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互鑒視域下針灸學術傳承教育內容芻議 *

2024-02-27 07:45劉立安孫永章王育林周立群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4年6期
關鍵詞:靈樞針灸書法

劉立安 孫永章 孟 月 劉 飛 王育林 周立群

(1.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北京 100029;2.中華中醫藥學會,北京 100029;3.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教育處,北京 100700;4.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師工作部,北京 100029;5.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北京 100029)

任應秋認為,中醫學的理論中處處滲透著古人對于天文、地理、哲學、藝術等多個學科的理解,帶有很強的跨學科特點[1]。書法是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針灸與書法均是深植于中國文化土壤的學科,也均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二者在底層文化滋源、具體理論、實踐范式上有通應之處。這又從指導思想理論、主體、客體乃至實踐綜合范式等方面表現出來。在學科互鑒視域下,以書道觀照針道,可使中醫院校學生更好地進行針灸學習與傳承,也是在中醫教學中融入美育的可行途徑。

1 書法中的從現象出發與針灸學中的取象思維

1.1 書法之以象為先書法的表現基于文字之承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論文字之源:“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2]。北宋劉恕《通鑒外紀》進一步引申:“倉頡見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字”[3]。由此可知,造字師法造化,即進行了系統的自然、人文現象的分類察鑒;許慎歸納的“六書”中,最基礎的兩種造字法是象形與指事[2],二法一虛一實,所造字均為獨體字?;诖?,裘錫圭[4]在《文字學概要》中指出,文字的源頭無非在于象形和表意。這兩個方面進一步,即歸在形象與意象上,直指古人的重要思維方式——象思維。書法學中,在語言文字載體的書寫內容外,更重要的是書寫表現,此種表現本身即是“言不盡意,以象盡意”。當代著名書法研究者邱振中認為,書法是語言文字、視覺圖形、意義闡釋三者的有機融合[5]。其所論書法的三個要素中,語言文字是象形與象意的統一;視覺圖形與意義闡釋兩個要素實也可歸納為形象和意象。邱振中的書法研究重視從象出發,指出書法研究的起端不只在于藝術方法,更重要的是藝術現象和書者對“象”的高度敏感,其書論以“從現象出發”立名。

1.2 針灸取象凡例取象比類本就是中醫領域的重要思維方式,針灸學對于人體結構、生理的闡釋多以象思維為指導[6-8]。就身體的基礎結構而言,古人進行了“天人合一”的思考,從較為宏觀的視角,在人體中構設了“標本根結”“氣街四?!钡热∠笞匀恢浢}理論框架。古代醫家借鑒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國身》[9],將人體臟腑比類于古代的社會官職,如心為君主之官、肝為將軍之官等,這是人事層面的取象。經脈布體表,臟腑藏體內,以上兩例已基本涵蓋了較全面的人體內外之維度。此外,古人在具體腧穴的定位與命名上,也賴象思維之指導。例如,以任脈為中心的胸部經穴的命名和排列,多取象并類比于古代宮室建筑結構,用建筑的闕、庭、堂、宮、墟、藏、府、戶、窗等比擬腧穴的氣脈流注狀態。再如,宋代郭熙與郭思父子所著中國第一本系統山水畫論《林泉高致》[10]記載:“凡畫山水……水注者溪,泉通者谷”,山水畫藝術之自然取象的細化,對人體的腧穴稱溪、谷、泉者也有所啟示。對照古人設穴之自然取象,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老一輩凝練的取穴方法,如楊甲三所論取穴法的“三邊三間”,可與地理形貌相參[11,12]。

2 書法與針灸的主體通鑒與客體比類

2.1 主體修為互鑒唐代是書法法度之大成時期,當時的筆法代表性著作《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記載:“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13]。唐代張懷瓘《書斷·王羲之》載:“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14]。以上均說明對書法從業者筆力修為的重點要求,其理想狀態是能力透紙背、入木三分,也就是說書者需要力度訓練。對于中醫針灸而言,重視指力的訓練也是常態。在多數針灸學教科書中[15-18],指力訓練均單列章節。結合書法、針灸均內蘊節奏的特點,可知二者所需之力又要輕重靈活交替,即剛柔并濟。

書者所具備對柔軟的毛筆的精準控制力,是書法線條表現的入門功夫。實現精準控制需要感知力,即書者需對書寫工具和手下筆觸具備高度的敏感性。書寫之外,鑒賞更是如此,如研鑒北宋黃庭堅《砥柱銘》,其中捺尾多見書者提腕之筆觸細節。書法細節的察鑒與中醫“見微知著”相呼應。從此而言,中醫診斷中的望、聞、問、切,都不失為鑒定之手段,其所鑒者為人身之病癥。書法之啟示落于針灸,可知醫者在力量之外,尚要重視敏感性。在當下過于強調指力的背景下,敏感性恰是針者容易忽略的修養。實際上,針灸敏感性要求在《靈樞》中已有反映,《靈樞·官能》載:“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醫者的敏感性體現在對針下感覺的體悟上,在實踐中更多地落在“押手”?!峨y經·七十八難》曰:“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此處古人對于押手的強調,背后是對施針者敏感度的重視。按常理論,醫者的押手是“抬頭看路者”,以其敏感性把控著取穴施針的“方向盤”;刺手是“低頭拉車者”,以其指力“伏如橫弩,起如發機”。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取穴施針的精確任務。東直門醫院已故針灸學家姜揖君即善用《難經》“爪而下之”的刺法,深得重視押手的旨趣[19,20]。

由上可見,針灸傳承者在學習、實踐中,需要重視力的剛柔統一、力度與敏度統一、運動與感覺統一。

2.2 主體傳承相通無論是針灸家還是書法家,均需要良好的傳承。在書法領域,筆法的師承有序最是昭然。如王羲之一脈筆法之傳承軌跡,清晰見于唐代張彥遠的《法書要錄》[21]。見圖1。

上圖中所有王羲之傳人的傳世作品中,均內含瑯琊王氏氣質,如虞世南楷書《孔子廟堂碑》與王獻之小楷《玉版十三行》,用筆大致相類。若把書法史拉長看,從文化滋養的角度,則書法傳承軌跡的底層延綿特征更明顯。如唐代懷素、明末清初八大山人與民國弘一法師,均是書法史上的著名書僧,三人雖生活于跨度千年的不同歷史時期,但在相類的佛學文化影響下,其書法的線條甚是相類,均有明顯的“圓瘦干凈”之特點。由此可見,傳統技藝師徒一脈傳承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底層文化血脈的繼承與延續。針灸作為中華傳統技藝,其傳承也當不出此理。如上述姜揖君承《難經》刺法傳東直門醫院湯立新,湯立新再傳包括筆者在內的研究生弟子,也是針灸學理及技術實現有序傳承的范例。針法特征延續千年而不絕,背后的針灸文化血脈也得以延續。從針灸外拓至整個中醫,此點更為昭明,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的當代64個中醫藥學派中的扶陽派(火神派)傳人,從開宗者鄭欽安至當世傳承者,在“重陽”文化的滋濟下,其心法學術代傳軌跡清晰、秩序井然。具體見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扶陽專委會公布的系譜圖。見圖2。

圖2 扶陽學派(火神派)傳承系譜圖

實際上,經典中對師徒一脈相傳的底層文脈要求論述得甚是具體,這也是今天針灸乃至整個中醫傳承需要重視的內容?!鹅`樞·官能》記載:“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素問·氣交變大論》更言:“傳非其人,慢瀉天寶”。傳承之時更需恭謹的儀式,《靈樞·終始》載:“傳之后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這均提示在院校教育尤其是研究生階段的教育中,需要注重融入傳統師徒一脈相承的精神,同時要重視文化血脈的傳承,更要進一步落在對傳承者的文化滋養、道德要求等具體環節中。

2.3 書法結體與人體結構的客觀比類書法與針灸的實踐、研究客體分別是文字與人體。書法單字層面的整合功夫稱為“結體”,通過結體,零散的點畫即合成立體飽滿的書法文字。在書法的結體經營練習中,比較重視回宮字格[22,23]。以回宮格訓練時,文字的中宮,即文字的“軀干部”,需要落在“回”字格中間小口上,要求中正;而在“回”字格大小口之間的部分,經營的是文字的外拓點畫,類似文字的“肢體”部,要求具備生動性和表現力。對于人體結構而言,古代“身”與“體”各有其義?!墩f文解字注》[24]記載:“身也……主于脊骨也”“體,總十二屬也……首之屬有三”,即身指向人的軀干部、體指向人的頭顱四肢。成語“五體投地”即是一證,指的是“叩首”之動作。人的脊柱所支持的軀干部尤需中正,不可偏歪。相對而言,人的四肢頭面則需要發揮運動與表情功能,需要靈動。這種書法結體啟示下的“身”“體”之分,又可助力解詁“風市穴……治療遍身瘙癢”,即可把風市穴的治癢范圍精準地定在軀干部。

進一步論,書法之形的平面構建有三個基礎層次,即點、線、面[5]。借鑒書法的結構層次,可進行經穴知識層次梳理。腧穴是點層次,經脈是線層次,部位是面層次。針灸取穴實踐中,先定部位、再定經絡、后取穴位點的常規操作,即是面-線-點的范式之應[25,26]。

3 與書法相應的針灸實踐綜合范式

3.1 從有形之法到無形之意要認識世界,在學習、掌握經驗性概念的基礎上,尚需重視實踐體驗。書法實踐是落于人類精神生活的書寫與鑒賞體驗之統一。針灸干預及調整人身心平衡態的實踐過程,具有個性化的“以意為之”的特點??梢哉f,二者均蘊含著實踐主客雙方互動的高度體驗,其過程既蘊技術之法,也存人心之“意”。

在書法實踐之中,首先需要的是剛柔并濟的手腕之力,以表現有形之線條。在此基礎上,繼而以中鋒用筆,追求“椎畫沙”的筆觸,融合胸中之氣,實現心手合一,逐漸進入意在筆先、以法寫意層面。代表性的法、意結合論,即是“筆法十二意”[13],通過“平、直、均、密、鋒、力、轉、決、補、損、巧、稱”十二法,表現圖形的獨創性和筆墨的水準,達到“常欲使其透過紙背……真草用筆,悉如畫沙,點畫凈媚”之意。將人精神、思維層面的無形信息,灌注入具象的技法和作品之中。

對照書法,針灸手法具有層次性?!鹅`樞·九針十二原》所載“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主要著眼于實現《靈樞·官針》所記載的“九刺”“十二刺”“五刺”等針法,主在調形?!稑擞馁x》所論“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與《靈樞·官針》重視谷氣與邪氣的“三刺”相參,達《靈樞·終始》所論“凡刺之道,氣調而止”,已至調氣?!端貑枴毭握摗匪d“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與《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載“粗守形,上守神”,則至意的層面,操作本于《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載“迎之隨之,以意和之”,旨歸于“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的治神之境。這個層面類似德國哲學家赫里格爾在《學箭悟禪錄》中所闡述的人、技、道合一的東方技藝哲學路徑[27]。針刺手法實踐傳承內容層次見表1。

表1 針刺手法實踐傳承內容層次

3.2 實踐之中意歸韻法與意,有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分。技法的實現相對容易,其基于身和手的運動,這種有形之“體動”需要無形之“意動”的引領;當然無形的“意動”也須通過有形的“體動”才能顯化。故而,形之動與意之動在實踐中辯證統一。有書法學者[28,29]研究認為,這種統一指向的是共振之“韻”?!墩f文解字》記載:“韻,和也”[2],《文心雕龍》載:“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30]。由此可考,振動和應的關鍵在于節奏。在書寫韻律節奏基礎上,可產生正體與草體的動靜之辨,以及行法與草法的緩急之別,涵蓋了書法表現的基本形式。由此可見,節奏把控恰是書法訓練中實現法意統一、以法表意的關鍵。

放眼針灸,行針與留針即是動靜之辨證。單就行針而言,基礎性的提插捻轉中即蘊含豐富多樣的節奏,“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赤鳳迎源”“蒼龜探穴”“燒山火”“透天涼”等復式手法中的變奏,更可謂復雜。進一步論,在書法與針法實施的全程之中,尚貫穿著書者與觀眾、醫者與患者細密的情緒、精神共鳴,即意的和諧振動(意韻)。

4 結語

華夏先民將醫學、藝術、經濟、政治、天文、地理統一于同一套哲學思想體系之中,不同領域的學術“枝杈”均連接著底層的哲學“根干”,并深植于中華文明土壤之中。在互鑒視域下,探索中醫與其他多學科的貫通、旁通與變通,是傳承中醫學術精華的可行途徑。

猜你喜歡
靈樞針灸書法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書法
書法欣賞
書法
黃帝內經 靈樞·始終(下)
黃帝內經 靈樞·始終(上)
黃帝內經 靈樞·官針
黃帝內經 靈樞·壽天剛柔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書法欣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