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視角下大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
——以師范類英語本科專業英漢筆譯課程為例

2024-01-20 03:07肖紅萍
南昌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筆譯英漢英語專業

肖紅萍

(南昌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西南昌 330032)

2020年5月,教育部要求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自此,將課程思政融入英漢筆譯課程成為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本文將課程思政理念應用到英漢筆譯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探索提高學生翻譯能力的路徑和方法,以培養出更多能夠適應國際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翻譯人才。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重申“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p>

南昌師范學院英漢筆譯課的課程思政總的目標是落實“三全”育人,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夯實英語基本功,在提高翻譯能力的同時,掌握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提高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的能力,成為有家國情懷、有全球視野、有專業本領的高素質國際化外語人才,落實好育人育才根本任務。具體地說,就是將詩詞習語等優秀文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價值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翻譯理論、翻譯技巧中去,隱形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幫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有堅定理想信念、有使命有擔當的青年。

二、翻譯能力的內涵

翻譯能力指掌握和運用翻譯知識技能的能力。根據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可將翻譯能力進一步劃分為語言轉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推理能力及決策能力等若干能力。

翻譯能力一直是中外學者研究的主題之一。1976年,德國學者Wolfram Wilss首次將“翻譯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1]的概念引入翻譯界。翻譯能力被認為是一種語際超能力,包括語際理解能力與言語再造能力兩個方面,并強調了譯者的雙語轉換能力[2]。Neubert進一步指出翻譯能力是由語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題能力、文化能力和轉換能力共同構成[3]。西班牙的翻譯能力習得過程和評估專項研究小組PACTE(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的學者在其專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翻譯能力的六要素:雙語交際能力、語言外能力、策略能力、工具能力、翻譯知識能力及心理能力。Albir基于翻譯學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將翻譯學科人才的特定能力細化為6個組成部分[4],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在《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一書里,翻譯能力被定義為:“能運用翻譯知識、方法與技巧進行有效的語言轉換,一般包括雙語能力、超語言能力(如百科知識、話題知識等)、工具能力、策略能力等?!盵5]

表1 翻譯人才的特定能力

綜上所述,師范類英語專業英漢筆譯課程要培養學生的五種翻譯能力:語言能力、文化意識、翻譯知識、翻譯技巧和批判思維。這是翻譯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也是翻譯課程設計以及翻譯教學評價的主要參照。

三、師范類英語專業英漢筆譯課程培養目標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描述英語專業筆譯課程的課程要求如下:筆譯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具備筆頭翻譯的基本能力。通過介紹各類文體語言的特點、漢英兩種語言的對比和分析以及各種不同文體的翻譯方法,使學生掌握英漢雙語翻譯的基本理論,掌握英漢詞語、長句及各種文體的翻譯技巧和英漢互譯能力。要求譯文比較準確、流暢,翻譯速度達到每小時250~300字。[6]

根據《大綱》要求,南昌師范學院師范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漢筆譯課程的目標為:本課程旨在通過向學生介紹基本的翻譯理論與技巧,并結合大量的課堂與課外筆頭練習、課堂討論及講評等方式,來提高學生英漢、漢英互譯的基本技能;熟悉英漢語言表達和文化的基本差異,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備較好的反思能力,對譯文能做到鑒賞、評析和改進;具有較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學習共同體意識;力求達到全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八級統測要求,即能運用翻譯的理論和技巧,將我國報刊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學作品譯成英語,譯文要求忠實原意,語言流暢,畢業后能勝任一般的翻譯工作。

要實現以上的育人目標,課程思政設計為“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思想要自然地融入每個知識點的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英漢雙語互譯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通過對多體裁、多主題優秀雙語譯文的學習和賞析,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通過英漢語翻譯的相關訓練,提升人文素養,積極思考、探索和創新,具備批判性思維和語言審美意識,增強與他人的溝通交流能力;以小組討論、任務展示等形式開展翻譯實踐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另外,在學習翻譯理論和技能時,融入時政翻譯素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勇于用英語來展示中國新時代的風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外宣意識。

四、“課程思政”視角下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

翻譯能力的培養方式有很多種,從翻譯教學的角度,應當分階段來看待這些能力?;A階段應該重點關注雙語能力的培養,其他能力可以涉及,但不應成為重點?!癟ranslation is above all an activity involving language and its cognitive basis.”[7]

(一)學生的翻譯雙語能力的培養

Bloomfiel把翻譯雙語能力定義為:“在母語之外能夠熟練使用另一種語言的能力?!盵8]Anderman說,如果學生還沒能熟練掌握語言,對外國文化、社會缺乏了解的時候就進行翻譯能力的培養,可能就相當于讓他們在還沒有學會走路時就讓他們跑步一樣。[9]所以雙語能力是翻譯能力的最基本能力。漢譯英時,學生需對中文原文有較準確的理解,還需有較高的英語水平,翻譯作品的質量才會更高;英譯漢時,漢語語言表達能力也很重要。大多數教師會忽略學生母語漢語的能力,漢語文化知識同等重要。南昌師范學院英語專業開設了現代漢語和漢語寫作,但是筆譯課程還應該組建漢語閱讀沙龍,學生們可在此分享閱讀的詩詞和書籍。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習總書記在講話中經常引用中國的成語典故和詩句,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學生知道雙語能力要靠多年知識積累,不斷實踐才能提高。

下面我們來看幾個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提高翻譯雙語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是摘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自我革命是我們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一文中漢語成語典故的翻譯。

例1原文 特別是我們黨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清除了黨、國家、軍隊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10]

成語典故原本翻譯為:

猛藥去疴take a heavy dose of medicine to treat a serious disease;重典治亂take stringent laws to address disorder;刮骨療毒scrape the poison off the bone;壯士斷腕A brave man cuts off a venom-poisoned hand to save his own life.

在本句中,“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用來形容我們黨堅定的決心,這兩個典故本身并沒有承載太多的文化信息,直譯即可。而“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用來形容我們黨不怕犧牲的勇氣,直譯可能會給目的語讀者造成疑惑或誤解,從而用意譯的方式更合適,因此譯為it means pain for the time being.

例1譯文:Just as ittakes a heavy dose of medicine to treat a serious diseaseandstringent laws to address disorder,we have been determined to “take out tigers”,“swat flies” ,and “hunt down foxes”,removing potential dangers in the Party,the state,and the military even thoughit means pain for the time being.

其次是例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一文中“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句子的翻譯。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漢的劉向《戰國策·秦策二》:“‘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搜阅┞分y也?!币馑际亲咭话倮锫?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認真對待。對此句的翻譯有很多版本,如:To cover 90 percent of one’s destined distance brings the traveler no farther than the midway point—the last part of an endeavor is the hardest to finish;A thing is not done until it is done;One must sustain one’s effort when a task is nearing completion.但在例2中“行百里者半九十”是前置定語,修飾“清醒”。根據上下文,此處翻譯為the last leg of the journe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 only。

(二)學生的翻譯策略能力的培養

有了較強的翻譯雙語能力后,學生還要具有翻譯策略能力,它是翻譯的核心能力之一。馬會娟認為,翻譯的策略能力是“譯者在漢譯英翻譯過程中進行語言轉換時遇到問題并尋找達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的能力”[11]。在筆譯課堂上,要培養學生使用恰當的翻譯策略來完成翻譯任務的能力。例如,在翻譯“魚米之鄉”時,如果采用歸化翻譯策略,就譯為“a land flowing with honey and milk”;如果采用異化策略,就譯為“a land full of fish and rice”。這時教師可以進行育人教育,我們要采用異化翻譯策略,保留中國的語言文化特色,積極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展現文化自信。

又如在教授中國文化特色詞的翻譯時,可教授意譯法和省譯法、借用法和增譯法。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

例3原文 黨中央是大腦和中樞,黨中央必須有定于一尊、一錘定音的權威,這樣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變化,無有留難,則天下之勢一矣”。黨的地方組織的根本任務是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定于一尊、一錘定音”兩個短語圍繞“定”字展開?!岸ㄓ谝蛔稹钡臐h語表達的意思是重視權威?!耙诲N定音”是做出最終決定的意思。因此可以將兩個短語合并在一起,意譯為“the sole authority that makes the final decisions”。

“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出自漢代賈誼《治安策》:“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币馑际?治理國家要做到像身體支配手臂、手臂支配手指那樣。后來多用于比喻指揮順利,行動暢通,沒有牽制。

“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變化,無有留難,則天下之勢一矣”的意思為政令執行如同身體驅使手臂,手臂驅使手指,指揮自如,沒有困阻,這樣一來全國上下便步調一致、行動統一。其中“叱咤變化,無有留難”的具體含義為指揮自如,沒有困阻,二者意思相近。在翻譯時,可以采用省譯法,將“叱咤變化”省略。這樣既不影響整體意思又可以在翻譯過程中節省時間。因此,此句可以翻譯為“The body employs the arms and the arms employ the fingers without any difficulty,then the country runs as a whole.”

(三)培養學生的翻譯跨文化能力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行為,它不僅僅是兩種語言間的相互轉換,更是兩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缥幕芰﹄m沒有確切的定義,但它指不同文化交流時主體所具有的能力和素養。在筆譯課程教學訓練中,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語境和英漢文化間的差異,因為它們會給理解、交流和表達帶來障礙。例如,英語國家的人送禮品時,送一瓶紅酒并附上發票是很普通的事,中國人理解不了,因為中國文化中送禮是不應透露禮品價格的。

五、結 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思想政治工作也面臨新變化,包括高校英語專業在內的各專業都應當加強學習和探索,尋找更多符合實際需求的模式和途徑。高師院校英語專業本科生將成為未來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在課程思政中做好這一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貫徹了國家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又是打造一流課程,打造“金課”的途徑,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目的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高校英語專業本科生的翻譯能力,對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有重大意義。

猜你喜歡
筆譯英漢英語專業
跨學科口筆譯研究的百科全書——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評
《口筆譯話語分析研究新進展》評介
教育生態學視域下的英語筆譯教學研究
略論筆譯與口譯的區別
商務英語翻譯中英漢褒貶義詞的應用探討
“產出導向法”在英語專業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新時代下高職高專非英語專業寫作教學改革之探索
淺談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方法
英漢文化中的委婉語應用對比分析
英語專業研究式學習的探索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