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模態和敘事話語的學習強國平臺“一帶一路”紀錄片分析

2024-01-22 09:14波,周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敘事學紀錄片話語

徐 波,周 曄

(樂山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學習強國平臺上的“一帶一路”紀錄片作為一種多模態和敘事話語形式,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然而,在學術界,對于該紀錄片所采用的多模態和敘事話語的系統性分析仍然相對有限。因此,本文旨在基于多模態和敘事話語的理論框架,對“一帶一路”紀錄片展開深入研究,探討其敘事行為、敘事策略以及多模態話語特點。通過對紀錄片中聲音、圖像、語言等多模態符號的分析,旨在揭示紀錄片在再現意義、構圖意義和互動意義等方面的特點,以及紀錄片中中國話語的傳播機制。

學習強國平臺的國際欄目下有6 集“一帶一路”紀錄片,分別是《共同命運》《互通之路》《光明紐帶》《財富通途》《金融互聯》和《筑夢絲路》。這些紀錄片記錄了國內外60 多個普通人物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故事,通過普通人物的小故事視角來闡述國家的大戰略,用事實和事例證明了“一帶一路”并不是中國獨自進行的一曲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的宏大主題。

然而,迄今為止,國內學者在對“一帶一路”紀錄片的分析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多模態、視頻傳播特點與效果以及話語國際認同等角度,而缺乏對其進行多模態和敘事話語分析。

眾所周知,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找到豐富的圖像、聲音和語言等多模態符號資源。同時,紀錄片也具有宣傳的功能和目的。因此,從多模態敘事學的視角對“一帶一路”紀錄片進行分析具有非常必要的意義,可以揭示其敘事行為和敘事策略,深入分析其多模態話語的特點,并解釋紀錄片話語傳播的機制。

本文關注紀錄片中的多模態表達,探究敘事行為和敘事策略在紀錄片中的呈現方式,同時分析紀錄片的多模態話語特點,以更好地理解紀錄片的傳播機制。通過這項研究,希望能夠為學術界提供更全面、深入的關于“一帶一路”紀錄片的分析,豐富多模態和敘事話語研究的領域,并為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提供有益的參考。

此外,本文嘗試將語言學理論和新聞傳播理論相結合,拓展語言學與新聞傳播的交叉領域研究,并為話語分析提供新的研究視角。通過此類研究,希望能夠深入理解“一帶一路”紀錄片中多模態和敘事話語的運用方式,以及其對于中國國家戰略的傳遞效果,從而推動該領域的學術探索和理論發展。

一、多模態敘事話語分析的發展

傳播學家Walter Fisher 在20 世紀提出了敘事學(narrative paradigm)的范式。Fisher[1]認為敘事學范式主要是指能反映出跨學科學者們所共享的某種現存觀念,特別是和敘事性相關的觀念。

新聞敘事學是新聞學一個重要分支。它主要關注新聞報道當中存在的共同敘事性元素。齊愛軍[2]認為,新聞敘事學的研究對象是新聞文本,其研究方法是綜合運用話語分析,對新聞的敘事行為和敘事策略進行研究。新聞敘事學的三種主要理論框架包含新聞敘事文本和話語結構、新聞敘事行為以及策略研究。新聞敘事文本呈現出連續開放的特征,其話語結構是完整的、有重心的;新聞敘事行為體現為傳遞真實可靠、全面完整的信息,并以風格敘事和話題敘事為主導;在新聞敘事策略研究中,風格敘事主要包括細節策略、場景策略、視角策略;話題敘事主要包括平衡策略、語詞傾向性策略、消息來源策略、敘事結構選擇策略和媒介包裹策略。

趙玲,程鑫頤[3]對“一帶一路”微視頻《大道之行》進行了多模態話語分析。他們運用視覺模態、聽覺模態等模態分析《大道之行》在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所體現的中國形象,探討在數字媒體背景下,社會符號學視閾中中國文化在中國形象“自塑”過程中的作用。陳岳芬、李珂[4]對“一帶一路”短視頻傳播特點和傳播效果進行了分析,發現短視頻具有周期性特點,發布渠道以網絡視頻為主,手機短視頻為輔。馬安妮、周麗[5]以“中國一帶一路網”絲路時刻短視頻為例,探討了中國話語如何得到國際社會認同。賈文山、盧芳珠[6]從學科建構(理論學科、應用學科);語境層面(全球中國學、中國全球學、戰略文化,元宇宙等);元理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天下體系、漢語哲學)構建了新全球敘事學的學科框架。韓艷方[7]認為,盡管多模態協同引起了學術界的興趣,但對于其系統性的探索仍相對不足。他從系統功能視角出發,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對模態協同進行了多維分析。研究發現,模態之間的協同表現在語境、符號分工、符號可供性、表達通道和媒介等方面。這些方面體現了模態協同在非物質性與物質性之間的連續性,以服務于多模態話語的目標。

近年來,多模態話語分析受到越來越多國內外學者的關注。Kress,G.&T.van Leeuwen[8]構建了視覺語法理論框架,其理論基礎是韓禮德(Halliday,M.A.K)的系統功能語言學[9]。他們認為圖象和文字說明是有聯系的,兩者之間具有互補的關系,視覺結構生成現實世界各種圖像,并表達意識形態。朱永生[10]探討了多模態話語的產生、定義、性質、理論基礎、內容、方法和意義。張坤坤[10]把多模態話語分析和批評話語分析進行了比較,梳理了西方學者在兩者研究上存在的爭議和分歧,并展望了兩者未來的研究方向。以視覺語法為理論基礎,以李子柒系列動態視頻為語料,桑修月[12]從接觸、社會距離、態度和情態四個視角,分析了李子柒系列視頻中多種符號模態間如何構建互動意義。張德祿、趙靜[13]探討了在多模態話語分析中是否需要分析多模態語法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

國內外學者從多模態話語分析的角度對“一帶一路”短視頻的傳播、微視頻的特點和傳播效果進行了探討,有新聞傳播領域學者對新聞敘事學的理論框架進行了探討,同時對“一帶一路”的傳播和中國話語構建進行了分析。從多模態敘事學視角對“一帶一路”紀錄片進行分析很有必要,是一個拓展語言學和新聞傳播交叉學科的一次有益探索?;诖?,本文構建了多模態敘事話語分析的基本框架見圖1。

圖1 多模態敘事話語分析框架

該理論框架把新聞敘事學和多模態話語進行融合,主要包括了五大要素:敘事行為、敘事策略、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其中,敘事行為和敘事策略屬于新聞敘事學層面,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屬于多模態話語層面。

二、“一帶一路”紀錄片的多模態敘事話語分析

(一)“一帶一路”紀錄片中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分析

1.紀錄片的再現意義分析

根據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再現意義是通過敘述形象和概念形象來實現的。敘述形象主要包括行為過程、反應過程、言語過程、心理過程和轉換過程。行為過程指的是通過視覺符號來展示人物的動作和行為,如人物的姿態、移動和手勢等。反應過程則是通過面部表情、體態等來揭示人物的情感和態度。言語過程指的是通過語言的使用來表達人物的觀點、意圖和交流。心理過程則是通過內心的獨白、回憶和想象等方式展現人物的心理活動。轉換過程是指通過剪輯、場景變換等方式來轉換不同情節和時間段[14]。

除了敘述形象,概念形象也是再現意義的一種表達方式。概念形象主要通過類別過程、分析過程和象征過程來實現。類別過程是通過分類和歸類來表達事物的屬性和關系。例如,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通過將不同國家、不同人物或不同事件進行分類和歸類,展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共同點。分析過程則是通過解剖和分析來闡述事物的結構和機理。例如,紀錄片可以通過解釋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模式和政治關系,分析“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方式和對各方的影響。象征過程則是通過符號和象征的使用來傳達更深層次的意義。例如,在紀錄片中使用特定的符號或象征來代表“一帶一路”倡議的和諧、互聯和繁榮。

紀錄片的再現意義主要通過“路”這一核心主題來實現。比如第二集《互通之路》中不同的商品和物品的運輸通過陸路和海運來實現,比如始于重慶的中歐班列,承擔了把筆記本電腦運往歐洲的功能,因此,筆記本電腦象征著中國制造的商品之一,與古代的絲綢等產品一樣,現代中國制造銷往世界各地。同時,老撾基本沒有鐵路,其境內只有3.5 公里長的鐵路,需要修建鐵路,這與中國境內高速鐵路里程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承擔了土耳其境內的190 公里的高速鐵路修建工程,象征著中國基礎設施技術實力雄厚,帶來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繁榮。

在第三集《光明紐帶》中,電力短缺問題困擾著巴基斯坦和幾內亞等國家。巴基斯坦經常停電,商場、政府機關、學校等都配有發電機。幾內亞城市克拉克電力短缺,孩子們借助路燈溫習功課,反映出幾內亞國內電力極度短缺。這些視頻的象征意義在于中國與這些海外國家開展合作,新疆的電器公司制造變壓器等產品遠銷海外,運到巴基斯坦,中國建設者協助巴基斯坦建設者建造國內最大的水電站,還建設了卡西姆港燃煤電站,解決照明問題。該集紀錄片通過中國隧道工程先進的掘井設備、水利水電工程、運輸等畫面,呈現了一片繁忙的工程建設景象,通過大型設備的發出的聲音,設備的特寫鏡頭,來敘述中國形象,展現中國的基建實力,給受眾形成聽覺和視覺上的沖擊力,這不僅樹立了中國是一個基建大國,更是一個基建強國,可以幫助巴基斯坦解決電力基建,樹立了中國的正面大國形象。

第六集《筑夢絲路》中,來自中國、俄羅斯、格魯吉亞、烏克蘭的360 名演員通過具有濃厚民族氣息和恢弘奇幻的舞蹈表演來展示絲路文化。紀錄片通過采訪格魯吉亞演員喬特內和俄羅斯演員安娜來展示絲綢之路上的商人服裝,通過演員的話語來實現言語過程。在演出中,西域的史詩與夢境在空間表演中得以重現,紀錄片通過豐富的色彩、奇幻的場景,讓冰山雪峰、沙漠胡楊、洞窟飛天、樓蘭古城等復原了絲綢之路場景,通過場景的不斷轉換來實現時空的互換。通過絲綢之路,實現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商業往來。馬可波羅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撰寫了《馬可波羅游記》,書中描述了讓西方世界向往的中國。唐朝唐玄宗天寶十年,一個叫杜環的人來到撒馬爾罕,一個被唐朝人譽為“大食”的阿拉伯帝國,他見證了中國的紡織和冶煉技術在當地的流傳過程?;貒?,他撰寫了《經行記》,書中記錄了西亞、北非的地理、物產和民族風俗等資料,這些信息非常寶貴,為后人研究西亞、西非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過書籍記錄,紀錄片呈現了兩人所描述的中國、西亞和北非,中國和西方的形象通過行為過程和書面記錄的形式得以展現。

福建泉州的清真寺見證了泉州的輝煌與滄桑,清真寺里曾經居住著上萬名外國商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長眠于清真寺。泉州所發現的墓碑上鐫刻著古敘利亞文、阿拉伯文、波斯文、漢文預示著泉州不僅是各國商人的港埠,還是各種文化交融匯合的港口,紀錄片中所呈現的墓地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鑒的直接證明,這部分主要是通過象征過程來實現泉州的概念形象,該部分通過言語過程和象征過程來體現敘述形象和概念形象,從而實現紀錄片的再現意義。

2.紀錄片的互動意義分析

根據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互動意義主要通過接觸、社會距離和態度來實現。接觸是指人際之間的互動和聯系,主要通過需求和提供來實現。需求是指人們在互動中對信息、資源或其他方面的需求,而提供則是指滿足這些需求的行為或動作。在紀錄片中,接觸可以通過觀眾與紀錄片中的人物、事件或場景建立聯系和共鳴來實現。觀眾通過觀看、傾聽和參與,在接觸中獲得信息和體驗。

社會距離涉及互動中的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以及個人與非個人之間的關系。個人層面的社會距離是指個體與他人之間在互動中所處的社會關系。在紀錄片中,涉及到人物之間的親密關系、合作關系或權力關系等。社會層面的社會距離則是指個體與社會機構、社群以及社會價值觀之間的關系。紀錄片通過展示不同地域、文化和社會群體之間的互動和聯系,展現互聯互通的主題和意義。非個人層面的社會距離則是指個體在互動中與非人類元素(如自然環境或技術)之間的關系。紀錄片通過展示人類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以及科技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呈現出互動的多層次和多維度。

態度是指在互動中體現出的情感、態度和立場。主觀態度是指個體在互動中表達出的個人情感和觀點。觀眾對紀錄片中的人物、事件或主題的態度和反應,可以通過情緒表達、評論和評價等方式體現??陀^態度則是指基于客觀事實和證據所形成的看法和立場。紀錄片通過客觀的數據、專家的解釋和科學的觀點,呈現出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客觀評價和理性分析[14]。

紀錄片中互動意義主要通過記錄片解說者、60 多個普通人物的近鏡頭特寫和所說話語來實現。比如,第二集《互通之路》中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員托馬斯薩金特的近鏡頭特寫,正是互動意義的體現,他對中國基礎設施建設能力進行了積極正面評價,他認為中國是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領導者。視頻從第三者話語中印證了中國的基建實力,與受眾形成話語上的直接互動。

在第六集《筑夢絲路》《千回西域》絲路文化展演之前,紀錄片采訪了俄羅斯和格魯吉亞的兩位演員,他們對絲綢之路貿易和中國做了積極正面的肯定性評價,與觀眾形成了語言上的互動。同時,兩位演員的語言也是對信息需求的回應,屬于主觀態度,與觀看紀錄片的觀眾形成了互動。

意大利的馬可波羅和中國的杜環通過撰寫《馬可波羅游記》和《經行記》對推動中西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兩本游記的形成,通過書籍與觀眾形成互動,與兩本游記的讀者形成閱讀經歷上的互動。

在第三集《光明紐帶》中,紀錄片通過大型機器諸如挖掘機和掘進機的轟鳴聲來凸顯聲音符號,通過特寫精確定位系統來保證工程鍋爐的誤差小于2 毫米,這里通過巴基斯坦的建設者發出OK 的手勢和聲音語言來體現與觀眾的互動,這部分通過社會距離和態度來實現紀錄片的互動意義。

3.紀錄片的構圖意義分析

根據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構圖意義主要通過信息價值、凸顯和框架來體現。信息價值是指構圖中所包含的信息的重要性和價值[14]。左邊和右邊的構圖常常被用來傳達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左邊通常被認為是熟悉或已知信息的一側,而右邊則暗示著新的、不確定的信息。這種構圖方式可以幫助觀眾建立對紀錄片中所展示信息的認知和認同感。

頂部和底部的構圖則主要傳達虛構和真實的信息。頂部通常與理想化、幻想和夢想等相關聯,而底部則更接近現實和實際情況。通過運用這種構圖方式,紀錄片有效地引導觀眾對所呈現的信息進行評估和理解。而中間構圖則是將重要的核心信息放在中心位置,而次要信息則放在周圍。這種構圖方式幫助觀眾更清晰地抓住關鍵信息,并構建信息的層次結構。凸顯主要通過大小、顏色、語調、焦距、視角、重疊和重復等來實現??蚣苤饕鞘褂镁€條和主線來實現[14]。

在紀錄片中,構圖通過將重要的信息放在突出和顯眼的位置,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和強調該信息的重要性。構圖意義主要通過第二集《互通之路》中哈薩克斯坦的“光明大道”計劃、蒙古國的“草原之路”計劃和印度尼西亞的海上高速公路、跨海大橋、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侖公路在視頻中的位置,這些國家的道路都放在視頻的底部屬于真實信息,同時在敘述不同國家的修路計劃時,為了凸顯公路的顏色多樣,使用了遠景圖,這樣使觀眾能看到全景。

第六集《筑夢絲路》中《千回西域》的絲路文化展演,有來自中國、俄羅斯和格魯吉亞的360名演員的演出,紀錄片中重點采訪了俄羅斯和格魯吉亞的兩位演員,時間從2 分45 秒到3 分15 秒,都是通過近鏡頭和鮮艷的顏色來凸顯,兩位演員位于視頻的中部是核心信息。泉州清真寺的輪廓呈現通過由右向左的遠鏡頭呈現,而墓地的呈現剛好由近及遠,凸顯了重要信息,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這部分通過凸顯、框架和構圖來實現紀錄片的構圖意義。

(二)“一帶一路”紀錄片的敘事行為和敘事策略分析

新聞敘事學主要從敘事行為和敘事策略角度來分析新聞話語。6 集紀錄片通過“命運”“路”“紐帶”“通途”“金融”“絲路”六個不同主題進行敘事,六個不同主題通過“一帶一路”來實現互通互聯。比如,在第二集互通之路中,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在歷史上都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通過陸路和海路與中國建立交通運輸網。非洲移民的拿著手機渴望信號,表明生活在全球化時代的人民渴望溝通,渴望信號。紀錄片的敘事行為通過10 多個第一視角和60 多個第三者的視角傳遞真實可靠、全面完整的信息,并以話題敘事為主導,展開敘事行為。

新聞敘事視角策略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新聞事件的參與者、親歷者是記者自己,把對現場切身觀察感受寫出來。故事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會增強,從而使讀者產生親近感、認同感。第二種是公眾代言人的敘事視角。記者從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客觀地記錄周圍所發生的事件,隱藏自己的個性。這種角度會讓受眾對事件有深刻的認識和理性的思考。第三種是第三者的敘事角度。通過第三者的敘述將時間凝固在某一時刻,通過第三視角讓現場復原,從而激發受眾的閱讀興趣,并獲得具體印象。6 集紀錄片敘事視角占比統計情況為,第一人稱視角占11%,公眾代言人視角占14%,第三者視角占75%。從統計中不難看出,“一帶一路”紀錄片主要通過第三者視角(占75%)和公眾代言人視角(占14%)來進行新聞敘事。其中,第三者視角所占比例最大,第三者視角主要是通過講述或評價,傳遞出真實和客觀的信息;公眾代言人視角位居第二位,增強了信息傳統的公信力和說服力。

三、結語

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多模態話語分析和新聞敘事學理論,我們構建了一個多模態敘事話語分析理論框架。這個框架包括五個主要分析要素,即敘事行為、敘事策略、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

以多模態話語和新聞敘事學為理論基礎,選取了學習強國平臺國際欄目下的“一帶一路”6集紀錄片作為研究對象。本文分析了這些紀錄片的敘事行為和敘事策略。同時,基于紀錄片中的聲音、圖像、語言等多模態符號,從再現意義、構圖意義和互動意義三個方面分析了紀錄片所呈現的多模態話語特點。通過分析,發現紀錄片主要采用客觀事實敘事,并通過第一人稱、公眾人物和第三者的視角來傳遞真實可靠的客觀信息。同時,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帶一路”的互融互通功能和意義,紀錄片采用了話題視角來強化這一倡議的遠見和重要性。紀錄片通過普通小人物的視角來解釋國家大戰略,沿著古代絲綢之路走向未來之路。

通過對“一帶一路”紀錄片進行多模態敘事話語分析,把語言學理論與新聞傳播理論相結合,拓展了語言學和新聞傳播的交叉界面研究,豐富了話語分析的研究視角。本文解釋了“一帶一路”紀錄片中中國話語的傳播機制,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猜你喜歡
敘事學紀錄片話語
一部女性成長與救贖的見證錄——《證言》的女性主義敘事學闡釋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敘事學經典/后經典劃分爭議20年考辨:后經典敘事學存在合法性論略
話語新聞
話語新聞
論紀錄片中的“真實再現”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