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生成、現實超越、未來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三維審視
——以馬克思人學為視角

2024-01-23 00:31于紅霞
關鍵詞:新形態資本主義現代化

于紅霞

(首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9)

不同的文明由不同的價值觀引領,將會塑造出不同的文明樣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由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現代文明形態,與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有著諸多不同,兩者最為根本的區別在于資本主義現代文明以“資本發展”為價值引領,而人類文明新形態則以“人的發展”為價值引領,始終強調“以人民為中心”,關注人民的生存與發展,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也正因如此,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僅實現了對現代西方文明的超越,而且開辟了新的文明發展路徑。馬克思人學視角是理解和探究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獨特視角,從目前學界的研究現狀來看,從馬克思人學角度出發研究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成果較為鮮見?;诖?,本文試圖以馬克思人學為視角,對人類文明新形態進行三維審視,以期進一步理解和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 歷史生成:“生存需要”到“發展需要”的轉變驅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

“卑劣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動力”[1]。在不斷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中,人不僅創造了社會發展所必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且引起了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由此推動了人類文明形態的變遷。人類文明新形態是適應人的需要發展起來的文明形態,中國人民從生存性需要到發展性需要的轉變,推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

(一)人的生存需要:在民族獨立和鞏固政權中迎來文明新生

人的生存需要是指個體在生理意義上或社會意義上生命得以保障和延續的需要,即人最基本的物質需要。人的生存需要不僅包括生理需要,而且還包括衣、食、住、行等特屬于人的“類需要”,從本質上體現的是人的社會屬性。不論人類文明發展到何種階段、何種程度,人的生存性需要都是首要的。

新中國成立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全球擴張打碎了舊中國閉關鎖國的妄想。近代中國屢遭列強侵略,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列強一步步攫取在中國的許多特權,逐步構建起對中國的殖民體系。列強在中國的殖民政策成為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鎖,人民的尊嚴和生存權遭到嚴重踐踏。除了對外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血腥侵略以外,對內中國人民還受到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雙重剝削和壓迫。內憂外患的雙重困境使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整個中國黯淡無光、民不聊生。毛澤東同志在親眼目睹了中國人民的生存危機后指出:“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保?]在這種形勢下,人民渴望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來休養生息和重建家園,對生命存續的維系成為當時中國人民最為迫切的需要。

為滿足中國人民的迫切需要,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權,中國共產黨意識到要想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人民的生存環境,一方面,需要推翻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另一方面,需要恢復經濟,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為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建立了新中國,贏得了民族獨立和解放。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中國共產黨繼續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開展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經過黨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國民經濟得以恢復,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來,中國人民最基礎的生存性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這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基礎。自此,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與鞏固政權的內在動力源于人民對基本生存權的訴求,是黨為了徹底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處境,保障人民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奮斗的結果。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中國人民對生存權的需求催生了中華文明迎來新生。

(二)人的生活需要:在構建制度和發展生產中孕育文明雛形

人的生活需要是建立在生存需要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需要。人不僅僅停留于基本生存需要的滿足,更加強調生活的舒適與體面。換言之,人的生活需要不僅對物質生活有著更高的要求,而且也萌生了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人的豐富性和社會性意義更加凸顯。

隨著人民基本生存需求的滿足和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人民必然會產生更高層次的生活需要。要滿足人民更高層次的生活需要,就必須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來實現。為此,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不僅進行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明確提出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而且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3]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來抓。社會主要矛盾的確立為我國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圍繞這一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戰略和決策,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創辦經濟特區、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將人民最關心、最緊迫的利益問題放在首要位置,既注重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強調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精神生活的滿足。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保?]深切表達了滿足人民需要在黨和國家一切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保?]正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這一初心推動著黨帶領人民努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改革開放的全方位展開,到20 世紀末,我國勝利實現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并開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歷程。因此,可以說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正是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僅奠定了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物質文化基礎,而且進一步豐富了其內涵。至此,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雛形得以顯現。

(三)人的發展需要: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明突圍

人的發展性需要是建立在生存性需要和生活性需要基礎上的最高層次的需要,也是馬克思最為強調和重視的需要。事實上,無論是作為“類整體”存在的人而言,還是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而言,發展性需要都是必不可少的。馬克思曾明確指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維的能力”[6]。

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的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滿足了人民的生活性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性成就,人民的需要也由生活性需要躍升為追求自身發展和美好生活的發展性需要。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保?]“美好生活需要”是更高層次的需要,包含豐富的內容,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8]?!懊篮蒙钚枰笔侵袊嗣竦陌l展性需要在新時代歷史方位中的形象表達,凸顯了人之為人更為本質的需要,既體現了新時代人民的價值追求,也體現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社會和國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類的潛能以及一切個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發展和表現”[9]。面對新時代中國人民的訴求,習近平總書記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一切工作的向導和黨的奮斗目標,不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創新驅動,著力解決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打造良好的政治生態,為人民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將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放在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更加重視人民對更高精神文化追求的滿足;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為人民創造山青水綠的生活環境?!懊篮蒙钚枰笔羌S富性與價值性于一體的需要,在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奮斗目標的驅動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人民更加堅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人類文明新形態也實現了更深層次的突破。

從“人的生存性需要”到“人的生活性需要”,再到“人的發展性需要”,人民的現實需要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人類文明新形態探索和創造的全過程,成為推動創造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動力和重要依據。在不斷滿足人民的現實需要的過程中,中華文明實現了深刻的變革,成功創造出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體現了人的需要在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變革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更加關注和重視人民不斷增長的現實需求,緊緊圍繞“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10]這一價值目標,不忘初心,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向新的歷史高度發展。

二 現實超越:“人的發展”對“資本增殖”的置換實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超越

人的發展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有著內在本質的聯系,是人類文明新形態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人的發展貫穿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塑造和發展全過程,是區別于資本主義文明范式的根本特征,也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重要向度。

(一)人的平等發展: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背健皟蓸O分化”的不平等發展

縱觀人類歷史,似乎每一種文明都致力于實現共同富裕,但是,歷史事實無可辯駁地證明,不是每一種文明都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富?!?。馬克思曾指出,建立在階級剝削基礎上的文明時代,隨著生產的發展,“同時也就是被壓迫階級即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況的一個退步”[11]。資本主義文明作為人類現代化文明的開端,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財富。但是,資本主義文明是在階級對立和剝削中發展起來的文明形態,這種階級的歷史性存在決定了資本主義文明中的富裕必然是帶有階級壓迫和兩級分化的富裕。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度決定了社會上少數資本家對生產資料的控制和占有,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也是少數資產階級的民主,這樣的文明范式注定無法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在資本主義文明中,資本邏輯在給資產階級帶來財富和宮殿的同時,也給無產階級制造了貧窮和棚舍,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個階級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對另一個階級的新的壓迫?!保?2]

相較于資本主義文明,人類文明新形態自始至終將共同富裕作為內在的本質要求,并在不斷追求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逐漸解構著資本主義文明固有弊病所衍生出的兩極不平等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能有效進行共同富裕實踐的主要原因在于始終堅持以人的發展邏輯為主導。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這就必然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明成果——人類文明新形態始終堅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中心,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應有之義和奮斗目標。從本質上來講,人類文明新形態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通過堅持物質財富和社會主體相統一的原則,從而達到主體的平等和共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克服了資本增殖對文明發展的支配,在追求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同時,重新審視了社會財富的意義和價值,辯證地扭轉了因財富和人的雙向異化而造成的目的與手段置換的問題,明確了社會主體的目的性存在和社會財富的工具性存在,實現了社會財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來意義。在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自覺地把社會發展的關注點聚焦到社會主體的生存與發展上,“使社會主體的生存與發展成為社會財富生產的核心取向”[13]。

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涉及財富的創造與累積,而且關涉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因而,人類文明新形態在扭轉社會財富的主體性轉向的同時,也充分肯定富裕尤其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對實現社會主體共同發展的重要意義,在不斷解決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中逐漸縮小直至消除社會主體之間的貧富分化,實現“從維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走向普遍富裕和共同發展,實現社會主體獨立、平等”[14]。更為關鍵的是,社會主體只有在真正的共同富裕中才能實現主體間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盡管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明形態,但是在本質屬性上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文明形態,在社會制度和價值理念等方面已經內在地包含了共產主義文明的因素且具有比資本主義文明更為根本的制度優勢。因而,在人類文明新形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終將實現。

(二)人的協調發展: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超越“物質主義膨脹”的單向度發展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存在的觀點認為,“現實的人”不僅是擁有一切造物主所給予的肉體性生命存在,更是異于普通生物體的精神性存在。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始終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維度,二者缺一不可。從世界范圍來看,現代資本主義文明創造了生產力奇跡和物質的富裕,但是也帶來了人的精神世界的貧乏、分裂和扭曲。資本主義文明在資本邏輯的支配下,“商品”被異化為整個社會的真正統治者,“人”淪為“物”的附庸,完全依賴于“物”,“物”代替“人”成為社會的主體。在這種資本文明邏輯中,人的一切屬性被撕裂。在物的浸染下,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在社會上盛行,由此帶來的人的精神空虛、信仰危機、道德失范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資本主義文明所引發的物質和精神的矛盾、人的發展和物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資本邏輯主導下的現代文明不可避免的遭遇。同時,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弊病也向我們表明,一種能獲得長足發展并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文明既不能是物質和精神都貧乏的文明,也不能是物質主義泛濫而精神赤貧的文明,而必須是實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協調發展的文明形態。

與資本主義文明不同,人類文明新形態堅持物質滿足和精神豐富協同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應有之義,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明確強調,我國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能實現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是畸形和不健康的社會主義,并明確指出,“要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統一的奮斗目標,始終不渝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15]。在貫徹這一原則的同時,中國共產黨還根據不同階段人民的發展要求適時調整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社會發展中的戰略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轉化,人民的需要已經由單純的生活性需要轉變為發展性需要,人民不僅對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更高追求,而且渴望實現內心世界的豐富和發展,期盼過上美好的生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明確提出我國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并在擺脫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明確提出將精神生活的發展擺在突出位置,關注人民精神世界的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睆娬{精神文化是人的發展的重要內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要求,解構了資本主義文明中物質主義膨脹的單向度發展模式,為促進人的發展和文明的現代化推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式。

(三)“類”的整體發展:以“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零和博弈”的對抗式發展

無產階級只有實現全人類的解放,才能解放自己。馬克思始終從世界歷史的大視野中考察人的解放與發展問題,認為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現代社會,人的發展必定是只有在世界歷史的場域中才能實現的宏偉目標。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視野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6],因而作為超越資本主義的文明形態,一定是能夠破除民族國家狹隘地域局限,促進世界性的全人類解放。

全人類的解放是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跨越,而構建真正的共同體是完成這一跨越必不可少的載體?,F階段資本主義文明構建的虛假共同體從資本主義內部延伸到世界范圍,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造成了種種障礙,從社會發展的兩級分化到人的嚴重異化,再到全球范圍內的生態危機和地區沖突,都嚴重制約著人的解放和發展。由資本主義主導的階級共同體和局部利益共同體一方面宣揚所謂的“人權”“民主”和“自由”,另一方面又建立起充滿壓迫性和暴力性的制度體系和國際規則。這種虛假共同體以及與之相伴隨的不合理的秩序勢必會造成各文明之間的隔閡和人類社會的對抗,必將在人類的聯合中走向覆滅。

人類文明新形態自覺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推動全人類解放的堅實平臺,從而以人道主義的情懷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對抗式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從世界歷史的大視野出發提供的全球治理方案,以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現實境況為關切,秉持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為核心的共同價值觀,通過各國平等對話、合作交流,共同創造公正、合理的全球文明環境,在積極捍衛人的世界歷史性存在中促進全人類的解放與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始終強調各文明之間的獨立、平等、交流、對話,以積極開放的姿態在經濟、安全、文化等方面作出努力,順應文明發展的全球化和人的歷史性存在潮流,積極推動人作為“類”的整體性發展。在經濟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強調各國利益共存,共同推動世界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在安全方面,人類文明新形態主張加強政治互信,摒棄冷戰思維,避免局部和全面的沖突,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在文化發展方面,主張文明間的對話與交流而不是沖突和對抗,共同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人類文明的繁榮;在環境治理方面,倡導各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在保障自身發展的同時,兼顧他國的合理關切。人類是一個整體,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各國命運共存、風險共擔,因而應該和衷共濟。人類文明新形態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實現人的發展的價值目標拓展到世界范圍,將人的發展邏輯從單個人和單個國家的生存發展提升到整個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塑造了人類文明形態更為廣闊的胸懷和至高的價值取向。

三 未來構建:“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轉型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

不同文明的發展與構建依托不同的主體力量,西方現代資本主義文明是在資本的主體性中發展起來的,而人類文明新形態始終頌揚人民的主體性,是人民的主體力量創造出來的。因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進一步發展和構建從根本上也必須依靠人民作出改變,即通過實現人民由“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轉變來推動。

(一)人的觀念現代化:進一步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前提

人的觀念是社會意識的表達,雖然源于社會存在,但是一經形成就會對社會存在產生巨大的反作用。人的思想觀念是先導性的存在,正是在觀念的指導下,人的實踐行為實現了不同于動物本能活動的根本性超越。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是一項創造性的實踐活動,離不開觀念的指導。因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和構建對人的思想觀念的現代化產生前提性影響。英格爾斯曾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17]。強調了思想觀念的現代化在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文明發展中的前提性意義。

從當前的發展階段來看,思想觀念的現代化關鍵是要樹立新發展理念。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是人類文明發展程度的最終決定性力量,因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進一步完善從根本上來說必須通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來實現。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塑造著人類文明,也塑造著文明的創造者——“現實的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設想未來理想文明形態時強調生產力的發展是絕對必要的實際前提,如果沒有這個前提,“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18]。因此,為了適應現代文明的發展需求,實現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19]。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確立新發展理念是人的觀念現代化的首要標志和重要內容。

新發展理念是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其中,創新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動力的問題,創新已然成為引領現代化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協調發展根本上解決的是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是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先導;綠色發展解決的是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應然遵照;開放發展解決的是發展中的互動和關系問題,強調文明的交流互鑒和發展的合作共贏;共享發展強調發展中的平等和互利問題。新發展理念內在地平衡了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中國發展和世界發展的關系、人的發展和自然發展的關系,是順應人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理念,既是社會全面實現現代化的基本遵循,也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基本遵循。因此,只有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才能從思想觀念上順應現代化的發展趨勢,解決現代化發展面臨的難題,進而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進一步發展和構建。

(二)人的生活方式現代化:進一步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關鍵

在馬克思的理論語境下,人的生活方式即人的存在方式,亦即人的現實生產生活過程。作為一個歷史性的范疇,人的生活方式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和體現,又以自身特有的形式對社會文明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文明的發展狀態與人的生活方式的互塑性表明,規范引導人們形成科學、良性的生活方式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和發展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馬克思以人的存在方式為內在依據深刻闡述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階段和總體趨勢,即“人的依賴關系”的前資本主義文明時期、“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資本主義文明時期,及“自由個性”的共產主義文明時期。在前資本主義文明中,人的生活水平受自然的嚴重制約,以一種對血緣和權力的依附性狀態生存,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完全被共同體所遮蔽。直到工業革命時期誕生的資本主義文明才真正使人從這種依附性的自然狀態中解放出來,開始了現代化的探索。雖然資本主義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對人的現代化意識起到了啟蒙作用,培養了人的現代化能力,促使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得到發展,但是在資本邏輯引導下的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文明中,人所彰顯的自由和獨立卻又受到另一種方式——資本的裹挾。人的生活方式表現為以金錢為軸心的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生活方式,物質追求的快感剝奪了生活的真實意義。質言之,資本主義現代文明中,人的生活方式盡管是對前資本主義文明時期的推進和超越,但依然是違背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良序推進的生活方式。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現代文明超越了資本邏輯主導下的文明,雖然是與資本主義文明并時代的文明形態,但從根本上是一種更高階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必然要求人的生活方式應具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高的追求,不僅要符合人自身全面發展的要求,而且要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因此,為了更好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進一步構建,就需要我們形成一種科學合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保?0]這里的“綠色”不僅是從人與自然關系層面而言,而且涵蓋人類生活的各方面?!熬G色”,一方面強調綠色的消費方式,即“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最高旨趣,以高尚的消費道德、健康的消費心理進行科學的、合理的、適度的消費,并通過這種消費方式引導和促進生產方式的變革”[21],由此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另一方面,“綠色”強調全面和協調,即不僅要追求物質富足,更要注重思想境界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豐富,使人成為一個真正富足的、全面發展的人。這種形式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適應和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進一步發展和構建。

(三)人的能力現代化:進一步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核心

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中,人的能力是本質力量的表征,而且也是人的本質力量得以確認和實現的根本條件,構成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F代化的思想觀念固然有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但是一個只具備現代化觀念而不具備現代化能力的人,也只是抽象意識的存在,世界的真正改變只有通過人的實踐能力才能實現。資本主義文明實現的偉大變革根源在于人的勞動能力的發展引起的生產方式的變革,馬克思設想的未來理想社會的實現也是以社會的生產能力為基礎,而社會的生產能力集中表現為人的能力。因此,沒有人的能力的現代化就沒有人的現代化,進而也不可能實現人類現代文明的發展和構建。換言之,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新探索,歸根結底必須依靠具有高度現代化能力的人來發展和構建。

人的能力是“體力和智力的總和,指具有一定素質的社會主體從事對象性活動的內在可能性及實際本領,是主體的綜合素質或內在本質力量的外化活動和水平體現”[22],因此,人的能力的現代化是包括人的身體素質在內的各方面綜合能力的現代化。當前國際形勢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國內又面臨著艱巨的現代化建設任務,要想在如此境遇的環境中探索出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路,沒有與現代化相適應的能力是無法實現的。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根本上就是對西方模式的破除,是對現代化道路和現代文明的新探索,其實質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但從目前我國現代化發展的現狀來看,創新能力不強是主要的制約因素。因此,在這樣的現代化發展背景下,人的能力的現代化集中體現在人的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上。只有培養一批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現代化新人,才能解決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

首先,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制度體系,保證能力得到充分重視。社會制度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根本性的引領和規范作用,是各行各業的指示器。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制度體系,才能為能力的培養與發揮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其次,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國家和社會應該對人才培養給予充分的支持,不僅是資金上的支持,還有社會環境上的支持,讓人才從支持與激勵中增強獲得感、成就感,使人才的創新、創造能力充分釋放。最后,推進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教育是系統培養人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都會有極大的提升,人的創新、創造思維和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被激發,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意義重大。

四 結語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造,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更是新階段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探索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文明新樣態。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根本方向和目標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與構建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現代化的實現程度,關系到中國人民美好生活的滿足與否,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大時代課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提出和在新階段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和實踐導向,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強烈的使命擔當和戰略定力。

從文明的本質來看,人類文明新形態最根本的特色就在于對人的生存與發展的關注,遵循“人的發展”邏輯來構建,無論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生成、現實超越還是未來發展,“人”始終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得以依存和發展的根本主體。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總結黨的百年奮斗經驗基礎上提出“堅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黨治國理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蘊含著滿足人民需要、遵循人民意志、依靠人民力量的深刻內涵。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不斷完善就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堅定地依靠人民,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文明之花造福中國乃至世界人民。

猜你喜歡
新形態資本主義現代化
深刻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特征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邊疆治理現代化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新形態西裝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激活時裝新形態
“走轉改”活動在塑造新聞宣傳新形態中的作用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展趨勢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