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滬臺企業融合發展現狀、影響因素及優化路徑

2024-01-24 09:44唐燮軍丁夢麗卞梁
統一論壇 2023年6期
關鍵詞:臺資臺商上海

□ 唐燮軍 丁夢麗 卞梁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力求以融合發展逐步實現兩岸政治、經濟和社會互信,最終達到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夯實兩岸和平統一基礎。兩岸企業融合無疑是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第一步。上海作為臺胞居住密集區以及臺商投資聚集地,促進兩岸企業融合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發揮著重要的帶頭作用。因此,深入探討滬臺企業融合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并基于融合發展理念優化路徑,對于推動滬臺經濟領域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滬臺企業融合發展現狀

上海是祖國大陸首個實現對臺雙向投資的城市。早在1994 年,祖國大陸便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并在1999 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以鼓勵臺胞赴陸“落滬”投資。2005 年,滬臺農業投資額突破3000 萬元人民幣。2010 年,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實施,滬臺企業發展進入新階段。2012 年,復星集團出資3.6 億元新臺幣收購臺灣維格餅家20%股份,實現兩岸雙向投資。2015 年,證監會研究推出“滬臺通”,為滬臺企業發展提供金融制度支持。上海在滬臺企業融合發展方面基礎深厚,成效顯著。

當前在滬臺資企業數量及臺商在滬投資總額均呈穩步增長趨勢。首先,在滬臺資企業數量持續增加。2022 年,上海新增臺資企業817 家。截至2022年12 月,在滬臺資企業1.8 萬家,其中28 家地區性總部;在滬上市臺資企業13 家,約占祖國大陸上市臺資企業26%。其次,臺商在滬投資項目數量及金額持續增長。截至2022 年12 月,臺商在滬投資項目6549 件,累計核準投資額289.18 億美元,占臺商祖國大陸投資總額12.57%。最新數據顯示,2023 年1-2 月,臺商在滬核準投資額8465.9 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9.33%。

在滬臺企呈現“制造業主導、金融業領先、新興服務業先行”全方位發展格局。首先,制造業仍是臺企在滬投資主要領域。2022 年,臺商在滬制造業投資額2.95 億美元,占新增總投資額50%。2023 年1-2 月,臺商在滬制造業投資額5868.8 萬美元,占同期總投資額69.3%。目前,以電腦、光學制品為主體,電力設備、電子零配件、食品加工制造多元發展的滬臺制造業合作體系已基本形成。2022 年,達功(上海)、昌碩科技(上海)成功入圍上海市外商投資企業百強。臺積電、富士邁等芯片制造領域優質臺企入駐上海松江,有效助推松江區打造芯片產業發展集群。其次,上海充分發揮國際金融中心作用和優勢,在對臺金融合作中處于領先地位。2023 年1-2 月,臺商在滬金融業投資額1693.5 萬美元,占總投資額20%,遠高于同期其他省份。1997 年,兩岸第一家合資銀行富邦華一銀行進駐上海浦東新區,目前已在上海設立總行及11 家網點。臺灣最大民營銀行——中國信托商業銀行,2012 年在滬設立分行。此外,新光人壽、國泰人壽、明臺產險等臺灣保險公司,群益、元大寶來等臺灣證券公司均在滬成立合資公司或設立代表處。第三,上海在兩岸新興服務業合作領域發揮引領示范作用。上海市鼓勵臺資進入科技、醫療等新興領域。據統計,2022 年,臺資在滬新興服務業投資額9219.4 萬美元。2023 年1-2月,臺資在滬新興服務業投資額517.6 萬美元,創同期新高。以醫療服務業為例,2012 年,首家臺資獨資醫療機構禾新醫院落地上海,并成功躋身上海市首批10 家國際醫療旅游試點機構。2016 年,臺灣斯米克集團發起并承建的上海悅心醫療在滬開業,引領現代醫療服務行業,為上??觳桨l展“醫養結合”大健康產業打下基礎,成為滬臺產業融合典范。

上海積極貫徹臺企“同等待遇”原則并自主創新突破。2015 年,在《臺胞投資保護法》基礎上,祖國大陸首部臺胞投資權益保護法規《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權益保護規定》在滬實施,確保臺企全面參與“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建設。2018 年,上海積極落實“惠臺31 條”,推出具有上海特色的“惠臺55 條”,涉及金融、文化、社會等多個方面,其中28 條措施涉及臺企在滬“同等待遇”,包括為臺企在滬投資及開展滬臺經濟合作提供合規合法前提下政策支持,不僅在擴大金融覆蓋面支持、扶持科技創新、加大研發投入等多個維度體現上海特色和創新,而且進一步擴大滬臺經濟融合范圍,支持臺企在滬打造全球中心、金融中心、營運中心、采購中心和物流中心。

上海市多方協同,共同營造滬臺企業融合發展良好環境。近年來,上海市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持續優化“滬臺通”等面向臺商臺企云移動端服務。2020 年,上海市“臺資企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正式建成,為兩地科創企業融合發展提供優質云服務。2022 年,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超過20 家臺企意向成交金額5.35 億美元。2023 年以來,上海先后舉辦“臺商進寶山”“金山產業發展推介會”“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等系列活動,為滬臺企業在科創、醫療、直播帶貨等領域實現深度合作創造條件。此外,以莘莊“臺青創客家”為代表的兩岸民間科創基地,在“以臺引臺”“以企匯智”方面著力出眾。

二、滬臺企業融合發展面臨的挑戰

在滬臺企“量多質低”,較難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以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任務,強調以技術創新進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目前,在滬臺企仍以傳統制造業和代工型產業為主,從事新興產業相關科技研發臺企比例較低,與上海相關科研機構開展研發合作比例不足3%。同時,隨著上海地區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攀升,科技含量相對較低臺企經營成本不斷增加,面臨日益緊迫產業轉型壓力。優化在滬臺企結構,破解“量多質低”困局勢在必行。

/圖片:視覺中國

在滬臺企數字化轉型壓力增大。全球數字變革時代,諸多在滬臺企持續探索企業數字化轉型道路。然而,中低端制造業領域,由于企業規模小、盈利能力弱,很多臺企難以承受數字化轉型前期高投入和摩擦成本,加大了企業數字化轉型難度和持續性。金融服務領域,數字金融格局正向專業化、理性化、精細化轉變,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在智能投顧和財富管理領域應用亦不斷拓展,為臺資銀行數字化運營和產業能級提升帶來新挑戰。

在滬臺企外遷趨勢加劇。隨著祖國大陸對臺產業合作開放不斷擴大,南通、昆山、嘉善、徐州等上海周邊地區相繼設立兩岸產業試驗區、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等,出臺一系列對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以昆山為例,截至2023 年2 月,累計批準臺資項目5814個,其中增資項目2634 個,投資總額692.76 億美元。昆山“虹吸效應”弱化了滬臺企業融合政策優勢,導致在滬臺企外遷量增加,光寶科技、新巨科技、界霖科技等均有外遷意愿。因此,上海應盡快找準自身定位,優化產業結構并開展差異化競爭,改變這一趨勢。

/ 臺灣長榮航空Hello Kitty 涂裝的波音777 降落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圖片:視覺中國

三、滬臺企業融合發展掣肘因素

上海市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積極營造臺資友好環境,滬臺企業融合發展呈現持續向好局面。但是,內外多重因素交織影響,也為滬臺企業融合發展帶來挑戰。

制度層面,上海市政府及民間團體對臺資企業扶持力度有待加強。一方面,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需基于各區優勢進一步強化促進滬臺企業融合發展頂層制度設計。具體包括,根據各區產業基礎及資源稟賦優勢,統籌規劃各區對臺融合發展主導產業,給予配套政策,引導臺企在全市范圍內科學布局,形成分區域、分重點、分策略滬臺企業融合發展格局。頂層制度框架下,仍需強化資源保障機制建設。針對臺企落地上海以及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的資源要素瓶頸,各級政府需創新優化傳統保障措施,打造金融支持新模式,進一步助推臺企“騰籠換鳥”、業務更新換代,有效提升臺企發展能力和競爭力。

另一方面,滬臺企業融合發展需仰賴以民間力量為紐帶的協商平臺和合作機制。需充分調動市臺協、臺企聯力量,共同協作加大對在滬臺企關愛力度。如聚焦滬臺企業合作,并建立定時、定期常態化交流機制,構建臺協及臺企聯在產業對接合作上的溝通、協商機制,充分發揮民間團體靈活優勢,打造“自下而上”滬臺企業融合發展新機制。

新冠疫情對在滬臺企發展影響重大。新冠疫情期間,部分臺資企業因人員不足、物流受阻等問題,生產及銷售出現一定困難。同時,外向型臺企因產品大部分出口歐美市場,在外貿受阻情況下,出現了訂單臨時取消,支付巨額罰金罰息等一系列經營危機,對滬臺融合發展進程造成沖擊。上海市雖已發布諸多有針對性助企紓困措施,持續支持臺企后疫情時代恢復及發展業務,但恢復過程仍較為漫長。

臺灣民進黨當局多番阻撓兩岸合作。當前,海峽兩岸關系面臨復雜嚴峻局面。民進黨在臺灣執政,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竭力謀“獨”。雖然祖國大陸不斷釋放善意,但臺灣當局仍然竭力抹黑污名化祖國大陸各項政策措施,并出臺法規阻撓兩岸經濟合作。包括阻撓臺商赴祖國大陸投資,推行“新南向”政策,煽動臺商從祖國大陸撤資并轉向東南亞發展,導致滬臺企業深度融合環境惡化。

四、滬臺企業融合發展優化路徑探索

企業融合是新時代兩岸融合發展必然舉措,滬臺企業融合發揮著強大示范作用,可以從制度保障及人才招引兩大路徑探索融合發展優化路徑。

制度發力——確保臺企“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好”。其一,開通“線上+線下”臺企服務機制。在優化原有政務服務基礎上,通過簡化審批程序、優化服務流程、提高審批效率等制度設計,為臺企打造一站式登“滬”模式。

其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塑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臺資臺企制定便利市場準入與投資條例,并以制度營建公平公正市場競爭氛圍,助力臺資企業更好融入上海市場,激發上海潛在市場活力。

其三,制定滬臺企業融合發展專項規劃。包括簡化備案手續,完善財稅金融服務,加快滬臺特定產業鏈配套和承接速度。設立臺灣對口高新技術企業幫扶培育庫,適當引導創業投資機構資源向赴滬臺灣科技型中小企業傾斜。運用貸款貼息、科技保險補助等方式,壯大科技型臺企群體,鼓勵臺企在滬開展總部經濟活動。定期開展滬臺行業交流活動,鼓勵領軍企業與初創企業“大手牽小手”扶持合作活動。

“筑巢引才”——吸引臺灣青年人才赴滬發展。人才是企業發展基礎,臺青赴滬既是滬臺企業融合第一步,又是最為關鍵的一步。需創新對臺青年引才政策。針對不同臺灣年輕人,采取不同引才政策,搭建“生活人才為基礎、專業人才為核心、高端人才為頂點”滬臺青年人才金字塔系統。

其一,強化臺青在滬生活、就業、創業保障。被上海生活方式及發展前景吸引的廣大臺灣普通青年,是上海臺灣人才招引政策最大受眾,是人才“基本盤”。一方面,積極發動民間力量,大力推廣“臺青創客家”等平臺模式,切實解決眾多初創型青年創業項目融資困難局面,并進行有效風險管控。另一方面,通過臺企聯、臺協等組織為臺灣青年提供商業法律咨詢、新型市場情報分析、行業信息動態分享等,調動他們在滬創業積極性。

其二,加快臺灣專業人才與在滬企業同頻共振發展。與上海產業發展相匹配的專業技術人才,是上海臺灣人才招引政策核心對象。首先,為具備專業技能的臺灣青年提供與在滬重點產業公司雙選渠道,并提供更全面在職技能培訓服務。同時,向臺灣專業技術青年提供短中期實習崗位、在職員工培訓等服務,滿足其職業生涯發展需求。給予臺灣優秀人才享受上海人才優惠政策。

其三,打造契合臺灣高端人才發展的產業人才培養“前傾”機制。與上海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相匹配的臺灣高端人才,無疑是上海臺灣人才招引政策上位選擇,處于“人才金字塔”頂點。應從高端人才培養環節入手,以未來產業鏈留住人才。首先,積極推進滬臺高校及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建立兩地高端產業人才互信機制,后期甚至可聯合培養高質量發展所需人員。其次,為優秀臺灣青年提供在滬高新技術產業公司雙向聯系和選擇渠道,夯實儲備人才基礎。第三,以兩地智庫和科研平臺為媒介,定期邀請優秀海外留學臺灣青年赴滬參訪交流,為他們提供更全面現代化視野和更多元未來選擇。

猜你喜歡
臺資臺商上海
上海電力大學
上海之巔
臺商馬景鵬的“老家”情懷
在溧臺商講述創業故事——溧水,一片值得臺商扎根發展的土地
臺商呂孟哲的劍膽琴心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臺資企業涌入大陸上市
從“臺資”到“臺智”
臺資升級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