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實踐路徑

2024-01-29 16:13陳榮卓?楊廣西
江漢論壇 2024年1期
關鍵詞:兩個結合中國式現代化楓橋經驗

陳榮卓?楊廣西

摘要:新時代“楓橋經驗”是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經驗總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在基層的具體實踐。以“兩個結合”為分析視角,可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歷史演進提供方法論指導,厘清“楓橋經驗”在產生、發展、創新過程中的歷史邏輯,明晰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實踐脈絡??v觀“楓橋經驗”60多年的發展歷程,始終堅持以“兩個結合”為指導,以良法善治為目標,不斷進行理論上的守正和實踐上的創新。新的歷史時期,要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以人民至上為根本立場,以大抓基層為鮮明導向,以法治思維為工作方法,以建設平安法治社會為目標追求,進一步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更好運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指導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具體實踐,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兩個結合”;“楓橋經驗”;基層治理;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24)01-0112-06

“兩個結合”是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保?)這句話充分說明“兩個結合”理論的先進性與科學性?!皸鳂蚪涷灐睔v經一甲子的發展創新,從“治村之計”上升為“治國之策”,逐步成為我國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兩個結合”的提出為進一步堅持和發展好“楓橋經驗”提供理論指導,使其更加科學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及時解決基層群眾的矛盾和困難,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另一方面,“楓橋經驗”是立足中國基層探索的治理經驗,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生動范例。同時,“楓橋經驗”也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法律文化,二者在價值追求上存在著一致性或共同性。鑒于此,本文試圖從“兩個結合”的視角分析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理論與實踐,不斷拓展依法治國戰略在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的深度和廣度,以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局。

一、“楓橋經驗”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歷史演進

“楓橋經驗”的演進過程是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不斷推進的過程。它在不同歷史時期展現出不同的實踐形態,但核心要義沒有發生改變。究其原因,一方面,離不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涵養;另一方面,離不開基層群眾的大膽探索和法治理念的準確運用。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依靠柔性軟法改造“四類分子”

所謂軟法,就是注重行為導引,彰顯其教化、感化作用。(2)恩格斯曾指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必須“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3)。20世紀60年代初期,正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階段,毛澤東深刻指出:“社會主義建設,從我們全黨來說,知識都非常不夠。我們應當在今后一段時間內,積累經驗,努力學習,在實踐中間逐步地加深對它的認識,弄清楚它的規律”。(4)在這一背景下,面對國內矛盾轉換和外部嚴峻局勢,為防止修正主義興起,創造更多有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因素,中央決定在農村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浙江諸暨被選為教育試點。諸暨縣楓橋鎮的基層干部群眾依據當地實際情況,大膽探索創新,改變以往逮捕、武斗、矛盾上交等暴力強制手段,并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等理性文明的軟法手段改造“四類分子”,成功將對抗性矛盾轉化為非對抗性矛盾,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1963年11月,楓橋鎮“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的經驗被毛澤東肯定并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在這個時期,“楓橋經驗”主要用于社會管制,通過說理教化等柔性手段,依靠人民群眾成功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基層的具體實踐,也是軟法治理理念在解決基層社會沖突中的具體運用,為社會主義建設爭取到了更多積極因素。

(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依靠源頭預防維護社會治安

“矛盾不上交”是源頭預防的鮮明特征。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強調:“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則,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一定要和實際相結合,要分析研究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一切共產黨員所必須牢牢記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5)。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進入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時期后,“楓橋經驗”繼續堅持依靠和發動群眾,就地解決矛盾,在全國進行示范推廣并愈發走向成熟,從最開始的改造“四類分子”,延伸到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領域。一方面,楓橋鎮創造“四前”工作法,有效合理化解基層矛盾。主要包括“組織建設走在工作前,預測工作走在預防前,預防工作走在調解前,調解工作走在激化前”。另一方面,建立“四先四早”工作機制。按照“預警在先,教育在先,控制在先,調解在先”的“四先”原則,構建“苗頭問題早消化;重點對象早轉化;敏感時期早防范;矛盾糾紛早處理”的“四早”工作機制。進入新時代,“源頭防范理念逐漸上升為一系列預防性法律制度。為了加強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我國不斷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使其成為重大決策的法定前置程序,從源頭上防范和化解不穩定因素?!保?)這一時期的“楓橋經驗”主要用于社會管理,通過依靠源頭預防理念,立足實際,化解矛盾,不斷將自身實際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就地化解矛盾糾紛,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依靠法律規范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

進入21世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人民觀一脈相承,也始終是“楓橋經驗”的核心價值追求。同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在不斷積蓄“楓橋經驗”的文化底蘊。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紀念毛澤東批示“楓橋經驗”40周年暨創新“楓橋經驗”大會上提出:“要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皸鳂蚪涷灐眻猿忠粤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為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使命任務,形成了“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人民主體、堅持‘三治融合’、堅持‘四防并舉’、堅持共建共享”的新時代“楓橋經驗”。隨后,我國關于基層社會治理的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先后出臺了《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關于加強訴源治理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的意見》等法律文件,并將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推廣,不僅使基層社會治理有了更可靠的法律依據,同時也意味著新時代“楓橋經驗”已經成為國家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一項制度性安排。這一時期的“楓橋經驗”主要側重于社會治理,努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國、平安中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斷發揮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和價值。

綜上所述,從理論層面講,“楓橋經驗”從最初的社會管制到社會管理,再到社會治理,實現了兩次飛躍和創新,雖然在不同時期“楓橋經驗”具有不同的話語表達,但其中不變的真理是將每一個時期的具體實際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利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解決基層社會矛盾,在豐富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從實踐層面講,“楓橋經驗”從最開始利用軟法治理教化“四類分子”到新時代不斷依據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經驗出臺各項法律制度規范,不僅進一步發揮了法治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引導與保障功能,而且確保了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合法性和規范性,有效推進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化進程。

二、“楓橋經驗”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根本遵循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和國家政策的調整,每個時期的基層治理需求都在發生變化,“楓橋經驗”60多年發展歷程始終遵循守正創新的基本邏輯,其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法治精神解決中國基層治理實際問題的初心始終不變,成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生動實踐范例。

(一)守正: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初心

“楓橋經驗”雖然發源于地方實踐,但其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內核始終未變,它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不斷顯示獨特優勢與活力的同時,也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1.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方法。1943年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基礎上首次提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7)?!叭嗣袢罕娛菤v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8)這是對人民群眾最準確的定位?;鶎酉騺硎巧鐣茏罴械膱鲇?,如何協調各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將矛盾化解在萌芽,是基層社會面臨的現實困境。在這一問題倒逼下,當時的楓橋群眾積極從內部尋求解決之道,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維護社會治安和穩定。正是依靠群眾的力量才能將社會基層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在維護基層群眾自身權益的同時,也為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和經濟發展創設良好的空間。群眾路線已經成為“楓橋經驗”最鮮明的特質,“楓橋經驗”實際上是群眾路線在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進程中的具體運用和實踐表達,不斷展現新的時代價值。

2.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9)。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繼承與發展,既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實踐進程,又賡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皸鳂蚪涷灐睆囊婚_始就是為解決基層人民內部矛盾而生發的,也是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指引下創新發展起來的。所以,以人民為中心是“楓橋經驗”與生俱來的特性。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將法律服務延伸到田間地頭,主動問需于民,做到辦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把增進人民福祉、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主動問計于民,向人民學習,使基層社會治理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因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價值定位,“楓橋經驗”始終堅守人民立場、維護人民利益、永葆為民情懷,以實際行動取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充分繼承與發展。

3.“和合”傳統法律文化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精神標識和文化根脈?!皸鳂蚪涷灐敝阅軌虮3滞⒌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成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其中,“楓橋經驗”蘊含的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結果。一方面,“楓橋經驗”堅持以“和合”理念為原則,通過以文化人、合理說教,在愉悅和睦的氛圍中調解利益糾紛,為社會安定和諧打下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和合”思想的文化內涵在當代的表達和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理念,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由此說來,“和合”優秀傳統文化一直是支撐“楓橋經驗”繼替發展的精神支柱,也是基層百姓日用而不覺的精神依托,更是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的重要精神元素。

4.安民樂民富民的治理觀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楓橋經驗”離不開基層群眾的支持認可和良好的法律規范。在發展過程中,“楓橋經驗”蘊含的安民樂民富民的治理觀對應自身的三個發展階段。首先是安民,“楓橋經驗”剛產生的時候主要側重于基層平安建設,主要采用柔性軟法手段消除社會中的不和諧因素,確保治安良好、百姓安居樂業。其次是樂民,“楓橋經驗”在改革開放時期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和方法,盡最大努力為經濟平穩運行創造和諧環境,進而提高基層群眾的幸福指數,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安康、社會更加和諧。最后是富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使命任務。隨著脫貧攻堅的完成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如期建成,我國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基層群眾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在這樣的時代要求下,更要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過程中,不斷滿足基層群眾訴求。

(二)創新:以治理需求為核心的與時俱進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亟需以新的理論指導實踐。作為基層治理實踐的典型,“楓橋經驗”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依法治國戰略的全面推進,更是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基層矛盾和問題,以便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訴求,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

1.系統集成:堅持“三治”融合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鄉村治理成為推進基層社會系統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成為創新發展“楓橋經驗”的重要路徑。首先是以自治為基礎?!皸鳂蚪涷灐睆囊婚_始就依靠群眾解決自身矛盾沖突,是基層自治的最初形態之一。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完善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基層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建立完善基層自治體制機制。其次是以法治為保障。由于基層矛盾的日益復雜化,單靠自治的主動或德治的自我約束已不能滿足現代的治理需求。因此,新時代“楓橋經驗”要更好發揮法治在基層治理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引導和規范社會生活,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最后是以德治為支撐。德治是一種柔性治理方式,依托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感化,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活力、潛力、動力,以基層社會穩定筑牢國家安全根基。

2.有效方式:推進法治化治理

基層是一個由多個利益主體聚合關聯的場域。新時代“楓橋經驗”是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和必然要求。推進法治化治理,一方面,凸顯法治在矛盾糾紛預防化解中的地位和作用。歷史經驗表明,社會經濟發展越深入、發展環境越復雜,越要強調法治。新時代“楓橋經驗”將各類矛盾的化解方式納入法治軌道,使治理過程更加科學規范合理。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法治公安建設。公安部門作為執法部門,牢牢把握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導向,不斷提高執法窗口單位在執法辦案、糾紛調解、信訪辦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件事情處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同時,公安部門善于運用法治思維,源頭預防矛盾,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培育深厚的法治文化,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出知法懂法守法的濃厚氛圍。

3.技術賦能:提供數字化支撐

數字技術越來越成為影響社會治理變革的重要力量之一。新時代“楓橋經驗”也需要將自身優勢與數字治理的新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合理地將數字技術運用到基層矛盾調解和群眾利益訴求等方面,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與法治化。具體來講,一方面,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楓橋經驗”的治理范圍從線下拓展到線上,通過利用數字技術的快速精準優勢,及時將問題反饋到相關部門,進一步提高治理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楓橋經驗”以數字治理平臺為依托更好整合治理資源,將傳統被動的治理方式轉變為主動的預防化解,利用數字技術突破傳統的治理壁壘,更好統合基層條塊關系,更加準確把握群眾需求,從而構建數字化基層矛盾調解新樣態,進一步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提供技術支持。

4.內在動力:社會化協同共治

隨著社會治理主體的日益豐富,積極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參與,打造政社法治共同體,成為基層凝聚治理合力的主要抓手。新時代“楓橋經驗”要保障各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強化法治在化解矛盾、解決糾紛中的權威地位,實現協同共治效能最大化。一方面,要“自上而下”積極推進組織下延、重心下移、資源下放,增強法律服務精準性、可及性;另一方面,“自下而上”充分調動基層群眾、社會組織積極性、創造性,增強社會治理集約性、有效性,進而形成“上下互動”良性治理的新局面。除此之外,新時代“楓橋經驗”還要堅持依法辦事,越是疑難復雜問題越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分析解決,引導社會組織運用法律手段、通過法律程序解決問題。同時,有效吸納“兩代表一委員”、“一村一法律顧問”、志愿者、鄉賢等多元主體充實基層社會治理力量,探索和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三、“楓橋經驗”拓展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實踐路徑

“兩個結合”是黨帶領全國人民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的重要理論成果,為新時代新征程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明了方向?!皸鳂蚪涷灐痹凇皟蓚€結合”的理論指導下守正創新,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新時代先后被寫入《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等重要法律文件。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在社會基層要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新時代新征程,如何更好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筑牢基層治理法治根基,使之繼續成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一大法寶,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重大問題,應該從根本保證、根本立場、鮮明導向、工作方法、目標追求等五個維度來探索實踐路徑。

(一)根本保證:堅持黨的領導

60多年實踐證明,凡是“楓橋經驗”堅持和發展得好的地方,就是黨建工作和社會治理工作融合得好的地方。首先,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中央會議上強調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更好貫徹“楓橋經驗”的實踐精神提供了基本遵循。在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過程中要善于把黨的領導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努力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確?!皸鳂蚪涷灐痹谛滦蝿菹虏黄?、不變質。其次,要全面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鶎酉騺硎屈h組織建設最薄弱的地方,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使黨組織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領頭羊”,就必須要以政治引領、思想引領、組織引領、價值引領廣泛動員基層群眾積極參與基層治理,真正夯實黨的執政根基。最后,堅持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黨建引領的本質在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的各個領域和環節,只有將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相結合,才能將黨的領導優勢最大化?!皸鳂蚪涷灐钡膶嵺`已經證明,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政治保證,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創新治理方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需求,才能使良法善治的觀念深入到基層治理各個方面。

(二)根本立場:堅持人民至上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一是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隨著社會矛盾深刻變化,基層治理的環境和體系更加復雜,新時代“楓橋經驗”更要關注人民的急難愁盼問題,著力解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醫療、教育、就業、住房、養老等社會問題,始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二是要始終堅持法為民所立。制定法律,核心是人,要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根本坐標,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通過察民情、集民智、聚民心,讓群眾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廣泛參與者和首要受益人。三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原則?!耙磺兄卫砘顒?,都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保?0)新時代“楓橋經驗”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治有所應,努力朝著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邁進。

(三)鮮明導向:堅持大抓基層

中國社會治理的最大實際在基層。堅持大抓基層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創新論斷。新時代“楓橋經驗”最擅長的就是通過法治手段將矛盾糾紛化解于未然,將風險隱患消弭于無形,這是社會治理的最佳選擇。因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一是站好司法服務“第一崗”,守好矛盾化解“第一關”。充分發揮“楓橋經驗”植根基層、貼近群眾的優勢,延伸拉長“楓橋式人民法庭”的服務觸角,有效提升基層群眾“見法率”,有力助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化解矛盾糾紛。二是要建立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加強基層治理制度建設。建立簡約高效的基層治理機制,深化推進“縣鄉一體、條抓塊統”、“大綜合一體化”等縣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權力下放、資源下傾,切實激發基層活力、提升基層戰斗力。三是要夯實基層群眾基礎,依靠群眾力量形成治理最大合力。群眾既是大抓基層的切身感受者,也是大抓基層的直接受益者,大抓基層的效果怎么樣,最終要靠群眾來評判。因此,要將各類群眾吸納到基層黨組織周圍,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大抓基層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讓群眾享受到大抓基層的效果。

(四)工作方法:堅持法治思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11),這是對法治保障作用的深刻把握。將新時代“楓橋經驗”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筑牢基層治理法治根基,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運用法治思維推進“楓橋經驗”法治化。具體而言,一是要增強基層民眾的法治觀念。要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軟法為載體,充分發揮基層領導干部的示范帶動作用,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普法重點,通過“法律下鄉”等活動向基層群眾普及法律知識,提升基層群眾法治素養,在全社會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二是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深入推進基層司法規范化建設,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著力解決不嚴格、不規范、不公正、不文明問題,推動司法活動程序公開化、裁量標準化、行為規范化,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環節、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三是要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規范信訪工作法治流程,在前期要建立起群眾矛盾預防機制,切實落實源頭治理責任,在受理上訪群眾訴求時要做到分清性質、明確管轄,轉辦督辦到位;在信訪辦理過程中,要對信訪事項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按時處理到位;在信訪工作后期,要建立監管追責機制,對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的公職人員堅決問責到位。(12)切實維護基層上訪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建設和諧穩定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五)目標追求:建設平安法治社會

平安是社會穩定的最大前提,法治是社會發展的最好保障,建設平安法治社會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也是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一方面,建設平安社會。實踐證明,以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必須堅持和發揚公安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公安機關作為平安建設主力軍的作用,堅決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構建預防化解矛盾的機制,用心做好各項愛民惠民利民工作,切實依靠群眾解決好基層社會的矛盾和問題。另一方面,建設法治社會。2020年12月《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強調,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各方力量采取多種形式參與法治社會建設,進一步發揮公民、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等在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形成法治社會建設最大合力?!毙枰赋龅氖?,在建設法治社會實踐中,要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一般來講,如果基層既有的村規民約等能夠解決問題,就應充分發揮這些習俗習慣的作用;如果民主協商、民間調解等手段可以解決問題,就可以不運用司法訴訟手段;如果當事人愿意協商解決且不違反法律,就應尊重當事人的意愿。

四、結語

“兩個結合”的理論邏輯與以“楓橋經驗”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實踐邏輯同向同行,“兩個結合”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不斷指導“楓橋經驗”實踐創新,“楓橋經驗”在創新發展過程中也通過實踐促進了“兩個結合”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新時代“楓橋經驗”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社會矛盾糾紛化解經驗,成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會治理方案,也成為筑牢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根基的經典樣本。相信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會有更多基層治理經驗涌現出來,并推動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朝著現代化方向邁進,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生機與活力。

注釋:

(1)(1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7、40頁。

(2) 陸健、嚴紅楓:《“楓橋經驗”:基層社會治理的中國方案》,《光明日報》2021年3月17日,第5版。

(3)(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6、411頁。

(4) 《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頁。

(5)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頁。

(6) 孔祥濤、陳?。骸吨卮鬀Q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與應對的風險溝通模式》,? 《中共中央黨校 (國家行政學院) 學報》2023年第4期。

(7)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頁。

(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頁。

(10)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2日第2版。

(12) 陳文清:《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 全力保障中國式現代化》,《人民日報》2023年7月4日,第4 版。

猜你喜歡
兩個結合中國式現代化楓橋經驗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新時期重談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兩個結合”
基于“兩個結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關于做好兩個結合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水平
新常態下社會矛盾的多元解決機制的重塑
基于“楓橋經驗”的新時期社會矛盾多元化解決機制探析
鄧小平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貢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