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教研新樣態 促進教師新發展
——基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校本教研創新探索

2024-02-29 04:33
教育導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校本教研新課程

陳 坪

一、研究背景

建設教育強國,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路徑。建設高質量教研體系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校本教研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和保障,是實現高質量教研體系建設的“最后一公里”。在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指導下,廣東省校本教研基地廣州項目組(以下稱“項目組”)通過開展校本教研基地建設,構建高質量的校本教研體系與機制,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與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培養。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校本教研要立足學校實際,以實施新課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術、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為重點”〔1〕。校本教研是基于學校發展實際情況,以校為本組織本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系列研訓活動,旨在促進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校本教研應建立學校行政班子統籌領導,教研處(教導處、科研處等)為業務指導,學科組為工作主體的專門組織管理架構。新時代背景下,校本教研不應局限于校內教研,而應立足學校發展,建立開放型教研體系和機制,廣泛引用外部教研資源,促進校內研修,解決學校個性化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問題。

二、新型校本教研體系建構

廣東省校本教研廣州基地根據教育教學改革實際需要,聚焦育人根本問題,服務支撐人才培養戰略,圍繞廣東省及廣州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結合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實施深入推進,立足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與研究型教師隊伍建設等關鍵問題,著力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教育教學效能,努力構建“一高、兩核、三大”的校本教研體系,倡導無問題不教研,無教研不教學;強調問題引領、主題驅動,強化機制保障,促進教師發展、教學改進與質量提升(見圖1)。

圖1 “一高、兩核、三大”的校本教研體系

(一)“一高”:支撐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校本教研

好的教育教學生態需要好的教學研究機制、好的師資培養提升、好的學習指導促進、好的質量監測診斷、好的督導評價保障,這些都離不開科學完善的教研體系支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研如何進一步促進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是學校校長、教師、教研專業人員要共同面對、思考和謀劃的重要課題。

高質量的校本教研體系包括高質量的教研內容、資源平臺和實施機制。教研內容要更好適應課程教學改革新要求,有效發揮校本教研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支撐作用。教研資源要更好適應學校辦學模式變革新需要,有效發揮校本教研服務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功能。教研機制要更好實現教學改革與教師發展有機聯動,有效發揮校本教研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校本教研要“著力增強教學設計的整體性、系統化,不斷提高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水平。學校要健全校本教研制度,開展經常性教研活動,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年級組在研究學生學習、改進教學方法、優化作業設計、解決教學問題、指導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作用”〔2〕。

(二)“兩核”:學習型課堂模式構建和研究型教師隊伍建設

1.學習型課堂模式構建

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是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學習型課堂的基本核心是讓學習真實地在課堂發生?;诨A教育質量提升視角,校本教研應立足課堂教學,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時代特征和提升路徑再作思考,引導教學設計最終由教師如何教的設計走向學生如何學的設計。

學習型課堂質量提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以課程育人為核心要義的質量提升(課程教學既要立足啟智增慧,更要落實培根鑄魂);二是以新的課程標準為學業基準的質量提升(教師需要適應新課標與新教材蘊涵的學科內容體系變化);三是以“五育”并舉為顯著標志的質量提升(教學要從突出學科的刷題“育分”變為課程的完整實施和全面育人);四是以創新素養為主要內涵的質量提升(教育要改變傳統重知識輕能力、重標準輕創新、重課堂輕實踐等現象,重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學習型課堂就是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就是基于課程,立足課堂,拓展課外,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學教評一體化系統的具體體現(見圖2)。

圖2 學習型課堂模式

2.研究型教師隊伍建設

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相較于新手教師、經驗型教師,研究型教師是教師發展的高級階段,既有教師角色本應擁有的教育信念、教育視野、教育實踐等,又體現出“研究”特色,追求研究與教學的統一。教師通過研究見證自己理念、能力的提升及其伴隨而來的教學成果,通過研究重新評估自己擁有的經驗,通過實證檢驗自己的經驗,不斷完善提煉更加科學理性的實踐成果。學校要鼓勵教師本著“問題就是課題,現象就是對象,工作就是研究,效果就是成果”的思維,在理論張力與實踐張力的互動之中,將教師研究的無限意義融入學校所有的時間、空間,推動學校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三)“三大”:大課程、大教學、大教研

1.構建“大課程”

新課標的大課程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構建課程形態既要考慮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需要, 也要研究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內容。深入落實國家課程,積極研究匹配國家教育方針的校本課程,用課程引領教學,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校要基于“大課程”觀,建立“大課程”體系,豐富“大課程”活動。

2.推進“大教學”

新課標提倡大單元、大概念教學,就是要促進課堂教學的深入變革。核心素養的培養就是要在這種系統化、結構化的學習中得以養成,具體體現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具體問題?!皩W校的教育目標是使學生在真實世界能得心應手地生活?!薄?〕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實施以全面育人為導向的基礎教育教學評新生態行動,以深度學習為抓手,推動課堂教學關系的深度協調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變革;以情境學習為抓手,重點突破學科知識結構化、學習認知情境化、知識建構實踐化、學習過程合作化、教學評價問題化等課堂教學改革難點;以智慧學習為抓手,創建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方式。這種“大教學”理念是建立在促進教學評新生態建設的整體思路上的。

3.開展“大教研”

育人為本導向的課程實施和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對學校和教師提出新的挑戰,呼喚教研工作準確識變、主動求變、科學應變,進行系統化轉型?;趯W生核心素養發展、教師課程育人能力提升,通過教科研重心、方式和組織形式的轉型,實現教研從專業引導走向方向引領、從學科指導走向專業支持,實現中學教師、省市教研員與高校專家從相互隔離走向雙向融通,向實踐學習,在實踐中學習,構建全方位覆蓋、多主體協同、跨學科學段融合的“大教研”模式。

三、新型校本教研的實踐創新模式

(一)構建主題融合式“四元整合”教研實踐新模型

為了聚焦新課程實施的關鍵問題,深入研究探索新教材教學,激發教師的教研熱情,培養教師的課改能力,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在全市層面建立了“1+3”主題式融合大教研機制。針對新課程新教材教學重點、難點,每學期(約四個月)統籌設計四個大的全市教研主題,每月圍繞一個教學研究核心主題,并分解為若干個小專題,以教研榜單的形式面向全市公布,市教研員組織1次全市教研活動,各區、各校單獨或分別以區與區、區與校、校與校等聯合揭榜的形式,承擔另外3次的全市教研活動,做到全市一盤棋,市、區、校三級聯動,形成“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教研”的全市立體大教研格局。這種新型的教研體系和實踐范式,有效促進新課程新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實踐。

在新課程推進實施過程中,廣州市探索構建了促進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四元整合實踐模型”:以市、區、校聯動的融合型教研為核心,促進新課程深度實施的研究型教師隊伍建設,豐富完善基于信息技術的智慧型教學資源,打造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學習型課堂(見圖3)。

圖3 “四元整合”教研實踐新模型

(二)構建校本教研新樣態新機制新體系

在新的時代發展促進下,新型的校本教研具有更多的組織形式和更豐富的內容,更加有利于構建多元共建、創新發展的校本教研體系。

多元的校本教研新樣態新機制的主要內容包含:學科教研(個人和學科團隊研修等)、年級教研(學段跨學科研修等)、學校教研(校內整體設計、機制研究、制度保障等)、校際教研(學校之間(含集團校)融合聯動機制創新等)、院校教研(教研機構聯合學校頂層設計、機制創新、資源共享等),進一步拓展校本教研的時間和空間,豐富校本教研的內容和形式,促進學校發展、教師成長、課堂改進、質量提升,形成以教師為主體,課堂為基地,課前、課中、課后全流程研修體系,創新教研機制,共筑“雙新”課堂,引導學生健康成長(見圖4)。

圖4 多元的校本教研新樣態

結合“雙新”實施契機,組建各級層面研究團隊,深入研究學科核心素養,引導教師更新課改理念,準確理解課程改革舉措,分析掌握學科課程內容設置及課程實施建議,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角度的教學研討活動;以提高學科教學鑄魂育人質量和教研驅動學科教師隊伍建設為支撐,聚焦學科整體育人功能提升目標,加強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新范式探索,開展大單元、任務群理念下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設計等實踐探索。

實踐證明,多元聯動的新型教研有力推進了課程教學改革,帶動了一批學校更新了校本教研理念,優化、完善了校本教研的模式。如廣雅中學“學習·合作·研究”型校本教研模式(見圖5);廣州市第六中學的基于信息化的校本教研模式;廣州市鐵一中學的集團化辦學背景下校本教研模式;花都鄺維煜實驗中學的“雙微”驅動主題式校本教研模式等,都具有實操性和代表性。

圖5 “學習·合作·研究”型的校本教研體系(廣雅中學)

四、新型校本教研的多元協同范式

校本教研不是置身于區域教研之外的獨立存在,應立足學校發展,建立開放型大教研體系和機制,廣泛引用外部資源,促進校內研修,解決學校個性化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問題,探索校本教研的新思想、新機制、新技術和新內容。新型校本教研應突破傳統校本教研的本校校內教研的認知苑囿和固有模式,更加主動、積極融入區域教研,外引內建,共同構建市、區、校協同聯動的大教研生態格局,共謀課堂共建、教研共享、課題共研、專業共進。因為引入了各級多方的教研力量和資源,新型校本教研站位更高,眼界更廣,具有高位引領、統籌謀劃的特點。在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和平臺的基礎上,真正達到開放融通、外聯內建、沉浸研修的目的和效果。我們提倡無問題不教研,無教研不教學,通過有效的校本教研構建教研學習共同體,促進問題引領、主題驅動,配套完善的教研機制保障,助力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改進,切實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

新型校本教研聚焦教學熱點、重點和難點的問題,設置教研主題及研修內容,借力協同教研模式組織開展校內外、跨學科協同教研。一是借力高校資源,構建“雙高”(高中—高校)協同教研模式;二是借力省、市教研機構,構建“省—市—?!痹盒f同教研模式;三是借力省內外重點中學,構建跨省校際聯盟協同教研模式;四是借力學科融合,構建校內跨學科融合教研模式。

(一)“雙高”協同教研模式

探索高等師范院校和普通高中學校相互融通的教研形式,從大學教授和中學教師的不同視角處理教材,探索新課程理念落實真實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和策略,激發教學思想火花,豐富新型校本教研實踐思路。如廣東廣雅中學(項目基地學校)聯合華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部開展“高校與高中雙導師多學科協同育人模式”跨學科主題聯合教學研討活動,為高校與高中多學科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進行了富有意義的研究和探索實踐。

(二)院校協同教研模式

借力省、市專業教研機構力量,深入探討“雙新”背景下促進課堂深度變革的教學范式,開展以“新課程·新教材·新課堂”為大背景的校本教學研討活動。如廣州市教育研究院九大學科教研員與廣東廣雅中學學科骨干教師圍繞“大單元·項目式·主題化”教學改革主題,以同課異構、接力課、合作課等形式,開展課例研討和展示交流活動,邀請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學科教研員參與聽課議課評課等活動,通過省—市—校三位一體、三級聯動的創新方式,開展校本教研新模式的探索實踐。

為發揮校本教研的示范引領作用,項目組構建了“1+3+N”的教研模式。其中“1”指的是項目牽頭單位(廣州市教育研究院),“3”指的是三所國家級示范高中項目基地校(廣東廣雅中學、廣州市第六中學、廣州市鐵一中學),“N”指的是發展相對薄弱的區屬或鄉鎮學校(如本項目組中的花都區鄺維煜紀念中學及各基地校對應的定點幫扶學校)。通過牽頭單位的專業引領和專家指導,基地學校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影響,帶動相關薄弱學校校本教研的高質量發展。

如項目組開展以“探索教學評校本教研,促進高品質新生態課堂”為主題的“一院四?!?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廣東廣雅中學、廣州市第六中學、廣州市鐵一中學、花都區鄺維煜紀念中學)聯合教研月活動,語文、數學、英語等10個學科通過同課接力、同課異構、同課同評、專家引領等方式,圍繞“教—學—評”進行深度教研,活動依托中國教研網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同步直播,教研活動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吸引了各地近20萬教師共同在線觀摩,廣受好評,有力推動了普通高中新課標、新教材研究,促進了研究型教師專業發展。

(三)校際協同教研模式

借力校際聯盟,廣泛開展跨校的聯合教研活動?;仨椖繉嵤┮詠?項目基地學校開展以“新課程·新教材·新課堂”為主題的教學研討活動,組織同課異構,共同探索“雙新”背景下不同學校高中教師的教學策略和實施路徑。如基地校先后承辦了北京—廣州京粵名師教學同課異構及高中新課程改革研討活動;聯合湖南長郡中學、江西九江一中開展省際三校同課異構活動;聯合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湖南長郡中學、石家莊二中開展省際四校同課異構活動,有力促進了教師對新課程、新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創新實踐。

(四)跨學科協同教研模式

教育部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 (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4〕,這體現了新課標對于跨學科學習的高度重視??鐚W科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方法,它超越了傳統的學科界限,將多個學科的知識、方法和技能融合在一起,以解決實際問題或深入探究某一主題。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能力。因此,跨學科融合教研已是校本教研的一種重要內容和形式。

如廣東廣雅中學鼓勵教師成立教學合作共同體,以團隊協作的方式,探索基于項目學習的學科間知識統整和學段間知識的統整,建設開發跨學科融合課程。作為通識教育的新形式,融合課程融合了人文、藝術、自然科學等多個學科門類,借助知識的互聯互通實現思維的互聯互通,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進而提升跨學科綜合學習的能力。腦洞大開的融合課程是一程精彩的“發現”之旅。目前已在基地校開發了《向西:中國發現世界》《偉大的大航海時代》《人類能最終戰勝病毒嗎?》等課程。在這里,知識沒有邊界,因為多元的學科知識在這里交匯;在這里,思想沒有局限,因為新的思維方式在這里創生。

廣州的實踐探索經驗表明,新時代校本教研創新探索有助于校本教研新樣態的建立,有助于研究型教師隊伍的培養,更加有力地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校本教研新課程
2021聚焦新課程 專注新高考 歡迎訂閱全新《新高考》
研學農谷 產教研學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閩江環境保護校本開發為例
《紅樓夢》(新校本)
《紅樓夢》(新校本)
點校本《史記》中的“曆”字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發揮自制教具在初中數學新課程實施中的作用
我區初中化學新課程實施中典型問題的思考
新型教研——說題的感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