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的四季特征及評估體系構建研究

2024-03-01 02:19王珽珽
體育研究與教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男童女童體力

王珽珽

1 前言

眾所周知,身體活動(PA)是學齡前兒童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貫穿于人類生命全周期,是人類健康生活的重要構件。2013年Jones RA等指出:身體活動(PA)是衡量健康身體行為的主要內容,是在生命早期的基礎階段形成的,并可追溯到童年晚期、青春期和成年期,以及肯定了身體活動水平對其身體健康促進具有積極的作用;[1]Melissa等認為[2]:兒童時期,身體活動(PA)行為的健康引導與培養,能夠降低其后續成長階段的超重與肥胖率,這是因為幼兒時養成的身體活動的習慣會影響青少年、成年,乃至晚年相關行為狀況的概率。由此可見,預防學齡前兒童后期成長超重,甚至肥胖的關鍵則是“科學身體活動”行為的倡導。

圍繞“科學身體活動的倡導”這一主題,大量國內、外研究已充分認定身體活動(PA)與學齡前兒童身體健康密切相關。[3~6]然而分析發現,在這些研究中卻很少考慮到季節對學齡前兒童PA的影響?;诖?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礎上,從四季變化特征來探討學齡前兒童PA行為;以及從結構化視角出發,試圖將學齡前兒童“春、夏、秋、冬”四季PA水平進行融合,搭建四季身體活動水平的等價理論結構模型,以此來分析學齡前兒童高頻身體活動行為的季節特征和探討形成的原因。與此同時,在理論結構模型上,建立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水平的評估體系與評估標準,以便為幼兒園、幼兒體育教師、家長等為學齡前兒童設計身體活動水平促進和減少久坐行為等干預措施提供參考。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以某市幼兒園的小、中、大班為采樣群,隨機抽取(3~6歲)年齡區間的學齡前兒童240名為研究對象,但由于測試儀器、感冒等不可控因素,導致15名樣本損失,故實際有效樣本為225名。其具體信息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基本信息情況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分析法通過CNKI、WoS等核心數據庫,檢索有關兒童身體活動的文獻。發現有關身體活動方面的研究集中于不同年齡段的現狀研究、影響因素研究、推薦量研究、綜述研究等方面,這些文獻為本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支撐。

2.2.2 專家訪談法與××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的專家8名進行訪談,其訪談主題圍繞學齡前兒童四季身體活動,以此來建立評估體系。對“客觀評價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的發展趨勢是否具有意義”等問題開展意見征詢。結果顯示8名專家還是比較認同將“春夏秋冬”四季身體活動進行結構式的整合,且整合后的評估體系可以較為客觀地反映出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水平,體現了研究的實操價值。

2.2.3 直接測量法(1)測量指標:“春、夏、秋、冬”時段的身體活動水平,包括:低強度身體活動(LPA)、中等強度身體活動(MPA)和高強度身體活動(VPA)。

(2)測量儀器的適用:運用ActiGraph GT3X-BT2.2.4傳感器采集數據;利用Actilife Version 6.11.4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其數據切割采用Butte(2013)研究[7]得出的強度(Counts)界定界值,其中Light Physical Activity(簡稱LPA,輕體力活動)、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y(簡稱MPA,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和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VPA(簡稱VPA,高強度體力活動)的切分閾值依次為:[0, 819)、[819, 3 907)、[3 907, 6 111)和[6 112, +∞)。切割時段為:15S/段。

(3)測量時間:測試按照“春、夏、秋、冬”所處時段的中期進行,選擇完整周(包括5個工作日和2個非工作日)為佩戴儀器采集數據時段。與此同時,為了確保所采集的數據具有季節性的特征,我們選擇數據采集周的標準為:降雨、大風、雷暴、降雪等不利于開展戶外身體活動的天數≤3天。

(4)測量要求:學齡前兒童周一入園即開始佩戴至下周一入園收回,連續佩戴7天,每天佩戴保證10小時以上則為有效數據[8]。晚上上床休息可摘下,早晨起床則由父母督促帶上;佩戴部位為優勢側臀部的髂嵴上方,也就是髖部,因為該部位采集數據的準確性最高[9]。

2.2.4 數理統計法本研究采用SPSS24.0軟件建立男女年齡段數據庫。與此同時,對男女年齡段數據庫采用Kolmogorov-Smirnov test處理和Q-Q圖分析,明確數據的分布性質。對于符合正態分布的變量數據,則用“均值±標準差(M±S)”的形式描述;對于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變量數據,則用“中位數”的形式描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不同年齡段男女童“春夏秋冬”四季身體活動水平的自身變化情況進行差異性分析,以明確不同年齡段男、女童四季身體活動水平變化特征;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不同年齡段男、女童“春夏秋冬”四季的身體活動水平進行性別差異分析,以對比不同年齡段男、女童之間四季身體活動水平情況。運用AMOS24.0軟件對假設模型進行路徑分析與驗證。其算法依據變量數據分布的特征來選擇,即:多變量正態分布則采用ML算法(極大似然法);反之,則采用GLS算法(一般化最小平方法)[10]。運用SPSS24.0進行Descriptive Statistics模塊中Frequencies處理,即:“百分位法”研制“優(10%)、良(20%)、中(40%)、弱(20%)、差(10%)”評估等級標準。最后,本研究涉及的檢驗,均采用雙側統計檢驗,且顯著性水平均設為0.05。

3 結果與分析

3.1 學齡前兒童季節性身體活動的變化特征

依據研究思路,對數據庫中“LPA、LMPA、MPA、MVPA和VPA”5項指標進行了K-S正態性檢驗。結果顯示男、女童數據庫中的各20項變量中,分別有17項和18項變量服從正態分布。其中sig值分別在0.051至0.200之間不等,而其余3項和2項變量的sig值在0.039至0.047之間,但經過Q-Q圖分析顯示近似服從正態分布。以上信息說明男、女童四季身體活動數據服從多變量正態分布。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均值±標準差(M±S)”的形式對其情況進行表述。與此同時,可以采用參數檢驗方法來處理數據,并對比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季節的男女童身體活動(PA)情況,依次來反映健康身體行為水平。

3.1.1 學齡前男童春夏秋冬四季身體活動水平的變化特征依據男童數據的正態分布特征,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比同一年齡區段不同季節的身體活動情況和同一季節不同年齡區段的身體活動情況。其結果見表2。

表2 學齡前男童四季身體活動水平一覽表(單位:分鐘/天)

由表2可知:(1)從橫向視角看。學齡前男童的低強度體力活動水平(LPA)、低中強度體力活動水平(LMPA)、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水平(MPA)、中高強度體力活動水平(MVPA)和高強度體力活動水平(VPA)均受季節性影響,特別是夏、秋兩季對學齡前男童的PA水平影響較大(P<0.05)。這一結果與Carson等人、Taylor等人研究中男童的結果一致[11,12]。分析其原因在于:夏季和秋季的生態氣候特征是全年中較春冬兩季更適合從事體育活動的時段;加之,調查中顯示,家長、教師等過度保護或監護觀念的轉變等,促使了學齡前男童夏、秋兩季PA水平的相對增高。

(2) 從縱向視角看。年齡區間在3歲、4歲、5歲的男童和6歲男童的四季日均PA的總時間均在200分鐘以上。雖超過了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學齡前兒童每日至少180分鐘的身體活動推薦量[13,14],但結合入園觀測顯示,由于幼兒園室內外面積、體育用具有限以及師生比差異大等因素,導致大部分幼兒園中的孩子們所從事各PA模式(如:LPA、LMPA、MPA、MVPA、VPA)是非系統性組合的、零零散散累加起來的身體活動時間。此現狀結合“每天60分鐘以上的低-中-高組合系統性身體活動對3~6歲兒童身心各方面是有益”的觀點[15],不難得出:3~6歲男童PA各模式(LPA、LMPA、MPA、MVPA、VPA)的四季水平雖均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征(P<0.05),但普遍存在系統性體力活動不足的問題。由此,我們可以大膽地推斷:我國青少年階段體質健康水平的下滑,很可能是由于學齡前3~6歲幼兒身體活動不足造成的。因為有研究實證了幼兒階段的體質健康水平與青少年階段體質健康水平密切相關[16,17]。進一步展開分析,LPA上4歲、5歲男童的水平分別顯著地高于3歲和6歲的水平(P<0.05);LMPA、MPA和MVPA上4歲男童的水平分別顯著地高于3歲和6歲的水平(P<0.05)且5歲的水平又顯著地高于4歲(P<0.05);VPA上4歲、5歲和6歲男童春夏秋冬的水平分別顯著地高于3歲水平(P<0.05)。以上統計結果說明:4歲和5歲段的男童,其各類型強度的四季體力活動水平均比較活躍。相比之下,3歲和6歲段的男童,僅在VPA的四季水平上體現出6歲男童顯著地活躍于3歲男童(P<0.05)。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學齡前3歲段男童由于其年齡小,以及家長、幼兒體育教師等在思維上,秉持著高強度預示著高風險的理念,而更加注重干擾他們從事高強度體力活動的行為;二是過長且頻繁的VPA行為時間對學齡前兒童身體健康的收益不明朗。雖有研究顯示“在學齡前兒童中,VPA的時間與較低的肥胖癥密切相關,且兒童早期肥胖預防可能受益于VPA”這一結論,但其研究群體是針對4歲段(n=398)而開展的[18]。以此結論為支撐,按照“就低安全”原則,可以推斷,4歲段以上的學齡前兒童,很有可能成為VPA的受益群體。結合以上分析原因不難解釋學齡前4~6歲段男童的VPA時間均顯著地長于3歲段男童。但不容忽視的是學齡前男童四季VPA時間占比還是很少的。其影響因素是多元的,但人為因素(家長、教師等監護人的制約)肯定是主要因素之一。

綜合橫向與縱向分析結果,學齡前男童在PA水平上呈現明顯季節和年齡上的差異,且MPA以上含(MPA)強度的活動是引起男童個體在不同季節和年齡上PA變化的主要因素。表現為夏、秋兩季對學齡前男童的PA水平影響突出,以及4歲和5歲年齡區間是男童四季各強度體力活動水平比較活躍的年齡段。以上提示家長、幼兒體育教師、班主任等要借助夏、秋兩季的生態氣候特征,促進學齡前男童MPA水平的增加,以彌補“春、冬”兩季身體活動的不足,而提升四季整體PA水平。

3.1.2 學齡前女童春夏秋冬四季身體活動水平的變化特征同理,依據女童數據的正態分布特征,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比同一年齡區段不同季節的身體活動情況和同一季節不同年齡區段的身體活動情況。其結果見表3。

表3 學齡前女童春夏秋冬四季身體活動水平一覽表(單位:分鐘/天)

由表3可知:(1)從橫向視角看,PA各模式方面,學齡前女童的LPA、LMPA、MPA、MVPA和VPA也均受季節性影響,特別是夏、秋兩季對學齡前女童的PA水平影響較大(P<0.05)。這一結果與Carson等人、Taylor等人研究中女童的結果一致[11,12]。其原因除與男童部分的分析有相似之處外,更需要關注的是女童家長不同于男童家長的育兒理念。他們更多地會激勵女童從事非對抗性低強度的或諸如形體、瑜伽等的體力活動。這也解釋了女童四季體力活動水平普遍低于男童的調查現狀。(2)從縱向視角看,3歲、4歲、5歲和6歲年齡區間的女童的LPA、LMPA、MPA、MVPA、VPA的四季平均時間均具有年齡段上的差異(P<0.05)??梢?學齡前女童各PA模式的四季水平有著明顯的年齡特征。4歲、5歲女童四季的水平分別顯著地活躍于6歲女童的LPA水平(P<0.05);5歲女童四季的LMPA水平分別顯著地活躍于3歲、4歲、6歲女童的水平,且4歲女童水平又顯著地活躍于6歲(P<0.05);MPA和MVPA方面,3歲女童四季水平分別顯著地活躍于6歲的水平(P<0.05),4歲女童四季水平又顯著地活躍于6歲(P<0.05),5歲女童四季的水平分別顯著地活躍于3歲、4歲、6歲女童的水平;VPA方面,5歲女童最為活躍,其在春秋冬的水平分別顯著地高于3歲女童(P<0.05),4歲和6歲女童在冬季水平上也顯著地高于3歲女童(P<0.05)。以上檢驗結果表明:4歲和5歲段的女童,其四季各強度體力活動水平均比較活躍。相比之下,3歲和6歲段的女童,僅在VPA的四季水平上體現出6歲女童顯著地活躍于3歲女童(P<0.05)。其原因在于“有女童的家庭較有男童的家庭普遍存在同性影響特征”,即母親陪伴女童的時間較父親多,母親的表現更可能影響女童;加之,社會對男性與女性參與體力活動的性別定位不同,導致女性(母親)更傾向于形體類、瑜伽等對抗性較小、強度適中的運動項目,且這種母親對女童身體活動影響的“同性”作用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學齡前女童四季VPA時間占比還是很少的,但至少也可以得出“女童缺少父親參與式陪伴”是主要因素之一。

綜合橫向與縱向分析結果,學齡前女童的PA水平呈現了明顯季節和年齡的差異,且MPA以上含(MPA)強度的活動也是引起女童個體在不同季節和年齡上PA變化的主要因素。表現出夏、秋兩季對學齡前女童的PA水平影響突出以及4歲和5歲年齡區間是女童四季各強度體力活動水平比較活躍的年齡段。以上提示家長、幼兒體育教師、班主任等要借助夏、秋兩季的生態氣候特征,促進學齡前女童PA水平的增加,以彌補“春、冬”兩季體力活動不定而提升四季整體PA水平。

3.1.3 學齡前男女童春夏秋冬四季身體活動水平變化特征的對比分析依據男、女童數據的正態分布特征,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同一季節不同年齡區段男女童的身體活動行為情況進行分析。其結果見表4。

表4 學齡前男女童春夏秋冬四季身體活動水平對比結果一覽表

由表4可知,除3歲男、女童年齡段上。PA(如春秋季的LPA、LMPA和MVPA)略有季節差異外(P<0.05),大部分年齡段的男、女童沒有性別的差異。這有可能是年齡及家長、幼兒體育教師等更加注重干預他們從事體力活動的行為所致。在4歲、5歲和6歲年齡區間段上男、女童四季的LPA和LMPA水平差異均呈現不顯著性(P>0.05),而在MPA、MVPA和VPA四季水平上的男童均顯著地高于女童(P<0.05或0.01),說明MPA以上(含MPA)是區分4~6歲男孩、女孩身體活動的主要因素,體現了明顯的性別差異特征,即男童四季中等強度(MPA)以上的體力活動水平遠活躍于女童。這樣的結果是多因素引起的,主要有同性影響特征[19]、社會對參與體力活動的性別定位[20]、男童身體素質優于女童[21]和男童著裝更易于體力活動[22]等因素。這四類因素導致課間休息時,男孩比女孩玩得更激烈。結合兒童白天大部分時間在幼兒園度過的現狀,可以推斷季節對男孩從事PA量的影響大于女孩。此外,與在園內的PA水平相比,季節對在園外的身體活動水平的影響可能更大。這歸咎于家長和孩子們的自主選擇身體活動的空間較園內豐富。

綜上,學齡前男女童四季身體活動(PA)上呈現出了明顯的性別差異特征,且季節對男孩習慣性身體活動的影響程度大于女孩。這提示幼兒園可以采用男女童競賽式、男女童混搭式游戲等方式提高女童PA各模式的水平,降低季節對學齡前男女童PA各模式影響的性別差異。

3.2 學齡前兒童四季身體活動水平等價理論結構模型

3.2.1 模型建構為了揭示學齡前男女童四季身體活動(PA)的特征。將學齡前兒童四季的身體活動水平進行等價結構模型的搭建,即設定春、夏、秋、冬的身體活動水平(PA)對學齡前兒童整體身體活動水平的貢獻是等價的(路徑設為1),構建“四季身體活動水平的等價理論結構”高階假設模型(Four Season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of Equivalent Theoretical Structure Model,簡稱:FSPALETSM),見圖1所示。

3.2.2 模型驗證以男、女童原始數據庫為依據,分別對“四季PA等價理論結構的假設模型(FSHPBETSM)”進行驅動驗證。由于男、女童數據庫為多變量正態的分布性質,故采用ML算法,運用AMOS24.0對模型進行路徑分析。其結果見圖2。

圖2 學齡前男女童模型驅動結果

由圖2可知:學齡前男、女童的FSPALETSM模型識別收斂程度都較好。其絕對適配度參數CN、RMSEA、比較適配度參數CFI、簡約適配度參數PGFI,均達到了適配標準[23]。加之,學齡前男、女童FSPALETSM模型中標準估計值未出現大于1的不適解值。由此可見,假設模型匹配良好,能反映出學齡前男、女童四季身體活動水平的結構特征。

學齡前男童在“春、夏、秋、冬”4個維度上,對其身體活動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55、0.66、0.61和0.52,結合女童四季身體活動的路徑系數不難發現,學齡前男、女童各自的路徑系數進行貢獻率轉換后,貢獻率均是呈現“夏>秋>春>冬”。說明學齡前男女童的四季身體活動的貢獻率均呈現非等價特征。進一步結合運動強度相關數據發現:學齡前男女童中等強度以上(含中等)身體活動與中等強度以下(含中等)身體活動具有同等的貢獻。結合Maffeis C和Vale S M C G等實證得出的“高強度PA可能比低到中等強度PA更容易導致肥胖”這一結論[24,25]。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中等強度以下(含中等)體力活動更適合于學齡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這與MVPA尤其是VPA對學前兒童體質健康有益的觀點[26]相悖。因為更高強度的PA是否與學齡前肥胖有關而與久坐時間無關,這本身就是肥胖的潛在危險因素。在這潛在的危險因素之下,已有文獻研究中提倡或推薦MVPA,甚至VPA給學齡前兒童的話,又無形讓孩子們承受了高強度身體活動帶來的高運動傷害風險?;诖?本研究對選擇或推薦VMPA以上的身體活動方式的研究觀點是持質疑的或有待進一步考究的。

綜上分析,夏季和秋季對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產生更大的影響,而且中等強度以下(含中等)身體活動更適合于學齡前3~6歲的男、女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提示家長、幼兒園等方面要抓住身體活動促進的優選季節——夏季和秋季,多安排中等強度以下(含中等)身體活動,以增加全年身體活動水平,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3.3 學齡前兒童健康身體行為水平的評估指標體系

3.3.1 評估體系建構以男、女童“FSHPBETSM理論結構模型”驗證圖中的路徑系數為支撐,運用標準化轉換,即:依據階層的公徑值算得各階層指標的權重值。計算公式為:

其中i為指標通徑值;j為指標所在階層。依據權重值建構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水平評估體系(Evaluation System for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of Preschooler,簡稱:ESPALP),如表5所示。

表5 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水平評估體系

表5呈現的是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水平評估體系。該體系是在“學齡前兒童四季身體活動水平的等價理論結構模型(FSHPBETSM)”基礎上建構的,并由4個一級指標和20個二級指標構成。該體系最大的創新在于:首次將學齡前兒童“春、夏、秋、冬”身體活動(PA)進行結構化的整合,全面審視學齡前兒童的年度整體身體活動水平。這為幼兒園的管理者、教師和孩子家長等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價,提供權重參考。與此同時,該體系最大的突破體現在“整體聯合評價優于以往單季或兩季比較的、非結構化的評價研究范式”,且聯合評價所得結果較“相關非結構化”評價結果更具全面性與合理性,展現了體系內部結構化特征。此外,由該體系中的權重系數為我們研制等級提供了量化計算公式。其公式如(1)(2)所示。

(1)男童方面的計算公式:

學齡前男童四季身體活動水平X= 0.24X1+0.28X2+0.26X3+0.22X4=0.24(0.19X11×0.22X12×0.20X13×0.22X14×0.16X15)+0.28(0.18X21×0.19X22×0.22X23×0.23X24×0.18X25)+0.26(0.19X31×0.19X32×0.22X33×0.22X34×0.18X35)+0.22(0.21X41×0.24X42×0.20X43×0.21X44×0.15X45)。其中,春季身體活動水平X1=0.24(0.19X11×0.22X12×0.20X13×0.22X14×0.16X15);夏季身體活動水平X2=0.28(0.18X21×0.19X22×0.22X23×0.23X24×0.18X25);秋季身體活動水平X3=0.26(0.19X31×0.19X32×0.22X33×0.22X34×0.18X35);冬季身體活動水平X4=0.22(0.21X41×0.24X42×0.20X43×0.21X44×0.15X45)。

(2)女童方面的計算公式:

學齡前女童四季度身體活動水平X=0.24X1+0.26X2+0.27X3+0.23X4=0.24(0.17X11×0.20X12×0.21X13×0.21X14×0.20X15)+0.26(0.16X21×0.21X22×0.22X23×0.23X24×0.19X25)+0.27(0.17X31×0.21X32×0.21X33×0.23X34×0.18X35)+0.23(0.20X41×0.22X42×0.21X43×0.22X44×0.15X45)。其中,春季身體活動水平X1=0.24(0.17X11×0.20X12×0.21X13×0.21X14×0.20X15);夏季身體活動水平X2=0.26(0.16X21×0.21X22×0.22X23×0.23X24×0.19X25);秋季身體活動水平X3=0.27(0.17X31×0.21X32×0.21X33×0.23X34×0.18X35);冬季身體活動水平X4=0.23(0.20X41×0.22X42×0.21X43×0.22X44×0.15X45)。

3.3.2 評估區間依據我們所采集的男女童PA數據,分別代入相關公式算出各指標得分后,導入SPSS24.0進行Descriptive Statistics模塊Frequencies處理中的“百分位”模塊劃分。即:“強制正態分布法”對各維度指標得分所組成的數據系列進行“優(10%)、良(20%)、中(40%)、較差(20%)、差(10%)”五等級評價,得出評價值范圍,并建立學齡前男、女童身體活動水平的五個等級評價參考表(見表6)。

表6 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水平評估的參考等級區間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學齡前男、女童春、夏、秋、冬四季日均身體活動水平呈現明顯的季節、年齡和性別上的差異。表現為夏、秋兩季對學齡前兒童的PA水平影響尤為突出,以及4歲和5歲是男、女童四季各強度體力活動水平比較活躍的年齡段。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學齡前3~6歲男、女童四季日均PA的總時間均在200分鐘以上。雖超過了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身體活動推薦量,但由于幼兒園室內外面積、體育用具有限以及師生比差異大等因素,導致大部分幼兒園中的孩子們普遍存在系統性身體活動不足的現狀。這不利于學齡前兒童的身心健康收益。

(2)學齡前男、女童四季身體活動的等價理論結構模型提示,夏季和秋季對學齡前兒童的身體活動產生更大的影響,以及中等強度以下(含中等)身體活動更適合于學齡前3~6歲的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3)建構了“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水平評估體系(Evaluation System for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of Preschooler,簡稱:ESPALP)”。該體系是由4個一級指標和20個二級指標構成,該體系最大的創新在于:首次將學齡前兒童“春、夏、秋、冬”身體活動(PA)水平進行結構化的整合,體現出整體聯合評價優于以往單季或兩季比較的、非結構化的評價研究范式,且聯合評價所得結果更具全面性與合理性。這為全面審視學齡前兒童的四季健康身體行為水平提供了參考。

4.2 建議

(1)幼兒園方面:改變每日固化的結構內容,將大量的基礎性故事、基礎性手工、基礎性繪畫等日常定式室內活動比例做出相應的調整。調整方案可以依據幼兒園實際面積情況,在夏、秋兩季增加戶外系統性PA時間(如:LPA+LMPA+MPA組合)以替代室內活動內容時間。這樣做的效益在于借助夏、秋兩季的生態氣候特征,促進學齡前兒童PA水平的增加,以彌補“春、冬”兩季體力活動的不足提升四季整體PA水平。

(2)家長方面:盡量減少各種視屏時間,增加室內外的親子身體活動時間,把握適合戶外活動的夏秋兩季時段,樹立運動達人的“標桿”形象。家長要發揮異質影響作用。有女童的家庭,應加強父女型親子運動的比例。同時家長要摒棄諸如“運動預示著高風險”的理念,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從事各種中低強度組合(含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

(3)家長、幼兒體育教師等在利用“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水平評估體系”時,可以將“家長報告、他評量表、運動手環和運動手表”等普適性高的工具所得的PA值代入該評估體系,以評價孩子們的日常季節性PA情況,以便了解孩子們日常的身體活動情況,并適時做出調整。

猜你喜歡
男童女童體力
4名小學生護送2歲走失男童
女童陰道異物、陰道炎需警惕
8歲女童學馬術墜亡 父母一審獲賠百余萬
中國超重兒童的體力活動干預研究——體力活動意向及身體自我滿意度的影響
男童被熊咬是不該發生的悲劇
人類的收留
我國回族女童教育研究綜述
加油!
男子體力測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