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環式單面光療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及安全性

2024-01-22 10:57潘利敏聶莎莎張彥生
臨床醫學工程 2024年1期
關鍵詞:單面光療淺層

潘利敏, 聶莎莎, 張彥生

(開封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 河南 開封 475000)

黃疸為新生兒常見癥狀, 正常狀態下新生兒體內膽紅素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 可保護其器官組織, 但若濃度超過正常范圍則會損傷機體器官組織, 引發黃疸[1]。 新生兒由于自身血腦屏障尚未發育完善, 黃疸若治療不當或不及時, 其體內膽紅素水平持續升高, 可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 導致膽紅素腦病、 神經系統損傷等[2]。 因此需探索有效方式治療新生兒黃疸, 藍光照射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治療手段, 膽紅素吸收藍光可轉變為水溶性衍生物, 進而排出體外, 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確切, 但該治療方案尚無統一標準[3]。 此前臨床主要采用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 但長時間照射治療可引起皮疹、 腹瀉等不良反應[4]。 研究[5]表明, 循環式藍光照射治療可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但目前關于循環式單面光療在新生兒黃疸中的治療尚缺乏經驗。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循環式單面光療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及安全性, 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8 月至2023 年7 月本院收治的200 例黃疸新生兒, 按照入組單雙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100 例。 觀察組胎齡38 ~42 (39.54 ± 1.25) 周, 出生體質量(3.12 ± 0.54) kg, 黃疸發生于出生后2 ~7 (2.91 ± 0.68) d。對照組胎齡38 ~41 (39.20 ± 1.30) 周, 出生體質量 (3.09 ±0.61) kg, 黃疸發生于出生后2 ~7 (2.79 ± 0.71) d。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①足月新生兒, 日齡≤7 d; ②未接受相關治療; ③符合新生兒黃疸標準[6]; ④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 ①患有其他嚴重并發癥; ②合并新生兒溶血癥; ③存在皮膚感染或破潰。

1.3 方法 觀察組采用循環式單面藍光治療, 照射8 h, 暫停8 h, 持續治療72 h。 對照組采用持續式單面藍光治療, 持續照射16 h, 暫停8 h, 持續治療72 h。 照射參數: 波長420 ~480 nm, 燈管距患兒30 ~50 cm, 強度60 ~140 μW/cm2。 治療期間分別采用藍光尿不濕和藍光眼罩遮蓋患兒隱私部位及雙眼。

1.4 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評價: 顯效: 48 h 后黃染癥狀消失,TBIL 水平低于153.9 μmol/L; 有效: 48 h 內黃染癥狀緩解,TBIL 水平為153.9 ~250.2 μmol/L; 無效: 未達上述標準。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 /總例數× 100%。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治療0 h、 24 h、 72 h 總膽紅素 (TBIL) 水平。 統計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退黃時間、 住院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 [n (%)]

2.2 TBIL 水平 治療后24 h、 72 h, 兩組TBIL 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TBIL 水平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TBIL 水平比較 (, μmol/L)

表2 兩組的TBIL 水平比較 (, μmol/L)

注: 與0h 比較, aP <0.05; 與24h 比較, bP <0.05。

?

2.3 不良反應及退黃時間、 住院時間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 <0.05); 觀察組退黃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及退黃時間、 住院時間比較 [n (%), ]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及退黃時間、 住院時間比較 [n (%), ]

發熱皮疹腹瀉合計觀察組 100 1 (1.00) 4 (4.00) 1 (1.00) 6 (6.00) 3.27±1.23 10.34±2.08對照組 100 8 (8.00) 10 (10.00) 9 (9.00) 27 (27.00) 5.65±1.85 15.24±3.04 χ2/t---16.004 10.713 13.303 P---0.0000.0000.000組別n不良反應退黃時間 (d)住院時間 (d)

3 討論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出生后7 d 內常見癥狀, 是指新生兒體內膽紅素濃度過高引起的皮膚黃染。 多數新生兒黃疸為生理性, 可自行消退, 但8% ~10%為病理性黃疸, 高濃度膽紅素可持續損傷機體器官組織, 引發膽紅素腦病, 故需給予患兒積極治療[7]。 藍光照射治療是新生兒黃疸的主要臨床治療方式,其治療原理為藍光波長與膽紅素的吸收光帶重合, 可促進膽紅素光分解, 轉換為水溶性衍生物排出體外, 改善患兒癥狀。 藍光照射治療雖可將膽紅素經皮膚代謝, 但未結合的膽紅素在皮膚淺層中短時間內形成異構體, 故需較長照射時間方可恢復正常范圍[8]。 而長時間光療患兒在密閉空間內可出現哭鬧等情況, 且會引起皮疹、 腹瀉等, 不利于患兒病情恢復。 因此, 臨床間斷式光療方式在保證療效的同時縮短照射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無明顯差異,提示循環式單面光療治療的效果與持續性光療相當。 推測原因為, 循環式光療照射一段時間后, 皮膚淺層中形成一定量膽紅素異構體, 達到清除的飽和狀態, 因此持續照射并未加快膽紅素排出, 停止照射血清膽紅素可進一步轉移至皮膚淺層, 后繼續照射治療可獲得與持續照射相當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4 h、 72 h, 觀察組TBIL 水平低于對照組, 提示循環式單面光療治療可更好地促進膽紅素代謝。 究其原因為, 膽紅素代謝受光療時間、 強度等影響, 皮膚中游離膽紅素轉化至臨界值時可引起患兒遺傳物質損傷, 光療期間皮膚淺層的膽紅素可直接轉化為水溶性膽紅素, 而深層膽紅素循環至皮膚淺層進行轉化排出, 因此皮膚淺層膽紅素含量降低時, 膽紅素轉化速率降低, 而循環式照射治療可保證皮膚淺層膽紅素含量維持較為飽和的狀態, 利于膽紅素排出, 故其TBIL 水平較低[9]。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提示循環式單面光療安全性較高。 光療期間的發熱、 皮疹等不良反應是由于藍光照射時光譜紅外線產熱, 進而引起患兒體溫升高, 而皮疹則主要因患兒對光過敏導致; 光分解產物對腸壁的刺激是導致腹瀉的主要原因。 循環式單面光療的照射時間縮短, 防止長時間照射產熱, 出現發熱癥狀; 同時隨著光療時間縮短, 減弱腸壁的刺激反應, 可有效降低腹瀉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退黃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表明循環式單面光療可更快地改善新生兒黃疸癥狀, 促進患兒康復。

綜上所述, 循環式單面光療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與持續式單面光療相當, 但起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短, 治療安全性較高。

猜你喜歡
單面光療淺層
近期國內市場紙張價格(2022年5月)
近期國內市場紙張價格(2022年4月)
丙種球蛋白聯合光療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的臨床療效
近期國內市場紙張價格(2021年12月)
淺層換填技術在深厚軟土路基中的應用
基于淺層曝氣原理的好氧顆粒污泥的快速培養
探討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進行強化光療的效果
HPLC-Q-TOF/MS法鑒定兩面針和單面針中的生物堿
淺層地下水超采區劃分探究
包氣帶淺層地熱容量計算方法商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