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在場”到“入場”:開辟文本閱讀的新路徑

2024-03-01 06:34張小燕
江西教育C 2024年2期
關鍵詞:在場文本閱讀體驗

張小燕

摘? ?要:語文教學關注的是語言,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知與品析不能浮于表面,而要沉入其中。因此,教師要從單元和課文的教學目標入手,讓學生“在場”之后“出場”,經歷“走進去”再“走出來”的過程,構建完整的學習活動,對文本進行深度的探究。本文提出,關聯生活,在“出場”中豐富體驗成果;對比辨析,在“出場”中洞察寫作智慧;融合自我,在“出場”中形成多元解讀;補充資料,在“出場”中拓展解讀視角。

關鍵詞:“入場”體驗? ?文本閱讀? ?關聯生活

南朝文藝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币虼?,在教學中,教師要營造課堂教學的“磁場”,以體驗的方式將學生的內在思維浸潤在文本之中。比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設置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在教學本單元《慈母情深》一文時,教師可以緊扣課文中“走進工廠尋找母親”以及“母親掏錢給作者買書”這兩個關鍵場景和相關的細節進行重點品析,在“出場”的思維下感受母愛的深情,洞察作者的表達智慧。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嘗試和思考。

一、關聯生活,在“出場”中豐富體驗成果

針對文本的閱讀,教師不能止步于文字表層的信息,要洞察其背后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只有讓學生從文本中抽身而出,以高屋建瓴的視角關注文本內容和作者的寫作用意,才能實現對文本的全面解讀,達成言意兼得的教學之境。

以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文為例,文中作者去尋找母親時,借助“我”的視角對母親的工作環境進行了細致而全面的描寫,具有鮮明的直觀感和形象感。學生在初閱讀時,容易形成“壓抑”“酷熱”“惡劣”等感受,這是典型的“在場”體驗。如何才能借助這一段對母親工作環境的描寫,形成言意兼得的教學呢?首先,筆者組織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以遷移的方式進入文本的語言之中,如“不足二百平米的廠房”中“七八十個都不算年輕的女人”在一起工作,這是一種怎樣的場景?“七八十只燈泡”“身在蒸籠”中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其次,將學生的認知從具體的環境轉向文本:母親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一天,將是怎樣的感受?當學生經歷了從“在場”到“出場”的過程之后,對這一環境下母親的狀態有了深入的感受。最后,提出問題:這篇文章主要寫的是“我”向母親要錢買書和母親掏錢為“我”買書,可作者為什么要耗費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母親工作的環境呢?“在場”時所形成的豐富體驗,則為“出場”時的理性思考提供了支撐,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對母親工作環境的描寫,更能凸顯母親工作的艱辛,更能展現母親掏錢給“我”買書的不容易。

針對這一板塊的教學,筆者為學生設定了從“在場”到“出場”的認知通道,將學生從感受環境惡劣、體悟母親工作之艱辛轉移到作者的表達手法上,可謂一舉兩得。

二、對比辨析,在“出場”中洞察寫作智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搭建自由學習、交流的平臺,讓學生經歷閱讀體驗、感知理解、錯誤糾偏等過程,逐步形成自身的解讀,進而實現對文本的深入解讀。

以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文為例,文中作者在描寫母親轉身時,運用了反復以及內容后置的表達方式。對此,筆者將語段中的反復內容進行“調序”和“刪除”,組織學生以對比的方式,感受兩種句式不同的表達效果。首先,將反復出現的“我的母親”,從每個句子的后面調到前面,語言文字沒有任何增減,僅對文字的先后順序進行了調整,讓學生認識到:作者將反復內容后置,打破了人們原本習慣的表達順序,起到了凸顯和強調的作用。其次,將反復出現的“我的母親”只在語段開篇作為主語出現一次,讓學生認識到:作者將“我的母親”這一短語反復強調,把自己的驚愕、震撼之情表達了出來,取得了較好的表達效果。

針對這一板塊的教學,筆者沒有直接滲透所謂的修辭方法,也沒有將表達作用直接告知學生,而是通過“調序”和“刪除”,為學生提供了對比辨析的資源,將閱讀感知和辨析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把學生從文本內容和情感的認知中拉了出來,讓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如此創作的真實用意。

三、融合自我,在“出場”中形成多元解讀

入選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質兼備的典范之作,其中不乏一些名家的經典作品,既有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也有鮮明可感的人物形象。教師可以借助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用學生獨特的原始經驗、獨特的認知思路,對文本形成多元化、個性化的解讀。

以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文為例,在學生深度品味了課文中兩個場景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將自己看成是課文中的“我”,對故事進行復述。學生經歷了上述板塊的學習之后,不僅形成了理性的認知,也對作者的表達有了相對的了解。比如,看到母親工作的環境,自己心中是什么感受?聽到母親工友說的話,再聯系母親的做法,心中會想些什么?當母親用她那雙皸裂的雙手掏出毛票時,自己會對母親說些什么?……在這一系列的追問中,學生以故事中的“我”介入其中,融入了自身對生活的感知與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以自身的認知進入文本,不僅融入了自身的解讀,還在雙向、多元的互動過程中深化了對文本的解讀。

四、補充資料,在“出場”中拓展解讀視角

事實上,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無論是主題內涵,還是素材內容,抑或是作者的寫作方法,都存在著與教材中課文相契合的類群文本。因此,教師要及時拓展和補充其他文本資料,將學生的注意力從課文引向拓展的文本,充分彰顯補充資料的教學價值。

以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文為例,當作者看到母親工作的環境如此惡劣和壓抑時,還伸手向母親要錢買書,內心的痛苦、不舍與心酸就可想而知。然而,此時此刻的母親又是怎么做的呢?對此,筆者為學生拓展以下資料:首先,作者梁曉聲兄弟姐妹一共五人,父親一直在大西北工作,所有的家庭生活重擔都落在母親一個人身上,母親就是靠每月27元的工資養活一家人。其次,“一元五角”已經超過了母親一天的收入。筆者拓展了有關當時社會的經濟背景,讓學生了解看似并不起眼的“一元五角”對一個家庭的重要性。在資料的支撐下,學生就不再一味地沉浸在文字的信息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母親在如此艱辛的情況下,仍掏錢給“我”買書的那份濃郁而真摯的母愛。

針對這一板塊的教學,如果讓學生一味沉浸在文本之中,他們的認知就會停滯不前。筆者及時補充資料,發散學生的閱讀思維。單獨的文字是機械的,但在聚合的狀態下,文字就形成了別樣的力量和意義,呈現出真切的信息、明確的觀點和真摯的情感,既能引領學生朝著文本深處“漫溯”,又能讓學生重新審視文本內容,深化對文本的解讀,感受文字表達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史娟娟.關于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思考[J].語文新讀寫,2021,(13):38-40.

[2]王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30):183-185.◆(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李港小學)

猜你喜歡
在場文本閱讀體驗
未來充滿不確定,最重要的是“在場”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學語文教學激發學生文本閱讀興趣的策略探析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中露西的心理治療之路
淺談演員“第一自我”與“第二自我”的轉化
體驗視角下文化旅游產品深度開發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習作的豐富素材
小學語文教學激發文本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
“等待”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出彩機會
基于“記憶”的“時間”新圖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