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新模式探索

2024-02-01 16:08李純從寶輝
銀行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農村信用金融機構信用

李純 從寶輝

作為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力抓手,農村信用體系是構建涉農信用信息共享機制、解決信息不對稱難題、助力農村經濟主體融資發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善農村信用環境、防范地方金融風險、助力地方經濟健康發展的切入點與結合點,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演進歷程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逐步深入和不斷發展的系統性工程。早在2009年,中國人民銀行就印發了《關于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正式開啟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2014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把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作為一項專項工程加以推進。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出臺《關于全面推進中小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同年印發《農戶信用信息指標》,明確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指標體系。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支持市縣構建域內共享的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用三年時間基本建成比較完善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為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構建長效機制指明了方向。

在長期持續的工作推進過程中,全國各地結合地方實際,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多條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路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模式:一是涉農金融機構主導模式,涉農金融機構主導信用平臺的建設和運維,協調各部門采集和應用信息。二是中國人民銀行主導模式,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主導建設和運維,協調各部門及金融機構采集和應用信息。三是地方政府主導模式,地方政府統一推進信息采集、共享和應用。四是多方合作推進模式。政府主導推進信息采集與共享,成立專業化機構負責平臺開發和運維。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既有模式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傳統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模式在減少銀農信息不對稱、促進金融精準扶貧、提升農村地區信用意識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實踐中,傳統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模式還存在一些體制、機制性約束,深入推進和可持續發展面臨諸多難以克服的弊端。

信息采集與更新不可持續。農村經濟主體信用信息采集指標數據項多,信息采集成本高、缺乏可持續性。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部分群眾長期在外務工、經商,給信用信息采集造成較大阻礙。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例,該縣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戶籍人口為70.3萬人,但常住人口僅49.67萬人。

農村群眾信用意識淡薄。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構的交易活動致使農戶缺乏信用意識,對于信用意識和信用記錄不夠重視。在信息采集時普遍抱有“財不外露”的思想,對家庭資產、收支和健康狀況等信息的采集保持警惕,不愿意參與信用信息征集、評級等工作,故意隱瞞相關收入情況。

信用評價結果運用不充分。在業務發展過程中,金融機構自上而下均形成了一套評價標準和辦法。對于其他途徑采集的農戶信用信息,金融機構認可程度不高。同時,農村經濟主體信用信息分布呈現碎片化程度較高、電子化程度較低的特征,金融機構擔心信息不完整或不準確,從而導致評價結果的偏移和信貸風險的增加。

信用評價指標設計不合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數據指標分為軟指標(主觀評價指標)和硬指標(客觀評價指標)兩部分。以農戶指標為例,農戶指標包括農戶家庭基本信息、經濟實力和經營能力、信用記錄、道德品質、一票否決事項等。其中,農戶家庭基本信息占比為16%,信用記錄占比為10%,經濟實力和經營能力占比為44%,道德品質占比為30%。金融機構普遍反映,農戶的家庭總資產、家庭收入信息填報隨意性較大、可信度不高,道德品質主觀性太強,且與履約能力判斷關聯性不大。

工作機制和配套制度不健全。傳統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一貫堅持的思路是地方政府主導、中國人民銀行推動、部門配合、社會廣泛參與。但是,真正到工作推進落實時,中國人民銀行往往落入單打獨斗的工作局面。同時,涉農領域受自然環境、市場變化等因素影響較大,導致農村金融風險相對較高,涉農信貸風險專項補償基金鮮有設立。

新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路徑

探索構建農村信用體系新模式,推動農村信用體系主動適應新的形勢,煥發新的生命力,要充分借鑒吸收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成功經驗,關鍵是要解決好“做什么、怎么做、誰來做”等幾個關鍵問題,構建一套務實管用的農村經濟主體信用信息“采集—共享—評價—應用”的新機制。

堅持推動涉農信息共享。當前基層金融機構拓展農村市場時,開展農村經濟主體貸前調查所使用的信息采集表數據項基本相同。金融機構不僅采集農村經濟主體信用評價指標,而且還對指標數據的合理性做出客觀判斷。借鑒長三角征信鏈建設的成功經驗,在不組織生產數據、不新增采集任務的前提下,暢通信息共享渠道,將各個涉農金融機構視為數據節點,推動金融機構自有農村經濟主體信用信息上鏈共享共用。

堅持分批分步序時推進。首批以縣(市)為單位,組織農商行、村鎮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農村金融業務占比較高的金融機構上鏈共享自有數據信息。待條件成熟后,推動本地全量金融機構、異地全量金融機構數據聯動與協同,最終實現金融機構之間涉農信用信息互聯互通,防范多頭授信,降低金融機構獲客成本,提升風險防控能力。

堅持立足深耕金融領域。吸取原有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經驗教訓,在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評價結果運用領域克服貪大求全的沖動。立足耕好金融領域責任田這一初心使命,推動形成以央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為主體、農村經濟主體信用信息共享鏈為補充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新格局。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新模式下,形成對同一信息主體的匿名競價授信機制,打造專屬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做好對農村經濟主體的授信,刺激農村經濟主體主動用信。

堅持保障各方合理訴求。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開展涉農信用信息的歸集、共享和應用,加強征信權益保護,暢通維權渠道。同時,考慮不同金融機構對上鏈數據量的貢獻不同,在做好涉農信用信息共享和應用的同時,尊重金融機構的合理利益訴求。用好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這一關鍵優勢,構建農村經濟主體“一庫一鏈”信用信息共享新格局。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安慶市分行,其中李純系該行黨委書記、行長)

責任編輯:楊生恒

猜你喜歡
農村信用金融機構信用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的重要途徑
山西省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鎖”
平泉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金融機構共商共建“一帶一路”
信用收縮是否結束
資金結算中心:集團公司的金融機構
信用中國網
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及其改制方向淺析
信用消費有多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