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選修課花卉栽培與鑒賞教學改革實踐探析

2024-01-26 02:26彭姿葉黎鐘春英凌茂煥
智慧農業導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公共選修課高等學校實踐教學

彭姿 葉黎 鐘春英 凌茂煥

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23JGB421)

第一作者簡介:彭姿(1987-),女,理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花卉栽培教學與研究。

*通信作者:葉黎(1994-),女,教育學碩士,副科長。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DOI:10.20028/j.zhnydk.2024.03.032

摘? 要:花卉栽培與鑒賞作為一門校內公共選修課,是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審美能力,使其在各方面實現協調發展。該課程的開設有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幫助學生掌握跨專業知識。該文針對該課程的教學現狀,通過課堂觀察、師生交流及自我反思,提出對該課程教學改革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花卉栽培與鑒賞;公共選修課;教學改革;實踐教學;高等學校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4)03-0130-04

Abstract: As a public elective course in the university, flower cultivation and appreci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i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esthetic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all aspects. The offering of this course helps to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s,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help students master cross-disciplinary knowledg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elf-reflection.

Keywords: flower cultivation and appreciation;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practical teach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公共選修課是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有機組成,是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有益輔助[1]。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不斷改革,公共選修課越來越受到重視,在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花卉栽培與鑒賞是一門了解花卉的作用、識別與分類形式,研究花卉的分類、繁殖、栽培技術和插花技術,學習花史、花文化、花卉禮儀等,將花卉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初步具有解決一般花卉栽培問題的能力,并能綜合運用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把植物學與古典文學相結合,提高學生人文素養,達到學生能識別、會栽培,并提高對花卉的鑒賞能力獨具特色的公共選修課。鑒于該課程為公共選修課,主要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其各方面協調發展為目的,因此,該課程在教學手段與培養模式上應有別于涉農相關專業的農林院校學生。

本文針對在花卉栽培與鑒賞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實踐環節及課程思政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探索。

1? 花卉栽培與鑒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選課存在盲從性

學生在選課時并不了解該課程,有盲目選課的現象。在實際的選課過程中,學校開放的選課時間一般都比較短,學生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對所有公共選修課進行深入了解,故學生在選課時只是根據課程名稱對該課程進行初步理解,選課時盲從性大,并且存在隨意性或是扎堆、隨大流的現象,選課初衷并不是對該課程的熱愛。導致有些學生學習態度不夠認真,甚至有想逃課的情形存在,由于該課程是安排在晚上,找理由請假的也較普遍,對課程不夠重視,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1.2? 教學資源不夠豐富多樣

花卉栽培與鑒賞課程學時有限,總學時32課時,其中理論學時24課時,實踐學時8課時,要兼顧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師要在有限的學時數內完成課程教學,做到課程全面化和系統化是非常困難的。這導致授課教師只能在有限的學時里面進行教學,挑選教學內容時不得不進行刪減調整,以適應有限的課時量[2]。更多教學資源也無法在有限的課堂內實施,花卉栽培的基礎知識無法講授得透徹,導致學生似懂非懂,教學內容銜接不夠和諧,反過來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影響了課程授課質量和授課效果。

目前,對于教學實踐方面的設備和實踐場地,廣西科技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保┠苡糜诠策x修課程教學的還是比較少,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對花卉種類進行分類與鑒別,掌握其栽培技術、園林用途、插花技術及花卉不同觀賞特點,這些內容的實踐性都比較強,只有進行實踐教學,給予學生動手參與實踐的機會,才能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有效聯系起來,更加直觀地獲得花卉栽培技術與花卉鑒賞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而對于沒有生物類或農林專業的院校來說,這一點比較難實現[2]。

1.3? 課程考核不夠嚴謹

由于公共選修課的特殊性,我校公共選修課程均為考查課程,考查課程的考核方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課程特點自行安排,使得公共選修課的考核方式形式多樣。相同課程不同的授課老師,考核方式均有不同。如該課程有的教師是選擇讓學生制作PPT,有的是寫一篇課程小論文或是讀書報告作為期末課程考核的方式。此外,平時的成績考核,課堂考勤或是課堂表現的占比較大。期末考核的命題和批閱都是由任課老師自己完成,并且學生考試通過率比較高。這就給學生造成公共選修課“學分很容易拿”的感覺,故導致對課程不夠重視,上課不夠認真。

綜合以上分析,迫切需要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以適應目前高校人才培養的需求和現在學生的學習方法。

2? 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

2.1? 教學內容的優化,改善理論教學效果

花卉栽培與鑒賞作為一門公共選修課,是一門任選課程,選課的學生來自不同培養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學內容的選擇對提高課程教學效果至關重要。非生物學或是非涉農專業的學生對植物學方面的專業知識有限,來自不同培養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對花卉栽培與鑒賞這門課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異。教師在對《花卉學》《園林花卉學》《花卉栽培》《居家花卉栽培技術》《花卉培育與鑒賞》《插花藝術》等生物科學、園林、農業類等多個專業及欣賞類書籍進行濃縮與整合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梳理,對選取的章節內容重新整合,更注重章節間的銜接性,也使課程內容散而不亂。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增加了花文化、禮儀花卉、 插花藝術和年宵花卉等教學內容,在授課內容中融入花文化與詩詞鑒賞等的內容,更加強調實踐環節的重要性,做到理論指導實踐,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綜合性與適用性。課程安排結構見表1。

2.2? 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

我國是“世界園林之母”,花卉種質資源十分豐富,世界各地花卉種類更多,一年四季各種花卉競相開放[3]。但是無法把當季所有開放的花卉全都搬進課堂,而且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板書,無法滿足更直觀生動地展現花卉結構、形態特征及其他方面的知識的教學需求,此時必須采用現代教學方式。例如在校園中、公園里拍攝花卉照片或是網上搜集花卉圖片資料,根據實際授課的需要用花卉圖片結合花卉生長的真實場景制作成課件,增強學生對花卉的感性認識,避免在課堂上空談花卉的形態特征、生態習性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啟發討論式教學,在相應的章節中開展分組討論,每組討論不同的問題,最后小組派代表總結發言,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加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程氛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每個章節授課結束后,增加猜花謎語的教學環節,可以是任課教師出花謎語,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準備的花謎語,通過猜花謎語的教學環節提高了課堂的互動性,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獲得知識的同時結束本章節的學習,還可以讓學生對下一章節充滿期待。

2.3? 結合生活實際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花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花卉可以供人觀賞、提高人的修養、凈化空氣、修復土壤和養顏美容,以及食用和藥用。對花卉進行鑒賞的時候,將花文化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利用一些與生活相關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桂花可以制作桂花粥、桂花糕,蘆薈可以用來做面膜,百合可以拿來做菜,等等。我國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國人對山茶花也是非常的熱愛。在講授山茶花文化時,通過介紹中國郵電部發行的一套《云南山茶花》郵票激發學生的興趣?!霸颇喜杌滋煜?,大理茶花冠云南”道出了云南山茶花在中國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從古至今文人喜歡吟詩作畫,吟詠花卉的詩詞、描繪花卉的畫作以及關于花卉的典故甚多。教學內容把花卉與古典文學相結合,如在課堂中引入這些詩詞、畫作、典故,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如在講授傳統名花牡丹時,引用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和李正封《牡丹詩》,劉禹錫的詩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李正封的詩句“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在他們的詩詞里面都提到了國色,牡丹第一個花意象就是國色天香,它意味著國運昌盛,這一個“盛世牡丹”是它成為唐代、清代時國花的原因。同時配上有名品種的牡丹圖片展示出來,這樣學生更能感受到牡丹花的雍容華貴和美麗動人的姿態,更能理解為什么牡丹在中國被稱為“花之富貴者也”,象征著祖國的繁榮和昌盛。蘭花是著名的花卉,常被比喻為“君子”“雅士”“幽人”。蘭花,花具奇特的造型,結構精巧,有如蝴蝶飛在枝頭翩翩起舞一般的蝴蝶蘭,又有花瓣像兜子的兜蘭,花色豐富,葉形狀各異,品種豐富,讓研究學者、藝術家和植物愛好者為其著迷。中國很多傳統工藝都融入了蘭花的元素,如蘭花印染是古老的印染技術,出自民間,圖案古樸、清新、明快,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品中常常能看到蘭花,說明蘭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加深理解蘭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

2.4? 積極創造條件,完善課程實踐環節

花卉栽培與鑒賞課程具有季節性強、實踐性強與應用性強的三大特點,因此,實踐教學活動是非常重要的環節[4]。通過實踐不僅能增強大學生的動手能力,更能將課本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效聯系起來。校園就是一個現成的實踐場所,在花卉識別的教學中,通過現場教學,帶領學生走在校園中邊觀察、邊講解、邊實踐,這樣通過實物的展示,激發學生的交流興趣,在提問與解答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運用知識水平與創新思維能力。通過現場教學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如學校里栽培著不同類型的月季,讓同學們課后去認真觀察區別在哪里,總結區別并帶到課堂中進行分享。通過這樣的分享,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善于觀察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結合授課的季節,給學生準備不同的花卉材料,讓學生分組進行花卉繁殖與栽培的實驗,通過花卉的播種、花卉的扦插與分株、球根植物的種植和盆栽管理這一系列的實驗,用一個學期的時間觀察自己栽培的花卉的生長情況,這樣學生對花卉的生長與發育及其管理就有了感性的認識。為了豐富實踐內容,提高學生插花技能,課程增加了“插花藝術”實踐教學,先介紹東西方傳統插花藝術,再對草月流派、謝明大師、蔡仲娟大師插花作品進行欣賞,最后學生動手進行插花作品的創作,通過實踐,加深其對插花藝術的理解。

2.5? 融入思政元素,落實立德樹人

依據課程重組的教學內容,分章節確定思政主題,構建思政育人目標體系。在知識講解、實踐教學、自主學習等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植物能改善我們生活的環境,甚至是改善地球的環境。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無時無處不在享受植物帶來的福祉。在課程思政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貫穿始終,從而引導學生做“美麗中國”和鄉村振興的忠實建設者和踐行者。

植物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一顆種子總能憑借頑強的毅力破土而出,甚至為了能重新生長休眠幾年甚至上千年。有記載,在古代泥炭層中挖掘出古蓮子,去掉堅硬的種皮后將其播種,竟能奇跡般地生根發芽了,經過測定,其壽命有1 041年。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擋植物追求生命與陽光的權利。植物界中創造出的非凡奇跡,正是因為植物對生命充滿熱情和期待,為了延續生命,不畏困難,砥礪前行,這與國家民族的生存發展何其相似。在講授花卉的繁殖章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講授花卉的種子繁殖技術的相關知識,在播種繁殖的實驗過程中讓學生仔細觀察和記錄其生長的變化,體會種植花卉過程中的點滴驚喜,感受生命的力量。通過植物的生存機制,激發學生內心積極向上的精神,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拼搏。

在花卉識別的教學過程中,以傳統文化為出發點,融入課程思政。從古人的詩詞歌賦中不難發現,人們喜歡借花喻情,以花喻人,憑花明志,以花草樹木比喻人的優良品質[5]。如校園常見的植物蘇鐵,它雖然常見但在恐龍時期就已經出現,是非常古老的裸子植物。它樹形古雅,生性強健,堅硬如鐵,葉羽婆娑。成語典故明·王濟《君子堂日詢手鏡》:“吳浙間嘗有俗諺云,見事難成,則云須鐵樹開花?!碧K鐵具有不畏困難、不畏權貴,奮勇向前的精神,“鐵樹開花”有吉祥瑞兆寓意。鄭板橋的《竹梅圖的對聯》:“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币灾参锏淖匀簧L形態喻人、托物、言志,借助竹子的特點和梅花的品格表達人物的高尚品格。每一種花卉植物經過千百年來的發展演變,人們也將自身情感融入其中,這一優秀傳統文化以花卉為載體,值得繼續傳承下去[5]。

3? 完善考核機制

花卉栽培與鑒賞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加強課程過程性考核,改變課程結束時“一考定成績”的做法。過程性考核主要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指導與反饋。過程性考核包括課堂學習、課堂測驗(平時測驗或章節測驗)、課程作業、課堂討論、期中考核、實踐教學活動、課程論文和線上課程學習等。本課程的考核具體辦法,改革方向主要是提高實踐技能考核成績所占的比例,降低理論考核成績所占的比例,最后的總成績由平時成績、實踐成績、理論成績3個部分組成,具體比例為理論考核成績占60%,實踐考核成績和平時成績各占20%。過程性考核的綜合成績將作為課程的“平時成績”,并且不能以考勤作為唯一的過程考核形式,考勤成績權重在過程性考核成績總權重中不能超過20%。在實踐教學考核成績中,實驗報告及插花作品各占50%。仍然保留期末考試的形式,但是采用了開卷的形式進行考核。在題目選取時,多選取開放式答案的試題,重點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與此同時,對不同授課老師要求統一考核方式,增加課程考核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4? 結束語

針對公共選修課花卉栽培與鑒賞課程,筆者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實踐摸索,勇于創新,優化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進而更好地培養掌握跨學科知識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羅清威,艾桃桃,張會,等.公共選修類素質教育“金課”的打造初探[J].才智,2020(15):123.

[2] 藍蔚青,謝晶,李燕,等.花卉栽培與欣賞課程教學改革調查分析與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2(9):38-41.

[3] 周麗華.公共選修課《園林花卉學》的教學改革[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4):124-125.

[4] 藍蔚青,謝晶,李燕,等.花卉栽培與欣賞課程建設改革探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7):66-68.

[5] 藍蔚青,謝晶,孫曉紅,等.課程思政在高?!盎ɑ苄蕾p”通識課中的改革探索[J].現代園藝,2022,45(15):190-192.

猜你喜歡
公共選修課高等學校實踐教學
淺談西藏高校公共選修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公共選修課的慕課模式探討
高等院校本科生公共選修課教學改革探索
淺談高校廉潔教育的對策
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等學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實施路徑研究
高等學校教學及科研設備政府采購操作實務
茶學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探索
《電氣工程畢業設計》 課程的教學設計
淺談高校宿舍管理與宿舍文化建設
高職院校商務禮儀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芻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