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醫科視域下醫學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的實施路徑

2024-01-25 14:56孫靖靖劉霞張秀梅
關鍵詞:醫學教育本科生醫學生

孫靖靖,劉霞,張秀梅

(錦州醫科大學 基礎醫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2)

醫學教育是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基礎。新醫科背景下,疫情提出的新挑戰、健康中國戰略的新任務和世界醫學發展的新要求,使得我國醫學教育發展和醫學人才培養面臨新的問題,即必須優化醫學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創新型的卓越醫學人才,才能適應新時代科技變革、社會發展和人民對健康的新需求。筆者從新醫科視域下醫學生需具備的基本素質入手,分析科研素養的重要性,并通過對醫學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現狀的調查,探索醫學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的改革實踐。

一、醫學生科研素養內涵闡釋

科研素養指人在自然世界和社會關系中所具備的理解和判斷的能力,以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意識為支撐。具體表現為個人決策所必需的知識水平和理解程度,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及能夠以科學的態度,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方法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蒲兴仞B是通過長期的、系統的、規范的學習、訓練和科研實踐中培養形成的科研基本能力和技巧??蒲兴仞B涵蓋科學知識、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四個方面??蒲兴仞B的基礎是科學知識,即掌握科學的專業基礎知識是從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蒲兴仞B的源泉來自科學思維,具有主觀性、確切性、可查驗性、預感性和普適性的特點??茖W方法是科研素養的核心,它指的是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采用的手段及方法??蒲兴仞B的內涵是科學精神,指客觀、嚴謹的理性精神;求真、求實的實證精神;懷疑、批判的創新精神;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尊重、寬容的協作精神。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醫學關乎生命,醫學教育具有周期長、分階段細、連續性強、臨床實踐復雜、成長成才難度大等特點,合格的、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培養必須將科研素養的培養自始至終貫穿于整個醫學教育全過程。大學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高等院??梢猿浞掷脙炠|的師資力量和科研資源,通過實施科學的、系統的、規范化的科研訓練,培育醫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其養成科學思維,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厚植科學創新精神。

二、新醫科視域下醫學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1.醫學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是健康中國戰略對醫學人才隊伍建設的新要求。新醫科建設契合健康中國戰略、教育強國戰略、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承擔著培養新時代醫學人才的歷史使命,這關系著我國醫學衛生健康事業的未來。新醫科建設的核心是醫學科學知識體系的重構。新醫科背景下,醫學人才培養目標是卓越醫師,強調與醫學密切相關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科學、數據科學、人文科學知識的融入,要求醫學教育應著力于在本科階段培養醫學生的科研素養,鍛煉醫學生的思維能力、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培養具備專業過硬、醫德高尚、身體健康、善于溝通和終身學習等基本素質的合格醫學人才[1]。

2.醫學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是醫學生對自身發展及綜合素質提升的迫切需要。新醫科強調從以治療為主向生命健康全周期的理念轉變。醫學是探索人類生命本質以及疾病與健康關系的科學,在醫學模式和疾病譜系發生根本轉變的今天,需要醫學工作者不斷開拓研究新領域、發展醫學新理論、攻克技術新難關、尋求診療新方法,通過提高醫療技術的質量,滿足人民對健康的需要??蒲兴仞B是造就人才的基礎,是創新人才必備的素質,長學制精英教育早已成為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共識。高等醫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能夠運用科學知識、思維和方法,以正確的態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創新人才,這就需要將科研素質教育貫穿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醫學研究生培養階段,研究生的科研素養決定了其對研究目的和內容的把握及研究成果的質量,這也要求醫學相關專業基礎教育在本科階段應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在醫療行業的職業階段,醫生需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終身學習,這就需要醫生具備較好的科研素養,能夠將臨床和科研有機結合,運用科學方法研究解決日常臨床中發現的問題,在實踐中加以驗證,形成良性循環。我國醫學事業進入戰略機遇期,注重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勤于觀察思考、勇于提出質疑,治學態度嚴謹,在醫療、教學、科研等多個領域綜合發展的醫學創新型人才,這是對我國未來醫療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2]。

三、醫學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現狀及原因

目前,我國醫學本科生科研素養及創新能力培養處于起步階段。國內院校醫學生科研素養狀況調查顯示,醫學生科研素養總體情況處于中等水平。醫學專業性強、課程開設面廣、學生學業壓力大,造成在高強度學習任務和臨床實習的雙重壓力之下,本科生很少參與科研訓練,導致很多學生科研素養不足,表現為科研實踐較少、動手能力較差;科研主動性不足,欠缺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缺乏科研創新思維與能力,科研創新意識和實驗驗證精神較為薄弱。在培養模式上高校多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學會”而不是“會學”,注重記憶而不是思考,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樂趣、探索欲望和創新能力。多數醫學院校對醫學本科生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方面不夠重視,在培養制度、課程設置、科學實踐、學術環境等方面力度不足。一些高校只是簡單開設文獻信息檢索、醫學科學研究等選修課,并沒有建立系統的課程體系和完善的規章制度;沒有為醫學本科生提供科學精神培養和科學方法訓練的條件,雖然開展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立項,但對課題實施過程監管不足,并沒有形成循序漸進、有始有終、環環相扣的有機培養過程。醫學生科研素養教育方面的不足導致培養的學生陷入“高知識、低素質”“高分數、低能力”的尷尬境地[3]。

造成此境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大多醫學高校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缺乏開放式教學環境和完善的考評機制。目前,我國的醫學本科教育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師按照教學大綱上的教學任務,將專業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發散思維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往往忽視了對學生的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導致一些醫學生對很多疾病的癥狀、診斷及如何治療的知識,只是盲目地死記硬背、照抄照搬。課程考核以考試成績為主要參考標準,導致學生仍按應試教育方式將主要精力放在備戰考試上。其二,本科生科研素養的培養并沒有引起高校足夠的重視,認為科學研究是碩士階段或博士階段的任務。醫學本科教育注重基礎教學和臨床實踐,較少開設與科研相關的課程。高校的科研經費及科研平臺有限,僅面向教師和研究生開放,醫學本科生很難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在本科教育的教學目標中提到,本科生應該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在“創新驅動”的新形勢下,“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是高校教育改革的著力點,而科學素養是科技創新型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作為我國未來醫學科學領域的新生力量,注重和加強醫學生科研素養的培養是當前我國醫學教育刻不容緩的任務。同時,培養醫學生科研素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國廣大醫學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認真實踐。在新醫科背景下,醫學教育如何基于醫學發展規律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加強醫學本科生科研素養的培養,提升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是現代醫學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

四、醫學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的改革實踐

1.納入培養計劃,構建科研素養教育課程體系。依據醫學生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將醫學生科研素養的培養納入醫學人才培養方案,按照醫學與人文融通、傳統與現代融通、顯性與隱性融通、知情意行融通的設計理念,遵循整體性和主體性的科研素質教育課程設置原則,按照公共信息素養課程、醫學科研前沿理論課程和隱性邏輯思維課程三大模塊來設計醫學本科生科研素養教育課程體系。作為未來科學技術創新的主力軍,醫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都離不開信息的收集、獲取和利用,信息素養是一種綜合能力,它有助于促進學習、研究和創新,是實現終身學習的核心能力。高校應開設圖書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統計學與科研方法、科研思維與論文寫作等選修課程,覆蓋信息檢索、獲取、評價、利用、管理、傳播全過程,滿足學生日常學習、科研選題、論文撰寫的需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其創造性思維和綜合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2.轉變教學模式,實行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由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由以知識傳授為主,向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科研素養一體化發展轉變。推動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BL)、問題驅動教學(PBL)、以案例為基礎教學(CBL)、以團隊為基礎學習(TBL)等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改革,形成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配合、當面答疑和網絡答疑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將科學知識的傳授、科學思維的形成及科研技能的培訓結合起來,貫穿醫學生培養的全過程。錦州醫科大學在2012 年開始實行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通過梳理學科內部構成、學科間聯系、基礎與臨床教學案例,使理論課程學習更具條理性,并減輕了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學習壓力。開設人體機能學實驗課程,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實驗課程進行有效整合,減少驗證性實驗學時,增設基礎醫學綜合性、設計性創新實驗學時。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等學科實驗整合為分子醫學實驗技術課程,開設以基因克隆、蛋白質表達為主要內容的研究性實驗課程;將病理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學科實驗整合為顯微形態學實驗課程,增加病例研討內容,將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與臨床實踐應用密切結合起來,強化對學生科研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4]。

3.開展學術交流,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和科研環境。學術研究是創新的源頭。學術交流活動是發展科研和提高教學水平的有力措施和關鍵環節,科研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學生具備廣博的學識,還需借鑒和汲取前輩的經驗。發揮各專業領域的大師、名家、教授的領軍作用,舉辦內容豐富、名家云集的學術活動,為師生們搭建學術交流、溝通的平臺,營造自由探索、學科融通的濃厚科研氛圍,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增長學術見識,感受專家學者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學術論壇活動,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課題選擇可以是課堂實驗教學的拓展或延伸,也可以是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選擇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通過有效平等地溝通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老師也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研究思路和想法,互相促進,教學相長,形成和諧民主的學術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醫學科普活動,獨立完成一份醫學領域調研報告。學生可以任選一個疾病研究領域,獨立開展文獻檢索和調查研究,了解學科前沿、國內外研究現狀、發展趨勢、發病原因、診療及防預措施等,撰寫調研報告,提出課題建議。讓學生們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對生命科學進行積極思考,激發科研興趣,增強攻克疾病的信心。

4.搭建科研平臺,鼓勵學生本科階段參加一項學科競賽。以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作為醫學生創新活動的有效載體,依托基礎醫學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開設大學生探索性實驗訓練項目,由3 名~4名學生組成參賽團隊,通過學院、學校、省、國家級項目的申報、遴選和推薦,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協調能力。明確學科競賽組織分工,將指導學生競賽獲獎列入教師年終績效考核指標,在教師職稱評聘中給予政策傾斜,可以激發教師指導學生的積極性。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實驗設計創新大賽等各類學科競賽,發揮學團組織作用,教師負責專業競賽訓練指導,利用科研平臺和實驗室落實項目實施場地,通過競賽活動等各種途徑使優秀的本科生參與科研,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課題,在老師的指導下,大量閱讀文獻、撰寫綜述、設計實驗、分析數據,實現以賽促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科研素養。參加學科競賽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做到接觸科研、感受科研、走進科研,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于創新的科研作風和團隊協作精神。

我國醫學教育的更新和發展決定著醫學的未來,未來社會迫切需要復合型高水平醫學人才。因此,要深化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構建“新醫科”人才培養新模式,穩步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確保醫學人才培養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與國家戰略需求“同向同行”。

猜你喜歡
醫學教育本科生醫學生
提升醫學教育能級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中醫藥大學本科生流行病學教學改革初探
醫學生怎么看待現在的醫學教育
對醫學生德育實踐的幾點思考
明代醫學教育縱橫談
淺談醫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探索如何提高藥學本科生實習的質量
對醫學生心肺復蘇課程設計的思考
讓教授回歸本科生課堂
深入基層開展繼續醫學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