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鄉村振興戰略中文化科技(文化內容產業)角色及兩岸融合新舞臺、新路徑

2024-01-24 09:44楊仁飛
統一論壇 2023年6期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

□ 楊仁飛

中國最廣大人口在農村,民族復興離不開鄉村全面發展。鄉村全面振興需要政策、技術、人等各種促進生產力與社會進步的因子。鄉村振興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離不開現代產業與科技的賦能與加持,區塊鏈、人工智能(AI)現代科技力輸送到廣大農村,無疑將使科技助力中國農業經濟轉型升級,支援鄉村全面發展。中國文化是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內生力量,鄉村振興更離不開內在文化這一永恒動力,離不開世世代代賴以為生的民族精神、意志為基礎的傳統文化精神支援。21 世紀中國鄉村振興,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正確指引,離不開當代先進社會主義文化、科技對新鄉村建設的精神引領與文化塑造。

要通過新一輪鄉村資源全面深入調研,真正找到問題源頭、制約因素以及活力、優勢,避免千村一面做法。文化科技與文化內容產業是鄉村振興中關鍵不可或缺一環,有助于發掘鄉村優勢,有助于調動鄉村民眾積極性與熱情,有助于國家、地方政府制定更加科學、精細化、更有中華文化底蘊的鄉村振興文化方案。在兩岸融合、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征程上,臺灣同胞可以發揮所長,在文化科技、文旅創新等領域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共同厚植、弘揚中華文化和國家、民族認同。

一、鄉村振興戰略與中國鄉村文化形態主要結合形式

以村容村貌基礎設施改造提升,突出美麗鄉村建設,強化人與自然永續和諧。與一些村書記聊天時,他們常用一個名詞叫“提升”,即在原有基礎上對村容村貌進行改造,道路拓寬、鄉村一家一戶外景小花園、外墻美化,有的甚至對全村停車場、市場進行了改造。如同安高山村社、翔安區黃厝村,一批優秀藝術家和文創團隊入駐,在國有企業支持下,將現代藝術與傳統古厝有機結合,以藝術鄉建、高山黨建喚醒千年古村之美。這樣的村莊越來越多,以示范鄉、鎮建設為引領,美麗鄉村邁出堅實步伐。

以村史(歷史名人)、鄉土館建設帶動優秀傳統民俗回歸與復蘇,展現鄉村綿久永恒的歷史文化魅力。如青礁蘆塘社等村改造,經過認真細致工作,在當地政府直接支持下,清末以來的一些紅磚建筑得到系統維護,相繼開辟成為書院、紀念館,引進研學團隊進駐,將具有歷史價值的民居改造成為文旅新場域。

以閩南文化與僑鄉文化為重心,傳統文化得到不斷弘揚。在新一輪鄉村振興中,閩南文化研究社群帶頭呼吁、參與,整理了一大批閩南文化(含僑鄉)資源,形成一支推動閩南文化的志愿隊伍,福文化、平安文化、開拓奮進、守望相助、愛國愛鄉的閩南區域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嶄新活力。如蜈蚣閣表演、燒王船成為一年一度的民俗歡樂節。

結合黨的百年歷史主題教育,紅色文化、廉政文化得以深入挖掘、建設、宣傳成為亮點。如新陽霞陽村等5 個村成為海滄區首批革命老區基點村,結合黨史宣傳,將海滄革命烈士陵園(東頭山)、古樓農場(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揮師南下渡海作戰營地)、羅永良等烈士事跡編入《紅星照海滄》,匯入《一片童心向黨》動漫,呈現百年廈門抗日救亡事跡。

兩岸文旅與先進農業產業匯流成鄉村振興文化經濟新形態。近年來,花海經濟已成為區域文旅經濟新熱點,浙江靈隱寺花季熱、福建櫻花茶園旅游熱,背后是文旅、新形態種植與美學文化結合,迎合了實現小康社會的城鄉精神需要。而臺灣同胞將其擅長的精致農業、文旅休閑產業與數字賦能、網絡傳播文化科技有機結合,源源不斷開拓兩岸融合新形式。

二、對當代中國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現狀與制約因素進行再調研,為鄉村振興進行文化把脈,為文化內容產業找到拓展空間

客觀而言,中國廣大農村依然處于急需大力發展新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文化新輝煌。2023 年6 月2 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深刻認識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中華文化從根本上決定中華民族的發展道路、精神品格、共同信念、歷史取向、胸懷格局,要深刻認識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持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秉持包容開放、堅持守正創新,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因此,建設、創造新時代文化強國,農村是基石,做好了,中華民族整體現代文明水平將會大幅提升,包括文化產業在內文化事業建設與高質量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盡管近年來不少地區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邁出了可喜步伐,取得了前所未有成就,但必須看到不足,正視挑戰。主要問題有,上下互動模式下農村百姓參與不足,依賴財政投入改造、提升之后的鄉村可持續管理與維護成本問題,鄉村人口流向城市帶來的各類人才稀缺,在地文化內容不夠精細、感人,鄉村振興對農業產業帶動力不夠強勁等。

為此,建議組織研究力量與鄉村基層組織合作開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調研,了解新時代新農村巨大變化,聽取廣大農民與企業心聲。找問題,想思路,通過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高文化產業比例與科技含量,進一步提升農村農民文化水平、文化活力與文化凝聚力。

調研內容包括,所在鄉村文化產業、文化資源(硬件)與文化(本地與外地文化人才)優勢;鄉村文化活動模式與提供方式,民眾休閑時間娛樂方式;與周邊鄉村互動形式與數量質量;鄉村推動文化內容產業發展可能性與可實施形態;兩岸進一步拓展文化產業合作可能性等。

三、鄉村振興中文化科技與內容產業推進路徑

(一)鄉村振興中文化科技、文化內容產業

鄉村振興兩大主線: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資金、技術、人是三大核心要素,而真正的目標應該是在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目標上貫穿人與自然和諧現代化、中華文化全面繁榮現代化。鄉村振興不是全面城市化與城市產業集群向農村簡單轉移、轉化,應該是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模板新過程。這一過程必須是文化傳承、文化建設同步推進的過程,必須通過鄉村振興、文化建設使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氣質得到保存與提升,使鄉村成為現代化之后的新精神樂園。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在鄉村振興中齊頭并進推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差異在于推進主體有所不同,即文化事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組成部分,強調公共資源、人才在文化建設中的投入與作用,具有公益性與政府主導性。而文化產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組成部分,主體是民間力量,是指社會各種力量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集合。文化產業是文化內容產業加傳媒平臺產業加衍生品和文化制造業。北京大學陳少鋒教授認為,文化產業分為三部分。一是內容產業,包括新聞、娛樂、設計等精神產品;二是傳媒和平臺產品,主要用于傳播內容;三是衍生品和文化制造業,為消費者提供終端文化產品??梢?,知識與價值伴隨發展的朝陽產業,是以中華文化為核心內容,通過市場機制,為直接滿足中國人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制造、生產、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與產業集群,包括產品、服務及活動,是特殊文化形態與特殊經濟形態。

/ 2023 年11 月10 日,“2023 首屆鄉村休閑產業博覽會”在南京舉行。圖片:視覺中國

內容產業主體首先是制造、開發、包裝和銷售信息產品及其服務產業,包含各種媒介上所傳播的印刷品內容、音像電子出版物內容、音像傳播內容、用作消費的各種數字化軟件、數字媒體及營銷平臺,等等。

文化科技,包括數字科技及知識產權化帶來的文化集約(知識產權)經濟,是文化產業的助力器,也是護航船,駕馭得好,文化科技為更廣域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產業插上翅膀,使傳統文化數字化永生,使音樂藝術經典重生,打破時空距離,使文化社會服務延伸到更廣闊城鄉,以加速度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下的文化產業發展存在一定瓶頸與困難,最主要表現為文化內容精品不多、創新不足,競爭力不夠,根本原因是熟悉國家文化政策、熟悉城市、農村兩個文化與社會的復合型專才與人才志愿隊伍稀缺。為此建議:一是挖掘在地人文資源與文化人才志愿隊伍,從豐富的鄉村發展歷史中找到能打動人心、洗滌心靈、滋養靈魂的鄉村文化精神,開發面向農村村民并貼近他們生活的物質與文化精神產品。二是在挖掘、活化在地歷史文化過程中,探尋文化產業投入與走向市場可能性。例如:如何將劃龍舟、武術、體育、音樂匯演及非遺創新性轉化、大眾化、產業化,進而形成科技、文旅、知識相結合的農村產業、文化形態與潮流,增進鄉村凝聚力與活力。三是如何將現代城市流行、推進的文化內容展現形式與推進渠道輸入到農村,如將動漫、動畫、兒童劇、音樂、非遺、數字文創等引入鄉村文化產業,帶動文創產業新發展,進而呈現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豐富的歷史與現代交織時代風貌,為文化產業找到嶄新舞臺與新內容產出。四是文化產業必須回歸內容產業本質,生產出具有價值、精神引領、深入人心的文化產品與文化供給,由此推動鄉村經濟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五是推進以優秀傳統文化、紅色當代文化創新型轉化、活化,讓文化為產業助力。六是推進文化數字產權(知識產權)與鄉村振興的無縫對接,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獨有的文化內容產業知識產權。

(二)推進路徑

人才推進路徑。重視文化人才,培育、發現、吸收、發展一支鄉村振興文化志愿隊伍,吸引優秀產業與文化人才“回鄉”。

可持續文化科技推進路徑。形成優質農業、環保生態可持續發展產業、文化科技產業有機結合的現代農村農業現代產業新體系。

優質文化內容產業推進路徑。講好農村故事,豐富中國文化與中國故事內涵。

四、兩岸文創、文旅、文化科技合作前景廣闊

2023 年6 月5 日,在2023 年度福建省對臺工作會議上,福建省省委書記周祖翼提出,要發揮福建特色優勢,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6 月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第十五屆海峽論壇大會上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福建作為對臺交流合作前沿、臺灣同胞登陸第一家園,探索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鄉村振興及文化產業,為臺灣同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兩岸同胞應目標向上、目光向下、通力合作,加大宣傳力度,鼓勵、支持臺灣青年走進祖國大陸城市與鄉村,參與鄉村振興,助力民族復興,實現夢想。

一是抓住兩岸科技創造力對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加持作用,鼓勵、支持臺灣科技、文化科技產業與產品應用。學習臺灣區塊鏈技術在茶園種植、管理上的運用經驗,將現代技術推廣到主糧種植、主要經濟作物生產、管理、銷售中,實現農業經濟現代化轉型,提升中國大陸農業產業競爭力。鼓勵臺灣相對成熟文創產品研發與應用,助力中國大陸鄉村經濟實現高質量飛躍式發展,共同推進中華文化時代化。

二是以點帶面,加快已登陸臺灣青年等群體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參與感與投入力度。建議將在祖國大陸的臺港澳學生的中華文化、國情教育課堂放在廣大農村,與祖國大陸文化、科研機構一道,對兩岸歷史、文化連接進行深入調研,鼓勵臺灣學子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高質量調研報告,拍攝微視頻,以富有特色的鄉村宣傳方式,將共同文化元素、歷史記憶以各種方式推廣出去、傳播出去,甚至創造市場效應。目前,一些村社已組織兩岸學子進行鄉村歷史文化建筑與傳承調查,希望調查能盡快以各種方式展示,讓兩岸民眾看到包括閩南、客家文化在內的中華傳統與當代文化的生機與魅力。

三是立足兩岸民間機構,包括民間信仰機構與團體,發揮特有的凝結力量與社會關系網,在共同傳承、弘揚傳統民俗上有新作為。宮廟、民俗文化植根于兩岸中國人的精神血脈中,要將兩岸民間力量真正團結起來,將根脈留住,一起弘揚中華民族寬容和平包容、團結互助、救死扶傷的精神,組織、號召兩岸文化產業機構與人員創作具有兩岸特色、接地氣的文化產品,面向最基層民眾。

四是增強文化創新與拓展意識。要結合當下正在興起的寺院、宮廟花樣游,共同打造兩岸民俗、信仰、文旅結合新熱點、新形態、新品牌。如福建永福櫻花茶園產業與文旅結合,營造年輕人喜歡、大眾樂于參與的,精而美、雅俗共賞的兩岸民間信仰與文化新品牌。

猜你喜歡
文化產業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誰遠誰近?
文化產業空心化隱優
對文化產業創新模式的分析:以傳媒類文化產業為例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