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體系化建構

2024-01-22 17:43謝丹鳳
關鍵詞:體系化建構中國共產黨

謝丹鳳

(貴州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陽 550001)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1]16,這既是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的理論基礎,也是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發展的方向。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是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中國共產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揚棄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并繼承其合理內核,實現了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體系化建構。目前學界主要從理論向度、價值向度和實踐向度等多維度探究中國共產黨的民本思想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傳承和超越,如閭小波[2]、張國祚等[3]從古代的民本思想探究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歷史淵源,蓋逸馨等[4]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視角研究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戴立興[5]、林國標[6]主要研究了國家領導人的民本思想。學界對于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研究較為碎片化、零散化,缺乏系統性和體系化建構探究。因此,本文主要從理論淵源、歷史脈絡、主要內容、價值意義四個方面探究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體系化建構,以豐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成果。

一、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的理論淵源

“民本思想即以‘民’為立國之本的政治思想和治政理論”[7]?!懊癖尽辈粌H是一種政治理念和合法性確認,也是執政的思維方式和價值所在。中國共產黨的民本思想是以民為本的主體資格判斷,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判斷的最高尺度。中國共產黨借助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義群眾史觀和人的理論,在揚棄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過程中逐步生成了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

(一)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是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文化源泉

中國傳統文化內含的寬政惠民、厚生利民、愛民保民等民本思想,蘊涵著政治文明的重要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生命價值,彰顯了“民本”的地位,限制了皇權的膨脹,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維護國家的穩定統一。

西周是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發軔期?!熬刺毂C瘛钡乃枷胧谷藦脑甲诮讨薪饷摮鰜?人的主體地位和生命價值受到重視,凸顯了從“神本”走向“人本”的人文精神和政治文明。具體而言,《尚書》中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1)《尚書·五子之歌》。,被視為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源頭和核心,民眾在治理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社會認同??鬃诱J為“民無信不立”(2)《論語·顏淵》。,主張獲取人民信任是政治穩定的前提。孟子進一步完善了傳統民本思想,提出“民貴君輕”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3)《盡心章句下》。。這揭示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二重性,既反映了“愛民重民”的“民本”的人文關切,體現了其價值合理性,也內含了“民”相較于“君”和“社稷”是手段而非目的本身,以體現其政治合法性。也就是說,就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價值合理性而言,統治者應把“民”作為執政之“本”——價值之本,將積極實現仁者愛人、重民養民作為“仁政”的最高價值原則和追求,把是否有利于人民作為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標準,這是儒家民本思想追求的應然訴求。就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政治合法性而言,荀子把民與君的關系隱喻為舟水關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4)《荀子·王制》。,進而確認了人民在國家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同時也隱含了“民”是“君”的手段和工具,即“愛民”是“君”獲得“社稷”統治權的政治合法性的手段——工具之本。這深刻地揭示了“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困結,即在于君主與人民之間的二重主體性的矛盾”[8]。因而,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就是在“民本”價值合理性和政治合法性的張力中得以發展和豐富,并在中國傳統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彰顯為“合”與“分”的社會歷史形態。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民”與“君”和“社稷”的關系問題是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核心?!熬迸c“民”處在對立統一的規定關系中,“民”的集體權利和利益是在與“君”的相互關系中得以明確規定??梢?“民”實際上是被抽空了作為“人”的具體內容和內涵而成為實現和保障“君”的統治的集體概念,是缺乏主體能動的工具性的抽象的“人”。

概言之,“重民”“愛民”的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是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產生和發展的文化基因。但是,在中國封建統治下,傳統民本思想缺乏“天生民而授之權”的歷史條件和思想內涵。中國共產黨以揚棄的科學態度從思想內容、制度保障和實踐效果上超越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內容空位、制度缺位和效果錯位的歷史局限性,進而展開其民本思想的體系化建構。

(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創立之前,“英雄創造歷史”的西方唯心史觀大行其道。馬克思恩格斯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同時清算了黑格爾及其信徒的唯心史觀以及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過程中,根本性和革命性地顛覆了西方歷史唯心主義群眾觀點,進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歷史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對群眾歷史作用的分析,一方面立足于“人類勞動”的分析發現了自我意識對“人”的現實主體性的禁錮,進而批判黑格爾的“精神創造歷史”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他沒有看到決定人的精神動因背后的物質因素,更沒有看到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推動作用。因而,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實現了將自我意識的主體性轉向現實的人的主體性。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批判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創造性時肯定了“人民”的主體性:“如果我們的生活不是自己創造的,那么我們的生活就必定在我們之外有這樣一個根源。所以,創造是一個難以從人民意識中排除的觀念?!盵9]149這表明“人民”的主體性就體現為人的社會性、實踐性和創造性,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始終秉持民本的主體性和歷史性的創造者的本質。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對鮑威爾等用“精神”代替“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的做法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9]287,這指明歷史的活動和思想都是人民主體性和實踐性活動的客觀反映,肯定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創造性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成熟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科學理論,從現實物質生產的人的活動闡發了群眾史觀的理論,進一步肯定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徹底揚棄了以往的西方唯心史觀而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另一方面,馬克思在繼承費爾巴哈關于人的唯物本質的基礎上,同時批判了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9]530,揭示了他只從自然過程中把人看作單一直觀的抽象的“人”,而沒有從人改造自然的能動的現實感性活動和從現有的社會聯系及其實踐中來把握“人”,否定了“類主體”抹殺人的多樣性、歷史性和能動性,即批判了他的“人”的受動性以及唯物與歷史的脫嵌,肯定了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個人的現實存在和實踐活動,進而從人的現實實踐活動中分析了人的歷史性、主體性,主體性和歷史性統一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中。

總之,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等思想的批判,實現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人本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轉變,最終建構了以群眾理論為核心的歷史唯物主義。中國共產黨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尊重群眾、關切群眾并發揮群眾主體性和創造性的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為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和完善奠定了深厚的哲學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的歷史脈絡

中國共產黨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理論和唯物史觀,充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承載的豐厚思想、道德和政治資源,為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奠定了政治文化底蘊和方法論基礎。中國共產黨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的探索,實現了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產生

近代以來,西方民主思想的傳入、“五四”時期“人的發現”,使得個體的“人”從集體性的“民”中逐漸脫嵌出來。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時期,民生、民主、民權等民本話語成為近代中國維新和革命的主題,揭示了近代“民本”與中國變革、革命的強國圖景緊密相連,并試圖以維新和革命的形式實現民本思想的制度化、民主化。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和階級斗爭理論與中國元典中的民本抗爭思想互援,圍繞“革命為了誰”、“革命依靠誰”等時代問題探究實現人民解放所形成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性地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政權建設理論為指針,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和原理,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敬天保民”、“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等愛民重民思想的“民”的工具性進行積極揚棄,繼承了“君民魚水”關系與“一家親”的血肉聯系的共同體意識。這為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和群眾史觀融入倫理情感因素,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倫理價值的轉向。針對傳統民本思想中“民”的工具性,毛澤東指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10],看到了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價值主體和力量之源。1934年,他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11]。這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眾”主體性的多維內涵:一是人民群眾是中國革命的價值主體和權利主體,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是“為民”的解放而展開的;二是人民群眾是革命戰爭正義與否的根本評判主體,一切為了人民的解放和自由而展開的革命都是正義的戰爭;三是人民群眾是革命戰爭的力量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根本依靠力量和根本保證。也就是說,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和根本歸宿。為此,毛澤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12]。這是對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內涵闡述和根本要求,并對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進行了創新性的界定——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這是對以君民關系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革命性顛覆,有效地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中國傳統社會“二重主體性”的政治癥結,為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融入了中國傳統“以德化民”的倫理因素,這為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奠定了政治倫理的哲學基礎。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形成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主要矛盾發生根本性轉變,中國的根本任務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求解放轉變為對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訴求。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繼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以保障民權民生民主。

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人民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而言,是通過國家根本政治制度來保障的。1949年6月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強調,“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專政必須和國際革命力量團結一致。這就是我們的公式,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驗,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綱領”[13]。這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任務是實現人民解放,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體保障了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和權利。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國體,通過這一根本制度確保人民政治和法律上的主體地位。中國共產黨也注重發展保障民本的經濟基礎。1953年8月毛澤東第一次對過渡時期總路線做了比較完整的表述:“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盵14]“一化三改造”總路線的實施,使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具體而言,就是從根本上實現了土地集體所有制,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通過,使得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新中國土地改革,從根本上鏟除了中國封建制度的根基,從政治、法律和經濟上保障了人民對土地的集體享有權,維護人民“耕者有其田”的根本利益,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更加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制度。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進一步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加強黨的建設,保障人民的主體地位和滿足人民的現實需求。中共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的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對經濟文化發展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并制定了正確的保障民本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其本質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以保障民本。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如何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干群關系,關系到人民利益和國家建設。1957年2月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毛澤東創造性地運用唯物辯證法深入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兩類社會矛盾學說,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系列具體方針,協調人民內部關系以團結人民主體力量,維護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促進國家穩定發展。加強黨的建設增進干群關系,更好地服務于民也是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重要舉措。1957年4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決定開展整風運動,克服脫離群眾和實際的官僚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使共產黨人堅定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加強黨的建設,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和提高服務人民的水平。

總之,中國共產黨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制度的確立、“一化三改造”的總任務的實踐、土地改革法律的制定、加強黨的建設的整風運動的開展等歷史進程,展演了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形成過程,構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主要內核,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在中國的創新運用和發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發展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的根本歷史任務由革命以謀獨立自強轉變為建設以謀發展富強,相應地,中國共產黨肩負的歷史使命由為了人民“解放”的革命訴求轉向實現人民“共同富?!钡陌l展要求?!啊锩瘡恼h話語的核心位置讓位給了‘發展’,能動的民本主義的著力點被重新定義”[2]16。鄧小平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15]397,開啟了中國革命向中國發展的民本思想轉變的歷程。中國共產黨對“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等問題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積極探究,形成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民本思想。

為了實現“富民”的發展,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鄧小平進一步提出“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16]314。這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發展規律的認識,把握住發展生產力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這一本質。他進一步認識到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改革和開放是手段,目標是分三步走”[15]266。通過改革開放,“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規劃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愿景。關于發展的主體力量,鄧小平認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盵16]368這有力地回答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依靠誰”和發展“為了誰”的緊迫的時代命題,賡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涵攝了發展必須堅持群眾路線的民本理念??傊?鄧小平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行改革開放和建立市場經濟制度結合起來,以構筑人民民主專政的經濟基礎,實現強國富民的目標。這深刻闡釋了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意涵。江澤民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先,“我們共產黨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人民謀利益。這是我們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17]。這揭示了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和權益,不斷滿足“現實的人”的日益增長的具體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歸屬,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確證和保障。2000年江澤民首次提出并深刻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因應了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新境況下黨的建設目標。他認為“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18],這表明生產力維度和先進文化維度是實現和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雙重維度,體現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創造著人類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并通過主體能動性的發揮不斷實現和維護著自身的根本利益,深刻揭示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從“民他本”向“民自本”的主體自覺性轉變,是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主體能動性超越。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分配、環境和資源等問題逐漸顯現,對人民發展的根本利益形成威脅。胡錦濤提出了“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各項工作的保證,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19]。這體現了堅持人民利益至上是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則,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準繩。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并全面闡釋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即“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強調了中國共產黨發展為民的全面性、協調性、持續性和科學性,更加注重維護人民群眾長遠利益的科學發展。

總之,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到“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展演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演變歷程,是以發展先進生產力促進物質文明,發展先進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并將人民的利益和權力、創造性和能動性的民主實踐活動納入法制化和制度化保障體系,更加豐富了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體系。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豐富

面臨國內外錯綜復雜的發展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我國主要矛盾由“落后的社會生產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間的矛盾,體現了人民的需要的多元化、多樣性、多層次的發展趨勢,這對我們黨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內涵進行了全面和深刻的闡釋,這是中國共產黨發展民本思想的新時代表達,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政治立場、依靠力量、發展目的和價值追求,充分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是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使命的根本政治遵循,也是解決我國新時代主要矛盾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耙匀嗣駷橹行摹本褪且笾袊伯a黨堅持為人民謀幸福和發展、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本心和恒常使命,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民本話語的思想主旨和精神實質,也是一種“為民”的歷史思維和工作方法,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認同和精神標識。中國共產黨積極回應了中國“富起來”之后“發展成果與誰共享”的時代課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盵1]27這指明了發展的主體力量源泉、價值指向和根本原則,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民有民建民享的發展價值旨歸和本質內涵,揭示了人民群眾既是物質文化生活的創造者,更是物質文化生活的共享者,更加突出了發展成果人民共享性的權利主體特征,構建了“國富民強”的共建共享共贏的新發展格局,更好地維護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公平正義,本質上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正義和分配正義的有機統一。因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實現了從肯定人民群眾是歷史及其財富的創造者的主體地位到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成果的共享者的權利主體地位的根本性轉向,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國富民貧”的人民創造主體和權利共享主體角色分離的頑瘴痼疾。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更好地從“民本”的本質設計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和未來人類發展的理想框架,是對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完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三、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的主要內容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強烈的道德責任擔當和價值使命意識,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民本思想。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始終堅持為民服務的唯物史觀,積極揚棄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創新性地形成了人民至上論、人民主體論、人民民主論、人民共享論和人民評判論的民本思想體系。

(一)人民至上論: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標識,涵攝了人民至上論的“我是誰”的本源至上、“依靠誰”的動力至上和“為了誰”的價值至上[20]的民本思想。中國共產黨的“民”既是作為“類”存在,代表“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是指恢復了歷史和社會特質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個體。因而,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和價值追求,既要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利益,也要著力滿足個體現實的根本需要,這是我們黨凝聚人民力量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根本保障。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充分體現了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和政治立場?!皬娜罕娭衼?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和生命線,是實現人民至上的實踐路線和方法。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拓寬了對人民利益的理解和維護,創新克服官僚主義的方式方法,強調高度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新時期表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強調:“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盵21]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揭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的本質內涵,體現了根植人民并服務人民的根本宗旨。要言之,“為人民服務”、“執政為民”、“以人為本”和“以人民為中心”等價值取向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民本思想體系化的話語表達。

(二)人民主體論:“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馬克思的“人民主體性”思想中國化時代化,構成了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的主線和核心思想。中國共產黨的民本思想的體系化建構始終堅持“以民為本”的價值理念,肯定人民是具有社會性、實踐性、創造性的主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盵22]16-17歷史證明,人民群眾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實踐者和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永葆青春的主體力量源泉。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主體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人民是自身利益實現和維護的主體。人民只有實現“他本”向“自本”的主體性轉變,才能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以創造和維護自身利益。第二,人民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和享有者。人作為生產力和人類文化中最基本、最關鍵的組成因素,決定著生產力和文化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因此,人民通過發展生產力和先進文化來創造和共享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第三,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代表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革命主體,在社會生產實踐中改造著自然和社會,成為人類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因此,人民群眾是在歷史發展和人類解放中處于主體性地位和具有目的性價值的“現實的”、“自由獨立”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人民主體性,才能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實現人民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三)人民民主論:破解歷史興衰更替的“周期律”

順民心就是遵天命,這是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根本觀念。習近平指出“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23],這是中國共產黨總結中國歷史得出的寶貴經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向背關系一個國家或政黨的歷史興衰。中國共產黨要破解歷史興衰“周期律”,毛澤東提出實行人民民主的方法,發揚民主讓廣大人民群眾監督政府,真正參與政治。通過實行人民當家做主,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以更好賦予民“本”的民主權利保障。人民當家做主必須以堅持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為保障?!包h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盵22]29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觀念,從組織領導、政治制度、法律法規確保人民主權的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1]37,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健全人民當家做主制度體系和法律體系的全過程民主,切實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選舉、協商、決策、管理與監督的民主權利。實行人民民主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理念,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共有共建共享權利,堅持人民評判的標準,又增進互信和諧的黨群關系,增強和永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資格,為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凝聚蓬勃力量。

(四)人民共享論:“發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共產黨賡續了古代民本思想的“為政利民”的理念,創新性地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利民擺在為政之首位。習近平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人民共享”納入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為人民共享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始終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重要使命,把人民的民生福祉和美好生活貫穿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始終。中國共產黨統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目標、“分三步走”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兩個百年”奮斗目標,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1]27的根本宗旨和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實現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堅持“國民一體”建構利益共聯、發展共贏、成果共享的命運共同體、政治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賦予民“本”的發展成果共享權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不斷激發廣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和主體創造力。

(五)人民評判論:“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檢驗標尺

江澤民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們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者”[24],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21]和價值旨歸,人民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發展成效的最終檢驗者和評判者。習近平要求共產黨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始終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覺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來檢驗自己的工作和績效”[25]。這表明中國共產黨應以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立足于新時代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以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和不斷滿足人民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的美好生活向往作為價值基點,以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和幸福感作為評價黨的一切工作和政績的最好標尺。因此,“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必須通過人民群眾來實現”[26]和評判,“符合人民的利益是每一名共產黨員都應該遵循的人生價值標準、最高道德準則、生死觀標準”[5]30。中國共產黨人應積極扛起“不負人民”的時代使命,以“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標尺積極解民憂、紓民困。

總之,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人民至上”觀念,進而肯定和確保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民主權利、人民公平共享成果和以人民為評判標準,這是中國共產黨打破歷史“周期律”、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民價值觀和方法論。

四、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的價值意義

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的歷程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強化服務意識、主動回應民生期盼、健全民權保障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對于豐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成果、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構系統化的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有益于豐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成果

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現了人民群眾的主體性、能動性、價值性和共享性的有機統一,實現了黨性和人民性在實踐能動性上的辯證統一,在實踐過程中回答了“為誰立命”“為誰執政”的中國發展方向和動力問題,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27]的政黨智慧和思想成果??梢哉f,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民本思想與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相結合,熔鑄于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歷史實踐中的新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核心成果。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1]16,這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一個永恒而常新的命題,是中國共產黨積極探尋政黨的本質、執政發展規律以及干群關系實踐和反思的思想結晶和理論成果,這為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導。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具有豐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內涵,需要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具體與中國時代發展需要相結合,實現中國傳統民本的政治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實現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體系化建構。質言之,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體系化建構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同時也蘊涵了走向世界的時代化因素。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是立足于本國中華民族共同體,并面向世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宏觀人文構想,更加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

(二)有利于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人民主體性原則

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體現了人民主體性原則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一以貫之的發展過程,加深了“人民至上”的理性認識,提升了推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與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相統一的價值認知,落實于推動社會改革發展與增進人民福祉的實踐成效中,確保國家為人民共有、政府為人民共管、社會由人民共建、利益為人民共享的制度保障和實踐落實,賦予了民“本”的政治權利和制度保障,進而確保了人民的主體性、創造性和價值性的統一。從“民為邦本”到“以人民為中心”的民本思想的發展,中國共產黨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發出對“民為邦本”的價值追問,在揚棄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工具性基礎上,賡續了其愛民、重民、保民、富民等政治智慧和價值理念,實現了“重視民生、發展民主、保障民權”的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因而,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為以民為基、以民為先、以民為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了理論認知、價值彰顯和現實實踐的思想基礎。

(三)有利于建構系統化、理論化的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

在中國共產黨從“宗旨論”到“初心論”的民本思想歷史演進邏輯中,“為民”是中國共產黨每一歷史發展階段一以貫之的永恒主題和本質規定,內在規定著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改革、建設、復興發展歷程中的“以民為本”根本出發點和價值歸宿,即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中滿足人民的“站起來”的政治需求,在建設和改革中不斷滿足人民“富起來”的經濟文化需要,在復興中滿足人民“強起來”的美好生活向往,這是建構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的核心理念和歷史邏輯框架。隨著我國主要矛盾的轉變,中國共產黨能動地實現了從傳統民本思想向革命民本思想的轉變,進一步又實現了中國共產黨發展民本思想的轉向,人民性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屬性逐步彰顯。人民的主體地位和價值從創造主體向共享主體轉變,這種“人民中心”地位的根本性回歸,展演了中國民本思想由“‘以社會為本’到‘以人為本’再到‘以民為本’發展觀的邏輯”[28]。從中國共產黨發展民本思想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向“以人民為中心”的歷時性演進來看,“發展是硬道理”奠定了為人民發展的政治基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指明了為民的倫理價值指向,“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追求為民發展的永續性、協調性和科學性,“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更強調發展成果公平地由全體人民共享的發展目的,這是建構和完善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的理論邏輯。換言之,對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體系化建構的探究,有利于從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等進行系統探討,從而有利于形成系統化、理論化的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更好地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提供價值指引和政治規導。

五、結 語

概言之,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關系到“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大問題,這一問題的回答關系到“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問題。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體系化建構過程,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以人為本”再到“以人民為中心”,這是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在不同時期的時代訴求和人民需求的具體而現實的表達,積極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的時代之問?!盁o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盵29]這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具有真理性和道義性的時代價值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科學性和人民性的本質屬性。中國共產黨的民本思想體系化建構過程體現了科學性和人民性的有機統一,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引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為人類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真理性與道義性相統一的內在本質。

猜你喜歡
體系化建構中國共產黨
法典化視野中的慈善法體系化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構建體系化試驗安全管理模式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保險合同法的體系化表達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李達與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體系化闡釋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