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安全高效科學施肥技術研究

2024-01-23 03:20周發英鄭克梅汪文麗
江西農業 2023年24期
關鍵詞:粒肥穗肥分蘗

周發英,鄭克梅,汪文麗

(貴州省鎮寧自治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鎮寧 561200)

在種植過程中,水稻所需要的營養大部分來自土壤,但是若要使種植達到高產的目的,還需要通過施肥滿足水稻對各類營養物質的需求。研究表明,氮磷鉀是水稻生長中最為重要的營養物質,但任何一種肥料的施用并非越多越好。因此,種植人員需要按照一定規則科學施用肥料,在確保生產安全性的基礎上提升施肥效果。

1 水稻需肥特性

通常情況下,每生產100 kg 稻谷,需氮(N)1.6 ~2.5 kg、磷(P2O5)0.8 ~1.2 kg、鉀(K2O)2.1 ~3 kg,氮、磷、鉀比例約為2 ∶1 ∶3。水稻施用氮、磷、鉀的配合比例,一般以1 ∶(0.4 ~0.6)∶(1 ~1.5)為好。不同地區的土地肥力是不一樣的,還要根據當地土壤中的氮、磷、鉀含量確定氮肥、磷肥、鉀肥用量。此外,水稻在不同生長階段對于肥料的需求量也存在差異,同一水稻品種在不同生長階段對于肥料種類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種植人員若想通過提升施肥效率來提高產量,須強化肥料利用率,尤其要掌握水稻的需肥特性,在種植中結合水稻各階段對肥料的需求,科學展開施肥工作[1]。

1.1 氮肥需求特征

氮肥對促進水稻生長具有重要意義,水稻對土壤中氮元素比較敏感,且氮肥是影響水稻產量的直接因素。在生長階段,水稻對氮肥的吸收有兩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水稻分蘗期,即在水稻插秧后的2 ~3 周,第二個高峰期是水稻插秧后的7周時,上述兩個時期水稻生長速度較快,對氮肥的需求量較大,若此時田間缺肥且沒有追肥,則會制約水稻的生長速度,進而對水稻的產量造成嚴重影響。

1.2 磷肥需求特征

水稻對磷元素的要求遠低于氮元素,整個生長階段水稻對磷元素的吸收量約為對氮元素吸收量的一半,水稻對磷的需求沒有明顯的高峰期,在整個生長階段均需要磷肥的支撐,其中幼苗期至分蘗期對磷肥的需求量要明顯高于其他生長時期,尤其是在水稻插秧后的3 周內,若種植區域缺少磷肥,應當做好追肥補肥工作。

1.3 鉀肥需求特征

鉀是水稻生長階段需求量較大的元素之一,但是水稻對鉀的需求量存在明顯分界線,即水稻抽穗開花前需要大量鉀肥支持,而抽穗開花后對于鉀肥的需求量大幅降低,同時水稻幼苗期時也不需要大量鉀肥,水稻分蘗期至拔節期時對鉀肥的需求量和吸收率達到頂峰。

1.4 微量元素需求特征

水稻在生長過程中還需要大量的微量元素支持,除了氮磷鉀三種元素外,水稻還需要鋅、硼等微量元素,這些均是確保水稻高產的重要條件。

2 水稻施肥原則

掌握水稻施肥原則是提升肥料利用效率,達到高產栽培目的的重要手段。水稻施肥主要有以下原則:首先,在施肥過程中不要為了追求水稻的生長狀態而盲目追肥。如很多種植人員為了追求水稻的長勢而盲目施用大量氮肥,這將會導致水稻徒長,雖然能夠促進水稻植株的生長,但是稻穗會出現干癟情況,顯然這會對水稻的產量造成嚴重影響。其次,種植人員還應當遵循氮磷鉀合理搭配原則,只有科學搭配各類肥料,才能夠提升肥料利用效率。從水稻對肥料的需求和作用來看,氮肥主要有促進水稻分蘗以及促進水稻莖稈生長的作用,磷肥主要有促進水稻根系的生長,提升水稻根系對營養元素和水資源的吸收效率,進而達到強化抗逆性的作用,而鉀肥主要作用于稻穗,促使水稻籽粒更為飽滿。在施肥時,種植人員還需要意識到微量元素肥料的重要作用,通過科學施用鋅肥促進水稻的分蘗,且水稻葉片在合成葉綠素時同樣需要大量的鋅肥,通過補充鋅元素還能夠防止水稻早衰。硼肥能夠提高水稻對各類肥料的利用效率,減少稻穗干癟、空粒的情況發生,且硼肥還是確保水稻千粒重的關鍵。因此,在水稻施肥補肥時,種植人員既要注重氮、磷、鉀這些主要肥料搭配,又要注意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通過科學配合達到理想施肥效果。最后,種植人員應當以水稻各生長周期對肥料的需求為原則科學施肥補肥。通??梢园凑涨?、中控和后補的原則施肥,如水稻追肥時要提前施用返青分蘗肥,追肥以尿素為主,但是此時很多種植人員為了進一步促進水稻的分蘗,會在尿素中加入一些分蘗肥,這就會導致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偏高,一方面造成肥料浪費,另一方面則會導致水稻植株徒長并影響分蘗[2]。

3 水稻安全高效科學施肥常見誤區

在水稻施肥階段,很多種植人員會陷入施肥誤區,這些錯誤的施肥方式不僅不會促進水稻的生長,而且還會影響水稻的產量,并導致肥料浪費,所以種植人員在水稻施肥階段要避開施肥誤區,并遵循安全、科學、高效的施肥原則。

誤區一:肥料距離水稻根系過近。很多種植人員會片面認為肥料距離水稻根部越近,水稻根系對肥料的吸收效率越高。事實上水稻主要通過根毛區吸收土壤中的養分,除根毛部位外,整個根莖對肥料吸收效率較低。在水稻幼苗期,肥料距離水稻根系越近,水稻對肥料的吸收效率越低,因此種植人員需要科學確定肥料與根莖的距離,距離過近則作物對肥料的吸收效率較差,嚴重時還會出現燒苗的情況,而距離過遠時肥料根系無法吸收肥料,為了提升肥料利用效率,種植人員需要結合水稻的根系生長特性科學確定施肥位置[3]。

誤區二:追肥不及時,在水稻出現缺肥癥狀后再施肥,這也是水稻施肥的常見誤區。在水稻種植階段,施肥以后并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通常情況下,在施肥3 d 后水稻才開始吸收肥料,若種植地區比較干旱,則水稻開始吸收利用肥料的時間更晚。所以,當水稻出現缺肥現象后再施肥將會延長水稻缺肥時間,并導致水稻減產。通常情況下,水稻追肥需要提前,由于水稻在水田和旱地中對于肥料的吸收利用時間不相同,因此水田需要提前5 d 追肥,而在干旱地區種植水稻則需要提前8 d 施肥。最后,在確定追肥時還需要考慮到外界因素和施肥方式對水稻的影響,如果種植地光照強、水分充足且溫度較高,那么水稻會提升肥料吸收效率,反之則降低肥料吸收效率。根外追肥時的肥料可以直接被水稻的葉片吸收,因此不受吸收時間的約束,但是根外追肥時要控制肥料的濃度,防止肥料濃度過高對水稻葉片造成損傷,同時為了提升肥料利用效率,種植人員也可以通過噴施的方式使水肥從水稻葉面到達根系,這也能夠很好地提升施肥效率,提高水稻產量。

誤區三:確保土壤中的營養就能達到高產目的,這也是水稻種植中的常見誤區。水稻的整個生長階段包括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水稻營養生長階段植株生長速度較快,如果土壤中氮元素充足,能夠增強水稻長勢,但是若在水稻生長階段仍然側重施用氮肥,那么水稻就會出現貪青的情況,使得此時水稻對其他肥料的利用轉化效率降低,并對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造成一定影響。

誤區四:肥料是否充足是決定水稻產量的唯一因素。這一誤區否定了其他因素的作用,水稻各生長階段對于肥料的需求存在很大差異,若不能依據水稻需肥規律追肥補肥,而是盲目追求肥料充足,那么就會引發水稻缺素,同時還會對水稻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造成影響。水稻對肥料的吸收效率有限,過多的肥料還會導致資源浪費,因此,種植人員需要意識到施用肥料是否充足與科學,才能夠安全高效地提高水稻產量。

誤區五:施肥后水稻作物就會表現出應有效果,這種認知顯然是錯誤的。影響水稻對肥料吸收效率的因素較多,如土壤結構、土壤水分以及外界溫度等,因此在施肥時若沒有充分考慮外界因素對肥料吸收效率的影響,那么便會出現養分流失等現象,也就無法保證水稻對肥料的利用效率,如土壤偏沙性時肥料的流動性較強,因此需要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展開追肥,若土壤粘性較大且肥效發揮較慢,則應當注意增加底肥用量,同時提前追肥時間。

誤區六:不重視微量元素肥料,過于依賴氮肥、磷肥、鉀肥。微量元素也是水稻生長時的必需物質,水稻會在某一時期需要大量微量元素肥料,一旦缺乏微量元素支持,那么就會出現籽粒干癟等情況,因此在水稻種植中需要重視鋅、硼等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誤區七:重視底肥而忽視追肥。很多種植人員片面地認為只要施足底肥就能夠滿足水稻整個生長階段對肥料的需求,所以忽視后期追肥工作,這種施肥理念實際上并不科學。水稻早期生長過程中對于肥料的需求量不大,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壤中的底肥也會被消耗,因此底肥所能夠維持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在保肥保水能力較差的土壤環境中,底肥的消耗速度將會更快,因此若缺乏后期追肥,那么水稻就會出現脫肥現象,影響水稻的產量。

4 水稻安全高效科學施肥策略

4.1 施用足量基肥

基肥是水稻插秧前需要提前施用至田塊中的肥料,在水稻種植中常見的基肥分為有機肥和無機肥兩種。這兩類肥料各有優劣,目前大多數種植人員將有機肥作為水稻基肥,有機肥持續效果較長,且肥料中養分更為全面,因此非常適合作為基肥,但是有機肥的分解速率非常緩慢且水稻利用效率較低,因此用量非常大。針對這一問題,種植人員可以通過有機肥、無機肥配合施用的方式實現優勢互補,如在水稻基肥施用階段,以腐熟的農家肥為主,配合施用氮肥、磷肥和鉀肥,能夠提升水稻對肥料的利用效率,滿足水稻對各類營養物質的需求,進而達到高產目的。種植人員應當掌握農家肥消耗規律,每間隔2 ~4 年在田間施用1 次有機肥或腐熟農家肥作基肥,有機肥的用量需要控制在120 ~320 kg/667 m2,腐熟農家肥的用量需要控制在1500 ~2000 kg/667 m2。為了保持土壤肥力,在水稻收獲后可以將秸稈還田,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北方地區氣候寒冷,因此土壤中營養物質的釋放比較緩慢,若將一定量氮元素加入基肥當中,可以有效提升氮肥的利用效率,為水稻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種植人員可以確定水稻種植過程中氮肥的總需求量,將氮肥總量的50%加入基肥當中,剩余50%追肥施用,以此達到提升肥料利用效率的目的[4]。

4.2 早施分蘗肥

通過提早施用分蘗肥可以增加水稻分蘗。通常情況下需要施用兩次分蘗肥,首次施用時間為水稻返青以后,此時分蘗肥作用為促進分蘗,第二次施用時間為水稻分蘗時,目的為保障整齊生長和保蘗成穗,此時需要控制蘗肥用量,通常按照3 ~5 kg/667 m2的標準施用,若水稻分蘗態勢良好,則可以適當提升分蘗肥的用量[5]。

4.3 巧施穗肥

穗肥是水稻孕穗期施用的肥料,孕穗期水稻幼穗開始生長,生殖細胞分化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支撐,但是此時水稻莖稈生長基本停滯,根系出現老化現象,因此對肥料的吸收效率開始減退,前期種植人員施用的基肥、分蘗肥等會隨著水稻的生長而流失,所以水稻若缺少穗肥,就會對水稻稻穗的結實率和大小造成影響,同時水稻千粒重也會降低。穗肥是水稻高產栽培中必不可少的追肥,尤其是生育期較長的大穗水稻品種更要做好穗肥管理。在施用穗肥時,首先要確定施肥時間,水稻齊穗前25 d 是施用穗肥的最佳時間,若依據水稻葉齡判斷穗肥施用時間,針對常見11 ~13 片葉品種,當水稻倒二葉露尖到倒二葉長出一半時即可施用穗肥,此外種植人員還可以通過扒穗的方式確定穗肥施用時間。追施穗肥的方式:一是可與灌溉同時進行,在追肥前在稻田間灌水,深度保持在3 ~5 cm并填補出水口,而后撒施穗肥;二是可采用噴施的方式噴施穗肥。

水稻常見穗肥為氯化鉀和尿素等,針對常規水稻種植田,穗期可以按照3 ~5 kg/667 m2的標準撒施60%氯化鉀,若水稻長勢較弱,可以按照2 ~3 kg/667 m2的標準施用尿素,針對長勢非常旺盛的水稻田可以適當減少穗肥用量,同時還要避免在降雨天氣時施用穗肥[6]。

4.4 酌情施用粒肥

粒肥與分蘗肥、穗肥并稱為水稻栽培核心肥料。粒肥是在水稻齊穗后15 d 左右施用的肥料,粒肥的作用是提升水稻稻穗中籽粒的數量,同時控制稻穗的空癟率,對于增加稻粒凈重、提升水稻產量具有重要意義。粒肥需要結合水稻的實際情況酌情施用,如在水稻灌漿期葉片顏色淺綠,則可以少施或者不施粒肥,但是若水稻葉片出現發黃脫肥情況,那么就應當施粒肥,種植人員可以按照2~4 kg/667 m2的標準施用尿素,或者每畝施用4~5 kg硫銨,也可用含有10%的水溶氮和48%的氧化鉀的水溶肥,按照0.3 ~0.35 kg/667 m2的標準來均勻噴施。這可以有效提升水稻的灌漿速度,粒肥的施用要在水稻齊穗后15 d 內完成。

5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水稻安全高效科學施肥策略展開探究,肥料是決定水稻產量和品質的關鍵要素,尤其是近些年,市場上出現大量高產水稻品種,與傳統品種相比較,高產品種對肥料的需求更高。施肥是水稻田間管理的重要內容,但是目前很多水稻種植人員在施肥時會陷入誤區,這不僅會造成肥料浪費,甚至還會制約水稻的正常生長,同時種植人員還需要意識到水稻種植要安全高產,科學施肥管理不是唯一因素,還需要做好稻田灌溉、病蟲害防治管理等重要工作?;诖?,種植人員要掌握水稻需肥規律,按照相關原則認真做好科學施肥與追肥工作,尤其重視水稻分蘗肥、穗肥和粒肥的施用,以科學、安全、高效的施肥原則滿足水稻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進而達到增產增質的效果。

猜你喜歡
粒肥穗肥分蘗
不同穗肥用量和運籌對小麥生長的影響
粒肥施用時期對水稻鎘積累的影響初探
分蘗對玉米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
穗肥施用時期對喀斯特區域雜交稻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
淺析水稻分蘗與產量
不同時期施用穗肥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提高冬小麥有效分蘗的技術措施研究
控(緩)釋配方肥和粒肥在粳稻上的應用效果試驗
水稻旱育秧、溫室兩段育秧在分蘗與成穗上的差異
東北寒地單季稻區春季科學施肥指導意見:減少氮磷、優化鉀肥用量是關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