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四川博物院館藏漢代畫像磚談古代競技體育活動

2024-02-28 01:37李佳欣
文史雜志 2024年2期
關鍵詞:民族文化

李佳欣

摘 要:四川博物院館藏漢代畫像磚上的一些圖像,記錄了早期中國的競技體育。在冷兵器時代,從人與人之間的爭斗、到人與獸之間的搏斗,發展到部落與部落之間的爭斗,最后演變到國家與國家的征戰,這些都需要包括軍人在內的每一個個體都擁有強悍的體魄,由此形成古代競技體育的一些雛形。它對競技體育的產生、發展以及對后期體育文化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習武強身;娛樂身心;民族文化

所謂競技體育是指那些具有競賽性,按照較嚴格的規則進行的運動項目。我國古代早期競技體育的產生都與軍事活動,特別是戰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冷兵器時代,從人與人之間的爭斗、到人與獸之間的搏斗,發展到部落與部落之間的爭斗,最后演變到國家與國家的征戰,這些都需要從士兵到軍官中的每一個人,要有強悍的體能和較強的戰斗力,由此形成古代競技體育的一些雛形。經過歷史的演變和發展,有些項目逐漸從軍隊走向民間,為老百姓所接受,成為流傳后世的各種競技體育游戲。另一種競技體育原本產生于民間,但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被軍隊吸收、完善,成為軍事訓練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和途徑。

我國古代的競技體育游戲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分為七大類:一、球類活動:蹴鞠、馬球、捶丸等;二、武藝活動:拳搏(包括角抵、拳術等)、射箭、器械技擊;三、田徑活動:跑、跳、躍、投擲;四、養生保健活動;五、水上及冰上運動;六、棋類活動;七、其他。它們集中地表現了士大夫的修身養性、百姓的競技游戲、宮廷乃至民間各種肢體運動的娛樂形式,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體現了中原農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南方水域文化等多民族特色。

有關漢代競技體育游戲的文獻記載較少而零星,僅片言只語,很難窺其全貌,而最具有說服力的實物證據,是漢墓的出土文物。在這些文物中,最直觀的莫過于漢代畫像磚、畫像石上的圖像。根據這些圖像,結合相關文獻資料,我們可以把這一時期的競技體育游戲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強身健體,二是修身與娛樂。這里以四川博物館藏品為例,結合其他地區的畫像磚、石,對古代出現的一些競技體育游戲的產生、發展及其對現代體育文化的影響作一個梳理。

一、強身健體的競技體育

強身健體型的競技體育形式,產生于生存、生產與攻防作戰中,包括徒手和器械兩大類。在漫長的冷兵器時代,人們將習武、強身作為征戰、御敵的基礎,軍事競爭與體育項目相結合,產生了眾多競技項目,至今廣為流傳。

(一)拳搏,最初被用于軍事訓練,后來才發展為競技體育項目。搏,容庚《金文編》:“從干”,“或從戈”。四川博物院藏“搏擊”畫像磚(圖一),畫面上表現的就是現代武術前身之一的“手搏”:在一片空曠的原野,二人徒手對峙,其中左一人作搏擊狀側身向右,右一人半蹲作搏擊狀面向左,其間有數只小鳥作受驚狀。整個畫面構圖精準,抓住了搏斗中力量爆發的瞬間,布局相當有動勢。河南南陽陳棚漢代彩繪畫像石墓中刻于北前室門楣正面的“拳勇·熊”畫像石(圖二)上,右刻三人,皆穿短衣,武士裝束,正在徒手搏斗。畫中一招一式,非攻即守,卻是曲盡其妙。這兩組畫面表現的都是“搏”的本意,即互相對抗。

手搏類似現代“散打”武術,使用踢、打、摔、拿等技術較量,在漢代稱手搏為“弁”或“卞”?!稘h書·甘延壽傳》:“試弁,為期斗,以材力愛幸?!弊⒃疲骸佰?,手搏?!盵1]河南省鄧州祁營出土的“手搏”畫像磚,展現的正是搏斗中的一個精彩場面:畫中一武士身穿鎧甲,配劍,弓步赤手與兩人相斗。左邊一人鞋已打脫,劍被擊落,仰面倒地。右邊一人腰間佩劍,雙手揮鉞向武士襲來。整個畫面粗獷而豪放,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手搏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最早被稱為觳抵,以后又稱角抵、相撲、相搏、角力、摜跤、爭跤、撩跤、摔角、率角等。1949年后統稱為摔跤。目前。摔跤被普遍認為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競技體育項目之一。

(二)武術,又稱國術或武藝,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為我國起源最早、發展時間長、影響力最遠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它起源于原始社會,《世本》有云:“巴郡南蠻,本有五姓……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于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盵2]這則記載似乎可以被看作是武術競賽的萌芽。河南南陽王莊漢畫像石墓中的“田獵”圖,左一人執戟牽犬,追逐一鹿一兔;右一人彎弓跪射,一人騎馬站立。這個場景正是商代出現的武術訓練重要手段之一。周朝由于《周易》的出現,“一陰一陽之謂道”[3],“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4],產生了太極學說,開始形成中國武術。秦漢時期,一方面隨著“宴樂興舞”的出現,手持器械的舞者時常出現在宴飲上助興,“武藝”的名稱由此出現。四川博物院藏“丸劍宴舞”畫像磚(圖三),畫面上反映的正是“宴樂興舞”的場景:右上方一赤膊男子左肘“跳瓶”,右手持劍;其左一赤膊男子,雙手“跳丸”,丸有六數。右下方一頭上雙髻的女子,手持長巾,婆娑而舞,袖巾佩麗。其左一人右手握槌,擊鼓伴奏。畫面左上方為觀賞者,席地而坐。男子頭上戴冠,身著寬袖長袍,長袖飄拂;女者頭上雙髻。左下方樂人身側有酒罇,罇中有勺。舞者與觀眾、靜與動,讓人入臨其境。另一方面由于頻繁的戰爭,人們對近身格斗和兵器的使用更加重視,出現了專門傳授武藝做訓練的人。1974年江蘇省高淳固城檀村出土的“習武、講學”畫像磚,為我們展現了漢代傳武習武的場景:畫面分上下兩部分。上圖左側一人手持長劍,一腳穩步踏出。迎面一人身著冠服,右手揮劍,作撲躍狀。下圖面對面侍立兩大人,各執書簡,相對敘談,好像在講授,中間一小人正凝神靜聽。獨特的構圖和創意,動與靜、大與小,將武術中教、學、練三者的關系勾勒得十分傳神。而四川博物院藏“武庫”畫像磚(圖四),畫中展示的正是存放兵器的庫房:武庫建在臺基之上,為五脊式房,正脊上飾一朱雀。房柱三根,“一斗三升”式斗拱。室內設置武器架,架上橫放二戟和三矛,左邊房柱上掛一弓。武庫右邊有一房屋,室內置三案疊放于幾上,案下懸掛器物。房內靠前有一爐,爐前一人操作。兩房臺基前均有踏道通向房內。整個畫面猶如一幅建筑結構正視圖,一目了然。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至今仍活躍在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

(三)射箭,作為我國最古老的競技體育項目之一,最早產生于人與自然的爭斗中,古代被廣泛運用于戰爭中。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縣峙裕村發現,至今約兩萬八千年的舊石器時代后期遺址中有燧石鏃頭,證明人類很早就開始使用弓箭。先秦時期的主要教育內容“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就是射箭。射術的練習和比賽,是古代重要的體育活動。周代制定了“射禮”,即禮儀化的射箭比賽,是古代多種場合(如祭祀典禮、諸侯朝拜等)里必須舉行的活動項目。其按照等級排列為四科:太射、賓射、燕射、鄉射,這使射箭成為一種文化禮儀。有漢一代,射獵之術被帝王貴族所崇尚,漢武帝更是喜歡在上林苑騎馬持弓狩獵,文學大家司馬相如還“請為天子游獵賦,賦成奏之?!盵5]漢代邊郡地區每年舉行秋射比賽,自武帝太初以后形成制度。漢代的射術分為兩種:步射和騎射。其中步射又分為立射、跪射和弋射。

漢代畫像磚上表現射術題材的畫面有很多,如四川博物院藏“習射”畫像磚(圖五)上兩人正準備練習射箭:左邊一人側身向內,戴冠,著長袍,腰間束帶,懸佩箭箙,三箭斜插于箙內,箭頭露于身后,右手執弓,左手搭箭于弦,欲射。右邊一人頭上著幘,身上亦著長袍,腰間束帶,右手執弓,左手搭箭于弦,欲射。畫中將練習者的動作刻畫得生動傳神。而“射獵”畫像磚(圖六)中馬上之人使用的就是射術中的騎射:只見左上一人健履束腿,右手前伸,左手高舉一長柄叉,右腿抬起,左腿蹬地,正欲向前投擲,刺殺獵物。其下有四只飛奔的獵犬,獵犬后有一騎者駕馭快馬,彎弓欲射。整幅畫面動感十足。四川博物院藏的另一幅“收獲弋射”畫像磚,表現的則是射術中的步射:左邊樹蔭下隱蔽著二弋人正張弓欲射。射者身旁各置一架,架內有四“磻”?!墩f文·石部》:“磻,以石箸隿(yì)繳也?!盵6]這種射法又被古人稱為“繳射”或“弋射”。

二、修身與娛樂相結合的古代競技體育游戲

中國的體育文化富有強烈的東方氣息,這與中國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觀息息相通?!疤烊撕弦弧钡恼軐W思想,使古代的競技活動追求在“修身”的同時,更要達到與“修心”的統一,因而一些帶有娛樂性的民俗活動也漸漸融入競技體育中。

(一)六博,是一種擲采行棋的比賽游戲,也可用于賭博,是我國古代最古老棋類活動之一?!墩f文·竹部》:“簙,局戲也,六箸十二棋也?!盵7]它大約產生在春秋時期,至戰國已相當流行,《論語·陽貨篇》有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8]秦漢時期達到高潮,成為上至宮廷,下到民間的喜聞樂見的棋戲之一。王充在《論衡·正說篇》中為此發出“男子不讀經,則有博戲之心”[9]的感嘆。四川博物院所藏“六博”畫像磚(圖七),生動地描繪出人們對弈“六博”的情景:帷幔下四人,兩人對坐,中設一案,上設六博,正對弈,其下人跽坐前傾,一人舉手做驚訝狀。畫面將對弈者與觀戰者的表情刻畫得入木三分。曹植在《仙人篇》中云:“仙人投六箸,對博太山隅”,可見當時人們把玩六博看成是神仙過的日子。

(二)釣魚活動古已有之,起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據《中華風物探源》研究,中國釣魚史至少有7000年的歷史。1953年的考古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中發現大量骨制魚鉤,證明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人就已經以捕魚為生。我國最早有關釣魚的文字記載,出現在《詩經》中,如《采綠》云:“之子于狩,言其弓;子之于釣,言綸之繩?!盵10]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用竹竿在江湖之中垂釣。歷史上許多文人雅士都十分喜愛垂釣運動,并寫下了大量的詩詞吟誦,如李白《行路難》中寫道:“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白日邊?!彼拇ㄊV漢市文管所藏“漁筏”畫像磚(圖八),形象地勾畫出垂釣的情景:在一寬闊河面,一人持桿撐筏在河中行進,龜、蝦、魚、鴨等在水下游蕩。筏之中部一人跪蹲筏邊,手提線,線下懸著好似一尾魚;岸邊似淺丘地帶,起伏不平,一人蹲于河岸的左側,持桿、拋線,似在釣魚。整個畫面生動、柔美,將釣魚中持桿、拋線、提線、收魚四個動作刻畫得非常細膩,傳遞出一種浪漫主義的情趣。四川博物院藏“采蓮、漁獵”畫像磚,則是將釣魚和步射放置在同一幅畫面中,具有濃烈的生活氣息。今天,釣魚已成為一種充滿樂趣、充滿智慧、有益身心健康、格調高雅的活動。

(三)騎術,泛指“騎馬的技術”,也稱為“馬術”,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體育運動,包括賽馬、馬戲等等;又稱為“御”,與“射藝”一樣,為“六藝”之一。騎術的發明最初是為了狩獵,后來應用到軍事上。由于騎術在狩獵和軍事中的重要作用,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并逐漸發展成為體育活動。騎術在中國出現較早,考古資料證實,最早發明騎術的應該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時間可以追溯到周初或商末,《左傳》上就有“翼之北土,馬之所生,無興國焉”[11]的記載。古代中原地區調教馬匹和馭駕馬車出現在商、周時期。這一時期還利用馬拉戰車作戰。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為了對付北方的匈奴和西邊的秦國,進行了一場“胡服騎射”的革命,將馬拉戰車的作戰觀念,改變成單騎作戰。騎兵的出現,對騎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隨著騎兵的推廣,騎術成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項重要內容。春秋時期賽馬已十分盛行,著名的“田忌賽馬”的故事,說明了當時人們在駕馭馬匹方面已經有了較高的技術。在漢代,由于馬車的普遍應用,騎術也成為身體訓練的重要形式,《后漢書·百官志》注引《漢官儀》曰:“民年二十三為正,一歲以為衛士,一歲為材官騎士,習射御騎馳戰陣?!盵12]這是要求貴族男子在習武方面,要有騎射御馬的技藝。

漢代畫像磚中有許多表現騎術的場景,如四川博物院藏“四騎吏棨戟”畫像磚(圖九),畫面中四吏頭上著幘,短衣束帶,腰間左有弩弓、右有箭箙,正策馬馳行。其胯下之馬雖姿態各一,卻始終保持一定隊形。該畫像磚運用了淺浮雕手法,將人的騎術,馬匹強健的骨骼、豐富的肌肉、生龍活虎的動態刻畫得準確有力,其“寫實”效果非常突出。另一件“伍伯”畫像磚(圖十),則是將騎吏、伍伯同刻于一幅畫面中,這種題材比較少見。而山東沂南北寨漢墓出土的畫像石“騎術”,則更加說明馬術在漢代的普及:畫中之馬急速奔跑,四蹄呈騰躍狀,一騎士兩手支撐著馬背,全身騰空飛起,動作難度非常大,顯示出表演者高超的騎術。今天,馬術以人與馬相互理解、和諧共處、合二為一的精神境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馬術也成為國際體育比賽中最重要的賽事之一。

除漢代畫像磚外,在漢代畫像石中也有古代競技體育游戲畫面,如陜西綏德大呱梁漢墓出土的“蹴鞠”畫像石,記載的就是我國古代傳統競技體育球類之一的蹴鞠,它被認為是古代的足球運動。蹴鞠源于戰國,在漢代非常盛行,《戰國策》《史記·蘇秦列傳》等史料中均記載有齊國都城臨淄盛行蹴鞠。隋代政治家鮑宏在其著作《博經》中提到臨淄當地許多人在做“斗雞走狗、六博蹴鞠”的活動。在漢代,蹴鞠是軍隊訓練武士、選拔人才的一項活動。在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蹴鞠二十五篇》被列入兵書類。由此可見,蹴鞠本身就是軍隊與民間的一個競技體育項目。

德國哲學家、歷史家斯賓格勒曾說:“戰爭是一切偉大事物的創造力。有關體育的內容和手段,無不受古代戰爭、軍事訓練的影響,無不帶有明顯古代戰爭的痕跡。它對體育的發展發揮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盵13]我國古代競技體育文化是在生存、生活與戰爭中逐漸成長與完善的,最終成為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而漢代畫像磚、石以圖像的形式,為我們展示了古代競技體育文化中習武、養生、娛樂的三條發展軌跡,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是我們研究中華競技體育文化最寶貴的資料。

注釋:

[1](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卷七十,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007頁。

[2](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之《王謨輯本》,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第11頁。

[3][4]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卷五,齊魯書社2009年版,第459頁,第480頁。

[5](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002頁。

[6][7](漢)許慎撰,(宋)徐鉉等?!墩f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66頁,第223頁。

[8]高華平:《論語集解校釋》之《陽貨第十七》,遼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357頁。

[9]黃暉:《論衡校釋》卷二十八《正說篇》,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23頁。

[10](宋)朱熹注《詩集傳》,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頁。

[11](清)洪吉亮:《春秋左傳詁》卷十五,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656頁。

[12](晉)司馬彪:《后漢書志》第二十八,《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624頁。

[13]轉引自周軍、郭敏:《論我國古代戰爭對體育的促進作用》,《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作者:四川博物院助理館員

猜你喜歡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
公共圖書館在民族文獻閱讀與民族文化創新中的作用
昭通苗族花山節淺析
淺論民族文化對紫砂壺藝的發展與影響
從《大魚海棠》看國產動畫電影的文化回歸
數字媒體環境下民族文化的發展
馬克思世界文化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淺析民族文化和傳統圖案在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