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思政建設探討

2024-01-22 06:03崔紅標范玉超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思政課程教師

崔紅標, 范玉超

(安徽理工大學 地球與環境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先后提出加強高素質人才培養,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與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程集中于單獨某一點或某一支線進行思政教育不同,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注重將德育引入到專業知識的教學過程,其本質是將高校思政元素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有機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和改革過程中,以實現立德樹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1]。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找準切入點,構建糅合的融合方式,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效果,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是每一位專業課程教師都需要去面對和承擔的重要職責[2]。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是環境類專業課程,目前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環境類專業均開設了土壤污染與防治及其相關課程。它與水污染與控制工程、大氣污染與控制工程、固廢處理與處置工程共同構成環境工程專業領域的關鍵教學內容,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推進思政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

1 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意義

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是環境工程專業新興分支學科課程。特別是自2014年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指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隨著“鎘米”“鎘小麥”的廣泛報道,《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頒布與實施,凸顯了開設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筆者所在的安徽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在2018年專業培養方案修訂中首次將該課程確定為專業核心課程。環境工程專業旨在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與健康個性相統一,富有良知和責任感,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具有寬厚的數學、自然科學基礎,系統的環境污染控制理論與實踐技能,具備專業技術及工程管理等基本技能,熟悉環境工程,尤其是在環境污染治理理論與技術的高技術人才。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土壤基本組成及其理化特性、無機與有機污染物特點與修復方法等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現階段我國土壤污染現狀,土壤修復的新技術與新方法,培養學生針對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領域的工程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計算、歸納、總結,并提出初步解決方案的能力,為學生從事土壤污染調查與修復工程設計,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研究和相關工程項目管理等工作奠定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

結合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厘定了本課程思政教學的總目標:厚植國土情懷,守護土壤健康。該總目標包括個人修養、職業素養和理想信念3個層面的教學目標:(1)堅守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實事求是、誠實守信、健康心理等,做對自己、社會、國家、人類命運共同體負責的個人;(2)做新時代環保人,忠于職守、造福人類、科學嚴謹、求實創新、不畏艱難、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3)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作為新時代環保人的自豪感,增強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使命擔當意識。

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理論的背后是科學家們刻苦鉆研,嚴謹求證精神的成果,通過講述老一輩科學家背后的故事,有利于學生塑造正確的科學觀和人生觀。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專業知識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所學知識在我國農用地和建設用地調查、風險評估等方面具有廣泛應用,能夠為我國“凈土保衛戰”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供技術支撐,建立“青年環保人”的專業自信,更好地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3]。

2 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2.1 課程思政重視程度不夠

大多數專業課教師認為針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主要集中在入學第一年的思政課程,如毛澤東思想概論、馬克思列寧主義等課程,專業課程只要關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即可,與思政教育不相關。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認知偏差,需要提升教師對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激發教師對思政教育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2 課程思政元素融入不足

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的教學內容側重土壤特性、污染物性質、修復技術及其原理。教學大綱對思政教學目標沒有明確要求,導致在理論知識講授過程中,較少融入思政元素或對思政元素的深化程度不夠。若在教授土壤水內容時,引入熊毅院士基于水分調控的“井灌井排”技術實現鹽堿地的治理[4],既能通過優秀科學家的故事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所學的專業知識對解決現實環境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提升學生的專業自信。思政元素要充分結合環境工程專業的綜合性、實踐性和前沿性強等特點,讓學生了解本課程對于未來就業和求學深造的重要性,兼顧學生學習心理,變被動學習為我要學及我愛學。

2.3 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單一

傳統教學多是生硬的插入思政內容,如在土壤污染與防治緒論中羅列一些土壤學家,難以達到較好的思政教學效果。由于該課程理論知識較多,課堂上偏重對相關定義、污染物種類和修復原理的介紹,降低了課堂參與感,難以激發學生對思政內容的學習興趣。通過改革教學方法,遵循當前大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方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將學生們課堂所學所思內化于心、外化于行[5]。

3 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

3.1 完善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實施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也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及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尺。在教學大綱中應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的目標,使思政教育的開展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在制定或修訂教學大綱時,需要明確本課程在環境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培養專門人才的目標上,體現課程的具體作用以及通過學習要達到的目的和要求,厘清本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所起的作用。本課程除了要培養土壤污染與防治的科學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培養其具有前瞻意識、集體意識和強烈的家國情懷。在完善教學大綱時要基于課程特色,建立差異化的思政教學目標,深度挖掘和提煉理論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日常教學過程中,實現厚植國土情懷,守護土壤健康的思政教學總目標。

3.2 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

不同于傳統的理論教學,課程思政教學是對課程知識結構、教學內容與方法等的再認識及再創造[6],特別是在專業知識的教學全過程中增加知識深度、提高情感溫度、強化課程思政的現實力度[7]。為保障課堂主渠道所承載的鑄魂育人職責,筆者基于多年的教學經歷,在專業理論知識中深挖了一系列思政元素,將專業知識與思政要素的有機融合,如鹽化水般將思政教學融入課堂教學過程。如在介紹我國土壤污染現狀時引入《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分析我國土壤以無機污染為主,有機污染次之,尤以鎘、砷、鎳污染為主,因此從2014年到2023年連續十年“中央一號”強調啟動、擴大、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防控與修復。在講解土壤污染修復技術時,強調樹立科學發展觀,利用自然辯證法為科學技術研究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修復技術的選擇要充分考慮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之間的辯證關系,不能盲目追求環保效益,而忽視其給國家或地方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需要正確認識污染與修復之間的辯證關系,在矛盾中求統一,尋找兩者間的內部聯系,準確地把握事物本質,正確解決矛盾。其他部分思政要素在課程教學中的切入點、融入途徑及其思政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思政元素切入點與融入途徑

3.3 注重國內外土壤環境問題的聯系

近年來,我國的土壤環境問題主要集中在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兩方面,其中農用地土壤環境問題主要由鎘砷鉛等重金屬超標導致水稻、小麥和部分蔬菜污染物超標。建設用地土壤污染問題主要是近年來城市擴張,企業搬遷后遺留的工業污染場地在治理修復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如常州外國語學?!岸镜亍笔录?、陸家嘴起訴蘇鋼“毒地”事件等。這些問題表明我國土壤污染形勢嚴峻,也是初期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不夠,由量變到質變的結果。西方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也經歷過同樣甚至更嚴重的問題,如美國拉夫運河事件,喚醒了世界對化學廢棄物的認識,促進了美國《超級基金法》的頒布。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法也明確提出“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設立中央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和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基金”。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講述自己家鄉曾經或者正在發生的土壤環境質量問題,如菜地或者果園農藥超量使用、水稻稻米鎘超標、農藥和肥料的長期不合理使用導致青蛙和泥鰍等數量減少等。這些問題的提出,有助于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提升學習的興趣。為應對全球變暖等極端氣候變化,包括我國在內的多數國家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保護土壤健康,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對于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當前國內外科學家共同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力措施。

3.4 創新教學方法

傳統的授課模式多以講授為主,板書為輔,學生被動填鴨式接受新知識。課程思政需要在教學全過程中全方位培育既掌握專業知識的工具型人才,又肩負家國情懷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面型人才[8-9]。因此,課程思政的融入方式不可生搬硬套,需要結合具體內容,科學融入思政元素。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網絡社交快速普及的當下,授課教師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通過將學生平時用來娛樂的電子產品轉化為思政教學工具,化娛樂消遣為學習成長。利用學習通、MOOC等線上和線下多渠道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將枯燥的理論知識生動活潑地展示出來,讓學生知曉理論知識對于解決土壤環境問題具有怎樣的關鍵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獲得感和專業自信。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可靈活運用引經據典法、實踐教學法、類比法、案例法等教學方法[10]。如在“土壤學發展史”中引用《周易·離·彖傳》“百谷草木麗乎土”,強調從古至今人們都重視土壤環境保護,引入《禹貢》“九州土壤圖”,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在講解“土壤水”內容時,觀看《土壤的秘密》視頻,再經過觀摩實驗,身臨其境地體會“井灌井排”的科學內涵,加深對土壤水的認識。在講授土壤有機質內容時,圍繞“什么是公平的碳減排方案”進行辯論式教學,既能強調土壤固碳能力對實現我國雙碳目標的重要意義,又能讓學生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升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識。

3.5 優化考核評價體系

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不應過度依賴傳統的閉卷考試分數,而要根據學生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的綜合表現進行全面的考核。這要求授課教師精心準備教學計劃和活動,既要考核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要評估學生自主、團結協作及創新能力[11]。在日常的教學中,筆者采用如下方式對學生成績進行考核:總成績=平時成績[出勤(5%)+課堂表現(5%)+課后作業10%+專題PPT匯報(15%)+心得體會(5%)]+考試成績(60%)。其中出勤通過學習通簽到進行考核,課堂表現主要體現學生問題的回答及課堂紀律情況,課后作業通過學習通發布并在線修改。專題PPT匯報由學生分組進行,每組4~5人,主題是結合課程所學知識及相關綜述文獻闡述農用地或建設用地修復技術研究進展。心得體會需要每位學生結合課程所學、所思、所感,剖析對該課程的全新認識,領會其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并針對教師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該考核方式有助于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提升自立自強和團結協作的能力,為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3.6 提升教師思政素養

提升授課教師思政素養、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對于高質量開展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強調:“高校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弊鳛檎n程思政教學的主要實施者,教師自身思政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12]。陶行知曾言:“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笔谡n教師應加強自身政治理論學習,擁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養,具有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能力,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既要做思想上的引領者,更要做行動上的帶動者,才能潤物細無聲地培養出新時代社會主義新青年[8]。隨著對土壤自身的認識逐漸加深,土壤修復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教師要持續學習,跟蹤學術前沿,積極發掘和更新思政元素與案例。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師必須明確育人目標,不能把探索性的學術問題等同于嚴肅的政治問題,也不能把嚴肅的政治問題等同于探索性的學術問題。教學活動以外,專業教師還要加強與校內外思政教師的交流學習,定期參加思政教學專題培訓,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而行[8]。

4 結語

對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本文通過闡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必要性,梳理了當前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從完善教學大綱、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的聯系、國內外土壤環境的聯系、創新教學方法、優化考核評價方法及提升教師思政素養六個方面提出了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以期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為土壤污染與防治課程思政創新與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

猜你喜歡
思政課程教師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最美教師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教師如何說課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思政課“需求側”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