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與我國教育對外開放

2024-01-22 01:32賀騰飛
關鍵詞:一帶一帶一路交流

賀騰飛

(1. 山西大同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大同 037009;2.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學院,天津 300222)

教育作為國家昌盛之源,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的作用。自2013年中國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后,即“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獲得了新的平臺與機遇,我國教育的對外開放迎來了歷史性契機。我國以“一帶一路”為重點,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全面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不斷增進教育合作與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全面提升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水平,構建了教育對外開放的新格局?!耙粠б宦贰苯逃袆拥膶嵤?不僅推動了我國教育的全面對外開放,還形成了更全方位、更多層次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增強了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因此,“一帶一路”提出十年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建設的輝煌、經驗、教訓,都值得我們去認真檢視,以便我們走好下一個十年之路。

一、 “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中國教育對外開放政策回顧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在新時代中奮進,通過積極謀求更高質量的發展,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活力。我國堅持以頂層設計為先導,不斷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政策,這是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取得豐碩成果的基礎。這一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政策與舉措。通過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和雙邊多邊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黨和國家以政策驅動的形式為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指明了方向。在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這標志著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合作倡議的正式提出。(1)《10年來,習近平這樣推動共建“一帶一路”》,2023年10月16日,http://www.china.com.cn/txt/2023-10/16/content_116749151.html,2023年10月17日。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份全面指導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綱領性文件,文件提出“堅持擴大開放,做強中國教育,推進人文交流”,“要大力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治理水平”。(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2016年4月29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05/t20160503_241658.html,2023年10月8日。教育部2016年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提出“以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三方面為建議框架”,“互鑒先進教育經驗,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全面推動各國教育提速發展”。(3)《教育部關于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2016年7月15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2023年10月18日。我國通過倡導沿線各國建立教育共同體,聚力推進共建“一帶一路”。

2017年,黨的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決議中,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寫入黨章,這體現出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決心。(4)《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2017年10月24日,https://www.gov.cn/xinwen/2017-10/24/content_5234152.htm,2023年8月19日。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平等互鑒、開放包容、以我為主、改革創新等原則”。(5)《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2017年12月21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17-12/21/content_5249241.htm,2023年8月20日。這是我國首次針對中文人文交流機制專門指定的指導性文件,標志著新時代中外人文交流新方向的確立。2017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正式提出“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指出“要深化多邊教育合作,深度參與國際教育規則制定,開展教育國際援助”。(6)《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7年1月19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701/t20170119_295317.html,2023年9月17日。2018年,教育部印發《高??萍紕撔路铡耙粠б宦贰背h行動計劃》,提出“要加強高校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創新引領和支撐作用,要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動高??萍汲晒D化,深化高??萍既宋慕涣?促進科技人才交流”。(7)《教育部關于印發〈高??萍紕撔路铡耙粠б宦贰背h行動計劃〉的通知》,2018年11月12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kjs_gjhz/201901/t20190102_365666.html,2023年9月18日。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通過全面提升國際交流合作水平”,“扎實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8)《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2019年2月23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2023年9月7日。明確指出推進“一帶一路”是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重申要扎實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9)《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2019年2月23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8.htm?tdsourcetag=s_pcqq_aiomsg,2023年8月18日。提出“要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教育合作,建設‘一帶一路’教育資源信息服務綜合平臺”。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頒布《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提出“在教育對外開放中貫徹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把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擺在重要位置,推動教育對外開放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10)《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意見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2020年6月23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6/t20200623_467784.html,2023年8月6日。該意見還提出要積極向國際社會貢獻教育治理中國方案,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2021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再次指出“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進一大批關系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項目”,“使共建‘一帶一路’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1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2021年11月16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2023年9月17日。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提出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12)《習近平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2021年11月19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1-11/19/content_5652067.htm,2023年10月10日。2023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主題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13)《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023年10月18日,http://www.beltandroadforum.org/,2023年10月25日。因此,“一帶一路”提出這十年,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工作在新時期教育工作方針的指引下,為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標定了方位,繪制了藍圖,呈現出以“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為引領,雙邊中外人文交流和多邊國際間教育合作為兩翼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全新格局。

二、 “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發展成就

回顧這十年,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在國家對外開放的大局中,尋找新定位、展現新作為,事業發展成績卓著,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局面。

(一) 開放總體布局不斷優化

我國堅持以“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為支點,構建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這決定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格局。截至2022年9月,我國陸續同181個建交國展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與5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14)劉錦: 《這十年,教育對外開放開創新格局》,《神州學人》2022年第10期,第5—7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行多種形式教育對話機制,如順利召開2019年“第七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教育政策對話”,成功召開2021年“第三屆‘一帶一路’教育對話”。我國還啟動了海外中國學校建設試點,如2022年成立的“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合會”,同年還啟動了“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在區域合作方面,我國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核心,不斷拓展與亞、非、拉等地區的教育合作。2008—2019年,在貴州成功舉辦了十一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成功達成千余份教育合作協議或合作備忘錄。在多邊合作方面,有46個重要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等)與我國開展了教育交流合作。在高等教育方面,已有9所由我國獨立法人中外合作創辦的大學,擁有超過15萬人的在校生。在職業教育方面,我國職業院校不斷擴大海外合作。以“魯班工坊”為例,我國在國外建設了23個魯班工坊,為合作國家培訓學生4 000余人,培訓教師600余人。(15)徐小洲、闞閱、馮建超: 《面向2035: 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構想》,《中國高教研究》2020年第2期,第49—55頁。因此,“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扎根中國大地,不斷完善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機制,主動對接沿線各國教育發展戰略與現實訴求,不斷提升與沿線國家教育交流合作的層次和水平,積極搭建多樣化教育合作平臺,旨在推動教育互聯互通、合作共贏。我國教育通過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教育和人文交流,擴大了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推動了我國教育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二) 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不斷推進

我國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創新,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這決定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水平。我國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推進“雙一流”建設,支持組建國際高校聯盟與跨國界的科研合作,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不斷推進。從2018年起,教育部啟動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以來,吸引了來自70多個國家1.4萬多名專家學者參會,開展科研合作2 300多項,通過中外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4 000多人。截至2021年6月,140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已與我國簽署了206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由西安交通大學于2015年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先后吸納了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所盟校加入。清華大學2017年發起成立的亞洲大學聯盟,內部成員現已涵蓋“一帶一路”沿線13個國家的15所亞洲高等學府。截至2021年12月,沿線國家與我國簽署了84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總共支持1 100多項聯合科研項目,吸引了14 000多名科學家來華從事短期科研與18萬科研人員來華交流培訓。(16)呂越、馬明會、李楊: 《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的重大成就與經驗》,《管理世界》2022年第38卷第10期,第44—56、95頁。綜上所述,為推進國際科技創新和交流合作,我國持續加強政府間的科技合作,持續推動對外科技合作交流;通過堅定服務國家戰略,穩規模、調結構,發揮“天使基金”“種子基金”作用,通過持續助力國際科研合作,全力做好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國際治理人才、基礎學科人才等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作。

(三) 中外合作辦學蓬勃開展

我國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全面推動教育對外合作,這決定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重心。我國教育部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通過設立“絲綢之路”政府獎學金,對“一帶一路”人才進行資助,中外合作辦學蓬勃開展。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共有44所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設了28個境外辦學機構、47個項目,覆蓋2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7)宋偉、賈惠涵: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成就、挑戰與對策建議》,《河南社會科學》2022年第30卷第1期,第89—98頁。在教育合作與交流方面,我國與1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關系,與46個重要國際組織開展了教育常規合作。截至2022年9月,與我國合作開辦孔子學院的國家和地區有159個,在國外設立了535所孔子學院和1 134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在線學習總人數達1 023萬人。(18)徐小洲、闞閱、馮建超: 《面向2035: 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構想》,《中國高教研究》2020年第2期,第49—55頁。我國有60所高校在2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境外辦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與我國16所高校共同建立了17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此外,我國共有94所學校對外開設職業技術院校,共開設142所境外職業技術教育機構。(19)宋偉、賈惠涵: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成就、挑戰與對策建議》,《河南社會科學》2022年第30卷第1期,第89—98頁。因此,中外合作辦學在吸收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水平、培養國際化人才、適應全球化競爭的需要、提高辦學競爭力、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需要、創新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已成為我國教育探索在地國際化的重要模式。

(四) 人文交流格局不斷完善

我國堅持以優化教育交流合作國別與區域布局為重點,進一步深化與發達國家的教育合作交流,這體現出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顯著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中外人文交流形成了領導人高訪帶動、高級別機制示范、國內國外統籌的多元互動新格局。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我國建立了中美、中英等十個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共舉辦了37場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會議,設立了17個中國文化中心,簽署了300多項合作協議,達成了近3 000項具體合作成果,形成了中美青年創客大賽、中英中法百校交流等教育品牌項目。(20)劉錦: 《這十年,教育對外開放開創新格局》,《神州學人》2022年第10期,第5—7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我國聯合舉辦了首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世界語言教育大會、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等重要會議。在這些會議中,形成了《杭州宣言》《青島宣言》等一批重要成果。我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設立了女童和婦女教育獎。這10年來,有來自24個國家的30個項目獲得孔子教育獎,有來自13個國家的13個項目獲得女童和婦女教育獎,有來自13個國家的16個項目獲得文暉獎。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托基金項目惠及12個非洲國家,很受項目國歡迎。(21)秦昌威: 《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開啟新篇章》,《神州學人》2022年第10期,第8—10頁。我國還實施了“雙百職校強強合作旗艦計劃”“中國—東盟雙十萬學生流動計劃升級版”,推進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綜上所述,我國通過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等,圍繞人文交流、資源共享、創新合作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協調推動教育與科技服務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建立,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人文交流和合作交流,促進我國文化和發展成就的國際傳播,通過人文交流格局不斷完善,機制和平臺建設不斷走實走深,使我國中外人文交流機制更加完善,項目和品牌活動成效更加顯著。

(五) 改革促開放力度不斷加大

我國堅持以提升出國留學效益與來華留學教育質量為目標,繼續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全球教育高地。我國通過改革不斷加大開放力度,現已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地國與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在來華留學方面,實現了由擴大規模向提質增效的轉變。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萬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我國1 004所高等院校學習。其中,接受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總計25.8萬人,占來華生總數的52.44%。(22)徐小洲、闞閱、馮建超: 《面向2035: 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構想》,《中國高教研究》2020年第2期,第49—55頁。來華留學的層次也不斷提升,其中接受學歷教育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明顯增多。來華留學規模從1978年的1 000多人增加到2018年的49萬多人,其中攻讀本科以上學歷近七成,來華留學規模顯著擴大。2020—2021學年,來華國際學生中的學歷生占比達76%。黨的十八大以來,“春暉計劃”累計資助來自全球共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 000余名海外高層次留學人員回國開展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創新創業。在出國留學方面,從改革開放起到2021年底,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數量800萬左右,學成回國留學人員數量550萬左右。中國留學人員遍及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學成回國人員比率穩步增長,2001年突破萬人,2018年度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51.94萬人。(23)孫霄兵: 《中國教育對外開放70年的政策演變與發展成就》,《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年第10期,第10—15、22頁。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能力的緊缺人才正在成為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的主力軍。因此,在新時期留學工作方針的指引下,我國留學生工作不斷創新發展,留學規模、結構和質量全面提升。留學事業已經成為培養高層次人才、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途徑,成為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載體。

(六) 參與全球教育治理不斷深化

我國堅持以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和多邊組織的合作為抓手,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彰顯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大國擔當。我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不斷深化,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近十年來,我國持續加強與有關國際組織合作,共同實施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安全返校行動”、農村義務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解貧等項目。我國全面參與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機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主辦金磚國家教育部長會議。不僅成功舉辦了世界職業教育發展大會,還積極籌辦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為全球教育治理貢獻力量。在全球2030年可持續發展教育議程、聯合國2022年舉行的教育變革峰會籌備工作等方面進行積極參與,主動參與了一系列重要國際規則的制定工作,如《承認高等教育相關資歷全球公約》《開放式教育資源建議書》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我國聯合設立了多個合作平臺,10年來,聯合在華設立了10個二類中心、12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等。我國13個城市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10個城市加入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我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了新的理念引領。中國教育通過經驗分享、發展合作、對外援助、教育培訓等,不斷提升中國教育品牌吸引力,為全球教育治理貢獻獨特的智慧與力量。(24)秦昌威: 《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開啟新篇章》,《神州學人》2022年第10期,第8—10頁。

三、 “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中國教育對外開放面臨挑戰

盡管當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前景向好,但在對外教育交流與合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教育合作如何從量的擴張走向量與質并重等。解決這些問題對拓展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范圍、提升教育發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環境中,我國教育對外開放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是我國教育對外開放進程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 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在推動我國辦學體制改革、拓寬人才培養途徑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外合作辦學隨著改革創新的不斷深入,規范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質量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在辦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聯合開發項目、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國際化維度的課程標準設置、學生從事國際事務所具備的核心素質等方面的不足。與“一帶一路”國家開展教育合作時,合作雙方在課程互認、學分互認、學歷互認、資格互認等方面存在諸多障礙。中外合作進行人才培養方面,高校教育專業設置與國際化素養培養相脫離,國際化程度較低,國際化人才知識結構單一,多學科融合度不足。(25)潘奇: 《“十四五”期間中國教育對外開放: 提質增效與路徑創新》,《教育發展研究》2020年第40卷第23期,第43—49頁。

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語言類教育偏重技能性訓練與語言能力的培養,缺乏系統掌握人文社科知識的能力與了解對象國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等人文素養,缺乏了解國際通行規則、不同文化融合、世界政治經濟走向等整個國際生態與形勢的能力,還缺乏能從中國傳統文化背景與當代現實出發,對多元文化理性認知的能力與合理看待各種文化獨特價值的思維。在引進國際化人才方面觀念滯后,內在動力不足,服務平臺較少,程序不規范,在如何了解、評價、甄選國際化人才等方面都存在短板。

(二) 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還需完善

我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堅持互容、互鑒、互通原則,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我國仍然需要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規模,需要因地制宜地對不同國家的國際合作進行合理規劃。我國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高層領導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領導人進行雙邊多邊文化交流時缺乏充分的磋商,還未建立起教育雙邊多邊協調機制與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跨境教育市場監管存在協調不足等問題。

新時代下我國教育國際教育與合作也面臨一些新的挑戰。從國際角度來看,“中國威脅論”“文明沖突論”等言論和“逆全球化”等浪潮不斷興起,不同政體與制度間的差異導致中外對彼此的理解難度增大,全球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外溢至人文交流領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帶來的各國人文交流往來困難等問題增添了中外人文交流難度。從國內角度來看,我國國際傳播的話語表述和敘事方式面臨“走出去”之后是否“被接納”的困境,我國對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人文智識研究還不夠深入,在開展人文交流中面臨合作層次較淺、合作可持續性較弱、民眾間普及度與互信程度不高等問題,此類問題仍需進一步解決。

(三) 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整體質量有待提升

中國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持續推進“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和綠色轉型,帶動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對接、產能合作,為沿線國家經濟轉型注入新動能。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合作不論規模還是合作強度都還遠遠不夠。我國的國家高新區、科技產業園區開發商、央企及大型集團、科技型企業等對參與海外科技園區開發建設的積極性普遍不高。由于缺乏國際合作的壓力、動力和激勵,“走出去”的意愿較為缺乏。中外雙方之間、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間、政府與企業之間尚未形成有效的協同機制,導致“一帶一路”科技協同合作進展緩慢。

具體來看,首先,不同國家的管理體系、合作需求、資源調配等多個方面尚不能與我國形成協同機制,這種情況給科技園區建設發展的長期性、持久性帶來了極大挑戰;其次,國家戰略利益與地方區域發展訴求需要進一步協同,不同利益訴求的協調和利益格局的調整是“地方區域協調發展國家戰略”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最后,企業意愿與政府扶持協同互動有待加強,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接受發達國家的援助、科技交流、人員留學等因素影響較深,且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園區話語權、科技園區發展專家相對匱乏,因而向我國提出科技園區合作的外方人員往往受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的科技園區發展理念影響較深,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一帶一路”科技園區合作的難度,雙方的溝通效率、信任度、協作能效也大打折扣。在國際科技合作中,我國更傾向與西方發達國家開展科技合作,與絕大多數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科技競爭力不強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合作還較少,并且不同地區政治文化宗教差異巨大,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經濟合作與科技交往造成了一定障礙。

(四) 留學生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還需提高

來華留學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來華留學工作的質量與水平,是實現教育對外開放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在留學生教育方面還存在留學生質量不高,來華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不完善等方面的問題,沒有形成包括入學—培養—評價在內的完善留學體系。在留學生的入學標準方面,仍然存在標準不統一,為追求留學生數量降低招生門檻、放松入學考核制度等現象。在留學生培養過程方面,缺乏系統規范性,仍然存在教學計劃與教學過程不統一,留學生的成績與日常表現沒有達到原則性要求等現象。

在留學生評價方面,高校缺乏對留學生學業成果與學業過程的綜合評價,缺乏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存在對留學生降低考核標準,達不到教學要求也能通過等個別現象。在留學實踐方面,需要繼續完善留學生在華實習打工、參加社會活動等方面的相關政策。在留學畢業方面,如何制定政策留住優秀留學畢業生在華工作,努力提升來華留學的人才培養效益,是我國在留學制度與政策方面需要深入探究的方面。與此同時,我國在出國留學方面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雖然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選擇學成后回國就業和服務,人員回流率比改革開放初期得到大幅提升,但高層次人才與科技領軍人才回流率仍然較低,從而影響我國留學教育的實際效益。來華留學生中,接受學歷教育的數量在總人數中占比尚不理想,而且來華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數量較少?!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和地區來華留學生數量低于預期,無法滿足我國對國際人才的需求,不利于雙方開展全面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在國際人才培養方面,對來華留學生的專業設置比較集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單一,無法起到以人才交流促進文化交流的作用。

(五) 參與全球教育治理能力有待加強

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是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新舉措,中國通過參與國際組織的全球性教育治理活動,主動承擔世界全民教育發展的責任,為促進世界和平、維護國際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教育治理規則制定者,未能發揮與大國地位相匹配的作用。我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時面臨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對于制定與改進國際教育規則方面發揮作用有限等瓶頸,在全球教育治理中輸出中國方案較少。

目前終身教育、全納教育等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深遠影響的教育理念和思潮,都是由西方國家及其主導的國際機構提出和推廣的,在國際社會公認的教育新理念與新規范等方面,我國還沒有提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內容,在國際社會發揮的作用還十分有限。在全球教育治理中,我國在資金援助、規則制定、議程設置等方面都尚未發揮出引領和主導作用。在全球教育治理領域,我國與許多G20國家相比,目前還不能夠為世界教育發展提供豐富的國際公共產品。不論是在教學設施、教育資源等“硬性公共產品”,還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指標等“軟性公共產品”供給上,我國均存在短板。因此,想要在全球教育治理中提升影響力和號召力,上述這些都是我國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 中國教育對外開放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新時代教育改革對教育對外開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向未來,我們將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努力將“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全球教育伙伴集聚區、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輻射區,在教育對外開放新征程上行穩致遠。

(一) 優化留學教育工作布局,促進教育對外開放內涵式發展

“一帶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國際化人才與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作為世界主要留學目的地,我國要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留學生管理政策,通過獎學金等優惠政策,努力提高教育服務質量,使沿線國家學生來華留學規模持續擴大。同時,對來華留學教育結構要不斷優化,使其能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要進行科學規劃,做好做強基建、金融、語言等“一帶一路”建設涉及的重點專業,合作培養多層次國際優秀人才。

我國要擴大來華留學教育規模,培養更多國家建設所需的境外人才。首先,國家通過制定一系列戰略規劃與相關政策來擴大留學生來華留學規模,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要重點進行支持,要避免“一刀切”的粗放式做法。我們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同地區的教育交流應充分尊重其宗教文化,采取區別性的留學政策,進行宏觀規劃,合理管控留學交流規模、交流層次、留學專業等。其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通過建立境外大學和教育基地,雙方合作開展跨境教育,一方面要培養通曉沿線國家國情、文化、語言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要培養了解國際規則、承載國家使命的未來領袖,此外,還要培養能適應“一帶一路”基礎項目建設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最后,國家公派出國留學要保持高水平與高標準,必須堅持選派一流學生到國外一流高校師從一流導師進行學習;要深化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支持政策,逐漸引導學生赴沿線國家的重點高校進行學習交流,使其能為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各項工作提供智力支持;通過留學交流,向國際組織輸送更多人才,為我國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參與國際事務的復合型人才。

(二) 豐富國際合作形式,以智能化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中外高等教育合作離不開多主體的協同以及信息技術對教育賦能,如此方能實現高質量合作,實現中外高等教育全面發展。通過網絡技術普及與信息技術發展使教育合作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在全球范圍內推進教育資源要素的公平流動。智能信息技術的全面運用對于中外“一帶一路”教育合作必不可少。

首先,開展線上教育合作需要我們積極主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同地區進行合作,對傳統教育合作方式之外的新型教育模式進行主動探索,站在數字教育的“風口”,積極響應數字化“一帶一路”的發展政策。其次,構建規范化體系需要我國與“一帶一路”合作國家相互支持,建立統一的學分認證、實現規范化遠程學習等,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全球范圍內教育資源的快速流動。再次,新一代信息技術能為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創造新的機會。例如,2022年3月,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正式上線,精選900余門多語種國際化課程為海內外用戶服務,為我國打造國家品牌、實現教育數字化合作提供了重要載體。(26)申學仁: 《數字化時代的教育開放》,《神州學人》2022年第8期,第1頁。最后,高水平教育開放有賴于國家持續不斷推進與豐富在線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推動與促進全球在線教育資源共享,不斷深化數字化來賦能國際化,不斷推進國際化來助推數字化,促使國際數字教育聯盟早日設立,以數字化轉型推進教育對外開放的高質量發展。

(三) 以國際人才培養為核心,系統提升教育對外開放的質量

教育對外開放要面向國家和區域發展,其根本目的是服務于人才培養。從國家發展角度出發,人才培養要制定戰略性的國際化人才培養規劃,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富有責任感的青少年,從政策、法規和制度設計等方面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從區域發展角度出發,國際化人才培養要面向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能夠帶動本地區經濟逐步邁向國際化,國際化人才培養戰略需要在國家框架下制定適應本地區發展的內容。

在高等教育方面,第一,高校要充分發揮教育科研和人才培養優勢,對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特色不斷凝練,對與國際化人才培養有關的學科發展、課程體系、專業建設、師資隊伍等方面不斷加強支持力度,不斷提高本科、研究生層次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第二,在國家層面和區域層面,高校要積極爭取支持,努力形成國家政策支持、與地方政府積極互動、與行業企業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從而使國際化人才能夠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第三,在教師教育方面,要加強教師國際化交流,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知名大學、科研學術機構的合作聯系,通過中外合作辦學、聯合科研、國際課程等方式,提升教師國際課程任教與合作研究能力,通過引聘高水平專家開展教學與科研合作,不斷提高高校學術影響力;第四,要深化政府間教育交流合作,在充分發揮各自教育優勢基礎上,推動更多國家與我國實現學歷學位互認、教育互通互認,提高高等教育學歷學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認水平,建立教育標準互通,與共建國家共享更多優質教育資源;第五,要加快培養“一帶一路”急需的國際化人才與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穩步提升中外合作辦學規模和水平,通過開展聯合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強化校際合作,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27)徐小洲、闞閱: 《跨入新全球化——新時期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挑戰與對策》,《教育研究》2021年第42卷第1期,第129—137頁。

(四) 深化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打造教育對外開放新高地

要實現“一帶一路”建設戰略目標,我國必須成為世界科技發展高地與高端人才的集聚中心。我國教育對外開放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契機,通過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科研合作等,吸引全球教育與科技人才加速向中國集聚,以中國發展帶動世界發展。

具體而言,第一,以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為載體,打造世界教育中國高地。教育對外開放中要不斷加大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的力度和強度,以開放、團結、包容的姿態開展合作,構建人才、技術、項目等方面的國際合作模式,使我國教育發展能集聚世界優質教育資源。加快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進教育各個領域與世界頂級大學、科研機構開展教育全面合作,為培養高素質國際人才提供支撐。第二,以科研國際合作為平臺,打造世界創新高地。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推動“科技+產業”深度融合,通過發展重大產業和重大科技攻關等科研合作來加速全球科技與人才資源向中國集聚,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第三,促進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等與我國開展深度合作。通過建立國際人才交流樞紐,主動融入全球創新鏈,打造全球創新創業人才發展平臺,吸引全球科技與高層次人才向中國集聚。第四,加強各類國際化人才培養,加大“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本土人才培養力度。通過做優做強來華留學,主動對接“一帶一路”重大項目人才需求。通過共建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聯合研究中心等,共同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合作,努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推進與沿線國家在工程技術、生態、醫療等共同關心領域的務實合作,通過共建研究所、實驗室等國際性合作平臺,進一步增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力量。(28)朱沛沛、黃亞婷: 《“一帶一路”倡議中擴大教育對外開放保障與支撐體系研究》,《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年第20卷第4期,第62—68頁。第五,加強我國與沿線國家優質企業深度合作。以項目建設與產教融合為合作辦學重點,支持優質中小企業“走進校園”,通過產教融合把項目建設與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統籌結合起來,集實踐教學、真實生產、技術服務于一體,提高教育合作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五) 加強中國建設經驗的國際傳播,為全球教育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主要通過主動向國際組織推廣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經驗,在各類教育議題上提出新倡議與新方案,產生新經驗和新規則。在新形勢下,中國需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中外人文交流應在更開放的局域下,讓西方與非西方理念充分交流對話,促動全球范圍內的中外人文智識資源共鳴、共振、相互借鑒,以本國、各國人民為本,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首先,中國將繼續參與國際教育議程落實與規則制定,分享中國教育智慧。通過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積極分享在“停課不停學”等方面的教育經驗做法,不斷擴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供給,通過建立教育合作平臺,寬領域、多形式地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通過在華合作設立教育領域二類中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等機構與平臺,共同開展知識生產、能力建設、信息分享等專業領域交流與合作,為全球教育治理貢獻中國方案。其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全面的中國。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路徑,為全球教育發展貢獻中國力量。用好國際化傳播平臺,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與影響力。再次,繼續發揮教育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的先導性作用,為沿線國家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支持,推動多邊教育交流合作機制不斷落實,健全國際教育援助機制,不僅針對沿線國家實施“絲綢之路”教育援助計劃,而且還有針對性地與發展中國家開展教育對話與合作,促進其區域教育發展。(29)袁利平,王垚赟: 《新時代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成就、挑戰與應對》,《學術界》2021年第9期,第66—77頁。最后,積極倡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構建教育共同體,通過開展教育教學、人才培養、語言文化等教育領域的互聯互通,增進沿線國家區域教育合作交流,實現教育資源共享與先進經驗互鑒,推進研發機構和實體辦學機構深度合作,積極開展以教育為中心的多元文化交流,大力促進現代化教育產業合作,不斷強化我國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大國形象和負責任形象。

猜你喜歡
一帶一帶一路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一帶一路”我的夢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數說“一帶一路”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帶一路”這趟車?
“交流”等5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