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析并列短語焦點議題之“創生機制說”

2024-01-22 09:14孫本成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雙模式連詞短語

孫本成

(吉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在并列結構的研究中,有一個經常被提起的焦點問題,我們將其概括為“對‘創生機制’問題的討論”。它直擊并列短語的核心本質,是不容回避的關鍵點??偟膩砜?,前賢的諸多論證帶來了不少寶貴的認識,同時也發起了前進的號召:第一,“創生機制”的研究尚需進一步地從分散到集中,其學說的梳理工作可更加全面化和系統化;第二,該議題的探究進入到了一個平穩期,表現為主體觀點相對集中且新的爭論與突破開始變少;第三,固有的幾大類觀點在理據和實例的解釋力上仍有所局限,還值得繼續進行思考。綜上所示,這樣的局面無疑為我們接下來的求索提供了必要性和方向性。

一、既有研析視角及其發展脈絡的搜集與整理

學界對于并列短語“是如何生成的”的討論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觀念,即并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句子合置到一起然后刪略掉其中重復部分的結果,不少學者都將其形象地比作一種類似代數混合運算中“提取最大公因數、合并同類項”的操作(后文簡稱為“句合說”),如下例所示:

(1)灰塵布滿了門框和窗欞①:灰塵布滿了門框+灰塵布滿了窗欞→[灰塵布滿了×(2-1)]×(門框+窗欞)→最終結果如上。

(2)一顆心,漸漸變得粗糲而堅硬了:一顆心,漸漸變得粗糲了+一顆心,漸漸變得堅硬了→[一顆心,漸漸變得×(2-1)]×(粗糲+堅硬)→最終結果如上。

經過文獻考察可以看到,Chomsky 的《句法結構》最早提出了此類的解釋,而在后來的并列結構的專項研究中,Williams、Moltmann、Aoun &Benmamoun &Sportiche、Goodall、Grootveld 等 都持有此種看法[1-3],在國內,馮文賀、姬東鴻[4],周國光[5]等也很認同這一理念。應當說,在各家的有力論證和諸多的跟隨附議下,這一派闡述已經確立了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大量的實際語料和很多的前賢總結卻又告訴我們并列短語句并不都能像例(1)(2)那樣回溯分解出一套以兩個單枝的正確簡單句為出發點的整合路徑,另有不少情況其實在句法和語義上是整體凝結、不可拆分的,它們傳遞出了“句合說”解釋力上的有阻障性和不全面性。此處試舉兩個比較有力度的的質詢點,如:熊文華[6]、朱曉亞[7]、邱艷春[8]、關珊珊[9]等都指出用到關系集合名詞/關系謂詞的語料會讓“句合說”難以圓說。李亞非[10]、張怡春[11]等學者還指出一些特定副詞的修飾也能否定該結論的合理性,如:

(3)日本隊和南斯拉夫隊是老對手了。

(4)她的習慣和懷念融為了一體。

(5)因為氣候惡劣,飛機每次起飛和降落都很不容易。

(6)高粱與人一起等待著時間的花朵結出果實。

“* 日本隊是老對手了”和“* 南斯拉夫隊是老對手了”本身是不合格、不存在的,這讓例(3)是由其二者合并而成的設想從根源上落空。例(4)也一樣。例(5)在沒有“都”修飾的情況下,說它是由兩個句子合并刪重而得來的并沒有什么問題,可是這一副詞出現,就與預想的路徑有了摩擦?!岸肌痹陔p句的深層結構中沒有合理的安放位置,而如果承認其并不存在于深層結構中也就無法解釋在轉換生成后的表層結構中它究竟從何而來。例(6)亦然。

因此,面對“句子交合刪重”模式所遇到的困難,研究者們便試圖另尋出路來重新解釋其中的機理。

其中有很多文獻選擇部分地繼承“句合說”,它們在其基礎之上增補了一條“短語層面的詞項組聯”模式,并認為這兩種形成路徑是同時具備的,只有如此才能更好、更全面地說明問題,如司富珍[2],葉雅琴[12],邱艷春、陳明新[13],吳坤[3]等。細究起來,儲澤祥等、鄧云華認為聯合短語在構成方式上分為經濟式和臨摹式兩種,前者是把多次認知合成一個表述的過程(每次認知原本都對應為一個小句),后者則是同時對多個事物/行為/性狀進行一次認知后的概括,前者是省力原則的基本要求,后者是象似原則驅動下的結果[14-15]。馬清華[16]也有與儲、鄧相類似的意見。司富珍在提出“句子并列”和“短語并列”共存模式的同時認為,絕大多數的并列結構[如例(1)(2)]都可以看作是前者的結果,只是剩下的一些特定情況[如例(3)-(6)]需要用后者來解釋[2]。不少學者也都認為在雙模式中“句合”更具優勢、占據著著更大的比例……總的看來,這種“雙模式共有說”同樣獲得了諸多巨匠的精彩闡發并形成了一股堅定而明確的力量。它擴充了“句合說”的解釋能力,修繕了原來未能覆蓋的部分,其兩種情況系統分立的格局與可拆與不可拆的并列短語分類形成呼應,更顯得整齊洽接、對當貫通,占據著更大的優勢。

而另一批興起于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著作,則在X-階標理論這種短語結構規則的大背景下給出了一系列同中有異的見解。它們一致傾向于將連詞標記當成一個“功能中心語”,并把后位的聯項視為其補足語,然后二者整體的投射會去與前位聯項組合,形成最終的并列式,如Collins、Progovac、Munn、Kayne、Zoerner、Johannessen 等學者的論文[1,9-10]。后來的Niina Zhang、關珊珊等也在這條道路上進行了繼續的探索,其中的關珊珊一文認為這一大類的意見可以換個說法來總結,即其實它們都在設定并列是通過某種“位置遞歸”而得來的,只不過有些認為是附加語位置的遞歸,有些提出的是補足語位置遞歸[9]。我們此處將Munn 和Johannessen 兩人的方案圖列于下方,作為代表以資展示(見圖1)。

圖1 Munn 和Johannessen 的方案

二、句子合并刪重模式的進一步反思

在概覽過已有的相關討論之后,我們認為仍需從“句合說”入手來梳理思路,理由如下:

首先,雖然“句子合并刪重”模式的局限性早已被多次地提及,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看法卻從未因此消隱,我們不時仍會看到秉持該類理念的著述,其活躍度不可輕視。即使是后來的“雙模式共存說”和生成句法的“分層投射模式”也與其有不同程度上的重疊。

其次,通過上文的綜述我們可以體會到,在當下存在的三種意見之間,第一位的分歧似乎就是對于“句合說”的態度。是應該通盤附從之,還是要批判性地接受它,亦或是更多地把焦點從其身上移開?我們必須為此定下一個調子,這是最首要的問題。固有資料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而本文更想論證出哪種選擇具有確乎的必然性。

(一)真實思維可能性給出的判斷

目前,對于“句子合并刪重”模式有兩點新的疑惑:

第一,它是否符合人們話語操作的真實情況?通過內省檢驗、語感經驗和語用體驗,大家能夠明顯地意識到,對于例(1)“灰塵布滿了門框和窗欞”等句子,我們無論是“信息的發送”還是“內涵的領會”都是一步到位地完成的,沒有任何人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會先分別想到“灰塵布滿了門框”和“灰塵布滿了窗欞”這樣兩個句子然后再把它們拼到一起。我們對并列短語的使用其實從來都是直接捏湊、瞬時成形的。

第二,該模式從原理上講是否適切于認知法則和意識規律?該模式以難釋易、以繁推簡,這是與“從相對簡單的形態發端”“由單純到復雜”的思維順序相悖的。人腦的加工不會像這樣把一組紛雜的、多條目的、有待整合的“高端”條款作為源初的萌發點,而把簡潔的、單條目的、更好解析的基礎面貌作為其演繹發揮后的結果。不僅如此,該方案還生成了大量冗余的運算,未能符合經濟省力的原則,部分信息的二次出現和復雜繁瑣的操作步驟都使創生過程變得并不輕松,這是追求便捷的自然取向所排斥的。當心理機制能夠直接造就“A+B”然后一次性地將其接入句子時,它就不會選擇分兩步去創制有重復謂項的一對相近式并且最后還要再次花費心思讓它們“加合去重”。

故此,“S1+S2→S+”這種假想方式本身是值得思疑的,“句合”的傳統有理由被放棄,因為它實際上并不存在。

其實越是跳出簡單的、二項式的、意義連通關系單一的情況而去放眼于豐富多彩的實際語料,我們上述的判斷就越加清晰。比如下面所示的“若干多項并列短語彼此交錯關聯”的例子:

(7)……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堅持和發揚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

這一句本身包括了兩組并列短語,每組分別有不止一個并列項,因為它們之間是均勻地相互串銜的,所以整體上可以逐條拆分開來,如“引導我國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引導我國人民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引導我國人民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引導我國人民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引導我國人民堅持正確的民族觀”……“引導我國人民發揚正確的歷時觀”……以至于最終解體成3×5=15 個單枝句。那么難道說這個例(7)原本是由這十多個句子合并到一起然后刪除重復部分得來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幾乎不可能出現這樣工程浩大而又效率極低的思維運作。如果對于單獨一個二項式并列短語的“句合”模式來說,其高認知資源占用率還不夠明顯,那么這一例便展示了問題的值得矚目性。倘若例(7)真的發端于句子合并的過程,則它至少要經過幾分鐘的醞釀才能被說出來,事實上這樣的突破了人類的短時記憶限制的漫長等待是不存在的,而通過心理自省大家就會發現其實我們是通過詳細地一一羅陳所想內容的方式逐步而又干捷地完成這里的每一組并列短語的??梢娂幢闶悄軌蜃匀绮痖_的并列形式也不是句子捏成的。

(二)關于意想中的順宜之處

與以往學者已然舉到過的、商榷“句合說”適用范圍的證據不同,本文意在質疑的是該理論立身的基礎。而且我們還有必要對這一模式在被指出局限性之后仍然一再被使用的原因加以檢視,以解除它的動輒興發。

本文發現“句合說”廣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所謂的“方法論優勢”。以往的文獻雖然看到了它在普遍性上的弱點,可其除去這些之后的“長處”卻仍然維系著研究者們的附從熱情。

比如很多學人指出該方案在解釋如下面例(8)(9)所示的異類詞的并列現象之時會極為適宜而便利。不同詞性間的并列無疑是極具代表性的情況,他們認為“句合說”在此處的得心應手能夠證明其自身的合理性[1,3,13]。

(8)就讓他去千差萬錯地理解他的血緣發源地的種種事物和變化吧,就讓他賦予這些事物和變化千差萬錯的喜愛和怒火吧。

(9)流蘇漸漸感到那奇異的眩暈與愉快,但是她忍不住……(張愛玲《傾城之戀》)

的確,用“雙句合并”來解釋該類用法確實會很簡捷。在這種框架下,可以說其中的異類詞原本是處在兩個不同的句子中的,只是由于位置相同而在合并之后被放到了一起,因此它們只需要滿足原來單枝句的句法要求就可以了,彼此之間不必有任何關系。這就是詞性不同卻還能結合成并列短語的原因。

對此本文認為,上述的考量顯示出了非??少F的敏銳性,然而在我們看來,任何兩個項目之所以能并列,主要是因為它們“在組拼之后要能與有待表達的其他部分做到可行的內涵連通”,只要達到了此標準,即使是不同性(或不同構、意義算不上相似或相關)的兩個版塊也能并列,而如果不契合該條件,哪怕是再怎么同性(或同構、意義相近/相關)也還是難以成立,大量的事實顯示出同性(或同構、義近、相關)等取向絕非并列項準入條件的決定力量,“兩項間形式和語義上的一致性導致了它們二者能夠并列”的傳統思維正在被其他文獻不停地用相反的語料來檢驗,例(1)等同性詞的情況是如此,例(7)、例(8)的異類詞也一樣,詞性的異同區別其實與創生的核心問題干系不大,它只能影響范例的品級而不能反映建構的原理,中文語法結構并沒有異類詞在同一句中同一位置不得并列的限制,只有“以組成對應外部語義的整合體為主旨”這個唯一的終極要求[18]。既然不同詞類的并列現象上升不到或者說其實無關于“句合”模式的闡釋,那其所謂的“獨到的解說效果”也就會落空。

更何況,如果按照上面“句合說”的方案來分析,那么異類之并列就完全可以被看成一種十分正常的情況,因為“只要服從于各自原本的單枝句就好”的觀念會使它們與詞性相同的并列形式無法產生任何差異??墒钱愵愒~并列短語事實上是一種非常規的“弱式”,具有出現頻率低等非典型性表現,這就存在著些許的互相矛盾了。

同理非獨立句法成分并列的情況[9-10,13]也是一樣,對于像“小張昨天晚上和老李今上午已經來見過我了”和“他去了一次圖書館與三次食堂”這類的例子,“句合說”似乎具有的適宜性優勢大概也不切實,其中的原委與剛剛論證過的異類詞的情況一致,茲不重復。

三、雙模式共存體系的深層省察

本文不建議承認“句子合并”的生成路徑,這無疑也就同時否定了“雙模式共存說”,畢竟后者的正確性要建立在“句合”至少存在、“短語層面的詞項直接組聯”模式(后文簡稱“直組”)相伴補充的前提上,所以擁有了前面的論述,雙模式說的曲直就已經得到闡釋了。

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句合說”的無法立足確實是對“雙模式共存說”最關鍵、最有決定性的一個挑戰,但它還不是全部局限性的由來。很顯眼的問題出在“雙”這一理念上。對同一種語法形式卻用兩套機制來解釋,這種行為本身就存在疑議,朱德熙在多份著述中專門提出了語法體系應當“簡明”的要求,沈家煊的一系列研究也反復強調了這一原則的重要性?!熬浜险f”本身就與“簡潔性”相距甚遠,而“雙模式說”又在它的基礎上再次增加了一條規則,這就更加復雜化了最終的結論。

同樣是并列短語卻只因為處于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就被賦予分別兩種形成方式也是有點奇怪的。以用特定副詞修飾的格式為例,不宜說它不帶副詞之前是“句合”的,帶上副詞之后就是“直組”,因為如“高粱與人等待著花朵結出果實”不太可能僅僅因為添加一詞后成為例(6)的“高粱與人一起等待著花朵結出果實”就立刻從本原上換了一種創生路徑。

“雙模式說”看似與并列短語“有些能拆分而有些不能”的面貌形成整齊對接,讓范疇的不同指示出來源的不同。但事實上,“可分”“能分”遠不是“必分”“只分”,它們其實也都是拆離態和凝結態共同具有的那一部分成員,所以表面上的兩兩分別相通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并列短語間沒有光拆不合與光合不拆的截然對立,在“能合能拆+合而不拆”的真正格局下,我們看不到使用“句合+直組”的平行雙軌道模式的充分的理由。

堅持“雙模式說”的學者常常把“句合”和“直組”兩種方案分別與順序掃描和總體掃描、經濟性和象似性、簡單組合和提煉整合等思維模式對應到一起,認為這些同時存在的心理加工分別造就了協合共生的兩種并列短語生成方式(參考第一部分內容)。對此我們的困惑是:正常情況下,順序掃描代表的是象似性的原則,總體掃描代表的是經濟性的原則,可為什么這里的觀點卻是正好交叉顛倒過來的?還有,思維方法的不同往往會導致語言形式上的差異,但在此處的解讀中,它們造成的僅僅是創生路徑上的分歧,最終得出的并列短語卻都是面貌一致的。再比如,該思路說用多次認知產生的句子合并的方式是對經濟性的遵從,可是這一套操作明明并不經濟,反而是有違常理的先繁化然后才能再去儉?。▍⒁娗拔模陨戏N種問題似乎反映出了一些基礎層面上的瑕玷并且在固有框架里難于找到很好的解答,為此我們要給它們背后的觀念打上一個問號。

本文僅是不贊同“雙模式說”,而非想要否認上述這些思維模式的存在。它們確實是在心理加工中攜手運作的,只不過所帶來的結果并不是兩種并列形成方式的不同而是并列結構與其他句型的差異。

舉例來說,例(1)“灰塵布滿了門框和窗欞”這種并列短語句就只是總體掃描、一次認知的結晶,它是在經濟性原則下施行的提煉整合。而順序掃描、多次認知所形成的格式是“灰塵布滿了門框,也布滿了窗欞”,這才是臨摹象似原則下簡單組合的產物。再試舉一例如下:

(10)他成了全班的支柱和戰士的依靠。[總體掃描、一次認知、經濟性原則、提煉整合]

他不僅成了全班的支柱,更成了戰士的依靠。[順序掃描、兩次認知、象似性原則、簡單組合]

可以看到,上述認識能夠避免并修正前文那些把兩套對立的思維模式落腳到并列短語的創生路徑之上所出現的不易講通的地方(使得思維決定形式,總體掃描對應經濟性、順序掃描對應象似性……),更符合認知規律和語言事實。并列短語句是和與它表義相同的聯合復句相對的,輕松省力、一揮而就、聚結提取的思路是并列短語這種形式的唯一來源,“雙模式共存”的生成觀并不具備某些預設中的認知基礎。

四、對生成句法學的以連詞為中心的分層投射模式的揣度

這里要談的是我們關于前面第一部分所述的第三大類已有觀點的看法:

(一)創生機制的詳致查究

首先本文比較贊同該類意見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短語層面上的做法。用短語結構規則來解釋并列式的方案雖然在較早前就已經被Douhgerty 等文提了出來[2],但能將其升級并推廣也是一步很大的前進。

可是跳出轉換生成語法的理論體系來看,我們覺得其中自后向前的搭建方式顯然需要慎重考慮。比如例(11)的“尊重并享受”,如果說這一并列短語的創生過程是由“并”(視之為中心語)與尾項“享受”(認作“并”的補足語)首先投射成一個“連詞短語”,然后再去與首項“尊重”最終結合成型,那將是有點兒難于置信的,因為它同樣沒有足夠的心理現實性,也有違人類的基本認知原則。我們大腦的處理系統從未也根本不會像這樣跨越線性規律,以突兀的標記和末端成分作為思維發起點。

(11)這樣想的人才真能尊重并享受他的生活。

而且分層漸進、位置遞歸的設想也有值得反思之處。由于存在著以先行環節為基礎的不止一步的運作,該程序當然就會多有往復、比較繁冗,這跟“句合說”一樣也與語言智能的即時性、經濟性距離較遠。事實上,通過內省檢驗和語感經驗我們也可發現,至少有大量的并列短語不是按照此種方式得來的。

不僅如此,分層投射、把后聯項當做連詞補足語的另外一個局限是它仍舊在忽略兩個并列單元之間的的整體粘湊性和互動關系性,因此,對于有關系集合詞/關系謂詞的并列短語句[如例(3)(4)]等諸多現象,包括剛剛舉到的兩并列項間隱約有所系聯的例(11),本類方案都無法做到順暢地解釋。聯項間的牽連不要割裂,這是創生機制的研究中時刻應當留意的。

還有我們發現,“詞項融合/同音減略”的理念在很多這類研究中依然得以沿襲下來,并被用去詮釋聯項的由來及其所在的層面等源頭深處的問題,比如不少資料認為那些參與到分層投射程序中的并列單元其實都是XP “合并刪重”而來的[9]。然而,這一思路終究還是要面臨本文之前提到的兩個方面的挑戰,此處就不再重復了。

(二)關于“二分支結構”論

學界對并列短語的分析存在著“平鋪結構”和“二分支結構”之爭。顧名思義,前者的意見如圖2 左半部分所示,各個元素在同一層級平等排列,而后者的理念則像右半幅圖,用上下雙開叉的形式詮釋,我們此間關注的這批生成句法學的分層投射的觀點顯然就是這第二種模式。

圖2 平鋪結構和二分支結構的對比

二分支的思路有很多道理可循,比如不少人提到的一點是,在層次劃分時,連詞確實總是非對稱性地優先親近于其中一個并聯項,且能形成一個不宜分裂組合,其次才是該整體與另一個并聯項的連接[1,19-20],這在漢語中就體現為[甲][Co 乙]模式。

此種視野雖然有其合理性,卻只是一個用二分法劃層時的權宜之策。朱德熙早就指出:“非聯合結構都是由兩部分組成的,而聯合結構卻不止,這是一個重要區別?!彼远质降钠饰霾呗詫τ诓⒘卸陶Z來說是否絕對適用是值得慎重的。而一旦我們轉為采用多叉圖、連線圖來觀察這一格式則會發現其中的連詞其實是個獨立的標記,它正同時同勢地銜接著兩個平行單元。例(12)中,“清新┊和涼爽”當然比“清新和┊涼爽”合法得多,但前者也稱不上是特別正常的言語樣貌,最合理的表達其實就還是左右都無側重的、平順而連貫的“清新和涼爽”。

(12)雨水的流動里隱蔽著清新和涼爽。

?雨水的流動里隱蔽著清新┊和涼爽。

*雨水的流動里隱蔽著清新和┊涼爽。

本文提到的言語心理現實與認知思維規律、聯項間的凝結態勢和互動關系等疑竇當然也都可以看做是二分支論所帶來的。而且不止于此,我們看到該觀念還必定會突破并列單元間均衡平等的結論,以致于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認為“內聯項”(漢語中是前聯項)在地位上遠遠不及“連詞中心語”及其“后項補足語”,這嚴重低估了它的作用。另一種則更為著名,它們主張并列式整體上是以其首聯項為主導核心的,“就近效應”“部分一致”等現象即是證據[1,13,19]。我們認為,“就近效應”“部分一致”只是一部分語言中的某種特殊情況,不宜推廣為普遍的、一般的規律,它們和有時發生的首項對后項的約束效果一樣,可能更多地是語序排列帶來的義涵牽扯,不是語法地位本身的問題。并列短語很多情況下展示的都是一種獨立價值單元間的組聯,并彰顯出其中的協作性、聚合性、平衡性,這些都與“首項主導說”并不相配。

(三)連詞的角色

在連詞為中心語的前提下,便有極大一部分此類研究傾向于將這一創生機制最后投射出來的并列短語認定為&P/CoP,而非NP、VP 等。功能性語類的視角在生成句法學中十分興盛,可是大家仍會心生猶豫:將并列結構設置為非詞匯性的“連詞短語”是最實際的方案嗎?把“聯項1-連詞-聯項2”對應為“指示語(/附加語)-中心語-補足語”的特別認識是合乎情理的嗎?

在我們看來,并列短語的源起核心不應該是連詞。因為當一個發話人用到該種形式時,仍以“清新和涼爽”為例,他想表達的其實是“清新”與“涼爽”這兩種感受的共同存在,“和”僅僅是把二者羅列到一起的一個串聯手段,而非言語意圖之所在。我們不是專門為了使用“和”字結構才去說出“清新和涼爽”的,&P/CoP 這種提法的合理性相對沒有DP、IP、CP 等那么充分。

五、直接組聯模式試證

本文認為并列短語的創生路徑或許并不如想象的那樣復雜,最簡白的短語層面上的版塊直接組聯應該是實際的答案。

公眾的自然直覺始終都在平常地認為,并列式的形成就是一個把兩個單元徑捷地拼加到一起去展現的過程。(為了更好地銜接彼此并明示關系,其間很多時候都會用到相關的標記符予以輔助。)可以說,如果事先并不了解第一部分所述的三個大類的詮釋方案,那么我們都會如此思考。而現在看來,這種“第一感覺”確實有其背后的道理:

首先它顯然與語言使用中的思維機制最為匹配,同時又非常符合大腦的加工習慣,不僅不會具有前文提到的“句合說”“雙模式說”“分層投射說”所遇到的“過程冗余復雜”“背離心理規律”“有違主觀情理”等問題,還剛好站在與它們相反的合適立場上。加之我們之前也提過,所有并列短語應該都是總體掃描的、一次認知的、經濟省力的、提煉整合的,這也與直接組聯的設想極為相契。確實,當我們想要表達“A+B”的意思時,最順理成章的途徑就是把A、B 兩項快速、便捷、直接地拼加到一起,使之即刻架構成一個容納雙元素的擴展版塊,然后讓它以這種整體片段的身份馬上進入到恰當的句法位置上,這是與客觀經驗和認知原理最貼近的。

對于例(1)(2)等最常見的例子,我們不建議通過拆分的方式來理解,因為整體性的處理非但同樣可以而且效果更佳。而就算非要關注“可剝離成兩個表達”的現象不可,那么直接組聯模式從總體結構內部的小分塊發起的逐枝剖釋也完全足以順應這樣的分析?!翱煞纸印钡奶卣鞑⒎侵荒軄碓从凇半p句”這一種模式和層次。而反過來以例(3)-(6)為代表的無法進行割裂情況則更是完全倒向我們的“直組說”,其二者在理念與實體上顯然都極為搭調。接下來,例(7)那樣的幾個多項式交叉關聯的句子的形成在直接組聯模式的思維下也將不再重擔難挑,反而愈加符合我們的語言組織現實和一般操作理念,彰顯了其正確性。而對于例(8)(9)那樣的異類詞并列,“直組說”依然能夠立足平穩,因為使用直接組聯法并不意味著就變相承認兩個聯項必須具備同性、近義、有關等呼應狀態,它實際上所遵照的聯項準入條件(“以組成對應外部語義的整合體為主旨”)沒有做出這樣的規定(參見前文),不能說兩個異類詞就不可以“直組”。相反,在直接組聯的模式下,異類并列會被視作一種允許出現但位于邊緣的情況(是合格的成員但不是最好的舉例,因為詞性異同問題雖不決定聯項的生成資格卻影響的是最終結構的檔次),這與其非典型的真實身份完全吻合。

即使同樣從短語層面去看,“直組說”也沒有采用與認知實際距離較遠的繁復解析思路,更不會跟從前到后的思維趨向相逆反,它維持住了并列項地位大體衡等的結論,難以導致輕視某一單元的局面,還未曾割裂其兩者間的凝結性與關聯性,在對例(3、4、5、6、11)的闡發能力上極為自得?!爸苯M”的視角不提倡例(12)所示的人為斷句邏輯,它與“連詞中心說”及其功能性語類&P/CoP 的提法完全無關,對于例(13)這樣的“無‘標記’并列短語”也能自然詮釋。

(13)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姐姐和小妹們,你們好嗎?

綜上所述,想要順利地經受住心理現實和思維規律這兩個大方面的檢驗,也就只有采取在短語層面上版塊“徑直攢接”這一條路線了,而且它可以通盤覆蓋多種多樣的語料,稱得上適域寬廣、一夔已足。故而本文認為,每一個并列短語都是由此得來的,不會也無需再有其他的方案。

六、余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個別研究常常借助英語中的“動詞間斷”“以CP 為順接后聯版塊”等語例來論證某些創生機制的合理性,可是本文卻發覺它們其實已經都是聯合復句層面的討論了,超出了本文關注的并列短語的范圍。何況我們認為這其中很多表現的根源實際上是根據語義進行的靈活運用,而非語法格式帶來的切實規則,所以本文對它們的意見是一直趨于保留的。而且除卻帶有關系集合名詞、關系謂詞、一些特定副詞的并列短語句之外,還有一眾其他的語料也可以反饋出“句合”機制的局限,比如表意上的數值問題、聯項間的語序顛倒問題等,不少學者對此也有提及。這些現象反映出了并列式的聯項間所具有的自主立身性、整體粘湊性和互動關系性,亦是直接組聯模式的有力憑據,限于篇幅的原因我們將另文展開。

注釋:

①本文所有例句均出自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料庫(BCC)。

猜你喜歡
雙模式連詞短語
Can You Use the Linking Words? 你會用連詞嗎?
小直徑雙模式盾構機在復合地層中的施工應用與實踐
連詞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
《健民短語》一則
西夏語中的對比連詞 djij2
基于域分解的雙模式PE
2015年高考英語最可能考的短語
雙模式盾構下穿巖溶地區河流施工技術
Z源逆變器并網獨立雙模式控制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