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人學維度的歷史和現實邏輯與當代價值

2024-01-21 22:18定光莉
關鍵詞:城鎮化

定光莉

(江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中國波瀾壯闊的城鎮化運動極大地改變了國家面貌,“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鎮化率仍將處于快速增長區間,城鎮化的建設將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可以說,城鎮化建設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直接引擎,也是民生改善的重要階梯。在此基礎上,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堅持“以人為核心”,將城鎮化高質量發展與實現人的美好生活和全面發展相結合。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的指導,“人學維度”是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的重要維度,中國“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成果在諸多方面印證了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的一般原理,堅持貫徹了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的“人學維度”,并根據中國現實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的中國化。

一、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的人學維度

馬克思主義站在歷史唯物主義視角,關注人的生存狀況也就是關注現實的人——整體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無產階級作為資產階級社會中的大多數,其階級特征是從生產關系、生存條件和生存環境、體力智力狀況的綜合分析中得出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空想社會主義城鄉關系理論、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城市理論中獲得了諸多養分,在多篇著作中闡明或滲透了對城市中的經濟關系以及“勞動著的人”的關切,大致可概括為:一是從體力、智力、精神生活、情緒體驗、道德、工作時長等方面對城市工人狀況的分析(《烏培河谷來信》《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二是從工業集聚、城市人口集聚等方面對城市工人的產生條件和過程的分析(《英國狀況》《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三是城市公共衛生條件的分析(《英國狀況》《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論住宅問題》);四是社會分工與城市功能的分析(《德意志意識形態》、反杜林論》);五是共產主義運動與城市的關系分析(《德意志意識形態》);六是廢除私有制、消滅城鄉差別的分析(《共產主義原理》);七是無產階級所受到的壓迫在城市住房方面的表現以及對待保留大城市解決住宅問題的態度的分析(《論住宅問題》);八是城市社會分層問題的分析(《德國農民戰爭》《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之后,活躍于20 世紀下半葉的新馬克思主義城市學派立足于都市“場域”和市民生活“情勢”,在城鄉、區域、階層、貧富差距拉大的歷史階段,通過空間地理拓寬多重場域來研究人,并且增加了人的社會角色。有觀點認為,“都市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城市研究范式和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哲學范式,以包含著豐富矛盾性的“都市”為理論總問題,真正探究現實的人的生存狀況、生存矛盾、生活方式和生活意義的社會歷史理論[1]34-42+33。

隨著新中國城鎮化由鋪排向縱深發展,從重視城市發展等級、規模和速度轉變為重視城市發展質量和可持續性,“城中人”的地位經歷了一個從幕后走向臺前的過程。黨的七屆二中是城市工作會議,是歷史的轉折點。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城鎮化發展多與工業化、現代化、信息化密不可分,是社會進步的趨勢。相比之下,宏觀上對城市(鎮)的整體體量和經濟規模的看重,要明顯于對微觀世界的城中“人”的提及和關注。但仔細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人口政策根據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發展,按城市承載能力調整,對人民生活水平的關心未曾缺席。20 世紀60年代初,根據城市糧食供給情況提出要壓縮城市人口[2]98-99。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對改革試點經驗進行初步總結基礎上,開始對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進行探索,認真執行按勞分配原則,把企業經營效益同職工物質利益掛鉤。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和不斷完善,城鎮化由少數人先富、先富帶動后富,朝共同富裕發展。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了加快經濟體制特別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重心轉向城市,在財稅、工資等方面有所進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步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億萬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人在城鎮化中的地位經歷了一個由幕后到臺前的轉換,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這就要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全方位滿足人的需求作為城鎮化的根本任務。新型城鎮化就是要回歸到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這個本源上來,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涉及內容全方位,與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息息相關。會議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民城市為人民”。自2015 年12 月,習近平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人民城市”以來,人民性成為了中國城鎮化事業的最鮮明立場和最堅定旨歸,貫徹在國家城鎮化事業各項部署之中。黨的十九大指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黨的二十大指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可以看出,新中國城鎮化道路經歷了發展理念和范式的轉換,探索走出的“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之路是明確把人放在首位的城鎮化之路,“人”在城鎮化中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和彰顯。有學者認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城市——空間研究的范式變革和中國實踐是從“資本邏輯”到“人本邏輯”[3]56-63。新型城鎮化不僅是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城鎮化,更是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和更高生活水平的城鎮化,這比城市(鎮)的體量和數量更為重要。

二、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人的生存”維度引導中國建設和諧的城市人居環境

(一)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對城市工人身心健康的關切

恩格斯早在《烏培河谷來信》中就表現出了他對工人和工作環境問題的意識。通過對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的考察,恩格斯指出了無產階級是在工廠生產和城市集聚中產生的?!?8世紀在英國所引起的最重要的結果就是:由于工業革命,產生了無產階級……工業把勞動集中到工廠和城市……城市人口增加了兩三倍,這些增加的人口幾乎全是工人?!盵4]107城市的人口集中引起一些不良后果,建筑雜亂無章,空氣污濁、含氧量低。在這樣的條件下,工人僅僅只能維持作為勞動力生存的最低限度,被迫擠在狹小的空間里,居住條件差,衣服和食物都是劣質的,肢體疲勞,精神萎靡,生命力減退。在最必須的生活資料都缺乏的情況下,工人無法保持健康,死亡率高,流行病不斷發生,體質越來越衰弱。工人面臨的具體問題有:第一,城市公共衛生條件差——住宅的通風、排水和衛生的惡劣狀況使得很多工人和他們的小孩都患上肺結核、猩紅熱、傷寒、瘰疬、佝僂病、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第二,工時過長,尤其是女工和童工;第三,大城市中工人和一部分小資產者面臨嚴重的住房短缺,原因是大城市擴張,人口涌入,城市中心和經濟活動中心地皮的價值被人為地抬高,老舊的建筑被拆毀,其解決方案是廢除一切弊病的源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有改變現有的統治結構,改變國家和所有制形式,才能把土地從資產階級手中奪回,工人階級自己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和勞動資料,解決一切同工人命運有關的社會問題。這時,城市已經成為工人聚集之處,工人已經聯合起來成為了一個階級,有著共同的階級特征。過去他們從來沒有進過城,和城市完全隔離,工作時間自由,無須過度的體力勞動,能生活得不錯,日子平靜而刻板。但是只是在相對輕松的體力負擔和貧瘠的精神世界中度日,談不上是值得過的生活?!罢\然,這種生活很愜意,很舒適,但到底不是人應該過的。他們確實也不算是人,而只是一部替一直主宰著歷史的少數貴族做工的機器?!盵4]390進城以后,在機器化大生產面前,他們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過活,受人管理監督和剝削壓制,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和自由。隨著城市的集聚效應進一步發揮,資本主義生產已由商品生產進化為空間的生產。然而,空間的處置權就如同財富的處置權一樣,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空間成為了生產關系建制的物理呈現?!敖y治階級把空間當成了一種工具來使用,用作實現多個目標的工具:分散工人階級,把他們重新分配到指定的地點,組織各種各樣的流動,讓這些流動服從制度規章,讓空間服從權力,控制空間,通過技術來管理整個社會,使其容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盵5]8-9空間生產增加了可支配空間的數量和樣式,提供了就業,分散了貧困和工人階級,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住環境,緩和了階級沖突。但另一方面,擁有財富和權力的精英在空間上對大眾剝奪和排擠。公共品不再公共,不能培養人們的團結意識和責任意識,破壞了公民意識和民主意識的基石。

(二)中國建設綠色、安全、開放的城市為人民生產生活保駕護航

馬克思的時代是機器排擠工人,工人成為機器的附庸,只是標準化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排除感情和個人意志。在社會財富極大增長、產品形式多樣化的時代,私人空間占有排擠大眾,亟需有新的獲得“空間的總體性”策略。為了使城市的容納能力更強,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投入,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補充商業銀行貸款,提供規范透明、成本合理、期限匹配的融資服務。在擴大城市人口容量的同時建設綠色的城市、安全的城市、開放的城市來保證“空間生產”的多功能和總體性?!熬G色的城市”意味著規避資本主義社會中工業城市的臟亂差,秉承生態文明思想,提供良好的生態空間和構建和諧的人居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拔覀円J識到,在有限的空間內,建設空間大了,綠色空間就少了,自然系統自我循環和凈化能力就會下降,區域生態環境和城市人居環境就會變差。要學習借鑒成熟經驗,根據區域自然條件,科學設置開發強度,盡快把每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開發邊界劃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盵6]109-110城市發展的宜居性要求實現將尊重自然、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貫穿在集約高效的城市建設中,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實現人口容量和自然環境的合理配置,達到天人合一?!鞍踩某鞘小币馕吨鞘幸寻踩旁诘谝晃?,把住安全關、質量關,并把安全工作落實到城市工作和城市發展各個環節各個領域,保障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2019年,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發布《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評價與管理辦法》,推進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將城市安全和平安中國建設聯系起來?!伴_放的城市”意味著利用科學技術簡化城市進入和通達程序方案,實現信息互聯互通,根據城市(鎮)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持續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各城市結合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強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協作協同,逐步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城市內部布局合理化,擴大公共空間和開放空間在整個城市空間中的占比,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循環能力,加強創新合作機制建設,構建開放高效的創新資源共享網絡,以協同創新牽引城市協同發展。打通公共事務公眾參與和匯聚民智通道并確立為城市重大決策的法定程序,重塑都市作為權力和政治決策中心的功能。開放的城市意味著包容,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參政議政和社會管理給予機會,推進農民工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提高各級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農民工的比例,積極引導農民工參加黨組織、工會和社團組織??偟膩碚f,就是要在新型城鎮化中使全體人民都平等分享城鎮化成果,實現平衡、充分的發展。

三、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人的意識”維度引導中國城市文化建設

(一)城市是工人“階級意識”的孵化器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創造了現代文明并且確立了文明的等級秩序?!百Y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它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農村生活的愚昧狀態。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盵7]36這種文明序列是建立在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勞動剝削和精神欺壓的基礎上的。工人的教育機會少,教育條件差,教學內容狹隘,文化水平低。盡管如此,工人們卻對資本階級的對抗和自己被剝削的處境很清楚。工人一旦萌生反抗意識,又被資產階級用法律鉗制和暴力恐嚇。如果想要暫時忘掉這一切,從勞動的強制性中得到絲毫的解脫,只能縱欲和酗酒。與資產階級相比,工人在身體、智力、道德等各方面都處于劣勢,在被資產階級壓榨后還受到他們的唾棄。殘酷的現實讓工人們很清楚自己的被剝削處境和與資本家的階級對抗。日積月累地在情緒體驗上不能感到任何樂趣,卻飽受身體和精神的摧殘,注定了工人階級是最革命的階級,能夠摧毀一切不平等的秩序。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大城市中資本家和工人的金錢關系取代了傳統的血緣關系、宗法從屬關系、家庭關系。然而城市卻在其集中培育了工人階級的獨立意識和革命意識?!爸挥挟斔妥约旱墓椭魇柽h的時候,當他看清自己和雇主僅僅由于私人利益、僅僅由于金錢利潤才產生聯系的時候,當他對雇主的那種連最小的考驗也經不起的表面的愛戴完全消失的時候,也只是在這個時候,工人才開始認清自己的地位和利益,開始獨立地發展起來;只是在這個時候,他才不再在思想、感情和意志表達方面也成為資產階級的奴隸。而在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大工業和大城市?!盵4]435-437大城市推動了社會智慧的發展,工人對自身的階級地位有了聯合共識,產生了工人團體、憲章運動和社會主義。晚期資本主義的進一步擴張,城市人口雖然進一步增長但異質性更強、人際關系更加淡薄。哈維層級通過分析“城市意識”多樣性來說明階級的復雜性?!俺鞘芯用竦囊庾R受到體驗環境的影響,感知、象征解讀和渴望都是在體驗環境中產生的?!盵8]350在“多樣”的城市意識當中,列斐伏爾指出了兩種典型:滿足的拜物教和空間的拜物教。意識形態和倫理價值也是如此,它們已經與空間的擺置融為一體,統治階級長期持續地輸出已使其獲得了“合理性”,日常生活的精神迷失成為了重要的城市文化現象[9]80-81。

(二)中國構建城市認同和城市精神

馬克思時代,城市臟亂擁擠的工作環境和較低的生活水平使工人難以安寧和平靜,在恐慌和激動中緊張和沉淪。晚期資本主義城市意識復雜多樣。新時代中國追求社會文明新風尚和理性平和的生活態度,亟需培養文明現代進步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意識”。其一,從廣度上擴大城市意識的“受眾范圍”,即讓城市現代文明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傳播半徑進一步加大,不僅在城市興盛開花,而且通過以城帶鄉的文化聯動機制輻射遠城區直至鄉村;鼓勵鄉村符合社會主義文明風尚的傳統民俗轉化為文化產品、文化商品引導城市消費,也鼓勵城市向農村通過輸出生產技術和教育等一道輸出先進文化?!肮竦赖陆ㄔO,文化精品創作,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傳統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傳統戲曲傳承和傳統工藝振興……”[10]210-211在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中樹立更多文明創建工程,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建設公共文化評價激勵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養成社會統一向上的精神面貌、文明風尚和行為規范?!皞€人知識道德素養的全面提高、全方位提升,在轉換成發展驅動力和催化劑的同時,也對他人的發展產生外溢性,進而帶動人民城市整體發展?!盵11]210-211其二,從深度上完成城市意識在每一個城中人心中的“扎根”,形成對城市的認同意識。1996 年以后,中國人口城鎮化率漲幅超過土地城鎮化率。近十年,“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文件中一再出現,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戶籍城鎮化率容易用統計數字衡量,而心理上的“城鎮化”除了通過習得城市文明現代生活方式、習慣城市生活節奏,還要能在城市安居樂業?!啊奈濉瘯r期,需要統籌深化戶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改革,推動農業轉移人口穩業安居,更好滿足他們融入城市的期盼。著眼于‘留得下’,有序放寬城市落戶限制,健全‘人地錢掛鉤’機制,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未落戶常住人口,并切實維護進城落戶農業轉移人口的農村權益。著眼于‘過得好’,促進農業轉移人口更好融入城市,通過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切實解決好新市民安居問題,提高新市民對城市生活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盵12]133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是人的心理和生活方式城鎮化,在美好生活愿景和實現動力機制下消除社會性財富投機心理和基本住房焦慮。其三,要從共識度上進一步發揚和增長“城市意識”??v然在物質生產極大豐富和人民對于美好生活有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需要的背景下,城市意識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仍有凝聚之處——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意識的“共識”,不同于都市錯覺,它從地方的歷史和現實中來,實在而非虛幻蘊藏在風云事跡之中、街區巷道之中、市井氛圍之中。高頻出現的生活場景、濃厚氤氳的生活氣息,如城市角落的一抹風景、建筑的一片磚瓦、勞動者的一聲吆喝、當地小吃的一絲味道,其中都能體現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的整體風貌,滲透于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既是文化遺產又是時代風尚。2022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指出,推動歷史文化傳承和人文城市建設。城市精神是人文城市的重要名片,要彰顯當地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城市精神可以通過設計之手,運用巧妙的構思,結合適當的技術和材料,抽取城市文化中的鮮明特色和代表元素,體現在城市空間和場所的營造之中,以標語凝練、以故事支撐。

四、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中“人的身份和權利”維度 引導中國建設公平正義城市

(一)階級身份分化和城市權利訴求

人的身份和權利實現是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關注的主題,階級分析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思想方法。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馬克思用馬鈴薯的比喻揭示了法國小農階級個體之間分散獨立缺乏組織的情形。在《德國農民戰爭》中,恩格斯分析了中世紀各個階級之間不平等的狀況,原有的階級中又產生了新的階級,階級分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嚴重:城市中的平民成分復雜,既有舊封建行會的沒落成分,又有萌芽狀態的無產階級成分[7]230。處于社會最底層、階級地位最低的是最廣大的農民,受到諸侯、官吏、貴族、僧侶、城市貴族和市民的欺壓,終日勞作繳納各種稅賦。除大農屬于資產階級外,小農有封建農民、佃農、在自己的小塊土地上進行經營的農民[7]210。農村中最多的是農業短工,是城市工業工人的天然同盟者。復雜的階級關系造成階級結構混亂。在《德國的制憲問題》中,恩格斯思考了工人階級與城市工人的關系,認為城市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下屬階級[13]60-67。而階級區分的基礎在于“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的占有差異及其帶來的根本生存方式和根本利益差異”。工人階級沒有生產資料,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陷入貧困和被剝削。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會的解放在于社會產品的分配應該用以滿足全體的需要而不只是統治階級和少數人的需要?!吧鐣a力已經發展到資產階級不能控制的程度,只等待聯合起來的無產階級去掌握它,以便建立這樣一種制度,使社會的每一成員不僅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生產,而且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分配與管理,并通過有計劃地經營全部生產,使社會生產力及其成果不斷增長,足以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滿足?!盵14]460資本主義后期的終身雇傭和福利制度等生產關系調整使得工人階級的基本生活可以保障??紤]到爭取更廣泛的市民權和人權,新馬克思主義提出了“進入都市的權利”?!斑M入都市的權利”意味著共享城市社會空間和資源,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要求每個人從生產當中獲取的回報率更高,獲得更加廣泛的生產正義,分配正義、享用正義?!半S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的演進、生產和消費的進步、社會的需求,越來越需要以城市結構為基礎的集體消費手段?!盵15]169

(二)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制度建設與公共服務均等化

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適應了人民大眾追求平等、保障權利、共同富裕的訴求。新型城鎮化的改革方向是:打破原有的城鄉二元資源配置制度和二元經濟體制,保障城鄉居民獲得平等水平和質量的基本公共服務,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統籌推進戶籍、土地、就業、收入、住房、社保等領域配套改革,以制度建設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社會公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改革舉措以來,國家在各方面建立健全制度促進城鄉融合,賦予人民“進入都市的權利”。戶籍方面,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打破原有的城鄉二元結構和人口流動限制,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 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確保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一視同仁。完善全國公開統一的戶籍管理政務服務平臺,提高戶籍登記和遷移便利度。土地方面,城鎮土地空間的劃撥和兼并是行政建制和區劃改革、城鎮功能分區的重要內容,決定著人是“哪里人”。利用征地補償等制度保障土地資產實現和增值等收益更多地轉移給失地農民,避免農民土地賠償、拆遷中的沖突,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城鎮用地增加規模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就業和收入方面,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落實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勵勤勞守法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住房方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盵16]48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繼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消減因房陷困、因房致貧現象。開展了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和綜合整治。提升建設水平,加強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海綿城市,推進城市綠色發展,提高建筑標準和工程質量,高度重視做好建筑節能。民生保障方面,全國范圍內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鞍凑斩档拙€、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盵17]37

五、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中“人的治理”維度引導中國市域治理現代化

(一)自治和自決:城市機器的特征

生產力的發展和分工改變了過去人的交往方式?!拔镔|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村的分離?!盵4]560-561分工使得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文明的生活習慣都集中于城市,鄉村處于封閉、落后、愚昧的狀態。城市的出現使得統治功能由野蠻向文明過渡、部落向國家過渡、地域向民族過渡,要求行政機關和公共部門的出現。在這個一般政治和國家機器建立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了解其他人的生活狀況從而了解自身處境的普遍意義,從而誕生了階級意識和組織意識。例如,工場手工業是不同城市之間分工的結果,工場工人的交往范圍已經超出了行會制度范圍,織工生產的布匹被用來供應整個國內市場甚至國外市場,于是織工階級借助于城市的集聚了解了資本與地產的分離、勞動和交換為基礎的所有制,了解了自己的勞動身份和勞動創造與報酬所得之間的比例,從而了解了產生這種不平等的機制。正是在城市大工廠大機器中人們集中工作,工人階級才形成了獨立的階級意識,把自身的處境和屬性納入到自我意識并走向聯合和階級意識,于是有限的、分散的、零星的獨立個體集合起來了對自身的認知并且要求集體行動起來改變現有的階級處境。亨利·列菲弗爾認為,馬克思區分了自在的階級和自為的階級[5]113-114。資本主義后期,地方的教育和宗教機構、當地的勞工(特別是建筑和不動產交易)組織獨立于政治建制、規模不大的“小集團”和政黨、社會運動互相支持配合,行動力量往往左右了地方資源的配給和用途,決定城市稅收、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投資項目,聯合起來形成“增長機器”政治的引導力量?!俺鞘邢到y的政治進程可被視為授予外部福利,分配外部花費的過程?!盵18]73

(二)人民城市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中國“人民城市”建設強調市域治理的網格化和精細化,為人民自治、自我管理創造了條件和發揚了精神。與馬克思時代資本主義制度下自決階級的雙重否定任務即革命不同,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人民大眾要創新市域治理方式,改革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即革新束縛“人的發展”的體制機制。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散交往和集團交往不同,人民城市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確定管理范圍、權力清單、責任主體,要求人人參與并在大小事務中結成多樣的、靈活的權責關系、服務關系、合作關系、互助關系。中國將更多權力下放到地方和基層,社會治理中心下移,在社區治理中發動群眾的“自為”力量,實現人民城市為人民?!白詾椤北憩F在人民大眾的參政議政和自我革新,社會全方位的改革。城市治理除發揮政府有型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外,還要借助市民勤勞智慧之手同向發力。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都要發揮各方力量,可邀請被規劃企事業單位、建設方、管理方參與其中,還應該邀請市民共同參與,發展民生服務智慧應用。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補充和規范市場主體的功能,生長了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社會治理內容的擴大和服務體系的健全,為創新市域社會治理增加新的動能,建設信息化支撐和開放共享的管理服務平臺。這些舉措保證了人民意愿和人民智慧的傳遞渠道,尊重了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培養了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協調協同、精細治理取代原來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實行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為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提供了重要指導,中國城市現代化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城市化,充分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的人學維度,重視人在城市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以人為核心”。中國新型城鎮化保障人的生存,實現人的身份認同,滿足人的發展要求,才能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的目標。

猜你喜歡
城鎮化
關于“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的批復
家鄉的城鎮化
且看,堆溝港的城鎮化之路
2016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在發力
讓老年農民挑起城鎮化的重擔?
不能搞讓農民拔根的城鎮化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城鎮化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應對之道
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須走出三個誤區
城鎮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