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RI 與CT 對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診斷效能對比

2024-01-22 10:57朱鑫劉彩霞
臨床醫學工程 2024年1期
關鍵詞:病原學腦炎病毒性

朱鑫, 劉彩霞

(河南省兒童醫院/鄭州兒童醫院醫學影像科, 河南 鄭州 450018)

病毒性腦炎多由病毒感染神經系統引起, 兒童免疫力較弱, 為主要患病群體[1]。 而病毒性腦炎發生后具有一定的致殘、 致死風險, 及早檢出并予以有效治療是預防后遺癥出現的關鍵[2]。 病毒性腦炎患兒以發熱、 嘔吐等癥狀多見, 此類癥狀特異性較低, 臨床診療活動中易發生誤診、 漏診。 影像學檢查可顯著提高病毒性腦炎的診斷準確率, 目前常用頭顱影像學檢查方式包括MRI 與CT, 兩種檢查手段均可幫助醫生判斷患兒病變位置、 病變大小、 病情嚴重程度等信息[3]。 本研究探討MRI 與CT 用于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診斷效能, 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6 月至2023 年3 月我院收治的疑似病毒性腦炎患兒81 例。 納入標準: ①有發熱、 頭痛、 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 ②既往無精神疾病、 腦部腫瘤病史; ③臨床資料完善。 排除標準: ①腦血管畸形或智力發育低下; ②僅愿進行CT、 MRI 中任意一項檢查; ③合并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等危重疾病。 其中男性45 例, 女性36 例; 病程1 ~7 d, 平均(3.52 ± 0.61) d; 年齡2 ~9 歲, 平均 (5.08 ± 0.97) 歲。 本研究符合 《世界醫學大會赫爾辛基宣言》 相關要求。

1.2 方法 CT 檢查: 使用飛利浦Brilliance 16 排螺旋CT 檢查,設置層厚5 ~10 mm, 矩陣512 × 512, 層距5 ~10 mm, 掃描時患兒取仰臥位, 雙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 以眶耳線為基線,持續向上掃描, 最薄掃描層0.5 mm, 掃描時間0.4 s/r。 MRI 檢查: 采用Siemens Sonta 1.5T (德國西門子) 檢查, 患兒分別接受自旋波T1WI 及自旋回波T2WI 掃描, 其中自旋波T1WI 參數: TR/TE: 220 ms/9 ms, 層厚3 mm, 層間距0.3 mm, 矩陣320 × 228; 自旋回波T2WI 參數: TR/TE: 3 500 ms/117 ms,層厚3 mm, 層間距0.3 mm, 矩陣320 × 256。 FLAIR 參數:TR/TE: 5 200 ms/96 ms, 層厚3 mm, 層間距0.6 mm, 矩陣192 × 192。 DWI 參數: TR/TE: 8 500 ms/94 ms, 層厚3 mm,層間距0.6 mm, 矩陣178 × 172。

1.3 觀察指標 以腦脊液病原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 進行CT、MRI 診斷小兒病毒性腦炎的一致性檢驗, 并計算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靈敏度、 特異度、 準確率。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4.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一致性采用κ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小兒病毒性腦炎的影像學表現 CT 表現: 平掃時可見片狀或斑點狀低密度影, 多數患兒腦實質與病灶界限模糊不清, 僅有少數患兒病灶界限清晰, 部分患兒出現斑點狀高密度影, 疑似為出血灶。 MRI 表現: 內外囊、 灰質位置的病灶呈左右對稱分布, 顳葉區、 額葉的病灶則不對稱; 患兒病灶多呈現為斑片狀、 大片形, 病灶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 平掃T1WI 多數病灶見點片狀低信號, T2WI 多數病灶見點狀高信號; FLAIR 掃描下均顯示為高信號, DWI 可見患兒病灶水分子彌散受限。

2.2 CT 及MRI 診斷結果 腦脊液病原學檢查顯示, 81 例患兒中, 病毒性腦炎59 例, 非病毒性腦炎22 例。 CT 診斷病毒性腦炎54 例, 非病毒性腦炎27 例, 其中誤診7 例, 漏診12 例,一致性檢驗提示CT 與腦脊液病原學診斷一致性一般 (κ =0.447, P =0.000); MRI 診斷病毒性腦炎58 例, 非病毒性腦炎23 例, 其中誤診2 例, 漏診1 例, 一致性檢驗提示MRI 與腦脊液病原學診斷一致性較好 (κ =0.908, P =0.000)。 見表1。

表1 CT、 MRI 診斷結果 (例)

2.3 CT 與MRI 的診斷效能 MRI 診斷小兒病毒性腦炎的靈敏度、 特異度、 準確率均明顯高于CT (P <0.05)。 見表2。

表2 CT 與MRI 的診斷效能比較

3 討論

小兒病毒性腦炎具有病情進展快、 病情危重的特點, 目前臨床診斷主要依賴于病原學檢查, 但腦脊液病原學檢查本身具有一定創傷性, 且檢查較長, 病毒成功分離率不高, 不適用于臨床初篩[4]。 影像學檢查作為病毒性腦炎的重要檢查手段, 其無創、 簡便的特點可廣泛應用于病毒性腦炎的臨床診斷, 目前常用檢查方法包括MRI、 CT。

小兒病毒性腦炎的CT 檢查中, 患兒病灶多表現為片狀、斑點狀低密度影, 腦實質同病灶邊界不清, 但此類征象與腦梗死、 一氧化碳中毒等疾病CT 征象相似, 易發生混淆[5-6]。 本研究結果顯示, CT 與腦脊液病原學診斷一致性一般 (κ =0.447, P =0.000), 表明CT 在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診斷中易出現漏診、 誤診情況。 小兒病毒性腦炎的MRI 檢查中, 患兒不同區域的病灶對稱狀態不同, 如額葉、 顳葉多為不對稱分布, 內外囊、 灰質則為對稱分布, 這可作為此類患兒的診斷征象。 病毒性腦炎發展過程中常伴有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及腦組織水腫情況, 因而本研究中平掃T1WI 多見點片狀低信號, T2WI 則多見片狀高信號。 FLAIR 掃描時所有患兒病灶均為高信號, 這是因為FLAIR 可減少腦脊液信號的干擾, 提高病變組織與周圍組織對比度, 有利于病灶的檢出[7-8]。 DWI 可反映活體組織間水分子擴散情況, 可直觀了解患兒腦水腫情況, 但DWI 空間分辨率較差, 患兒腦底位置易出現磁敏感性偽影, 對額葉、 小腦的病變診斷效果較差。 本研究結果顯示, MRIT 與腦脊液病原學診斷一致性較好 (κ =0.908, P =0.000), 且MRI 診斷小兒病毒性腦炎的靈敏度、 特異度、 準確率均明顯高于CT (P <0.05), 表明MRI 較CT 診斷小兒病毒性腦炎具有更好的效果。分析原因為, MRI 具有更好的空間定位效果, 因其特殊成像原理, 軟組織分辨率明顯高于CT, 且其對外界干擾的敏感度較低, 可清晰顯示微小病灶, 有利于病情早期的及時檢出; CT雖然具有操作簡便、 成本低廉的優點, 但不易發現早期微小病灶, 當病變為彌散性時, 無法觀察病灶形態學變化[9], 因而MRI 較CT 表現出更好的診斷效能。

綜上所述, MRI 較CT 診斷小兒病毒性腦炎具有更高的靈敏度、 特異度及準確率, 可降低漏診、 誤診風險, 臨床診斷時可優先考慮。

猜你喜歡
病原學腦炎病毒性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學研究現狀
牛病毒性腹瀉病特征、診斷與防治研究
一起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學分析
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未來10年該怎么做?
清熱利濕法聯合中醫辨證施護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如何防治子豬病毒性腹瀉
腦炎早期診斷的腦電圖與磁共振成像比較
雞傷寒和雞白痢的臨床表現和病理病原學診斷
阿留申病病原學研究進展
一起豬乙型腦炎病的診斷與防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