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丁基環己烷熱模擬演化特征及其地球化學意義

2024-01-22 05:57韋志偉鄧晗宇張海祖李詩達王浩哲趙冠宇廖澤文
地球化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輕質油芳構塔中

韋志偉, 鄧晗宇, 張海祖, 李詩達, 王浩哲, 趙冠宇, 鄧 倩, 程 斌, 廖澤文*

正丁基環己烷熱模擬演化特征及其地球化學意義

韋志偉1, 2, 3, 鄧晗宇1, 2, 3, 張海祖4, 李詩達1, 2, 3, 王浩哲1, 2, 3, 趙冠宇1, 2, 3, 鄧 倩1, 2, 3, 程 斌1, 2, 廖澤文1, 2*

(1. 中國科學院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廣東 廣州 510640; 2. 中國科學院深地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廣東 廣州 510640; 3. 中國科學院大學, 北京 100049; 4. 中國石油 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新疆 庫爾勒 841000)

烴源巖在高成熟演化階段或正常原油經油藏次生改造作用形成輕質油的過程中, 往往伴隨烴類芳構化作用的發生, 芳構化作用涉及的C–H鍵斷裂過程導致穩定C、H同位素的分餾。本文考察了正丁基環己烷(BCH)在黃金管封閉模擬體系下的分子演化特征, 主要探討了水和S對BCH熱演化過程的影響。結果表明, 隨熱演化程度增強(Easyo增大), 烴類芳構化程度增強。水分子可能通過抑制環上H原子自由基裂解而降低烴類芳構化的速率和程度, 增加了甲苯與甲基環己烷之間的H同位素分餾。單質S能極大地促進BCH芳構化作用的發生。結合塔里木盆地塔中深層輕質油藏開展應用探討, 認為環烷烴芳構化是輕質油藏演化中的一個重要地球化學過程, 其中幾個典型化合物(正庚烷、甲苯、甲基環己烷)的含量變化和穩定H同位素演化特征, 在輕質油藏地質地球化學演化研究中對探討原油熱演化程度等具有重要指示意義。

正丁基環己烷; 芳構化; 穩定H同位素; 熱模擬實驗

0 引 言

原油和沉積有機質以飽和烴和芳烴為主, 隨熱演化程度的增加, 飽和烴經歷斷鍵–環化–芳構化的過程, 芳烴含量逐漸增加, 原油在高成熟階段以輕質油或凝析油為主。輕質油主要包括原生型和次生型兩大類(周興熙, 1996; 李小地, 1998), 其中原生型輕質油主要由干酪根直接熱演化生成, 而次生型輕質油包括原油裂解型、運移/蒸發分餾型和氣侵型等成因類型(蔣有錄等, 2008)。由于輕質油成熟度較高或因后期油藏遭受次生蝕變作用, 輕質油中飽和烴的生物標志物參數指示意義存在不確定性(Schwark and Empt, 2006; Yang et al., 2017); 而芳烴在較高熱演化階段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因此輕質油藏中富含的芳烴具有豐富的地球化學意義(Tissot and Welte, 1984)。前人對沉積有機質中芳烴的生物標志物參數已有較多研究, 如通過芳烴化合物探討沉積有機質母質來源、熱演化程度和指示沉積環境等(Radke et al., 1982; 姜乃煌等, 1994; 侯讀杰和王鐵冠, 1995; Otto and Wilde, 2001)。由于芳環結構穩定, 芳核結構中的烷基側鏈不受生物降解作用的影響, 使已受嚴重生物降解原油的芳烴化合物參數在油油對比和油源對比中特別有效(段傳麗和陳踐發, 2007)。

在地質體中, 隨埋藏深度增加, 沉積有機質熱演化程度也逐漸增加, 其中芳烴餾分的各組分會發生明顯變化, 但芳烴C同位素變化較小。已有研究指出, 隨芳構化程度升高, C同位素有逐漸變輕的趨勢, 但是這種趨勢非常微弱(Freeman et al., 1994; 林俊峰和張敏, 2011)。芳烴C同位素受到柱分離、生物降解和熱蝕變等各類次生作用的影響也較小(Grice et al., 2007; Williford et al., 2011; 張敏等, 2013), 因此具有廣泛的地球化學適用性。與C同位素相比, H同位素組成相對質量差別大, 因而受到有機地球化學家和古氣候學家的重視。芳烴H同位素受熱成熟度影響較大(Cheng et al., 2018), 且芳構化過程中主要涉及C–H鍵的斷裂, 因此,對芳構化過程中H同位素分餾作用的研究極其重要。

輕質油藏中含有大量芳烴, 尤其是單環、二環和三環芳烴(如甲苯、甲基萘和甲基菲等)。研究表明, 原油中甲基環己烷含量與甲苯含量存在消長關系(Cheng et al., 2018; Liang et al., 2018)。例如, Rakotoalimanana et al. (2016a, 2016b, 2017)使用正丁基環己烷(BCH)開展單環飽和環烷烴的熱演化模擬實驗, 研究了BCH熱演化過程中芳構化及支鏈斷裂的機理; Cheng et al. (2018)探討了BCH芳構化過程中的C、H同位素分餾作用, 發現C同位素分餾作用不明顯, H同位素分餾作用較大。

由于在實際油藏儲層環境中, 水和儲層介質等也會對原油熱裂解產生影響, 芳構化過程更為復雜(Darouich et al., 2006; 李慧莉等, 2021)。因此本研究以BCH為研究對象, 開展黃金管封閉體系模擬實驗, 重點探討其在油藏地質環境中的芳構化過程及其H同位素演化機制。

另外, 近年來我國西北地區塔里木盆地塔北及塔中地區發現了大量輕質油藏, 尤其在塔中地區輕質油藏分布范圍廣, 且深層–超深層均有分布(Zhang et al., 2011; 王招明等, 2014; 何治亮等, 2016; 楊海軍等, 2020; 孔麗姝等, 2021)。前人主要通過C同位素探討塔里木盆地油氣藏來源、運移和演化特征, 如從飽和烴和芳烴單體烴C同位素組成特征區分不同來源的油藏(張文正等, 1995; Li et al., 2010; 李洪波等, 2017; 林俊峰等, 2021), 或從全油、飽和烴和芳烴組分及C同位素組成特征探討主力烴源巖(張建軍等, 1995; 云金表等, 2014; 李峰等, 2021)。本研究結合塔中深層輕質油藏, 探討了單環環烷烴芳構化過程中H同位素地球化學意義。

1 樣品與實驗方法

1.1 BCH熱演化模擬實驗

BCH熱演化模擬實驗中, BCH(純度≥99%, 購買于SIGMA-ALDRICH)作為反應物, 實驗中加入水, 探討地層水對BCH熱演化的影響。由于水的臨界溫度為374.15 ℃, 故將模擬實驗溫度設置為360 ℃,但在該溫度下, BCH熱演化速率較低, 為了加快反應速率, 同時考慮儲層介質對熱演化作用的影響, 在體系中加入單質S作為催化劑以提高反應速率, 因為S在烴源巖及油氣存在的環境中普遍存在, 且對有機質的成烴演化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張更新, 2001)。模擬實驗采用高溫高壓黃金管封閉體系(金管規格為40 mm×5 mm×0.25 mm),共設計了4組實驗(表1)。第1組: 只加BCH; 第2組: 加入相同量的BCH和H2O; 第3組: 加入BCH和單質S; 第4組: 加入BCH、H2O和單質S。BCH初始H同位素值為?82.2‰(V-SMOW)。在2 h內, 將溫度從室溫升至目標溫度360 ℃, 同時壓力升至50 MPa保持不變, 然后分別恒溫熱解48 h、120 h、216 h、288 h、432 h和720 h(表1), 基于Sweeney and Bumham (1990)提出的簡單化學動力學模型方法, 計算得到各時間點對應的Easyo值分別為1.12%、1.29%、1.40%、1.46%、1.54%、1.65%。

使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 型號Aglient 8890-5977B)分析熱解產物組分。色譜柱為HP-1型(60 m×0.32 mm×0.25 μm), 升溫程序為: 初始溫度35 ℃, 恒溫保持4 min, 然后以3 ℃/min的速率升溫至295 ℃, 恒溫保持20 min。載氣為He, 流速1.2 mL/min。EI電離模式, 離子源電離能為70 eV,離子源溫度為260 ℃, 掃描范圍為/50~650。

使用正戊烷(純度98%, 購買于SIGMA-ALDRICH)溶解熱解產物, 可溶性產物穩定H同位素使用Hewlett-Packard 6980氣相色譜儀與GV Isoprime穩定同位素質譜儀聯機(GC-IRMS)檢測。色譜柱為DB-5型(30 m×0.32 mm×0.25 μm), 分析條件與GC-MS一致。穩定H同位素值以V-SMOW為標準, 重復性在±5‰以內, 結果采用2~3次檢測值的平均值。

1.2 塔中輕質油樣品分析

采集塔里木盆地塔中Ⅰ號坡折帶與塔中10號構造帶中輕質油樣品54個, 按輕質油∶正戊烷=1∶5進行稀釋, 使用GC-MS對輕質油組分進行分析。色譜柱為HP-1型(60 m×0.32 mm×0.25 μm), 升溫程序為: 起始溫度40 ℃, 保留1 min, 先以10 ℃/min的速率升至120 ℃, 接著以3 ℃/min的速率升至310 ℃, 保留25 min; 采用脈沖分流方式, 分流比為10∶1, 脈沖壓力10 psi, 進樣器溫度290 ℃, 以He為載氣, 流速1.2 mL/min。EI電離模式, 掃描離子范圍/50~600,單掃特征離子/91和/98。

表1 4組模擬實驗樣品及配伍條件

使用GC-IRMS分析塔中輕質油單體烴H同位素。色譜柱為HP-1型(60 m×0.32 mm×0.25 μm), 起始溫度35 ℃, 保留6 min, 先以3 ℃/min的速率升至120 ℃, 接著以20 ℃/min的速率升至310 ℃, 保留15 min; 采用脈沖分流方式, 分流比為10∶1, 進樣器溫度290 ℃, 以He為載氣, 流速1.5 mL/min。穩定H同位素值以V-SMOW為標準, 重復性在±5‰以內, 結果采用2~3次檢測值的平均值。

2 結果與討論

2.1 熱解產物組成分布特征

為了得到足夠量的熱解目標產物, 4組模擬實驗的反應物(BCH)都存在過量的情況(圖1)。BCH和BCH+ H2O熱演化主要產物有甲基環己烷(MCH)、甲苯(Tol)和甲基環己烯(MCHe), 甲基環己烯是芳構化中間產物; 而BCH+S和BCH+S+H2O熱演化主要產物有甲基環己烷(MCH)、甲苯(Tol)以及正丁基苯(Bbz)(圖1)。

2.1.1 熱演化程度對芳構化的影響

BCH熱演化模擬實驗主要產物中, 初始階段, 甲基環己烯生成量最大, 其次為甲基環己烷, 甲苯的生成量相對較少(圖2a)。隨著熱演化程度的增加, 甲基環己烷的生成量逐漸增大, 甲基環己烯生成量逐漸減少, 甲苯生成量基本保持不變; 而乙基環己烷生成量逐漸增加, 乙基環己烯生成量逐漸減少。因此, 在360 ℃、50 MPa條件下, BCH脫支鏈生成甲基環己烷的速率比芳構化速率快。Cheng et al. (2018)研究表明, 在400 ℃、50 MPa條件下, 隨著熱演化程度的增加, 甲苯生成量逐漸增加, 甲基環己烷生成量逐漸減少, 甲基環己烯逐漸檢測不到, 說明在此條件下芳構化速率比BCH脫支鏈的速率快。因此, 熱演化程度越高, 芳構化程度越強(張學嶺等, 2010), 即與400 ℃條件相比, 在360 ℃條件下, 芳構化速率快速下降, BCH側鏈斷裂生成甲基環己烷的速率比芳構化速率快, 所以甲基環己烷生成量逐漸增加。

2.1.2 水對芳構化的影響

芳構化過程涉及C–H鍵的斷裂, 而BCH脫支鏈生成烷基環己烷涉及C–C鍵的斷裂。研究表明, 熱演化過程中水對C–C鍵斷裂和環烷烴脫氫有抑制作用(劉大永等, 2012; Chen et al., 2013; 徐建兵等, 2018), 水分子可能通過抑制環上H原子自由基裂解而降低烴類芳構化程度。本研究通過BCH與BCH+H2O和BCH+S與BCH+S+H2O四組對照實驗來探討水對BCH熱演化過程的影響。

紅色表明在720 h時, 剩余反應物正丁基環己烷含量過高。

BCH和BCH+H2O熱演化模擬實驗中, 熱解反應的產物組成變化趨勢相似。隨著熱演化程度的增加, 甲基環己烷生成量先增加后減少然后再增加, 總體呈增加趨勢; 甲基環己烯與甲苯(MCHe+Tol)的生成量先減少后增加然后再減少, 總體呈減少趨勢(圖2)。

BCH+S與BCH+S+H2O對照實驗中, BCH+S熱演化的初始階段優先生成大量正丁基苯, 隨后生成相對較多的甲基環己烷、甲苯、乙基環己烷和乙苯, 隨著熱演化程度增加, 各主要產物生成量基本保持不變(圖3a)。而BCH+S+H2O實驗中, 甲苯、甲基環己烷生成量先增加后減少然后再增加; 乙基環己烷、乙苯、丙基環己烷、丙苯與正丁基苯的生成量先減少后增加然后再減少(圖3b), 說明水的加入影響了BCH的芳構化速率。

(a) 1. 甲基環己烷; 2. 甲苯; 3. 甲基環己烯; 4. 乙基環己烷; 5. 乙基環己烯; 6. 丙基環己烷; (b) 1. 甲基環己烷; 2. 甲苯; 3. 甲基環己烯; 4. 乙基環己烷; 5. 乙苯; 6. 乙基環己烯; 7. 丙基環己烷。

(a) 1. 甲基環己烷; 2. 甲苯; 3. 乙基環己烷; 4. 乙苯; 5. 丁基苯; (b) 1. 甲基環己烷; 2. 甲苯; 3.乙基環己烷; 4. 乙苯; 5. C3苯; 6. 丙基環己烷; 7. 丙苯; 8. 正丁基苯。

2.1.3 S對芳構化的影響

單質S可作為還原劑、氧化劑和催化劑, 在一定條件下促進環化作用和脫氫芳構化作用。在BCH、單質S和水的封閉無氧體系中, 檢測到大量H2S的生成, 說明單質S與BCH或H2O的H結合發生了反應。

對比BCH+S(圖3a)與BCH(圖2a)熱演化模擬實驗結果發現, 加入單質S后, 生成了大量芳構化產物正丁基苯, 且體系中未檢測到甲基環己烯和乙基環己烯, 甲苯、乙苯的生成量高于甲基環己烷和乙基環己烷的生成量, 說明單質S增強了BCH的芳構化作用。對比BCH+H2O(圖2b)與BCH+S+H2O(圖3b)熱演化模擬實驗結果發現, 加S后, 檢測到大量正丁基苯,烷基苯的生成量遠高于烷基環己烷的生成量, 且未檢測到烷基環己烯, 表明單質S能極大促進芳構化作用。

2.2 熱解產物H同位素組成特征

2.2.1 熱解程度對芳構化過程中H同位素分餾的影響

由于BCH與BCH+H2O兩組實驗的熱解產物中甲苯生成量較低, 并且在H同位素分析測試時升溫過快, 甲苯和甲基環己烯的峰沒有明確分開, 儀器僅檢測出甲苯和甲基環己烯混合物(Tol+MCHe)的H同位素。由于甲基環己烯是芳構化中間產物, 因此可與芳構化最終產物甲苯一并討論。

Cheng et al. (2018)研究發現, 在400 ℃、50 MPa條件下, 由于芳構化過程中脂肪環上C–1H鍵優先斷裂, BCH熱解產物甲苯H同位素(?33.6‰ ~ ?3.2‰)始終比甲基環己烷H同位素(?128.7‰ ~ ?28.2‰)重。在360 ℃、50 MPa條件下, 甲苯H同位素(?190‰ ~ ?90‰)也始終比甲基環己烷H同位素(?250‰ ~ ?170‰)重, 但甲苯H同位素值不斷波動變化, 可能與熱演化程度有關(圖4a)。溫度越高, 熱演化程度越高, H同位素也越重。

2.2.2 水對芳構化過程中H同位素分餾的影響

BCH熱演化模擬實驗中, 甲苯與甲基環己烷的H同位素值隨熱演化程度增加呈現波動式變化(圖4a)。BCH+H2O對照組中, 由于水抑制了環己烷H原子自由基裂解, 導致芳構化速率降低; 熱裂解過程中, 優先斷裂C–1H鍵, 與C原子相連的H同時含1H和2H時C–1H鍵更易斷裂(Cheng et al., 2018), 因此當芳構化速率降低時, 生成的甲苯更富集2H, 造成甲苯與甲基環己烷H同位素分餾程度更大(圖5)。

BCH+S熱演化模擬實驗中, 甲苯與甲基環己烷的H同位素差值(δDTol-MCH=δDTol?δDMCH)在?10‰~0之間; 加入水后, δDTol-MCH為50‰~100‰(圖5), 同樣說明水的加入增大了甲苯與甲基環己烷之間的H同位素分餾程度。

圖4 4種配伍條件下δD值隨Easy Ro的變化關系

圖5 4種配伍條件下δDTol-MCH隨Easy Ro的變化

2.2.3 S對芳構化過程中H同位素分餾的影響

單質S作為催化劑, 能極大促進BCH脫氫芳構化作用, 同時也會影響H同位素分餾。BCH熱演化模擬實驗中, 甲苯與甲基環己烷H同位素值分布在?250‰ ~ ?80‰之間(圖4a); 加入單質S后, 甲苯與甲基環己烷H同位素顯著偏重, 分布在?5‰~40‰之間(圖4c), 說明單質S的加入極大促進了BCH環上C–1H鍵的斷裂, 使得芳構化產物甲苯富集2H; 同時由于富含1H的甲基環己烷優先發生芳構化反應, 使得剩余BCH生成的甲基環己烷也富集2H。

BCH+H2O熱演化模擬實驗中, 甲基環己烷H同位素值分布在?180‰ ~ ?80‰之間, 甲苯H同位素值分布在?240‰ ~ ?180‰之間(圖4b); 加入單質S后, 甲基環己烷H同位素值分布在?235‰ ~ ?170‰之間, 甲苯H同位素值分布在?150‰ ~ ?100‰之間(圖4d)。甲苯和甲基環己烷H同位素值總體變化不大。

2.3 正丁基環己烷熱解演化特征在塔中輕質油藏研究中的應用探討

本研究模擬實驗結果初步表明, 油藏熱演化進程中芳構化是一個重要的過程, 其中芳烴含量及其穩定H同位素演化特征的地球化學意義值得深入探討。甲基環己烷先經過芳構化過程生成中間產物甲基環己烯, 甲基環己烯進一步芳構化生成甲苯, 原油熱演化模擬過程中, 甲基環己烷含量與甲苯含量存在消長關系, 且Tol/(MCH+Tol)與熱演化程度呈現良好的線性關系(韋志偉等, 2021)。已有學者將甲苯與甲基環己烷之間的相關比值關系應用在塔里木盆地塔中輕質油藏研究中(Liang et al., 2018; Zhang et al., 2020)。

正構烷烴可在一定條件下先環化再芳構化生成甲苯(孟石, 2019), 因此, 可以通過正庚烷(C7)、甲基環己烷和甲苯三者之間相對含量的關系, 結合模擬實驗中單環烷烴芳構化過程中的演化特征, 探討塔中深層輕質油藏地球化學意義。常用石蠟度(C7/MCH)和芳香度(Tol/C7)評價氣侵程度(Snowdon and Powell, 1982; Thompson, 1988)。塔中輕質油藏高Tol/C7值與低C7/MCH值(圖6b)表明, 塔中輕質油藏經歷了強烈氣侵作用改造。

塔中輕質油藏δDTol-MCH分布在?23.40‰~19.69‰之間(圖7), 其中塔中Ⅰ號坡折帶δDTol-MCH分布在?12.26‰~19.69‰之間, 塔中10號構造帶δDTol-MCH分布在?23.4‰~4.31‰之間, 說明塔中Ⅰ號坡折帶與塔中10號構造帶油藏除受強烈氣侵作用外, 還可能存在混源貢獻或受到后期多種改造作用, 這可能也是造成甲苯和甲基環己烷的H同位素演化特征復雜的原因。

圖7 塔中輕質原油中δDTol-MCH與Tol/(MCH+Tol)關系圖

高–過成熟度油藏中常規烴類生物標志物參數指示意義不明確, 特別是一些高碳數烴類含量低, 很難得到廣泛應用(趙文等, 2016; 趙青芳等, 2021)。本研究結果表明, 高–過成熟度油藏中芳烴相對豐富, 其含量和穩定同位素演化特征可以較好地應用于油藏演化特征的研究; 另外, 一些相關比值參數也有望應用于我國西部高–過成熟度油氣藏的地球化學研究。例如, Liang et al. (2018)對塔中深層輕質油藏Tol/(MCH+Tol)參數的應用研究表明,塔中Ⅰ號坡折帶油氣來源可能非常復雜, H同位素演化特征需要深入結合油氣來源與沉積環境等地質背景進行綜合探討。

3 結 論

(1) 熱演化程度(Easyo)增大, 熱解產物中芳烴含量逐漸增加, 表明芳構化程度增強。水抑制了脂肪環上C–H鍵的斷裂, 進而影響了芳烴的生成速率, 同時導致甲苯和甲基環己烷之間的H同位素分餾程度增大。而單質S通過促進環上C–H鍵的自由基裂解而極大地促進了芳構化作用的發生。

(2) 塔中深層輕質油藏中正庚烷、甲苯與甲基環己烷之間的關系表明, 塔中Ⅰ號坡折帶和塔中10號構造帶油氣藏可能經受氣侵、混源等后期改造作用。輕質油的單體烴H同位素結果表明, 熱演化程度是影響H同位素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物源和后期改造等也可能對H同位素的演化特征產生影響。

致謝: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生烴動力學實驗室提供了實驗支持; 浙江大學孫永革教授和另一名匿名專家提出了寶貴修改意見,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段傳麗, 陳踐發. 2007. 生物降解原油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意義. 天然氣地球科學, 18(2): 278–283.

何治亮, 金曉輝, 沃玉進, 李慧莉, 白振瑞, 焦存禮, 張仲培. 2016. 中國海相超深層碳酸鹽巖油氣成藏特點及勘探領域. 中國石油勘探, 21(1): 3–14.

侯讀杰, 王鐵冠. 1995. 陸相湖盆沉積物和原油中的甲藻甾烷. 科學通報, 40(4): 333–335.

姜乃煌, 黃第藩, 宋孚慶, 任冬苓. 1994. 不同沉積環境地層中的芳烴分布特征. 石油學報, 15(3): 42–50.

蔣有錄, 常振恒, 魯雪松, 武曉玲. 2008. 東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氣藏成因類型及其分布特征.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2(5): 28–34.

孔麗姝, 路清華, 何毓新, 顧憶, 孫永革. 2021. 塔里木盆地順北地區深部油藏輕烴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指示意義. 地球化學, 50(3): 261–272.

李峰, 朱光有, 呂修祥, 張志遙, 吳鄭輝, 薛楠, 賀濤, 汪瑞. 2021.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油氣來源爭議與寒武系主力烴源巖的確定. 石油學報, 42(11): 1417– 1436.

李洪波, 張敏, 毛治超. 2017. 塔里木盆地原油輕烴單體烴碳同位素組成特征.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36(4): 667–672.

李慧莉, 馬安來, 蔡勛育, 林會喜, 李建交, 劉金鐘, 朱秀香, 吳鮮. 2021. 塔里木盆地順北地區奧陶系超深層原油裂解動力學及地質意義. 石油實驗地質, 43(5): 818–825.

李小地. 1998. 凝析氣藏的成因類型與成藏模式. 地質論評, 44(2): 200–206.

林俊峰, 張敏. 2011. 礦物燃料中芳烴分子同位素研究進展. 石油天然氣學報, 33(11): 24–29.

林俊峰, 張敏, 張利紅, 張小東. 2021. 塔里木盆地寒武–奧陶系烴源巖萘、菲系列化合物單體碳同位素特征. 地球化學, 50(3): 273–281.

劉大永, 陳鍵, 彭平安, 肖中堯, 張寶收, 盧玉紅, 張海祖, 于赤靈. 2012. 輪南地區碳酸鹽巖油氣藏類型對地層水特征的控制作用. 石油學報, 33(3): 367–371.

孟石. 2019. 正庚烷芳構化催化劑的研究. 化工設計通訊, 45(11): 131–132.

王招明, 謝會文, 陳永權, 齊英敏, 張科. 2014. 塔里木盆地中深1井寒武系鹽下白云巖原生油氣藏的發現與勘探意義. 中國石油勘探, 19(2): 1–13.

韋志偉, 鄧晗宇, 李詩達, 王浩哲, 鄧倩, 張海祖, 程斌, 廖澤文. 2021. 原油熱演化進程中烴類成熟度參數有效性探討. 地球化學, 51(5): 549–555.

徐建兵, 梁允干, 鄧倩, 程斌, 廖澤文. 2018. 頁巖中丙烷的降解特征及對頁巖氣組成的影響. 石油實驗地質, 40(3): 389–396.

楊海軍, 于雙, 張海祖, 李騰飛, 凡閃, 程斌, 陳承聲, 賈望魯, 廖澤文, 田輝, 王云鵬. 2020. 塔里木盆地輪探1井下寒武統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深層油氣勘探意義. 地球化學, 49(6): 666–682.

云金表, 金之鈞, 解國軍. 2014.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主力烴源巖分布.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35(6): 827–838.

張更新. 2001. 單質硫對有機質深化成烴的影響. 蘭州: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74–100.

張建軍, 傅家謨, 盛國英, 劉德漢, 陳軍紅. 1995. 塔里木盆地烴源巖生物標志化合物組合特征及主力烴源巖的初步研究.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訊, 14(2): 103–104.

張敏, 陳祖林, 程熊, 姜連, 趙勇. 2013. 不同沉積環境烴源巖芳烴餾分單體烴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意義. 石油天然氣學報, 35(12): 13–17.

張文正, 昝川莉, 李先奇, 關德師, 戴金星, 徐永昌. 1995. 塔里木盆地凝析油單體烴碳同位素特征與成因分析. 沉積學報, 13(4): 109–115.

張學嶺, 貢寶仁, 吳衛忠, 裘兆蓉. 2010. 裂解C9常壓芳構化的研究. 石油化工, 39(5): 497–500.

趙青芳, 王建強, 陳建文, 趙有道, 董賀平, 張銀國, 梁杰. 2021. 下揚子區海相古生界高成熟烴源巖評價指標的優選. 地質通報, 40(2): 330–340.

趙文, 郭小文, 何生. 2016. 生物標志化合物成熟度參數有效性——以伊通盆地烴源巖為例.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1(6): 23–31.

周興熙. 1996. 塔里木盆地凝析氣的相態成因. 天然氣工業, 16(2): 5–8.

Chen J, Liu D Y, Peng P A, Yu C L, Zhang B S, Xiao Z Y. 2013. The sources and formation processes of brines fromthe Lunnan Ordovician paleokarst reservoir,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 13(3): 381–394.

Cheng B, Liang Y G, Xu J B, Deng Q, Wei Z W, Faboya O L, Liao Z W. 2018. Remarkable fractionation of the hydrogenisotope (δD) of hydrocarbon during the fast aromatization process: Insights from the pyrolysis experiments of-butylcyclohexane., 2: 1240–1248.

Darouich T A, Behar F, Largeau C. 2006. Pressure effect on the thermal cracking of the light aromatic fraction of Safaniya crude oil — Implications for deep prospects., 37(9): 1155–1169.

Freeman K H, Boreham C J, Summons R E, Hayes J M. 1994. The effect of aromatization on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hydrocarbons during early diagenesis., 21(10–11): 1037–1049.

Grice K, Nabbefeld B, Maslen E. 2007. Source and significanceof selec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ediments (Hovea-3 well, Perth Basin, Western Australia) spanning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38(11): 1795–1803.

Li S M, Pang X Q, Jin Z J, Yang H J, Xiao Z Y, Gu Q Y, Zhang B S. 2010. Petroleum source in the Tazhong Uplift, Tarim Basin: New insights from geochemical and fluid inclusion data., 41(6): 531– 553.

Liang Y G, Xu J B, Li W W, Cheng B, Deng Q, Zhang H Z, Liao Z W. 2018.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zhong crude oils from the Tarim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36(4): 764–786.

Otto A, Wilde V. 2001. Sesqui-, di-, and triterpenoids as chemosystematic markers in extant conifers — A review., 67: 141–238.

Radke M, Willsch H, Leythaeuser D, Teichmüller M. 1982. Aromatic components of coal: Relation of distribution pattern to rank., 46(10): 1831–1848.

Rakotoalimanana D A, Be?har F, Bounaceur R, Burkle?- Vitzthum V, Marquaire P M. 2016a. Thermal cracking of-butylcyclohexane at high pressure (100 bar) — Part 1: Experimental study., 117: 1–16.

Rakotoalimanana D A, Bounaceur R, Be?har F, Burkle?- Vitzthum V, Marquaire P M. 2016b. Thermal cracking of-butylcyclohexane at high pressure (100 bar) — Part 2: Mechanistic modeling., 120: 174–185.

Rakotoalimanana D A, Bounaceur R, Sirjean B, Be?har F, Burkle?-Vitzthum V, Marquaire P M. 2017. Thermal cracking of 1--butyldecalin at high pressure (100 bar)., 123: 204– 215.

Schwark L, Empt P. 2006. Sterane biomarkers as indicators of palaeozoic algal evolution and extinction events.,,, 240(1–2): 225–236.

Snowdon R L, Powell G T. 1982. Immature oil and condensate — Modification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odel for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66(6): 775–788.

Sweeney J J, Burnham A K. 1990. Evaluation of a simple model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based on chemical kinetics., 74(10): 1559–1570.

Thompson K F M. 1988. Gas-condensate migration and oil-fractionation in deltaic systems., 5(3): 237–246.

Tissot B P, Welte D H. 1984. 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 Berlin: Springer: 1–540.

Williford K H, Grice K, Logan G A, Chen J H, Huston D. 2011. The molecular and isotopic effects of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Paleoproterozoic McArthur River Pb/Zn/Ag ore deposit., 301(1–2): 382–392.

Yang Y F, Zhang M, Chen J L, Chen X H. 2017. Thermal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gular sterane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2(4): 249–259.

Zhang H Z, Xu J B, Zhang K, Wei Z W, Zhao Q, Faboya O L, Cheng B. 2020.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and hydrogen isotopes of light crude oils from the deep reservoirs in the Tazhong area of Tarim Basin, NW China., 38(5): 509–515.

Zhang S C, Su J, Wang X M, Zhu G Y, Yang H J, Liu K Y, Li Z X. 2011. Geochemistry of Palaeozoic marine petroleumfrom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Part 3. Thermal cracking of liquid hydrocarbons and gas washing as the major mechanisms for deep gas condensate accumulations., 42(11): 1394–1410.

Characterization of pyrolysates from-butylcyclohexane and their geochemical significance

WEI Zhiwei1, 2, 3, DENG Hanyu1, 2, 3, ZHANG Haizu4, LI Shida1, 2, 3, WANG Haozhe1, 2, 3, ZHAO Guanyu1, 2, 3, DENG Qian1, 2, 3, CHENG Bin1, 2, LIAO Zewen1, 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ganic Geochemistr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2. CAS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Deep Earth Science,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49, China; 4. Tarim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Korla 841000, Xinjiang, China)

Aromatization frequently occurs during the generation of light oil from source rocks at high-maturity evolutionary stages or from normal crude oil through secondary reservoir modification. The rupture of C–H bonds, integral to aromatization, induces the fractionation of stable hydrocarbon isotop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olecular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butylcyclohexane (BCH) within a closed system, simulated using gold tubes, aiming to discern the impacts of water and sulfur on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BCH. Results indicate an escalation in the degree of hydrocarbon aromatization with increasing thermal evolution(Easyoincreases). Water molecules demonstrate a mitigating effect on hydrocarbon aromatization by impeding the free-radical cleavage of hydrogen atoms on the ring and facilitating the hydrogen isotope fractionation of toluene and methylcyclohexane. The introduction of elemental sulfur significantly promotes the aromatization of BCH. Lastly, in the Discussion section concerning deep light oil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Tarim Basi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aromatization of cycloalkanes constitutes a crucial geochemical process in the evolution of light oil reservoirs. The content variations and stable hydrogen isotop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of several typical cycloalkanes (-heptane, toluene, and methylcyclohexane) are deemed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light oil reservoirs.

-butylcyclohexane; aromatization; stable hydrogen isotope; pyrolysis simulation experiments

P618.13

A

0379-1726(2023)06-0698-09

10.19700/j.0379-1726.2023.06.004

2021-12-02;

2022-03-04

中國科學院先導A專項(XDA14010103)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十四五”自主課題(SKLOG2020-1)聯合資助。

韋志偉(1993–), 男, 博士研究生, 地球化學專業。E-mail: weizhiwei17@mails.ucas.ac.cn

廖澤文(1969–), 男, 研究員, 主要從事油氣地球化學研究工作。E-mail: liaozw@gig.ac.cn

猜你喜歡
輕質油芳構塔中
液相烴和輕質油混合相水含量分析探究
輕質油的測錄井綜合識別方法
混合碳四臨氫芳構化技術工業應用
塔中隆起奧陶系儲層與油源斷裂復合控藏模式
塔中隆起鷹山組巖溶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
纖維素液化燃料在柴油機上的應用研究
紅臺構造帶輕質油儲集層核磁共振錄井解釋評價方法
塔中16 含礫砂巖段隔夾層對油水分布的影響
氬弧焊在特高壓輸電線路鋼管塔中的應用
低碳烯烴異構化/芳構化反應機理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