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時代高校美育與德育融合創新及其實施路徑

2024-01-29 07:17李琳娟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高校學生美育德育

李琳娟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審美教育的傳統,從《周易》中的“象思維”、孔子提倡的“禮樂教化”、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到王國維、朱光潛等論及的“審美境界”與“天地境界”,審美育人已具有終極意味。西方理論界也一直關注審美育人的相關探索:如鮑姆嘉通的“感性教育”、席勒的“情感教育”、伽達默爾的“審美教育”等等。中西方假借美學所蘊藏的德育功能,指導人的道德實踐和人生境界,為人類開辟了一條人性自由、精神完滿的人生美學之路。

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凸顯其“微”特性,各類微移動便攜終端大行其道,微傳播的扁平化趨勢更加明顯,社會信息傳播進入“微時代”。高校學生作為微時代傳播節點個體,在微信息對話決策參與、微平臺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日益明顯,為美育和德育的融合實踐創造了新的傳播模式和挑戰。關于微時代下高校學生美育與德育的相關研究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是當前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1.“微時代”視域下高校德育與美育融合工作面臨的困境

當下,德育與美育協同發展的理論研究成果及其實踐成效案例極其缺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微時代”視域下高校德育與美育融合工作面臨較多困境。

首先,“微時代”語境下,信息流動趨于碎片化和細微化,信息傳播趨于高速化和多元化,細微敘事逐漸擠壓并取代了宏大敘事。[1]德育和美育資源的接收和傳播模式遭遇困境。

微時代的技術既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高校教育模式和傳統非網絡時代德育資源的片面性、單一性、一元化模式,還改變了高校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被動地位。微時代的開放性、互動性、共享性、便利性促使美育教育資源呈現全方位開放形態,使得高校的美育實踐依靠各類移動便攜終端便可足不出戶獲得大量美育資源。這既為高校學生提供了極大便攜性,擴大了受教育的邊界,同時,微時代信息傳播的多元化也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極多困頓。一方面,對高校學生而言,在接受微時代多元無邊界美育信息的同時,也可能被虛擬網絡中的不良信息不經意地侵蝕。特別是由于微時代“無限中心化”的扁平化傳播模式,一些負面社會信息以鋪天蓋地的沖擊力對高校學生的思想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微時代信息的高速度傳播,使德育工作者時常顯得軟弱無力,信息跟不上或者滯后于網絡信息的情況時有發生。而且信息鴻溝隨著移動終端的使用而進一步擴大。師生在信息接收和傳播方面的不平等程度日益加劇,造成高校學生德育的滯后與封堵。

其次,“微時代”語境下,信息傳播方式的流動性、快速性,變革著受眾的話語場域和接收觀念,自我意識空前強化導致個人中心主義泛濫,德育和美育主客體地位遭遇反轉困境。

微時代信息流的泛自由化和瞬時性傳播特點,縮小了美育信息的傳播體量,同時,也提升了美育信息的傳播速率。傳播活動從自上而下的單向式傳播轉變為散點式網狀模式。一方面,在海量信息的接收中,黏度較高、沖擊力較強的多元信息沖擊了主流美育的話語領導權。高校學生對主流信息的消化接受度減弱,經常受到非主流信息的影響和侵蝕,導致高校德育和美育工作者的主導地位遭到沖擊。另一方面,微時代美育外化功能、超越功能、本體功能弱化。摒棄德育的工具性功能,利用微媒介實現美育的超功利性浸潤德育過程極為復雜,導致微時代德育的方式不如傳統德育簡單、直接、有效。因此,增強德育手段美感,使之成為旨在培養學生品德,涵養道德品格的本體性活動,變得困難重重。

再次,“微時代”語境下,社會呈現全面媒介化形態,促使美育空間距離消失,小美育與大美育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通過美育實現德育的實踐形式遭遇多樣化中有效性不足。

微時代下,學校傳統德育模式依賴的小美育空間遭受強有力挑戰,移動終端的媒介技術延伸了傳統美育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了受眾的時空觀。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使高校學生在無形延展的網絡美育空間中更加青睞于篇幅較小的“快餐式”美育內容,對于冗長的德育說教模式往往產生抵觸心理。而在美育融入德育高校實踐工作過程中,將多樣化的大美育課程體系通過多樣化模式,從細微處實現高校學生大美育文化環境的建設顯得更為重要。將美育內容通過微技術突破不同層次學生價值壁壘,實現有效傳播成為德育工作者的難題。而現實實踐中,高校的美育設計往往出現個性化欠缺、有效性不足、及時化不夠等問題。高校學生難以從微博、微信等微傳播渠道獲得有效的美育信息流,也難以實現微時代德育的有效性和便捷性。

最后,“微時代”語境下,信息傳播內容的細微性、瑣碎性,變革著受眾的表達方式和行動模式。整體內容被劃分成更多的細小微片段,德育和美育融合內容和結果容易遭遇割裂和碎片化。

微時代下的民眾在大事件中,往往以小人物的微形態呈現自我,在網絡中以微行動低調地發出自我聲音,往往將系統的表述方式和整體內容分割成無數細小片段。當無數“微民”的微行動以無序狀態集結,將碎片化的信息內容匯集,往往會形成一股強大的能夠推動事件發展的動力。這就為微時代德育工作者提出了較高要求,在利用美育實現德育目的的過程中,必須設法將美育內容進行濃縮精煉,提升其在微平臺的傳播速率和傳播廣度。高校德育工作者對傳統系統而完整的美育內容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創新過程中,經常出現將美育內容割裂,導致德育碎片化的現象??梢?,微時代高校德育工作者如何探索真正使學生入耳、入腦又入心的美育內容成為微時代的新難題。當前,高校美育在實施中存在的諸如美育課程與教學體系不完善、學校和教師對美育重視不夠、美育資源整合與利用不充分等問題也普遍存在,成為限制微時代美育與德育融合發展的重要原因。

2.“微時代”高校美育與德育進一步融合的可能性

微時代給高校美育與德育融合帶來諸多困境的同時,也為兩者的有機融合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可能性。

2.1 微時代傳播信息豐富、交流頻繁,為高校德育與美育融合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

微時代眾多美育應用平臺,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美育內容資料和教育理論,較傳統美育時代更容易提供各種精煉的、易傳播的、動態的信息。一方面,隨著當下高校校園網絡的普及,各種微平臺、云展廳在校園網中異軍突起,為美育內容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校內平臺。高校學生可以便捷地通過微傳播移動終端沉浸式接收美育信息,在欣賞美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德育目的。另一方面,在傳統德育和美育融合模式下,高校學生只能作為教育的接受者,微時代學生在接收美育信息的過程中,既可以作為美育接受者,也可以成為美育的再次傳播者。通過微傳播平臺很容易針對某一美育信息展開討論,促進師生間或高校學生間的互動與交流,甚至形成美育熱點,在學生間形成裂變性傳播現象,促使美育接收者廣度的不斷擴大,從而更好地實現德育與美育的融合。

2.2 微時代傳播主體縮小、碎片細微,為高校德育與美育的融合發展豐富了載體形式

微時代美育社交應用平臺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了短小細微的美育信息,更符合當下高校學生快節奏的生活習慣。傳統德育和美育模式下,高校多是運用大體量完整而細致的美育課程進行德育實踐,這種體系化的美育模式,往往缺少特色,難以引發學生的興趣,更不能實現因人而異的針對性、個性化教育目的。微時代的各類平臺將完整的美育內容分解成不同微課程、微視點等小模塊,既避免了冗長無效內容的傳播,縮短了高校學生的閱讀、接受時間,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選擇的多樣性和自主性,以最短的時間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美育內容,更加容易實現對高校學生分類、分層進行德育的目的。

2.3 微時代傳播權利扁平化、普遍性,為高校德育與美育的融合發展提升了時間效能

微時代美育社交應用平臺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了無限量的美育時機。隨著高校網絡環境的進一步優化,信息傳播以秒更新,將信息實時傳遞給受眾,讓高校學生第一時間了解事態內容的進程。傳統德育和美育模式下,往往受到時間限制,各種美育活動需要在固定時間內完成,刻意為之往往使高校學生產生心理上的抵觸,影響到德育的實際效果。微時代無限云存儲及扁平化特點,徹底打破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時空隔閡,使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微平臺發布美育內容,提升美育傳播時效性。通過微平臺與高校學生展開即時交流,加強對其進行人文關懷與反饋關注,增強了德育工作的預見性。甚至,還可以通過學生對于美育內容瀏覽、探討的數據信息分析,及時深入了解學生價值觀念的異動,形成網上、網下及時互動局面,促進高校學生個體道德行為規范的及時養成,不斷提升德育的時間效能。

2.4 微時代傳播認知創新化、包容性,為高校德育與美育的融合發展創新了觀念模式

微時代美育社交應用平臺為高校德育工作者轉變美育觀念、開闊美育視野提供了技術上的便利,更加有利于美育認知的轉變和美育環境的創新,從而促進德育效力的增強。傳統德育和美育模式下,高校在認知上經常存在關于德育模式和美育概念簡單化、融合方法單一化等問題。一方面,高校傳統德育中存在將美育和德育割裂的現狀,重德育而輕美育的現狀經常存在。另一方面,在美育概念上也存在認識上的狹隘觀念,將美育簡單化為藝術教育。認為高校課程設置時開設一部分藝術審美課程,在校園活動中開展部分藝術類比賽和活動,就是美育工作,忽略了美育的真正價值。在微時代,網絡技術對德育和美育工作的開展進行了新的賦能,高校德育工作立足于微博、微信等,通過美育內容傳播,弘揚主流價值文藝,凸顯美育的道德涵養價值,并通過微傳播形成以微平臺為紐帶的多維度、全方位德育網絡體系,借助微平臺的交互性功能,及時傳播與反饋美育信息和德育效果,不斷增強高校美育與德育融合的接受效能。

3.“微時代”視域下高校美育與德育的多維度融合路徑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盵2]這是從黨和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對美育工作提出的切實要求,并成為新時代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的新任務、新課題。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認為:“有了審美的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盵3]美育與德育在目標和價值上具有一致性,兩者在教育目的上也是一致的.在高校教育中,德育和美育應借助于微時代的特殊性促進兩者相互融合,發揮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3.1 立足微時代新媒體平臺,建設美育網絡微課程,堅持多維豐富的德育理念,促進德育效果的個人內化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曾說過: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將擁有整個世界。[4]微時代視域下高校學生不僅是德育的被動接受者,也是德育實踐的主體。一方面,通過微平臺美育信息的傳播促進在高校學生中形成非功利性主流德育價值的實現。高校傳統美育實踐由于受到學校課時、師資等限制,往往限制了美育課程的數量,較之微傳播下的“微審美”范圍相差較遠。因此,在微時代,高校要充分利用微時代的各種微媒體平臺,實施網絡美育微課程的建設,深挖高校德育課程的深度,拓寬美育課程的廣度,實現美育信息在高校學生中的外化傳播,從而增加學校德育模式的溫度。另一方面,微平臺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美育實施機會。高校德育工作者可通過微媒體進行美育內容微平臺的建設,打造不同模塊化、具體化的美育平臺,選擇多元美育手段,充分利用微時代美育語言,堅持多維豐富的德育理念,再現多樣的美育信息,實現德育的內化目的??傊?,通過微時代以美育德,以德促美的網絡新媒體平臺優勢,實現微時代美育信息內化為高校學生德育目的的融合。

3.2 立足微時代新傳播方式,構建美育交互微場域,建立相互契合的德育狀態,激發德育活動的多元共生。

高校德育工作中薄弱的環節是美育的實施,根本原因在于受傳播平臺的制約,而微平臺傳播的互動性和及時性恰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微平臺進行美育信息的傳播,有助于高校學生隨時體驗微傳播的美育信息,根據不同個體需求自主建立不同美育微“圈”。不同美育微“圈”內部的互動加速了美育信息的傳播和交流,其開放性又促進不同美育微“圈”的外部交融,從而為多元美育信息進入不同圈層提供了有利條件,促進美育交互微場域的形成與發展。當審美的場域突破傳統的具象場地如藝術館、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等,形成建立在審美自由的微空間時,審美者與微美育之間在相互默契的狀態下產生作用,審美活動才有可能真正地展開,從而實現以潛在情感影響的德育實施體系。德國著名美學家韋爾施在談到技術進步引發審美化進程時曾指出,“非物質的審美化,較之物質的、字面的審美化含義更深刻。它不但影響到現實的單純建構,而且影響到現實的存在模式,以及我們對現實作為總體的認知”[5]。微時代下的美育信息作為能動的非物質審美化內容的微傳播形成不同的審美場域,便切實影響到了現實的德育實施模式,推動了德育活動的多元共生。

3.3 立足微時代新話語體系,創造美育實踐微方法,健全廣泛有效的德育模式,實現德育模式的協同發展。

審美是作為心理的感知,通過感知的能量作用于人的心靈。德國美學家席勒指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的和諧?!盵6]美育作為凈化心靈和陶冶情操的審美教育,需要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受教育者認識美、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微時代高校美育工作中,首先,需要立足于微平臺的特殊話語體系,轉變高校美育話語范式,加強靈活生動的話語模式,來實現美對高校學生生活和學習顯性或隱性的影響和感染,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其次,要依靠微傳播聚集微力量,實現高校學生在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品德修養、知識見識、奮斗精神和綜合素質六個方面美育能量的吸收。再次,借助微平臺途徑通過浸潤式、體驗式、分享式的美育方式,發揮美育感召力,加強學生道德教育活動,激發學生內心感知美的原生動力,培養學生高尚道德品質的形成。最后,要掌握美育和德育的主導權,提升話語主體魅力,尊重學生的美育話語權,加快美育話語對德育價值的轉化,從而實現美育與德育的協同融合。

3.4 立足微時代新媒介環境,提升美育靈活微體系,搭建風清氣正的德育空間,實現德育環境的整體構建。

一方面,隨著微媒體的發展,互聯網上的美育微內容逐漸進入到大眾公共視野,將原本微不足道的離散美育信息聚攏起來,再經過微平臺多渠道進行擴散,多群體互動與共享,形成豐富的價值表達和美育環境。微時代,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利用微媒介技術,將美育從小美育具體實例教育向大美育環境搭建轉向,實現藝術教育重心從藝術精神教育向藝術感知教育的轉變。另一方面,與傳統審美促進德育有別的是,微時代下美育不再拘泥于固定模式的施教與受教,而是更注重利用微媒介促進美育內容發布者與受眾者間的互動、分享與交流。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主動把美育內容在微平臺發布,通過微傳播進行美育內容的進一步裂變擴散,與高校學生產生互動與交流。學生通過自我感知進行德育價值的吸收,并進而對相關內容和觀點進行再次裂變擴散,從而形成德育價值的多元感知。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促使高校德育工作者和高校學生之間,高校學生和學生之間,轉變為相互交叉的施教者與受教者,進而形成復雜的多元美育與德育融合環境。在這種復雜環境系統中,通過對美育信息進行輸入、揚棄、輸出、傳播,高校學生不斷地吸收與摒棄,既堅持了自我的審美感知,又不斷地借鑒他人的審美傳輸,以此實現自我審美能力的提高,自我道德境界的提升,并用自我的精神境界影響更多的學生,最終實現微時代美育與德育的融合促進與發展。

結語

新時代,實現高校美育與德育地融合創新及其路徑實施,既是高校德育研究工作深化的必然,也是新時代賦予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使命。當前,高校有必要在微時代厘清“美育與德育相融合”這一問題,并從微時代的特殊性來審視兩者融合的各個層面,注重德育美育化的頂層設計、教育理念、操作模式、文化建設等方面,把握美育與德育的發展規律。筆者認為,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微時代要不斷把握住每一次來臨的“微機遇”,善于挑戰微時代的各種“微困境”,在遵循微時代美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微平臺優勢,建設符合高校青年學生需求的微課程。同時,借助微時代新型傳播方式,構建起美育交互微場域,采用微話語體系,創造美育實踐微方法,構建美育與德育融合微環境。要不斷探索美育與德育融合微思路,創新美育與德育融合微途徑,挖掘微時代視域下“以美化人,以德育人”新模式,將德育與美育作為協同發展的兩個主體不斷融合創新,探尋符合新時代需求的美育與德育實施路徑。要更好地塑造高等院校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格,滿足和實現高校學生個體全面發展和社會人才需要導向,發揮兩者的育人功能,并最終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上。

猜你喜歡
高校學生美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及作用發揮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高校學生意外傷害事件應對與處理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