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氏幼科七種》成書與刊印考*

2024-01-27 13:26高宴梓李鴻濤王鳳蘭
中醫文獻雜志 2023年4期
關鍵詞:許氏散記痘疹

高宴梓 李鴻濤 劉 陽 王鳳蘭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100700)

《許氏幼科七種》,又名《幼科七種大全》,為清代醫家許豫和所著。全書共7種,包括《痘疹金鏡錄注釋》《橡村痘訣》《痘訣余義》《小兒諸熱辨》《橡村治驗》《怡堂散記》《散記續編》。其中,《痘疹金鏡錄注釋》為許豫和對翁仲仁先生之《痘疹金鏡錄》所作的注釋,其余6種皆為許豫和自著?!对S氏幼科七種》體例基本上為醫論、醫案醫話或筆記的形式[1],是許豫和臨證數十年的經驗總結,雖名為幼科,實則內、外、婦、兒兼備,對研究中醫理論與指導臨床實踐均有很高的參考價值[2]。

成書及初刻

1.作者生平與從醫事跡

許豫和(1724—?),字宣治,號橡村,世稱“橡村先生”,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歙縣許村(今安徽歙縣)人,世居邑城,與新安醫家汪廷元有姻親[3]。許豫和幼業儒,工詩文。弱齡善病,遂棄舉子業,致力于醫道,亦自治而兼治人也。十五歲嘗從邑名醫程嘉予(名天佑,歙城東關人)習醫,工保幼之術,直至七年后師歿,始懸壺濟世。后游姑蘇,曾跟從尤松年(姑蘇虎丘人)習針灸。后又受業于黃席有(名家珍,歙城黃家塢人),學持脈、用藥之法。庚午辛未,痘癥大行,時唯方博九(名際遠,績溪碣頭人)先生眼法甚高,世稱“神痘”,遂事以師禮,學治痘之法。自此以后,臨病治方不同于流俗者,四先生之教也。其于諸書無所不窺,乾隆時以醫名著于郡邑,就診者履滿戶外[4]。

許豫和是一位中醫臨床大家,他于內、婦、兒諸科無所不通,不獨專于幼科。且在診療之余,對于脈法、處方、用藥等亦有深刻體會。許豫和看病有很好的療效,曾自言“予自保幼以來,日所臨癥,少則十數,多至近百……”“老醫臨證數十年,終日應酬不暇……”,故而在郡邑中有很高的聲望。且《許氏幼科七種》之序跋作者,多為深受其益的患者。因此,竹溪曹文埴以“山中宰相”目之;姻侍生曹城稱贊曰:“豈唯嬰幼托命焉,抑亦業醫者之準則也哉!”

許豫和著有《許氏幼科七種》傳世。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5](以下簡稱《總目》)記載,《許氏幼科七種》共有9個版本,分別為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刻本、清乾隆嘉慶間顧行堂刻本、清嘉慶元年(1796年)刻本、清同治十年(1871年)刻本、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清同治刻本、清刻本、民國上海中一書局受古書店石印本、抄本。經我們調查,以上9個版本多有重出,主要由于7種子目刊刻時間不一而導致誤判,實際只有4個版本。

2.成書及初刻次第

根據《總目》記載,《許氏幼科七種》子目分別為:(1)(重訂)幼科痘疹金鏡錄;(2)橡村痘訣;(3)痘訣余義;(4)怡堂散記;(5)散記續編;(6)小兒諸熱辨;(7)橡村治驗。

經我們詳細研究,其刻印有時間先后,全書歷經18年之久,分4次刻印出版完成,并非為《總目》所載的于初刻時間乾隆五十年(1785年)一次性出齊。

第一次鐫刻時間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刻印3種醫書,為《橡村痘訣》《小兒諸熱辨》《橡村治驗》?!抖徽罱痃R錄注釋·張淞序》載:“歲在癸卯,曾將《痘訣》《治驗》二書梓以問世,醫家咸奉圭臬焉?!北砻髟S氏于1783年曾刊刻過《痘訣》《治驗》?!断鸫逯悟灐げ艹前稀份d“今年夏,許橡村先生示予所著《痘訣》二卷、《雜癥》一卷、《治驗》一卷”;《痘訣余義·序目》載“予年周甲,老病日侵,慮所存之散落,匯成《痘訣》二卷、《熱辨》一卷、《治驗》若干,付之剞劂”。表明除《痘訣》《治驗》外,另有《雜癥》或《熱辨》1卷。而《小兒諸熱辨·自序》明言:“窗寒夜永,錄成《熱辨》一帙,附于《痘訣》之后,而雜癥可該矣?!庇纱丝芍?《雜癥》即《熱辨》。

第二次鐫刻時間為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刻印1種醫書,題為《痘疹金鏡錄注釋》?!抖徽罱痃R錄注釋·重訂翁仲仁先生金鏡錄序》有言:“因思《痘訣》之成,皆由翁仲仁先生《金鏡錄》推廣而出……予心憫之,見是書流傳已久,原刻不得復購,坊本甚多舛謬,爰以鄙見,重加注釋?!毙蚝筝d“乾隆乙巳清和月宣治氏重訂于顧行堂”,表明此序作于1785年。此外,該書載有翁仲仁《痘疹金鏡錄原序》1篇,序后注有“康熙庚午季夏月錢塘仇云天一氏序于素養草堂”。由此推斷,許氏以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綠蔭堂刻本為底本對《痘疹金鏡錄》進行注釋。

第三次鐫刻時間為清嘉慶二年(1797年),刻印2種醫書,分別為《痘訣余義》《怡堂散記》。1797年,版刻成后,竹溪曹文埴曾為之作序。且《痘訣余義》和《怡堂散記》牌記上均明確標明:“嘉慶二年新鐫”,毋庸置疑。

第四次鐫刻時間為清嘉慶六年(1801年),刻印1種醫書,即《散記續編》。1801年,竹溪曹振鏞曾為《散記續編》作序。且《散記續編》牌記上亦明確標明“嘉慶六年新鐫”。

7部書全部鐫刻之后,將其重新排序,分為1函10冊。其中,第一、第二冊為《痘疹金鏡錄注釋》3卷,第三、第四冊為《橡村痘訣》2卷,第五冊為《痘訣余義》1卷,第六、第七冊為《怡堂散記》2卷,第八冊為《小兒諸熱辨》1卷,第九冊為《橡村治驗》1卷,第十冊為《散記續編》1卷。書成之際,總其名曰《許氏幼科七種》,由顧行堂刊印發行。

版本介紹

1.許豫和自刻本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至清嘉慶六年(1801年)歙縣許豫和自刻本,簡稱“許豫和自刻本”,藏于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為最早版本。1函10冊,共11卷。第一、第二冊為《痘疹金鏡錄注釋》3卷,第三、第四冊為《橡村痘訣》2卷,第五冊為《痘訣余義》1卷,第六、第七冊為《怡堂散記》2卷,第八冊為《小兒諸熱辨》1卷,第九冊為《橡村治驗》1卷,第十冊為《散記續編》1卷。每冊封面右邊寫有本冊所刻各書書名,左邊統一標明書名《許氏幼科》。每半頁9行,每行22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有每種書書名、卷數、頁碼,無行格。

該版本國家圖書館亦有館藏。分1函4冊,共11卷。第一冊為《痘疹金鏡錄注釋》3卷,第二冊為《橡村痘訣》2卷、《痘訣余義》1卷,第三冊為《小兒諸熱辨》1卷、《橡村治驗》1卷,第四冊為《怡堂散記》2卷、《散記續編》1卷。每冊封面右邊寫有本冊所刻各書書名,左邊統一標明書名《許氏幼科》,第一冊在叢書名后標明作者“國朝歙縣許豫和宣治撰”。每種書另有內封,分3列,右列標明鐫刻時間,中列標明書名,左列標明作者或刊刻地點。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所藏許豫和自刻本對比后發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所藏為初刻初印本,國家圖書館所藏為初刻后印本。初印本《橡村痘訣·曹序》后無印章,后印本增加2個印章,分別為:“曹文埴印”“竹虛”。此外,后印本又做了部分補版修版工作,字體與初印本稍有不同。

此外,蘇州市中醫醫院圖書館、甘肅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等亦有館藏。其中,甘肅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僅存《橡村治驗》《小兒諸熱辨》2種。

2.清同治十一年翻刻本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漢鎮陳明德大坊刻刷善書老店翻刻本,簡稱清同治十一年翻刻本,藏于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2函10冊,冊數用十天干表示,共11卷。第一函4冊5卷,共2種書。甲冊為《痘疹金鏡錄注釋》上卷,乙冊為《痘疹金鏡錄注釋》中卷、下卷,丙冊為《橡村痘訣》上卷,丁冊為《橡村痘訣》下卷。第二函6冊6卷,共5種書。戊冊為《痘訣余義》1卷,己冊為《小兒諸熱辨》1卷,庚冊為《橡村治驗》1卷,辛冊為《怡堂散記》上卷,壬冊為《怡堂散記》下卷,癸冊為《散記續編》1卷。每冊封面左上統一標明書名《許氏幼科七種》,左下又分2列,左列標明冊數,分別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表示,右列標明每冊書名及卷數。每半頁9行,每行22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有每種書書名、卷數、頁碼,無行格。

該版本與許豫和自刻本有3點不同:其一,《痘疹金鏡錄注釋》牌記上多“同治壬申翻刻”6字,直接表明為翻刻本;其二,《痘疹金鏡錄注釋》有5序,比許豫和自刻本多1序,為兩淮鹽運使程桓生所作,闡述《許氏幼科七種》的發現過程與重梓緣由;其三,較之許豫和自刻本,《散記續編》正文后多出1頁,記述該版本翻刻地點與募捐總額及善士芳名。因許豫和自刻本有初印、后印之分,對比后發現,該版本字體與后印本完全相同,當為后印本的摹刻本。

此外,該版本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成都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南通大學圖書館等亦有館藏。成都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所藏僅存兩淮鹽運使程桓生之序,無《痘疹金鏡錄注釋》之牌記,《散記續編》正文后亦無多出之頁,似刻意去之,以充許豫和自刻本。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所藏為配補本,共5函7冊,僅存6種,未見《痘疹金鏡錄注釋》。其中,刻本包括2函3冊,與清同治十一年翻刻本完全相同。第一函為《痘訣》1冊1卷,無下卷;第二函為《痘訣余義》1冊1卷、《橡村治驗》1冊1卷。另3函4冊用抄本補配,包括《散記續編》1函1冊、《小兒諸熱辨》1函1冊、《怡堂散記》1函2冊,字體頗為隨意。每半頁9行,每行22字,小字雙行同,無板框,無版心,無行格。

3.民國上海中一書局石印本

藏于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由上海中一書局印行,上海四馬路受古書店、南京四象橋國粹書店發行。該版叢書封面題名為《幼科七種大全》,1函8冊。其中,《痘疹金鏡錄》為2冊,其余6種各1冊。每半頁15行,每行34字,小字雙行同,白口,上下左右雙邊,單魚尾,有行格。板框高16.8 cm,寬11 cm,魚尾下有卷數、頁碼,書口下標明“上海受古書店發行,上海中一書局印行”。該版本《小兒諸熱辨》無跋,其余序跋與許豫和自刻本同。

此外,該版本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浙江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成都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嘉善縣圖書館等亦有館藏。其中,嘉善縣圖書館存6種,缺《小兒諸熱辨》1種。

4.抄本

藏于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共1函8冊8卷。第一、二冊為《痘訣》2卷,第三冊為《痘訣余義》1卷,第四、五冊為《怡堂散記》2卷,第六冊為《散記續編》1卷,第七冊為《小兒諸熱辨》1卷,第八冊為《橡村治驗》1卷,缺《痘疹金鏡錄注釋》。每半頁10行,每行22字,小字雙行同,白口,上下左右雙邊,單魚尾,有行格。版框高18.7 cm,寬11.6 cm。魚尾上有每部書書名,魚尾下有卷數、頁碼。字體工整俊美,其中,《痘訣》無自序,《怡堂散記》卷上無序目,《小兒諸熱辨》無跋。

結 語

《許氏幼科七種》的成書及初刻,前后歷18年之久,分4次由顧行堂刊印,每次發行1~3種子目書不等?!犊偰俊穼Υ藭涊^為混亂,分割記載了9個版本。經我們調研、考證,厘正為4個版本。其中,許豫和自刻本刊刻時間最早,且為最佳版本,但流傳最廣的是上海中一書局石印本和清同治十一年翻刻本。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許氏幼科七種”一條版本著錄建議修改如下:

許氏幼科七種 1801

又名幼科七種大全

(清)許豫和(宣治、橡村)撰

子目:

(1) 橡村痘訣(1783年鐫刻)

(2) 小兒諸熱辨(1783年鐫刻)

(3) 橡村治驗(1783年鐫刻)

(4) 痘疹金鏡錄注釋(1785年鐫刻)

(5) 痘訣余義(1797年鐫刻)

(6) 怡堂散記(1797年鐫刻)

(7) 散記續編(1801年鐫刻)

1.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至清嘉慶六年(1801)歙縣許豫和自刻本 1 139 286 361 433A(存2、3) 475A 677A

2.清同治十一年(1872)漢鎮陳明德大坊刻刷善書老店翻刻本 139(有配補,缺4) 401 541 590 651 664 712 907C

3.民國上海中一書局石印本 139 186 361 391 412A 412B 475A 514A 542 590 651 664 709 728A 736A(缺2) 738A 852 907C 926A

4.抄本 139(缺4)

猜你喜歡
許氏散記痘疹
新安固本培元派三位代表性醫家治療痘疹用藥規律研究*
水溫變化對近海網箱養殖中許氏平鲉攝食及生長的影響
江醫家喻嘉言食療治痘探析*
皮膚型雞痘診斷與治療
時光散記
名醫妙用單方治好胃下垂
學書散記
湘行散記
西雙版納散記
許氏平鲉早期異速生長模式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