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韌性穿越混沌:轉型期智能技術治理體系構建及其實踐邏輯

2024-01-24 12:47逯行
電化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治理體系智能技術

[摘?要]?數字化轉型期的教育系統面臨智能技術非合規性深入滲透造成的潛在風險以及技術應用困境,亟待構建具有韌性的智能技術治理體系。為了探查身處數字化轉型實踐中的多元教育主體如何參與實踐進程,研究訪談了教育領域的智能技術治理專家,從“認識”“行動”與“期望”的多重視角中梳理智能技術的治理邏輯。研究形成了數字化轉型期智能技術韌性治理體系及其運作模型,包括核心規則、動力結構、運行機制、實現進程四個部分。其中智能技術治理的核心規則在于明確治理原則與標準、動力結構的重點在干預模式和治理主體、運行機制層面需關注技術規范與主體規制以及推動開展智能技術治理的教育社會實驗。研究旨在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期開展政策制定提供理論依據,為參與數字化轉型的實踐個體提供行動指南,以期最大程度消解轉型期的技術異化風險,推動我國教育數字化的進程。

[關鍵詞]?教育數字化轉型; 智能技術; 韌性治理; 治理體系

[中圖分類號] G434?[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逯行(1989—),女,河北邯鄲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教育領域中的智能技術治理、智能教育戰略規劃研究。E-mail:1020352929@qq.com。

一、數字化轉型期教育智能技術治理的韌性轉向

教育數字化轉型期面臨著技術與教育深層次勾連、影響維度多元、技術特性與教育特性無法剝離等現代化風險,且現代化風險影響范圍廣、程度深。如近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將通過改變學習者與技術的對話方式、作為開放式學伴等方式深入影響青少年一代的成長與發展。這種教育與技術結合產生的教育新形態繼而引發現代化風險,在每個技術躍變階段都會上演。如若治理意識的覺醒總是后知后覺,將會無意中加深數字化轉型期的技術風險,加重教育系統的異化以及內部實踐主體的行為異化。異化的表現主要包括算法危機(如控制性和依賴性)、學生的“社會人現象”、侵犯隱私和破壞秩序等行為失范、對虛擬空間的沉溺、喪失自我而成為“他者”、多重自我等。教育發展、技術躍變與文化進化的不平衡性是教育數字化轉型期現代化風險的根本原因。正如德國技術哲學家F·拉普所言,技術是復雜的現象,它既是自然力的應用,同時又是一種社會文化過程。教育、技術與文化進化的不平衡導致精神與肉體之間、現代性與傳統性之間、可行性與合規性之間都產生了巨大的落差,如果全面的數字化使得教育主體的精神從肉體中“脫域”出來,那么精神和行為必將產生異化,如此現代化風險將成為數字化轉型的負面后果。面對上述智能技術帶來的現代化風險,實踐者和研究者都已從系統化治理的視角進行了探索。當前教育領域智能技術治理的目的是根據不同的智能技術在真實教育實踐和多元教育場景中產生的議題,構建包括標準、規范、規則、條約、法律等不同層面的治理機制,并促進這些不同機制之間由松散耦合轉向系統集成,實現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可持續嵌入。從數字化轉型期已有的智能技術治理實踐來看,主要集中在對智能技術的治理主體、治理對象、治理方案以及治理理論適用性等議題的討論。受多中心治理理論、網絡化治理理論、多層次治理理論的影響,數字化轉型期的智能技術治理實踐強調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充分發揮每個主體的實踐價值。例如教育互聯網的治理包含對互聯網關鍵基礎資源的調配使用、標準和技術協議以及其上承載的內容應用等實體的治理,因此教育領域中提供互聯網技術服務的公司在互聯網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承擔了網絡信息安全、用戶隱私保護、公共福利保障、交易秩序維護、網絡違法犯罪打擊等責任和義務。

面對轉型期的現代化風險,亟需探尋先知先覺且能夠持續發力的智能技術治理方案與理念。韌性發展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是近年來全球前沿發展理念。本研究提出,為了維持教育系統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保持內部主體持續向上的發展狀態,需要構建有韌性的智能技術治理體系。在教育領域內開展智能技術韌性治理的根本目的,是對抗數字化轉型期的技術生存帶來的現代化風險。有韌性的治理體系即當系統面對危機時,能夠展示出強大的恢復力和適應力,在教育數字化轉型期表現為教育系統對技術元素的適應能力,以及當技術造成危機時教育系統具有解除警報的恢復能力。而數字化轉型期存在教育系統演化方向不確定、技術融入路徑不確定、實踐主體參與進程不確定等問題,進一步增加了智能技術治理的難度。在接納不確定性的同時,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規劃制定者都需要作好頂層規劃,如制定準入制度、準入標準等,以及人工智能技術進入學校后如何規范和引導等問題,為解決教育熱點和社會問題預留制度空間?;诖?,本研究嘗試探索并明確教育數字化轉型期的智能技術韌性治理體系與實踐運作機制,以期指導教育領域的技術化實踐,最大程度地消解數字化轉型期教育系統及其實踐主體面臨的現代化風險。

二、研究設計

主體是行動的發起者和實踐者,治理主體的認識、理解、意愿以及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治理格局。這一規律同樣適用于教育數字化轉型期的智能技術治理實踐。本研究希望通過對身處數字化轉型期的多元治理主體開展深入訪談,了解其在智能技術治理上的已有經驗和認識,挖掘數字化轉型期較為主流的智能技術治理理念,并通過引導訪談對象針對數字化轉型這一特殊教育改革進程分享觀點,梳理其過往經驗與分析背后所隱藏的治理期望與未來圖景。研究過程與方法如圖1所示,首先基于訪談數據進行編碼,析出多元主體主觀認識中對智能技術治理的期望預判和策略認知;然后透過不同主體的多元視角挖掘存在于人們認識當中的模糊判斷,探查主體在過往經驗上的探索和思考,并嘗試討論如何構建教育數字化轉型期的智能技術治理體系;最后梳理治理體系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構建數字化轉型期智能技術韌性治理體系的運行機制模型。

本研究共訪談了45位專家,具體見表1。訪談由3名研究人員推進,其中1名主訪,2名輔助提問,每位訪談對象時長為1.5h~2h,在征得同意的情況下錄音并轉錄成文字,經訪談對象校對后作為研究數據使用;訪談過程中,如訪談對象提到相關的參考資料、已發表的文章等,訪談結束后研究人員通過郵件與訪談對象商榷,確保后續依據訪談線索增加的資料的準確性與有效性。由于不同實踐領域的專家工作場域、從業內容、職業屬性差異較大,對教育數字化轉型、智能技術治理的認識和理解存在差異,因此,在訪談提綱設計上,以問題的全面性為指導原則,同時兼顧針對性,通過設計個性化訪談方案了解不同教育主體對數字化轉型期智能技術應用的態度和觀點(見表2)。

三、構建數字化轉型期教育智能技術韌性治理體系的理論模型

(一)基于扎根理論的編碼分析

本研究最終經過篩選整理后得到約22萬字可供編碼的有效文本,導入Nvivo12進行數據編碼與分析,由兩名編碼人員背對背共同開展編碼工作,每完成一定階段工作,兩人針對編碼結果進行討論,達成編碼統一后繼續進入下一階段。整個研究過程包含三個階段:

開放式登錄階段挑選其中的42份訪談記錄進行編碼,研究者在保持開放心態、懸置已有定見、避免個人偏見的前提下,對原始資料進行挖掘,提煉出一系列的概念類屬。該過程類似一個“漏斗”,開始登錄時范圍較寬、形成的類屬較多,在后續的登錄中范圍逐漸縮小、新增加的類屬逐漸減少直至飽和。這一階段的研究者秉持“相信所有,懷疑所有”的原則,在對原始資料進行概念提煉的過程中,既要讓事先沒有想到的概念類屬從中“冒”出來,也要不斷地將自己研究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概念呈現出來。

關聯式登錄階段旨在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本研究以“類型關系”和“相似關系”作為關聯式登錄的指導規則,每次圍繞一個類屬進行深度分析,尋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其他類屬,并歸為同一個集合,逐漸形成多個不同的類屬集合。這一環節中包含了研究者大量的創造性工作,研究者不僅要考察這些類屬之間本身存在的相似或相近關系,同時還需要考慮本研究的研究意圖和動機,進一步對不同類屬構成的集合進行歸納、提煉,最終形成二級編碼。如“平衡技術進步與教育發展”“技術使用安全穩定、開放共享與通用便捷”“推動基于智能技術的教育創新”“技術善用”都屬于開展智能技術治理的目標,可歸為一個集合,并將二級編碼體現為“目標設定”。

第三階段是核心式登錄?!爸卫硪亍笔侵卫眢w系構建和運行過程中的基本元素,如有學者認為治理要素包含治理環境、治理主體、治理客體和治理工具四種類型,也有研究者認為治理要素還需要納入治理結構和治理過程,其中“治理工具”通常包含監管性工具、命令性工具、能力建設性工具以及宣傳性工具等。參考已有研究結論,結合本研究對訪談資料的分析和整理,將主范疇確定為四類要素:核心規則、動力結構、運行機制與實現進程。利用預留的3份訪談記錄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并未發現需要新增的概念或類屬,由此可以判定研究的理論飽和度較高。最終確定的“教育數字化轉型期智能技術的治理體系”如表3所示,包含4個治理要素、14個核心維度要素、54個基本要素,其中運行機制中包含了教育數字化轉型期開展智能技術治理的工具,如倫理規范、標準體系等。

(二)構建“數字化轉型期智能技術韌性治理體系的運作模型”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世界經濟社會變遷、教育內生發展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的全世界范圍內的數字化運動,需要從教育系統整體發展的視角著眼思考。世界各國均在加強數字資源頂層設計、打造優質數字基礎設施、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推動多元主體協同,但同時大規模、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帶來了教育領域的一系列過程性問題,如訪談中有區域管理者A-2指出“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雖然好,但是也有問題,比如在線教育存在網絡資源迷航、師生素養有待提升、信息內容不健康等問題”。教育數字化轉型成熟度涉及認知、起步、進階、優化和成熟5個等級,智能技術作為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基礎直接影響教育系統的轉型成熟度,即規范的智能技術應用能夠帶來積極效果、混亂的智能技術應用會嚴重制約數字化轉型的整體進程。訪談中研究者B-8指出,“從治理角度來說,國際上是存在一些共識的,如歐盟提出的人工智能進學校、進教育領域應滿足合法合規、可靠性、耐用性三個方面的要求,這是國際上的標準”,可凝練為“規范可執行的行動準則”是開展教育智能技術治理的標準和核心規則,這亦是教育數字化轉型期智能技術韌性治理需要達成的基本共識。

數字化轉型期的教育系統承擔了更多的發展性責任,其中之一是為未來教育做準備。如教育科技企業管理者D-2提出“智能教育產品要挖掘更多的智能技術應用場景,盡量多地為未來做準備,光解決眼下這點問題不能長遠,而且容易進入死循環”,即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不能僅僅局限于解決眼前問題,還要合理地設計預見型場景,最終指向教育數字化可持續發展。以表3中的治理體系為基礎,在分析訪談數據的基礎上討論治理體系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并進行理論建構,最終得到如圖2所示的“數字化轉型期智能技術韌性治理體系的運作模型”,包含核心規則、動力結構、運行機制、實現進程四部分運行要素,涉及設計機制、運行機制和實現機制三種治理邏輯。其中,目標設定作為設計機制的核心,是治理邏輯的起始點,決定了整個治理實踐的走向。在確定好治理目標、治理主體以及干預模式后,進入治理體系的運行機制階段,該階段存在風險觸發、技術觸發和失范觸發三種開啟智能技術治理進程的機制。技術風險要求主體提升風險意識和治理能力、技術革新要求教育場景對技術的應用做到適切合理、行為主體的失范亟需一系列規制標準與策略。運行機制的最終指向在于為實現機制奠定制度基礎、標準基礎和環境基礎,以提高教育實踐主體的規制效果、推動治理實踐的有序開展以及保證治理實踐平穩有序且可持續推進。

四、轉型期智能技術韌性治理體系的運行機制與實現方式

(一)核心規則在于明確治理原則與治理標準

核心規則是數字化轉型期智能技術治理實踐推進的基本參照,是參與治理實踐的主體、組織、機構部門需要共同遵守的原則和標準,旨在保證多元主體遵循一致的規范和要求并朝著共同目標努力。其中,治理原則根植于教育發展對技術發展與主體實踐的期望,完善教育領域智能技術的治理原則是指導治理實踐的實施與開展的起點和基礎。從“技術治理”到“治理技術”是實現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方式創新與實現邏輯,如靳瀾濤認為,整個教育系統是國家完成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工具系統,而教育公平與均衡是實現教育治理現代化最重要的價值理性。通過鼓勵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多種舉措共同實施,并秉承開放包容的態度,共同推動智能技術治理進程,是解決現實中的教育不公平與不均衡、逐步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現代化目標的重要途徑?;诖?,教育數字化轉型期智能技術韌性治理的基本原則應包括教育公平與均衡、誠信且公開透明、包容性、參與性與多樣性、他律與自律并重。此外,構建清晰可參考的治理標準是多元主體參與治理實踐的重要抓手。已有研究從多個角度構建了教育治理標準,如將愿景與規劃、分權與問責、參與與互動等多維度的“賦權”作為學?,F代化評價的剛性治理標準,或強調領導者角色的引領職能并以教學效果作為治理效果的評估標準,或提出“內部治理指南”為治理組織成員提供行動參考和指導的基礎。雖然已有研究較少直接指向對智能技術的治理,但同樣可以窺見,協調多元主體的價值認識、提供行動指導、建立分權與問責機制是治理標準的重要維度,即多元且協同的價值判斷、規范可執行的行動準則、清晰可參考的標準體系以及形成科學的教育發展方向。

(二)動力結構應明確目標、干預模式及治理主體

1. 目標設定影響治理進程的推進方向與結果判定

推動基于智能技術的教育創新、技術善用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初衷。從整個教育系統的發展演化來看,教育在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不斷地在效率與公平、管制與治理、補充與融合、封閉與開放、標準化與選擇性、本土化與國際化之間尋求教育制度要素間的張力,從而激發內部多元主體參與整個教育系統運轉的活力。因此,平衡數字化轉型期的技術進步與教育發展是開展智能技術治理的重要目標,如區域管理者A-3指出,“相比于引介智能技術進入教育系統時的初衷,數字化轉型期的實際情況來得更加‘慘烈’,技術與教育系統的沖突導致了一系列問題,像是數據信息安全、算法偏差、信任危機等”。而且在教育主體與智能技術的協作中,發生了諸如智能教學系統與教師權力平衡甚至超越教師權力等一系列智能技術擴張與教育主體權力的沖突問題。針對這些已經暴露的現實問題,教育智能技術韌性治理的目標必然關注智能技術使用的安全穩定、開放共享與通用便捷。

2. 治理主體間建立協同治理網絡

建立多利益相關主體參與的協同治理聯結,將所有參與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主體協同起來,共同形成具有多中心、網絡化、多層次等特征的治理聯結,能夠在更大范圍、更高程度上提升治理效率。教育數字化轉型中智能技術的治理主體分為兩類:技術主體和技術使用主體。其中,技術主體是指能夠影響智能技術創新方向和發展方向的主體,直接參與技術研發、制造和生產等實踐活動的個人或組織,對智能技術的發展起主導作用,如國家政府部門實施管理、國際權威機構和組織發布倡導和建議(如UNESCO)、利益集團推動資本投入、智能技術創新與開發人員拓展技術邊界;技術使用主體是指使用智能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用戶,如教師、學生、家長、教育研究人員、學校管理人員等,例如教師與智能技術協同教學、學生利用技術拓展學習。由于與技術“親密接觸”,一線教師對技術治理的迫切性更高,教師C-3提出,“除了國家行政力量以外,還應積極調動企業、行業組織、場館等多方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整個(治理)過程,鼓勵每個個體努力提升自身的智能素養,獲得參與(治理實踐進程的)能力”。此外,國際組織和機構以及國家政府主要依賴推廣共識、制定標準規范、立法等方式引領教育領域中智能技術治理的基本方向。例如國際組織通過發布全球層面的倡議(如SDG4教育可持續發展議程)、召開國際性智能技術治理會議(如國際人工智能教育大會)、加強國際網絡安全合作以構建網絡安全新技術合作機制等,從而達成一系列共識,如《烏鎮展望2018》中提出縮小數字鴻溝、通過推進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升教育領域中智能技術的治理水平等??梢钥闯?,組織和行政機構在構建治理主體網絡、提升治理效率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運行機制層面關注技術規范與主體規制

1. 提升技術治理能力和風險意識

智能人才培養布局合理,提高風險意識、提高教育主體的技術治理能力以及加強教育實踐主體的倫理意識,是智能技術治理體系構建的關鍵。這要求多元治理主體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能夠理解智能時代的技術發展現狀,規范地運用新興信息技術,且關鍵在于提升教師、學生等多元教育主體的智能素養。同時,為了應對數字化轉型對人才需求的轉變,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需要將人工智能融入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社會培訓中,規范而有序地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有學者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在給教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容易導致信息獲取同質化,從而導致學生認知體系的固化,因而需要從如下四個方面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意識內化能力、計算思維能力、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以及加強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意識。從國家到教育實踐者已經開始積極呼應,如2022年頒布的《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將信息意識、信息社會責任等作為該學科的核心素養。但僅僅依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創設有益于未來人才培養和智能素養提升的教育環境。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與實施,全國各地不斷限制學科教學課外培訓,信息技術作為非學科成為家長和校外培訓機構關注的重點。正如A-4所說,“當前已有大量的資金涌入信息技術類的培訓和競賽,這對于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需要與國內的政策要求與教育改革方向相適應,同時,需要尊重教育規律的目標要求,如尊重學生認知規律、尊重教師教學規律、關注地區差異、促進地區教育資源與發展均衡等。

2. 規范教育領域中智能技術的應用場景

人工智能的典型教育應用場景包括自動測評、課堂評價、智能治理、智能輔導、數據決策、自適應學習、微格教學、沉浸學習,融入教育的層次按照“學習環境—教學模式—教育制度”逐次升高,具體場景包括“學生為主體的場景”(課外輔導、AI支持的自主學習、智能助理)、“教師為主體的場景”(差異化教學、AI增強的教學、教師的新角色)、“學校為主體的場景”(學校改進、新型家校關系、新型學校模式)和“個性化學習的場景”。但在技術人員的“技術至上導向”、企業管理者的逐利本性以及學校管理者追求績效和“出圈”等目的驅使下,智能技術的應用衍生出過多新的教育場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智能教育場景都必要且合理有效、遵守教育規律、符合教育制度(E-2-3-12)”。設計人員、企業運營人員、學校管理者等能夠影響智能技術與新教育場景的開發,因此,需要對這些群體進行規范,制定清晰的行為準則、行業規范和倫理原則,以便于上述群體有據可循地開展具體實踐。

當下及可預見的未來,教育智能技術應用場景的干預主要包含三個層面:第一,合理地設計預見型場景。預見型場景是指智能技術的應用不能僅僅局限在當前,還應展望未來,所設計的場景應當健康、有效且可持續。第二,科學地完善適切型場景適切型場景是指目前已經存在的“智能技術+教育”結合場景,經過科學實驗和驗證證明較為合理的,根據教育發展的演變不斷繼續完善,技術應用要適應教育發展。第三,巧妙地運用干預型場景。干預型場景是指利用智能技術對學生、教師等進行教學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干預,通過提供一系列的數據和評估結果等,為教育主體改進自身實踐提供參考。這類技術的應用應當經過充分的實驗驗證,不能違背教育規律、學習規律、認知規律等一系列科學規律,由于其影響深遠應謹慎應用。

(四)開展智能技術治理的教育社會實驗并建立評估反饋機制

蘇竣等人針對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運轉模式、心理動態、行動軌跡、發展路徑、主體網絡等造成的空前影響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針對周期較長、需要跨越多個領域實施的社會實驗的研究方法,旨在探索新興智能技術對人類社會影響的發生發展機制。這種循證的“大實驗”思想幫助人類從關注技術引發的客觀社會變化轉向了關注技術帶來的人類社會內部世界的變化,對教育領域的“大實驗”具有重要啟示。黃榮懷等人提出了在教育領域開展社會實驗的過程模型,共包含研究設計、發現進程、解釋現象三個階段,其對教育社會實驗實施流程的相關論述,對本研究中治理體系的構建具有啟發意義。結合數據分析所得的治理體系基本要素,本研究將開展教育領域智能技術治理的社會實驗分為四個階段。其中,“研究設計”從特定且可觀測的教育現象入手,在智能技術治理中可以表現為智能技術應用不當引發的一系列教育問題,結合相關的社會背景進行系統化的描述,對即將開展的系統化、大范圍的教育智能技術治理社會實驗進行研究設計,并關注實驗進程中的干預主體、被干預對象、外部輸入的資源、潛在且較為關鍵的隱性進程等要素,以研究問題為中心、以解決教育現象為核心、以探索治理策略與手段為目標,系統化地完成智能技術治理的教育社會實驗設計?!皩嶒炌七M”中需要有計劃地輸入外部資源,如倫理規范、標準體系等軟性的指導原則。

同時,教育社會實驗過程中的實施依賴及時而有效的評估,“通過評估智能技術治理實踐的過程與效果并及時向各個環節的組織機構、政府部門、團體與個人等反饋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治理進程中的實施策略與干預方向(D-2-14-23)”。需要指出的是,在評估與反饋過程中,應當鼓勵多元主體積極參與評價,且評價標準的設計應當具有彈性,允許存在一定程度的爭議,但目標應當始終清晰,并依據過程性和總結性的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治理實踐。

五、結??語

本研究以教育領域中具有鮮活經驗的多元實踐主體為觀察對象,透過其認識、期望、行動不同層面的反饋,構建了教育領域中智能技術治理體系。尚需指明的是,構建教育智能技術的韌性治理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任重而道遠,而且牽涉教育領域中的相關場景,還與社會其他領域的實踐相關聯,關涉的主體眾多。從系統推進的視角來看,數字化轉型期構建智能技術的韌性治理體系需要政府、研究機構、社會組織、公民個體等多方主體的協同共建。期待在未來研究與實踐中能夠看到更多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的加入。

[參考文獻]

[1] 沈書生,祝智庭.ChatGPT類產品:內在機制及其對學習評價的影響[J].中國遠程教育,2023(4):8-15.

[2] 逯行,王良輝,周躍良.智能時代教育主體失范的分析框架與類型演化[J].電化教育研究,2023(1):14-23.

[3] F·拉普.技術哲學導論[M].劉武,康榮平,吳明泰,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4] 倪琴,劉志,郝煜佳,賀樑.智能教育場景下的算法歧視:潛在風險、成因剖析與治理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22(12):93-100.

[5] 王艷.互聯網全球治理[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104-111.

[6] 姚璐,景璟.全球治理轉型中的國家韌性構建[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62(6):45-58,232.

[7] 逯行,王良輝.教育領域中智能技術治理的問題與對策——基于多元主體的認識與判斷[J].教育發展研究,2022,42(11):33-40.

[8] 張天勇,韓璞庚.多元協同:走向現代治理的主體建構[J].學習與探索,2014(12):27-30.

[9] 尚子娟,薛云利,郝一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治理要素的實證研究——基于整體性治理的視角[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1(4):17-24,36.

[10] 高文勇.人工智能應對突發事件的精準治理:基于“結構—過程”維度的要素分析[J].學術探索,2021(8):85-95.

[11] 楊思曉.超大城市社區公共衛生風險治理的工具選擇——以北京市朝陽區為例[J].城鄉建設,2021(9):24-27.

[12] 劉寶存,岑宇.世界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動因、趨勢及鏡鑒[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34(6):12-23.

[13] 祝智庭,孫夢,袁莉.讓理念照進現實:教育數字化轉型框架設計及成熟度模型構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34(6):3-11.

[14] 畢海東,鈕維敢.全球治理轉型與中國責任[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6(4):125-140.

[15] 靳瀾濤.從教育治理到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邏輯及其價值理性[J].中國電化教育,2021(10):51-56.

[16] 楊曉瑩.賦權:學?,F代化評價的剛性治理標準[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8(3):12-20.

[17] 滿建宇,程晉寬.現代學校治理結構中校長的引領者角色——基于《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的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7(6):19-23.

[18] 劉緒.英國高等教育內部治理的模式及標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13(5):90-95.

[19] 楊文杰,范國睿.教育變革的張力與活力——改革開放40年教育變革諸要素邏輯關系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8,16(5):5-15.

[20] 逯行,張春佳,黃仕友.智能時代教育主體的失范風險歸因及其多層次治理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23,33(9):37-46.

[21] 羅昕,支庭榮.中國網絡社會治理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6-7.

[22] 張敏,王朋嬌,孟祥宇.智能時代大學生如何破解“信息繭房”?——基于信息素養培養的視角[J].現代教育技術,2021,31(1):19-25.

[23] 高惠蓉,郭姝娟.國外規范與治理課外補習的經驗及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21(8):26-31.

[24] 黃榮懷,李敏,劉嘉豪.教育現代化的人工智能價值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9):8-15.

[25] 蘇竣,魏鈺明,黃萃.社會實驗:人工智能社會影響研究的新路徑[J].中國軟科學,2020(9):132-140.

[26] 黃榮懷,王歡歡,張慕華,逯行,汪燕,高博俊,杜靜.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社會實驗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10):5-14.

Crossing Chaos with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Governance System and Its Practical Logic in the Perio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LU H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perio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faced with the potential risks caused by the deep penetration of non-compliance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nd the dilemma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o it is urgent to build a resilie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governance system. In order to find out how the multiple educational actors involved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ractice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his study interviewed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on the governance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nd sorted out the governance logic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from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recognition", "action" and "expectation". This study has formed a resilie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governance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 model, including core rules, dynamic structur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realization process. Among them, the core rules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governance lie in clarifying the governanc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the power structure focuses on the intervention mode and governance subject,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echnical norm and subject regul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social experiments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governance.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olicy formulation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to provide action guidelines for practitioners involved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with a view to minimizing the risk of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and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Resilient Governance; Governance System

猜你喜歡
治理體系智能技術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實踐經驗及啟示
一次設備智能化技術在智能變電站的探討
大數據視角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
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問題現狀研究及對策初探
智能技術在電力系統自動化中的運用研究
電氣自動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術探究
關于煙草設備自動化系統淺析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路徑
國家治理中的“融和”智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