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諾貝爾獎”
——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

2024-01-25 07:16
力學與實踐 2023年6期
關鍵詞:尾聲

作者:鄭曉靜,周熹,張寶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 年10 月

ISBN:9787030749796

開本:16 開

裝幀:平裝

頁數:445 頁

定價:128.00 元

內容簡介:德雷珀獎,即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是由美國國家工程院于1988 年設立的美國工程學界最高榮譽獎,也被譽為 “工程諾貝爾獎”。

本書介紹了德雷珀獎設立和頒發的基本情況以及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博士的生平貢獻,著重介紹了1989~2022 年共計24 項德雷珀獎的獲獎成果及其發明的主要過程以及60 位獲獎者的主要經歷。

全書以科普和人文視角,通過回顧各項德雷珀獎獲獎成果誕生的時代背景和研發的逸聞趣事以及所帶來的變革,一方面展示技術發明對人類社會進步和人們生活質量改善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展示現代工程、技術科學和基礎科學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相輔相成關系;通過敘述德雷珀獎獲獎者的求學與成長、工作與生活、個性與特長,展示時代需求、問題導向、團隊平臺、眼界格局、敢為人先、不懈進取、責任擔當、協同合作、敏銳縝密、數理功底等基本要素對科學家和工程師成長和成果取得的影響,進而為讀者特別是從事基礎學科、技術學科和工程學科研究的學者、工程師和青年學生提供有益的啟發、有用的借鑒和有趣的參考。

序 言

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院士報告團成員,2012 年11 月6 日,吳新智、劉人懷和我三人,走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結合自身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的實踐,為1700 余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師生作了宣講報告。我以“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做出原創性工作”為題作了專題報告。我從1978 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的入學教育——觀看蘇聯電影《馴火記》談起,結合中國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產業的發展歷史,以及即將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附近建設的引進三星半導體企業的機遇,向師生們指出,我國集成電路、平板顯示自主創新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翻身仗需要加強社會誠信、科學和學風建設來護航。談到當前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不良現象時,我借用周光召先生的話,特別強調要把握好學科的發展方向,努力做出原創性工作,不要單一追求科學引文索引(SCI)論文的發表和所謂的影響因子及熱門課題,要做出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最后,我以奧運會開幕式科學環節為例,指出了發展我國原創性研究的緊迫感,重點向大家介紹了被譽為“工程諾貝爾獎”——德雷珀獎的來歷和歷屆獲獎者及其成就。從西安報告歸來不久,在一次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常委會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鄭曉靜院士向我談起,我的報告中關于我國進口集成電路、平板顯示屏居于單一進口產品的第一位與第四位的消息令師生們震撼,排名分列第二、第三的石油、鐵礦石作為資源性進口材料讓大家還能接受,但以沙子作為原料的集成電路產業,為什么在國內就發展不起來,確實給以發展我國電子產業為己任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師生提出了一個挑戰性問題。尤其當我在報告中談到2012 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科學環節,英國拿出了2007 年德雷珀獎得主、萬維網(World Wide Web,WWW)發明者蒂姆·J.伯納斯-李來彰顯文化形象,而我們2008 年北京奧運會拿出來的還是老祖宗的四大發明,師生們都有一股“坐不住”的追趕勁頭,尤其在座的工科院校的學生們多數不知道什么是“工程諾貝爾獎”,這令在座的老師們坐不安席?;谶@個背景,鄭曉靜院士萌發了向國內全面介紹德雷珀獎得主科技貢獻的想法,以期激勵更多的年輕工程技術人員,尤其是工科大學的大學生與研究生,對我國科技界學習國際近代科技創新經驗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本書出版前夕,鄭曉靜院士讓我寫個序言。借這個機會,我談談自己為什么支持介紹德雷珀獎的粗淺體會。我1963 年考入清華大學自控系,入校第一天,清華大學二校門迎接新生的大紅橫幅標語——“清華大學——工程師的搖籃”令我激動萬分。那個時候,在清華大學周圍,北京航空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林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醫學院、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八大學院為我國工農業現代化培養了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1978 年,我作為恢復研究生招生錄取的第一批清華大學液晶物理專業的研究生,正逢清華大學恢復理科建制的潮流,清華大學當時請了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周光召當主任,成立了現代應用物理系。在主樓報告廳,我聆聽了周光召先生的報告,他指出,結合清華大學工科見長的特點及計算物理的發展,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大學現代應用物理系正當其時。但隨著后來高等教育事業的大規模發展,一股“重理輕工、重理論輕應用”的思潮“應運而生”。在周光召辭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后,清華大學現代應用物理系悄悄地被改為物理系,而清華大學周圍八大學院紛紛改成大學,不少學院改換成沒有專業特色的校名,如科技大學、理工大學等。1990 年后,我加入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與周先生多有接觸,他對上述“重理輕工”的思潮及科研評價論文導向的歪風愈演愈烈不無憂慮,如2008 年5 月4 日,周光召先生來到理論物理研究所聽取所慶 30 周年籌備工作匯報,發表講話時指出:“要把握好學科的發展方向,努力做出原創性工作,不要單一追求SCI 論文和所謂的影響因子及熱門課題,要做出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保ㄖ袊茖W院理論物理研究所,2008)他特別指出:“SCI 各種因子中,引用的生命周期是最重要的?!保n揚眉,2022)2009 年 12 月 22 日《科學時報》對八部門共同舉行的聶榮臻同志誕辰 110 周年座談會進行報道,刊登了周光召的談話精神,“對目前科技界種種不良現象,周光召給予了嚴肅批評,如產學研結合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科學界協作精神不強,學術氛圍不夠濃;國力增強了,但沒有與之相稱的重大科研成果出現;科技投入增加了、隊伍壯大了,但投入產出比可能不及聶榮臻領導時期”(王靜,2009)。2012 年新年伊始發生的一件事使我認識到周光召先生憂慮的前瞻性與重要性。我于 1987~1989 年在柏林自由大學師從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發明者赫爾弗里希教授,研究液晶生物膜理論。1990年回國以后,我同赫爾弗里希教授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每年春節前后都會收到他溫馨的新年祝賀的電子郵件,郵件中講述了他及家人一年來的情況。2012 年春節,他在郵件中興奮地告訴我,他與夫人及女兒們剛去華盛頓領回美國國家工程院頒發的德雷珀獎,他與其他三位科學家由于發明液晶顯示技術被授予2012 年德雷珀獎。據我所知,由于1971 年通過一篇不足兩頁的在《應用物理快報》(APL)上刊登的論文提出可用于電視顯示的扭曲液晶顯示原理,赫爾弗里希教授獲得了系列大獎,如1976 年歐洲物理學會(European Physical Society)的惠普歐洲物理學獎(Hewlett–Packard Europhysics Award) 、2008 年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西澤潤一獎等。但令我慚愧的是,讓赫爾弗里希教授一家非常激動的德雷珀獎,我竟然一無所知。這說明我腦子中的思想也已被“重理輕工、重理論輕應用”侵蝕,在自我知識救贖之后,我認為應把我了解的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簡稱德雷珀獎)介紹給大家。 德雷珀獎已被視為世界上最具聲譽的工程科學獎。然而獲獎人遠未被傳媒所關注,德雷珀獎的起源及其重要價值即使在工程科學界內也鮮有人知,這是令人遺憾的。為了更好地了解該獎的起源及其意義,在第三屆德雷珀獎頒獎的同時,亨利·彼得羅斯基(Henry Petroski)曾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1994年 3~4 月刊發文,把德雷珀獎的誕生與諾貝爾獎的不足聯系起來,他在文章中指出,諾貝爾獎是瑞典出生的炸藥發明家、工程師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1833~1896)于1895 年(即他去世的前一年)手書了一紙文件后設立的。這份僅有275 個單詞的文件明確限定了該項由諾貝爾本人相當可觀的地產所積累的基金獎項將用于獎勵那些在過去歲月中給全人類帶來巨大利益的科學成就的人。諾貝爾設計了5 項獎,分別是對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最重要貢獻的個人,對在文學領域創作出最優秀作品以及在促進世界和平方面做出杰出貢獻的人士設立的專門獎項,諾貝爾物理學獎和諾貝爾化學獎由瑞典科學院負責評選。盡管諾貝爾本人并沒有將發明和工程技術成就擯棄于純科學之外,然而瑞典科學院卻將基礎科學局限于物理學和化學兩大領域,并更注重獲獎提名人的長期成就和畢生工作,而非遵循諾貝爾當初的意愿,即某項成就一經確認即可授獎 (Petroski,1994)。諾貝爾獎頒獎七八年后,《紐約論壇報》(New-York Tribune)就批評指出:“諾貝爾基金會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它忽略了諾貝爾本人曾受訓的職業?!保≒etroski0,1987)或許是出于對這些批評的回應,1909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意大利電氣工程師馬可尼和德國物理學家布勞恩,以示承認他們在無線電報裝置方面的貢獻,1912 年又因達倫在發明航標燈自動調節器方面的成就而授予其該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這種對工程成就的認可是無規則的、欠系統性的(如2002 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日本島津制作所,研究“生物高分子質量分析的離子化法”的田中耕一工程師,顯然也是難得的一次破例——筆者按)。有趣的是,諾貝爾本人當初并未設立的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于1969 年首次頒發,它是由瑞典銀行出資設立的“瑞典銀行為紀念諾貝爾所設立的經濟學獎”。此例一開,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學科如數學,也急切找到諾貝爾基金會,希望也能為之增設專門獎項,但基金會對此類申請一概不受理。因此,當1986 年諾貝爾基金會明確拒絕美國國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NAE)有關申報設立諾貝爾工程獎的請求時,人們也就不足為奇了?;蛟S正是由于受到諾貝爾基金會的冷遇,1988 年,美國國家工程院設立了美國工程學界最高榮譽獎——德雷珀獎,旨在獎勵那些對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為改善人們生活質量做出重大貢獻的工程技術成就、為全人類的幸福和自由作出杰出工程成就的個人。首屆德雷珀獎于1989 年頒發,兩年一度授獎;隨著信息與生命科學技術的急速進步,該獎從2001 年起每年授獎一次;但美國國家工程院官方網站顯示,2010 年空缺,2016 年該獎又重新改為每兩年頒發一次。與諾貝爾獎提名人的神秘性不同(每年諾貝爾獎評委會秘密寄信邀請對口專業成百上千的提名人,并要求提名人在提交提名信時,附上一張 50 年不公開提名信息的保密簽字承諾書),德雷珀獎提名人與被提名人的研究范圍涵蓋了所有工程學的學科。提名人無論是否為美國國家工程院會員,均有資格提名,讓被提名人參與德雷珀獎的競選。近年的提名更為簡單——只需在網上(www.naeawardsonline.com)提交信息。不過,提名人要在受理的時間段提交才會被受理,如2014 年德雷珀獎的提名期間是2013 年1 月2日到4 月1 日。美國國家工程院之所以這么淡定,不怕大眾“騷擾”,原因是被授予該獎的都是一目了然的劃時代技術創新、世界級的重要成就:1989 年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1991 年渦輪噴氣發動機(turbojet engine)、1995 年通信衛星、1997 年石油催化、1999 年光纖通信、2001 年因特網(Internet)、2002 年藥物傳遞系統(drug delivery system,DDS)、2003 年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2004 年第一個實用聯網計算機——阿爾托(Alto)、 2005 年首個地球觀象衛星——科羅娜(Corona)、2006 年數碼相機核心器件電荷耦合元件(CCD)、2007 年萬維網(World Wide Web)、2008 年卡爾曼濾波(Kalman filter)、2009 年動態隨機存儲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2011 年定向進化(directed evolution)、2012 年液晶顯示器、2013 年蜂窩移動電話(MC)……大家不難看到,如果上述成就中有一項未被發現,我們的時代進程就要倒退上百年。我們小時候,在《封神榜》看到的千里眼、順風耳幻想,正是由于從IC 到MC 的一系列獲德雷珀獎的貢獻得以實現。德雷珀獎無疑是人類社會從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蒸汽機到電氣化)到第三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到信息化)技術進化的全紀錄,顯然,做出這些成就的獲獎人每人都有一篇動人的發明故事,這正是鄭曉靜院士等著的這本書要奉獻給大家的珍貴禮物。

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1901~1987)本人一生追求進取、科技創新的經歷也是年輕學生勵志的好教材。他大學首先就讀的是密蘇里大學礦冶學院的圖書館藝術系,兩年后他轉校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1922 年畢業,獲心理學學士學位,其后他在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先后獲得電化學理學學士學位(1926 年)、物理學碩士學位(1928 年)與博士學位(1938 年)。與此同時,他在MIT 獲得教職,先在該校航空工程系任助理教授,1939 年成為教授,領導著航天航空系,并在檢測儀器和控制方面有重要發明。德雷珀被譽為“慣性導航系統之父”,他的發明在“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導航、控制系統的研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這項技術能夠讓飛行器通過陀螺儀和加速計感知方向變化。他一生獲得世界各地的70 多個獎項和榮譽,同時身為多家研究機構的成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德雷珀實驗室訂立的第一份合同即是設計“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登月艙和指揮艙系統(Tylko,2009)。1973 年MIT 將20 世紀30 年代建立的MIT 儀器實驗室組建為德雷珀實驗公司,這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的研究開發組織。在德雷珀辭世不久后的1988 年,MIT 德雷珀實驗室全體董事會即批準為德雷珀獎捐資。無論外界對德雷珀獎評價如何,也無論其獎金只有諾貝爾獎的一半——50 萬美元,還有一枚金質獎章及一份手寫證書,其兩年(現在一年)一度的獲獎工作作為諾貝爾獎必不可少的補充而確立了自己的特色、地位。正如《科學》(Science)雜志在第二屆德雷珀獎頒發之后所言:偉大的工程技術成就終于有了一個認可的獎項,就該獎獲獎人的創造性發明的價值而言,其意義絕不低于甚而超過了諾貝爾獎 (Abelson,1991)。

歐陽鐘燦

2014 年5 月

前 言

本書的寫作源于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歐陽鐘燦院士2012 年11 月6 日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一場報告。在那場報告結尾,歐陽鐘燦院士簡要介紹了享有“工程諾貝爾獎”美譽的德雷珀獎,這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我們知道,備受關注的諾貝爾獎,以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為例,旨在表彰“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科學家,這些“最大貢獻”主要是基礎研究方面的成就。德雷珀獎旨在獎勵那些在大力增進人類福祉、顯著改善人類生存質量與自由程度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的工程師們。二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著明顯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在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長河中,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正如著名的力學家西奧多·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1881~1963)所說:“科學家發現已有的世界,工程師創造從未有過的世界?!?(A scientist discovers that which exists,an engineer creates that which never was.)由本書可見,不少獲得過德雷珀獎的學者,如杰克·S.基爾比、高錕、威拉德·S.博伊爾、喬治·E.史密斯、弗朗西斯·H.阿諾德、約翰·B.古迪納夫、吉野彰、中村修二和赤崎勇,也獲得了諾貝爾獎?;诨A研究的突破所產生的技術發明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影響和變革有時更為直接且更為廣泛。例如:英國人瓦特在已有蒸汽機的基礎上發明的高效能蒸汽機,帶動著紡織機、鼓風機、抽水機、磨粉機,促成了紡織、印染、冶金、采礦業的迅猛發展,引發了機器制造業、鋼鐵工業、運輸工業的蓬勃興起,同時也在科學上,促進了熱力學理論的建立。再如:電的發現和應用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式和品質,而本書介紹的德雷珀獎的成果,如渦輪噴氣發動機、集成電路、光纖通信、藥物傳遞系統、GPS 因特網和蜂窩移動電話等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進步,而且也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在運用科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發出新的工藝、流程、產品、裝備和系統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已有知識的積累,更需要有巧妙的構思和大膽的突破,這些構成了科技創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介紹德雷珀獎和它的各項獲獎成果以及這些成果誕生的主要過程和這些獲獎者的主要經歷,對鼓勵和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年輕學子致力于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特別是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開辟出造福人類的新天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希望通過對德雷珀獎的一個個獲獎成果的介紹,使讀者不僅能增進對具體成果本身的認識,更能品味到“大力增進人類福祉、顯著改善人類生存質量與自由程度”的含義,以提升對科技成果的鑒賞力;希望通過對德雷珀獎獲獎成果的一個個發明過程的介紹,使讀者不僅了解發明的具體過程,更能體會到需求牽引與問題導向、奇思妙想與不懼權威、溝通協作與百折不撓、遠見卓識與寬容失敗等的重要性,以及理解技術發明的共性特點;希望通過對德雷珀獎的一個個獲獎者主要經歷的介紹,使讀者不僅體會到他們的個人魅力和時代機遇,而且能從他們扎實的數學物理基礎和寬口徑的工程學訓練以及實際動手能力、在軍隊服役和開創公司以及研究員和大學教師甚至政府官員等的豐富職業經歷、他們對責任的詮釋和對當今諸多問題的思考中審視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以不斷完善創新創造的科技環境。在德雷珀獎的已有獲獎成果中還沒有來自中國的,隨著我國科學與技術不斷地從“大”到“強”,相信未來一定會產出大力增進人類福祉、顯著改善人類生存質量與自由程度的重要成果和杰出的中國工程師。 本書的寫作起于2013 年初,斷斷續續,反反復復,歷經十年。一方面是由于本書內容涵蓋的學科面較廣、涉及的知識點新穎深刻,很多內容非作者之所長且又試圖使其通俗易懂以惠及很多非專業讀者;另一方面是由于本人在這期間的大部分時間擔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校長等,時間和精力有限。在此書的寫作過程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楊克虎教授和蘭州大學的朱偉博士為本書提供了很多重要的資料和信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高新波、李暉、馬娟和薛向東教授對部分書稿內容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張美茹女士對部分文稿做了文字潤色,在此對他們的幫助表示最真摯的感謝!歐陽鐘燦先生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他對液晶、生物膜理論、DNA 生物大分子彈性性質及蛋白質折疊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我敬佩他的學術造詣和學者風范,對他的很多觀點也持同感。例如,他很早并一直在呼吁:要努力做出原創性工作,不要單一追求 SCI 論文的發表和所謂的影響因子及熱門課題,要做出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在此,特別感謝歐陽鐘燦先生為本書作序言。

鄭曉靜

2022 年10 月

目錄

第 1 章 德雷珀獎簡介

第一節 德雷珀獎的設立

第二節 德雷珀獎的獲獎者

第三節 諾貝爾獎及其獲獎者

第 2 章 德雷珀生平

第一節 從MIT 啟航

第二節 從發明儀器儀表起家

第三節 德雷珀與火炮控制

第四節 德雷珀與慣性制導系統

第五節 德雷珀與“阿波羅登月計劃”

第六節 教書育人,獨具魅力

第七節 尾聲

第 3 章 集成電路——微電子技術發展的里程碑

第一節 集成電路簡介

第二節 集成電路的發明過程

第三節 矢志不渝的杰克·S.基爾比

第四節 “硅谷市長”羅伯特·N.諾伊斯

第五節 尾聲

第 4 章 渦輪噴氣發動機——開創噴氣時代的發明

第一節 渦輪噴氣發動機簡介

第二節 渦輪噴氣發動機的發明過程

第三節 百折不撓的弗蘭克·惠特爾

第四節 師出名門的漢斯·馮·奧海恩

第五節 尾聲

第 5 章 FORTRAN——第一代高級編程語言

第一節 FORTRAN 編程語言簡介

第二節 FORTRAN 的發明過程

第三節 個性鮮明的約翰·巴克斯

第四節 尾聲

第 6 章 通信衛星——太空中的“信使”

第一節 通信衛星簡介

第二節 通信衛星的發明過程

第三節 喜歡寫作的約翰·R.皮爾斯

第四節 迷戀無線電的哈羅德·A.羅森

第五節 尾聲

第 7 章 鉑重整工藝——讓石油更潔凈

第一節 鉑重整工藝簡介

第二節 鉑重整工藝的發明過程

第三節 淡泊名利的弗拉基米爾·哈恩賽爾

第四節 “中國催化劑之父”閔恩澤

第五節 尾聲

第 8 章 光纖——引發電信革命的發明

第一節 光通信與光纖通信簡介

第二節 光纖的發明過程

第三節 既是科學家又是教育家的高錕

第四節 不懼危險的約翰·B.麥克徹斯尼

第五節 獨具慧眼的羅伯特·D.毛雷爾

第六節 尾聲

第 9 章 因特網——開啟互聯網時代的發明

第一節 因特網簡介

第二節 因特網的發明過程

第三節 令人著迷的溫頓·G.瑟夫

第四節 謙虛執著的羅伯特·E.卡恩

第五節 奮發圖強的倫納德·克萊因羅克

第六節 “阿帕網之父”勞倫斯·G.羅伯茨

第七節 尾聲

第 10 章 藥物傳遞系統——給藥片一個安全的家

第一節 藥物傳遞系統簡介

第二節 藥物傳遞系統的發明過程

第三節 被引次數最多的工程師——羅伯特·蘭格

第四節 尾聲

第 11 章 全球定位系統——天網

第一節 全球定位系統簡介

第二節 全球定位系統發展過程

第三節 致力于國防事業的伊萬·A.蓋亭

第四節 GPS 總設計師——布拉德?!.帕金森

第五節 尾聲

第 12 章 個人計算機——開啟個人電腦時代

第一節 個人計算機簡介

第二節 個人計算機的發明過程

第三節 具有音樂天賦的艾倫·C.凱

第四節 獲得文科學士學位的巴特勒·W.蘭普森

第五節 從五角大樓走出的羅伯特·W.泰勒

第六節 實至名歸的查爾斯·P.薩克爾

第七節 尾聲

第 13 章 科羅娜衛星——首個空間地球偵察衛星系統

第一節 偵察衛星簡介

第二節 科羅娜偵察衛星的發展過程

第三節 注重實踐的米諾如·S.阿拉基

第四節 熱愛生活的弗朗西斯·J.麥登

第五節 體育健將愛德華·A.米勒

第六節 軍工部長詹姆斯·W.普朗摩爾

第七節 膠片專家唐·H.邵斯勒

第八節 尾聲

第 14 章 電荷耦合器件——人類視覺的拓展

第一節 電荷耦合器件簡介

第二節 電荷耦合器件的發明過程

第三節 出身加拿大的威拉德·S.博伊爾

第四節 喜愛航海的喬治·E.史密斯

第五節 尾聲

第 15 章 萬維網——信息無償交聯互通的發明

第一節 萬維網簡介

第二節 萬維網發明過程

第三節 擁有浪漫理想的伯納斯-李

第四節 尾聲

第 16 章 卡爾曼濾波——控制論領域的變革

第一節 卡爾曼濾波簡介

第二節 卡爾曼濾波的發展過程

第三節 思想深邃的魯道夫·卡爾曼

第四節 尾聲

第 17 章 動態隨機存儲器——數據快速高效存儲的發明

第一節 動態隨機存儲器簡介

第二節 動態隨機存儲器的發明過程

第三節 獲得樂隊獎學金的羅伯特·H.丹納德

第四節 尾聲

第 18 章 定向進化——加速自然進化的新方法

第一節 定向進化簡介

第二節 定向進化的發明過程

第三節 首位雙獎女性獲獎者——弗朗西斯·H.阿

諾德

第四節 英年早逝的威廉·P.C.施特默爾

第五節 尾聲

第 19 章 液晶顯示器——了解和改變世界的“視窗”系統

第一節 液晶顯示器簡介

第二節 液晶顯示器發明過程

第三節 科研項目管理專家——喬治·H.海爾邁耶

第四節 膜物理學研究先驅——沃爾夫岡·赫爾弗里希

第五節 從歐米茄手表公司走出的馬丁·肖特

第六節 游泳健將——T.彼得·布羅迪

第七節 尾聲

第 20 章 蜂窩電話網絡——個人移動通信時代的開始

第一節 蜂窩電話網絡簡介

第二節 蜂窩電話網絡發展過程

第三節 移動電話之父——馬丁·庫帕

第四節 受到系統工程教育的喬爾·S.恩格爾

第五節 鐘愛貝爾實驗室的理查德·H.弗蘭基爾

第六節 來自瑞典的托馬斯·豪格

第七節 善于設定目標的賀壽奧村

第八節 尾聲

第 21 章 鋰離子電池——能源領域的革命

第一節 鋰離子電池簡介

第二節 鋰離子電池的發展過程

第三節 大器晚成的約翰·B.古迪納夫

第四節 不懼權威的拉奇德·雅扎米

第五節 喜愛生物的西美緒

第六節 從事過“考古”的吉野彰

第七節 尾聲

第 22 章 發光二極管——人類照明的第三次革命

第一節 發光二極管簡介

第二節 發光二極管的發明過程

第三節 “LED 之父”——尼克·何倫亞克

第四節 喜愛太空的 M.喬治·克勞福德

第五節 “MOCVD 之父”——拉塞爾·杜普依斯

第六節 “非主流”科學家——中村修二

第七節 科研高產的赤崎勇

第八節 尾聲

第 23 章 維特比算法——從局部到全局最優

第一節 維特比算法簡介

第二節 維特比算法的發明

第三節 匠心獨運的安德魯·維特比

第四節 尾聲

第 24 章 C++編程語言——學習門檻最高的編程語言

第一節 C++編程語言簡介

第二節 C++編程語言的開發過程

第三節 “C++之父”——比雅尼·斯特勞斯特魯普

第四節 尾聲

第 25 章 化學放大型光刻膠——半導體工業的明珠

第一節 化學放大型光刻膠簡介

第二節 化學放大材料的發展過程

第三節 中學老師出身的格蘭特·威爾森

第四節 來自葡萄酒之鄉的讓·弗雷謝

第五節 尾聲

第 26 章 精簡指令集計算機芯片——數字世界的巨擘

第一節 精簡指令集計算機芯片簡介

第二節 精簡指令集計算機芯片的發明過程

第三節 贏得舉重冠軍的大衛·A.帕特森

第四節 “硅谷教父”——約翰·L.軒尼詩

第五節 數學力學基礎深厚的史蒂夫·B.弗爾伯

第六節 不同尋常的索菲·M.威爾遜

第七節 尾聲

猜你喜歡
尾聲
秋時“蟹”味濃
魚粉:秘魯A季考察接近尾聲,國內港口迎來B季集中到港
農谷中藥材全產業鏈建設項目近尾聲
魚粉:秘魯魚資源考察接近尾聲,國內魚粉庫存大降行情轉強
魚粉:秘魯A季捕魚尾聲小禁捕,國內外魚粉市場走勢分化
上中游周期品整體性的漲價或已接近尾聲
“打掃”只能用“clean”嗎
尾聲
簡論元散曲中的尾聲
簡論元散曲中的尾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