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和親文化資源及其價值

2024-01-23 00:31崔明德趙麗萍
關鍵詞: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和親

崔明德,趙麗萍

(煙臺大學 民族研究所,山東 煙臺 265005)

和親是指兩個不同民族上層之間的聯姻,中國古代歷史上至少有845 次,其中中國文獻中有明確記載的和親843次,外國文獻中有明確記載的和親2次[1]。和親文化是不同民族在和親過程以及與和親相關活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制度財富的總和,對邊疆地區的團結穩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中外文化交流及人類文明的提升,都能發揮其獨特作用。青藏高原雖然地勢險峻,氣候多變,交通不便,但自吐蕃興起后,這里的和親連綿不斷,特色鮮明,且在中國和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吐蕃曾與蘇毗、吐谷渾、泥婆羅(尼泊爾)、唐朝、南詔、象雄(羊同)、黨項、小勃律、康國、突騎施、遼、西夏、龜茲、甘州回鶻等政權和親,這些和親不僅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還推動了青藏高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而唐與吐蕃的和親,影響最為深遠,文化積淀最為厚重。但是,迄今為止,學界尚無專文對青藏高原上的和親文化進行系統研究。本文擬對此作一初步梳理,以彌補這一缺憾。

一 青藏高原和親的類型

分析漢藏文獻資料可以發現,青藏高原上的和親具有多元化、多方位等特點,既有唐朝等女子嫁往吐蕃的和親,又有吐蕃女子嫁到其他政權的和親,也有不同政權之間的和親,還有吐谷渾與中原王朝之間的和親。

(一)嫁往吐蕃的和親

這類和親在松贊干布時期最為集中,充分體現了吐蕃和親的多元性。根據漢藏文獻記載,松贊干布有多位王妃,其中至少有四位是從其他政權嫁到吐蕃的,她們分別是泥婆羅(尼泊爾)嫁給松贊干布的赤尊公主、唐朝嫁給松贊干布的文成公主、象雄嫁給松贊干布的象雄王黎彌佳之女象雄妃黎娣緬(李提芒、李媞曼)以及嫁給松贊干布的弭藥王(即黨項羌或后來所稱之西夏或木雅之王)之女茹雍妃潔莫尊[2]。據傳,她們都在吐蕃建了神殿和寺廟,赤尊公主在今拉薩建了大昭寺,文成公主在今拉薩建了小昭寺,象雄公主在賈喀孔建了騰布郭巴神殿(也有記載是建泰甫果巴寺[3]),木雅妃在卡那冬修建了卡扎色神殿。

在赤德祖贊贊普時期,吐蕃迎娶南詔公主為王妃,她與贊普生育一子,名曰絳擦拉溫。相傳絳擦拉溫到了成婚年齡,準備與唐朝和親,打算迎娶金城公主。迎親中途,絳擦拉溫意外死亡,于是金城公主便嫁給贊普赤德祖贊[4]。據藏文《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中宗景龍三年十一月降嫁吐蕃,在藏三十年,繼文成公主之對漢藏團結、文化、經濟交流作出重大貢獻,740 年薨。藏文文獻中關于她的事跡記載有《紅史》《西藏王臣記》,均認為是赤松德贊之生母,并有壁畫記其宴前認子經過,入藏事又多傳說故事?!保?]同時嫁往吐蕃當王妃的還有吐谷渾公主,據藏文史料記載,松贊干布的兒子貢松貢贊娶吐谷渾公主阿霞薩·柯覺蒙杰赤噶底夏為妻,生下王子芒松芒贊[6]。吐蕃與象雄(羊同)也有聯姻,有文獻記載,“沒廬”氏為羊同一大氏族,與吐蕃王室通婚,赤松德贊的一個妃子的名字便為“沒廬妃”[7]。

(二)吐蕃女子外嫁和親

吐蕃和親歷史上,在中原王朝及其他政權的公主嫁往吐蕃的同時,吐蕃女子也肩負政治使命,嫁往其他政權聯姻。如松贊干布時期,吐蕃與吐谷渾和親,吐蕃墀尊公主出嫁吐谷渾。武則天永昌元年(689 年),吐蕃的另一位王室女贊蒙墀邦出嫁吐谷渾王子慕容忠[8]。吐蕃與象雄也有和親,如吐蕃公主嫁往象雄,象雄(羊同)國小王“李聶秀”迎娶吐蕃公主[9]。據《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贊蒙聶媢登,吐蕃公主,嫁與羊同王者”[10]。吐蕃與突騎施也有和親,根據文獻記載,“突騎施可汗蘇祿,素廉儉,每攻戰所得,輒與諸部分之,不留私蓄,由是眾樂為用。既尚唐公主,又潛通突厥及吐蕃,突厥、吐蕃各以女妻之?!保?1]

(三)吐谷渾與隋唐王朝以及其他政權之間的和親

吐谷渾是歷史上青藏高原上的一個重要政權。吐谷渾除了與吐蕃和親外,出于種種考慮,還積極與中原王朝和親,如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 年),“會吐谷渾來降,朝廷以宗女光化公主妻之,以謇之兼散騎常侍,送公主于西域”[12]。開皇十七年(597年),吐谷渾發生內亂,世伏被殺,其弟伏允被擁立為吐谷渾首領。伏允(597—635年)立后,立即向隋請求娶光化公主為妻,隋文帝表示同意后,伏允便和光化公主結為夫妻[13]。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吐谷渾主諾曷缽娶唐朝第一位和親公主——宗室女弘化公主為妻,唐太宗對弘化公主“資送甚厚”[14]。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吐谷渾諾曷缽長子慕容忠(蘇度摸末)娶唐宗室女金城縣主,據《大唐金城縣主墓志銘》記載:“縣主諱季英,隴西人也。七代祖瀛州刺史,宣簡公;六代祖唐宣皇帝;高祖唐先皇帝;曾祖定州刺史乞豆;祖,開化郡王文;父,交州大都督、會稽郡王道恩??h主即王之第三女也。幼聞令淑,早敦詩禮。永徽中,有敕簡宗女用適吐谷渾。天子見縣主體德敦謹,仁孝有聞,詔曰:會稽郡王道恩第三女,可封金城縣主,食邑四千戶,出降吐谷渾國王慕容諾曷缽男成王忠為妻。永徽三年四月出降,春秋廿有二,撫臨渾國五十余年,上副所寄,下安戎落。年七十有六,開元六年歲次壬午正月十七日薨于部落,至七年八月十七日合葬于涼州南陽暉谷北崗,禮也??稚揭坪W?,故勒芳銘?!保?5]此外,吐谷渾與黨項之間也有和親。據《舊唐書·黨項傳》記載,“有羌酋拓跋赤辭者,初臣屬吐谷渾,甚為渾主伏允所暱,與之結婚?!保?6]足以看出吐谷渾與黨項王族之間的婚姻關系。另外,“活動在青海玉樹一帶的多彌(難磨)王族還與于闐王室建立了婚姻關系?!保?7]

二 青藏高原的和親文化資源

一處處遺址、建筑,一件件實物、器具,一座座廟宇、紀念館,一個又一個的傳說故事,都承載和彰顯著歷史文化和記憶。在青藏高原的和親中,吐蕃作為當時青藏高原繁盛的政權,具有重要地位。為了維護政局穩定、緩和民族關系,吐蕃曾與許多政權聯姻,留下了大量與之相關的遺跡、遺存和遺物等,如古墓葬、古建筑、廟宇、石刻、壁畫、古畫、民間傳說、戲劇、相關器具等以及各類展館、各類作品中都承載著和親文化。這里重點對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相關的文化資源進行梳理,重點介紹古墓葬、民間傳說等所承載的和親文化。

(一)古墓葬承載的和親文化

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和大量實地調查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古代墓葬相繼被發現,眾多的珍貴歷史文物相繼出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的普遍關注和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古墓葬主要有山南瓊結縣的藏王墓群、青瓦達孜山古墓、青海都蘭熱水墓葬群、青海烏蘭泉溝一號墓等,這些墓葬都是當時輝煌歷史文化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

1.山南瓊結縣藏王墓群

位于西藏山南地區瓊結縣境內雅隆河畔的藏王墓群,是西藏現今保存下來的最大規模的古代墓葬群。瓊結曾是吐蕃的發祥地,是吐蕃王室生活的樂土,松贊干布統一吐蕃定都邏些(拉薩)時,在此設立了夏宮。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文成公主曾隨松贊干布到瓊結居住過一段時間。因此,在當地流傳有公主在此為百姓傳授釀酒方法,讓當地藏族婦女學習的民間傳說故事。瓊結也是吐蕃王室、歷任贊普死后埋葬的地方,從7世紀至9世紀,包括松贊干布在內的每一任贊普去世,遺體大都安葬于此,因此這里形成了贊普陵墓群。據考古資料和藏文文獻記載,整個陵區分為東西兩個陵區,東區為頓卡達(敦卡達)陵區,共發現有七座墓葬,埋葬的大多是松贊干布以前的吐蕃王室和因意外等去世的贊普。以松贊干布陵為首的西陵區,稱為穆日山(木惹山)陵區,為瓊結藏王墓的另一個重要陵區,陵墓分布范圍較大,數量較多,現存墓葬13座,穆日山陵區內的各封土形墓葬都為方形或梯形構造。學界通常所說的吐蕃王陵,一般是指西陵區。西陵區是從松贊干布統治時期開始建造的,吐蕃王室鼎盛時代的10位贊普都曾埋葬在這里。當然,因整個陵區形成于不同的時代,關于陵墓的數目、墓主的身份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陵區里埋葬的死者、逝者的年代和陵墓的等級等都有一定差別。

松贊干布的墓位于瓊果溝口瓊波曲右岸的南岸邊,墓用紅土、木、草、石建成,為正方形構造。關于松贊干布墓的具體位置,有學者認為在陵區內西邊一列的最北端[18]?!董偨Y縣文物志》記載,松贊干布墓的北面瀕臨瓊結河,南面距離芒松芒贊墓54米。松贊干布墓封土頂上建有一座被稱為紅廟的“鐘木拉贊康”古廟,為祠堂而用,里邊供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大臣祿東贊等人的塑像以及釋迦牟尼泥塑像和小銅佛像,此廟在“文革”時被拆除,現已重建[19]。也有學者認為,在1號墓的左前側是5 號墓,被認定是松贊干布的墓地。墓的頂上有一個平臺,平臺的中央有一座小廟,據說是守墓人居住的地方。小廟內供奉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大臣祿東贊等人的塑像。松贊干布墓的規模比較大,共有五個殿堂。殿里面有松贊干布、釋迦牟尼和觀世音塑像,還有大量的金銀、珍珠、瑪瑙等陪葬品[20]。在《當木措》中也有記載,松贊干布墓內分為五個神殿,大門朝西,中間的神殿中存放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尼泊爾公主的遺體和大量的金銀器。其余四個神殿之間互為相通,墓中葬有松贊干布生前所用之生活用品和武器盔甲等,還有唐朝皇帝和尼泊爾君王及其鄰國等所送的珍奇禮物[21]。此外,較多資料表明,墓門為西南朝向,這與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系,文成公主及赤尊公主進藏和親時,都帶有釋迦牟尼等身像和佛教經書等,墓門的朝向表示為尊敬和信仰釋迦牟尼,墓室內也有釋迦牟尼和觀音的塑像。

根據《當木措》及其他藏文資料的記載,在山南瓊結王陵中埋葬的除了藏王外,還埋葬了一些吐蕃王室的貴婦,也就是歷任贊普的妃子等,“其中如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吐蕃的芒龐、可敦、贊馬塔,以及來龐、赤尊等人均葬在瓊結墓地,只是墓葬的規模遠較贊普為小,以至于地面已無遺跡可尋?!保?2]對于這一說法是否正確,較多學者認為目前還不好判定。

2.青瓦達孜山古墓

青瓦達孜山古墓位于現瓊結縣政府后的青瓦達孜山脊之處,沿著山脊有處宮殿遺址,在中腰還有一處是用夯土夯筑的堡壘型遺址,“這個堡壘遺址的封土,從它的土質、夯法、分層、里面夾雜的包含物來看,都跟對面的藏王陵非常接近”[23],是一處吐蕃時期的古墓葬。

青瓦達孜是早期吐蕃人的宮殿,當地民間傳說把青瓦達孜山古墓遺址稱為金城公主的墓,認為來藏和親的金城公主死后就葬在青瓦達孜山上。據《瓊結縣文物志》記載,根據墓的封土結構和一些殘存情況證明,青瓦達孜山古墓屬于吐蕃時期的古墓無疑,它完全具備吐蕃時期藏王墓的特點。關于墓主,“史料未見詳載,一般人說法為金城公主之墓。當地群眾流傳說埋有金城公主生前所用銅鏡,據此可能為衣冠?!保?4]?!吨袊奈锏貓D集·西藏自治區分冊》也持此說,認為青瓦達孜墓的位置在瓊結鎮北青瓦達孜山上,為吐蕃時期墓葬,“地處海拔3800米的山脊中部,傳為金城公主陵墓”[25]?;粑〗淌谕ㄟ^對考古資料研究指出,青瓦達孜現今留存的遺址分別屬于不同年代,并且認為它們與藏王陵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很有可能是同時興建的,“其中年代最早的遺存是山脊中部保存的夯土建筑,即傳說中的唐金城公主墓”[26]。

3.青海都蘭烏蘭墓葬群

都蘭縣位于青海省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古代這里曾是吐蕃、鮮卑、吐谷渾等生活地,是多民族交往和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域,留下了眾多古城址和古墓葬等遺址。青海省自1982年開始,陸續開展對吐蕃墓葬的考古發掘工作,成功挖掘了多數吐蕃墓葬,墓葬總數達到2000 余座[27],出土的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印證了都蘭地區曾經的繁榮景象,為我們深入了解青海都蘭地區厚重的和親歷史文化以及民族交融的場景提供了一定的歷史依據。

分布在青海省都蘭縣熱水鄉察汗烏蘇河兩岸的200 余座墓葬,都承載著濃厚的和親文化。198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在熱水鄉的血渭草原發現了一個龐大的唐代吐蕃陵墓群。198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隊在都蘭熱水溝北岸發掘了2 座吐蕃古墓,被命名為都蘭熱水“2018 血渭一號墓”,也被當地藏民稱為“九層妖樓”,是青海都蘭大型古墓葬之一。2021年,該遺址入選“2020年度全國考古十大發現”。

盡管這些墓葬多次被盜,破壞相當嚴重,墓室內殘存的遺跡文物雜亂無章,但是出土的隨葬品種類卻非常豐富,“主要有織物、木器、金銀飾件、陶器、皮革制品、馬具等。隨葬品中的金銀飾件有鍍金銀質卷草紋、三獅紋、四瓣花紋鑲嵌綠松石飾牌、珍珠地卷草紋銀管等金銀藝術品。絲織品絕大多數為中原輸入品,計有錦、綾、羅、絹、紗等,幾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絲綢品種”[28]。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批古藏文資料,計有木簡、碑銘、織物三種。其中,木簡中多次提到“zhang”(“尚”)一詞,即與吐蕃王室通婚的家族,而織品可能為王室的賞賜品。[29]因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親,給吐蕃帶去了釀酒、制磨和造紙、冶金、農具制造、紡織、建筑、制陶等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各類書籍、谷物種子、手工藝品等,此外文成公主信佛,還將釋迦牟尼等身像也帶入吐蕃。據文獻記載,前往吐蕃和親的公主,都各自修建了佛寺、神殿等。據考古學家對都蘭熱水墓葬的考證發現,都蘭熱水墓葬北岸建有大量的吐蕃佛寺,其中包括壇城、灶堂、塔基等遺址。而佛寺的周邊為吐蕃墓地,分布有文成公主塔、貢松貢贊的吐谷渾妃蒙潔墀噶墓、貢松貢贊的象雄妃沒廬·芒邦墓,被稱為“藏后陵”[30],這也說明都蘭墓葬群的墓主身份與當初的和親事件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從出土的遺物分析,都蘭吐蕃墓地出土的文物帶有多元文化交互影響的痕跡,一方面帶有本土文化——吐蕃文化的色彩,以吐蕃文化為主流;另一方面,又帶有濃厚的中原漢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元素,如藏于青海省博物館的都蘭熱水大墓出土的唐代四瓣寶花形的鍍金銀飾片,以及“墓葬中出土有唐代的‘開元通寶’銅錢、漢式銅鏡和大量漢地制造的杯、碗、盤等漆器,絲織品中的絕大多數為中原漢地所織造,其質地與紋飾都是唐代常見的,部分木器和織錦上還書寫有漢字”[31]??梢娡罗幕c其他文化相互影響與交融的景象。

同時,在青海的烏蘭縣發掘了一座唐代棺板畫墓,被稱為“烏蘭泉溝1號墓”。此墓為夫婦合葬墓,其墓室內的情況與2018血渭一號墓相似,墓葬形制也與西藏山南和藏北的吐蕃墓存在許多共性。關于墓主的身份,發掘者認為,墓主人可能與吐蕃統治時期當地王室成員有關。后經分析查證認為,烏蘭泉溝1號墓是吐谷渾伏允可汗與隋光化公主的合葬墓。其中1 號墓出土的一件方形的“龍鳳獅紋鎏金王冠”被認為是光化公主所戴之金鳳冠。而“血渭1號墓”祭祀坑出土的鎏金銀飾件與此相似,因而被認為是文成公主和親時所佩戴的金鳳冠飾件。這一重大發現和出土的豐富文物可以說明文成公主的墓地就在血渭1號墓的K1祭祀坑附近。另外,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在血渭1號大墓附近發現了一個塔基,認為“文成公主篤信佛教,死后當以佛塔為葬地,而都蘭熱水北岸塔基很可能是文成公主的最后歸宿”[32]。此外,“都蘭熱水血渭一號墓發掘出土的印章,屬于吐蕃文字,釋讀為‘外甥阿柴王之印’?!⒉瘢ˋ—Za)’是吐蕃人對吐谷渾的稱呼。吐蕃為了對吐谷渾進行控制,長期保持王室的聯姻,從而形成了特殊的‘甥舅關系’[33]”。出土的這枚印章,既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和族屬,又為我們研究吐蕃與吐谷渾的和親及其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佐證。

總之,青藏地區的和親文化是青藏地區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在青藏地區不斷出土的各類墓葬及各種珍貴遺跡和文物,盡管它們的墓葬等級、墓主身份、墓葬的形制、隨葬的文物等都有一定的差異,但它們所體現的歷史內涵以及所承載的和親文化,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反映了青藏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況,體現了當時青藏地區各民族政權通過和親的特殊方式,使生活在這里的諸多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得以進一步加強,從而使這一地區的本土文化與來自中原地區的漢文化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帶來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變遷和文化交融。

(二)民間傳說承載的和親文化

民間傳說是與歷史事件、人物相聯系的或與地方事物(名勝、古跡、風俗、地方特產或常見事物)有關聯的幻想性散文敘事作品。[34]民間傳說又被人們稱為口傳的歷史,是各族民眾通過傳說來表達自己對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觀點及評價,“民間傳說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建構起來的地方文化史,不僅蘊藏著豐富的、極其珍貴的、反映各民族歷史演變和社會生活的歷史文化信息,還反映著他們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思想感情和愿望”[35]。和親是民間傳說的重要題材來源之一,各種和親故事、民間傳說也常常在茶余飯后和田間地頭被人們所津津樂道。這些傳說反映了各民族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蘊含著民眾希望和平安定、民族團結的共同心愿。

在青藏地區,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遠嫁吐蕃和親的傳說故事,不僅留存在歷史文獻中,而且也深埋于民眾的記憶里。正如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所說:“過去不在,過去留下的痕跡卻無處不在?!保?6]與略顯晦澀難懂的古籍相比,和親的民間傳說故事、和親途中的各種趣聞逸事以及各種地名傳說則是豐富多彩的,從中可以看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況。

1.關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的傳說故事

仔細梳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的相關傳說,可以發現其傳說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講述吐蕃向唐求婚的過程

在青藏高原盛傳的諸多傳說中,當以講述吐蕃向唐求娶公主過程的傳說數量最多,內容最為精彩。其中流傳在青海、西藏、四川等地的較多傳說中以求娶文成公主的篇目最多,金城公主的較少。據專家研究,“有關求娶文成公主的傳說故事大約有三十余篇,其中代表性的有《文成公主的故事》《藏王的求婚使》《文成公主》《機智的噶爾大臣》《松贊干布智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的傳說》《甲薩公久卓瑪成婚》《大相祿東贊》《祿東贊智勝唐王》《智力超群》等等,這些故事多為藏族民間傳說”[37]。此外,還有青海當地民族的民間傳說《倫布噶丹說媒》等。這些傳說的內容多為敘述唐王“五試婚使”“七試婚使”,甚至“十試婚使”的經過,如《文成公主的故事》[38]講述了松贊干布派大臣嘎瓦到唐求婚的過程?!恫赝跚蠡椤罚?9]敘述了藏王派大臣郎布杰娃(即祿東贊)去長安求親,到長安后郎布杰娃在文成公主侍女熱不丹的幫助下成功選認文成公主,經一番周折后唐王答應和親的故事。

此外,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青海卷》《中國民間故事集成·西藏卷》《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四川卷》《藏族民間故事選》等書中,也有相當多的篇目收錄了描寫向唐求婚過程的傳說,諸如《祿東贊智勝唐王》《祿東贊巧離長安》《祿東贊逃出拉薩》《大相嘎東贊》《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異文》《金城公主》《金城公主的故事》等傳說故事,這些傳說都緊緊圍繞唐太宗以五大難題考察各地的求婚使者而展開敘述,如其中的《大相噶東贊》[40]講述:噶東贊(即祿東贊)親率使團到長安為藏王請婚,同大食國、巴達霍爾國、象雄國的使臣一起被唐太宗出五道考題比賽娶加薩貢覺(加薩,即漢妃;貢覺,即公主,這是當時藏族群眾對文成公主的稱呼),最終噶東贊在公主貼身丫鬟饒典曲措的幫助下,成功選中加薩貢覺。另外,在一些古籍及史料中也有對吐蕃向唐求娶文成公主過程和情節的描述,如《西藏王臣記》《柱間史》以及《王統世系明鑒》中的《迎娶漢地公主》[41],對其求婚過程的描寫,情節非常豐富有趣。

(2)描述和親公主的復雜情感

和親公主作為封建社會中特殊的文化交流使者,為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作出了巨大貢獻,人們在肯定和親公主對于家國安寧、民族團結等方面所作貢獻的同時,也應當了解她們的心聲、感受和探尋她們的復雜情感和心路歷程。

和親公主離開自己的家人遠嫁異域之地,心中難免會有悲傷。如出嫁烏孫的細君公主曾創作《悲愁歌》一詩,詩中寫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42]。(徐陵著《玉臺新詠》作“常思漢土兮心內傷”。)詩句表達了細君公主遠嫁異鄉、思念故國的痛苦和憂傷。從一些民間傳說中可以看出,文成公主也非常清楚遠嫁吐蕃,可能今生都不能返回家鄉,所以她的情感是相當復雜的?!兜摉|贊智勝唐王》記載,當唐王回到王宮對公主說,你應當去當吐蕃的王妃時,公主抑郁不樂地說道,“父王親教誨,母后來囑托,兄妹又安慰,真是太奇怪!那雪域藏王境,地勢險峻又寒冷,鬼怪妖魔到處有,叫我怎能安心去!冰峰奇險如虎齒,峭壁猶如野牛角,一定讓我去那里,我有要求請細聽:父王供神釋迦佛,送我帶到藏地去,雪域貧窮多饑饉,父王寶庫分給我,雪域地涼多寒冷,賜我一生所著衣”[43],從側面反映了文成公主的復雜情感?!锻踅y世系明鑒》記載,唐王決心讓公主去和親時,公主說:“吐蕃沒有佛法,土地險惡路途又遠,父兄不能相見,我不愿去!”[44]當噶爾在三百名盛裝女子中挑選出公主時,公主是一邊哭泣,一邊隨著吐蕃使臣而行。而使臣為了止住公主流淚,便用歌謠連連稱贊吐蕃,歌詞寫道,“噫,世上最珍奇的,天神化身的公主,請你細聽我的歌。我們吐蕃的土地,吉祥又使人喜愛,是由五種珍寶構成。巍峨壯麗的王宮中,住著天神化現的人主,名字就叫松贊干布。他的身姿英俊神武,他的心地慈悲善良,看見他就使人欽慕。佛法掌國政,臣民都聽他號令。吐蕃大臣和百姓,一起唱起幸福歌。教法的紅日升起,吉祥的燈火常明。山上有各種樹木,地里有五谷生長,它們都欣欣向榮。金礦銀礦和銅鐵,各種珍寶都齊備。牦牛綿羊和駿馬,生息繁衍聚成群。吐蕃安樂正如此,珍奇的神妙公主,請你記住我的話?!保?5]聽到這里,公主思量許久說:要真是這樣,也與我的家鄉沒有什么不同,于是便擦掉眼淚跟隨吐蕃使臣前行。傳說描述了公主從落淚到擦去眼淚再到前往吐蕃的經歷,客觀反映了她由最初的不愿意到無奈接受的情感變化,從中可以看出公主的復雜心路歷程,埋怨、猶豫、悲傷和痛苦都伴隨其中。雖然使臣用歌謠將公主夸贊為“天神化身的公主”,但起初公主是不愿和親的,公主先是以吐蕃無佛法、土地貧瘠、路途遙遠、與父兄難以相見為由表明自己不愿前往吐蕃和親,但當噶爾用歌謠講述吐蕃之好,且唐王向公主言明不去和親的后果時,公主只能無奈接受。在封建社會那種父命難違的時代,文成公主雖然心中不愿意,但為了唐蕃世代友好,毅然擔負起和親公主的使命,踏上了進藏之路。

(3)講述公主和親途中的艱難險阻

較多傳說都生動講述了文成公主入藏途中歷經種種坎坷,經受了重重考驗。在《文成公主》中記載,公主帶著諸多物資出發,一路上遇到了諸多困難,如漲大水將公主帶的五種顏色的羊沖跑了,只留下了黑白兩種,所以現在西藏只有黑白兩種顏色的羊。再如到達尤龍鎮時,烏鴉給公主說松贊干布已經身亡,公主十分難過,便在此處修建石屋住下,在石壁上寫血書紀念藏王,而后神鳥天鵝又告訴公主藏王的身體很健康,公主便又動身前往拉薩。途中遇到乃巴山擋路,“文成公主就動手把乃巴山背到旁邊去了,背山的那個時候,一只狗向文成公主咬來,直到現在,乃巴山下還留有文成公主的腳印和狗爪印”[46]?!段某晒鞯墓适隆罚?7]中也有相同的記載,諸多傳說都生動講述了公主入藏途中翻越積雪高山、忍受惡劣高寒氣候、開山修路、遇河架橋、安裝水磨、獻酒食祭祀神靈,并讓工匠沿途刻經文、修佛塔以及教途中的藏族民眾種地,最終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吐蕃的坎坷經歷。在《金城公主》《金城公主的故事》《金城公主的傳說》中也大致講述了金城公主前往吐蕃與吐蕃王子和親的途中,吐蕃王子不幸摔馬去世,她本可以返回故鄉,但為了漢藏兩族的友好,毅然決然嫁給了贊普赤德祖贊的故事。這些傳說在藏族各地區廣泛流傳,其中一些主要情節在《西藏王統記》等書中都有記載。

文成公主剛抵達吐蕃時,經受了重重考驗。文成公主初到吐蕃,四周環境陌生,語言不通,生活很不適應,在這種情況下又遭到了尼泊爾妃的嫉妒和大臣噶爾的刁難。如《王統世系明鑒》記載,尼泊爾妃見文成公主主仆都穿著盛裝在扎拉乃烏塘游玩時,心中十分嫉妒,便說道:“噫嘻,你這漢家的公主,領著仆從們在此地。使臣們歷盡艱辛請你,長途跋涉才來到蕃地。你雖然是漢家的公主,卻與我有巨大差別。我先邁進蕃地門檻,又是尼泊爾王的公主。王上是我先見到,論理自然是長妃,長妃要是不尊不貴,世法還有什么真偽。長妃是王上的正室,次妃是長妃的侍婢?!保?8]并且想在禮贊三寶、信奉佛法、建造佛寺、服侍王上、救護貧弱、信受正法、積財置產、耕稼農務、娘家父兄尊榮、嫁妝多寡等方面進行比賽,認為文成公主如果比不過這些,就別想當上主婦逞王妃尊貴,不能建神殿。文成公主初次來到吐蕃,在“還未得到住宅,也未得到依靠,吐蕃國王的面還未見到,王妃的名義也沒有,與內外諸臣也不熟識”[49]的情況下,便遭到了尼泊爾妃的嫉恨。而大臣噶爾也故意刁難文成公主,在公主來吐蕃的一個月時間里,不安排一個人服侍文成公主,飲食衣物皆不供應,也不讓公主去見蕃王。尼泊爾妃的嫉妒不滿,加之噶爾的刁難,使文成公主大為失望,甚至讓仆人將行裝放到車上,準備動身返回家鄉,但最后在松贊干布為公主舉行的宴會上,文成公主用智慧化解了尼泊爾妃和噶爾大臣的刁難,經受住了考驗。

《甲薩公久卓瑪成婚》傳說中講述了文成公主和親途中的坎坷經歷及經受種種考驗的故事,甲薩公久卓瑪(即文成公主)隨著使臣嘎爾當巴等人離開長安去往吐蕃,“有一天,上馬時,甲薩公久卓瑪問使臣:‘西藏怎么這樣遙遠,我們還要走多久?’使臣看到漂亮的公主,本想娶她,就故意說:‘我們來的時候走了五年,現在還要走兩年?!@一說甲薩公久卓瑪就哭起來,邊哭邊上馬”[50]。嘎爾當巴非常想娶公主,又對甲薩公久卓瑪說藏王松贊干布有異味,問是否愿意做藏王的妻子,甲薩公久卓瑪說:我從漢區走了三年才到這里,無論藏王有沒有異味,都愿意嫁給他。嘎爾當巴大臣到了吐蕃后先回到松贊干布那里,講了求親的全部過程,又對松贊干布說:文成公主雖然漂亮,但她是一個豁嘴巴,松贊干布說是豁嘴也愿意娶公主。甲薩公久卓瑪到了西藏后,才知道一切是大臣噶爾當巴搞的把戲[51]。在《文成公主的日月寶鏡》傳說中也有記載:“這個則顛倫布早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松贊干布,因此心里懷著鬼胎,他對祿東贊迎來文成公主十分不滿,這時便趁機挑撥離間?!保?2]前去迎接公主時,他對文成公主說藏王沒有鼻子,又給松贊干布寫信說,文成公主雖然漂亮,但她的身上有異味,松贊干布聽信了則顛倫布的讒言,產生了誤會,讓文成公主住在西藏山南的北規雄山谷,但公主在北規雄教會了當地的藏族民眾種莊稼,用石磨將炒熟的燕麥、青稞磨成炒面食用,受到了當地人民的喜愛。而后在祿東贊的諫言之下,則顛倫布的計謀被識破,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舉行了成親大典。這些流傳于青海、西藏、四川的民間傳說,以簡潔生動的語言,讓人們感受到了公主入蕃途中,以及到吐蕃后的種種坎坷經歷,面臨的諸多疑難問題,也從側面反映出文成公主堅韌的品格及為藏漢友誼作貢獻的決心。

(4)頌揚和親公主對吐蕃發展的貢獻

流傳在各地關于文成、金城公主和親的傳說,其內容多為稱頌公主到吐蕃后為吐蕃所作的貢獻,為吐蕃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贊揚公主為了兩地人民的幸福生活而甘愿遠嫁異鄉,為漢藏友好關系做出貢獻的壯舉。如《王統世系明鑒》記載,文成公主和親帶了豐厚的嫁妝,其中有釋迦牟尼等身佛像、金玉鑲嵌的經史書籍、佛經三百六十卷、綾羅綢緞、繪有貝殼寶紋的奇香木、卜算書籍三百卷,“各種炊具和精美食品、各種茶具和香醇飲料、黃金寶鞍和碧玉馬鐙”[53],各種工巧技藝、如意裝飾、講說工藝書籍六十種,“能治四百零四種病痛的藥品、百種診斷和五觀六行的醫術”[54]、四續醫書、各色艷麗衣物、大量珍寶共計兩萬多件,馬、騾、駱駝等牲畜,二十五名侍婢等嫁妝,文成公主所帶的這些物品和生產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吐蕃的文明水平。

在一些傳說中,藏族民眾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和文成公主聯系在一起,認為他們生活中的一些必需品、食物、牲畜等,都是文成公主和親所帶來的。在《文成公主的禮物》中講述:文成公主為了弘揚佛法,解除藏族民眾的痛苦,帶著水磨、黑羊、白羊、綠羊、黃羊、花羊,帶著幾顆油菜籽、青稞和豌豆種子,懷揣釋迦牟尼佛像,翻山越嶺歷經困難去往吐蕃。文成公主到西藏后,“西藏大變樣了:佛教傳開了,草山上有了羊只,平地上有了莊稼,耕地有了犁耙,磨青稞、豌豆有了水磨,用油菜籽榨油有了榨坊……藏族人住上了房子,吃上了青稞、豌豆、糍粑和菜油,日子比過去過得好多了”[55]。這些富有生活氣息的傳說以及生動的細節,當是文成公主入藏后藏族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對于這一傳說,有學者認為:“應該指出,像傳說中所說的青稞等糧食種子和牛羊等牲畜,在藏族地區是早已有了的。傳說稱所有這些都是文成公主帶去的,乃是文學上典型集中的手法及傳說中夸大、神化的結果,同時也曲折地反映了漢族農牧業方面的先進生產技術傳入西藏的良好影響和作用”[56],很好地反映了文成公主對吐蕃人民生活的影響,也彰顯了藏族民眾對文成公主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懷念之情。因此,“文成公主不是普通的公主,而是第一個把中原文化種子送到西藏高原的姑娘,是中原地區前往西藏高原的最早的文化開拓者”[57]。

《藏族的酥油茶》則講述了文成公主的飲茶之習對藏族民眾的影響以及對茶馬互市貿易的促進。傳說文成公主在和親前就非常喜歡喝茶,她在嫁往吐蕃時就帶了各式各樣的茶到西藏,據傳酥油茶便是文成公主創制的?!安孛竦娘嬍呈且耘H?、牛奶和糟杷為主,水果、蔬菜極少,這就使得文成公主很不適應。開始她用茶水解膩就舒服了很多,可是幾年后她帶來的茶葉不多了,與長安路途遙遠,擔心一時供給不上,她就在牛奶里摻些茶水飲用,覺得很是不錯,這就形成了奶茶?!保?8]文成公主的這種做法漸漸被藏族民眾所效仿,于是,飲茶之風逐漸盛行。為了滿足藏族民眾對茶葉的需求,文成公主建議用牛羊、毛皮、鹿茸等到中原換取茶葉,這便有了漢藏之間的“茶馬互市”?!昂髞?,文成公主又將酥油、松子仁和少許鹽巴一起烹煎,就形成了酥油茶。這茶香噴噴,咸津津,味道更好,很快得到了藏民的認可。他們出于對文成公主的尊敬,就將敬酥油茶作為一種賞賜、敬客的最隆重禮節?!保?9]至今,在西藏還流傳著文成公主喝酥油茶的故事。同時,諸多傳說中還記載了文成公主帶著能工巧匠修建大昭寺、小昭寺,教當地藏族婦女紡織、刺繡等技藝。這些流傳在青藏高原的傳說,既是廣大民眾對唐蕃和親歷史的紀念,也充分表達了人們對于和親公主對漢藏友好關系以及在宗教文化、社會生活、政治經濟等方面所作貢獻的充分肯定和稱頌。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兩位和親公主替吐蕃人民帶去的文明,無論是物質的或精神的,在當時的中國乃至當時的世界,都是最高水平的文明?!保?0]確實如此,這些文明使雙方在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情感上的聯系更加親近。

2.關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的地名傳說

一個地方名字的來源往往與當地的歷史、民族、文化和風俗有關,因而有學者認為,“自人類文明的帷幕啟開之始,地名——這一集歷史民族文化廣泛信息的載體,就出現在社會之中,為人類服務,每條地名,或行于文字、或出自語言、或蜚聲文學、或置身歷史、或涉及外交、或名噪戰爭、或與民族有關、或與宗教聯系、或利于考古、或易于旅游……是新興的綜合學科”[61]。每個地名都承載著各種信息,他們是記錄千年文化的佐證和印記。民間流傳著諸多關于地名來源的傳說,青藏高原有不少地名是根據文成公主入藏和親的歷史事件而得名的。

(1)西藏的相關地名傳說

西藏作為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的目的地,有許多關于此事件的地名傳說。如西藏比如縣那曲河(甲莫溫曲)、達孜縣甲薩崗、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太昭古驛站、林芝市波密縣的通麥及林芝市巴宜區的魯朗等地名的來源都與文成公主和親有關。

在那雪、索宗境內的那曲河,人們稱其為“甲莫溫曲”,即“漢女汗河”,意思是文成公主流過汗的河[62]。相傳文成公主跋山涉水經過那雪的怒江邊時,用那曲河中的水洗了洗臉上的汗水,頓時河水就變得格外清澈了?!拔某晒鲝哪茄┙涍^的事在人們中間傳頌著,由于公主帶來的吉祥,怒江水變清了。為了紀念文成公主,就把這一段河流叫做‘甲莫溫曲’了?!保?3]

“甲薩崗”意思是文成公主停留的地方,傳說文成公主在奔赴西藏的途中,在此地停留居住,不慎弄丟了金戒指,并在此地修建了三座佛塔,同時把帶來的油菜籽撒在這里。從此,“這個地方的油菜長勢良好,油的產量很高。人們便唱道,公主來西藏好,住在甲薩崗好,金戒指丟失得好,油菜籽撒這里好”[64]。

太昭原名叫“江達”,歷史上是中原地區與西藏交流和貿易往來的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交通驛站,來自各民族的商賈在這里進行貿易。太昭古驛站也有許多有關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傳說,《太昭與文成公主軼事考》中寫道:據傳江達縣太昭村內有一崖洞,因其崖洞上的石頭像牛的肺,所以被稱為肺崖洞。這個崖洞緊挨著唐蕃古道,“相傳,當年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回來時,路經此地天降大雨,松贊干布拔劍削成,以使公主躲雨”[65]。因為連續下雨使道路不通,而文成公主極其思念家人,所以在洞內石壁上刻下了她父王的畫像。另外洞內石壁上還有諸多佛塔、經文、佛像等,后來當地人常常來這個崖洞進行祭拜。

此外,拉薩市曲水縣“秀色才納”景區的地名由來也與文成公主有密切關系。相傳,這個地方曾經是文成公主的“菜地”,文成公主進藏時看見才納土壤肥沃,感受到這里的民風淳樸,但是這里的種植業卻比較落后,看到種植的小麥、青稞的品質較差,產量也非常低,于是她給這里的民眾帶來了農作物的優質種子,并教給他們先進的技術,同時提供了各種珍稀的藥材和蔬菜種子。自此,各式各樣的藥材和蔬菜在這里生長,當地的百姓非常受益,因而人們將這里稱之為“才納”,意思為多樣化的蔬菜。

(2)青海的相關地名傳說

青海省是“唐蕃古道”“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中原與邊塞、東方與西方文明交流和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吨袊袼状笙怠で嗪C袼住芬粫Q:“唐貞觀十五年(641 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吐蕃松贊干布,和親隊伍路經青海的湟水流域、日月山、海南、玉樹草原而入藏,開創了唐蕃古道的‘友誼之橋’,留下了許多至今在漢藏人民中廣為流傳的美好故事?!保?6]青海作為從長安通往吐蕃邏些(拉薩)的必經之地,留下了不少有關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的地名傳說。劉潔教授認為:“青海有關文成公主的地名傳說,多以山川地貌等特征,傳述文成公主入蕃的堅定信念和坎坷經歷?!保?7]其中人們最熟悉的、最具代表性的有青海湖、日月山、倒淌河的傳說等。

青海湖又被人們稱為“西?!薄跋珊!钡?,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受到當地藏族民眾的尊敬和崇拜。關于青海湖的形成有著許多浪漫的傳說和清新雋永的故事,諸如西王母的傳說、龍王四龍子創造形成青海湖的傳說、女媧補天藍寶石的傳說、溢出的仙井水成青海湖說和青海湖之文成公主傳說,等等,其中流傳較廣的則為文成公主和親傳說,相傳公主的眼淚匯聚成了美麗的湖泊。傳說文成公主臨行前,皇帝賜予公主能夠照出家鄉繁榮景象的日月寶鏡,以解思鄉之苦。公主十分清楚,此生必將埋骨他鄉。在途中,公主還是非常思念自己美麗的家鄉,便拿出日月寶鏡,鏡中出現了那輝煌的王城,宮闕三丈,夜夜笙歌,思鄉之情頓時洶涌而至,淚如泉涌,匯聚成了青海湖,這是在多數藏族民眾中流傳的傳說?!吨袊耖g故事集成·青海卷》中記錄了大量關于青海湖形成的傳說和歌謠,其中的《龍寶瓜丹與青海湖》《龍寶瓜丹與青海湖(異文)》《一百零八條河匯成青海湖》三篇都記錄了唐朝與吐蕃和親的歷史事件與青海湖形成的密切關系,其中出現的歷史人物有唐王、文成公主、藏王松贊干布、送親使者李道宗、使臣祿東贊、媒人龍寶瓜丹以及異文之中的果日丹巴等(媒人龍寶瓜丹也就是異文中的果日丹巴)[68]。三篇傳說內容多講述文成公主和親的事跡及后來青海湖的形成,同時也記錄了松贊干布專門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達拉宮?!扒嗪:纬蓚髡f中《龍寶瓜丹與青海湖》和其異文,以及歸類河流匯集形成的《一百零八條河匯成青海湖》,可謂皆是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這次和親事件的后續產物?!保?9]文成公主雖早已離世,但青海湖今仍存于世,“相信藉由青海湖形成傳說的流傳,當可令人將這位對漢藏文化交流做出貢獻的人物永留記憶之中”[70]。

日月山處于青海省湟源縣西南方向40公里處,又被稱為“赤嶺”。在歷史上,日月山是文成公主進藏和親時經過的埡口,日月山這個地名的來源也跟文成公主密切相關,可以說是關于文成公主美麗的傳說,成就了日月山。相傳當年文成公主去往吐蕃時,唐朝皇帝怕她思鄉心切,于是賜予文成公主一面用黃金鑄成的日月之形的寶鏡,讓公主在思念家鄉的時候可以看到家鄉的景象,以解鄉愁。當公主到達赤嶺時,她在峰頂翹首相望,遠離家鄉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了日月寶鏡觀看,鏡中頓時出現了長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但她又想起自己和親的使命,于是她最后望了一眼寶鏡中的故鄉,毅然決然地把寶鏡摔成了兩半,寶鏡正好落在了兩個小山包上,東邊的半塊朝西,落日的余暉映在上面;西邊的半塊朝東,升起的陽光照在上面,日月山的地名由此產生。這些流傳在民間的故事和傳說,給日月山增加了一些神秘色彩。在現今的日月山上,仍存有與和親相關的公主泉、回望石、日月雙亭壁畫、“六難婚使”壁畫、文成公主進藏紀念碑、文成公主手捧寶鏡的雕像及青銅浮雕(青銅浮雕由“古都送別”“赤嶺摔鏡”“藏王迎親”三個部分組成)等。

在青海湖的西面,有一條河叫倒淌河,因為中國的河流大多是從西向東流的,而這條河卻是從東往西流,故得名倒淌河。倒淌河地名的由來也與文成公主有關,根據《日月山與倒淌河》的記載,文成公主進藏路過青海湖時,見湖水干涸,草木枯黃,牛羊瘦弱,牧民極度缺水,于是她拿出日月寶鏡禱告,祈求寶鏡變出大山將東去的河流擋住,讓河水流到草地上來。但寶鏡告訴她,如果造了大山以后,公主再也見不到自己的父母了,文成公主傷心落淚,但為了這里受害的牧民,于是她便讓寶鏡變出大山,“大山像一座墻,使那原先朝東流的河水,立刻掉轉浪頭,直朝向西去。這樣,就成了‘眾河皆東流,唯我向西淌’的古今奇觀,人們也稱這條河為‘倒淌河’了”[71]。也有傳說稱,文成公主在日月山回望自己故鄉的時候,故鄉已被層層山巒所擋,眼前一片茫茫大草原,故鄉已換為另一個世界,公主不禁傷感地哭起來,哭聲感動了那里的大地、草木和山石,也引起了這條河流的共鳴,河里的流水開始調轉方向,隨著文成公主的方向從東向西流去,從此這條河便被稱為“倒淌河”。

(3)四川的相關地名傳說

在諸多記載中都有講述文成公主由四川進入西藏的故事,《神奇的九寨溝:川、甘、青、滇藏區地名傳說》一書中記錄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的“蝦拉沱”“呷拉宗”“戈巴龍”,康定縣的“夏瑪龍”“壤昂卡”,白玉縣的“扎盤”等地都有一些關于公主和親的傳說,而這些地名的由來都與文成公主入藏有關。

蝦拉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爐霍縣境內?!拔r拉沱”,藏語鹿子壩的意思?!皳魈拼某晒魅氩赝少澑刹己匣槌捎H,是從打箭爐(即今康定)選路入藏的。在公主到來之前,獵人出獵來在蝦拉沱地方,見一群美麗的鹿群集會在這一大壩中,歡蹦跳躍,勝似歡度佳節一般?!保?2]這時從東方迎來了一只五色閃光的金鹿,金鹿被群鹿團團圍住,金鹿對群鹿逐個進行檢閱后,便駕著五彩祥云朝西方(拉薩)飛去了。不久,文成公主從此處去往拉薩,人們認為這預示著吉祥,從此稱這個地方為“蝦拉沱”[73],并延續至今。

呷拉宗位于四川爐霍縣仁達鄉,為一自然村名。呷拉宗藏語的意思為“鐵匠寨”,相傳文成公主入藏從康巴藏區通過。一天,在距今呷拉宗不遠的地方,公主的坐騎突然受驚,隨從冒著生命危險才讓馬安定下來,大臣們建議公主換一匹溫順的馬。但公主念它一路出力,堅決不換馬,可是大臣們不放心公主繼續騎這匹受驚的馬,“于是一位大臣提議在此停下來休息上幾天,以便去找一鐵匠,為此馬打一副鐵鏈絆馬索,方可保證公主安全并讓自己放心。大家同意了這位大臣的建議,于是就在當地駐留了下來。在鄰村找到了一位藏族鐵匠,為公主的馬打了一副鐵鏈絆馬繩,而且由鐵匠親自給公主的馬絆戴上,從此這馬又規矩老實了,繼續向拉薩出發”[74]。人們從此便稱這個村寨為“呷拉宗”,并延續至今。

戈巴龍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宜木鄉,戈巴龍藏語的意思為“轉彎”。傳說文成公主入藏到達此地,感慨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到達拉薩,便拿出地圖查看,于是選擇走捷徑,就在此地轉彎,沿著從巴塘方向去往西藏的路線前進,大大縮短了進藏的時間。后人為了紀念公主的果斷決定,就稱此地為“哥叭隆”,經過漢語書寫就變成了今天的“戈巴龍”[75]。

夏瑪龍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境內,夏瑪龍為藏語的地名,意思為“鹿未醒起”。相傳文成公主入藏到此地安營扎寨,公主游覽此地風光的時候,在一處泉邊發現了一只五色花鹿趴在地上安靜地睡著。公主在鹿的周圍走了一圈,發現五色花鹿仍然酣睡不醒,便輕聲對大家說:“鹿未醒起”,讓大家不要打擾它,悄悄離開,從此這一故事便被傳開,人們便稱此地為“夏瑪龍”[76]。

壤昂卡為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境內一行政村,壤昂卡為藏語名,意思為“五只山羊馱”或“山羊五只馱運”的意思。這個地名由來也有其傳說。據說,文成公主和親從此處路過,到拉薩后決定修建布達拉宮時,公主主張用有色彩和泥質的土作奠基,“一天,公主想起了她入藏時從打箭爐(今康定的古稱)經過時,在一地方所見泥土色金黃呈紅,黏性質優,她就點名派員通知當地要這里的泥土參加作布達拉宮的奠基土之一”[77],于是便用一大群山羊馱運。經過一番曲折之路,最終馱運泥土到拉薩的山羊只有五只?!皬拇?,把挖土的地方也就稱作‘壤昂卡’。西藏收土時曾有記載,記載說:‘五只山羊馱運土’。后來這一地區的山川、村寨都被稱為‘壤昂卡’”[78]。

扎盤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境內,藏語的意思為“撒頭發”的地方。傳說文成公主入藏路過這個地方,在此處安營扎寨稍作休息。公主梳妝打扮后,見梳子上有不少頭發落下,便讓隨從將她的頭發撒到此處的花草、森林、溝谷之中,從此這個地區便被人們叫做“扎盤”[79]。

西藏、青海、四川流傳的這些地名傳說,通過當地藏族民眾精彩的講述,自然而然地將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和親的歷史與地名、風物串聯在一起,既解釋了地名傳說的由來,又頌揚了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等人的種種事跡及其歷史貢獻。

(三)青藏高原地區其他遺存承載的和親文化

青藏高原地區除了古墓葬和墓葬中的大量文物以及流傳于漢藏兩族民眾之中的傳說外,在西藏、青海和四川還有一些承載著和親文化的其他遺存。

1.西藏的其他和親文化遺存

西藏作為公主和親最終的歸宿之地,一些古建筑、壁畫、雕塑、戲劇、民間歌謠等留存至今。

古建筑有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等。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是記錄和見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古跡。據《賢者喜宴》記載,大、小昭寺是為了鎮壓羅剎女而建。文成公主觀察吐蕃地貌,發現吐蕃地貌如羅剎女仰臥,于是建議松贊干布在羅剎女的八大關節和四肢處修建寺廟以鎮壓,因而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等。也有一種說法稱,是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所建。在文成公主之前,尼泊爾的赤尊公主嫁到吐蕃,因而傳言稱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為迎娶兩位公主所修建的,故保存著許多體現和親文化的文物。大昭寺前的小廣場上,也有表示唐蕃永世團結友好的《唐蕃會盟碑》,廣場上還佇立著傳說由文成公主親自種下的“公主柳”。

壁畫有留存于大昭寺、布達拉宮內的“文成公主入藏駕抵邏些城”“大昭寺修建圖”“文成公主進藏圖”“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等,布達拉宮大殿內也有文成公主及其隨從趕赴吐蕃的圖畫,還有一幅金城公主觀鏡子的壁畫和金城公主入藏的唐卡。記錄這段歷史的古畫,有被稱為中國十大名畫之一的唐代畫師閻立本所繪之《步輦圖》(原畫已失傳,其摹本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上描繪了唐太宗坐著步輦接見前來求婚的祿東贊時的盛大場面。

雕塑有布達拉宮吐蕃遺址四壁陳列的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彩色塑像;有保存于布達拉宮法王洞的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雕像,法王洞內北側中央為松贊干布像,在松贊干布像的左邊第二位便是文成公主像,另外還有釋迦牟尼佛像。而位于那曲市東側的比如縣茶曲鄉也留有文成公主的足跡,怒江江邊就有文成公主的雕塑和壁畫。山南市的雍布拉康建筑里面也有文成公主雕像和釋迦牟尼佛像,有人說文成公主進藏的第一站就是雍布拉康,而后才輾轉多地到了拉薩。

古琴有現陳列于大昭寺內的龍頭三弦琴,曾被收錄于《中國西藏歷史文物》,據說是文成公主入藏所帶樂隊遺留下來的一種彈撥樂器,龍頭的造型為典型的唐代風格。這種造型的樂器在當時的吐蕃樂器中是極其罕見的,龍頭三弦琴出現在西藏,這表示了文成公主將漢族的音樂文化與唐朝的制琴技術也帶進了吐蕃,無疑促使了漢藏文化的交流[80]。

位于西藏雅礱河東岸的寺廟昌珠寺,其修建也與文成公主有關,據說它是松贊干布聽取文成公主建議為鎮壓魔女羅剎女而修建。昌珠寺對面的廣場上佇立著文成公主的雕塑,昌珠寺里的慈悲殿中也供奉著傳說是文成公主親自用過的一個銅鍋。而另一件見證這段歷史的文物便是格斯唐卡,唐卡上有文成公主親手用金線繡制的釋迦牟尼佛像。此外,位于松贊干布陵上的古建筑鐘木贊拉康寺廟,又被稱為“紅廟”,其佛堂內供奉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赤尊公主的泥塑像。

2.青海的其他和親文化遺存

青海除了前面提到的古墓葬和相關傳說外,還有文成公主廟、文成公主紀念館、文成公主宮以及各種文成公主雕塑等。

文成公主廟亦稱“甲莎公主廟”“大旦如來佛堂”,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的貝納溝,是文成公主進藏時留下的歷史文化遺跡。廟內供奉著文成公主坐像,當地藏族群眾至今還流傳著公主停留此地,傳授農業、紡織、建筑技能的種種事跡。據傳貝納溝是文成公主和親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這里的民眾非常歡迎公主的到來,文成公主也熱情地給當地藏族群眾傳播中原地區的文化,并且讓人在貝納溝的懸崖峭壁上雕刻了各種石刻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經文等,留下了許多古跡。后來,唐蕃再次和親的金城公主進藏路過此地時,見到文成公主留下的佛像被風雨侵蝕,于是又為佛像修蓋了殿堂,使之能遮蔽風雨。殿堂內各種佛像的造型和服飾等都具有吐蕃的風格和中原文化的特征。在佛堂右側的巖崖下,有一處泉眼,叫做公主泉,據說是文成公主在此停留的時候,曾在泉邊進行了簡單梳洗。從文成公主廟沿河流而上,有一個溫泉池,相傳文成公主曾在里面進行沐浴。

位于結古鎮東的勒巴溝,溝里有年代久遠的佛教文化石刻和巖畫,巖畫保存完好的有《藏王與公主禮佛圖》等。2013 年,在青海玉樹文成公主廟東側山坡上開始興建文成公主紀念館,2016 年8 月揭牌,館內通過各種彩繪的方式將大唐盛世、吐蕃興邦、文成公主千里聯姻等內容展現出來,用三維制作展現動態的、延綿不斷的漢藏友好交流的歷史;2015年,文成公主宮在青海西寧市湟中縣扎麻隆鳳凰山竣工[81],并開展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向九天玄女敬獻哈達為百姓祈福等活動,以紀念和弘揚和親歷史文化。宮內也有文成公主、松贊干布的塑像,這些都成為漢藏友好交流的重要見證。

為了避免爭端,金城公主曾建議唐蕃雙方樹立分界碑。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金城公主請立碑于赤嶺,以分唐與吐蕃之境”[82]。唐蕃分界碑的碑座今存于日亭內,碑身存放于湟源縣博物館。另外,“青海省湟源縣的贊普林卡,是西北地區最大的藏王寺廟,內有世界上最大的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佛像,相傳為文成公主行宮”[83]。同時,“后人為紀念文成公主在日月山腳下建有文成公主廟”[84]。

此外,瑪多縣黃河源頭鄂陵湖的“迎親灘”,也承載著一定的和親文化。鄂陵湖在唐朝被稱為“柏?!?,是松贊干布迎接文成公主和送親隊伍的地方。史書記載:“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于吐蕃。弄贊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于河源?!保?5]現今在鄂陵湖畔還保存著刻著“迎親灘”的碑石和當年迎親所修建的行宮遺址,這些都是見證唐蕃和親歷史的重要文化遺存,也是藏漢人民團結的象征。

3.四川的其他和親文化遺存

關于文成公主的進藏路線,學界普遍認為是經今青海進入西藏的。也有學者認為,文成公主當年是從四川康區前往吐蕃的。與此說法相關的,四川也留下了關于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和親文化遺存。四川對于文成公主的記憶,當屬著名的康定折多河上的公主橋,傳言此橋是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和親時所建,因為當年文成公主曾經走過這座橋。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所轄的松潘縣,古稱為松州,為當時唐朝的西南邊城。據傳文成公主經過松州時曾停留過這個地方,因而松州古城東門外邊的廣場被認為是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和親的廣場,“在北門,有一座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雕像以及劍南川西節度使李德裕的雕像。塑像上,松贊干布右手攬著美人文成公主,左手指向前方。塑像向人們述說著千余年前在此發生的‘唐蕃之戰’”[86]。

四川省雅安市在古代為茶馬古道上西南與印度等的貿易通道,在茶馬互市的繁盛時期,雅安以制造邊茶為主。據傳在文成公主入藏時,將雅安的茶作為隨嫁物品帶入西藏。傳說文成公主和親去往吐蕃,一路跋山涉水進入青海,翻過日月山后,這時隨行漢人都出現了頭昏腦脹、四肢無力的不適感,隨行的大夫也找不出病因。文成公主便吩咐隨從取出所帶嫁妝中的蜀中貢品蒙山茶,讓隨從拌上藏族奶酪緩緩喝下,休息以后,隨從不適感全都消除了[87]。當然,“傳說都是有戲化了的成分,不過這個傳說中有兩點是值得信賴的,并且得到了歷史的證實:一是茶葉傳入西藏的時間始于唐代;二是文成公主入藏所帶之茶正是雅安貢品蒙山茶”[88]。

四川省石渠縣洛須鎮的志瑪拉宮寺,相傳也是文成公主入藏途中所經之地。這是一座藏傳佛教寺廟,“寺內供奉的觀音菩薩像和珍藏有文成公主進藏時帶來的度母,被這里的僧人視為‘鎮寺之寶’。距今有1300 年的歷史。收藏的文物馳名中外,其價值連城的有三尊度母:公主度母、我行度母、佳加瑪”[89]。2006 年7 月,該寺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 青藏高原和親文化資源的價值

歷史文化資源是祖先先輩們通過勞動創造出的物質實體和精神內涵的珍貴產品,是人類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是人類智慧的積累[90]。青藏高原和親歷史文化資源是古代不同民族間和親所遺留下來的豐富物質實體和精神內涵的結合。和親作為一項政策或處理民族關系的一種重要方式,已成為一個歷史名詞,這種現象在當今不可能再發生了,但和親及和親文化所彰顯的穿越時空的恒久魅力則歷久彌新,需要根據時代精神賦予和親文化新的內涵,挖掘和親文化的時代價值,實現和親文化的現代意義轉換,使和親文化始終具有時代特征,與時代同步,在繼承中不斷創新。

青藏高原集合了豐富的和親文化資源,包括西藏山南瓊結縣的藏王墓群,青瓦達孜山古墓,青海都蘭縣熱水鄉墓葬群,青海烏蘭泉溝一號墓等古墓葬,拉薩的大昭寺、小昭寺等寺院,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的文成公主廟等廟宇,拉薩的布達拉宮等宮堡式建筑群和青海省的日月山、倒淌河等與和親相關的傳說等多方面資源,以及依托青藏高原和親史實而創作的無數作品、舉辦的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等,都體現了青藏高原和親文化的多樣性和厚重感,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被賦予更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一是展示多元文化交融獨特魅力的文化旅游資源,助推當地經濟發展。和親文化“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形成的一種新的獨特文化”[91],青藏高原和親文化匯聚了農耕文化、游牧文化、高原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如拉薩布達拉宮就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據史書記載,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無比自豪地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熘且?,立棟宇以居處焉?!保?2]當然,現今的布達拉宮是歷代達賴相繼擴建而成的,不僅其壁畫、彩繪、木雕等體現了藏、漢、蒙古、滿等多民族能工巧匠的技藝,而且其獨特的建筑風格,融合了藏族、漢族以及尼泊爾和印度等多種文化元素,其中藏族古建筑及漢代建筑風格最為迷人。同時,青藏高原和親文化源遠流長,和親遺留下來的一些重要文物、古跡和相關傳說,當今以和親文化資源為基礎而建立和創作的一批博物館、紀念館、壁畫、雕像、詩歌、戲劇等,以及以和親為題材而發展起來的文化節慶等活動,已經成為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有些已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如青海的日月山、文成公主廟,拉薩的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等著名景點,游人如織、香客不斷。許多有關和親公主的遺跡,《文成公主》大型實景劇等演出,游客和觀眾絡繹不絕,其中吃、住、購物等消費,給當地增加了可觀收入。這些既助推了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旅游資源,又使游客和觀眾感受到多種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也是和親文化時代價值的體現,并不斷賦予和親文化新的內涵。

二是成為彰顯無限魅力的文化名片,助推青藏高原絲綢之路進一步煥發活力。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通往歐洲的重要商道。除了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還有一條自長安經吐谷渾到吐蕃,然后經尼泊爾到達印度,由此通往歐洲的絲綢之路,即“青藏高原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雖是和親、商貿、文化、宗教、外交、遷徙及戰爭等多種力量的結果,但與和親的關系最為密切,和親的作用最為突出,可以說是和親開辟和拓展了這條絲綢之路[93]。從相關文獻、各類遺跡及相關傳說來看,隋唐與吐谷渾和親開辟了自長安到青海的通道;吐谷渾、唐朝與吐蕃和親開辟了自吐谷渾到拉薩的通道;吐蕃與象雄(羊同)、泥婆羅(尼泊爾)等和親,向西南延伸了這條通道,使其與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起來。尤其是以拉薩為中心的吐蕃和親圈,既向西南地區延伸了這條絲綢之路,又進一步拓展了通往中亞的路線。吐蕃與遼、西夏、回鶻、龜茲等和親,又向東北、西北延伸了這條絲綢之路。蒙元與西藏薩伽款氏的聯姻,進一步修復和拓展了這條絲綢之路。[94]積淀厚重的青藏高原和親文化,是青藏高原絲綢之路的亮麗名片,沿途燦爛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豐富的旅游景點、浪漫的和親傳說、精美的和親公主塑像及壁畫等,都使這條絲綢之路更為艷麗,更有親情和友情的溫馨,更易與“一帶一路”對接,方便與沿途各族交流與溝通。因此,應充分發揮青藏高原和親文化的獨特作用,使青藏高原絲綢之路的繁盛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

三是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與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千百年來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理念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青藏高原和親文化更直接、更有效地促進了各民族“同為一家”“安危同體”的局面,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歷史上有大大小小的王國,諸多政權各自為政。松贊干布時期,吐蕃通過與各政權政治和軍事上的爭斗及經濟上互通貿易等方式,把青藏高原地區統一起來。吐蕃通過與唐朝和親,雙方建立了牢固的“舅甥”關系,使漢、藏及其他高原民族在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親近,共同融入中華文明的整體,為西藏在元代被納入中央王朝統一管轄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文化基礎。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嫁到吐蕃,唐與吐蕃“申以婚姻之好,結為甥舅之國”。吐蕃贊普在給唐玄宗的信中就明確說:“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保?5]說明唐朝漢藏關系已經密不可分了。唐德宗時期,唐朝與吐蕃在清水盟誓時,回顧了和親所建立起的雙方一體關系,盟文中明確說,唐“與吐蕃贊普,代為婚姻,固結鄰好,安危同體,甥舅之國,將二百年”[96]。由此可見,吐蕃對共同體的認知程度。唐朝的一些大臣認為:“國家與吐蕃,代為舅甥,日修鄰好,雖曰兩國,有同一家?!保?7]直到宋仁宗時期,吐蕃贊普后裔唃廝啰還一再聲稱宋朝皇帝是“阿舅天子”,可見,唐與吐蕃和親所建甥舅關系之牢固。這正如唐朝詩人呂溫詩作所云:“明時無外戶,勝境即中華。況今舅甥國,誰道隔流沙?!保?8]也就是說,通過和親,唐與吐蕃形成了中華一體的格局。直到現在,“無論是在拉薩達賴喇嘛的夏宮羅布林卡亦或冬宮布達拉宮,還是班禪駐錫地扎什倫布寺,都有《赤松德贊宴前認母圖》和《金城公主與兒子赤松德贊》的壁畫”[99],都生動呈現出漢藏甥舅一家的血緣關系。隋唐與吐谷渾的和親,以及吐蕃與蘇毗、黨項、象雄(羊同)、蘇祿、小勃律、南詔、遼、西夏、回鶻、龜茲等和親,又把其他一些政權納入中華文明體系之中,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發展與鞏固。

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青藏高原和親文化都是青藏高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見證,是各民族敞開胸懷,主動與其他民族友好交流的結晶,是民族團結進步的象征和鮮明符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與鞏固的重要一環。因此,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應充分挖掘和運用青藏高原和親文化資源,使其成為展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史的生動教材、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生動教材、維護世界和平的生動教材以及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推進青藏高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和親
虛實相通:從松贊干布的“賨王”封號看中國古代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布達拉宮是為文成公主而建的嗎
新時代“文成公主”
——西北民族大學于洪志教授
松贊干布與石榴——解毒止瀉說石榴
兵不厭詐:和親公主是間諜
西北民族大學原創歌劇《文成公主》創作背景及劇情介紹
試析十六國北朝和親的特點
絲綢之路上的和親
唐代涉蕃詩中的和親聯姻
松贊干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