著生態運行的效率和質量。

2.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內部環境由多方主體共同營造。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內部各主體相互協調配合的價值共創過程及成果會傳導給所有的利益相關方,進而影響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內部環境。政府部門的扶持政策與財政資助能夠推動數字內容平臺和內容供給主體進化,約束性的法律法規對生態具有整體性的保護作用。數字內容平臺在運營過程中不斷收集與積累的用戶數據,既是生態價值創造的重要生產要素,也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治理的重要決策依據。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內部各主體的互利共生既可以使多方受益,又可以促進要素的合理流動及高效配置,推動內部環境因素的調整。多方主體與內部環境的相互適應及協同進化,推進了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有序運行。

二、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基本特性

不同時代的不同產業都有特定的組織形態,農耕時代以農田的權屬、流轉、利益分配來組織耕作活動,工業時代按照既定工序大規模、線性化組織工業品生產,數字時代大量的產業組織主體則借助數字技術實現數據流通、業務融合、運營協同、價值共創,形成了具有生態性和系統性特征的產業生態①杜爽.智能產業生態系統的結構性特征及發展路徑[J].經濟縱橫,2021(4):79-86.。生態性凸顯了多元主體與外部環境的協同共生關系,系統性體現了產業組織整體的有序運行狀態。產業生態的每個成員都可以自由進出系統,并且以復雜的方式相互影響、相互依賴,成為緊密聯結、頻繁互動的利益相關群體,構建了一種開放動態平衡的系統形態②廖凱誠,張玉臣,杜千卉.中國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動態運行效率的區域差異分解及形成機制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2(12):94-116.。產業生態內部成員的創造能力和協同效應決定產業生態的形態及穩定性,產業生態的健康運行狀況決定內部成員的績效及成長性。產業生態既要為內部成員創造健康的生存和成長環境,也要維系內部成員之間良性的競合與價值共創關系;既要創造經濟效益,也要保障社會效益,賦予產業生態自我調節、適時更新、持續演化的功能。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同樣是多元主體與外部環境協同共生的系統形態,具備一般產業生態的生態性和系統性特征。但是,數字文化產業是提供數字內容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人們文化休閑娛樂等精神需求的產業形式,其產業生態表現出一些獨有的基本特性。

(一)數字文化產業生態以數字內容平臺為中樞

1. 任何產業生態都有相應的形態結構,其形態結構的演變高度依賴于產業生態的中樞③梅耶爾,威廉姆森.生態型組織[M].張瀚文,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2:36.。一般產業生態的中樞是核心企業,核心企業依托自身的影響力、控制力、引領力來凝聚和協調各方關系,進而建構產業生態。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并不以企業為中樞,而是依托數字內容平臺聯結內容供給者、戰略合作者、服務商、消費者等相關各方。例如,目前國內領先的互聯網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依靠1000多萬主播提供的知識、生活、娛樂等品類的數億條音頻內容,連接和服務6億多用戶①引領“耳朵經濟”崛起 喜馬拉雅8 年6 億用戶、千萬主播[EB/OL].(2020-08-01)[2023-09-15]. http://sh.people.com.cn/GB/n2/2020/0801/c134768-34199530.html.;國內領先的短視頻社交平臺抖音2022 年的用戶日活量已達8 億,視頻日均播放量超400 億,月視頻更新量超1.2億②2022年抖音日活量已達8億,視頻日均播放量超400億,月視頻更新量超1.2億,抖音企業號數量超1000萬。見現在的抖音就是十年前的,你說哪個好做哪個容易掙錢?[EB/OL].(2022-04-20)[2023-09-15].https://www.douyin.com/video/708859102251-8734121.。上述兩大數字內容平臺都是發揮平臺的中樞作用來連接各方資源,分別建構了各自的數字文化產業生態。

2. 數字內容平臺的主要功能是連接內容供給與用戶的中樞。數字內容平臺的中樞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實現平臺上的內容高效供給,利用數字內容生成、存儲、聯接、傳輸技術為平臺上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制作、傳播、轉化提供便捷服務;二是實現平臺上的內容精準分發,利用瀏覽時長、關注、點贊、轉發、留言、互動等平臺用戶行為生成的大數據匹配智能算法,達成平臺上內容與目標用戶的精準連接,以此支撐并促進平臺自身以及內容供給者與用戶共同的價值創造及交換。數字內容平臺提供的采編系統與輔助資源降低了內容生產的難度和成本,提高了普通人經過適當努力生產出有較高價值回報的內容產品的可能性,不僅驅動了更多專業化的內容供給者進駐,也吸引了不同職業化程度和目標的內容供給者,“PGC(專業生產內容)+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UGC(用戶生產內容)”的供給模式為平臺提供了海量且個性化的內容。數字內容平臺因同邊與跨邊網絡效應積累大量相互吸引的用戶③邢小強,湯新慧,王玨,等.數字平臺履責與共享價值創造——基于字節跳動扶貧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1(12):152-175.,平臺的社交屬性會增加用戶黏性和忠誠度。平臺連接的內容供給與用戶需求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內容供給者與用戶越多,內容供給者與用戶之間價值交換越活躍,平臺自身以及內容供給者與用戶之間就越容易達成個體與整體價值目標一致化的激勵相容,由此形成群體活躍且結構穩定的數字文化產業生態。

(二)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具有“飛輪效應”和“長尾效應”

1.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具有“飛輪效應”④“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最初由美國學者吉姆·柯林斯在其著作《從優秀到卓越》中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將組織比作一個飛輪,組織的各個部分是飛輪上的齒輪。這些齒輪之間相互連接,共同推動整個飛輪的運轉,飛輪運轉速度越快,產生的動能就越大,從而促使組織持續增長。。數字內容平臺連接的用戶越多、需求越大,就會吸引更多的內容供給者;內容供給者越多、內容越豐富越優質,就會吸引更多的用戶。數字內容平臺需要持續投入以推動內容和用戶積極循環增長,引領整個生態順利運行。在生態運行初期,數字內容平臺投入大、收效低且慢,當生態緩慢運行并且逐漸形成慣性和動能,數字內容平臺的投入產出率將顯著提升,生態運行速度顯著加快。例如,抖音在2016 年上線時從美拍App 批量導入KOL(關鍵意見領袖)和今日頭條App 的明星資源,打造以KOL 和明星為核心的粉絲傳播吧,收獲了最初的內容和用戶;2018年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攜中央企業媒體聯盟及25家央企入駐,豐富了抖音的內容和用戶資源;2019年和2021年抖音兩次與央視春晚合作,實現了內容和用戶數量指數級增長以及用戶體驗感的提升。數字內容平臺形成的“持續投入—擴大品類—增加流量—提升體驗—快速增長”的循環方式,使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呈現發展速度逐漸加快、規模逐漸放大、效率逐漸提高、價值逐漸延展的“飛輪效應”。

2.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具有“長尾效應”⑤“長尾效應”(long tail effect)最早由美國學者克里斯·安德森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強調個性化,處于需求曲線頭部的小部分熱門產品的銷售量會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但是處于需求曲線尾部的產品也能夠通過累積銷售量達到相當程度的市場占有率。。數字內容平臺把更多的內容供給者和用戶連接起來,解決了內容供給主體單一化和用戶主體個性化之間的矛盾。人的需求既有需求曲線頭部的大眾化需求,也有需求曲線尾部的個性化需求。滿足大眾化需求的通常是內容和形式單一的熱門或大眾化產品,而個性化需求是零散的少量的需求,在需求曲線上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需要內容和形式豐富的差異化產品供給才會得以滿足。在數字內容平臺上關注度和收益率高的無疑是熱門和暢銷內容,但是那些看上去不太熱門的內容累加起來的“小利潤大市場”會創造出乎意料的收益①安德森.長尾理論2.0[M].喬江濤,石曉燕,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7.,形成明顯的“長尾效應”②“長尾效應”(long tail effect)最早由美國學者克里斯·安德森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強調個性化,處于需求曲線頭部的小部分熱門產品的銷售量會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但是處于需求曲線尾部的產品也能夠通過累積銷售量達到相當程度的市場占有率。。例如,喜馬拉雅擁有內容和形式豐富的音頻生態,內容上涵蓋泛知識領域的金融、文化、歷史類專輯,泛娛樂領域的小說和娛樂類專輯,適合少兒的教育內容,適合中老年的經典內容;形式上既有會員付費專區,也有免費體驗內容,有效平衡了大眾化需求和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由此形成的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實現了多元化供給與需求的共振,并產生“長尾效應”。

(三)數字文化產業生態以跨業融合為運行方向

1. 數字文化產業表現出明顯的產業結構生態性運行特征。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基于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泛在連接,通過數據通聯、業務交叉、運營協同,不斷重組各方以及要素之間的關系,拓展跨業融合的廣度、深度、速度、強度、精度、效度,打破原有的產業邊界,使價值創造不再局限于特定群體、空間、市場、行業,表現出明顯的產業結構生態性運行特征。文化產業原本就具有跨界融合的特性,數字技術不僅實現了生產要素之間、產業之間的互聯互通,也讓文化產業發展進一步突破了地域、空間、業態的限制,驅動數字文化產業朝著跨業融合的生態化方向運行。例如,抖音以短視頻內容為切口,建構了“直播電商”這一新生態。直播和電商原本分別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和平臺,其中,直播是一種信息和內容傳播方式,具有社交媒體屬性,是信息和內容發布平臺的產物;電商是依托信息網絡技術開展的商貿活動,具有商品交易屬性,是電商平臺的專屬產物。

2. 數字文化產業培育多方共贏的產業新生態。例如,抖音擁有的優質、專業、差異化的短視頻內容連通了直播和電商,實現了商家、主播、用戶和平臺的四方共贏。從商家角度來看,優質的短視頻內容的商業轉化率高,帶貨直播能夠撬動粉絲經濟的商業價值,迅速提升商品經營效益;從主播角度來看,有規律的直播可以提升人氣和粉絲黏性,實現私域流量的快速變現;從用戶角度來看,觀看高質量的內容直播既可以愉悅身心,又能夠快速獲得商品信息,提高消費決策效率;從平臺角度來看,電商業務既可以彰顯平臺的營銷價值,帶來新的衍生業務收入,又可以提升用戶的數量和活躍度。更為重要的是,脫穎而出的優質商家和主播共同構成了抖音“直播電商”的新生態。目前在抖音上能夠看到許多地方農產品“網紅爆款”、民間傳統手工藝和流行元素相結合的“時尚潮玩”、多種類型知識資源普惠大眾的“公開課”,才藝、美食、技能、母嬰、育兒、旅行等短視頻內容都有可能成為切口,實現內容、數據、商業、公益等多維度和多場域的協同與互通,建構跨業融合的新生態。

(四)數字文化產業競爭力取決于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效益

1. 數字經濟時代的競爭更加凸顯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的價值。數字文化產業的競爭不是局部而是整體實力的對比,競爭力不是單一指標而是綜合能力的體現,產業競爭力不是產品、企業、產業鏈的比較,而是產業生態整體創造能力的綜合評價。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通過數字內容平臺把更多的內容供給者和用戶連接起來,可以解決內容供給主體單一化和用戶需求多樣化之間的矛盾,重塑資源配置方式,提升資源使用效率,使得文化供給主體與包括政府部門、消費者在內的更加廣泛的主體結成協作關系以實現價值共創,這彰顯了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競爭力。即使那些實力強大的公司,在規模龐大的產業生態面前也會顯得無足輕重,這種影響折射出的是產業生態的競爭力,而這種競爭力取決于產業生態效益。生態效益是指人們以生態平衡和生態良性高效循環為原則,使自然生態系統產生對人類生存發展的有利效果和長遠利益。產業生態效益是指與產業相關的多方主體協同共生,共同推動產業生態的整體功能實現及有序運行和提質增效,實現產業的持續發展和長期價值創造。在產業生態中,各主體必須占據相應的生態位來獲取多維資源并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以獲得發展與壯大的機會①王分棉,任倩宜,周煊.生態位寬度、觀眾感知與市場績效——來自中國電影市場的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21(11):155-173.,各主體之間的競爭關系由排他性轉換為排劣性和共生性,從而促進各主體謀求在更加廣闊的范圍、更加互動的關聯、更加開放的格局下建立穩定、深入、持久的合作關系②張振鵬.文化強國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文化賡續與創新[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23(1):37-48.,從而創造持續呼應社會與時代需要的優質和豐富的產品,推動各主體的協同進化和持續成長,維系產業生態的新陳代謝和演化升級,獲取以整體價值和長期價值最大化為標志的產業生態效益,進而形成產業生態競爭力。

2.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競爭力取決于多元主體建立的資源共通、價值共創、利益共享、能力共進的產業生態效益。網絡視頻、有聲讀物、數字音樂、云課堂、云演藝以及互動式、沉浸式體驗等文化新業態,無一例外不是多元主體協作共創的成果。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建構了新的文化生產關系,人人都可以在數字內容平臺上發布創意和內容、發表個人意見,甚至直接參與專業機構的文化內容創作和文化產品生產,這明顯提升了全社會的互動水平、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推動了數字文化產業需求與供給的高效匹配和質量提升。消費者主體意識的覺醒和參與能力的增強,拉高了文化供給和消費體驗的品質要求,驅使文化供給多元主體的協作共創和跨業融合,以產出更加豐富、優質、新穎的文化產品服務,從中獲得更加顯著的產業生態效益。

三、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運行機制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是由多元主體、多重環境、多維要素構成的復合的系統形態,其運行需要多元主體在不同階段以不同形式有意識地推動和調節。產業生態內部多元主體與環境及要素之間相互聯系與作用的原理與方式,形成了促使產業生態協調、有序、高效運行并增強產業生態內部活力及對外適應能力的功能體系,即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運行機制,其包含動力機制和調節機制兩種作用方式。動力機制的主要功能在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運行,調節機制的主要功能在于保持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平衡(見圖2)。

圖2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運行機制

(一)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運行的動力機制

動力機制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運行的動力構成及其形成方式。數字內容平臺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運行的發起者,其搭建內容服務平臺以聯結供需方及利益相關方的創新,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運行的原動力。專業內容生產機構及KOL是平臺的主要內容供給主體,用戶是內容消費者以及平臺流量和數據的貢獻者,在平臺上進行價值交換的內容供給主體創造力和用戶活力是產業生態運行的推動力。政府部門對產業生態各主體的激勵和約束以及對產業生態制度環境的創設,形成了產業生態運行的支持力。中介服務機構、商家、社會組織等利益相關主體通過提供多領域、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的服務,營造有利的經濟、技術和社會環境,是產業生態運行的催化力。不同主體依次形成“原動力→推動力→支持力→催化力”四大動力,構成了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運行的動力機制。

1. 數字內容平臺承擔的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中樞的角色。相對于其他主體,數字內容平臺明顯占據了產業分工的有利位置并對產業生態運行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是產業生態運行原動力的來源主體。數字內容平臺的功能決定了平臺內容供給主體與消費群體的生產經營及消費行為方式,政府部門所采用的政策工具與數字內容平臺所衍生出的各種現象緊密關聯,其他利益相關主體的介入時機、方式、程度,與數字內容平臺的需求及其所表現出的影響力相關。由此,數字內容平臺的創新力構成了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運行的原動力。

2. 內容供給主體創造力和用戶活力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運行的推動力。數字內容平臺吸引了專業內容生產機構及KOL為平臺供給滿足用戶需求的內容,用戶在平臺上集聚的數量以及表現出的活躍度,既提高了內容供給主體的生產經營積極性,也促進了內容供給主體數量的增加,加速了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飛輪效應”和“長尾效應”的形成。供給主體在產業生態內部的競爭性生存中能夠找到適宜的生態位以獲得相應的資源空間及價值回報①HANNAN M T, FREEMAN J.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4(2):149-164.,用戶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得到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滿足,并從產品服務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價值創造的重要參與者,而數字內容平臺的投入產出率顯著提升,由此形成的推動力使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運行進入加速狀態。

3. 政府部門主要承擔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運行監管和協調以及環境創設的職責。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存在多元主體利益目標、行動方向、價值判斷、行為方式不一致所帶來的協調問題,僅僅依靠生態內部多元主體的自主協商很難得到公允的解決方案,政府部門擔任權威角色的多方協商可以使問題的解決在較低成本中獲得較高的有效性②范柏乃,林哲楊.政府治理的“法治—效能”張力及其化解[J].中國社會科學,2022(2):162-184,207-208.。政府部門并不是產業生態的“管控者”,而是在產業生態運行中扮演著“支持者”的角色。政府部門通過設定具體目標,合理使用政策工具,既發揮激勵作用,又實施有效的約束,營造優越的產業生態制度環境,充分調動多元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形成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系統運行必要的支持力。

4. 中介服務機構、商家、社會組織等利益相關主體扮演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服務型角色。中介服務機構、商家、社會組織等與數字內容平臺、供給主體與用戶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成就,其資源和能力的溢出效應對產業生態運行具有催化作用。中介服務機構是資金、技術、信息、勞務等資源的補給者,商家是各方獲取經濟收益的保障者,社會組織是開展各項活動的服務者。盡管有些主體之間沒有直接關聯,但是所有的主體都以數字內容平臺為中心建立多重協作關系,共同參與價值創造,營造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經濟、技術和社會環境,構成產業生態運行的催化力。

(二)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平衡的調節機制

生態學推崇的理想狀態是生態平衡,這種平衡是各種生物與環境相互適應所形成的理想狀態。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需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下保持健康持續運行,各主體不僅存在優勝劣汰的競爭關系,也有多種形式的協作關系。各主體的創造能力和協同效應決定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結構及穩定性,而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運行和平衡狀況決定各主體的利益及成長性,但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就是運動①盛立民,李源.恩格斯系統思想探析——基于《自然辯證法》的理解[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0(9):3-7.,生態平衡只有在不斷的動態調整中才會得以維持。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多元主體與環境以及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共同作用,會在特定時點達到相對平衡的狀態。但是這種平衡狀態并非一成不變,各主體通常都要經歷新生、成長、成熟、衰老、消亡的生命周期,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會因主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以及豐富度而改變密度和結構。隨著主體的更迭及其數量增減、環境優劣度調整、要素配置效率升降、主體之間與環境關系結構復雜化程度的不斷變化,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會進入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但是,各主體可以依靠外部主體協助或環境改善及要素資源整合而實現自我更新,維護自身的存續和發展。各主體為保障自身利益而發生的適應性變化,會推動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在局部與整體的不斷調適中趨向新的平衡。這種產業生態“平衡—不平衡—平衡”調整的內在機理,就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平衡的調節機制。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平衡的調節機制是以維系或重塑生態平衡為目標,推動產業生態結構升級與優化、各主體及產業生態適應能力與競爭力整體提升的生態調節方式。在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平衡的調節機制中,數字內容平臺是調節中樞,政府部門是調節的重要主體,供給主體、用戶、利益相關主體是調節的參與者。

1. 數字內容平臺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運行中樞和調節中樞。數字內容平臺在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擁有強大的話語權和控制權,其戰略重心轉移、經營方式調整、功能屬性改變,都會對其他主體產生關聯影響,進而對產業生態運行形成連鎖反應。同樣,對于具有平臺內容供給者和用戶雙重身份的雙邊用戶(以下簡稱“雙邊用戶”)的行為異化以及其他主體的不當行為,數字內容平臺也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對于內容供給與用戶需求錯配導致的生態不平衡,數字內容平臺可以發揮數據資源優勢和聯結能力優勢,通過對雙邊用戶行為的合理規制,提升文化供給與文化需求的多樣性以及兩者之間的匹配度和觸達性。對于各主體不當競爭,數字內容平臺以生態共同價值目標為基點,通過各主體的功能發揮來調動整個產業生態的積極性、能動性與創造性,引導各主體圍繞共同價值目標進行資源整合、開發、利用,促進廣泛合作,實現互利共生,提升增值能力,形成各主體之間及其與環境和要素之間相互補充、協作與調適的調節機制。

2. 政府部門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調節的重要主體。產業生態的整體與局部之間、群體與個體之間、不同群體或不同個體之間存在著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矛盾,這些矛盾最直接的影響是破壞產業生態平衡。產業生態平衡可以帶來穩定性,降低風險和不確定性,促進協同性的價值創造,而一旦產業生態平衡被破壞,產業生態將失去運行方向和內部秩序的保障。數字文化產業興起的速度之快、業態之新,使各方都難以在短期內對其形成準確和系統的認知,政策內容的滯后性與政策調整的快速性并存,“市場失靈”“政府失靈”都有可能發生。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以審慎使用和動態調整相結合的方式,利用政策工具、法律法規和財政手段規制各主體的行為方式和關系結構,實現生態內部各主體的共同進化、共生循環,保障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平衡及健康運行。

3. 供給主體、用戶、利益相關主體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調節的參與者。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結構是以數字內容平臺為核心,聯結包括專業內容生產機構及KOL 的內容供給主體和內容消費用戶,集合政府部門以及中介服務機構、商家、社會組織,共同營造制度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社會環境,配置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文化、服務等要素,進行價值創造的產業生態。推動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運行的是動力機制,維持產業生態平衡的是調節機制,而其運行是不間斷的過程,自形成之后就朝著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式持續演化。

四、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演化趨向

生態平衡往往被認為是生態的理想狀態,但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產業生態中的企業、消費者、其他利益相關者與環境以及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共同作用,會在特定時點達到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但是這種平衡狀態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主體的更迭及其數量增減、環境優劣度、要素配置效率升降、主體之間及其與環境關系結構復雜化程度而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傳導給生態的主體和環境及要素,促使各方作出適應性調整以維持系統的穩定,從而推動產業生態演化。產業生態演化是一種“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自組織演化過程,進而從無序的隨機狀態形成有序的內生機制的自組織系統①喻國明,滕文強,郅慧.ChatGPT浪潮下媒介生態系統演化的再認知——基于自組織涌現范式的分析[J].新聞與寫作,2023(4):5-14.。自組織是生態自發地從無序步入有序或者從低度有序趨向高度有序的演化方式,是生態的演化中形成的有效利用物質和能量的有序循環狀態②林凇.文化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研究——基于自組織理論與文化自覺的視角[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71-77.。生態的自組織化程度越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就越強,生態的演化就越成熟,生態的穩定性也就越好。當前,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演化主要表現在內容供給、商業模式、社會責任三個方面的變化。

(一)內容供給:由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

內容供給與需求的有效聯結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本質意義所在,而加強有效供給是解決供給與需求結構性矛盾的關鍵點③賀京同,張斌.有效供給、消費升級與擴大內需[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74-86.,這既是數字內容平臺的主要功能和行動方向,也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演化的核心動力和基本特征。

1.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形成初期的主要目標是依托數字內容平臺實現用戶和內容供給數量的快速積累。例如,喜馬拉雅、抖音都是在早期引入名家、明星、網紅或MCN 等內容創作方,基于中心化強運營的方式滿足用戶打發時間、追逐熱點的碎片化娛樂需求,當用戶數量實現爆發式增長之后,平臺通過降低從事內容生產的門檻來激發廣大用戶的創意活力,讓大量用戶聚集于平臺從事特定形式的內容生產活動,形成來自不同社會領域、擁有不同職業動機、兼具平臺內容供給者和用戶雙重身份的創作人、主播等自由職業群體,快速實現內容供給數量的積累和傳播成本的降低。但是,數字內容平臺的社交關系鏈較弱,用戶或流量本質上屬于平臺,內容供給者和用戶之間難以建立常態、密切的互動連接,這使得平臺中心化特征非常明顯,只有那些受歡迎的內容才可以被更多的用戶看見,提升內容質量成為維系平臺持續發展的重心。

2.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演化的重要標志是在實現用戶和內容供給數量穩定增長的基礎上開始重點關注內容供給質量的提升。例如,喜馬拉雅在數字音頻市場占有率不斷攀升的同時,推出音頻預審工具和內容質量分級標準,幫助創作者提前診斷音頻質量及內容合規問題,搭建內容生態多元識別體系,明顯改觀了平臺的整體內容質量。為推動電商內容生態發展,抖音電商先后推出《電商創作者管理總則》《電商內容創作規范》《電商優質內容說明書》,主動厘清平臺上電商運營者的責任邊界,強化“帶貨達人”的自我規范意識,推動直播電商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為拓展新型業態,抖音著力開發短劇業務,將2023年的重點方向明確為強化用戶追劇心智和持續產出影響力爆款,加強與檸萌影視、長信傳媒、正午陽光、華策影視等頭部內容公司合作,投入《刺殺小說家》《雄獅少年》等頭部IP的抖音短劇開發。隨著專業內容生產機構、KOL 和用戶的內容供給質量不斷提升,用戶的數量及其對平臺的信任度持續增加,平臺內容供給的邊界進一步延展,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活躍度和穩定性得到明顯改觀。

內容供給由量變到質變,使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從無序增長到有序運行,逐漸達成主體、環境、要素各方相互調整、適應、聯動,形成產業生態良性循環,實現生態功能優化,促使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朝著更加積極的方向演化。

(二)商業模式:由復雜模糊到簡潔清晰

商業模式是數字經濟時代產業主體配置資源、創造價值以獲取競爭優勢的機制設計①錢雨,孫新波.數字商業模式設計:企業數字化轉型與商業模式創新案例研究[J].管理評論,2021(11):67-83.。商業模式創新涵蓋技術、產品、服務創新及商業模式自身的要素、形態、流程更新,其內涵意義在于新的市場機會的創造與開發②劉豐,邢小強.商業模式組合:理論框架和研究展望[J].經濟管理,2023(1):191-208.。在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內部,文化內容的創作、生產、傳播、消費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使其成為商業模式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并且經過實踐探索,實現了由復雜模糊到簡潔清晰的轉變。

1.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初期的商業模式復雜模糊。由于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內部各主體的價值主張和價值創造不一致,價值傳遞和價值獲取不均衡,致使其商業模式整體的形態結構復雜模糊。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商業模式的建構主體包括三類:第一類是數字內容平臺,通過用戶流量、資源聚合和數據服務等優勢獲取商業回報,其變現主要依托流量收益、內容付費、會員訂閱、廣告、直播、電商、數據等服務費;第二類是頭部內容的生產機構和創作者,其收入來源除了內容分賬,還包括廣告植入、商業代言、基于賬號體系的帶貨等;第三類是一般的內容供給者和主播,他們的收益主要來自用戶打賞、內容推廣、電商帶貨、平臺獎勵等。這三類主體共同建構了商業模式,但地位并不平等,數字內容平臺是核心主體,掌控著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商業模式演化的方向。

2.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演化使得商業模式逐步簡潔清晰。數字內容平臺的龐大用戶基礎以及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屬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商家進駐平臺,促使數字內容與電子商務的普遍緊密結合,形成了簡潔清晰的“內容電商化、電商內容化”的商業模式。比如,抖音短視頻社交平臺在用戶習慣中發現,越來越多的用戶看到有趣的直播或短視頻會搜索相關信息,在關注喜歡的抖音號時會瀏覽商城和店鋪并參加相關活動,于是在優質內容的驅動下積極發展抖音電商,扶持大量優質主播轉型為電商主播,將“內容窗口”轉型為連接消費者和商品的“展示窗口”。隨著用戶對數字內容平臺好感度和信任度的逐漸提升及其購物心智的不斷成熟,平臺消費場景的便捷化和多元化,使得內容成為激發用戶潛在消費動機的場域,平臺消費場景促成用戶消費行為與商品的精準匹配,各類電商通過營銷解決方案,擴大平臺全域流量,給用戶“一站式”的購物體驗,給內容供給者和主播及相關機構帶來收益的重要增長點,給商家帶來流量和品牌沉淀以及全面持續的增長,由此形成了嶄新、明晰、穩定的商業模式結構。

數字內容平臺、消費者、內容供給者、主播、直播行業基地、商家、倉儲和物流服務商、數據運營服務商等構成的內容電商生態,有助于利益相關方結成目標和行動一致的利益共同體,形成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協同有序的整體合力與整體功能,釋放系統的整體效益,進而產生源源不竭的生態演化動力。

(三)社會責任:由局部作為到全面擔當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建構了新的文化生產和消費關系,人人都可以在數字內容平臺上發布創意、表達意見,顯著提升了全社會的互動水平、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驅使文化供給主體協作共創以產出更加豐富、優質、新穎的文化產品服務,文化供給主體能夠與包括消費者在內的更加廣泛的主體結成協作關系以實現價值共創,促進了多方利益相關者之間及其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這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承擔社會責任的直接體現。

1.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以數字內容平臺為中心,明確了社會責任行動方向。數字內容平臺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承擔社會責任的核心主體及組織者,其影響力的提升與其承擔社會責任領域的拓展呈正向關系。喜馬拉雅以“用聲音分享人類智慧,用聲音服務美好生活”為使命,秉持文化向善理念,在不斷為用戶提供撫慰人心的精神食糧的同時,致力于助殘助盲工作,發布殘疾人主播公益培訓課程,促進殘疾人創收與就業。抖音的內容電商推動了國潮、國貨、老字號的發展,并針對全國的產業集群,打造百強產業帶專項,規?;龀之a業帶商家,助力區域經濟發展。此外,抖音連接公益組織、平臺創作者、商家、媒體、明星名人共同打造公益平臺,確立了推動數字包容、豐富文化生活、增進社會福祉、應對氣候變化社會責任四大行動方向,在文化傳承、鄉村發展、古籍保護、內容治理、應急救助等方面的舉措都具有正向的社會效應和社會價值。

2. 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拓展了社會責任的承擔主體及其內容范圍。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演化使大量的組織和個體可以依托數字內容平臺,將創意、技能、產品、服務轉化為社會價值,為許多社會成員提供創業型就業的新場景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機會。文化發展不是少數人的權利或責任,而是大眾的、全民的、全社會的共同事業,需要人人都能參與發展過程,人人都能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獲得合法合理的回報。數字內容平臺是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賦能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要防止社會階層固化,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避免‘內卷’、‘躺平’”①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在數字文化產業生態中,企業的生產經營更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牽制,不僅要提升自己,還要關照價值共創伙伴②陳威如,王節祥.依附式升級:平臺生態系統中參與者的數字化轉型戰略[J].管理世界,2021(10):195-214.,為更多的人提供共同富裕的機會③羅立彬.數字技術、數字文化產業與共同富裕[J].學術論壇,2023(5):116-124.。文化產業的經營主體包含大量資源和能力有限的小微文化企業及個體從業者,需要借助“外力”補齊人才、技術、信息、資金、服務等短板。數字內容平臺承擔了“數字化服務商”的功能,積極對外輸出數字化能力,創造更多數字化場景,將業務輻射更多的價值共創伙伴,推動各方建立開放、分享、協同、共贏的關系,賦能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有序運行。

五、結 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這充分表明了解決現實問題應該秉持系統觀念所具有的科學思想和方法。文化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勾畫出的是無限挑戰人類想象力的嶄新圖景和未知世界,其內在機理難免暫時混沌不清,而生態觀和系統論提供了相對客觀明晰的認知視角。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是一種開放動態平衡的系統形態,主體、環境、要素在產業生態內部不斷變化和發展,產業生態通過自我調節能力進行控制和反饋以維持自身的穩定性。但是,這種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產業生態的外部沖擊在其可承受的范圍之內,那么可以通過其自我調節能力來恢復穩定狀態;如果外部沖擊超過其可承受的范圍,那么其穩定性則需要人為干預才能恢復。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擁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隨著產業生態的成熟,其優勢會減弱,實現快速創新和指數級增長的能力會下降。這就需要從產業生態治理的角度強化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環境支撐,形成包容多樣、價值共享、協作共生的生態關系,維護既競爭又互補的生態秩序,培育更多數字素養深、技術專業性強、參與活躍度高的價值創造主體,提升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整體性的價值共創能力,并且不斷催生新的產業生態,不斷創造新價值、開拓新商業模式、衍生新業態,進而實現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的提質增效。

猜你喜歡
文化產業主體數字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答數字
數字看G20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成雙成對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