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花兒』曲令芻議

2024-01-21 02:31滕曉天
群文天地 2023年6期
關鍵詞:劍龍流傳原地

滕曉天

馬劍龍先生寫了一篇關于寧夏“花兒”曲令的文字,要我看看并提出意見。說實話,我對寧夏“花兒”知之甚少,恐難免謬誤,但架不住老朋友的誠懇,只好謬談。馬劍龍先生的文字不長,卻涉及了一個新的課題,而且頗有見解,我愿意沿著他的思路談點淺見,以求教于大家。

“花兒”文化的根子在農業文化,普羅大眾是它的忠實粉絲,尤其是廣大農村和眾多的農人,是這種文化不離不棄的耕耘者和傳播者。在長期的農耕中,創造了集歌詞、曲令和研究三位一體的整體性民歌,千百年來,沿著古絲綢之路流播在大西北,流傳在亞洲中部地區,至今一“花”獨放,絢麗奪目。青海、甘肅的河湟地區是河湟“花兒”的誕生地和流傳地。應該看到,河湟“花兒”在西北三大流派“花兒”中,是歷史悠久、傳播廣泛、曲令眾多、歌詞深邃,影響力最大的一個流派。河湟“花兒”在流傳到寧夏后,憑借著當地的地域和民族優勢,逐漸形成了具有寧夏特色的六盤山“花兒”,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馬劍龍先生看到,“寧夏以外廣大‘花兒’色彩區的‘花兒’都是有‘令’的,獨寧夏‘花兒’無‘令’,算得上是獨樹一幟了。假如寧夏‘花兒’(包括山‘花兒’和河湟‘花兒’)也用上了‘令’,則天下一統!從‘令’在‘花兒’中的積極作用看,寧夏‘花兒’無‘令’只能是歷史事實和傳統,算不上特點和優勢。一分為二地說,寧夏山‘花兒’無‘令’是成立的,它是寧夏原生的具有某種‘花兒’特征的區域性山歌,沒有誰對它做過‘令’的規定。而寧夏河湟‘花兒’無‘令’是不成立的,因為河湟‘花兒’源于有‘令’的甘、青河湟地區,主要源于被寧夏人習慣稱作‘河州’的甘肅臨夏地區,它應當是和它的令名一同流入寧夏的,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就是與寧夏數百年前就已經開始的移民歷史不相符,這關系到河湟‘花兒’在寧夏地區傳承傳唱的最初形式?!?/p>

寧夏“花兒”歌手王德勤演唱《高高山上紅日頭》

寧夏“花兒”歌手馬學軍演唱《花兒與士兵》

我以為,馬劍龍先生提到了一個很值得關注的話題,流傳到寧夏的河湟“花兒”無“令”的狀況的確值得研究。根據聯合國2009 年的公布,河湟“花兒”、洮岷“花兒”和六盤山“花兒”是西北“花兒”的三大流派,寧夏人民在傳播、傳承“花兒”文化方面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使境內的“花兒”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這是功不可沒的。寧夏“花兒”之所以被譽為六盤山“花兒”,是由其自身的藝術特色所決定的,值得學界認識和研究。流傳到寧夏的河湟“花兒”缺少像甘青一樣的曲令,也是歷史所造成的。第一,傳播時,民間口傳心授而多記得固有的音樂形態而遺忘了曲令名稱,這是能理解的。第二,有些曲令很富有原流傳地的內涵和特色,傳至新地時,對原地的原有叫法可能不習慣,也與新地的叫法和習慣等不完全符合而被新地群眾所遺忘。第三,原地的曲令中,有一些曲令名是地名的,還有人名的,在流傳中,可能不被新地的群眾所熟悉和認知。第四,原地的曲令名稱不斷創新或增加,但新地缺乏這種傳統或習慣,只知傳唱而不善規范曲令名。第五,一些原曲令是多民族風格的,如青海漢、藏、回、蒙古、土、撒拉、東鄉、保安、裕固等9 個民族同唱“花兒”,但新地沒有那種多元文化的環境,故沒有被傳承。第六,原地的“花兒”文化氛圍濃郁,有利于曲令創新,但新地已沒了原地的文化底蘊,尤其是缺乏創新曲令后隨之命名的文化習慣。第七,受“信天游”或當地回族宴席曲的影響,它們本身就缺乏叫曲令的習慣,因而也就少了曲令名稱。第八,流傳到寧夏的大部分曲令,是以前的傳統曲令,而河湟“花兒”大量的新曲令,雖同名但音樂區別很大,這些大多是改革開放以后產生的,沒能及時流布。綜上所述,這些多重因素,直接影響和造成了寧夏河湟“花兒”少有曲令名稱的現象。

“花兒”是一種民間文化,它在千百年來的傳播中,走形變樣,形式各異,甚至另有派生,都是難免的。像新疆的河湟“花兒”,也摻雜了當地多民族的文化因子,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這些都是合理的,也是正常的。正因為有了自己的藝術特色,才能扎根民間,得到真正傳承,才能多樣化地綻放,呈現出萬紫千紅的別樣風景。

猜你喜歡
劍龍流傳原地
經典“詠”流傳
劍龍的狂歡派對
基于萬向輪的AGV原地轉向阻力研究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革命先烈精神永遠流傳
央視《經典詠流傳》回文詩辯正
劍龍
蹴鞠有達人,一“踢”永流傳
言論
劍龍是武士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