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聞天關于東北地區土地經營思想研究

2024-01-22 15:13趙天辰
關鍵詞:合江張聞天東北地區

李 波 趙天辰

(中共遼寧省委黨校黨史教研部,遼寧 沈陽 110004)

引言

張聞天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也是近代中國最早一批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者、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中的一員。1919 年8 月21 日,他在《社會問題》的政論中介紹了《共產黨宣言》第二章中的十條綱領,這是已考證的十月革命后在我國公開報刊文章中第三次出現的“宣言”十條綱領的白話譯文。在政論中張聞天開始運用唯物史觀考察與剖析中國的社會問題,并認同“宣言”中“廢除土地私有制度,所有地租,概歸公有”等十條社會改造綱領。①張聞天:《社會評論》,《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1919年8月21日第52期。

1925年6月張聞天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被派往莫斯科學習,這段經歷加深了張聞天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但也使他失去了親身參與中國工農運動、領導農村土地革命、積累實踐經驗的機會。1931年2月張聞天回到中國,當時在中國共產黨內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與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思潮盛行,在土地政策方面,表現為否定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所提出的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機械地照搬共產國際制定的“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的過分“左”的土地政策。由于缺乏對中國國情尤其是中國農村土地實際情況的了解,以及在蘇聯學習時受到共產國際“第三時期”理論的影響,張聞天一開始積極貫徹王明路線指導下的錯誤土地政策,犯了“左”傾錯誤。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勝利后,中央蘇區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在此期間張聞天在中央常委內分管政府工作。通過在蘇區多地調查與溝通群眾,張聞天在理論與實踐的沖突中逐漸擺脫“左”的思想束縛。1933年5月,張聞天在《論蘇維埃經濟發展的前途》一文中分析了中央蘇區的六種經濟成分,這時他雖然沒有完全擺脫“左”的土地政策,但是已經認識到對待通過平分土地產生的新富農階級,不應再“沒收他們的好田,給他們以壞田”,否則會動搖中農的生產積極性,②程中原:《張聞天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第161頁。這標志著張聞天的土地經營思想開始逐漸貼近中國的實際。

長征期間,1935 年2 月5 日中共中央常委會討論分工后,決定由張聞天擔任黨中央書記,在黨內“負總的責任”。在中國工農紅軍抵達陜北后張聞天第一時間召開中央會議,會上他就反傾向斗爭、土地問題、武裝群眾等問題都做出了比較系統的講話。延安期間,張聞天多次組織干部考察團深入延安周邊農村進行調查研究,撰寫多篇調查報告,其中以1942年的“延安農村工作調查團”調查報告《出發歸來記》最具代表性。隨著調研的深入,張聞天的土地思想開始形成完整的體系。

1946 年5 月黨中央發布《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同年任命張聞天為中共合江省委書記(合江省為舊省名,位于今黑龍江省東部三江平原)。在東北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領導當地農民進行土地改革是張聞天土地經營思想第一次付諸實踐。在貫徹黨中央“五四指示”的過程中,張聞天領導合江省順利完成土地改革,并基于對之前“延安農村工作調查團”調查經驗以及在合江省農村的實踐,形成了關于土地產權經營、土地功能的觀點,起草了《關于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提綱》。深入研究張聞天土地經營管理的觀點,對于今天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張聞天關于東北地區土地經營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

張聞天關于東北地區的土地經營思想,以他早年參與中央蘇區土地革命的經驗與1942 年帶領“延安農村工作調查團”在晉西北農村進行調查所得的資料為基礎,主要形成于他赴東北地區擔任中共合江省委書記并帶領合江省完成土地改革的過程中,并在他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中共遼東省委書記(遼東省為舊省名,位于現遼寧省東部,并包含部分現吉林省的地區)的過程中加以完善。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并撤出東北地區。由于日本長達14年的侵占,東北地區的土地占有呈現出較為復雜的情況。當時,東北地區的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三種形式:首先是日偽時期,日本人為了移民或駐軍以低價強制購買的土地,包括“滿拓地”“開拓地”等具體形式,日偽勢力和日本關東軍撤出后,這些土地或荒廢或被漢奸地主繼續占有,但從所有權上看,這些土地沒有歸屬;其二是中國待解放地區與剛剛解放地區廣泛存在的封建地主所有制,這種制度存在兩千余年,土地歸屬于地主,經營形式為外租或雇工;其三為農民小土地所有制,主體為自耕農。①石雅貞:《解放戰爭時期張聞天的農民土地問題的政策和策略》,《社會科學輯刊》1992年第2期。

同年,基于中國共產黨“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中國共產黨將控制東北作為當時的工作重點,在東北地區建立了廣泛的農村革命根據地。解放戰爭初期,為了支援前線,中國共產黨必須廣泛地動員東北地區的農民群眾,而動員群眾的基本抓手是在東北地區進行土地改革。1946 年5 月4 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拉開了解放區土地立法的序幕。毛澤東將解決土地問題視為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將其作為黨一切工作的基本環節,并定下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總方向。同月,張聞天到佳木斯市就任中共合江省委書記,為了深入了解情況,張聞天在開辟合江省寧安縣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對土地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至1946 年底先后起草了《關于處理滿拓地、開拓地的意見》《分地辦法要有利于大多數農民》《敵人土地沒收分配條例》等文件,初步制定了土地分配尤其是對曾經敵占土地分配的方針,并在他擔任中共合江省委書記后加以完善向全省推廣。

二、張聞天對土地經營問題的基本觀點

(一)土地產權觀點。

張聞天是中國近代最早一批接觸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1919 年8 月他在《社會問題》的政論中宣傳了《共產黨宣言》第二章中“廢除土地私有制度,所有地租,概歸公有”等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產生了對土地分配思想的初步認識。隨著革命實踐的不斷深化,在進駐東北,推動土地改革的過程中,張聞天對于解決土地產權問題已經有了更加具體的見解,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點:

其一,通過實地調研具體分析現有土地所有權成分,并在土地改革中以不同的辦法進行處理,最終將土地平均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當時,黨在東北的中心工作是鞏固群眾基礎,發動人民群眾建立和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為革命前線提供援助?;谶@個目的,張聞天將分地的主要目標放在曾被日偽勢力占據的無主之地,即“滿拓地”“開拓地”。在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緩和矛盾,穩固東北地區大后方的群眾基礎。同時,緩和不代表妥協,因為在文件中張聞天明確駁斥了國民黨政府提出的土地收歸四大家族為首的國家所有以及地主富農提出的“地歸原主”提案,提出將沒收的敵偽土地重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農民,變為他們的私產,而非退還原主。①中央黨史研究室:《張聞天文集》,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年,第349-350頁。這些政策得到了黨中央及中共中央東北局(以下簡稱“東北局”)的充分肯定,并在1946年3月20日《關于處理日偽土地的指示》發布后成為當時東北地區土地改革的指導政策。

其二,保證農民對土地的經營權,并引導農民對土地自主經營。在東北地區土地改革過程中,在黨中央的許可下,張聞天嘗試放開農民對土地的自主經營權,開始強調保證農民有“自耕、出租、出典、出賣、轉讓之自由權”,對凡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的佃租關系及買賣、移居不做干涉。②張聞天選集編輯組:《張聞天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48頁。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鼓勵其大量開墾荒地。隨后,面對1947 年底在土地改革過程中個別地區出現的侵犯工商業者的“左”傾錯誤,張聞天在調研中發現有的地區在土改工作中對土地自主經營的認識十分片面,僅僅停留在土地本身的分配上,對農民基于土地的經營行為不加以引導甚至加以打壓。例如在一些地區,出現了打著“滿足貧雇農要求”等口號,刮起了一股“掃堂子”“掃蕩”風,把一些中農、手工業者視為地主富農進行斗爭,《東北日報》等報刊甚至貼出大字報號召各地方學習。③羅平漢:《中國共產黨農村調查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05-106頁。張聞天在發現問題后,一方面停止《合江日報》刊登轉載相關內容,另一方面親自深入基層進行調研,并第一時間向東北局匯報。1948年3月東北局肯定了張聞天的觀點,表揚合江土改“掌握政策較穩”;同年,合江省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效果十分顯著。在1947 年7 月至1948 年6 月,合江省交付支前公糧達3000多萬斤,捐款500多萬元(東北幣),須知當時的合江省人口僅有約130萬。④趙雪峰:《張聞天在東北合江》,《黨史博采》2020年第8期。

東北全境解放后,東北農村的土地生產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張聞天、陳云等干部進一步提出要對土地經營行為進行引導,以資本主義式的運營模式,將傳統地主分散使用土地的、吃租子的經營轉為集中使用土地的雇工經營,即變封建收租經營為新式資本主義經營,一方面減輕封建地主剝削,一方面為向社會主義土地利用關系過渡提供基礎,由土地斗爭轉變為生產斗爭。⑤中央黨史研究室:《張聞天文集》,第376-381頁。在這個問題上,當時的鄧小平也持相同看法,這個觀點也與今天國家關于土地經營權流轉的部分政策主張頗為相似。此外,他進一步提出對生產關系進行變革,強調土地改革后要以互助合作的原則密切個體農戶之間的聯系,使他堅信農民個體經濟間的互助合作是新民主主義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⑥張聞天選集編輯組:《張聞天選集》,第431頁。

(二)土地功能觀點:農村土地的新意義。

在參與領導東北地區的土地改革過程中,張聞天開始認識到農村土地在根據地建設中承載著不同的功能,是中國共產黨內較早對土地功能產生深刻理解并提出利用模式的領導人。馬克思主義認為土地是一切存在和生產的源泉,具有承載功能、生產功能;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的實踐中得出土地是戰備時期和戰爭時期重要的資源,具有激勵功能;張聞天在此基礎上認識到農村土地在生產過程中還兼有社會保障的功能,強調要把解決土地問題同生產與戰爭結合在一起。1947年2月,張聞天在在合江全省群工會議總結中指出,雖然解決土地問題是黨在東北地區的基本任務,但在完成這一任務的過程中應該向群眾解釋,要完全解決農民翻身這個問題,必須使農民真正從分到的土地上得到實際利益,使他們能過上足衣足食的生活,同時保證他們的土地不被奪走。

張聞天認為:“不積極生產,有土地并不能改良生活?!雹購埪勌欤骸墩撊罕姽ぷ髦械闹T問題》,《合江日報》1947年2月15日。也就是在獲得土地產權的同時,還必須立足于土地資源不斷創造價值,土地收益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也相當于當時農村生活保障資金的主要來源和保證。因此,他反復提出要教育農民把每個錢都用到生產中去。雖然在現在來看,這是一種非正式的、極其不穩定的社保模式,但立足當時的歷史條件,能將關注點從土地本身轉向以其創造的實際利益為農民提供生活保障,實現農民生活富足,已是難能可貴。

(三)土地改革過程中的相關原則。

東北地區的土地改革是走在全國前列的,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土改過程中,東北地區的黨員干部總結出許多重要原則,經中央討論后推廣全國。這期間,張聞天結合在合江省、遼東省的實踐,先后向中央提交了土地經營管理活動中的三條重要原則:

其一,生產力原則。張聞天是中國共產黨內較早提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發展生產力的領導人之一,這與他早年的學習經歷與調查經驗密不可分。在土地改革過程中他一再強調“我們黨領導農民搞土改,消滅封建剝削階級,是要很好地發展農村生產力”。而如何發展生產力,張聞天認為勞動是發展生產力的必要途徑。1948年2月,合江省土地改革接近尾聲,張聞天在《合江農村新形勢與新任務》中明確指出,“只有勞動才能創造一切財富,而不是斗爭。過去斗爭的目的,是為了要消滅封建的剝削制度,使農民取得勤勞能夠致富的先決條件”。②張聞天(化名張平之):《合江農村的新形勢與新任務》,《合江日報》1948年3月4日。直到今天,深刻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原理,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依舊是制定土地管理政策的基本出發點。

其二,群眾原則。在赴任合江省前的農村調研中,東北局對張聞天的指示是務必最快、最大限度地組織群眾、動員群眾,因此張聞天的分地辦法要有利于團結大多數農民?;谶@個目的,張聞天在土地改革初期建議允許被清算的地主保留相當于中農一倍的土地,其工商業和某些動產也先給予保留,這樣既能緩和矛盾,還可以使地主階級內部產生分化。③張聞天選集編輯組:《張聞天選集》,第356-357頁。在執行過程中,張聞天等東北局的干部發現有的同志認為執行政策就是保護地主,出現了“夾生飯”、“左”傾等現象,張聞天嚴厲駁斥了這種將執行階級政策與放手發動群眾相對立的觀念,總結出了執行階級政策和放手發動群眾之間的辯證關系。張聞天認為,執行政策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正確地解讀政策,例如推行土地改革,黨中央的政策既分配了土地、牲畜等物質基礎,更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這一上層建筑,只要在執行過程中能夠在經濟上、思想上、政治上、軍事上全面得到貫徹,這種既挖“窮根”又挖“壞根”的政策絕不是在保護地主富農。此外,正確地執行階級政策,是放手發動群眾的重要保證。1947 年6 月他在全省工作會議上強調,只有“對各階級各階層有了正確的政策”,“黨的群眾運動的最后勝利才能得到保證”。④中共合江省委:《中共合江省委關于六月群工會議的總結》,1947 年7 月5 日。見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一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42-345頁。

其三,正確的利益觀。土地改革,本身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且改革是為了發展,發展中又涉及新的利益分配。在土地改革中,東北地區基于土地私有制出現了一批擁有較多土地或其他生產資料的新富農,產生了一種新的具有私人資本主義性質的富農經濟,同時隨著土地改革中一批農業合作社的成立,私人經濟、集體經濟、國營(有)經濟三大基本經濟形式同時出現,而在平均分配土地的過程中,并沒有將新舊富農進行區分。張聞天認為新富農經濟是土地改革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兩種結果之一,已經脫離了封建性質,應通過同時期產生的合作社進行引導,而非直接與之斗爭,剝奪私人土地與生產資料。同年他向中央提交意見,建議對符合生產力要求的利益,如合作社、國營資本主義的盈利分紅,應當給予維護。這一思想在他1948年9月代表東北局起草的《關于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提綱》中有清晰的表述,并獲得了毛澤東、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的認可。在推動東北地區建立農村供銷合作社的實踐中,張聞天進一步豐富了該理論,提出這種營利必須區別于私人資本主義,不僅不能對社員進行中間剝削,還應幫助社員免受商人的剝削,且不能攫取超額的利潤。①張聞天選集編輯組:《張聞天選集》,第436-438頁。

三、張聞天土地經營思想的現實意義

(一)對中國土地產權政策的借鑒意義。

在土地產權方面,張聞天主張“以資本主義的土地利用方式”取代“封建地主式的土地利用形式”,即允許土地買賣,以土地流轉刺激農村經濟發展。這在當時是為了用更先進的生產形式推翻地主階級,同時優化土地利用,創造更高價值,為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打下基礎。今天,雖然土地歸屬于國家與集體,但通過流轉經營權,依舊能使土地利用向集中化方向推進,從而創造更多價值。經過20年的土地流轉實踐,土地經營權作為社會激勵機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在改善農村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建構農村土地的市場化機制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以黑龍江省為例,2009 年6 月至2021 年5月,黑龍江參與網上土地流轉面積約525萬畝,網絡累計交易額超過1126.9億元,②數據來源:土流集團《黑龍江省土地流轉市場分析報告》,土流網,2021年6月25日,第2頁。土地流轉將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

(二)對開發土地社會保障功能的借鑒意義。

在土地的功能方面,張聞天認為應以土地為根據通過勞動產生的實際利益來為農民自身生活保障并逐步實現生活富足,在非戰爭時期充當農民的基本保障,這里的關鍵不是土地,而是其產生的利益。目前國土空間開發的形式日益多樣化,土地的新功能在不斷被發掘,對于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中共中央、國務院在農村土地承包期限上提出了“再延長30 年不變”,以土地產權為核心和紐帶,已經在農村實現了全方位、低水平的保障。然而,目前農民的生活水平距離張聞天想象中的生活富足還有一定距離,且這部分距離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已經越來越無法單靠勞動達成。而且,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土地原本作為農民主要社會保障的功能呈弱化趨勢,農民通過土地流轉所得的收益在逐漸降低,因此農民的土地流轉意愿在2020年后有所降低。這說明為了實現農民的共同富裕,一方面還是要繼續擴展土地承載功能的多元化利用,并輔以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不能僅僅聚焦土地,要通過農村養老、意外保險等制度逐步削弱農民對于土地的依賴,多種形式保障農民的生活生產。

(三)農村土地管理行為中可參考的評價標準。

改革改什么?改革的效果如何?這都需要一套嚴格的評價標準。張聞天在東北地區土地改革的實踐中總結出兩條根本評價原則。第一,張聞天指明了土地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使農民獲得切實利益,實現生活富足。只要是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政策,都不應該反對。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內尚沒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的完整理論,因此張聞天的理論體現出一定時代的局限性。但張聞天的邏輯,即土地經營是為了提高生產,而所提高的產出必須主要用以惠及農民本身,是經過檢驗的科學理論。該理論涉及兩個方面:提高生產力、對利益進行分配。由此張聞天總結出第二個標準:群眾標準。張聞天強調,土地改革中黨的干部必須走出城市,到群眾中去,解決群眾最迫切的要求。群眾標準體現于東北地區土地改革的方方面面,這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普遍具備的精神和認可的標準,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的改革“人民觀”,即“人民是改革事業的主角,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檢驗”等思想,正是對黨第一代領導人群眾路線的繼承與發展。在土地管理領域,群眾標準表現為改革結果群眾共享、改革過程貼近群眾兩方面,這是新一輪土地改革的需要,更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

猜你喜歡
合江張聞天東北地區
張聞天陳列館
張聞天《神府調查經驗談》
騰飛吧,合江
為什么人參喜歡長在我國東北地區
為什么人參喜歡長在我國東北地區
合江
——我可愛的家鄉
合江神臂城懷古(外一首)
東北地區2016年第三季度ML≥3.0級地震目錄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合江荔枝大幅減產價格上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